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是未来幸福的铺垫作文(精选4篇)
辛苦是未来幸福的铺垫作文 第1篇
幸福是把握明天开创未来作文
打开电视机,正好赶上《纪实》节目播放,本周话题是“幸福在哪里”,走访了中国的各个角落,问各个地区的人们,的问题很简单,一是:请问你幸福吗?二是:你认为幸福应该是怎样的?
一位打工者回答到:“不知道。”然后转身走了,可是他沉重的背影告诉我,他不幸福。
一位路过的人说:“我觉得还一般,反正挺有压力的,现在挣钱这么难,压力总是有的。”
一位老奶奶说:“我很幸福,现在政策这么好,全家都平安,挺好。我认为幸福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社会安定吧!”
紧接着,又问了许多正赶着上班的人,他们的回答都是:“对不起,我没时间,我得上班呢!”更有上班的人说:“幸福啊,有饭吃就挺幸福的。”
有些商人听到这个问题时,还以为是神经病呢,有的`回答不知道。
一位出租车司机说:“我很幸福,有儿有女,都健康成长,这就很满足了。对我来说,幸福还是多拉几个人坐车,挣点钱才能幸福。”
一位小朋友说:“我觉得幸福就是爸爸、妈妈爱我,关心我,还要玩好。”
一对恋人说:“幸福就是和心爱的人厮守一辈子。”
当问到农村一些中年男子时,他们说:“我们都幸福呀,你别以为我们普通老百姓不懂幸福,只不过是将那份温馨甜美留在了心中,是不告诉你的。”
还问了一些其他人,回答的几乎都是这些,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幸福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莫过于我们都有美好的青春,光明的前途。我们的幸福就是自己把握明天,自己去开创未来!
辛苦是未来幸福的铺垫作文 第2篇
------北海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汇报材料
北海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口号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铺垫师生幸福人生。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全人。
下面,有从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向给位领导和同仁做以汇报,望给位批评指正。
一、硬件建设.我从咨询室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2方面汇报。我们的心理咨询室成为“快乐小巴”。共分为四个房间。教师办公室和个体接待室是一个房间,团体活动室是一个房间,沙世界是一个房间,心理测量室是一个房间。
走进行政楼三楼,不一样的温馨画面霎时入目,好像走进了自己的家,又像回到了童年,安全,舒适的感觉在紧张的内心慢慢慢慢舒展开来,好不惬意,这就是北海路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快乐小巴。就像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绿,这里是孩子们,是老师们,也是家长们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空间,这里是我们大家共同成长的平台。
我们购置了沙发,办公桌、档案柜、饮水机、空调、抱枕、计算机、一定数量的书籍等,有制作了沙盘。装饰了四个房间的墙壁。有大海的图案,有感恩的图片,有宣传标语等,办公室们外,有开放的时间。房间外的墙壁,被装饰成田原格式,给人轻松,舒畅的感觉。走廊文化也进行了装饰,用适合小学生的卡通漫画做壁画,写上一些富含哲理而又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言。
我们不仅布置了咨询室,还在教学楼内的校园文化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都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纵向目标是:低年级以习惯的培养为目标;中年级以学习、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为目标;高年级以性格发展为目标。我们在教学楼的走廊上的“班级美少年”展示栏上做宣传标语。比如: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等宣传语言。
二、开展情况。
关于开展情况,我从师资力量和教师、家长、学生三条主线形成合力来等情况来回报。
我们学校有2名国家级家庭指导师,分别是校长郭娜和副校长田军红。领导班子的介入和重视确实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动力。我校还有我和另外一位班主任张小芬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担任我校的心理健康课。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在数字上讲,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
下面,我从三条主线来回报具体的开展情况。
第一条主线:打造班主任队伍关注教师内心气象
我们都知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单单靠心理咨询师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走培训和培养班主任的道路。我们在召开教师心理健康讲座的同时,开始培训班主任。我们的方法是:制定《家校携手共育蓓蕾》手册。每个班主任每个月关注本班4名同学。首先是确定观察对象,然后,通过与各任课老师的交流,家长的交流,学生的交流,之后,对学生作出分析,并且和家长交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计划。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问咨询师,可以上网查询。总之,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增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我校参与的很积极,市里举行的培训活动,我们几乎都参加了。比如:去年的石家庄北京之行,今年暑假的北京培训,几次开封培训,郑州培训。我校的教师培训方面是大力支持的。
同时,我们很关注教师内心气象。每逢生日,我们会送上祝福;有家人生病,我们会去探望。并且,积极提倡参加体育锻炼。只要没有课,都可以去锻炼身体。我们还确定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为三项固定的教师比赛项目。当然还有很多趣味比赛项目。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做了,但是比赛还没有举行过,11月底是第一次教师体育活动比赛。
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款款温暖,让老师们不禁觉得学校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第二条主线:家校携手提升家长家校水平
这块,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家长会开展和《家校携手共育蓓蕾》手册的有效使用行结合。
我们新学校开始以来,我们不断的给家长很多的信件。并且召开
了多次家长会,和家长沟通学生的问题。关于家庭教育,还专门请了专家进行讲座。国家级家庭指导师郭娜校长还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召开的托教学生家长专题家长会。
结合刚才所提到的《家校携手共育蓓蕾》手册,班主任每个月针对4名学生进行家访、电话访等。并且举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生长特点和规律,为我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夯实了群众基础。
第三条直线: 开发学生潜能呵护童心健康成长
在学生这块,我们采取的是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以团体辅导为主,以个体咨询为辅的方法。并且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尤其对托教学生的心理档案做了单独的归档。
首先,我们的心育课列入课程表。我担任三到六年级的心育课,张小芬老师担任一二年级的心育课。我们都知道,孩子的问题不是上一节团体课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一二年级就上以“注意力”为主题的辅导课。一年的时间只解决一个问题。三到六年级以“自信”“合作”为主题。每个月月末的时候,班主任挑选出班级里问题比较严重的,交给咨询师,咨询师再安排,到团体活动室上小团体课。
关于个体咨询,我们采取信箱和直接预约2种。我们设立了2个信箱,白色的是三到六年级的,粉红色的是一二年级的。我和张小芬老师每周二、三、四、五轮流到咨询室接待来访学生。
同时,我们还举行了“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心理健康漫画比赛”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四、困惑和困难:
当然了,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困惑和困难。
1、资金紧张,测评软件还没有到位。
2、2位咨询师都是班主任,并带有语文课,不能有效的将精力转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来。个体咨询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进行。
3、作为新建学校,有很多别的活动,导致本在计划中的很多活动,一拖再拖,不能很好的进行。
4、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摸索,遇到的问题,有很多解决起来还有很多困难。
总之,我们在困惑中不断进步,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不管什么困惑与困难都不会阻止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我们将勇往直
给自己的辛苦是幸福 第3篇
身份:穷游网首席运营官
找苦方式:轮船、自驾车
自我摧残指数:★★★
旅行完全改变了蔡景晖的职业轨迹,最初是爱好,在悉尼读MBA时他给LP写了一个商业计划书,觉得如果它能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中文版本,对中文旅行者是个帮助。结果一拍即合,他成了LP在中国的代表,将著名旅行手册《Lonely Planet》引入中国。七年后,他又作为最早的主创之一加入穷游网,那时穷游网一共四个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百多人。
出发并不困难
蔡景晖的“自找苦吃”可以追溯到大学阶段,那是1994年,他热衷于看地图,“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名字就特别想去”。满洲里成了他的目标,他拉一个同学入伙,同学一听“满洲里”这个名字就拒绝了;一周后他再次尝试,名字换成了呼伦贝尔,同学脑中浮现了草原与骏马,立刻同意了。但真要成行了才发现诸多不便,那时国内互联网尚未普及,他在图书馆查找的资料也只是关于历史,跟当下的满洲里毫无关系,年轻人就带着一头未知上了路。满洲里之行令他的旅行进入新阶段,“从此感觉不管有多远、不管当地有没有朋友、不管有没有资料,旅行依然可以有好玩的体验。”这趟旅行之后,他发觉旅行不难,一点点走就是了。
他的心态变得更为轻松积极,譬如在丽江,游逛中碰到两个人,一打听对方正要去梅里雪山—那就一块去吧。他不喜欢预设,不喜欢计划,觉得那样就失去了许多尽兴的机会。
那时国人还不太有“旅行”的概念,“旅行”的概念才刚刚出现,蔡景晖认为那是游览中国最好的时候,当地人不会接触到大批游人,民风相对淳朴,旅行中很容易交到朋友,这也使他几乎没受过什么骗。“那时没什么经验,对外界很需要判断,幸运的是并没有太多值得提防的。”火车票的费用是旅行的最大成本,住只有招待所,一个床位几块钱,卫生间在走廊尽头,“同居”的基本上都是跑推销的,见到蔡景晖特别惊奇,而他们也为尚未进入社会的蔡景晖带来更多新鲜。“当时大概是在无锡的一个招待所,一个跑钢材的哥们儿滔滔不绝,说自己的公司背景是某中央高层的儿子,这单成了就能赚上亿的钱……我一边听着一边打量,你都要赚上亿了还住这儿?现在都遇不上这样的骗子了,住在那样的地方都不好意思说!”
金钱不再是旅行的压力,但他的旅行仍然充满了“自找苦吃”的感觉。“我有钱,但是不想乱花钱,譬如去一座欧洲城市,以住为例,假设时长三天,每天预算一千人民币,可以选择三天都住星级酒店,好处是舒适、方便,知道自己将获得什么,不用做太多功课。但我的选择往往需要查很多资料,第一天花200块住一晚青年旅社,跟大家混熟;第二晚花五六百体会当地民俗,到第三天还剩两千多那就可以住古堡了。这样体验到的感受远超过第一种,它需要你掌握相应知识,并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体会不同的人生
其实他要的,就是“体会不同生存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这种状态下造成的人的生活的可能性”。在不丹,他去参加普纳卡附近的集会,但因为时间太晚,已经订不到房间,一种方案是驱车到很远的地方住酒店,另一种是住当地民宿,蔡景晖毫不犹豫选择后者—打着地铺,被子和枕头都不是很干净,没有电,一盏煤油灯是全部光线来源。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们跟着村子里的小学生走,远处是山,阳光透过积雪的山顶洒下来,洒在那些孩子的脸上,笑容灿烂。他们跟着孩子走到一座小学,校长迎出来,聊了聊关于当地教育的事情,这绝非刻意安排,那出其不意的一个多小时成为他整个不丹之旅最难以忘怀的时刻,而这是住在星级酒店体会不到的。
在克罗地亚的海边小城杜布罗夫尼克,一位老人用装满水的可乐瓶子当砝码称南瓜,但可乐瓶毕竟没有砝码好用,这场交易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但买南瓜和卖南瓜的人聊着天,丝毫不见焦急,整个过程都被一旁喝咖啡的蔡景晖看在眼里—这是蔡景晖的方式,让旅行刻意闲散下来,一些别人认为非去不可的景点,如果不感兴趣他就不去,他曾在伦敦住了一个多月,甚至没有去白金汉宫,他喜欢在街上无所事事地闲逛,留下更多随机应变的时间,“这样的节奏会让你更开放,允许旅程出现新的可能性。我最大的乐趣不是看景点,而是与当地人的交流,这是不能安排、只能不期而遇的,也许出现一个人,聊了一会儿天,他邀请你去做什么,事先的计划完全可以抛开。”
2010年底,蔡景晖去了趟南极,这趟旅行以最糟糕的部分—德雷克海峡开始,有人总结,在那滔天巨浪里,“十天吐一次,一次吐十天”。一贯上天入地没觉得身体有恙的蔡景晖也体验到了失重的感觉,他终于看到了可爱的企鹅和壮阔得不计成本的冰蓝色,但在他的书里,提到最多的还是人,在南极结婚的海军船长、热爱旅行的拉脱维亚厨子……“对我来说,南极最好玩的不在于看到多么美的日出日落,而是真正认识好多有意思的人,知道原来生命可以如此丰富多彩”—而这些,不吃点苦怎么体会得到呢?
丝质睡袋:我会带一个丝质睡袋,因为知道自己可能会尝试一些特别偏、脏、破的地方,虽然不介意这样的环境,但睡觉时总归希望自己被干净的东西包围,让自己能更快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备用眼镜:教训来自1998年,我在梵蒂冈,刚从西斯廷教堂出来,眼镜片掉地上摔碎了,顿时什么都看不清,极度痛苦,我就问当地人找到一个配镜片的地方,结果人家说要三天后取,我好说歹说对方看在我不远千里的份上答应加急,但要300多人民币,要知道那时我在国内配一副眼镜也就几十块,这一只镜片300多!从此留下心理阴影,出门就带备用眼镜,结果带到今天十五年从来没用上。
微笑:永远记得微笑是最有利的武器,语言可以不通,很多时候因为你笑,大家会喜欢你、愿意帮你,当然这笑一定要发自内心,装的话很容易被人看出来。要尊重当地,去之前大概了解当地的民俗,这是基本素质。
辛苦,是通往幸福之途 第4篇
呼酒买醉之后,田中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半醉半醒之间,他发了一条短信,这短信是发给他曾经认识的一个陪酒女郎。他记得那是一个聋女,有着顾盼生辉的双眸,每次陪客人喝酒。她都像个女大学生一样夹着一本笔记本,靠笔谈和客人交流。田中此时也许下意识地害怕任何来自人世的聒噪,他只想要最后的宁静。
“小姐,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发完短信之后,田中想,那女孩一定不记得他了,这条短信也许会被她看成是一个无聊的玩笑吧。
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女孩来了,像往常一样,夹着笔记本,美丽的眼睛里盛满了焦虑。他凉透的心突然有了一丝暖意。
“田中君,为什么想不开呢?”女孩在笔记本上迅速地写下了这行字。
田中望着她年轻的脸,不知如何作答。她单纯得就像那张白纸,怎么会懂得商场的波诡云谲、人世的步履维艰、中年的不堪重负呢?
“跟我说说吧。”女孩又写了一行。
他接过她手中的笔,在本子上写下一个大大的“辛”字,因为用力太猛,最后一笔竟然划破了纸。
女孩定定地看着那个“辛”字,过了一会儿,突然在上面加了一横,“辛”字一下子变成了“幸”。她笑靥如花地把纸递给他。
他的心猛然一动,两行泪直落下来。女孩递纸巾给他,接着又写了一行字:“辛苦,是通往幸福之途。”
田中最終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也许是因为熬过了心灵最脆弱的瞬间,也许是因为放不下家中的老小,也许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聪慧善良的女孩向他传递了温情和勇气。
这是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聋哑陪酒女齐藤理惠幼年失聪,靠纸笔与人交流,入行两年就成为银座身价最高的“女公关”。现在,她是家乡的观光形象大使,她写的书登上了畅销书榜,她的理想是30岁时开设一家供残障人士一同工作、一同光顾的美容院。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