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疫情报告制度(精选10篇)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第1篇
鸡东县人民医院
性病诊疗机构建立健全性病疫情报告
管理制度工作要求
医疗机构各相关科室均应建立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可制定单独的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或者将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整合到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之中。管理制度应涉及到性病疫情报告工作中的信息记录、收集、报告、质量检查与考核、资料管理等各个环节,如就诊登记、检验登记、性病诊断、报告卡填写、报告卡收集、报告卡质量检查、报告方式与时限、录入、订正、补报、报告卡与登记本保存、培训、自查与考核等相关内容。
医疗机构性病相关诊疗科室,指可能涉及到性病检查、诊疗和疫情报告的各科室,包括皮肤性病科、泌尿科、妇产科、生殖科、男性科、肛肠科、检验科等。这些科室应建立如下规章制度:首诊医生报告负责制度,门诊日志登记制度,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转诊与会诊病例报告制度,上岗培训、复训与考核制度,实验室登记制度、实验室检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疫情报告质量考核与奖罚制度等。医疗机构内承担疫情报告管理的科室,如防保科或医务科等,应建立如下规章制度:传染病报告卡接收与分发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与质量审核制度,传染病报告卡网络录入制度,传染病报告卡资料保管制度,疫情报告自查、订正、补报与查重制度,上岗培训、复训与考核制度,疫情信息安全管理与网络报告管理制度等。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印制或装订成册,分发到每个科室、每一名工作人员。必要时,将规章制度张贴在科室的醒目处。各有关工作人员应理解与掌握规章制度,并遵照执行。以下是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和解释,供各医疗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时参考。
(一)性病相关诊疗科室
1、首诊医生报告负责制度
(1)性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生负责制,指由对性病患者做出首次诊断的医生(简称首诊医生)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不能由实习或见习的医学生、进修医务人员填写报告卡。所谓首诊即为第一次诊断,新诊断,以前没有做出过诊断。
(2)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必须及时、完整、准确与真实,不能造假。
(3)首诊医生为法律规定的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首诊医生应做到诊断与报告准确,防止迟报、漏报、重报、错报,不得瞒报和不报。
(4)首诊医生必须具备性病的诊断能力。不具备性病诊断能力的医生,必须进行转诊或会诊。
(5)首诊医生对就诊者进行完整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合理的化验,然后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最新性病诊断标准对就诊者进行诊断,对诊断的病例须进行病例分类。对梅毒病例必须分期分类诊断,并分期分类报告,包括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
(6)接诊医生应询问就诊者的就医史,询问就诊者本次发病到本医疗机构是初诊还是复诊,如已确知该病例在本次发病时曾经做出 过诊断,则对该病例不进行病例报告。但已知该病虽然已被诊断,而未被报告过的病例,需要报告。
(7)接诊医生对同一患者同时首次诊断患有多种性病时,每一种性病需填写一张报告卡。
(8)接诊医生对就诊者初诊时未做出诊断,复诊时才做出诊断(为首次诊断),则该病例应报告;如果复诊时变更诊断,则应对原诊断进行订证;如果复诊时增加诊断,则应对增加诊断的病名进行报告。
(9)接诊医生对同一名患者在本次病程内多次接诊该病例(不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诊断进行一次报告,对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不可进行报告。
(10)接诊医生对于复发病例、内随访复查病例、跨随访复查病例不进行报告。
(11)首诊医生接诊性病病例后须填写门诊日志(或住院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12)从门诊收入病房的性病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一律由门诊首诊医生填报,并在入院单上注明“已报卡”。患者在住院期间首次诊断的性病病例,由该病房的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登记到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2、门诊日志登记制度
(1)医疗机构各诊室应设立《门诊日志》,实行门诊日志登记制度。(2)门诊日志由医院统一印制。门诊日志的栏目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初诊或复诊、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传染来源、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方法及结果、诊断时间、病名(诊断)、病例分类、医生签名、备注等。
(3)执行职务的医生在诊疗工作中,对每一例就诊者均须及时、真实、完整、准确和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对门诊日志信息不得伪造和篡改。
(4)对于由母亲传播的儿童性病,须在门诊日志的“备注”栏目中填写其生母患病情况。
(5)性病病例诊断更变或修订时,须在门诊日志的“备注”栏目中填写更正或修订诊断的病名。
(6)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在门诊日志的“备注”栏注明“已报卡”或卡片编号,同时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上登记。
(7)门诊日志作为性病疫情准确性核查、漏报调查的依据。
3、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
(1)医疗机构各诊室和住院科室应设立《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实行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
(2)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印制。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的栏目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传染来源、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方法及结果、诊断时间、病名(诊断)、病例分类、卡片编号(是否报卡)、医生签名、备注等。(3)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同时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上登记。非首诊性病病例不登记到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4)对于由母亲传播的儿童性病,须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的“备注”栏目中填写其生母患病情况;性病病例诊断变更或修订时,须在“备注”栏目中填写更正或修订诊断的病名;性病病例被排除或因重报删除时,须在“备注”栏目中注明。
(5)如果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记录的是订正病名后的性病病例,须在“备注”栏目中填写订正前报告病名。
4、转诊与会诊病例报告制度
(1)在医疗机构之间和医疗机构各科室之间应建立性病转诊与会诊病例报告制度。各地统一设计和印制《转诊单》与《会诊单》。
(2)当地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作为性病转诊与会诊机构;医疗机构内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科室(如皮肤性病科)作为本单位性病转诊与会诊科室。
(3)应制定当地性病转诊与会诊医疗机构清单,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详细地址、联系人与联系方式。医疗机构内部应明确性病转诊与会诊科室名称、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4)不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不能对该病例进行诊断,也不能对该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须将该病例转介到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或请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会诊。(5)医疗机构内不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科室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不能对该病例进行诊断,也不能对该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须将该病例转介到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科室,或请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科室的专业人员进行会诊。
(6)在对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进行转介时,转诊医生须开具转诊单,注明可疑诊断、已做的化验项目及结果等。转诊单一式三联,就诊者持一联,由皮肤性病科医生接诊收存;转出科室自存一联;另送交一联至本单位预防保健科备查。
(7)在对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进行会诊时,提出会诊的医生须开具会诊单,注明可疑诊断、已做的化验项目及结果等。会诊单一式三联,一联由皮肤性病科医生会诊收存;提出会诊的科室自存一联;另送交一联至本单位预防保健科备查。
(8)对于性病转诊病例报告,当通过转诊明确诊断后,由接诊诊断的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对于性病会诊病例报告,当通过会诊明确诊断后,由原接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
(9)如果转诊或会诊前,原接诊医生已对该病例进行了病例报告,但经过转诊或会诊后,发现原诊断为错误诊断,应删除该病例报告卡;如果诊断发生变更,则对该病例应做好订正报告。
(10)转诊医生(原接诊医生)、转诊后的接诊医生或会诊医生应对患者信息严格保密。
5、上岗培训、复训与考核制度
(1)对新上岗的临床医生必须参加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经培训合格的医生上岗后,每2-3年要进行复训。(3)上岗培训合格后,发给培训合格证书。
(4)上岗培训或复训考核不合格的医生,必须加强学习,直至培训合格;否则,不得上岗。
(5)由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管理和防治领导小组组织上岗培训和复训,由本单位医务科或预防保健科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对象和考核要求,并组织实施。
(6)医疗机构应建立培训档案,由本单位医务科或预防保健科,联合本单位继续教育委员会(或相应科室)具体落实。上岗培训与复训的考核成绩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管理。上岗培训和复训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晋升、执业注册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并作为科室工作绩效和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6、实验室登记制度
(1)检验科或实验室应设立《检验结果登记簿》,实行检验结果登记制度。
(2)由医疗机构统一印制检验结果登记簿。检验结果登记簿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采样日期、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和医师姓名、检验项目或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检验人签名等项目。阳性结果和阴性结果分开登记。(3)患者的检验结果出来后,应及时将结果登记在检验结果登记簿上,并填写检验结果通知单,及时通知送检医生。
(4)为便于检验结果核对和查询,在将检验结果登记到检验结果登记簿上时,宜将阳性检验结果和阴性检验结果分开记录。
(5)应避免就诊者到检验科自行取走阳性结果通知单而不就医,导致病例漏诊与漏报,阳性结果最好由检验科直接递交到送检科室。通过电脑网络平台管理的医疗机构,接诊医生应可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
(6)检验结果登记簿作为性病疫情准确性核查、漏报调查的依据。
7、实验室检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
(1)从事性病实验室检测的技术人员必须参加性病检测专业培训和复训。
(2)应按国家要求开设性病检测项目,所采用的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必须符合要求。不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不使用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性病检测方法,如使用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来检测淋球菌感染、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和HPV感染等。
(3)采用的检测试剂必须为国家批批检检定合格的试剂。采购试剂时,必须核对其生产批准文号。试剂保存条件必须符合要求,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自行配制的试剂必须符合要求。
(4)采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必须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按要求对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保修,对运转功能进行监控。(5)制定每种性病实验室检测的SOP,并严格按SOP要求操作。
(6)实验室检测标本的取材、运输和保存必须符合要求。必要时,对检测标本进行备份管理。检测的标本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检测完成。
(7)在进行实验室操作时,应严格按实验室功能分区开展。(8)每次检测时必须按要求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对内部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积极寻找原因,及时改进。
(9)配合和参加国家或当地组织的室间质量控制,对室间质量控制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10)实验室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防止安全事故和职业暴露的发生。
8、疫情报告质量考核与奖罚制度
(1)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建立疫情报告质量考核与奖惩制度。
(2)将疫情报告工作质量作为科室和个人工作绩效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
(3)定期(按月或季度与)对各科室与个人进行疫情报告质量的考核。
(4)由疫情管理科室制定本单位疫情报告质量考核标准、指标与评分办法。
(5)疫情报告质量考核内容包括:门诊日志记录的质量;传染病报告卡填写的质量,包括及时性(从做出诊断到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的时间)、完整性(传染病报告各栏填写是否完整)、准确性(是否存在填写逻辑问题、错误);所报告的性病病例诊断的准确性;漏报的性病病例数;重报的性病病例数等。
(6)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奖励、批评、通报或处罚措施,考核结果与科室及个人的奖金挂勾。
(7)对于出现疫情瞒报、谎报的科室与个人,应视情况分别追究责任报告人、科室负责人的责任。
(二)疫情报告管理的科室
1、传染病报告卡的接收与分发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疫情管理科室(如预防保健科)设立《传染病报告卡接收与分发登记本》。
(2)定期接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发的空白传染病报告卡,并签字确认,记录下接收的数量、时间与分发人员。
(3)及时分发空白传染病报告卡到各科室,要有分发记录,记录下分发的时间、数量、科室名称、接收人员与分发人员双方签字认可。
(4)保持与本单位科室的联系,确保各科室有空白传染病报告卡。
(5)保持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当本单位出现空白传染病报告卡使用完毕时,及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领取。
(6)保管好空白传染病报告卡,做到防虫、防鼠、防潮、防霉、防火。
2、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与质量审核制度
(1)医疗机构疫情管理科室(如预防保健科)应设立《传染病报告卡收集交接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质量检查记录本》。
(2)医疗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如防保人员)每个工作日及时到各科室收集已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也可由科室指定人员及时将已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送至疫情管理科室(如预防保健科)。
(3)在收集传染病报告卡时,应做好传染病报告卡收集交接记录,其内容有:收卡数量、日期(午别与时间)、科室、交接人员双方签字。
(4)由科室指定人员将传染病报告卡送至疫情管理科室(如预防保健科)也应做好传染病报告卡交接记录,其内容有:送卡数量、日期(午别与时间)、科室、送卡人员和收卡人员双方签字。
(5)如果医疗机构无法做到专人送卡或收卡,也可在本单位内合适的地点或位臵设立传染病报告卡收集箱,由各科室送卡人员及时将报告卡放臵于收集箱内,并在每张传染病报告卡的“备注栏”中填写上送卡人员与送卡时间。疫情管理人员及时在收集箱取卡,并填写收集卡登记本,记录好收卡数量、日期(午别与时间)、报卡科室、报卡人员、收卡人员。
(6)在节假日期间要安排好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工作。(7)如果在本单位本部之外有门诊科室,也应制定院外门诊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做好传染病报告卡收集交接登记工作。应 防止迟报、漏报、重报、错报,不得瞒报和不报。
(8)疫情管理人员(如防保人员)每个工作日对当天收集到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质量检查,并将报告卡的质量检查结果记录到《传染病报告卡质量检查记录本》。报卡质量检查和记录的内容包括:填写报告卡是否及时(是否迟报),报告卡填写有无字迹不清、选项模糊、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病例分类是否准确等。对有疑问的或填写不规范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和改进。
(9)疫情管理人员(如防保人员)在收卡时,发现异常性病疫情(如某种性病报告卡突然增多)时,应与相应的科室联系,对报告信息进行核实。如确实存性病疫情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当地性病预防控制机构。
3、传染病报告卡网络录入制度
(1)医疗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如防保人员)对传染病报告卡审核认为合格后,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疫情网络,录入传染病报告卡信息。
(2)每张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录入完成后,需要与纸质报告卡的信息核对,确保两者信息一致后,对录入的报告卡进行确认。
(3)传染病报告卡网络录入应及时。(4)在节假日期间应安排好报告卡网络录入。
4、疫情报告自查、订正、补报、补登与查重制度
(1)医疗机构疫情管理科室(如预防保健科)定期组织对各科 室(包括检验科)的性病疫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并做好自查记录,撰写自查报告。
(2)疫情报告自查内容分为疫情报告质量(漏报、错报、重报、误报等)和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奖罚兑现等情况)等。自查方法为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实验室检验记录,将传染病报告卡与这些记录进行比对。
(3)自查发现的情况作为疫情报告质量考核和奖罚依据。各相关科室应配合疫情管理科室的自查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4)对自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补报,包括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
(5)对自查发现的报告错误,应及时订正,包括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订正。
(6)对自查发现的诊断变更或病例分类变更,如原报告为疑似病例,经自查后发现为确诊病例,也应及时订正,包括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订正。
(7)对自查发现的重报病例,应及时在网络上删除该病例,同时在该传染病报告卡上注明。
(8)在自查过程中,发现门诊日志记录有该病例,且已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但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上未登记,需要进行补登。
5、传染病报告卡和疫情登记簿等资料保管制度
(1)医疗机构疫情管理科室应安排专人管理本单位的传染病报 告卡、疫情登记簿、网络直报疫情信息资料、传染病报告卡收卡与审核记录等资料。这些资料应存放于资料柜内,做到防火、防霉、防盗、防鼠等,并做好保密工作。凡未经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2)传染病报告卡和疫情登记簿等资料应分月度与、分类(如分病种)整理、装订、归档。传染病报告卡保存3年,传染病疫情登记簿长期保存。
(3)医疗机构建立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与使用制度。本单位相关人员查询疫情资料需要经单位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其它单位人员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4)性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报告的性病疫情进行检查和调查时,医疗机构疫情管理科室应密切配合,提供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登记簿等资料。
6、上岗培训、复训与考核制度
(1)对新上岗的疫情管理人员必须参加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举办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经培训合格的疫情管理人员上岗后,每2-3年要进行复训。(3)上岗培训合格后,发给培训合格证书。
(4)上岗培训或复训考核不合格的疫情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直至培训合格;否则,不得上岗。
(5)医疗机构应建立培训档案,由本单位医务科或预防保健科,联合本单位继续教育委员会(或相应科室)具体落实。上岗培训 与复训的考核成绩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管理。上岗培训和复训与技术职务评聘、晋升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并作为科室工作绩效和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7、网络疫情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用于网络直报的电脑必须专用,有专人管理。
(2)用于网络直报的电脑必须安装防毒软件和防火墙。(3)疫情管理人员定期(按月与按)对本单位网络直报的疫情个案信息进行下载备份,存为Excel格式文件。对数据文件必须分类管理,每建一个文件夹。
(4)网络直报人员要管理好用户帐号和密码。不得泄露或转让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与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第2篇
为提高医院性病艾滋病的疫情报告质量,保护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隐私,特修订以下制度:
一、性病艾滋病指的是: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监测性性病的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二、艾滋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为首诊医生,责任人应根据初筛阳性结果,在规定报告时限24小时内,通过院内传染病疫情电子报告系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报卡时完整记录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详细的现住址和户籍地址等4个关键信息。
三、院内除皮肤性病科外的其它科室和专业在日常诊疗中发现可疑性病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并初步判断为性病的患者,门诊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皮肤性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由皮肤性病科接诊医师报告疫情;住院患者应及时请皮肤性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由患者所在科室主管医师报告疫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三、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负责性病艾滋病疫情信息的监测和网络直报工作。疫情专管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对全院性病艾滋病报告卡进行收集、核对、订正后进行网络直报。
四、院内漏报一例性病艾滋病疫情扣责任人奖金50元。院内漏报指预防保健科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查漏时发现的疫情未报病例。
五、迟报一例扣责任人奖金40元。迟报以医生接到阳性报告时间或下临床诊断时间与填报卡时间间隔超过报告时限为标准。
六、报卡质量差一例扣责任人奖金30元,质量差指报告卡中必填项目缺项、不真实。
七、对疫情报告实施奖励措施,医院每年对院内传染病填报质量最好的10名责任报告人给予奖励,每人奖励200元。
八、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收集的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病情记录、检验资料、姓名、住址、电话等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及个人隐私,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
九、医务人员、疫情专管人员未经当事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均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及家属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也不得在有可能让无关人员听到或看到的场合谈论或出示相关信息。
十、性病艾滋病疫情专管人员对所掌握的进行网络直报使用的登陆用户名及密码必须进行严格保密,定期更换密码。
某市2011年性病疫情分析 第3篇
1 资料来源
所有报告病例来源于各县 (区) 的常规报告及各性病监测点, 人口资料来自大同市统计局。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监测管理的八种性病中, 2011年大同市报告除HIV/AIDS外五种, 包括:淋病、尖锐湿疣、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2011年我市共报告性病新发病例 (HIV/AIDS除外) 1416例, 较去年降低了144例, 报告发病率为44.23/10万, 较去年下降10.93%。目前我市的流行仍然以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淋病为主。
2.2 病种构成
报告的5种性病1416例病例中, 梅毒占病例数的43.65%, 居五种性病之首位, 其中隐性梅毒占梅毒总数的68.77%;其次为非淋菌性尿道炎, 占病例数的26.98%、尖锐湿疣占病例数的13.63%、淋病占病例数的12.5%、生殖器疱疹占病例数的3.24% (表1) 。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别分布
全市1416例患者中, 男性801例、女性615例, 男女之比为1.30∶1, 但非淋菌性尿道炎以女性居多 (表2) 。
2.3.2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但仍以20~29岁、30~39岁年龄组患者居多, 分别占总报病数的26.98%、30.50%, 符合性病的主要发病规律 (表3) 。
2.3.3 职业分布
报告的性病患者职业分布 (表4) 。
2.3.4 文化程度
以小学为主, 共报告835例, 占58.97%, 其次为中学, 报告数为466例, 占32.91%, 提示在学生和大众人群中开展性病、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3.5 患者来源
以本地为主, 共报告1407例, 占99.36%;外地9例, 占0.67%。
2.3.6 婚姻状况
有婚姻状况资料的15例, 其中已婚9例, 占60%;未婚者6例, 占40%。不详1401例, 占总报告病例的98.94%, 较去年有所上升。
2.3.7 传染来源
在报告的1416例病例中, 有传染来源资料的8例, 不详1408例, 说明临床大夫对病史的采集意识淡薄、采集方法简单, 缺乏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其中配偶传染的7例, 占87.5%;非婚性接触传播1例, 占12.5%。
3 讨论
监测资料显示, 大同市性病的流行病种仍以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为主, 其中淋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尖锐湿疣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示本市性病流行病种正在发生变化。报告的患者以20~39岁的青壮年为主, 占总病例数的57.48%, “性活跃人群为性病的危险人群”。在患者职业构成中其他占25%, 可能由于部分性病门诊临床大夫对疫情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病史的采集意识淡薄、采集方法简单, 缺乏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同时也是患者婚姻和传染来源资料不详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无业和工人, 这可能与其文化程度低, 接受性病防治知识的教育较少, 预防保健知识缺乏, 自我约束能力差, 容易发生性乱行为等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农民发病率达到历史最高值为13.84%, 因此, 青壮年人群和流动农民工应作为本市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对其加强有关安全性行为的教育, 以降低发病率[1,2]。
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 主要原因为:一是检测样本量逐年扩大, 各医疗机构对术前患者和孕产妇均开展了梅毒筛查, 使得大量的隐性梅毒被发现, 也说明了目前性病诊疗市场对梅毒的治疗不规范;二是临床实验室大多数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apid plasma regain circle card test, RPR) 进行梅毒筛查, 而不开展确诊实验。虽然RPR作为初筛试验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价格低廉的特点, 但是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假阳性, 使得梅毒病例数增加。另外对于Ⅰ期和Ⅱ期梅毒报告病例数的增加说明大同市的梅毒发病率确实在上升, 也说明目前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较高, 经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很大。提示我们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娱乐场所的干预力度, 大力推广100%安全套使用项目, 切实提高大同市娱乐场所女服务生的安全套使用率, 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关键词:性病,疫情,分析
参考文献
[1]孙希凤, 陈永锋, 郑道城, 等.广东省1996~2004年胎传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6, 13 (5) :349-352.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第4篇
【关键词】 性病;疫情分析;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3-02
2012年额尔古纳市共报告性病病例23例,年发病率为29.1/10万,较2011年累计报告的19例上升了21.05%,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2012年报告的23例病例中,梅毒15例、淋病3例、HIV2例、尖锐湿疣2例、生殖器疱疹1例,报告病例数分别较2011年上升了7.14%、200%、100%、尖锐湿疣下降了33.33%、生殖器疱疹比去年同期增1例。为进一步掌握额尔古纳市性病发病趋势和特点,为今后制定全市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2年性病疫情数据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性病病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性病管理办法》规定报告的5种性病病种:梅毒、淋病、HIV、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
1.2 方法 由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近2年额尔古纳市性病资料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性病病例數与上一年度比较 2012年额尔古纳市共报告性病病例2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为2.29:1,较2011年累计报告的19例上升了21.05%。5种性病与2011年相比:梅毒上升了7.14%、淋病上升了200%、HIV上升了100%、尖锐湿疣下降33.33%、生殖器疱疹比去年同期增1例,淋病上升比例最高,在梅毒报表中,I期梅毒上升了40%,Ⅱ期与去年同期比相同,隐性梅毒下降了12.5%。Ⅲ期梅毒和胎传梅毒病例数为0例
2.2 人群分布 男性16例,占69.57%。女性7例,占30.43%。男女比为2.29:1。从年龄上看最大84岁、最小17岁,主要集中于20-50岁年龄组,共发病18例,占发病人数的78.26%;职业商业服务1例,学生1例,工人3例,农民2例,牧民1例,干部职员2例;离退人员1例,家务及待业12例。无业人员发病最高,发病数为12例,占总发病数的52.17%;发病年龄分布:15-19岁2例,占8.70%;20-29岁5例,占21.74%;30-39岁3例,占13.04%;40-49岁10例,占43.48%;50岁以上3例,占13.04%。
2.3 地区分布 拉布大林办事处19例,占82.61%;三河乡2例,占8.70%;莫尔道嘎镇和苏沁地区各1例,均占4.35%。
3 讨论和建议
3.1 2012年我市共报告HIV病例2例,明显高于2011年报告病例1例,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加大医疗机构、自愿咨询检测、娱乐场所的监测、男男人群的HIV检测力度有关,使以往没有浮出水面的感染者被检出。虽然,检出率有所增加但仍应加大对高危人群的检测,加强防艾知识的宣传,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率,从而减少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机会。
3.2 2012年度梅毒分期/类别报告的病例数中,I期梅毒上升了40%,Ⅱ期梅毒较2011年报告病例相比持平以,隐性梅毒减少12.5%,Ⅲ期梅毒和胎传梅毒病例数为0例。在今后工作还应继续加大预防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提高全民意识。胎传梅毒未发现病例提示可能与妇幼保健部门及医疗部门加大孕前检测和母婴阻断力度,控制胎传梅毒的上升趋势有关。
3.3 地区分布可见,2012年度性病报告发病数拉布大林办事处19例,占全市性病总数的82.61%。这可能与区域性有关,区域交通便利,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反应我市在性病宣传防治工作方面仍需加强。
性病报告管理制度 第5篇
1.建立性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性病报告工作,保证网路畅通,定期维护网络设备。
2.门诊医生发现性病病例后,必须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诊、复诊、职业、病例分类、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单位、疾病名称、发病日期、出诊日期、诊断日期等,填写项目要齐全,不要错项、漏项,当日上报保健科,由保健科负责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3.保健科要建立性病登记册,资料要齐全,每日下午4点收集性病报告卡,核对卡片有无缺项,卡片交接要有签名记录。
4.每天要按时上网浏览报告性病,发现特殊性病病例时要及时上报院部,并通知区CDC。
5.每月初对全院门诊日志进行一次性病漏报自查。
6.每月底对地段集体单位监督一次性病报告管理,做好记录按时上报区卫生监督所。
7.要做好患者信息的保密工作,防止信息外漏,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8.化验室要做好性病检查化验的登记记录。
慢性病发病报告制度及质量控制 第6篇
1、社区门诊医生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脑卒中新发病例,由首诊医生应按照《西安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卡》报,并在门诊病历和门诊日志上注明“XX病新发报告标记”,一人患多种疾病时应按病种填入同一张卡片报告,2、报告人填写报告卡后应在24小时内及时报至慢性病管理室。
3、慢性病室指定专人每个工作日收集慢性病报告卡,收集慢性病报告卡后逐张检查填写质量,不合格者应立即退回补填,合格者进行ICD编码并录入“西安市慢性病监测系统”,并登记入《西安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登记表》
4、如果为新发现的患者,应及时建立档案,开展慢性病随访工作。若患者已建档,应在慢性病报告卡登记薄后“备注栏”注明“已建档”。
5、慢病专干于次月3日前将上月所有报告卡片、“西安市慢性病监测系统”数据电子版和《西安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统计月报表》报送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科。
疫情报告制度 第7篇
二、养殖场(小区)动物疫情报表以书面报告为主,紧急情况时可电话报告。
三、任何人不得乱报、谎报、漏报、瞒报重大动物疫情。
四、发现重大动物疫病或疑似重大动物疫病(或重点控制的人畜共患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控制转运和消毒等防控措施,同时电话报告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医机构,经诊断核实为可疑疫情的,在当地动物防疫机构的指导下,按规定开展先期处置。
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第8篇
为了迅速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制定本 制度。
一、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验、检疫、疫病研究与诊疗,以 及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 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 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 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报告。
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即赶赴现场调查核 实,初步认为属重大动物疫情的,应当在2小时内将情况逐级上 报省。
三、重大动物疫情由国务院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 的程序,及时准确公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重大动物 疫情。
四、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 管部门与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 物疫情。
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第9篇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实施办法》,完成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止重大疫情暴发与流行、以规范本院临床医师、相关各科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及时地报告甲、乙、丙三类和突发的新型传染病为目的,经院领导研究,特制定本制度。
一、奖惩办法
1、按《传染病防治法》分类报告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的临床首诊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准确及时报卡是每位医务人员的应尽之责。
2、主动报告重点监测、搜索病例的临床医师,全院给予通报表扬。
3、接受市、县疾控中心或卫生局的检查、评估,经检查合格、评估达标者,年终给予评选优秀。
二、处 罚
1、未按《传染病防治法》及时报告或漏报、瞒报甲、乙、丙类传染病的医师,发现一例扣罚奖金200元。
2、不按规定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医师,一项不合格扣绩效10元。
3、在市、县疾控中心或卫生局监测、检查中受到通报、批评的科室,应罚科室奖金500元。
疫情报告制度 第10篇
重大疫情的暴发和流行,是当今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的热点和重点,而疫情调查与处理的时效性和复杂性,是疫情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报告制度范文,仅供参考。
[疫情报告制度范文篇一: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工作制度。
一、校医为学校的疫情报告人员,负责本校常见病的诊治,就诊的病人必须登记在门诊登记簿上,传染病还要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二、在校所有教职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要报告学校的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
三、执行晨检制度,每日早晨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学生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四、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在校疫情报告人员报告,疫情报告人员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五、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六、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认真学习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
二、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要了解主要以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乙脑、细菌性痢疾、肺结核、流脑、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1、组织领导:分管副校长为组织领导,政教处配合、校卫生室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
1、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应当立即报告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由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统计后报告校领导,最后经确认和领导审批后由学校报告员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及时报告校卫生室,由校卫生室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报告顺序:学生→班主任→校卫生室或卫生工作人员→校领导→镇防保科和镇教委→区教委体卫科和区疾控中心。
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疫情报告制度范文篇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组织管理
卫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疫情报告制度。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
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3、卫生院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4、卫生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时限及内容
1、报告程序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2、报告内容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3、报告时限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五)调查
卫生院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六)卫生院及有关科室和个人应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有关规定,分配给科室的疫情信息查询帐号及密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将负责人名单报信息管理科疫情室备案,如发现帐户和密码信息泄露,请立即报告疫情室,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后果自负。
(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疫情资料对外公布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泄露疫情资料,如有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八)质量控制
卫生院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应提出工作要求,部署工作任务,承担疫情资料收集、上报和反馈工作。对辖区内个体诊所和下级卫生所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培训、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九)奖惩措施
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2、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流行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4、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各责任报告单位对周末及节假日加班进行疫情报告、监测和分析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安排补休并给予补贴。
[疫情报告制度范文篇三:学校疫情报告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固定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疫情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等为义务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五、学校要进一步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七、学校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室要经常通风,学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1、班主任发现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让其与其他人接触。
2、向卫生室老师汇报,卫生室老师诊断为疑似病人后及时向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3、立即送至应急隔离室。
4、通知学生家长,送疑似病人到指定医院就诊。同时电话追踪医院诊断结果。
5、校主管领导,超过3人要上报区卫生防疫站、教委。
6、对疑似症状者去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7、加强宣传教育,安定人心,稳定学校秩序。
8、如发生传染病除隔离病人外,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到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9、坚持开窗通风制度,每天派专人负责教室的开窗。
10、坚持定期消毒制度,负责对各教室、专用教室的消毒。
11、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着或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者痊愈后要出示医院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疫情报告制度范文篇四: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一、动物疫情实行逐级报告制度。养殖场(小区)业主是疫情报告第一责任人,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医机构报告本场突发的动物疫情。
二、养殖场(小区)动物疫情报表以书面报告为主,紧急情况时可电话报告。
三、任何人不得乱报、谎报、漏报、瞒报重大动物疫情。
四、发现重大动物疫病或疑似重大动物疫病(或重点控制的人畜共患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控制转运和消毒等防控措施,同时电话报告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医机构,经诊断核实为可疑疫情的,在当地动物防疫机构的指导下,按规定开展先期处置。
五、按规定做好本场(小区)动物疫情记录。
[疫情报告制度范文篇五:疫情报告制度]
(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浙江省疫情报告管理规定。
(二)各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认真填写报告卡,由预防保健科及时网络上报有关防疫部门。
(三)负责疫情报告单位和负责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白喉、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立即向所在区防疫站防疫科电话报告,并作记录。报告时间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随后补报传染病卡,白天报门诊办公室及预防保健科,夜间报总值班。
(四)责任疫情报告人(值班医师)发现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患者时,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报告卡。如发现多发、暴发疫情时,及时用电话向防疫站报告,做好登记及交班,随后补报传染病卡片。
(五)填写传染病卡片应字迹清楚逐项填写,不得漏项,凡已报者在病历诊断项目中注明“已报”字样。
(六)肿瘤、性传播疾病、结核病报告卡,应按要求逐项填写,不得漏报,同时需填报传染病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