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精选12篇)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第1篇
分层教学是为实施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 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与之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评价等教学管理方式上存在诸多不同[2]。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个方面来看, 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同、思维有快有慢, 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波利亚还指出:“要让每个学生从数学教学中获得收益。”因此, 高中数学教学应让学生按其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以学生的自愿为主, 进入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习, 将教学目标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动态管理, 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国际比较
1. 英国的个性化教育
英国的分层教学主要体现为“成功教学法”,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 灵活地将学生按层次分成不同小组。该法的基本内涵是“主体参与、小组合作、体验成功、差异发展”。
2. 美国学校的优资班
美国教育重视因材施教, 智力超群的孩子称为“优资”学生, 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专门为“优资”学生开设加强课, 课程分为英文与数学。到中学, 特别是高中后, 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分成三个或四个水平的教学层次, 目的使学习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因为学生按成绩被分开, 他们只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组同学比, 即使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也不会有太多失落感。该法按照能力分班, “目的是为智力发展较同龄孩子快、智力较强的学生,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日本的跑班式选课
日本的高中分层教学主要表现为“跑班选课式”, 学生按自己在高考中需要选考的学科自主选择每一学科的学习层次, 参加高考的科目选择较高层次的学习, 非高考科目就选择较低层次的学习, 到这一科就进入相应的教室上课。这种模式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打好基础, 获得不同的发展。
4. 新加坡的筛选教育
“筛选教育”指国家通过集中投资和早期筛选, 重点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特殊技能的人才。在学生小学时期, 新加坡政府就把每学年学习成绩排在前列的学生作为未来精英人才重点教育。新加坡学生早在小学三年级就要面临学习实力和英语能力的筛选, 通过这样的考试, 学生被分入3种不同的班级, 即“特长班”、“快班”和“普通班”, 被分到普通班的孩子意味着将来很难进入大学学习, 进入“特长班”和“快班”的孩子们也不能松懈, 在初中和高中还要接受同样的筛选考试。通过多次筛选, 只有那些优秀生才能进入大学学习[4]。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 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而且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的能力的差异, 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其次, 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 只要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采取不同的对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 不同的学生就会有所提高;最后, 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环境,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师所创造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5]。
三、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1. 学生分层
一般分为四层, 优秀层次A层 (品学兼优的学生) ;普通层次B层 (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基础层次C层 (学习成绩及格和40至50分的学生) ;学困生层次D层 (基础差, 学习不努力的学生) 。
2. 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的主线, 也是学生学习的向导, 教学目标忌实行“一刀切”, 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因目标过高而灰心, 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能因目标太低而激不起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备课时, 应在吃透教材和大纲,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对A、B、C、D四组的同学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做到备课分层。
3. 授课分层
以旧导新, 分层设疑讨论解释, 分层练习反馈总结。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意开发A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B类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C类和D类学生的学习信心。
4. 作业分层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 统一要求, 面向中等学生, 且后进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作业, 这样, 既可缓解后进生的压力, 减轻后进生的课业负担, 又可增添训练乐趣, 提高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5]。
摘要: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实施分层教学。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蒲增显.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6 (04) :1-2.
[2]吴小娥.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殷凤莲.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繆亦男.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刘孟秋.高中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第2篇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1 第二章 分层教学的理解-----------------2 2.1 分层教学的含义------------------2 2.2 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3 2.3 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3 2.4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4 第三章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5 3.1 创造良好的环境------------------5 3.2 教学对象的层次化----------------5 3.3 具体教学环节的层次化------------6 第四章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效果与反思---8 4.1 分层教学的效果------------------8 4.2 分层教学的启示------------------9 第五章 结论---------------------------9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学生:强洪
指导教师:李玲
摘要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也是解决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提高,并且分层教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到目前为止,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操作仍然存在笼统性,结论也过于感性,导致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仍停留在理论探究层面。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与实践仍然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通过个人的具体实践结合各种文献资料从分层教学的意义与指导思想,分层教学的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与启示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分层教学的理解与探究情况。
关键词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差异性
I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SENIOR SECONDARY MATHEMATICS LEVEL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Student:Jiang Hong
Supervisor: Li Ling
ABSTRACT Hierarchical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student learning and a new thinking on education, it is also the main wa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class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system of collective.However, due to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requires improved, and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ill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the work of teachers, and thus far, 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Senior Secondary Mathematics operation still exists a general conclusion is too emotional to lead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in teaching still remain in the theory of inquiry level.Senior Secondary Mathematics layered teaching there is still a strong need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ir own hierarc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and explor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documents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guiding ideolog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the effect of layered teaching and revelation through individual specific practice.Key words: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hierarchical teaching, difference
II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III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言下之意,则是学校教育目标也应该有所提升。但面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一方面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方面又要考虑升学的问题,对广大教育者来说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升学压力相对较重的高中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以数学为例,由于高中学生在心理特征和生理发展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因此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普通高中,这种差异特别明显,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能力水平也有上下之分,教育者若想做到全面提高是有一定困难的。把握不适度,要么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即“优生更优,差生更差”;要么就是“优生吃不够,差生吃不了”的状况。很多教师因为不能完全两面兼顾,所以干脆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出现前面两种极端的现象,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现象下,就谈不上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更是空谈。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推行“分层教学”的实施则显得格外重要。
1.2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美国涌入大量移民儿童,由于这些学生的背景和能力各异而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当时的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照他们以前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分类教育。50年代时,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采用了这一分类教学的方法,学生基本一直都呆在一个班中学习所有的课程。但这一行为遭到了社会不同程度的批评,认为这一行为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倾向。分类的教学使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心灵受到了伤害,而助长了优秀孩子的骄傲之风,甚至加强了社会的矛盾,因此所谓的分类教学陷入了低谷时期。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90年代时期,美国由于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回归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只不过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变。迄今为止,对分层次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所得到的评议仍然不一致,积极与消极仍然并存在社会舆论之中。
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形成了基础班,强化班等形式。而中国也在日益效仿这样的形式,但国内分层教学所形成的各种形式却是以超负荷为主的班体,只是盲目的从表面去照搬分层教学模式,事实却是行不通的。怎样真正发展分层教学的思想,还有待实施与研究。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入分层次教学的思想与概念,在中国各个中小学中开始施行。其中,成功和失败均是存在的。
90年代末以来,各个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各个中小学均开始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单一科目如数学,英语等,或者整体课程中均取得一定的效果。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分层次教学已经取得一定的可行性依据。
第二章 分层教学的理解
2.1 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重在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把教育对象分为几个层次,根据每个层次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指导,对学习产生成就感与兴趣,才能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分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后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提高,促进全面学生的发展,能全面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2 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教学要求以教师的教去适应学生的学,因为学生在各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学也需要存在差异。根据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时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学生的客观差异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策略。
分层教学与分班教学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区别。分班教学一般按成绩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只需通过考试选拔就可做到;而分层教学可以在同一班级中对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它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照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或者按照实际情况分为更多或更少的层次。分成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两头兼顾”,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这样就基本符合变传统应试教育为素质教学的要求。
2.3 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核心在于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都能有一定的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现在很多地方和学校都施行扩招政策,导致班级的人数增加,学生在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在班级分布可能更为散乱。以我时间班级为例,班上人数有60至70人,两极分化相对严重,而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学习动机不明显;另一部分学生却兴趣颇盛。在这样的情况下若采用“一刀切”教学法,可能只会满足中等部分的学生,先进生的发展可能会比较缓慢,后进生则可能对数学持放弃态度。这时,如果考虑分层教学,对前、中、后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则有可能达到全体进步的效果。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的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让不同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的整体优化。
2.4 分层教学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初中阶段来说,自我意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开始注重人生的思考,因此我认为这个阶段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可能更为明显。能力差异,兴趣差异甚至对科任教师的趋向性都是他们学习的影响因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偏科或者厌学情绪的产生。针对数学,教师则应着重理解以上差异及可能得结果,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而分层教学的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及以上各方面的差异,根据认识水平的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是学生在较高层次上把握所学知识。
(2)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从一般情况来说需要在初中阶段积累一定的数学基础,而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打下的数学基础不都是同一层次,这就导致高中阶段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同时,高中数学难度增加,对逻辑思维要求提高,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学习感到吃力,乏味,导致对数学的兴趣下降,而偏向于其他学科,最终造成学习动力减退,学习方法单一的结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结果。
(3)教育教学的实践依据。
目前的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课本习题计算量复习量大,并且学习目标相对较高,但普遍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这就很容易的拉开学生间的距离,使教与学陷入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据《大纲》的规定按部就班的上课,根本不能保证学生“一步到位”的通过考试,更不用说升学考试,致使学校不得不增加课时数或利用假期补课,造成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于普通高中,以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教学水平的成败仍然是一个统一的观念。于是,进入高三阶段后,许多教师更是无暇顾及教育的整体性,反而着重培养所谓的“尖子生”或自认为升学希望大的那部分学生,促使部分学生成为班级的“陪读生”,严重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理想要求与高中升学率高低的现实要求的确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教学难度。要想完全两者并存,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探究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困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第三章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创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设计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案,都需要一个合适的能促进实施效果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我认为不仅包括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还包含了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心理环境。
作为一个班级来说,需要的生活环境则是整齐,干净,没有为学生学习心智带来负面影响的客观事物。而这样的生活环境则是需要集体每个成员包括教师一起来维持的。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健康心理的客观基础,但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还需要很多条件。首先,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师生关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是融洽的学生关系,一个班集体中容纳了各式各样的学生,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都是影响学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若其因各种差异而产生抵触情绪,则有可能为集体的团结和学习氛围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充分了解每个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同时帮助先进生克制骄傲的情绪,增加每个学生的团结意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意识,敢于承认工作中得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注意师生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只有在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 教学对象的层次化
教学对象即学生,前面我们提到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同。这时为了达到班级成绩的整体优化,可将学生按照某一特定的因素分为几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例如,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照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将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特殊情况下可分为A、B1、B2、C四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可掌握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复习题和老师的补充题,并可以帮助B、C层同学解决学习困难;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学习内容,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并能积极向A层同学学习;C层则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深入知识有一定困难只能在老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练习。由于分层教学是班级主体教学的辅助,因此层次分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是否成功。为此,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师生间要进行民主磋商,避免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具体做法是:首先,召开班会宣布分层教学的方案设计,以及分层教学的意义与层次设计;其次,让每个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估,并让他们自愿选择学习层次;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合理的分析,必要时对部分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对其讲授情理,使其心理能达到一定的平衡感,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最后,在班级宣布分层结果,并开始相应的教学。需要说明的是层次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经一段时间学习评估后,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商量或由学生本人提出对层次进行调整。这样,A层学生为继续保持现状会深入学习数学,B层学生为了进入A层积极进取,C层学生会开始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最终达到A、B层壮大的目的,班级整体出现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
3.3 具体教学环节的层次化
(1)备课层次化
数学教育学曾提到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即备课。备课应包括撰写与当堂课内容相适应的教案和大概组织语言流程两项内容。其中教案则是应包含本课时所有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安排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后,在备课阶段就应开始准备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保持数学教学的整体性。我以“多项式函数求导”为例,在备课阶段,首先,我考虑每个层次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在学习中不仅要会运用求导公式,还要求他们明确公式的推导,可以在练习中自行推导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B层学生要求他们了解推导过程,在解题过程能独立运用求导公式并得出正确结论;C层学生基础薄弱,为了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解题的自信心,首先只需要他们记住相关求导公式,并在教师指导下正确应用,然后鼓励他们独立解决简单习题,增加成就感。只有明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后面的教学过程才会明朗清晰,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继备课活动后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备课阶段对每个层次定下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要把握课堂节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收获。教师提问时要根据人的认识规律由浅及深,由易到难。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过度衔接尽量做到自然,层次分明。仍以“多项式函数求导”为例,可设计以下问题:
① ② ③ 导数的定义是怎样的?
已经学过的有关函数的求导公式有哪些?
已经学过的求导公式是否适合函数的四则运算求导?若不能,该怎么办?
问题①由C层学生回答,目的是让他们回忆最基本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对有关导数的知识产生盲目性;问题②选择B层学生回答,让其对旧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复习过程,为新知识的学习加一个铺垫;最后一个问题则是A层学生回答,因为他们基础相对扎实,可以直接将他们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三个问题是以问题②为基础,问题①为解决方法的,对B、C层的学生也会有一个因果关系的牵引。
课堂结尾为了巩固所学内容,也要分层提问,以便每个层次的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掌握的重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多项式求导法则”后,可设如下问题:
① 回顾本节课所学求导法则的内容; ② 针对积的求导法则应该注意的地方;
③ 求导法则是怎样推导的?运用这样的方法可否推导出商的求导法则? 问题①②③仍然是分别对C、B、A层学生提出,因为C层学生需要先着重掌握基础;B层学生在他们基本能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只需着重点出注意的地方,避免失误;桑代克的失误说提到以不断尝试错误去探究问题的答案,问题③的目的就在于让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在没有讲解商的求导法则的情况下,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3)课后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检验本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分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课后作业若是采用同一性方法,则可能造成A层学生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C层学生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不能吸收的局面。一般来说作业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分为三层,例如在“多项式函数求导”中,作业可有以下设计:
第一层 以课后练习为主
求函数yx3x2,y3m2n5的导数;
第二层 以基础为主,配以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
求函数y2x33x25x4,y(2x23)(3x2)的导数;
第三层 基础加上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的题目
求函数y(x1)(xx11),yxsincos的导数。
22x第一层目的是要学生先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然后予以提高;第二层在基础上略为增加深度,巩固重点知识;第三层则适当增加其他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
分层布置作业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情况,使学生可以做适合自己的题目组,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B、C层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减轻课业负担,增加数学学习兴趣。
(4)阶段性考核分层
数学每个阶段学习完结后都应举行一次阶段性考核。它主要以课后练习为主,在一份试卷上根据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出不同的单元测试题并提出不同的要求,三个层次的学生可自由的完成尽可能多的题目,一般试卷末尾可追加附加题或标注为A层学生必做题其他学生选做,以考核部分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每次考核之后教师可观察学生是否达到各层次应有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的应当帮助其分析原因。同时每次考核之后,各个层次的人员应当有适当的变动。如B、C层中学习进步靠前的学生可升入A、B层,A、B层中学习退步靠后的学生就降至B、C层,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动力,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懈怠,则班级可营造出学习竞争激烈的良好境况。
(5)课后辅导分层
教师要做好查漏补缺,提高工作,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要想真正做到解决所有问题是有困难的,所以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学习不达标的C层学生适当补习,给A层学生增加竞赛讲座,带给他们尽量大的发展空间。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第四章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4.1 分层教学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效果从理论上应该达到这样两点:一是由于学生的分层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存在心理上的负担;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得到很好的调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二是分层教学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注重了C层学生的教学力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进步。
以上的理想效果我认为是需要以相对较长教学时间为前提来实现的。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我通过一个半月的短期实践,对一部分知识点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的末期普遍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成绩靠后的部分学生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能简单的运用基础知识,同时,实践期间没有学生表现出自尊心受挫的情况。整体上有细微变化,若要将其明显,还需要长时间的考证。
4.2 分层教学的启示
通过短时间分层教学的实践,我的实际体会与一些有关分层教学的文献所描述的情况有一定的一致性。那就是分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的工作。主要表现为:①在注重成绩提高的同时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②分层不能过于刻板,避免促进两级分化;③要重视每个层次的学生,全面兼顾;④层次分明的前提下,教法不能单一,兼顾思想指导,防止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责任心、语言、作风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真正做到做好分层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是一次严格的历练。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能将分层教学的力量发挥到理想状态,那么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可能更为明确,对数学学习兴趣更浓厚,从而达到缩小两极分化,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目的。分层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法对于我本人来说,实施起来还有比较大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学习与改进。
第五章 结论
为完成本文,我从一月份开始选题并查阅相关资料,二月初撰写提纲,文中理论部分借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鉴了众多教育前辈的文献成果,并加入实习期间我的实际体会,至今基本完成全文的写作。I段,要想将分层教学完善的正确的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还需要一个长期探究与改进的过程。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吴清蓉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1-3]
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 2011年第1期;
[2] 朱德成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1]
高中数学
2010年; [3] 杨晓明 《浅析中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策略与反思》[1] 科技信息 2009年 35期;
[4] 张宇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1]
教育综合 2011年; [5] 刘晶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讨》[2-3] 中学教育 ;
[6] 陈启贵 《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81-82]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3月;
[7]《数学教育学》[120-125] 四川大学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161-163] 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 参考文献后面要有页码,如56-77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致 谢
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玲副教授
关于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 分层教学 ; 策略 ;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36-01
高中数学偏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更加的抽象,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是锻炼学生解题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同时,数学分层教学还能够顺应课程改革以及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以下是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
(一)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偏好的学科也不同,因此在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上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在讲解一个数学问题时不同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导致教学和学习不同步,这也是高中数学开展分层教学的根本性原因所在。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这样,在学生中,分层现象十分明显。例如,在学生进入高一以后,首先接触到的问题是数学集合,集合在初中水平的学生眼里,相对抽象,尤其是交集、并集的概念,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会非常喜欢,认为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伴随数学知识的拓展,学生的不同能力逐渐显现出来,而且分层现象也随着考试成绩而表现出来。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是高中数学开展分层教学的主要出发点[1]。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成绩出现分层现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现实基础出发,去找到方法予以解决,不能任其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每一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利用统一标准去教学,显然起不到太大作用,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节奏过慢,对学习缺少积极性;基础薄弱的学生还会认为自己现有的认知能力对课堂知识很难去消化和理解,因此对学习产生倦怠感。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就要求教师从分层教学出发,针对不同阶层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提升每一个阶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2]。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一)教师从学生的数学成绩出发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分层教学策略中,教师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以及数学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数学基础等等出发进行分层。例如,数学成绩在85分以上的为高层,这一层次的学生拥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并且学习方法先进,学习主动性高,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喜欢钻研数学难题;60分-85分的学生为中层,这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比较突出,对于数学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数学思维能力相对欠缺,能够正常接受教师的教学;60分以下的学生为低层,这一类学生在数学基础上掌握不足,课堂接受能力也比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对学生分层以后,基本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设定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是依据学生几次的考试成绩,不能单从一次成绩出发,否则会有失公平[3]。
(二)分层教学方案的设计
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以前,教师需要备课,然后从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出发,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最大化的实现学习目标。高层学生学习能力突出,理解力也非常强,那么教师就要针对这些学生多安排一些钻研性较强的数学习题,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创造性思维,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中层学生,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在基础扎实以后,逐步提升数学习题的训练难度,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向更高一个层次迈进。对于中层的学生,只要教师能够积极的督促,他们有十分开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大的潜力可开发,因此加强数学中等难度习题的练习非常必要。
低层学生。低层学生的理解力和考虑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相对于中高层学生会逊色一些,那么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对学生提出苛刻的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他们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然后以数学课本习题为准,对学生加以锻炼,尤其是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向量问题时,让学生从坐标出发,用代数法证明几何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高考的考点,因此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也就能顺利地理解推导公式的意义。
(三)分层教学策略中的课外辅导
教师在讲完一节数学课以后,学生需要理解数学概念,然后利用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需要按照多层次,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不同阶层的学生布置习题。一般情况下低层的学生主要练习课本中的课后习题;中层学生有部分基础习题,其他为提高性习题;高层学生需要教师精心的安排课后作业,既不能忽视基础的作用,还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发散性题目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例如,高中數学中的导数学习,那么教师进行分层就可以是:
低层学生:1,求函数f(x)=x3+x2-x+1的单调区间
中层学生:2,设f(x)=x3-4ax2+3bx在x+2处有极大值-2,那么求a、b的值
高层学生:3,已知抛物线y=x3+4,过其上有一点m引出抛物线切线p,能够让p和两个坐标在第二象限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那么求p的方程
从以上习题中可以看出,分层教学在不同学生的课后习题上有不同的表现,教师要注重每一个阶层学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希望教师能够利用分层教学法提升不同阶层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杜大权,吴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9):164-164.
[2]邱素群.浅析高中数学分层教学[J].南北桥,2015(6):119-119.
转变策略,推进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第4篇
一、科学导入,做好分层教学准备
课前导入能够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增强对知识的认同感.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学习的知识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可以在课前导入中实施分层教学. 课前导入可以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习都有对知识的认同感,在课堂的学习中都做好准备.
例如: 在学习集合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预习集合,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对集合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可以在课堂上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预习导入而言,就高中学校数学教育方面包含的部分漏洞,我们在教育进程中采用了分层教育. 分层教育是在学生分层的前提下,有目的性地开展分层准备、分层评估、分层讲课、分层引导、分层培训,以提高教育的水平,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求学的自主性,以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
二、有序实施,课程讲解分层推进
1.分层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知识的提问. 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不同,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想法总结起来,依据学生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讨论,让优等生带动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学习抛物线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抛物线的定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旁边给予学生指引. 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可以依照学生的现实能力,将学习内容划分成两大层次. 一个层次适应于数学水平高的学生, 以及热爱数学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他们深入研究的要求; 另一层次适应于中等或较低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凸显岗位教学特征.
2.鼓励互动
首先,作为高中教师,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宜程度,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提问方式、作业布置等,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的需求,这是一种心境创新; 其次,利用创设情节,把教材中定理、深刻的定理,转化为一种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数学定理.
例如,在“函数”应用与图像学习中,函数y = 3x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指导学生们画出函数图像,可以采用取点的方式得到,然后转换思路,探究思考,提问如果y是自变量,x是因变量,结果如何呢? 可以得到对数函数log3x, 并指导学生们同样画出图像,一个是指数函数,一个是对数函数,两者关系是什么? 随着y = 3x和log3x两个函数的学习,发现x是y的函数,它们关于y = x对称,可见这两个函数是一对反函数,且反函数的图像关于y = x对称. 在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实时地进行指导,引出科学的定义,并指导他们解题的思路,转换思路,在创新的教学环境下,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巩固,课后习题分层设计
课后习题是学生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所以,教师在安排习题的过程中,也应当分层次的安排. 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巩固课堂上的知识. 学生的情况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自然不同,分层次的习题安排,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做到高效学习,同时得到提高.
例如: 在探讨“三角形的中线是否也是三角形的黄金分割线”时,就可以对学生安排不同的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根据教育标准层面: 各层次的教育实质一般是统一的, 其区别仅仅是学识的高度、范围以所利用的讲课时间、一个层次学生在把握数学学识和技术的前提下,重点在于深化、 优化基底学术; 另一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达到需求和实用的标准,着重关注基础理念和基础方式时并不讲授证明和推理,强化计算技能培育. 教育手段层面: 一层次学生利用启示形式教育,运用基础学术和基础规则,推理较难的问题,调动学生求学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思索技能持续提高. 另一层次学生采取讲解演练关键题目的方法,同种类别的问题能让学生自主操作,使他们收获成功,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分层评估,合理采用评估方法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结合测验,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评估时可以采取两种问卷的方法,应当恰当调节问题、 难题. 对一层次学生,要适当调节难度,将求学的核心置于往日的教育阶段. 对另一层次的学生,问卷题目必须选定往日课程中的习题或者适当变化,学生经过重新学习也能够获得优异的成果,激发学生们求知的热情. 实行科目分层化教育全新形式,应当更新绩效评估新制度,将学生的数学课绩效区分为两个成分: 第一,往日绩效的比重达到0. 4,根据往日习题、课程表现、往日考试等状况确立; 第二、最终测验绩效的比重达到0. 6. 此类评估方式不仅完成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对相同科目评估的实质与教育目的统一的任务,也处理了各个层次班级间绩效评估不公正的状况.
试析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第5篇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尤其进入高中后,这门学科的逻辑性更明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49-01
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科目,其要求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法和数学应用能力。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并逐渐的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考试尝试分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使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一、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原则
1、个体差异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是指学生在意志、认识和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生理特点、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的不同,同时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个体差异原则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以人为本原则。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制定与学生能力相符的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愿望,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主体性原则。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根据学生数学成绩分层,而要由学生自己根据学习能力、数学基础、成绩情况,自主的选择,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中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层次调整也要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学生自主选择层次学习一阶段后,感觉不适应,要自主选择进入适合自己的层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发挥和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1、学生分层。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是第一环节,学生分层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注意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自主性。首先,通过初步分析设定每层学生人数,按照自主性原则指导学生分层。其次,建立各层间流动机制,针对不能适用所在层次的学生,学生有权力提出调整,对于没有提出调整,但是学习情况不适应所在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沟通,动员学生调层。最后,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进行学生分层,显性分层是指将同一位教师教授的所有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生自主愿意,将学生分为水平相近的甲乙两组。隐性分层是在班级进行内部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分为AB两个层次,隐性层次的划分只要教师自己了解就好,不需要向学生透露。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和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制定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来制定,同时要满足层次性、适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难度要适中,目标的设定既要能实现,但是又不能轻松的就实现。为了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学目标分层还包括短期目标分层和长期目标分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逐层的深入,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课堂教学分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分层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学任务完成后,要提出课后预习关注点,使学生把握预习的关注点,要简练具体而又明确,这样学生在预习中能更有针对性,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次日的课上教师要对A学生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鼓励B层学生积极的思考,并能够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尝试提出新问题。第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目标要使每层学生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根据学习目标使A层学生能够讲解和说明相关数学内容,讲解不够透彻的内容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使学生达到分层教学的目标。B层学生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遇到不懂的知识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将问题解决。第三,课堂练习分层。要求A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练习,B层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基础把关的练习题,对于在完成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巡视中要加以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后能独立完成。
4、布置作业分层。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分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将课后作业分为一、二、三类难度的题型。一类是难度低的题型,只要掌握课上学习的内容,便可以完成作业。二类题型的难度适中,习题稍有变化,在掌握基础知识上加以分析便可以解决。三类题型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和研究才能解决。一类题型作业布置给班级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二类题型可以布置给班级中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班级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三类题型。通过不同类型课后习题的设置,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因此,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中,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个体性原则,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一、实行分层教学策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体的主观感受,尚未深刻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只能是满足一小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需求,而优等生及
差等生得不到相应的满足,不利于他们在以后的数学
学习的进步和数学知识的积累,而采用分层教学的策
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程度的针对性教学,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2.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符合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不断实现可行目标的过程实际上便是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
3.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则成为消极的参与者,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数学知识,而在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制订不同的属于各个学生的学习战略,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更加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二、实行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分层教学的实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当的分层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打击一部分学生。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1.科学的划分小组
分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合理的分层。那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分层呢?我们可以在进行分层时,采用难度适宜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验,依据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依次划分为A、B、C三组,同时,为了考虑到学生的尊严及积极性,在分组的过程中,不应体现出差等生的概念。当然,所划分的小组也不会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定期的考试来重新分组。
2.采用分层的授课体系
分层的授课是分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要针对不同的小组的状况,准备不同的授课安排。例如,对于C组学生,教师讲授应更注重基本数学原理及公式的讲解,配备较为基础的练习题,对于B组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是教师应讲解的重点,所以,应该多为B组学生准备偏难拔高的练习题,而对于A组学生,他们对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习题都已经熟练掌握,教师应该注重疑难问题的解答。
3.分层的激励
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因此,在我们的分层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分层评价和激励。对于对数学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评价也会不尽相同,从而促进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共同进步。
4.合理的分层辅导
在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统一布置作业,统一讲解,而在分层教学指导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布置难度不一的作业,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合理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分层教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层教学法的逐步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戚新林.实施分层教学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失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2]邵锋.浅析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3).
浅谈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策略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一、正视差异把握层次
分层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 正视自己, 给自己恰当的定位, 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由于对学生有着较高期望, 强烈的责任心让我恨不得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过高要求使授课内容难度偏大, 导致基础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结果事倍功半, 学生说数学好难.我认为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 将学生较高标准地定位, 是导致学生觉得数学难学的直接原因.基于此, 我将学生分为A, B, C三个层次: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A, B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堂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课堂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能在A层同学帮助下解决部分疑难问题;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即能很好地把握所学内容, 独立完成习题, 有很好的自学能力, 能钻研和完成老师布置的有较高难度的补充题, 能帮助解答B层同学中的知识难点.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 每月作一次必要的调整, 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 A, 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分层备课优化教学
1.课堂教学内容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 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 C层基本听懂并得到及时辅导, 即C层“吃得了”, B层“吃得好”, A层“吃得饱”.例如处理有关恒成立问题, 学生大多能理解其中含义, 但是对所求参数范围是否取得等号存在误区, 若能通过B层或C层的学生将缺点暴露出来, 则会使坏事变成好事, 若能让A层同学来加以引申或改编, 让B, C层的同学看到问题的实质, 则会更加引人入胜.我设计如下一组题, 分别由B, C层各一名同学合作来完成.
(1) 已知:a≥sinθ恒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2) 已知:a2-a>sin2+sin恒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由C层同学做 (1) , B层同学做 (2) , 要求A层的同学根据以上两题的内容, 考察a的范围取等号的规律.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围绕其中, 展开思维, 从而弄清问题的实质.
2.教学方法上应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来进行,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好所授知识.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时, 既要使C层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又能让A层学生开动脑筋.如均值不等式undefined的应用, 学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以求函数y=x2+4 (x≥1) 的错误方法来暴露问题较好.
错解一 y=x2+4≥2x2=4x, 当x=2时, 等号成立, 所以ymin=8.
错解二 y=x2+4≥4x≥41=4, 所以ymin=4.
明显的错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有一点不可思议, 奇怪的答案会吸引各个层次的学生去积极探求原因, 虽然基础差的学生说不出所以然, 但却达到调动他们积极思维之目的.当A层学生发现积不是常数、等号不能成立的问题时, B层、C层学生亦感到茅塞顿开, 大有收获.再在此基础上将问题展开, 加以引申应用.这样, 往往能引人入胜,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预习提高效率
在突破某一个知识点时, 明确各层次学生的预习目标及要求, 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 通过分析、思考来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 基本理顺预习内容, 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同学, 上课时能够提出问题;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 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 并据此完成练习题, 去试着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 遇阻时, 能自觉寻找类似例题, 或主动与A层同学探讨;A层学生要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 了解定理、公式的背景, 并能主动推导, 完成相应的习题, 对综合问题的处理, 要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独特见解, 并能一题多解, 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如此, C组同学能带着疑问听课, 有着迫切的求知心理;B组同学的学习气氛浓厚;A组同学有机会得到老师的个别指点, 扬长补短.
四、分层作业提高兴趣
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学习完某个内容后, 我将不同层次的作业以试卷形式给出, 题目从易到难, 围绕某一个知识点逐步渗透.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 为试卷的第一部分, B层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这样, 学生负担少了, 知识点更突出了, 讲解起来更能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 学生由先前的犯难变为了积极主动地解题, 个别难题, 钻研起来也津津有味, 乐在其中.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 针对学生对参数的分类讨论的薄弱环节, 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第一层:解下列关于x的不等式.
(1) x2-3x+2>0; (2) x2>2; (3) 1-x2≥x;
(4) (x-1) (x-a) <0 (a>1) ;
(5) x2- (a+1) x+a≥0 (a<1) .
第二层:解下列关于x的不等式.
(1) (x-1) (x-a) <0; (2) x2-3ax-4a2≥0;
undefined
第三层:已知不等式kx2-2x+6k<0 (k≠0) .
(1)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 求k的值;
(2)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 求k的取值范围;
(3) 解此不等式.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第8篇
一、问题案例设置体现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获得探知实践机会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核心。传统教学活动中, 问题设置的单一性, 导致解答活动成为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 致使“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同时, 分层教学的核心就是全体学生获得学习的时机。这就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课教学活动中, 要设置面向全体学生, 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案例, 使每一个高中生都能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 通过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和辨析问题等活动, 实现“人人获得发展和锻炼的时机”目标。
如在“数列”阶段性复习问题课中, 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策略, 设置“在2与7之间插入n个数, 使得包括2和7在内的n+2个数组成以2为首的等差数列, 如果这个等差数列的前16项的和为56, 则n的值是多少?”、“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a3·a7=-12, a4+a6=-4,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设{an}为等差数列, Sn为等数列{an.}的前n项和, 已知S7=7, S15=75, 设Tn为数列的n!Sn"前n项和, 求Tn.”等三个具有层次递进性的数学问题案例。这样, 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知识基础上, 都获得了进行巩固训练的机会, 有效促进了不同类型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解题活动指导体现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获得解答问题技能
解答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展现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学习技能锻炼和培养的重要载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 应发挥指导、点拨功效。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融入到对学生解体活动知道过程中, 侧重于中下等学生类型解体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点拨, 使各种类型都能在教学指导下, 掌握和领会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 实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
问题:已知函数, 求函数f (x) 在区间-上的值域。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 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自身的教学主导性特点, 在学生解答问题过程中, 对学生, 特别是中下等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和点拨, 逐步引导他们对问题条件、隐含知识以及解题策略进行分析思考, 使学生能够及时认识到该类问题解答的方法是“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以及单调性”, 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解题要领, 切实提升学生探究问题活动效能。
三、评价活动过程体现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提升
众所周知, 学生评析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思考、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过程。评价教学是师生借助现有知识经验, 对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及各自表现进行评析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评价教学活动中, 不能缩小评价活动的实施对象, 而应将全体包容到教学评价活动中, 针对不同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 并鼓励“优生带差生”, 同时, 教师进行积极评价策略, 使学生敢于“评”解题过程, “说”出自身观点, 展示解题思路, 实现中下等学生学习评价质量的有效提升。
问题:设变量x, y满足条件3x+2y<0, x+4y≤11, x∈Z, y∈Z, x>0, y>0, 求s=5x+4y的最大值。
教师展示其问题解答过程:
解:依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 若先不考虑x, y为整数的条件, 则当直线5x+4y=t经过点A (9/5, 23/10) 时, 离原点距离最大。这时s=5x+4y去最大值, Smax=91/5, ∵x, y为整数, 而离点A最近的整点是C (1, 2) , 这时S=13, ∴所求的最大值为13。
学生组成合作评价小组开展问题评析活动, 学生在对问题解答过程的认真分析、深刻反思过程中得出解题观点。此时教师让中下等学生进行阐述, 学生认为点B (2, 1) 也符合约束条件, 此时S=14, 上述解答不正确, 先过边界点做目标函数t=Ax+By的图像, 则最优解是可行域内离直线t=Ax+By最近的点。教师对学生评价活动进行肯定评价。然后与学生共同开展师生评价, 从而使全体学生辨析思维能力素养得到有效锻炼, 提升了高中数学思想素养。
总之, 分层教学活动应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每一阶段、每个过程中。本人在此仅简要论述, 还期望同仁能够批评指正, 为全体学生进步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高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磨练过程中, 由于学习能力、智力发展以及解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差异特性, 导致学习活动效能出现差距。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关注不同学生群体, 促进全体学生进步”的“分层教学”要求。本文作者根据“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这一教学要求,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 对分层教学活动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从问题案例设置、问题解答指导以及合作评价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第9篇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 国内大多数学校的高中数学课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无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辅导, 还是考查和评价的方法, 都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分层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方法, 这也导致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产生,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制约.
不少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 就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等现象.到了高中阶段, 这些现象依旧随之蔓延, 并没有缓解的迹象,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中的数学课程没有多大兴趣,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不适应, 或者是对教材内容的吸收欠缺所致.在平时或者期末考试中, 成绩不理想也会使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造成恶性循环;而另外则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扎实牢固, 对数学课程的理解较快, 认为教师授课速度稍慢、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考试容易.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出现典型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教师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解决这一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 我在学校组织的互听互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现, 有部分数学教师教学手法过于单一, 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无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很少有教师针对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行分层教学, 这也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提升, 造成数学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分层教学的主要措施
1.学生个人能力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自身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 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学生个人能力的分层也决定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 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定位;其次, 在各层次之间建立良好且行之有效的滚动机制, 对于进步或退步的学生做好适时的调整;最后, 采用自愿调整和动员调整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学校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自我学习认知能力, 并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等综合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层定位.
2.授课前预习分层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采用的课前预习分层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数学教师, 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发放导学案,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3.课堂施教分层
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教师在教学时,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将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思想、重难点和学习方法通过分层施教的方法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备课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预留作业分层等不同类型因材施教.
4.课后辅导分层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堂授课两个环节, 还要对课后辅导进行适当的跟进和调整.课后辅导是针对学生在课前和课中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讲解答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同, 所以数学教师应该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应着重知识概念的讲解, 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应侧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方面的辅导.
5.水平测验分层
测验作为对学生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 学生水平测验分层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 测验结果更能直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情况.根据教学经验来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实施周测、月测、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方式.
三、总结
浅析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第10篇
一、学生分层
我们根据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效果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根据自愿选择的原则,大致把学生分成三层:A层是创新层次: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自觉,学有余力的学生,约占20%左右。这一部分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除了掌握好基础知识外,更要求他们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B层为提高层次:学生主要是大多数中等生,这一部分学生约占60%;C层是达标层次:约占20%的学生能力较差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故对于分层并不作绝对的划分,尤其要鼓励低层次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地向高一层次的目标进展,或能以高一层次的要求来约束、衡量自己,促进自己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低层学生拉着走,中层学生小步走,高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分层走。这样,分层不分班,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施教分层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当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及实验时,以采用个体教学为最好;当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材料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教学形式;当采用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时,则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要体现:低层学生拉着走,中层学生小步走,高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分层走。首先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五个层次:(1)识记;(2)领会;(3)简单应用;(4)简单综合应用;(5)较复杂综合应用。如《二项次定理》的第一节课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要求要掌握好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对B层学生还要求了解其推导方法;对A层学生则要求弄清楚推导过程及所应用的知识。其次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教学中,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不至于受到冷落,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同一内容,同一要求;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好。
(2)同一内容,不同要求。如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给出三个情景之后,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这三个实例中所共有的数学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2)你觉得在同一问题中,实例给出的数据有没有特定的关系?
(3)你能否用集合的观点来阐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特点?
(4)你能用集合的观点来解释函数的概念吗?
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1)(2),B层学生回答(3),A层学生回答(4)。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旧知识,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关。
(3)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各取所需。如在《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教学中,在推导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之后让学生做的练习分别是:求点(3,4)到直线2x+y-10=0的距离(C层);求点(3,4)到直线x=5的距离(B层);求点(3,4)到直线xcosθ+ysinθ=1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A层)。同时鼓励B,C两层学生做完本题后向更高层次的题目挑战。
课堂中,尤其要注重低层学生的学习。在引入新知识前对低层学生铺好台阶,弥补他们旧知识的缺陷;在传授新课时,A层学生可采用“精讲精练”的方法施教;B层学生采用“慢变多练、抓反复、抓反馈”的施教学法;C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施教方法。对低层学生特别关照,上课时用眼神、微笑等暗示方法;或用提醒、赞许、优先回答、优先板演、优先面批等方法,让低层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要保证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三、作业分层
在编排练习和作业时,把练习分成相应的三类:第一类是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按时完成;第二类题目则要求B层和A层的同学要完成;第三类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则是为A层的同学准备的,即使对A层的也仅仅是鼓励他们动脑筋想一想,也是好的。批改作业时,重点是面向B层学生,对C层的学生的要求还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力争能当面批改,使之能及时掌握,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教育教学 分层教学法 有效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要求其必须要有利于对于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意义构建,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创设一种对于学习者构建意义有利的分层,这已经成为了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措施,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地理教学分层的设计,笔者通过自身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实践,特别是对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学习以后,总结了几点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应具有艺术性,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准确回答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问题应尽量简单,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是偶尔设置一些拔高问题,引导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对于中等生来说,回到稍有难度的问题,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留给优等生。尽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二)分层活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组织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等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分别演示地球的公转、自转,自主了解公转和自转的一般特点,并分组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轨迹。在活动过程中,各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兴趣等进行分工,提高责任感,促进能力培养。
(三) 分层作业
一是简单题,主要结合学困生的能力水平,选择与教材内容一致的习题,设计简单、易用、基本的题目,促进学困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二是巩固题,结合中等生的能力水平,设计灵活性较强的综合题目,利于知识的同化;三是发展题,结合优等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具有创造性、思考性的题目,以强化知识,拓展思维。
二、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划分小组
在开学初期,教师应从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为着眼点,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与智力因素等,结合学生智力、心理、能力等,再加上以往地理考试成绩状况,实行综合性分析,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分别确定培养目标。其中优等生的基础知识稳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潜力较大,在学好基本知识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扩展,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等生的基础知识良好,在按部就班学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与容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困生的基础能力较弱,普遍存在不爱学习、学不好的特点,缺乏学习主动性,应重点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对于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划分比例,应该为1名优等生带领4-5名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既有相互分工,又相互帮助,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意识,避免整体性教学的不足,真正让每一名学生都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二)充分利用矛盾
众所周知,思源于疑问,学起于思考,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疑问才能够保证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的进行问题的思考,才能够有所创造和发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将自己当成是一位探索者、研究者以及发现者这一种固有的需要。进行高中地理质疑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过去传统机械的接受知识转向为主动的探索,这样能够有利于对学生创造的个性进行发展,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地理教材特点作为主要的依据,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进行适合障碍的设置,主动地去引导学生求索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对疑难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所谓的利用矛盾就是指在同一道题目布置的时候,使得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出不同种的结果,进而将学生求知欲望很好的激发,通过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争执和对比分析,这样就能够使得真理越来越明晰,最终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高涨,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合理、有效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更加能够很好地锤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三)贴近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进行了特别的强调,这也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在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学中,新教材里面很多的问题都是和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联系,比如说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水土流失、河流问题等等,因此,在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我们将新课引进,还是进行练习题的设计,都要求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的生活,使得学生不仅仅要轻松的学习,更加能够体会到高中地理所具有的实用性。在进行学习系统扩充的时候,我们要对地理史进行联系,这样就能够将地理源于生活这一个道理进行很好的诠释。在学习地理归纳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将多米诺骨牌这一个游戏带到教室中,使得学生对地理归纳法生活的原形进行体会。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分层教学要求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针对这几个层次中不同的学生来对其进行不同的地理教育教学,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进行高中地理兴趣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行高中地理质疑分层教学要充分利用矛盾以及进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这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才能够真正的发挥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将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个理论知识应用到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梁会成. 构建初中地理课堂动态化教学的思考——以七年级地理《日本》一节为例[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10).
[2]陈芳.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03).
[3]刘文焕. 教师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沧州市中小学教师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4]宋秋前. 论传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的缺陷及改进——兼谈对“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的一些看法[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12).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分析 第12篇
一、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根据
(一)作为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此时的学生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够对今后的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良性作用.而数学的分层教学就能很好的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通过将不同学习水准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批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分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分层教学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批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能够据学生的自身的情况,使得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体会教学的乐趣,根据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采取不同的策略,能够很好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
分层教学的实施主要分为: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
(一)学生分层
将学生进行分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同时作为教师,教师要与班级内部的学生相互协调,让学生进行主动选择,动态分层.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作为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的根据.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决定学生在这一学期内所需掌握和了解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不宜过高,并具有弹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在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接受能力和掌握的速度都有区别,在学习的方面学生就会有不同的需求,而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充分为这些学生准备课程目标,对低层次的学生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可,对于中层次的学生就要进行更为复杂的应用和分析,最后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对知识进行自学,对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同时能够形成创造性的进展.
(三)分层施教
所谓分层施教即是因材施教的,在实际的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和数学的基础差异,结合教材要求和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师要多对低层次的学生进行课上提问,点播辅导等手段加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中等级的学生教师要在他们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给予一部分的提升.对高水平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准备一些延伸的知识层面.同时教师要进行分层练习的设置,在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层面,准备一些切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练习问题.
1.按课程内容分层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对课程重点加以深层的分析延伸,例如,课本中有许多例题,这些例题是对知识、概念的应用,解题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但层次性不强,内涵不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例题进行分层,将一些内涵充足的例题重点突出进行讲解,对于那些内涵较浅显的可以适可而止,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例题变成习题,交给那些分层不同的学生.
2.课前预习层次化
根据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对于学习目的性较强,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节奏,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预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预习目标,这样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必修4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布置预习,我要求班上数学成绩好的同学预习好一章节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的关联,要求对数学能力稍微差点的同学要求他们只预习一节内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3.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一方面是教师传授,另一方面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促进教学成果的.课堂上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领会.在实际教学中要以中层水平的学生为基础,对于一些较为拔高的问题可以课堂上暂时不讲,课后在给高层次的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在授课的时候要照顾到那些层次较低的学生,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至难,做到他们基本听得懂.例如教师在讲解圆锥曲线的时候,.例如:
如图所示,椭圆的离心率为轴被曲线C2:y=x2-b截得的线段长等于C1的短轴长.C2与y轴的交点为M,过坐标原点O的直线l与C2相交于点A,B,直线MA,MB分别与C1相交于点D,E.
(1)求C1,C2的方程;
(2)求证:MA⊥MB;
(3)记△MAB,△MDE的面积分别为S1,S2,若求λ的取值范围.
在对这道题的解答上要求水平低一些同学会求方程,中等层次的学生在解答第一问的基础上对第二个题进行解答,对于高水平的同学就要求他们将全部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新旧知识相互衔接,做到知识跳跃不显得突兀,条理清晰.
4.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分层
数学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做习题和课后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升.所以习题和课后作业对于学生就变得必不可少,对于习题的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进行习题、作业分层,不能进行统一的习题和作业布置,例如:实际上教师进行布置作业和习题都是根据班级中的层次学生的标准进行的,这样做统一的习题、作业.就会导致高水平的学生觉得习题和作业过于简单,对于低水平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费力,就会产生抄袭的可能,减少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事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和习题,能够更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习立体几何时给以给学生留这样的习题:
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B1B为正方形,BB1C1是菱形,平面AA1B1B⊥平面BB1C1.
(1)求证:BC∥平面AB1C1;
(2)求证:B1C⊥AC1;
(3)设点E,F,H,G分别是B1C,AA1,A1B1,B1C1的中点,试判断E,F,H,G四点是否共面,并说明理由.
针对不同的学生分给不同的作业和习题,对于一些水平较差同学的作业里只要证明第(1)(2)即可,正如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增加.不但能够给不同学生的不同发挥空间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四)分层评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可能打击高层次和低层次学习数学的热情.要做好双向的激励工作,促使学生更爱学习数学,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给予不同的解答,以适应学生为主,针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要多加关注,鼓励激励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信心,针对不同的层次给予不同的测验试题,让学生在同层次的纵向比较,同时也要加大统一试题的比较,让不同层次学生比较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同时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手段能够迎合学生的个性、水平、能力差异,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得全体学生积极学习数学,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因材施教的模式,更适合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能够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以往两级分化严重的数学学习模式,能够起到很大的改善缓解作用,优化教学环境,通过数学分层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利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一锅端”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对教学水平不断要求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思想和和个人能力,这也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为了使全体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能够优化课堂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