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门观后感(精选7篇)
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第1篇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思的课走进京剧。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许多跟京剧有关的知识。
京剧,源于1790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中的一个。京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也有四门功课:唱念做打。了解这些并且掌握是每一位京剧演员必须会的。
京剧的脸谱也是多样的。正如一首歌所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
爷爷告诉我:蓝脸代表刚强,勇敢。红脸代表赤胆忠心。黄脸代表凶残狡诈。白脸代表阴险,狠毒。黑脸代表正直勇猛,紫脸代表威武,不屈权贵。绿脸代表粗犷,莽撞的绿林好汉,而金银灰脸则代表神仙鬼怪话题作文 。京剧脸谱的颜色众多,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区分人物。
京剧不仅只在中国流行,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有些外国人因为热爱中国的京剧,不远千里而来,学习中国的文化。在足球比赛中,许多观众都运用了京剧脸谱的形式,把自己的脸涂成了喜爱球队的颜色。
京剧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文化而骄傲!
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第2篇
观看“戏曲进校园”,让我明白了许多戏曲的基本知识,也让我知道了一些戏曲人物,如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还有武旦,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花旦就更不用说了,就是老奶奶,老爷爷扮演的角色。
而且,我们还听了艺术家们表演的戏曲,听的如痴如醉,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如潮而来,后来,我们还看了一场花木兰,那些小花木兰们个个气势磅礴,字正腔圆,绝对是下了一番功夫才练的如此惟妙惟肖。
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第3篇
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武昌平湖门一带活跃着三个业余剧团, 鄂泽楚剧团、金英楚剧团、文小佑汉剧团, 其中两个楚剧团基本上每天下午均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演出。文小佑汉剧团的演出时间不固定, 主要是由几个热爱汉剧的票友进行的清唱式演出, 但有时也会接到唱堂会的业务, 但由于只作偶尔演出, 本文的研究只针对二个楚剧团进行, 不涉及此汉剧团的情况。
作者就武昌平湖门地区的戏曲演出在中国知网中查阅了相关文献:1.以“平湖门剧团”为关键词搜索, 只有一篇题为《城市街头的楚剧表演—平湖门业余戏班的田野调查》[1]该文以武汉平湖门地带的金英楚剧团为考察对象, 试图从地理—自然、空间—位置的角度, 对楚剧演出何以重现于城市街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阐释。2.以“鄂泽楚剧团”为关键词搜索, 只有一篇题为《武昌桥头堡下有个楚剧“戏窝子”》[2]的报道, 这篇报道主要写的是平湖门地区业余楚剧团早期在户外表演的情景, 主要介绍了鄂泽楚剧团成立的历史。3.以“业余剧团”为关键词搜索, 只有一篇题为《武汉地区业余楚剧团生存现状调查研究》[3]的文章, 该文主要是对调查问卷本身做了一些探讨以及对平湖门地区业余剧团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人文献中对金英楚剧团的运营模式和鄂泽楚剧团早期在户外演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角度, 对已搬入室内作固定演出后, 其运营模式、演出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并对其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考量, 提出作者关于传统戏曲如何成为“有水之鱼”的一点思考。
经过历时2个多月的调查采访, 作者认为此地戏曲文化消费的兴盛, 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平湖门是武汉古城的西门, 是连接武昌、汉口的轮渡码头所在地, 这里紧临长江和武汉长江大桥, 交通十分便利。商业活动也十分兴盛, 与大成路、户部巷、司门口商业街相邻, 这里商铺林立, 前来旅游和逛街的人络绎不绝。在宋朝时期, 平湖门一带就“贾船客舫, 不可胜计, 居民市肆数里不绝”的记载。附近还有许多老居民区和养老院, 这里也成为了老人们打麻将、下棋、打牌、看戏等休闲娱乐的场所, 以上这些因素都为此地戏曲文化消费的兴盛奠定了社会环境的基础。
二、免费看戏成为吸引人们驻足观看的重要因素。2001年8月初, 业余剧团由原先在长江江边作街头演出, 搬入了室内。两个楚剧团的演出场地相临, 中间隔着一个小卖部, 演出场地均不大, 有一个布景较简陋的舞台, 舞台下是放有塑料椅子的观众席。每天下午从13:30—16:30演三个小时, 一出连台本, 一出折子戏, 连台本的剧目由剧团集体决定, 一般会让每个演员都有上台的机会, 折子戏为加演的段落, 由演员自定曲目, 是演员展示自己和争取增加收入的机会。这样的演出是免费观看的, 到场的观众很多, 有时连剧场外也站有看戏的观众。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时代, 免费的东西都是吸引人眼球的, 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 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不用花钱便可以消磨一下午的时间, 看戏成为了老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专业性演员的表演成为戏曲演出火爆的重要因素。在作者考察期间也会去看戏, 经常会被演员的演唱和表演所打动, 心里常常会暗自惊讶, 业余剧团里演员的演唱水平并不逊色于专业剧团。经采访作者得知, 虽然不是国家正规专业剧团, 但剧团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受过专业戏曲训练的, 许多都是武汉市周边地区的正规楚剧团解散后, 演员自谋职业后在这里兼职演出, 所以演出的水平也称得上是专业性的。在当今这个文艺消费样式众多的年代, 戏曲演员想凭借自己的实力挣一份收入是不容易的, 特别是在武汉这个大都市, 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 演出质量的高低成为能否持续保持观众观看热情的重要因素, 也是这些剧团保证生存的头等要务。正由于演员大多数都具有较好的表演专业训练, 剧团的演出质量有较可靠地保证, 使得虽是进不得大剧场的演出, 但仍然有较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四、演员和观众接“干亲”成为保持人气和收入的关键。据作者多次考察, 在每天3个小时的演出期间, 没有上台演出的演员在休息时, 会时不时的走下来给他们熟悉的观众敬烟、倒茶和聊天, 给人感觉非常的亲切。他们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与我们在剧场中看到的正规剧团演出时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截然不同。进入剧场的戏曲演出, 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仅仅是在剧场中的那一个特定时刻, 演员与观众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而在这里的演出中, 演员与许多常看演出的观众结“干亲”, 如干爹、干妈、干妹妹等等, 如果观众喜欢哪个演员的演出或者演员与观众结缘, 都可以认干亲, 这样一来更加稳定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这些“干亲”大多成了剧团的固定观众, 提高了剧团的收入, 从而也提高了演员的收入。因为这样, 演员与观众犹如一家人一样的打招呼、拉家常, 这样一种近距离的亲近, 使得剧场不单是看戏娱乐的场所, 还是一个看戏老人们寻求情亲、温情的地方。
五、“打彩”成为剧团和演员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调查采访中, 作者多次看见戏台前放着一个小桌子, 桌子上放着一个盆, 观众如果喜欢演员的表演, 可以把钱放在盆里, 这叫“打彩”。“打彩”是楚剧演出中早已有的演出习俗, 早期的楚剧演出不收门票, 全凭观众听满意了给赏钱, 俗称“打彩”。“打彩”的用意有两个:一是可怜剧中人物的遭遇, 二是藉此机会来捧演员。这样的方式与正规剧团中演员的收入主要靠固定工资不同, 它使得演员不得不努力提高演出水平, 努力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是演员和观众之所以结“干亲”的原因所在, 演员每天演出收入的高低大多数是靠“打彩”的收入多少来决定的, 结了越多的“干亲”就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打彩”收入。
这样虽然增加了干亲的经济负担, 但作者采访观众时, 大多数观众表示:自己的子女都成家了, 有经济基础, 自己的退休工资, 拿部分来听戏, 每次依据经济实力, 出个十到几十元, 还可以收干女儿、干儿子, 演员人都蛮好, 自己也非常开心。
基于上述5方面的因素, 平湖门地区戏曲消费的兴盛似乎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 但从更深层次音乐社会学的层面来说, 此地戏曲文化的勃兴有其小区域的社会因素。
首先, 此地剧团的主要观众是城市居民, 而“城市居民出于职业、文化的需求和其它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 交往范围大, 人员变化多, 因而人际之间的情感色彩较轻”, [4]正是由于观众的这一特点, 使得演员与观众“接干亲”成为了必须, 使得演员与观众的关系除了演戏和看戏之外, 还多了层所谓的亲戚关系, 这样的亲戚关系正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人际纽带关系, 戏班也得以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下生存。
其次, 观众观看楚剧的实地演出, 与在电视、电影和网络或其它媒介上看楚剧, 其音乐社会层面的意义是不同的, 形成的传播关系是有很大区别的。观众观看实地的演出, 在音乐传播中属透明性传播, 它是人们在社会群体中真正得到交流、理解, 能使演员准确地洞察、了解观众的心理状态, 并根据自身的贮备和能力水平, 以最小的心理距离创造出观众所需的音乐信息。演员在处理这些音乐信息的同时, 在启动另一种情感机制, 不是机械、刻板音乐行音乐音符、语言音响的陈述, 而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手段如表情、目光等的运用来强化音乐形象的表达, 这样的表达能更大的获得演员与观众在情感层面的共鸣。[4]
第三, 老年观众在音乐接受活动中的“怀旧热”, 使得演出剧目的传统化。在作者的调查中发现, 两个楚剧团的演出剧目均为传统戏, 基本不演出现代戏, 作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观众的老龄化所致。一来, 老人们喜爱看自己熟悉的传统戏, 正由于这一份熟悉让老人们在看戏时, 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时期看戏的时光, 恍若看戏时自己也年轻了。二来, 传统戏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耐听、耐看。
正是基于上述的种种情况, 平湖门的戏曲演出能得以几十年兴盛, 这样的状况能否为我们对传统戏曲的保护提出可资借鉴的地方呢?作者认为真正的保护是让戏曲艺术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与方式, 成为“有水之鱼”, 不能让保护流于政策性的僵化, 让戏曲艺术在市场化的竞争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戏曲艺术本身来自于普通民众, 只有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血肉相连, 才能找到为其供给养料的巨大动力而最终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叶萍.城市街头的楚剧表演——平湖门业余戏班的田野调查[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第30卷 (4) .
[2]朱波, 宋婷, 尹清.武昌桥头堡下有个楚剧“戏窝子”[N].长江日报, 2010.
[3]朱家骏.武汉地区业余楚剧团生存现状调查研究[J].大舞台, 2012 (11) .
戏曲进校日记300字 第4篇
今天早上,老师带着我们十一个人来到了阶梯教室,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
漂亮的主持人闪亮全场了!主持人先请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关于戏曲的知识,戏曲有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接下来,戏剧演员们上场了,表演了几个精彩的节目,其中第一个节目表演的是包拯的故事,讲述了包拯办案惩治坏官员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扮演包拯的戏曲演员是一位爷爷,最后,主持人让包拯讲了一段家乡话,我们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原来是一位中年奶奶,中国戏曲真是博大精深呀!
中小学生进校门先测体温 第5篇
深圳商报 -04-18
【本报广州讯】(深圳商报记者古国真通讯员岳峤霆)昨日,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校医院院长、医生开展“非典”预防培训班,以加强校医对疫情的诊断能力,同时省教育厅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具体要求:为防止非典型肺炎向校园蔓延,广东省各中小学校将实行晨检制度,每位中小学生进校门须先测体温;而高校则要求落实专人盯紧每一个“发热”学子。据悉,卫生部专家也提出类似的八项措施预防非典入侵。据医院临床病例显示,非典型肺炎患者100%有发热症状。省教育厅由此对各级学校提出要求加强晨检。其中,中小学校包
括幼儿园实行在校门口进行体温检查。学校必须指派老师或医务人员每天早上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体温,如发现有体温异常者,应尽快通知家长将学生送至专门医院进行检查,不得让有发热症状的学生进入学校带病上课。
由于省内大学生多寄宿在校内,省教育厅建议每个学生宿舍配备体温计,每日测量体温。省教育厅还发出了对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编写的《解读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一书的紧急征订单,要求各校向学生发放,做到人手一份。同时将在各校实行报告制度,各个学校每天10时前将该校学生发热的人数和异常情况报告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或防疫站,即使当日无疫情,也要告知相关部门。
一中学生被免班干部竟拒绝进校门 第6篇
光明网-11-09黑白
陕西宝鸡市民袁先生夫妻近日遇到了一件头疼事:17岁的`女儿因为没有当选班干部而拒绝上学。
先生对记者说,他17岁的女儿上学期高二会考结束后学校文理科分了班,女儿被分到了新的文科班。新班经同学投票选举班干部,女儿落选了。这对女儿打击很大,因为她从小学到高二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此后,女儿经常莫名其妙地流泪,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为此,父母在放暑假前把女儿接回家,又送到医院检查,结果一切都正常。整个暑假,女儿经常哭哭啼啼。9月份开学后,女儿竟很烦躁地说自己不想上学了。任凭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儿就是不听。9月中旬,只好给女儿办了休学手续。
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第7篇
主题活动 018年4月23日下午,凫山街道办事处联合海悦社区、凫山食药监所、教育科等多部门在凫山街道小学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大篷车进校园活动,通过趣味、互动的方式向青少年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健康保护意识。
活动中,工作人员首先向广大师生讲解了如何正确的认识食品添加剂、如何辨别“垃圾食品”、“三无食品”、“标签不规范食品”等问题产品,对学生科学饮食、健康饮食、安全饮食提出具体建议,倡导同学们选择安全食品,拒绝路边小商贩兜售的零食和垃圾食品,生活中养成科学饮食、安全饮食的良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