正文内容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精选5篇)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第1篇

沙龙文化与女性

广义来说,沙龙(salon)是以「谈话」(conversation)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来凝聚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谈论的主题从早期的教育、教化与文学讨论,至18世纪转而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心主题,来进行交流。

欧洲首座沙龙诞生于16世纪的法国,由德.洪布耶夫人(Madame de Rambouillet1588~1665)建立,为沙龙文化奠下基础。她因身体孱弱与丈夫失势后,便搬离宫庭,在巴黎住所中邀请中产阶级出身的文人墨客和贵族中的社会名流来餐叙,让他们共聚一室,谈论诗文,其中德.洪布耶夫人的「蓝屋」(les bas-bleues)最负盛名。随着德.洪布耶夫人的「蓝屋」时代的过去,形成于1620年代的法国著名沙龙由斯居戴黎(Madeleine de Scudéry1608~1701)组成,更在国王路易十四提倡下,盛极一时。

18世纪时法国沙龙文化的风气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沙龙是巴黎思想活动的中心场所,平常有上百位的女主人经营她们的沙龙,每一位沙龙女主人都赋予沙龙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曾提起米兰的沙龙时,说它们有个高贵处,就是供应着巧克力与饮料,宾客玩牌可以不用付钱,看出沙龙里的多彩多姿的生活。沙龙主要就是在进行交谈,每个沙龙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宾客与谈话内容,这些是由女主人决定。有些著名的沙龙常客被当成是巴黎社交、学识与艺文界的精英或领导人,他们与开放贵族和聪慧优雅的沙龙女主人的聚会,让巴黎成为整个欧洲的中心。

沙龙文化从文艺复兴时期萌发,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1774年),沙龙风气大盛,扩及欧洲各国,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为沙龙文化的鼎盛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入黯淡时期,直至十九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例如如瑞卡米耶夫人(Madame Recamier)和吉哈丹小姐(Mme de Girardin)的沙龙,在这些沙龙里,浪漫主义逐渐成形。接着,沙龙文化渐由文学咖啡馆取代,直至20世纪初销声匿迹。沙龙文化替女性文化及精致的高贵生活形态建构了一个开放及想像的空间。

沙龙是少数由女性开启并主导文学、社会、政治的文化殿堂,因沙龙文化,女性得以进入历史的书写中。沙龙女主人,生活富裕,散发才气与机智,沙龙提供一个具素养又染有情欲色彩想像的场合,借着激发有趣的对谈、调解冲突、最后制造心灵的舒畅和精神感动。沙龙也会有个「名士」坐镇,类似「驻所」的知识份子,例如狄德罗于德毕内夫人(Madame d Epinay),布封(Buffon)于内克夫人(Madame Necker),伏尔泰(Voltaire)于夏特雷夫人(Madame de Chatelet)及之后的杜.德芳侯爵夫人(Marquise du Deffand)的沙龙,原因是出自于女主人尊崇的文人雅士,另一方面也给予沙龙中能力较弱者一股安全感。

早期沙龙文化使得男女的关系也开始改变,在讲究语言与仪态的影响下,两性之间开始以礼相持,交往有所节度。沙龙倡导『献殷勤的艺术』,指对待任何女性都像对待自己心爱的人一样,透过多样的语气、意象来谈论爱情、赞颂爱情。但沙龙文化所带来的新两性关系,在社会和宗教管制严格的国家中并不存在。沙龙最先在巴黎产生,是因为这时候的法国女性得以不被监禁在家里,而能与男性在彬彬有礼的自由氛围中接触与对谈。

早期沙龙文化使得男女的关系也开始改变,在讲究语言与仪态的影响下,两性之间开始以礼相持,交往有所节度。沙龙倡导『献殷勤的艺术』,指对待任何女性都像对待自己心爱的人一样,透过多样的语气、意象来谈论爱情、赞颂爱情。但沙龙文化所带来的新两性关系,在社会和宗教管制严格的国家中并不存在。沙龙最先在巴黎产生,是因为这时候的法国女性得以不被监禁在家里,而能与男性在彬彬有礼的自由氛围中接触与对谈。

1780年开始,沙龙女主人的形象受到新的女性形象的威胁,使得逐渐走向没落。新典型女性形象源自于英国,出自于卢梭《新哀绿绮思》(La Nouvelle Heloise)一书中,女主角完美贤慧且为家庭牺牲的母亲、妻子和姐妹形象,俨然是守护家庭道德的天使。因沙龙的兴起,家庭由私人空间转化成公众领域,如今家又转变成为禁锢女人的场域。

巴黎之所可以在18世纪成为欧洲艺文活动的领导中心,是因为巴黎城中的沙龙,提供哲人、艺术家、开明的贵族与有钱人一个会晤交谈的场所,著名的沙龙的女主人无形之中成为巴黎艺文界中的仲裁者。

18世纪初的朗贝尔侯爵夫人(Marquise de Lambert)的客厅是17世纪中叶名首相、枢机主教马萨林的旧宫的一部分。她的沙龙吸引很多当时的名作家,像孟德斯鸠、马黎服(Marivaux1688~1763)和封特奈勒(Fontenelle1657~1757),这些人作品在未发表之前,都在她的沙龙内发表过。甚至任何人想要进入「法兰西学院」作院士,也必须在她的沙龙内做客人,她也将她的沙龙变成一所不显眼的推动女权的中心,主张取消男人在艺术界的控制地位,1730年发表「对妇女的新反省」(New Reflection on Women),要求男女应有平等教育的机会。

登沁是百科全书学派名哲人达朗贝的未结过婚的母亲,她是一位财富投机者和高薪的间谍。孟德斯鸠于1748年出版发行的「法律精神」,因获得登沁夫人的帮助才得以流行。她将该书的第一版买下,不取分文,分送给别人阅读。登沁本人也是一位小说家,著作内容以爱情悲剧为主,支持传统道德价值,与个人浪漫的私生活截然不同。

吉奥弗林夫人(Madame Geoffrin),总是能号召到最出色的艺文人士到沙龙中作客。周一召集最棒的画家,例如波榭(Francois Boucher1703~1770)和查订(Jean Baptiste Chardin1699~1779)到沙龙聚会,周三又能召集法国启蒙哲人,例如狄得罗、达朗贝和马蒙特(Marmontel)来聚会。「百科全书」正在编辑时,吉奥弗林夫人资助二十八册的「百科全书」一半的费用。

当时的舆论认为沙龙与隶属于国家的学院一样令人推崇。沙龙也对文学和文字造成影响。早期的沙龙就像是『语言裁判所』,讨论优良语言的用法,评判出高低,因为当时的语言规则尚未完全确定,文法观念也刚成形。沙龙中以高雅的语言匡正当时粗鄙的说话方式,以优雅的举手投足取代莽撞的肢体动作,改变法文的气质,使其内涵更精致与优美。

此外在沙龙中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文学,订下文学品味规则,这些讨论的内容对文学作品与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作家来到沙龙朗诵自己的新作,依据听众反应与评语进行作品修改。自十七世纪中叶之后,当沙龙又逐渐发展出「沙龙评论」或「社交评论」,就像是新书出版讯息,诉求沙龙的常客来消费文学作品。

18世纪时,全欧洲的权贵闻人,想进入法国上层社交圈,都得以沙龙为入门途径。法国的哲人们,在北欧、南欧、东欧甚至英国,都受到同样欢迎,这与沙龙女主人们从中穿针引线有关。整个欧洲,都承认巴黎在文化上卓越地位,也仰慕巴黎社会中所创造出能令人心智敏锐的制度与观念。沙龙将法国文化的精华集中起来,令人炫目。

沙龙文化中女主人的地位,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产生影响。沙龙不属官方管辖且不受教会约束,也与学术庙堂有所区隔,当学院清一色由男性组成时,沙龙却掌握女性手中,沙龙成为以母系中心,对照出宫廷社会的父权形象,因此有人认为沙龙成为了「母权的滥觞之地」。它建构出一个由妇女独立资助维持的开放空间。沙龙提供一个女性可以与男性沟通她们的想法与企盼的地方,允许女性与男性智力激荡的地方,一个满足女性参与世事欲望的地方,一个女性自我成长的地方。

沙龙有超越时代且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主张,最重要就是推动女子受教权,并以此为提升女性地位、改善她们宿命的先决条件。例如,当洪布耶夫人在『床边空间』放着柜子、床头书、写信的用具、贴身首饰时,她改变了卧房的空间与功能,打破了它原先制约个人行为的秩序。当女才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时,提出了女性身体的自主权;当她们探讨婚姻制度时,提出了试婚、离婚的主张;当她们探讨两性关系间的角力时,喊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

《沙龙:失落的文化摇篮》: 作者:斐莲娜.封.德.海登

二十一世纪法国高等教育改革 第2篇

( 一) 国际竞争力的迫使

美国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头位置, 中国日本等国家也在二战后积极调整改革, 在世界各国中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曾经繁荣的欧洲各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之相比显现出衰落的迹象, 多年来在《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上的位置跌落在十名之后。21 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在各国的经济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在21 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教育领域的范畴, 成为各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种环境之下, 为了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使自己有能力与美国相抗衡, 欧洲各国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改革, 期望通过有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提高本国人才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作用, 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在欧洲各国的改革进程中, 法国的改革的成效最为明显, 最具有代表性。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一直处在欧洲的前列。在欧洲实行的波伦尼亚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签订就是法国索邦大学800 年校庆上, 由法、英、德、意四个国家共同签订的。可以说, 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 是欧洲的一个缩影。

( 二) 国内高等教育背景

法国大学自建立以来, 便承担着培养人才和从事科研的重担。但是, 长期以来, 法国的官员对大学轻视, 认为培养高级人才, 必须通过特殊的方式来管理。

法国高等教育在21 世纪之前实行的是双轨制体制, 这种体制适应于国家对教育需求的迅速增长, 但随着混乱无序, 缺乏平等等现象的出现, 这种体制反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所以无论是法兰西学院的建立还是矿业学校, 都是沿袭的这一体制。从而法国在世界上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 一种是大学体系, 一种是大学校体系。这两种体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其中的差别却是非常之大。

这种制度的重要差别分为很多方面: 一是招生模式。法国高等教育录取学生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高中毕业会考。这种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获得文凭的人尽能进入大学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 而想要进入大学校则需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通过考试或考核的学生才能进入大学校学习。相对来说, 大学是比较开放的, 更多的法国学生可以进入其中学习, 但大学校就显得不一样了, 大学校是封闭性的, 是法国官员为了培养精英而设置的场所, 法国人常以进入大学校为傲; 除了招生模式,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 两者制度也具有显著地差异。因为进入大学的考试较为简单, 进入学校的人难免鱼龙混杂, 投入的师资相对匮乏, 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业, 总体退学的学生达到了近75% ; 而大学校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 本身的知识和素质和知识水平较高, 再加上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 投入的经费比大学高很多,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最后, 从就业的角度看, 因为前面的种种差距, 使得用人单位更加倾向于选择大学校里的学生, 所以大学校的学生就业率比大学就业率高很多。

( 三) 波伦尼亚进程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社会,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索邦宣言》的签订使得欧洲各国的首领相聚在一起讨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问题, 并最终签订了《波伦尼亚宣言》。这项宣言明确提出欧洲各国要共同努力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这一目标, 并在随后的会议中确定了波伦尼亚进程的十项行动主线。这十项内容主要涉及怎样培养高就业率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的人才。法国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战场。

二、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 根据伦尼亚十项行动主线的框架, 21 世纪的法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监管,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经济部门和高等教育学校的联系, 使学生能掌握主动性,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是积极推动人才的流动性, 努力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法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推动者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 法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 一) 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和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学体制的关键因素。在2006 年之前, 法国对高等教育的评估没有统一的评估机构, 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根据专家对机构的评估和各机构的自我评估的结果, 由国家评估委员会进行的。但在当前的形势下, 为了明确评估机构, 2006 年4 月, 法国的研究计划法案要求建立独立明确的评估机构以适应国际要求。这项法案的提出迫使法国政府于当年的11 月就发布了第1334 号法令, 该法令明确提出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在2007 年开始运行, 随着这一机构的建立, 其他有关评估教育的组织也相应被取消。有了这种评估机构, 国家才能更好地对高等教育进行监管, 进行督促。

评估机构的建立也能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法国大学大众化, 相应的教学质量疏于管制, 教学的质量也大不如人意。法国大学一年级的淘汰率曾经达到一半, 大学毕业率也非常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法国在2008 年一月推出了“学士学位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加强大学对高三学生的定向指导, 教学改革, 增加大学财政预算。其中对高三学生进行定向指导是由大学生对高三学生进行相应专业或基础课程的讲解, 使高三学生在了解大学的基础上对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大学, 这样能发挥学三的自主性, 提高学习效率; 再者对教学进行改革。本科第一年学习一些专业基础课, 第二年在基础课的基础上开始接触专业课, 第三年则是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训练, 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学校也会建立相应的帮助就业的机构; 法国2008 年到2012 年的教育预算为50 亿欧元, 政府将在此基础上逐年增加。另外由于教学的改革, 学生有更多自由的时间个性发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质量。

( 二) 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部门的联系

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从这个角度出发, 法国使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经济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 这样可以增加就业率。法国专门设立了国家职业资格登记处, 方便了毕业生以后的就业。甚至, 法国教育部为了突出教育和职业的关系, 强调: 任何高等教育资格和学位的获得的目的都应当是一职业为向导的。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社会的经济性需求,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在深入改革的基础上, 法国又专门设置了职业性的学士学位。一般来说, 法国学生通过中学的会考就能进入大学, 优秀的学生可以进入一些专门的预备学院进行学习, 这样使得大学最后的就业率远低于专门的预备学院。为此, 法国职业性学士学位的设立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可能性, 为市场提供了高效的有目标性的劳动力。这些措施就是毕业生和市场联系起来, 毕业后的学生也经过的一定的职业训练, 就业的几率大大提高。此外, 法国的四项规定: 增加对企业的培训计划, 加强学校学生与经济部门的合作; 在对高等教育的评估上, 要重视加强对其与职业关系的评估; 在学生的学习上, 除了基础课程外, 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加强学生职业指导信息的学习; 在全国范围内发鼓励展劳动力市场向导的项目。

法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这种职业性的培养方式的改革对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三) 推动学生流动性

促进学生的流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欧洲各国的教育水平差异比较大, 以往学生几乎封闭的, 不流动的。为了加强各国家的联系,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 波伦尼亚进程提出要在欧洲实行三层学位机构体系。为了实现促进学生的交流这一目标, 法国开始实行一种新的学制, 这种学制分为四个等级: 中学会考证书, 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这种学制又称“LMD”即三种学位的简称。这种学制跟原来的相比, 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具有了可比性; 其次, 在这种新的体制下, 学生到别的国家进行交流时的障碍减少; 另外, 法国响应欧洲的号召, 在高等教育上实施学分转换系统。这种系统从学习量, 课程信息和成绩三个方面进行量化, 统一了欧洲不同国家比较的标准, 同时也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学生之间交流的灵活性, 促进进了各国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除了促进本国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外, 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优秀的人才, 法国政府积极进行外交, 与其它国家进行合作交流, 加强理解。另外设立大量的奖学金, 使更多的人来法国学习。为了促进学生交流, 法国还专门成立了学生国际流动发展理事会, 特别针对学生流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留学程序的不断简化也是法国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又一举措。

法国在学生交流方面的措施即使本国的学生有了更多了与其它国家交流的机会, 又吸引了大量的国外的人才, 这也是法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的一步。

三、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从法国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上来看, 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国际竞争力。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高等教育与经济产生了密切了关系。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的服务,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 而不是针对职业的需求, 教育是为了塑造人的品格和情操。但在现代社会, 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首先, 高等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毕业后就业困难, 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 所以法国改革后的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之外, 还着重于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并积极的建立毕业生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 是= 使学生更好的就业。新的教育体制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 强化了职业学术的地位, 促进了学生对职业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经费的增加, 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政府的补助, 减轻了许多家庭的负担, 同时也是学生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除了对学生就业和竞争力的影响外, 改革对法国的管理机构也产生了影响。政府虽然是主要的高等教育的负责者, 但具体的实施细节则交由其他的部门执行。如文化部负责艺术高校的管理工作, 农业部负责农业学校的管理, 工商部负责工商业与工商学校的管理, 他们又统一由国家教育部管理。另外, 高等学校的领域性人员也会代表学校以非正式方式参与教育改革, 这对改革高效进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高等教育管理结构的变化是其与政府的联系逐渐弱化, 加强了法国的高等院校的自治。

四、总结

二十一世纪, 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增加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同时也是对世界各国的挑战。法国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 增强了其在综合国力上的竞争力。法国面临的挑战我国也正在面临, 教育的缺陷, 人才的缺失对我国的综合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借鉴法国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的经验, 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尹毓婷.21世纪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青年记者, 2009, 009 (08) :90-93.

[2]郑春生.20世纪6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问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6 (1) :105-108.

[3]王晓辉.21世纪前夕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1999, 1 (2) :91-93.

[4]郑亚.法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 1999, 1 (4) :54-56.

法国沙龙与女性文化 第3篇

关键词 沙龙 贵族女性 功能主义

宫廷贵族女性与沙龙文化,这一巧妙的结合在近代欧洲尤其是法国充分展现了其繁荣景象。追溯沙龙一词,乃源自于法语(Salon),是一种在15、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其后在西欧得到发展,最终于18世纪的法国巴黎达到鼎盛的一种上流社会讨论文学,艺术,政治等问题的场所。然而沙龙不仅仅代表着18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社交场所,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18世纪法国的沙龙虽然被认为是上流社会所专有的场所,其实也包含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员,关键点不在于其身份特征,而在于其是否具有一定的才能,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是否具有一种交流其思想与艺术成果的愿望决定了参加沙龙人员的构成。沙龙在十八世纪逐渐由教育与教化的作用、文学性的讨论,逐渐转化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中心,甚至影响着法国的政治走向。而在这一时期的沙龙中具有比较突出特征的,即沙龙的女主人在沙龙中具有较高的位置及影响力。

一、沙龙的产生及其勃兴

沙龙这种社交形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化,许多有权势的贵族妇女成为骑士的保护人,而这些贵族妇女则鼓励着骑士诗歌的创作,骑士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得更为文雅和尊重。而在骑士方面,其实自身需要有一个女性人物为其精神感召的对象,在中世纪,为一位贵妇而战蔚然成风,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我们亦可以看到这种骑士道德的身影。而之所以沙龙在法国得到发展,并且由其女主人主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沙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贵族女性希望得到文化教育的意愿。虽然这时期法国宫廷以至于欧洲宫廷内妇女是可以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的,一些妇女甚至可以认识拉丁文的诗歌。但是宫廷女性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亦非常强烈。这几来自于当时的宗教和家庭束缚,另一方面也与政权的绝对男性化有关。在博维献给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的《论王世子女的教育》的最后几章中,作者罗列了贵族妇女教育的大量问题,例如妇女要受到监视以守住节操,要寡言,顺从等等。处于18世纪的法国贵族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在沙龙形成时期的16世纪中期,法国王室的权利一般由女性来掌控。例如人们比较熟知的美蒂奇家族的两位王后,卡特林·德·美迪奇和玛丽·德·美迪奇,而由此,沙龙这样一种贵族文化形式对于贵族女性来说,具有了较为有利的政治因素的支持,也更容易被接受。与此同时,法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除了教会外,一些较高水平的院校对于妇女来说是完全封闭的,妇女只能作为加强家族间的联系与生养后代的工具。在路易十四时代,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与国家地位的提高,在社会上也形成了较为自由的空气,随之而来的18世纪启蒙的思想,也使得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转变,女性对于婚姻的观念更加现实,由此也加强了她们思想行动上的自由性,而这些观念在法国贵族女性中显得更加突出。如果一个上流社会的妇人还因为忠于丈夫而放弃初恋情人,那些才子的社交圈就会因为她还有这等庸俗软弱的作为而不欢迎她。

在这时的法国社会,要求教育世俗化的思想正在广泛传播,伏尔泰等人亦对传统教会控制教育的现状表示不满,伴随着17世纪以来法国社会的非基督教育的流行,妇女对于教育的渴求超过了以往的时期。此外,女性对于自己话语权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一些贵族女性安逸的生活使得其希望在一些领域发挥自身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沙龙的出现,迎合了贵族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需求,很多开办沙龙的女性,最初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她们在沙龙中,通过与同时代最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们的交谈,实现了自我教育,如乔芙林夫人等,都在沙龙上获得了文化上的教育与熏陶。这些沙龙女主人不但自身得到了文化,而且影响着法国的文化氛围,如朗贝尔夫人,乔芙林夫人等人甚至影响着法兰西学院的人选。此外,沙龙对智力的推崇,为社会树立了新的评判标准,沙龙女性也为今后社会的礼仪和形式做出了贡献。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玲诺夫斯基认为“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原理来看,沙龙其具备了满足贵族女性受教育的功能。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功能主义即“把有机的( 即个人的) 需要转变成派生文化的需要和责任的理论。在调节机构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把个人塑造成文化的人”。[3]其侧重点主要集中于人的身体的基本需要,而其所强调的基本需要,不仅包含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的,较为低级的需要,也包括智力,感情,审美等需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虽然并不是文化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同样深刻的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人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正是在这种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 文化便产生了次级的或衍生的条件。而18世纪的沙龙正是给予了这些贵族妇女获得文化知识的需要,属于智力与情感范畴。法国的沙龙文化满足了上层社会(特别是贵族女性)对于文化的渴求与交流的需要。沙龙的这种功能使得沙龙在18世纪的法国社会上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贵族来说,其身份的纯正与高贵伴随着17世纪法王卖官鬻爵行为的增多而受到了挑战。贵族需要用文化艺术来充实自己,证明自己的高贵。为此,其在言谈举止上都追求文雅,在语言上甚至形成了一种文雅体。而这种文雅的法语在普通法国民众看来是非常难以掌握的。这时的沙龙给予了贵族展现自己艺术品位与高贵的场所与途径。“在这个社会中,言谈的艺术、娱乐的才华、日常交际的习惯,以及共同的礼仪都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一举手一投足,莫不体现出慷慨、和蔼、忠诚、文雅的风范。”[2]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使得其审美观在沙龙上得到发展。文化修养与受教育程度成为了一种社会的新的评价标准,而沙龙的繁荣正适应了这种社会上层对于文化与修养,以及教育的渴求。可以说沙龙不仅是法国贵族女性获得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法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文化,以及文化审美上的需要。沙龙作为王权体制之外的文化裁判机构,对于教会、宫廷和官方学院等权力机构对文学艺术和审美标准的垄断权力,形成了极大地挑战。并且在社会领域上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鉴赏的权威性。在这一时期的沙龙中,成员之间不分身份地位,彼此间是平等的关系,就连沙龙的女主人的身份也出现了原来作为平民身份的情形。如乔芙林夫人是出身平民,而德·莱丝比纳斯小姐则是私生女,在身份地位上并不被社会认同,直到沙龙的开办使得他们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沙龙维持了法国上层社会的正常运转,使得法国的上流社会能够延续下来。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功能”指的是某个制度对社会整体中的延续起作用,尤如动物的器官对动物整体的作用一样[5],而此时的沙龙正是维持着法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上层社会,下层民众也可以通过沙龙实现自己地位与身份的提升。虽然进入沙龙的门槛很高,比如要有一位贵族引荐等等,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通过文化与修养联系法国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纽带,而在上层社会中,沙龙使得上层社会的社会生活形成规范并加以巩固。

二、19世纪沙龙的衰败

18世纪达到发展顶峰的沙龙文化,随着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的发展,其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在这时的沙龙中,从前的仪式与文雅在大革命的炮火与激流中显得格格不入。虽然一些沙龙还在继续活动,但形式与内容已不同以往。沙龙的领导人物由哲学家,才子转变为实际行动者。即由伏尔泰,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似的人物转变为像米哈波,维尼奥及罗比斯比尔的人物。法国大革命时沙龙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场所,各种党派在沙龙中聚合,宣传着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政治信仰,使得沙龙己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共和国。正如人们所熟知的罗兰夫人,在沙龙中接受了大量革命思想,自身亦投身到革命中去,但最后却迎来了悲惨的结局。尤其在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原本倡导精神文化,优雅文化,上层文化的沙龙,在雅各宾派平民文化政策及恐怖政策造成的社会的恐慌下不得不面对消亡的现实。

沙龙功能上的转变,是19世纪沙龙衰败的主要原因。原本参加沙龙的人们所矜持的教养与文化修养在这一时期已经不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革命将原本的贵族权利分化瓦解,沙龙作为上层社会及贵族交流及体现身份的场所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了。

在另一方面,法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的现实与开放对于法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一时期一方面传统贵族女性地位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法国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念继续存在着,《拿破仑民法》确立了丈夫具有“一家之长”身分的绝对权威,而妻子应该服从于他的丈夫。女性在沙龙中便逐渐失去了从前的位置。

虽然在大革命后沙龙仍然存续了较长时期,但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舆论媒介如报刊、杂志等开始成为左右公众舆论的阵地时,沙龙作为桥梁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而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世俗教育得到了发展,有其到了19世纪中后期,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虽然仍然很低,但相对18世纪来说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的。而一种满足女性受教育的作用而存在的沙龙作也随着世俗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被削弱了。

三、余论

沙龙文化代表着一种法国女权主义的勃兴,女性同归对文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希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追求男女平等,追求政治平等的呼声在18世纪末达到高峰。但是,法国沙龙的女性主义的兴起,其女性成分结构表现的过分单一,主体是贵族女性,而在法国社会下层,大批妇女依然维护者“合法家庭”的规范。仅仅依靠少数沙龙女主人来改变法国的社会结构与男女地位,其力量似乎太过薄弱了。

沙龙所代表的,既是一种社交场所的存在,亦是法国的一种文化象征。而文化是受到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并且在它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满足不了新的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下是会被时代所吞没的,而沙龙的逐渐消殁也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约阿希姆·布鲁克.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M].何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15.

[2]艾米利亚·基尔·梅森.法国沙龙女人[M].郭小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0,151.

[3]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6,15.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5]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2:78.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第4篇

提到法国长笛学派, 首要提及的是保尔-塔法内尔 (Paul Taffanel) 。他于1857年前往巴黎学习音乐, 考进音乐学院前后追随多郁斯 (Dorus) 学习, 1860年获得长笛班第一奖, 1862年获得和声第一奖1865年获得赋格第一奖。自1862年至1864年于喜歌剧院, 1864年至1890年于巴黎歌剧院和1865年至1892年于现今的巴黎管弦乐团的前身一直担任长笛首席。直至1893年被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长笛教师才结束了职业长笛演奏家的生涯。

塔法内尔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教师后, 开始重新整理长笛作品, 将曾经那些被遗弃的作品从新挖掘出来, 如巴赫的奏鸣曲, 莫扎特的协奏曲, 贝多芬奏鸣曲等等。他与他的学生高伯特 (Gaubert) 为手指和连吐技法而创作的长笛基础教材, 还根据韦伯 (Weber) 的歌剧《自由射手》改编成长笛的《自由射手幻想曲》。创作了《行板田园和小谐谑曲》都是法国长笛学派在那一时期的杰出的著作和作品。

法国学派之所以能够一直屹立不倒, 其中和乐器的改革密也不可分, 当时的“长笛”还处于纯的木质结构, 但一种新型的长笛悄悄的出现了, 这就是波姆长笛;即是我们现在所常见的长笛。于1932年波姆制造出第一支波姆式圆锥形, 即是“卷键体系”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当多的重视, 1847年波姆又通过改革和研制出有15个音孔, 23个按键和键杆。这种改革使得音准性更加稳定, 发音灵活, 操作也更灵活, 使演奏者演奏吹奏更佳容易, 更平均, 更准确。材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木质材料改为金属材料, 更重要的是发明了长笛笛身上准确音孔位置及按键系统, 可以使九根手指同时操作开关长笛上的15个音孔。但这种新型乐器还是未被正确对待, 直至1860年, 多郁斯被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长笛教师, 立即更改和规定用“新型”的波姆长笛来代替传统长笛, 波姆式长笛得以推广和广泛使用, 当时的长笛设计已相当成熟。追随多郁思学习的塔法内尔也是“新型”长笛的拥护者。

塔法内尔的演奏基本上都是非常优雅、灵活和敏锐的, 他反对夸张的表达, 有着严格忠于原谱的原则, 灵敏的吹奏里保持着对于节拍和音准的严格遵守。特别是在法国长笛学派特有的特色之一音色方面, 他一生都在追求最完美的音色, 这应该也与其有着多年在音乐乐团担任演奏员有着一些关系, 他认为“音量不是重点, 音色才是一切”还有其学生符勒利在所著《音乐百科全书》中所补充的“所有无视于音乐品质的手指技巧练习都是有害的”。1895年出版的一本名为《艺术的欧洲》的期刊中这样叙述:“塔法内尔先生是继巴黎高等音乐院的院长托马斯之后, 其音乐学院最杰出的人物。他在长笛上的天份之高, 使得他的演奏成了放诸四海皆准的。他已经被认为是长笛界的帕格尼尼。”

菲利普-高伯特 (Philippe Gaubert) 有着长笛家, 指挥家, 作曲家三种身份的音乐家。1890年随随塔法内尔学习, 1894年十五岁时获得巴黎音乐学院长笛班与小提琴班第一奖, 同时学习作曲, 同时在指挥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便不在此细讲。

高伯特是塔法内尔所提倡风格的最佳拥护者, 他的演奏强而有力同时富有高雅的声音, 柔软但具有穿透力。他认同风格的朴实是长笛演奏者所要追求的, 让人理想的演奏通过扎实的技巧与丰富多彩的声音色彩, 还有对作曲家想法的确定观察就可以做到, 但并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与突击练习, 而是要在音乐艺术和合理运用的知识和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做到。他与塔法内尔共同编著了法国长笛学派的基础教材《每日练习》。

路易-符勒利 (Louis Fleury) , 1895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1900年获得长笛班第一奖。符勒利以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来演出被遗忘和被忽视的曲目, 并于1905年成立了【往日音乐演奏会协会】主要演奏17与18世纪的作品, 也演奏符勒利所整理的作品。德彪西的《芦笛》便是体现给符勒利, 《芦笛》是进入20世纪以来第一首无伴奏长笛曲。并于1913年12月1日首演。

乔治-巴瑞尔 (Georges Barrere) , 1890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阿尔戴斯的班级, 但是他更欣赏塔法内尔, 因为他【摒弃廉价的多愁善感, 夸张的表情, 颤音与持续的抖音】。1894年以安德森协奏曲获得巴黎音乐学院长笛班第一奖, 12月22日与国立音乐协会管弦乐团首演了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作品所预设的安逸场景只有通过长笛来表现出来。当时乐团指挥多瑞回忆说“音乐厅都坐满了。杰出的长笛手巴瑞尔吹奏出乐曲一开始给长笛独奏的主题使, 全场鸦雀无声, 听众完全被征服了”。而皮埃尔-布列兹给出更高的评价说:“现代音乐被德彪西和他所创作的《Prelude l’après midi d’un faune》所“唤醒”。当长笛独奏出现于强烈的安静时, 这安静包容了牧神梦想的象征性音乐印象, 我们遇到了多种情感的集中:梦般的闲暇, 善意的幽默, 深思的渴望。”多年后移居美国, 担任纽约交响乐团长笛演奏者多年, 于1910年创办【巴瑞尔管乐室内乐团】。1936年2月16首演了法裔美国作曲家瓦雷兹的长笛独奏曲《密度21.5》一部极为个性化的作品。此曲是瓦雷兹为纪念巴瑞尔使用白金长笛所写。标题则是白金的金属密度。由于在当时白金长笛还未有很多人使用, 所以很令人担心, 但根据见证人的说法, 巴瑞尔的音色非常美, 声音也非常辽阔。

马萨尔-莫伊斯 (Macel Moyse) 师从于塔法内尔, 22岁演奏高伯特的《Nocturne et Allegro Scherzando》而获奖, 从而建立起了名声, 之后开始进行巡回演出。在1932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长笛教授职务, 创作了大量的练习曲。他所创作的教材对长笛界有着重大的贡献。基础练习, 演奏技巧书籍之类的一系列由浅到深, 音色练习, 指法技术练习, 强弱力度练习, 可谓把法国长笛技术推广到了全世界, 这些教材也为近现代派与先锋派作品的演奏铺垫了扎实的根基。在莫伊斯的教材中, 把长笛演奏的各种技巧划分开进行独立的分类练习, 但又使每个单独的技术之间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 达到相辅相成。往往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旋律开始, 在简单旋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技术所要求的目的进行变奏加工, 使得每项技术都能达到很综合的锻炼。1948年, 他辞去了巴黎音乐院的教授职位, 前往南美, 然后又到了北美。每年夏天在美国佛蒙特州为音乐家以及年轻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举行大师班和音乐会, 每次活动为期七个礼拜。当时为了准备在美国定居, 他有一段短时间接替Rene Le Roy在蒙特利尔音乐院任教。二次大战后, 他经常前往欧洲和日本开设大师班。他培养出了像著名长笛演奏让-皮埃尔-朗帕尔, 奥瑞尔-尼克莱, 彼得-卢卡斯-格拉夫等一大批演奏家。他作为一名长笛演奏家, 出色的长笛教授所获得的巨大成功, 使他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和贡献的法国长笛演奏家。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第5篇

她闪耀得像是启明星,充满了生气、光辉和欢愉。啊!是什么样的革命!我必须要有怎样的一颗心,才能不动感情地关照那场升起和那场没落!……我简直没有梦想过,我竟然活着看到了在一个充满豪侠之士的国度里、在一个充满了荣誉的人们和骑士的国度里,会有这样的灾难落在她的身上。我以为哪怕是一个对她带有侮辱性的眼光,都必定会有一万支宝剑拔出鞘来复仇的。但是骑士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版,101页)

柏克眼中气质非凡、宛若仙人的王后在法国革命前夕与革命中,成为各种小册子和革命报刊谩骂的对象,她被称为“奥地利女人”(玛丽-安托瓦内特系奥地利公主)、“赤字夫人”、“梅萨利纳”(Messalina,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的第三个妻子,淫乱阴险,因与情夫阴谋夺取政权被处死)以及“民族身上的瘤子”(埃贝尔语)。革命者眼中的这个“法国人的灾星、吸人血的东西”于一七九三年十月十六日被送上了断头台。同时代的民众大多不会赞同柏克,而是接近在大革命前任美国驻法大使的托马斯·杰斐逊的观点。杰斐逊认为这位王后对路易十六的软弱意志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她摧毁了国王的开明统治。他甚至宣称,“如果没有王后,就不会发生革命”。

在玛丽-安托瓦内特身后的漫长岁月中,其命运总能激起传记作家的兴趣,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试图以更客观、更人性化的眼光来复原这位被妖魔化的王后。二○○一年,英国作家安东尼娅·弗雷泽(Antonia Fraser)推出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就体现了这种倾向。二○○六年,美国女导演索菲娅·科波拉(Sophia Coppola)将弗雷泽的作品搬上了银幕,她以略带同情的视角刻画了作为女人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心理肖像。这部美国大片令昔日的毒蛇王后一时间成了时尚的宠儿,封面上印有王后画像或女演员邓斯特(Kirsten Dunst)剧照的杂志遍布巴黎街头。

当大众文化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印象悄然改变时,学术界又持怎样的观点?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命运与大革命纠缠在一起的王后长期以来未能在法国革命史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代历史学家绝不同意杰斐逊的“没有王后就没有法国革命”的观点,他们试图阐释导致革命来临的种种因素的错综复杂之处,作为个体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深深地忽略了。不过,这种局面近年来发生了转变。二○○三年,由法国史专家德娜·古德曼主编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关于王后身体的写作》(Dena Goodman, ed., Marie-Antoinette: Writings on the Body of the Queen. Routledge, 2003)便体现了学术界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研究的最新成就。本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王后的身体及言行如何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成为小册子诋毁的对象,进而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女性,尤其是王后与公共领域及政治文化的关系。

从玛丽-安托瓦内特到达法国之日起她就是新旧两个公共领域关注的焦点。其一为传统的宫廷公共领域,旧制度下的繁文缛节及种种特权在这里集中展现;其二为由出版物、公共舆论等组成的新型公共领域。在宫廷中王后几乎没有私人生活,穿衣、脱衣都有复杂的仪式,甚至连分娩也要伴随着传统仪式,在廷臣的注视下进行。尚塔尔·托马斯(Chantal Thomas)就此断言,“王后的身体属于公共领域”。既然王后的身体属于公共领域,那么她的形象自然会引起公众的关注。艺术史专家玛丽·谢里夫(Mary Sheriff)通过分析发生在一七八三年的画像事件解读了公众对王后角色的理解。这幅由维吉-勒布伦(Vigée -Lebrun)夫人绘制的王后画像深得玛丽-安托瓦内特本人的喜爱,但在沙龙展出时却遭到了公众的严厉抨击,人们认为王后身着颇为简洁、时尚的英式长裙出现在画像中极其不得体。谢里夫通过追踪法国王室画像的传统发现,王后的官方画像一直是伴随着国王的画像的,它的存在只是为展现国王的权威。而且,法国王后在理论上是没有自身权力的,其角色乃是国王的第一臣民,她应为所有民众臣服王权树立典范。对于要求王后拥有美德、尊重传统的公众来说,在画像中穿着简洁英式服装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是颠覆了法国的宫廷礼仪和政治传统。谢里夫进而追问王后为何要以这样的装束出现在画像中?根据她的分析,这幅画像展现的是生活在小特里亚农宫中悠然自得的王后形象。一七七四年路易十六将凡尔赛的小特里亚农宫赐给了王后,后者将这里打造成了逃离宫廷礼仪、享受自由的私人空间。那幅引发争议的画像展现的正是一个想要暂时逃离法兰西王后身份的玛丽-安托瓦内特。

与之前的法国王后相比,玛丽-安托瓦内特恰恰是最无法逃离公众视线的王后。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小册子、报纸和其他形式的印刷品激增的年代,公众人物正是这些出版物描绘的对象。在以出版物为重要载体的公共舆论的注视下,玛丽-安托瓦内特很难扮演其王后的角色。根据尚塔尔·托马斯的研究,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法国的最初岁月中,公众舆论对她抱有好感,但宫廷中对其怀有敌意的人使关于她的流言飞语不胫而走。于是,出现了第一批谴责王后嗜赌、傲慢、轻视礼仪的小册子。更为糟糕的是,王后逐渐充当了许多黄色文学中的女主角,她的身体也成了被肆意侮辱、攻击的对象。在法国利用黄色文学攻击王室及掌权贵族的做法并不新奇,其传统可追溯至路易十四时期。但攻击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黄色小册子数量颇多,五花八门,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王后被刻画成了极端淫乱、欲海难平的荡妇、女同性恋者和乱伦者。这些广泛流传的作品不仅是为了满足读者偷窥王后私生活的兴趣,更是通过其所传达的政治信息引起读者的愤慨与反叛。这些小册子告诉公众,国王路易十六软弱无能,王后大权在握,而这个洪水猛兽般的奥地利女人深深憎恶法国人民,她甚至梦想着吸食法国人的鲜血。作为女人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背叛了贞洁,作为王后的她背叛了法兰西,其生活上的放荡与政治上的邪恶正两相匹配。

一位出身高贵、容貌出众的王后何以被妖魔化到此种程度?莎拉·马萨(Sarah Maza)和林·亨特(Lynn Hunt)都从十八世纪末法国政治文化变迁的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马萨发现,发生在一七八五至一七八六年间的钻石项链丑闻是令王后名誉被毁的关键事件。其实,在这一丑闻中王后与那些假借其名义达成自身目的的阴谋家没有任何干系,她完全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广大民众却情愿相信她有罪。这首先是因为,负责处理此案件的高等法院的法官和律师多是些善于讨好公众而与王权有离心倾向之辈,律师们为被告撰写的《案情摘要》(此种小册子旨在动员公众支持被告从而向法官施压)常常含沙射影地指称王后有罪,而这些印刷品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当时的公众普遍认为女人支配宫廷是法国君主制腐败的重要原因,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尔夫人、杜巴丽夫人已经玷污了神圣的王权,腐蚀了政治体制。怀有此种观念的公众很难相信居于政治漩涡的王后是清白无辜的。而人们一旦相信玛丽-安托瓦内特是钻石项链丑闻幕后的黑手,那么她只能招致更猛烈的攻击,从而变成了比路易十五的情妇更可怕的红颜祸水。无论在革命前还是革命中,对世袭统治最猛烈的攻击首先针对的不是国王而是国王的情妇和王后,她们体现了君主权威最坏的地方。比如,在一七九一年时就出现过题为《法国王后们的罪行》的著作,在导言中作者指出,如果绝对权威是腐败的,那么绝对的女性权威就是极度腐败的。为什么女人就会使政权腐败?马萨指出,时人认为这是由女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女性的本质是虚假、引诱、追逐私利,这与支配政治领域的理性与法律的抽象原则完全相反。总之,女性的特质与新型的公共领域水火不容。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