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精选11篇)

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第1篇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研究表明, 血气分析约2/3的分析误差来自分析前, 而分析前由临床医、护人员来完成, 它包括患者准备、抗凝剂和采血器材的使用、标本采集、储存和转运等重要环节, 这些环节的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 患者准备:血液中p H、特别是Pa O2均为不稳定性参数, 易受外部干扰因素而易发生迅速变化。因此, 采血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 尽量使患者处于安静、呼吸稳定状态。病人若心理状态不稳定, 在短时间内可以影响病人的呼吸状态, 患者呼吸急促可引起p H和Pa O2增高, Pa CO2下降;反之, 若患者瞬间屏气, 会使p H和Pa O2下降, 增高。

(2) 治疗因素:吸氧及吸氧浓度对PO2有直接的影响, 采血前半小时应停止吸氧, 对必须吸氧的患者, 应在稳定至少20min后方可采血并注明吸氧浓度。含脂肪乳剂的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测定, 影响PO2电极的灵敏度。因此应尽量在输注完脂肪乳剂12h后再采血送检, 并在血气申请单上标明使用脂肪乳剂及输注结束时间。而使用酸碱药物治疗的患者, 应于用药后30min进行采血。

(3) 抗凝剂选择:肝素是血气分析的最佳抗凝剂, 少量即可达到抗凝目的而不影响动脉血中气体成份及酸碱度。但肝素钠对血气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液体肝素钠作为标本抗凝剂时有一定的用法及用量。肝素浓度是准确血气分析结果的核心保证, 肝素用量过多可造成稀释性误差, 使p H、PO2值偏低、PCO2值偏高, 出现假性低碳酸血症。但是肝素量过少, 便起不到抗凝的作用。有资料表明在不影响抗凝的前提下, 肝素浓度越低越好, 使用100U/m L肝素浓度, 抗凝效果良好, 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抗凝剂对血气测定值的误差。

(4) 采血器材:血气采集应尽量选择2m L注射器, 因为2m L注射器死腔量小, 且2m L注射器针芯较轻, 当刺人动脉后, 血液进入针筒较快, 因此气泡不易混入。

(5) 采血部位:因静脉血来自身体的不同部位, 而动脉血可反映全身状况, 故血气分析一般以动脉血为宜。要选择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方便、体表侧支循环较多、远离静脉和神经的动脉。桡动脉较为理想, 但痛觉敏感, 对循环衰竭病人不易成功。股动脉粗大, 对循环衰竭的病人及儿童适用。

(6) 标本采集:采血前护理人员应先用肝素钠充分浸润针筒内壁, 将空气和多余肝素钠排尽, 采血量以2~3m L为宜。标本采集后立即用胶塞封闭针头, 确保标本隔绝空气。若采血过程中进入少量气体, 应在采血后马上排出气体, 再封闭针头。由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参考范围尤其PO2和血氧饱和度 (SO2) 不同, 动脉血标本中若混入了静脉血, 测量结果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机体动脉血的真实水平,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应建议临床重新采血复检。标本采集完成, 医护人员应如实记录下患者资料, 包括姓名、年龄、体温、血红蛋白含量等相关信息。

(7) 标本储存与转运:血气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测定, 如需存放, 应置于4℃冰箱内, 放置时间不超过1h。存放时间过长, 细胞代谢耗氧会造成p H下降、PO2下降、PCO2上升, 影响检测结果。

2 分析中质量控制

血气的分析中质量控制近年来得到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重视和认可, 随着检验仪器的更新和方法学的改进, 室内室间质控普遍开展, 检验分析中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已逐步完善。然而, 任何先进仪器与检测方法也难以弥补由于标本操作不当所造成的错误。

(1) 检测前:检验人员应注重定期对血气分析仪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用以了解仪器的运行状态, 决定当日的实验室结果是否准确, 遇有失控情况发生, 检验人员必须及时查找失控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2) 检测中:检验人员接到血气标本后应注意核对病人信息, 标本上机前务必充分混匀并将标本的前几滴血排出, 标本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以防止人为因素对血气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表明, 温度输入错误对血气中的Pa O2影响较大;吸氧浓度 (FIO2) 输入错误对血气分析中的肺泡氧分压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影响较大。因此, 正确的血气分析结果需要输入与患者实际相符的体温、吸氧浓度等校正参数。

(3) 检测后:血气测定结果出来后, 检验人员自己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 当有明显异常结果时, 及时和临床取得联系, 排除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因素外, 复查结果及时审核结果。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1) 加强医技合作:临床医生对血气分析的评价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最熟悉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发展过程。血气分析是否符合临床诊断是衡量实验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检验人员应经常、定期地虚心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 改进可能引起的实验室误差, 以便及时纠正, 保证结果准确。

(2) 坚持危急值报告制度:血气分析是一项涉及多项临床危急值如p H、PO2、PCO2的检测项目, 因此, 当血气结果出现危急值时, 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操作规范的情况下立即电话通知临床, 并在《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作详细记录。若血气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 应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查找原因, 如需要, 马上重留标本复查。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 血气分析已成为危重病人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保证血气检验质量决不仅仅是检验科的工作, 它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 应将临床科室与检验科作为一个整体, 实行血气结果的全程质量控制, 只有通过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 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信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莉琴, 霍炎.肝素浓度对动脉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值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5) :21.

血气分析 影响结果的7大因素 第2篇

动脉血是临床实验室中最为敏感的样本之一[2],分析前阶段(错误的患者评估、检测申请、样本采集、储存运输等)的操作更容易造成样本中的相关检验结果的偏差。统计结果显示,46%~48.2% 的错误检验结果是分析前处理不当引起的[3]。针对血气分析项目,分析前处理不当造成的错误占总差错率 74.5%[4]。错误的检验结果会给医院和患者双方带来不必要的医疗损失。

根据 Sol F.Green 的研究,在所有因不合格样本所增加的成本中,使病人增加的额外治疗成本占 80%,其次是重采的时间和人员成本,而问题原因查找、采血耗材和机器成本综合不到 10%[5]。因此,错误的血气分析结果远比不检测的后果更为严重。

为提高动脉血气分析前质量控制和血气报告结果准确性,国内外指南和文献均对动脉血气分析样本分析前处理变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指导性建议[2,6-17]。

一、采血器材质对血气结果的影响

目前注射器材质分为两种,玻璃和塑料。玻璃材质能够较好地防止气体的渗透,因此,一个活塞密封得较好的玻璃注射器能保证样本内的气体在2小时内基本不变。塑料注射器由于材质本身的特性相对比玻璃注射器具有一定的气体透过性,因此氧气以及二氧化碳可通过针筒筒壁和针栓末端,塑料注射器中氧气透过率是玻璃注射器的 4 倍至 150 倍。因次,为了避免管壁塑料材质透气性对标本气体交换的影响,最好选择管壁较厚、材质坚韧的高密度塑料材质。由于 pO2 和 pCO2 会逐渐改变,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在采血后的 15min 内立即上机检测。

二、肝素的影响

液体肝素对样本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会下降的指标包括电解质、HCO3-、CO2、血红蛋白,而 pO2 和 sO2 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上升,因为肝素溶液中的氧分压约为 150mmHg。尤其是电解质变化最明显,因为血气分析仪所用的电极-电位差法所测的是血浆而非细胞中的电解质。

实验证明,随着肝素对血液比例的加大,血气分析结果中,pH、pO2 随之增加,pCO2 随之降低。因此合适的肝素浓度非常重要。如果是使用固态肝素,那么必须保证采血器能够帮助血样与肝素快速完全的混匀以免抗凝不充分。为了使误差最小化,可容忍的注射器死腔中的溶液量应小于 5%。但由于一滴水的体积已达 0.05ml,很难做到稀释影响的最小化。因此,应尽量使用干式抗凝剂。

由于肝素具有与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等阳离子的结合的特性,使得与肝素结合的电解质不能别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得,导致最终检测检测结果偏低。这种效应对于血液标本中的钙离子尤其明显,导致检测结果偏差。如果肝素的浓度每增加 100,000IU,分析结果中盖里浓度将会将降低 0.13mmol/l。IFCC(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指南提出,肝素浓度超过15000IU/L,必须使用钙平衡肝素锂以避免钙离子与肝素结合造成结果的假性降低。

三、血气样本采集的采血不当的影响

血气值可能会因紧张造成过度换气、屏气、呕吐或哭泣而发生短暂改变。病人情绪不稳时采血,测得的 pH 会升高,PaCO2 会降低。应以愉快和令人放松的方式向患者解释将进行何种操作。患者应保持舒适的姿势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 5分钟以上或待呼吸平稳。门诊患者可能需要5分钟以上的时间来达到平稳状态。

患者接受外源氧气时样本采集时应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达到“稳定状态”。除紧急状况和马上需要结果的情况(如属于“编号范围”的病情或昏迷状态)外,样本未在稳定状态下采集可能影响对报告结果的解读。

所有采集前条件,如要求的FiO2、通气设备以及机械通气设置均应得到满足。如果 FiO2 发生变化,应在采样前等待至少 20-30 分钟以达到稳定状态。这种方式对于慢性肺病造成异常通气/扩散比率的患者尤为重要。病人吸氧时采血,测得的 PaO2 会升高。

在病人循环不良部位采血,测得的 PaCO2 会升高,pH、PaO2 会降低。

在病人输液侧采血,测得的 pH 会受病人所输液体酸碱度的影响。

四、气泡的影响

在采集标本是如果混入气泡,应立即排除。如时间过长,可使测定结果发生误差,具体表现为 pH、PaO2 升高,PaCO2 降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与血液中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弥散原理,若血液中混入气泡,两相间的氧和二氧化碳必然发生交换,平衡后的结果就会出现 PaCO2 降低,而 PaO2、pH 升高。

五、标本溶血的影响

标本送检过程中,如果溶血或凝血,将直接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凝血的标本会堵塞仪器的管道系统。血液如果溶解,会使得血气结果中的 pO2、pCO2 升高,pH 值降低。这是因为动脉血红细胞内的 pO2、pCO2 高于血浆,pH则低于血浆。并且溶血也会造成钾离子检测结果的假性升高,因为人体 95%的钾离子在血细胞内,血细胞破裂,钾离子浓度就会上升。产生溶血的原因来自于四方面原因,第一是采血器针尖过细,第二是若使用非自动充盈的动脉采血器,针栓抽吸过程中,有可能由于抽吸动作过快,导致血细胞破裂,从而溶血。第三则是血样采集后混匀是时动作过于剧烈。第四则是在标本运输中受到剧烈震荡,造成标本的溶血。

六、标本没有摇匀的影响

标本分析时是否充分摇匀,也会影响血气检测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空针注射器前端死腔中有肝素,而肝素的 pH值为 6.56,没有和血液完全混匀,可直接导致测定的结果偏酸。Hb值可能因血液分层的不同而波动,而 pO2、pCO2 变化不大。

七、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标本一般要及时完成测定,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分析,在室温条件下(25摄氏度以下)放置不得超过 15分钟。15分钟内不能完成测定,应该在冰水混合物(4摄氏度左右)保存,但不得超过30分钟。否则,所测得的血气结果会发生偏差,即测得血气结果中 pH、pO2 会降低,pCO2 会升高。标本不能放在冰箱冷冻室中保存,否则标本复温后,红细胞会溶解,从而使测得的血气结果(尤其是K+)出现误差。对于乳酸、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或特殊检测(如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或“分流”研究),应在采样后立即或 5分钟内检测。

根据 CAP(美国病理学家学会)的实验室和 POCT管理经验,不合格血气标本的主要原因包括:采血量过低、气泡和未冰浴保存或延迟上机。需通过规范培训,让动脉采血人员对动脉穿刺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有(相较静脉穿刺)更充足的技能储备,通过专业体系以防止标本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拒绝和记录不合格样本,并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流程。对于不合格的样本,在医生的要求下仍可以被检测和报告,但其结果是不可信的[18]。

参考文献:[1] ISO 15189:2012.Medical Laboratories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 [2] CLSI H11-A4 Procedures for the Collection of Arterial Blood Specimens Approved Standard, fourth edition [3] Error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or 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Clin.Chem Lab Med 2006;44(6): 750-759 [4] 李铁民,梁淑新,王淑仙,丑广程,朱珊珊,杨超。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检测准确性因素研究,河北医药,2014;36(9)1368-1370 [5] Sol F.Green The cost of poor blood specimen quality and errors in preanalytical processes, Cli Biochem.2013;46(13-14):1175-9 [6] Approved IFCC recommendations on whole blood sampling, transport and storage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H, blood gases and electrolytes.Eur J Clin Chem Clin Biochem 1995.33.4.247 [7] 现代临床血气分析,钱桂生主编

[8] 临床血气分析,毛宝龄、郭先锋主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59-87 [9] 血气分析仪PCO2测定系数误差校正的实验研究,医疗卫生装备,1996;(1):18-19 [10] 动脉血标本隔绝空气放置半小时前后血气指标的观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赵自强,郭先健,钱桂生等

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第3篇

【关键词】血气分析;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9-01

血气分析是检测血液中参与气体交换及与呼吸相关的氧、二氧化碳的重要方法,以为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的护理、机械通气的参数调节、治疗效果的分析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2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床旁气血分析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行血气分析的2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8例,女102例,年龄8-86岁,平均年龄(44.8±7.7)岁。

1.2 方法

患者采用直接穿刺动脉或直接从测压管采集标本的方法,其中直接穿刺动脉采用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动脉血气针,选择合适血管,并做好皮肤消毒;将血气针的针栓置于预设抽血量1.6ml处,成功穿刺即可进行采血,完成采血后将针头插入配套胶塞,并压迫穿刺点5-10分钟。留置动脉测压管患者直接由测压管采血即可,动脉测压管长1m,采血时转动三通开关,抽弃10ml后再取所需血量。所有血液标本采用GEM 3000血气分析仪进行床旁检测,主要检测内容包括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细胞比容、钙、钾、钠、葡萄糖、乳酸等。

2 结果

290例患者中,116例直接穿刺动脉采集标本,共878次,802次检测一次成功,成功率为91.34%;174例从动脉测压管采集标本,共1044次,全部一次检测成功,成功率100%。

3 讨论

3.1 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因素

具体而言,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血部位及采血工具:一般情况下,由于动脉血管位于人体深部,周围伴行丰富的神经与静脉,因此相对于混合静脉血而言,动脉血更加稳定;不过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如穿刺位置不准确会有误入静脉的可能。此外,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血气分析采血工具多为丙稀树脂材料的一次性针管,其具有较大的摩擦力,穿刺后血液无法自动回流,且由于针头斜面较大易导致穿透血管,影响PCO2的检测结果。(2)采血者的状态:采血者的状态会对血气分析的检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患者采血时情绪过于激动、精神过于紧张或者疼痛剧烈,会由于心率加快而过度通气,PO2值及pH值则会高于正常水平,而PCO2则会出现病理性降低,出现CO2血症假象;而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则会导致PO2及pH值水平下降,而PCO2值升高。此外,患者如果正在进行吸氧治疗或使用促酸碱平衡的药物,也会影响到血气分析的检验结果,这是由于吸氧会增加患者血液中氧的含量,增加氧浓度,而青霉素钠盐、碱性药物、氨节青霉素等促酸碱平衡的药物则会影响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此时进行血气分析并不能真正了解患者体内酸碱紊乱的真实程度。(3)抗凝剂的影响:血气分析一般采用液体肝素钠作为抗凝剂,而肝素抗凝剂与血气标本比例大于1:20,血液样本就会被肝素抗凝剂稀释,PO2、pH、PCO2等指标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同血气分析仪需要的肝素钠抗凝剂也各不相同,特别是测定等离子浓度的高档分析仪需要对应的抗凝剂,如抗凝剂种类选择不合理,同会影响到离子浓度的检测结果,从而影响到血气分析的检验结果。

3.2 解决对策

(1)要对患者的采血状态做出全面评估,以便于及时调整相关可控因素,比如可使患者静卧10-15min,机械通气者在调整呼吸参数30min尽量不要采血;如患者意识清醒,则要提前告知相对静脉穿刺而言,动脉穿刺的疼痛感更加明显,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尽量保持稳定的情绪,以免其由于心理状态不稳定而影响检测结果。(2)选择合理的采血部位:血气分析采血部位首选外周浅表、侧支循环丰富、针头容易进入的动脉血管,故常以桡动脉作为穿刺血管。而其它股动脉由于位置较深、侧支循环差,易出现误入股静脉的现象,且采血后按压时间较长,一般适用于休克的患者或周围循环衰竭的患者;而肱动脉虽然搏动明显,但由于其周围结构比较复杂,所以一般应用于老年患者;此外,虽然足动脉位置表浅,但穿刺过程中会有明显疼痛感,故不建议作为首选动脉。(3)对采血环节进行优化:护理人员是血液标本的直接采集者,不仅要求其掌握标准的操作流程与方法,还要具有丰富的穿刺经验及手感,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由相关文献报道可知,采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法对动脉血采集流程进行分析,可知标本混入气泡及混入静脉血是其中的高危因素,因此穿刺过程中,桡动脉穿刺时进针角度控制在15-30度左右,而足背动脉穿刺进针角度则控制在20度左右;注意针尖向下,以免标本形成微小血凝块,降低刺穿血管的机率;此外,穿刺前要对动脉的走向做出准确评估,穿刺过程中尽量避免主动抽吸,以降低标本混入静脉血或气泡的机率。

综上所述,患者自身的状态水平、采血部位及采血工具及抗凝剂等是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操作过程中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采血设备,优化采血环节。

参考文献

[1] 周佳. 血气分析检验结果可靠性的维护[J].实用护理杂志,2011,17(4):30.

[2]马继红,等. 临床重症监护手册[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2-73.

[3]杨凤鸣. 谈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J].河南医药信息,2013,24(2):18-19.

[4]王冬梅. 肝素浓度"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J].2013,10(9):1010-1011.

临床血气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第4篇

1 采血前的质量控制

1.1 采血器材的准备

(1) 一次性动脉血气针。具有应用方便, 无需准备肝素, 穿刺成功率高, 患者疼痛轻, 误穿静脉及血肿发生率低的优点, 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及患者使用; (2) 一次性注射器。根据血气分析仪用血量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注射器, 抽肝素盐水浸润注射器管壁并全部排出备用; (3) 抗凝剂。肝素液的稀释比例应﹤5%, 低浓度的肝素液 (每ml100单位) , 作为抗凝剂对血气分析的影响较小[1]。

1.2 病人的准备

当患者因害怕、疼痛而屏气时, 则可发生通气不足而导致Pa Co2升高;为小儿采集血标本时, 患儿长时间挣扎啼哭, 造成过度通气, 血中PCo2病理性下降。因此操作前, 对清醒患者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 告知采血的重要性及配合方法, 让患者情绪稳定;活动者要卧床休息3-5min。

1.3 化验单的填写要求

(1) 申请时间应具体到时、分; (2) 填写患者的实际体温。温度会影响血液中PH、Pa Co2和Pa O2的值。患者温度高于37℃, Pa Co2、Pa O2升高, PH降低;体温低于37℃时, Pa O2、Pa Co2降低[2]; (3) 注明吸氧方式和吸氧浓度, 以识别当前患者的Pa Co2、Pa O2值的临床意义。

1.4 采血时机

(1) 应用机械通气后30min; (2) 撤离呼吸机之前30min; (3) 拔除气管插管前; (4) 调整呼吸机参数后30min; (5) 应用酸碱药物治疗后30min; (6) 深部吸痰后30min; (7) 其它临时需要采血指导诊断治疗者。

2 采血时的质量控制

2.1 采血部位的选择

采血前评估患者各动脉血管情况, 多选用动脉搏动明显、弹性好、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方便、局部无硬结、远离静脉和神经的动脉血管。

2.1.1 桡动脉是动脉采血的常用部位, 儿童、心律不齐、肥胖患者、脉搏不明显者穿刺成功率低。

2.1.2 股动脉

位于腹股沟中点处, 具有动脉血较粗、搏动强、血流量大、穿刺成功率高的优点, 使用于循环差、低血压的危重患者。

2.1.3 足背动脉

经常采血患者需要更换部位, 保护血管时可选用。

2.1.4 其它动脉

儿科常选用小儿头皮动脉, 颞浅动脉;大面积烧伤患者可经腋动脉采集。

2.2 正确的采血方法

(1) 桡动脉。多采用斜刺进针法, 指导患者平卧, 掌心向上, 手腕部适当抬高, 手掌背曲, 触及患者桡动脉搏动明显处, 消毒患者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 以食指触摸血管搏动最强处, 右手持注射器30-60°进针, 见回血后固定, 采血1-2毫升后拔出针头, 采血时避免负压抽吸而产生气泡, 局部按压5-10min止血。同时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内, 用手轻轻搓动针管, 使血液与肝素充分均匀, 立即送检; (2) 足背动脉、头皮动脉等浅动脉采用同桡动脉进针法, 并根据血管走向而调节进针角度; (3) 股动脉。多采用垂直进针法。患者平卧, 采血侧下肢略外展, 暴露腹股沟区, 触摸动脉搏动最强处, 消毒患者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 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压住动脉并分开两指, 使动脉搏动位于两指之间, 右手持注射器在搏动点稍外 (不宜穿入股静脉) 垂直进针, 边观察回血边进针,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采血1-2ml时拔出针头, 按压10min。若未见回血, 可退针至皮下重新调整进针方向。 (4) 动脉测压管。备2ml及10ml注射器各1具, 先用10ml注射器抽出管中肝素盐水并丢弃, 缓缓抽出5-6ml血液, 换2ml注射器抽取标本1-2ml送检, 将10ml注射器内血液再注入动脉测压管, 抽肝素盐水快速冲测压管血液以防止凝血。

3 采血后的质量控制

(1) ) 局部按压10min, 凝血功能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防止出现皮下血肿; (2) 标本隔绝空气, 若有气体立即排出; (3) 立即送检。标本存放时间对血气结果有一定影响, 存放>1小时, 血气结果PH值、Pa O2呈下降趋势, Pa Co2呈上升趋势; (4) 护理管理者对采血人员的采血流程、采血技术进行评估, 提出意见措施, 实现采血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张莉琴, 霍炎.肝素浓度对动脉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值的影响.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5) :11-12.

血气分析在基层医院麻醉科的意义 第5篇

1、作为临床诊断标准的参考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衰竭最可观的指标,在根据血气分析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的诊断标准为海平面平静呼吸空气的条件下PaCO2正常或下降,PaO2 < 8 kPa。Ⅱ型的诊断标准为海平面平静呼吸空气的条件下PaCO2 > 6.67 kPa, PaO2 < 8 kPa。如果不做血气分析就无法对呼吸衰竭准确下诊断。

2、追查临床病因: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是维系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生理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酸中毒,当发生酸中毒时就有必要去区分是由于呼吸因素引起的还是有代谢因素引起的或者共同引起。在现临床血气应用以前区分这些因素完全需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因为医生年资经验的不同,误差很大,如果经验不足在诊断上就更加困难。若进行临床血气分析就可以有了明确的指标,诊断标准统一,易于学习和掌握。

3、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当人体的呼吸代谢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时就有必要采取针对临床的治疗,以往的治疗也均是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治疗的方案不够具体,效果也很难把握。如果能进行血气电解质分析就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案,该吸氧的吸氧,该补液的补液,同时治疗效果也可以从各项指标中判断出来。

4、在医疗提供法律依据:随着医疗制度规范化的进程,血气分析的具体报告为重症监护及外科手术和外科麻醉等所造成的医疗纠纷提供了法律上的援助。

目前临床血气分析在医院各科室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场合

1、急救场合心肺复苏的应用

2、外科麻醉监护:外科麻醉中和麻醉恢复期间很容易出现血气和酸碱平衡,据报道麻醉中60%的心跳骤停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如在麻醉中进行血气电解质分析就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血气变化和酸碱平衡紊乱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确保麻醉质量。

3、重大手术的术中监护:比如心血管外科、肝胆外科等一些大手术中均需要进行血气酸碱平衡分析。

4、还有严重的肾脏疾病、支气管哮喘、胃肠疾病、糖尿病患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需要进行血气酸碱平衡分析,可见血气分析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和重要的。

5、ICU、CCU等重症监护危重病人的监护

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我院每年都有大量重大手术病例和危重病人须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重大手术和危重病人在临床麻醉过程中经常发生内环境的改变,如血液pH值、血液电解质K+、Na+、Cl-、iCa2+以及Hb的变化。由于这些病人内环境的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术中及时应用动脉血气,针对测得的pH值、K+、Na+、Cl-、iCa2+等电解质数值以及Hb值进行及时、有效和正确的麻醉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这些病人的治疗效果。但是,如果在麻醉过程中将病人的血样送实验室检测势必无法对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麻醉处理,降低了医疗救治效果。

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第6篇

【关键词】 食管癌;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

Clinical analysis the changes of the arterial blood gas and SPO2 after operation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

Yang Hui-zhi,Zhang Xiao-y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hanges of the arterial blood gas and SP02 after operation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and prevent arrhythmia of postoperative. Methods 110 patients underwent operation from Jan 2007 to Sep 2010, there were 58 patients adopted Supra-arch anastomosis,and the other adopted postero-arch anastomosis. We observer the changes of the arterial blood gas and SP02 at 4h、8h、24h、48h of postoperative,and analyse the ralation between the arterial blood gas,SP02 and arrhythmia.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O2 and SP02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he different time.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higher in Supra-arch anastomosis than that in postero-arch anastomosis group . Conclusion To the Supra-arch anastom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we should observe conscientiously the PaO2 and SP02, suppy more volume of oxygen,increase the nursing care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

【Key words】 Esophageal carcinoma;Arterial blood gas;SPO2

【中图分类号】 R5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279-02

食管癌根治术是胸外科常见手术,术后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已被许多临床研究证实。本文通过监测食管癌弓上、弓下吻合术后患者围手术期动脉血气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讨其与发生心律失常的关系,并分析食管癌弓上吻合术后护理的重要性,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0年09月间行食管癌手术的110例患者,其中食管癌弓上吻合术58例,弓下吻合术52例。其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57.4±6.9)岁。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均为胸外科常规。术者均为胸心外科食管组医护人员,术后镇痛方法为自控型止痛泵。

1.2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美国IL-1302血气分析仪,于术后4h、8h、24h、48h行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测定采用迈瑞公司PM-600型便携式心电监护仪。记录患者术后48h内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

1.3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术后并发症。

2.2 食管癌弓上组共有23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37.9%(22/58);弓下组共有11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21.2%(11/52)。

2.2 两组术前血气及血氧饱和度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各时段患者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弓上组均低于弓下组水平,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逐渐趋于正常。具体数据见表。

3讨论

食管癌弓上、弓下两种术式都需开胸并切开膈肌,术后均使用相同的自控静脉镇痛。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食管癌弓下吻合术后患者较食管癌弓上吻合术后呼吸系统症状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恢复快。为探讨两种术式与发生心律失常的关系,本护理组采用监测围手术期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行食管患者手术前后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分析食管癌术后相关参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手术创伤有关。食管癌手术可导致如下变化:①开胸导致胸膜腔生理结构的改变;②膈肌完整性的破坏;③术后疼痛引起的胸廓顺应性减低;④手术的机械操作造成肺脏损伤;⑤胸胃占据部分胸腔容积, 出现胸腔占位效应。

从本次观察结果可以看到,围手术期各时段患者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弓上组均低于弓下组水平,且弓上组发生心律失常的比率高于弓下组。考虑原因可能为:①食管癌弓上吻合术比弓下吻合术创伤重。术后早期影响患者呼吸动度,进而影响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②两种术式胸胃体积不同,弓上吻合术所占据的胸胃体积大,出现胸腔占位效应,使肺容积减小多,肺通气量减少明显[1];③食管弓上吻合术较弓下吻合术时间长、创伤重,尤其食管需游离到主动脉弓上,致机体应激反应较强,代谢率增加,耗氧量增多。前者使氧气弥散障碍,后两者使氧的摄取减少、消耗增加,由此导致两组在PaO2上的差异性。手术时间越长,麻醉药物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就越大,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增加[1];④疼痛对心律失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鉴于食管癌弓上吻合较弓下吻合发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术后应注意观察临床体征:①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和SPO2,对于突然出现的PaO2和SPO2下降、呼吸困难、紫绀明显等症状,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为抢救赢得时间。文献报道,食管癌术后如发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皮肤湿冷等情况,立即给予吸氧并监测SPO2[2];②术后吸氧浓度应达到4~5L/min,维持SPO2>94%。尤其注意协助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对于老年患者或年轻女性术后采用按压气管诱导排痰法,可减少肺部并发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加快患者恢复[3];③避免停氧,使用氧气雾化器湿化气道,防止痰痂形成,咳痰后可使SPO2迅速回升[4];④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48h后便可活动1~2h,72h后每天活动2~3h。

总之,两组手术的相同点都是开胸手术、膈肌完整性破坏,不同点是胃占据胸腔体积的大小和手术的创伤。由此,可认为胸腔胃和手术创伤是造成两组术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的降低有关。

参考文献

[1]崔玉尚,张志庸,阿伊都·阿布都热伊木.开胸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909-912.

[2]齐战,朱德成,陈万生,等.胸胃对食管癌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16(3):150-152.

[3]尹静,刘颖,王娟等.按压气管诱发咳嗽排痰在开胸术后肺部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7-9

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技术的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8月我科行动脉血气分析病人378例, 男283例, 女95例;年龄25岁~76岁;经桡动脉穿刺240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12例;经肱动脉穿刺243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38例。

1.2 采集方法

核对病人,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病人取自然安静状态, 如活动后要休息约30 min, 测量体温。选择动脉搏动明显且穿刺点及穿刺侧肢体无感染、动静脉栓塞及其他疾患的动脉。临床上常选择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等进行采血, 采血完毕排除针管前端0.1 mL~0.2 mL血液, 注入血气检测分析片, 插入测试片, 输入病人相关信息, 检测完毕, 打印结果。

2 护理

2.1 采血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病人取自然安静状态, 如活动后要休息30 min。同时针对病人对动脉采血了解极少, 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各种因素致呼吸过度或屏气而引起的血气误差[1]。

2.1.2 血气分析仪的检测

我科选用的是美国雅培公司旗下i-STAT公司生产的i-STAT系列便携式血气分析仪与与之配套的7+血气分析检测片。快速、简便、床边测定无需抗凝剂, 且采血量少, 全血检测, 无需分离血浆或血清, 结果精确, 3 min出检测结果。可同时测定电解质、血糖等。

2.1.3 测量体温和计算吸氧浓度

采血前需要测量病人的体温, 因为温度会影响动脉血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的测定值, 体温>37 ℃, 每增加1 ℃, PaCO2增加4.4%、PaO2增加7.2%, pH值降低0.015;体温下降时对pH值、PaCO2影响不大, 主要影响PaO2。吸氧和吸氧浓度会影响结果, 所以采血前要停止吸氧30 min, 如病情不允许, 则检测时要输入实际吸氧浓度。含脂肪乳的血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电解质的测定, 还会影响仪器测定的准确性和损坏仪器。应尽量在输注脂肪乳前采血或者在输注完脂肪乳后12 h后, 血液中不含乳糜才可采血检测。

2.1.4 动脉选择

选用搏动明显且穿刺点及穿刺侧肢体无感染、动静脉栓塞及其他疾病的动脉。临床上常选择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等。本组病例选择的是桡动脉和肱动脉。

2.2 采血的护理

2.2.1 桡动脉采血

上肢外展、腕关节下垫一小软枕, 手心朝上, 病人采血部位及采血操作者手指常规消毒, 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 动脉搏动明显处为进针点。

2.2.2 肱动脉采血

病人平卧或斜坡卧位, 上肢伸直略外展, 手心朝上, 肘关节下可垫一软枕, 使病人舒适伸直, 穿刺点在肱二头肌内侧沟肱动脉搏动明显处。病人采血部位及采血操作者手指常规消毒, 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定标点进行穿刺。

2.2.3 根据进针角度分为垂直法和斜刺法

应用垂直法采桡动脉血时, 食指、中指在挠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两端, 相距1.5 cm~2.0 cm固定桡动脉, 食指、中指应都能摸到桡动脉的搏动, 中间是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注射器, 对准桡动脉垂直进针, 如无回血, 可缓慢退针, 见有鲜红色回血, 右手固定穿刺的深度及方向, 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抽取血液。肱动脉取血时, 在搏动明显处压一指印, 做进针点的标志, 余下步骤同桡动脉。斜刺法: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拿注射器与皮肤呈近40°~50°, 在动脉搏动明显处进针, 快速刺入动脉, 见回血后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 左手快速抽取所需血量0.6 mL~0.8 mL。若无回血, 可稍退针, 左手食指摸着动脉搏动后, 使针头向搏动方向, 再次进针。

2.3 采血完毕后的护理

采血后要立即去除针管前端0.1 mL~0.2 mL血液, 立即进行检测。按压穿刺点15 min, 根据血凝情况可适当再延长, 注意观察局部出血情况。

3 结果

本组病人均采血成功, 其中经桡动脉穿刺240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12例;经肱动脉穿刺243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38例。

4 讨论

血气分析是判定呼吸衰竭和各种抢救治疗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意义[2]。所以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血气分析对标本的敏感度最高, 如何正确采集血标本, 将标本的误差降到最低, 是保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保证。若病人心理状态不稳定, 短时间内会影响病人的呼吸状态, 从而影响血液中的pH值、PaCO2、PaO2等不稳定参数的结果。如由于害怕采血, 有些病人会呼吸急促, 引起pH值、PaCO2增加, PaO2减少;而瞬间憋气则会使pH值、PaCO2减少, PaO2增加。采血前一定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其配合方法, 穿刺时力求一针见血, 减少痛苦, 使病人处于情绪稳定状态。操作前先检查血气分析仪, 确定无故障方可使用。血气分析片保管于2 ℃~4 ℃冰箱中, 保质期6个月, 过期不可用, 以免影响结果。取出的血气分析检测片需置于室温中15 min后方可使用, 取血气分析检测片时不可挤压血气片的正面, 做到轻拿轻放。肝素浓度直接影响血气分析结果, 肝素过多会造成稀释性误差, 动脉血稀释达5%时, 使得PaCO2下降, 碳酸氢根浓度、碱剩余 (BE) 值减少, PaO2增加, pH值无影响。肝素过少又会容易引起血液标本凝固, 如果能立即检测, 可以不需要肝素的稀释, 我科室自备血气分析仪, 采血后能立即进行检测, 所以我们所做的血气分析检测标本不含肝素, 其准确度有所提高。目前临床上对不同部位行动脉穿刺采血的定位方法、采血方式及采集效果都进行了一定研究。由于采血对象不同, 如年龄、原有基础疾病及生理条件等不同, 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在确保病人安全、舒适的前提下, 如何快速、有效的采集动脉血, 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从而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和血液标本的合格率, 减轻病人的痛苦, 降低感染几率。

参考文献

[1]崔佳音.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1) :133.

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技术的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8月呼吸科行动脉血气分析患者734例, 男520例, 女214例, 年龄45~76岁。

1.2 方法

1.2.1 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1) 采集前的心理护理:采血前有针对性的向患者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使患者处在自然安静的状态, 避免出现因患者紧张、恐惧和活动而造成血气的误差。 (2) 不同采血部位选择不同的针头和注射器:桡动脉与肱动脉采血一般选用1ml一次性注射器及5号半针头, 股动脉采血一般采用2ml一次性注射器及6号针头。 (3) 测体温、获取给氧浓度:温度会影响动脉血的PH、Pa C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O2 (动脉血氧分压) , 患者体温高于37℃时, Pa CO2会随着体温的升高而增加4.4%/℃, Pa O2会增加7.2%/℃, PH值降低0.015;患者体温低于37℃时, PH、Pa CO2无明显变化, Pa O2会随着体温下降而降低7.2%/℃。因此检测时应记录患者的实际体温, 采血前30min, 应停止吸氧, 如果病情不允许, 机械通气患者取血前30min呼吸机设置应保持不变, 使用碱性药物, 乳剂采血应用药前30min进行。 (4) 抗凝剂的选择:采集的血气分析标本必须抗凝, 可以加入适量的肝素钠, 抗凝剂浓度高时PH、PO2测定值下降, 选用肝素溶液抗凝时, 应将肝素钠与血液样本的比例控制在1:20以内, 这样对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基本无影响, 减少误差。

1.2.2 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

一般采血部位通常选择在搏动明显并且肢体未感染过, 也不存在动静脉栓塞及无其它疾病的动脉上。临床上经常选择的有股动脉、肱动脉以及桡动脉等, 本组病例也正是选择的以上动脉。 (1) 股动脉采血:患者平卧, 位于穿刺侧的下肢需要略微的向外伸展或旋转, 医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选择动脉的搏动明显处做标记, 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后, 医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标记点处按压和固定股动脉, 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之间垂直进入, 注射器前端有回血并有波动感即将左手松开后动作轻微的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右手不动, 抽取1ml时迅速拔针, 用无菌棉签压穿刺点10~15min, 操作者立即将注射器针尖迅速插入橡皮塞内, 将注射器在双手掌之中来回滚动4~5次, 15min内送检。 (2) 桡动脉采血:选择动脉标记点的操作与股动脉采血相同, 医师左手持注射器以30~40°从标记点的远心端0.5cm处的同一动脉上快速进针, 左右两手的操作与股动脉采血相同。 (3) 肱动脉采血:患者平卧, 患者将上肢伸直后略微向外伸展, 在动脉处取标记点及具体的消毒方法、进针位置、角度和具体的采血方法都与桡动脉采血相同。

2 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236例, 一次性成功204例;经肱动脉穿刺254例, 穿刺一次成功246例, 经股动脉穿刺244例, 一次成功232例。

3 讨论

在判定呼吸衰竭以及各种抢救措施中, 血气分析对于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调整、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有重要的作用, 是重要的衡量指标。血液中的PH、PCO2、PO2易受外部的干扰, 患者的疼痛感、恐惧紧张、呼吸和心率骤变等都会引起其明显变化[1]。当患者呼吸急促时, PH、PO2会随之增加, 而PCO2则会降低;若患者屏气则会造成PH、PO2下降, 而PCO2出现增高的现象。血气分析中还应当注意注射器的正确使用, 在抽血前注射器内的空气应排干净, 抽血时注意避免因负压抽吸产生气泡。如所抽血中检查有气泡应立即排出, 然后将针头插入橡皮塞, 隔绝空气, 处理妥当后立即送检。在采血时还应注意避免误采静脉血的情况, 误采静脉血会影响血气分析结果, 所以应正确采集标本, 保证动脉血气结果无误差。

摘要:目的 总结动脉血气分析采集的技术与护理。方法 分析2013年1月8月734例呼吸科患者动脉采血, 观察采集技术并分析影响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因素。结果 236例桡动脉穿刺中, 一次性成功204例, 254例肱动脉穿刺中, 一次性成功246例。244例股动脉穿刺中, 一次性成功232例。结论 加强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技术的护理, 是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动脉血采集,动脉血气分析,采集部位与方法,护理

参考文献

两种采血方法的血气分析结果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生活能够自理的煤工尘肺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为(71.23±3.4)岁。其中煤工尘肺Ⅰ期20例,Ⅱ期12例,Ⅲ期8例。煤工尘肺诊断均按国家标准(GBZ 79-2007)统一诊断。所有入选者均无明显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40例煤工尘肺患者采集动脉化耳血标本为观察组,在同一时间采集挠动脉血标本为对照组。

1.2.1 动脉化耳血采集方法

耳垂局部用热水袋热敷并持续10~15 min,轻轻按摩,耳垂部的毛细血管充分动脉化,消毒后用刺血针深刺,血液自然流出,立即用经肝素处理过的毛细管一端贴于针刺部位,迅速收集血液,收集过程中动作要快,切忌气泡引入毛细管内,血液装满后从毛细管的一端放入一小铁针,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合后,立即检测标本。从标本采集到检测标本须在1 min内完成.

1.2.2 动脉血标本收集

用2 ml专用动脉采血注射器,皮肤消毒后穿刺挠动脉或股动脉(本实验采用挠动脉)收集动脉血,收集过程中不能产生气泡,抽出血液后立即封闭针头,隔绝空气,将注射器放于手中来回搓动后立即送检,并于20 min内检测完毕。

1.2.3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采血前嘱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病情许可最好停止吸氧30 min再采血,否则需注明吸氧浓度,且采血时需严密隔绝空气,防止标本溶血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4 血气分析指标正常参考值

pH值为7.35~7.4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 mm Hg,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0~100 mm 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为95%~98%,碳酸氢(HCO-3)为22~27 mmol/L。

1.2.5 仪器与试剂

丹麦雷度ABL-5型血气分析仪,及其配套的专用试剂,质控品由雷度公司提供。

1.2.6 耗材

专用采集动脉血注射器、肝素处理过的毛细管均由雷度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用Excel建数据库,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40例生活能自理的煤工尘肺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采用收集动脉化耳血和挠动脉血两种方法收集患者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其检查结果动脉化耳血组(观察组)pH值为7.42±0.24,PaCO2为37.95±2.80,PaO2为78.28±10.06、SO2为95.15±1.88,HCO-3为23.80±2.03;挠动脉血组(对照组)。pH值为7.41±0.24、PaCO2为37.83±2.30、PaO2为79.15±10.10,SO2为95.33±1.70、HCO-3为23.68±2.13;两种方法采集血标本血气分析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注:观察组为动脉化耳血组,对照组为挠动脉血组。

3 讨 论

煤工尘肺患者由于长期吸入大量生产性粉尘滞留于肺泡及小支气管内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导致肺组织损伤。尘肺病变早期,肺组织虽已发生较多的间质纤维化改变,但由于肺泡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尚未引起明显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随着尘肺病的进展,肺间质纤维化进一步加重以及继发肺气肿等,可明显影响肺脏的气体交换和氧的吸收。肺功能检查可以了解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功能状况,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尘肺病患者多由于常年工作在噪声环境中,加之高龄因素高度耳聋使其不能很好地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则成为辅助性实验室检查的主要观察指标[2],所以对于煤工尘肺住院患者而言,血气分析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它能真实地反映体内氧的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且不受循环衰竭的影响。动脉血气是检测肺功能的主要手段[3]。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尤其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反复动脉穿刺因创伤程度较大不易为患者所接受。而采用动脉化耳血收集标本优越于动脉血采集方法,前者具有操作简单,对病人创伤程度很小,检测需用耗材成本低等优点,同时避免了采集动脉血时造成对血管壁的创伤。表1统计结果表明,对两种方法收集的标本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临床对于能够自理的煤工尘肺住院患者,来实验室采用耳部热敷后收集血气标本,直接进行血气分析。而对那些不能自理的危重住院病人仍应采用动脉采血法收集标本。

参考文献

[1]鲍含诚,李庆海.矿山粉尘与相关疾病[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80.

[2]叶应妩,王毓生,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89-291.

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第10篇

1 患者的稳定性

1.1 采血时患者的状态

采血前应向患者解释, 避免患者紧张、躁动, 患者应在安静的状态下采血, 采血时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使之处在情绪稳定的状态。因为血液中的pH、PaCO2和PaO2均为不稳定性参数, 可因为外部干扰而发生改变。患者呼吸急促可引起pH和PaO2增加, PaCO2减少, 瞬间屏气会使pH和PaO2下降, PaCO2增加。

1.2 治疗的影响

患者治疗时如吸痰时可引起低氧血症, 使pH和PaO2下降, PaCO2上升, 因此吸痰后需等待20 min方可采血。静滴脂肪乳会干扰血气的测定, 应静滴完12 h后再采血。此外, 呼吸机参数稳定30 min后、氧浓度改变15 min后、医疗护理操作休息15 min后方可采血。

2 采血的部位

2.1 理想的采血部位应是表浅易触及、穿刺方便、创伤小、侧支循环丰富处。桡动脉是最理想的选择, 如果桡动脉无法穿刺, 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都能用于穿刺采血。血气分析应采用动脉血, 但在临床上常可遇到患者动脉穿刺困难, 易误采静脉血, 而静脉血的血气分析和动脉血是相差很大的。一般情况下:静脉血PaO2各处不一 (3.3~6.0 kPa) , 心排血量正常时与各部位耗氧量有关;静脉血pH较动脉血低0.03~0.05;PaCO2静脉血较动脉血高5~7 mmHg;动、静脉血H CO3-大致相等, 静脉血H CO3高1~2 mmol/L.当循环功能不好时, 动脉和中心静脉之间的pH、PaCO2、H CO3-差值会增大, 但必须牢记静脉血气分析只能用于判断酸碱失衡, 不能用于判断呼吸功能。

2.2 留置动脉导管内采血, 抽弃5 mL动脉血后取样行血气分析结果能取得与股动脉取样相同的结果, 这样可避免反复穿刺动脉给患者造成疼痛、紧张、穿刺部位血肿等不良反应。

3 采血工具的选择

3.1 注射器的选择

塑料注射器和玻璃注射器对血气分析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塑料注射器抽血后存放15 min后, 其PaCO2就开始下降, 且pH值无明显差异[1]。使用塑料注射器采集标本后应尽快送检, 避免影响检验结果。我们认为采用2 mL注射器7号针头抽血气分析最好, 排掉肝素后不要回拉活塞, 避免空气进入。

3.2 一次性动脉血气针

用一次性动脉血气针采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血气针内含肝素锂抗凝剂, 抗凝效果快速、完全, 而且可避免标本的稀释和抗凝剂对离子检测结果的干扰。操作简便, 结果准确, 适合临床广泛使用。

3.3 一次性头皮针

用一次性头皮针连接注射器乳头采集动脉血, 患者疼痛感轻, 操作灵活,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方法简便。

4 抗凝剂的使用

国际生化联合会 (IFCC) 推荐血气标本中肝素的最终浓度为50 U/mL, 按肝素钠半支 (即6250 U) 加0.9%生理盐水125 mL的比例配制, 将肝素钠稀释液用2 mL或5 mL针筒抽入后, 针头朝上, 排出多余部分, 务必将筒芯推到底。同时应将肝素钠与血液样本的比例控制在1∶20以下, 即5 mL和2 mL注射器取血量分别应>3.3 mL和2 mL, 否则会造成稀释性误差。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连接5号头皮针采动脉血, 如果头皮针头内肝素不排出, 每头皮针头内含肝素0.4 mL, 则抽血量要达到8 mL才不至于血液稀释, 否则结果不准确, 将造成多抽患者血和多次抽血的后果。血标本中加入过量的肝素钠能产生测量误差, 因为肝素钠生理盐水在恒温37℃的血气分析仪上测定其pH=7.411, PaCO2=1.5 mmHg, PaO2=191 mmHg[2].肝素钠溶液对PaCO2影响最明显, PaCO2下降几乎与肝素钠溶液稀释血标本的百分比成正比例关系[3]。取样后注射器应上下翻转5次, 充分混匀, 防止凝血。抗凝动脉血所用肝素浓度的高低, 除对PaCO2无明显影响外, 对PaO2、pH均有影响, 高浓度肝素使所测PaO2、pH结果明显下降。出现这种情况, 可能与肝素是一种酸性多糖, 其抗凝作用与其带阴极电荷有关, 所以肝素可使血液标本的pH值下降[4]。

5 混入气泡对标本的影响

血液标本必须隔绝空气, 因为大气压中空气的PaO2和PaCO2分别为159 mmHg和0.3 mmHg.如果血标本中混入气泡则会引起压力梯度, 产生弥散, 影响血气结果, 大于标本10%的空气气泡会明显影响PaO2值。一旦有少量空气混入血标本, 拔针后可将针头插入干棉签, 针管向上将气泡排出, 并迅速将针头从棉签拔出插入橡皮塞。应确保2 min内将气泡排出, 以免影响血气结果。理想的血气标本, 其空气气泡应低于5%.

6 患者体温的影响

温度会影响pH、PaCO2、PaO2的测定值, 患者体温高于37℃每增加1℃, PaO2将增加7.2%, PaCO2增加4.4%, pH降低0.015;体温低于37℃时, 对pH和PaCO2影响不明显, 而对PaO2影响较为显著, 体温每降低1℃, PaO2将降低7.2%.因此动脉血气标本应注明患者的实际体温。

7 血标本的存放和送检

血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一般从采集标本到完成测定期间不超过30 min, 如遇特殊原因不能立即检测时, 应将标本放置4℃的冰箱中保存, 但保存时间不超过2 h, 在30 min到2 h之间, 血PaO2值是个怀疑值, 仅供参考。血标本送检时间对其结果有较大影响, 血标本放置时间越长pH、PaO2和PaCO2等数值越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pH值呈逐渐下降趋势, PaO2、PaCO2数值呈逐渐上升趋势[5]。pH值下降、PaCO2值上升的原因是:在与空气隔绝条件下的血液中, 细胞代谢仍在进行, 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及有机酸。在室温下, 不同时间的检测数据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同, PaO2影响最明显, pH值次之, PaCO2影响最小。检测时注射器仍需上下颠倒5次充分混匀, 推去针头部分血样后方可检测。

动脉血气分析对于危重患者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护士在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时, 应注意以上问题, 正确地采集标本, 提高标本的检测效果, 降低标本的误差率, 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周佳.血气分析检验结果可靠性的维护[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4) :30.

[2]马继红, 等.临床重症监护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2-73.

[3]杨凤鸣.谈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J].河南医药信息, 2003, 24 (2) :18-19.

[4]王冬梅.肝素浓度、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J].2003, 10 (9) :1010-1011.

影响血气分析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因素 第11篇

1 影响血气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因素

1.1 采血部位及工具的影响

血气分析通常不采用混合静脉雪, 而采用更为稳定的动脉血, 动脉血管位于人体深部, 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和静脉伴行, 如穿刺位置不准确, 会误入静脉, 目前, 血气分析检验的采血工具多为合成丙烯树酯所制的一次性针管, 摩擦力较大, 穿刺后血液无法自动回流, 同时, 针头斜面较大, 容易穿通血管, 且PO2会透过针筒弥散引起检测中PCO2值低于正常值[2]。

1.2 采血状态的影响

患者的采血状态会对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如患者采血时情绪激动、疼痛剧烈或精神紧张, 则心率加快, 过度通气, PO2和pH值就会显著高于稳定状态, 且PCO2会呈病理性降低, 产生CO2血症假象[1];反之, 如患者憋气, 则PCO2会增高, 而PO2和pH值会下降。同时采血时患者的体温也会对血气分析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患者体温高于37℃, 则每升高1℃, pH下降0.015, PO2上升7%。患者正在进行的治疗, 如吸氧或正在使用促酸碱平衡的药物, 也会对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发生影响[2]。因为吸氧会使患者血液中氧浓度高于实际水平, 而临床应用的大剂量青霉素钠盐、碱性药物、氨苄青霉素等都会使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发生变化, 导致通过血气分析也无法了解患者体内酸碱紊乱的真实程度。

1.3 抗凝剂的影响

液体肝素钠是血气分析通常采用的抗凝剂, 肝素抗凝剂与血气标本的比例过大, 超过了1∶20的比例, 肝素抗凝剂就会稀释血样, 导致PO2、pH、PCO2及红细胞压积的显著变化。不同的血气分析仪需要不同的肝素钠抗凝剂, 尤其是能测定Cl-、Na+、K+、Mg+等离子浓度的高档分析仪, 则需要与其相应的抗凝剂, 如采用普通的抗凝剂则会造成上述离子浓度的误差, 影响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3]。

1.4 送检时间的影响

血气标本如10min内无法测定, 室温下会因红细胞的代谢作用, H+增加并消耗氧, 导致PO2和pH的降低, 同时, 血气标本放置过久会引起血管通透性改变, 细胞内钾离子的外移导致血清中Na+, N+和血糖下降, K+浓度升高。有研究显示, 在3 7℃的条件下, 每10分钟会降低0.010单位, 在25℃的条件下, 每10分钟会降低0.005单位, 在4℃的条件下, 每1小时会降低0.010单位[4]。

2 提高血气分析检验结果可靠性的有效策略

2.1 采血器材和部位需标准

采血器材可选择生产日期和失效期标注清除的2mL或5mL的玻璃注射器, 采用不锈钢7号针头, 采血前需先用100μ/mL的肝素湿润内壁, 排净空气;抽血后存放时间不能超过20min;为减少气泡混入, 减少血液进入针管时间, 避免死腔过大带来的污染, 应尽量采用2mL或<2mL的注射器[3]。采血部位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特点和病情进行科学选择, 易选取穿刺方便、表浅且易触及, 且远离神经和较大静脉的动脉血管, 对于儿童患者, 应避免选择痛觉敏感的桡动脉, 对于循环衰竭患者, 可选择股动脉采血, 但应防止误伤股静脉。如原来既有动脉留置导管, 则直接从中抽取动脉血即可。

2.2 采血方法需正确

桡动脉可运用斜刺采血方法, 从动脉搏动最强处以30~45°的角度入针。股动脉、肘动脉也运用直刺法, 针头与血管90°的角度入针。

2.3 抗凝剂应符合标准

为避免标本溶血, 需采用肝素钠为抗凝剂, 将12500μL/mL的肝素钠稀释成10mL后, 抽取0.5mL并回抽注射器内芯, 至1~2mL处, 使肝素钠充分浸润针筒内壁, 然后使活塞推至针筒顶端, 排尽空气和多余的肝素钠, 针筒留下充满肝素的死腔, 这样可使标本获得抗凝, 又能使空气进入标本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为避免检验中发生误差, 需将肝素钠与血气标本的比例控制在1∶20以下[4~6]。

2.4 应在患者状态稳定时采血

护理人员在采血前需根据相应的检测项目,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其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如24h内避免禁食高脂、高糖食物, 禁烟酒或12h内禁食等。采血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儿, 应帮助其放松紧张的情绪[7~8]。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在采血室播放能帮助放松心情的轻柔音乐, 以缓解因紧张而至的呼吸急促。晕血、晕针的患者, 可对其采取卧位采血, 做好安抚并及时采取抢救或防护措施。吸氧对氧分压治疗对血气分析检验结果会发生直接影响。如吸氧速度为6L/min, 吸氧器的呼吸循环纯氧气为3L/min, 其余3L为周围空气 (PCO2=0.209) , 则患者能得到3L/min的纯氧及30.21=0.63L来自周围空气的氧气, 因此6L总体积中含有3.6L氧气, 含量为60%, 此时PO2=0.6, 因此, 采血前如患者病情允许, 可停止吸氧30min, 如无法停止吸氧, 则应记录给氧的浓度。如患者正在使用短期能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大剂量药物, 则需在用药前30min采血, 如对患者需使用脂肪乳剂, 则应在使用之前或在用完12h后采血。针对体温可能发生影响, 护理人员采血前应掌握患者的体温, 尽量选择其体温正常时采血。

2.5 标本放置时间和送检时间需

血气标本需在抽雪后15min内检测, 因此, 采集血气标本前可先与化验室联系, 血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往化验室[9~10]。如果无法及时送达, 应保存于4℃冷藏环境下。送检过程避免日光照射、震动、撞击等可能影响血气分析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因素, 以防红细胞破裂, 造成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 为提高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应加强规范操作,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影响结果可靠性的不良因素, 降低检验结果的误差, 使其称为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并进行诊治的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国内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8, 3.

[2]魏淑华, 李书芬, 金华芬.动脉血气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3.

[3]崔佳音.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1.

[4]高晓梅.如何减少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误差[J].河北医学, 2008, 2.

[5]布红丽.血气分析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08, 5.

[6]石秀英, 云飞飞, 赵英.血气分析影响因素及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

[7]李冬梅, 王桂玲.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 2007, 9.

[8]段红萍, 帅虎.探讨影响血气分析测定结果的因素[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13.

[9]李越.血液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及影响其成分变化的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4.

相关文章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精选14篇)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本月,自己积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事们...

1
2025-09-19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精选8篇)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第1篇2011年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

1
2025-09-19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精选9篇)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第1篇六、施工组织设计㈠文字表述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施工进度安排主要工程...

1
2025-09-19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精选7篇)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第1篇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1
2025-09-19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精选10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第1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

1
2025-09-19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精选4篇)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第1篇2018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随着20...

1
2025-09-19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精选13篇)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第1篇初中暑假日记作文400字【作文一】一天暑假,妈妈就子啊家里河东狮吼: “扫地了,...

1
2025-09-19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精选6篇)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第1篇3S技术在林业的应用与前景随着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我国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