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神经刺激仪(精选6篇)
穴位神经刺激仪 第1篇
关键词:穴位神经刺激仪,围绝经期综合征,疼痛
穴位神经刺激仪是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融合了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现代低频电脉冲刺激的高科技产物, 它通过以特定频率的电波刺激不同的穴位点促进神经系统中具有镇痛功能的3种吗啡类物质 (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 同时释放产生镇痛作用[1]。国际上有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了针灸对于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的血管收缩症状[2]、情绪问题[3]等的疗效。还有小规模的临床试验[4]表明, 电刺激针灸可以改变绝经后肥胖妇女的身体组分。本研究通过对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妇女应用穴位神经刺激, 探讨其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4月至6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患者50例, 年龄43~62岁, 平均年龄53岁。绝经年龄43~56岁, 平均绝经年龄49.7岁。
1.2 治疗方案
50例患者均采用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 分别于内关、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位贴穴位神经刺激仪电极, 使电流通过深部组织, 刺激频率2/100Hz, DD波同步输出, 调节电流强度4~10 mA (至患者能忍受为准) , 刺激时间30分钟。患者隔日1次接受以上治疗, 共12~15次, 为1疗程。治疗前与治疗1疗程结束后填写改良Kupperman绝经指数 (KMI) 评分量表与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
1.3 观察指标
1.3.1 改良KMI评分量表[5]
包括潮热出汗、感觉异常、性交痛等共13项, 其中潮热出汗的症状指数为4分, 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泌尿系症状、性交痛指数为2分, 其余皆为1分;程度评分为0~3分;症状总评分=症状指数程度评分的总和。
1.3.2 生存质量量表评估[6]
将该量表的27个症状划分为5个方面, 包括疼痛问题、睡眠问题、血管收缩症状、情绪问题、泌尿生殖道症状。在27个症状问题中有4个症状并未划分至5个方面内, 包括皮肤干燥、体重增加、外貌肤质气色发生变化、感到全身或局部肿胀不适。疼痛问题包括4个症状:胃肠胀气或胀痛、肌肉和关节疼痛、颈部痛或头痛、腰痛;睡眠问题包括4个症状:感到疲劳或筋疲力尽、睡眠有问题、精神差、感到缺乏精力;血管舒缩症状包括3个症状:烘热、盗汗、白天自汗;情绪问题包括7个症状:对自己生活不满意、感到焦虑或紧张、记忆减退、做事不如以前得心应手、感到抑郁情绪低落沮丧、对别人缺乏耐心、总想一个人呆着;泌尿生殖道症状包括5个症状:尿频、大笑咳嗽无法控制小便、性欲改变、性交阴道干涩、回避性行为。每个症状要回答是或否, 并以0~6数字评价每个症状的严重程度, 数字越大表示症状越明显。计算每个方面的总分及23个症状的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undefined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治疗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改良KMI评分变化
改良KMI总分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改良KMI评分中除泌尿系感染和性交痛两项外, 其余各项评分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 (P<0.01) 。见表1。
2.2 绝经期生存质量评分变化
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总分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疼痛问题、睡眠问题、血管收缩症状、情绪问题、泌尿生殖道症状5个方面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 。见表2。
2 讨 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绝经相关性疾病, 其表现多种多样, 涉及妇女各系统、器官, 个体差异较大。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变化、血管舒缩症状 (潮热、多汗) 、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眩晕、胸闷) 、神经精神症状 (烦躁、失眠、焦虑、抑郁) 等。多发生于45~55岁, 严重者影响情绪、睡眠、工作而降低生活质量。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与卵巢功能减退引起的内分泌紊乱有关。
激素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为有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方法, 但对有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患有血栓性疾病等的围绝经期妇女, 是禁用激素治疗的, 部分妇女虽然有激素治疗的适应证, 但是对激素治疗有很大顾虑。因此, 出现了许多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非激素疗法, 如:植物药、针灸、电灸等。
国际上许多研究表明, 以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显著减少围绝经期妇女的血管收缩症状[2,7]、情绪问题[3,8], 其机制除了参与神经递质的释放[1]外, 还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2]。穴位神经刺激仪与针灸的方法相似, 但其可以特定频率、特定强度的电流刺激特定的穴位, 相对单纯针灸刺激更具优势。目前关于其镇痛机制已经较明确, 当体表电刺激时, 体内可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 低频 (2 Hz) 电刺激能促使体内内啡肽和脑啡肽释放, 而高频 (100 Hz) 电刺激能促使强啡肽释放, 当上述两种刺激交替进行时, 3种内源性阿片肽同时释放, 从而产生较强的镇痛效果[1]。 本试验选用的神经刺激仪其刺激频率即为2/100 Hz (2 Hz持续3秒, 100 Hz持续3秒, 仪器自动切换) , 刺激强度为4~10 mA (至患者能忍受为准) , 每次治疗30分钟。
改良KMI评分以及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在我国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最为常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应用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后, 改良KMI评分中除泌尿系感染和性交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 , 其他各项评分在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 (P<0.01) , 说明穴位神经刺激仪除了对泌尿系感染和性交痛的治疗无效外, 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其他症状效果显著。
对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其疼痛、睡眠、血管舒缩、情绪、泌尿生殖道五大类问题的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 (P<0.01, P<0.05) 。但值得注意的是, 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泌尿生殖道症状问题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KMI评分中泌尿系感染、性交痛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部分矛盾。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中泌尿生殖道症状的5个症状:尿频、大笑咳嗽无法控制小便、性欲改变、性交阴道干涩、回避性行为与绝经后体内的低雌激素状态、随年龄的增长而致盆底组织退行性改变有关, 而神经刺激仪的主要原理为通过促进体内神经递质的释放发挥作用。故从机制上讲, 神经刺激仪对泌尿生殖道症状应无改善, 导致其治疗前后产生统计学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小有关, 确切的结果需要增大样本量证实。
使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有许多不便与缺点, 如操作复杂, 刺激强度、频率不一, 难以长时间刺激, 而穴位神经刺激仪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本研究为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 可应用于对激素治疗有禁忌证的妇女或对激素治疗有顾虑的妇女, 缓解潮热、出汗、疼痛、失眠等相关症状。由于本试验仅为初步探索试验, 并未设置对照组, 且样本量较小, 观察指标均为主观指标, 故需要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增加客观指标, 进一步确证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疗效。
参考文献
[1]Han JS.Acupuncture:neuropeptide release pro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J].Trends Neurosci, 2003, 26 (1) :17-22.
[2]Painovich JM, Shufelt CL, Azziz R, et al.A pilot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vasomotor symptoms and mechanistic pathways of menopause[J].Menopause, 2012, 19 (1) :54-61.
[3]Wang XY, Li XY, Deng AJ,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abdominal ac-upunctur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menopause depres-sive disorder[J].Zhongguo Zhen Jiu, 2010, 30 (11) :913-917.
[4]Lin CH, YM Lin, Liu CF.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changes body composition and the meridian system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besity[J].Am J Chin Med, 2010, 38 (4) :683-694.
[5]Kupperman HS, Blat MHG, Wiesvader H.Comparativ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estrogenic preparations by the menopausal and amenorrheal indices[J].J Clin Endocrinol, 1953, 13:688.
[6]Hilditch JR, Lewis J, Peter A, et al.A 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Ma-turitas, 1996, 24:161-175.
[7]Borud E, Grimsgaard S, White A.Menopausal problems and acupunc-ture[J].Auton Neurosci, 2010, 157 (1~2) :57-62.
穴位神经刺激仪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5年8月无锡市某三级甲等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76例, 其中男46例, 女30例;年龄30岁~84岁, 平均64岁;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 首次卒中, 病后病人均无意识障碍; (2) 有自我表达能力; (3) 发病前无睡眠障碍或仅有短暂的睡眠障碍; (4) 发病前及发病后无明显精神刺激史; (5) 发病前无抑郁史。排除标准: (1) 伴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 (2) 有昏迷或有癫痫发作症状; (3) 有因其他因素如精神疾病或药物等所引起的失眠; (4) 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或失语不能配合检查; (5) 发病前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将所选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 其中男22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38例, 男24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63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睡眠障碍常规护理方法, 如睡前泡热水脚、喝温牛奶、听舒缓音乐、保持环境安静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和脑电仿生刺激仪对病人进行干预。穴位按摩选取百会穴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印堂穴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攒竹穴 (两眉头凹陷处) 、太阳穴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1 寸的凹陷处) 、安眠穴 (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 、率谷穴 (耳尖直上1.5寸) 、内关穴 (腕部横纹上2寸) 、神门穴 (小指侧腕部横纹头凹陷) 、三阴交 (小腿内侧, 足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穴位按摩时采用一指禅推法和揉法, 均匀柔和地依次按摩以上穴位, 每个穴位以2 min~3 min为宜。每日2 次, 14d为1 个疗程。脑电仿生刺激仪为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S5001T型脑电仿生电刺激仪, 每日2 次, 14d为1个疗程。
1.2.2 评定方法 (1)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评定睡眠质量, PSQI评定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4]。PSQI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脑卒中病人入院第1天评估后随即进行护理干预, 第3周再次评估, 与入院时的评估情况进行比较。 (2) 睡眠改善效果参照丁梅等[5]提出的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病人睡眠时间趋向于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6h, 睡眠深沉;显效:睡眠时间有明显好转, 睡眠时间较护理前增加3h以上, 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病人睡眠较护理前增加不足3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全部病人于护理干预2周后进行效果评定。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睡眠障碍属于传统医学“不寐”的范畴, 以经常不能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 甚至彻夜不寐为特征。其病位主要在脑, 脑为髓海, 是元神之府, 主神志活动, 是精神汇聚之所。脑髓充盈, 脑神得守, 人体精神生理活动才得以正常。而髓的充盈则有赖于精血、津微的化生。不寐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脏腑失和、神魂失守[6]。《景岳全书·不寐》中有云:“不寐者, 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 阴阳不交, 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说明了阴阳失调会导致机体不寐;《素问·病能》又云:“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脏有所伤, 及精有所之寄则安”, 指出了脏腑损伤, 阴阳不和而致夜寐不安的机理。
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 激发人体经络之气, 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7]。百会穴属于督脉, 位于巅顶三阳五会, 督脉入路络脑, 总督一身之阳经;内关穴和神门穴分别位于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而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以上穴位联合运用, 共奏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安神利眠之功效, 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脑电仿生刺激仪是以正常脑电基波为仿真对象的仿真生物电波, 通过乳突穴颅外刺激小脑顶核、脑细胞、脑血管, 达到舒张脑血管、改善血管弹性, 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 改善脑血液微循环, 改善脑细胞代谢环境, 促进脑功能恢复的效果。
睡眠是维持机体健康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 是集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 其生理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和心跳[8]。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病人的常见继发症状, 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何云燕等[9]的研究显示, 脑卒中病人中61.11%的病人合并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影响疾病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10]。因此, 积极改善脑卒中病人的睡眠障碍, 不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且能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致残率。穴位按摩配合脑电仿生刺激仪在临床上实施安全、简便、无刺激、无副反应, 易于病人接受。
参考文献
[1]程力群.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 2012, 38 (22) :2765-2766.
[2]李巍.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12) :29.
[3]游国雄.脑血管病与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4) :221-223.
[4]杨成玲, 贾会英.72例脑卒中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12, 8 (2A) :296.
[5]丁梅, 刘玉芳, 马燕, 等.护理干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7) :925-926.
[6]唐旭丽, 邓旭, 钟毅, 等.中药浴足联合隔姜灸对脑卒中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 2015, 24 (4) :8-9.
[7]程瑶, 胡慧.穴位按摩在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肌肉痉挛中运用[J].光明中医, 2014, 29 (12) :2525-2526.
[8]吕长武.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8) :1176-1177.
[9]何云燕, 安中平, 金奕, 等.综合护理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J].天津护理, 2012, 20 (6) :359-360.
穴位神经刺激仪 第3篇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超声定位,下肢神经阻滞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下肢手术包括糖尿病足清创或截肢术、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镜检查和韧带重建术、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踝关节手术等[1]。由于上述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患者合并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对手术以及麻醉的耐受能力较低[2]。因此,对于此类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需要选择效果优异,对组织、器官影响较小的方案[3]。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仪在临床的应用,使得以往无法准确定位的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成为可能[4]。研究表明,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能够有效使患者的下肢处于完全麻醉状态,避免了全身麻醉对患者循环及呼吸系统的影响[5]。为进一步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12月行下肢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下肢神经阻滞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34~82(45.9±8.7)岁;ASA分级:I级26例,II级14例;手术类型:糖尿病足截止术5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膝关节镜检查和韧带重建术9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1例、踝关节手术8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35~85(46.2±8.5)岁;ASA分级:I级28例,II级12例;手术类型:糖尿病足截止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膝关节镜检查和韧带重建术12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0例、踝关节手术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类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进行神经阻滞前,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舒芬太尼3~6μg、咪达唑仑1~2mg。所有患者的穿刺操作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对照组:股神经阻滞穿刺点选择为沿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约1~2cm,在触及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向阻滞侧旁开1.0cm左右。坐骨神经穿刺点为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垂直线和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连线交点,当神经刺激电流从1m A降至0.3m A,仍存在相应肌群收缩后注射麻醉药物。麻醉药物为0.3罗哌卡因各25ml;研究组:超声扫描点定位选择同对照组穿刺点,麻醉医师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下观察穿刺针的行径。当神经刺激电流从1m A降至0.3m A后仍存在肌颤时,表明已经十分靠近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附近。在超声辅导下继续调整针尖方向并动态观察麻醉药物的注射过程以及扩散情况,在超声的引导下使得麻醉药品向神经周围扩散并包裹神经。麻醉药物为0.3罗哌卡因各25ml。
1.3 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阻滞后30min(T2)、阻滞后60min(T3)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2)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等。其中,镇痛维持时间为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达到3min;(3)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阻滞前后SBP、DBP、HR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T0、T1、T2、T3时SBP、DBP、HR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比较
研究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镇痛维持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有2例患者术后72h坐骨神经支配区皮肤出现轻微痛觉异感,未经处理2d后自行缓解,有3例出现阻滞不完善无法满足手术需要更改麻醉为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接受下肢的手术日益增多,主要手术种类包括糖尿病足清创或截肢术,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镜检查和韧带重建术、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踝关节手术等。手术时,均需对下肢进行麻醉,目前椎管内麻醉是较为常用方式,其通过对人体椎管的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入麻醉药物使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此方式阻滞平面高、麻醉范围广,但对患者呼吸功能有抑制,严重会导致呼吸停止,且会降低患者血压造成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循环以及呼吸系统的影响均较小,麻醉阻滞范围也较完善,病人术后不用禁饮禁食、导尿,不会降低患者血压对呼吸功能无抑制作用。但是,对于下肢手术患者而言,由于下肢外周神经在解剖结构较深,因此对技术的要求更高。若不能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血管、组织、体腔和脏器等,很容易造成神经的损伤。随着外周神经刺激仪的发明以及应用,使得目前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外周神经刺激仪并不能对麻醉药物的注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因此注射还是存在损伤神经的可能。超声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检测技术,通过其与外周神经刺激仪的联合应用,能够动态观察药物的注射情况,使得麻醉药物能够最大程度上集中在神经束周围,不但避免神经的损伤,还能够一定程度上较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研究组患者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镇痛维持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由于超声引导无需盲探,因此能够较大程度上减少神经阻滞的完成时间。而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精准麻醉药物注射,使得阻滞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本研究观察了两组阻滞方法前后患者血压、心率等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阻滞前后各时间点血压及心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该结果表明,两种阻滞方法对患者循环系统影响均较小,麻醉期间的血液动力学趋于平稳。我们认为,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行下肢阻滞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动态观察神经周围的结构以及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在药物偏离神经束时,能够及时进行纠正。本研究发现,通过精准的药物注射,研究组在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上要少于对照组,这对降低年老体弱患者麻醉药物中毒的风险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另外,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表明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进行下肢阻滞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快速、准确、起效时间快、镇痛维持时间长等优点,且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无明显的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云俊,夏艳,胡海青,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8):749-751.
[2]郑薇,徐波,唐轶洋,等.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刺激仪下的下肢神经阻滞中的镇静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650-652.
[3]朱旭,顾正松,冯云天,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0):1008-1011.
[4]范勇涛.神经刺激仪辅助罗哌卡因阻滞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的效果[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2):66-68.
穴位神经刺激仪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3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疼痛门诊和同时期骨科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1例, 年龄28~50岁, 体重50~70 kg, 从发病到求治时间为7~10 d且为首诊;经CT或MRI确诊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 且符合《外科疾病诊断标准》腰椎间盘突出分类标准的Ⅰ~Ⅱ类 (splangler病理分型) 出现临床症状者:凸起型———纤维环部分破裂, 但浅层尚完整, 退变的髓核经薄弱处突出, 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 表面光滑完整;破裂型———纤维环已完全破裂, 蜕变和破裂的髓核组织由破裂纤维环口处突出至后纵韧带下, 受后纵韧带所约束, 突出物多不规则而未突出到椎管内[2];并且下肢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临床症状者;无重要心肺脑肾疾病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者。其中, 疼痛门诊30例为A组, 男24例, 女6例;骨科住院31例为B组, 男23例, 女8例。
1.2 治疗方法
A组应用神经刺激针引导腰骶丛阻滞疗法, 穿刺方法为让患者侧卧, 患肢在上, 髂嵴最高点连线和经过患侧髂后上棘平行于脊柱平行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4], 用神经刺激仪、神经刺激针 (贝朗公司生产;神经刺激仪于1912年首次用于实施经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1962年Greenblatt首次将便携式神经刺激仪应用于临床。神经刺激定位仪的穿刺针具有独特的绝缘外鞘, 仅在针尖放电, 穿刺针凭借刺激仪产生单个刺激波, 刺激周围神经干, 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 借此帮助准确定位) 穿刺成功后, 给予混合液[2%利多卡因 (北京益民制药厂) 5 m L、Vit B12 (天津氨基酸制药厂) 1000μ为2 m L、地塞米松磷酸钠 (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5 mg为1 m L、0.9%生理盐水 (中国大众制药有限公司) 每支10 m L, 共2.7支27 m L]35 m L, 每7天1次 (据药物作用时间、药理作用及文献报道选定此标准) [5],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治疗4次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卧床休息。B组应用骨科腰椎间突脱出常规保守治疗方法 (治疗疗程同A组) :卧床休息、物理疗法、镇痛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等。
1.3 观察指标
一般状况;治疗前、后患者静止、走动疼痛VAS评分 (VAS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法, 是评价镇痛效果指标, 用10 cm标尺表示, 0刻度规定为最小, 即无痛, 10 cm刻度为剧痛) ;治疗前、后患者ODI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由10个问题组成, 得分越高者功能障碍越严重) ;患者满意度 (将治疗后效果分为4级, 优:完全没有症状;良:仅有轻度或偶有症状但不影响工作和娱乐;好:由于持续或间隙的腰背痛, 兼有下肢症状或从事某些活动受限;差:不能工作或因为症状持续存在而需手术治疗, 优、良为非常满意[6])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状况比较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静止、走动疼痛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静止、走动疼痛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个疗程结束后, 两组静止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走动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ODI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OD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个疗程结束后, 两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4。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越来越引起各国医疗界的高度重视, 不断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现代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原因, 临床常规治疗效果满意率低。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临床上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下腰椎, L3~4、L4~5、L5~S1的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 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神经或压迫硬膜囊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如疼痛、麻木、行走困难等。炎性介质对神经根的刺激是发生疼痛的主要机制[7,8]。因此, 消除炎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目的。
注:与A组比较, *P<0.05
注:与A组比较, *P<0.05
注:与A组比较, *P<0.05
本研究将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 用不同治疗方法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B组较A组满意度低, 症状消失时间长。腰大肌间沟是在腰大肌和腰大肌踺膜之间的间隙, 内界为腰椎锥体, 前后界为同一水平的腰椎横突、横突间韧带及其肌肉和腰大肌, 腰大肌间沟有腰神经丛[9]。本研究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大肌间沟阻滞将复合液直接注射到病变的神经根周围, 使药物集中有效浸润病灶区域, 从而有效地消除炎症。镇痛液配伍中局麻药起镇痛、阻断交感神经、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低剂量激素有明显抗炎作用, 减轻炎性渗出, 减少组织粘连;B族维生素有营养神经和促进受损神经修复的作用。在治疗期间患者必须卧床休息1个月, 后期疼痛缓解时适当活动可促进恢复, 因为腰椎间盘压力在平卧位最小, 且平卧可缓解肌肉收缩力与椎间各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压迫, 利于椎间盘周围静脉回流, 消除水肿, 加速炎症消退[10,11]。
目前, 利用上述复合液神经刺激仪腰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但应用此类药要掌握其剂量, 既要注重临床疗效, 又要注意副作用, 特别是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由于在治疗复合液中有低浓度地塞米松[12,13], 使用间隔在7 d左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所关心的血糖、血压未发现不良影响。穿刺过程中注意适应证及解剖层次, 且由神经刺激仪引导穿刺, 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在腰丛穿刺过程中未发现并发症。利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大肌间沟阻滞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效果可靠、安全、并发症少、副作用小的优点且医疗费用低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3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疼痛门诊和同时期骨科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 (疼痛门诊30例为A组, 男24例, 女6例;骨科住院31例为B组, 男23例, 女8例) , A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疗法, B组应用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保守治疗方法, 即卧床休息、物理疗法、镇痛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活血药物等。两组均记录一般状况、静止走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 A、B组治疗末次后走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 (1.6±0.6) 、 (3.2±1.8)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组治疗末次后ODI评分分别为 (12.1±6.8) 、 (24.6±11.9)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组治疗末次后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00%、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 临床安全。
穴位神经刺激仪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患者及家人知情同意。选择70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ASAⅡ~Ⅲ级,其中股骨中下段骨折10例,膝关节手术11例,扩创+清创术6例,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9例,截肢术4例;其中42例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7例肺部感染,5例脑梗死后,3例老年痴呆症。
1.2 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Ⅰ组(外周神经阻滞)和Ⅱ组(腰硬联合麻醉)各30例。麻醉方法:入室后常规监测ECG、BP、HR和Sp O2,开放外周静脉,面罩吸氧。Ⅰ组(外周神经阻滞)穿刺前15 min给予负荷量右美托咪定1μg/kg,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后路腰丛或联合阻滞,使用神经刺激仪(德国宝雅)连接神经丛刺激针,神经刺激仪根据神经粗细不一选择不同的起始电流强度,确认穿刺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15~35 ml。Ⅱ组(腰硬联合麻醉):选择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轻柔置入腰麻针,脑脊液流出通畅后注入0.5%罗哌卡因2 ml,退出腰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通过控制给药速度、体位调节阻滞平面在T8以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手术病种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观察指标
(1)记录麻醉前5 min、麻醉后15、30、60、90min,手术后60 min,MAP、HR;(2)记录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和完善时间;(3)记录辅助用药、失血量、输液量;(4)观察麻醉镇痛效果、并发症、家属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注药前后、MAP和HR的变化
两组阻滞效果无差异,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后血压明显低于麻醉前及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 min MAP、HR较一致,注药15 min心率Ⅱ组明显增快,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满意率比较
头痛、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病例Ⅱ组明显多于Ⅰ组,术后随访患者及家属满意率Ⅰ组高于Ⅱ组,见表2。
注:与Ⅰ组比较P<0.05
3 讨论
70岁以上老年人手术选择全麻,诱导插管期易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手术强烈的刺激对麻醉要求高,多伴有呼吸系统疾病,易发生拔管和苏醒延迟。老年患者一般骨质增生,椎管内容量变小,易发生局麻药扩散范围增大,麻醉平面过广,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外周神经阻滞对循环干扰小,避免了椎管内麻醉穿刺困难及疼痛导致的副反应,但需要对解剖的熟悉,精确的定位。神经刺激仪通过电流刺激混合神经,引发目标肌肉有节律的收缩运动并以此作为定位标志,使神经阻滞技术有了客观指标,提高了阻滞定位准确性和阻滞效果[1]。
秦学伟等[2]研究表明,神经刺激仪定位下0.3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行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截肢手术安全有效,不仅能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及对机体其他方面影响均较小、术后镇痛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手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已有的研究表明[3]膝关节镜手术,0.5%的罗哌卡因与0.75%罗哌卡因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比较,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以相同的镇痛维持时间、更短的运动阻滞时间,提供更满意的麻醉效果。本研究采用0.5%的罗哌卡因行外周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唤醒的镇静药,同时又无呼吸抑制,可用做区域麻醉和全麻患者的辅助用药[4]。是高选择性作用于脊髓和脑内蓝斑核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神经元放电,产生镇静、镇痛等作用。Rutkowska等[5]提出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能明显提高神经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辛典等[6]对100例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成年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在进行外周神经阻滞时,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适当的镇静镇痛十分必要。崔永康[7]研究表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成功后右美托咪定选择负荷量0.5μg/kg,继以0.2μg/(kg·h)-1维持量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辅助镇静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
本研究采用在行外周神经阻滞术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充分镇静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给予神经穿刺,麻醉后MAP、HR均较平稳,恶心、呕吐、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较少发生,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临床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70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Ⅰ组(外周神经阻滞)和Ⅱ组(腰硬联合麻醉)各30例。Ⅰ组穿刺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后路腰丛或联合阻滞,使用神经刺激仪连接神经丛刺激针,穿刺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15~35 ml。Ⅱ组选择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脑脊液流出通畅后注入0.5%罗哌卡因2 ml,控制阻滞平面在T8以下。记录麻醉前5 min、麻醉后15、30、60、90、min,手术后60 min,MAP、HR。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手术病种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后血压明显低于麻醉前及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头痛、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病例明显多于Ⅰ组,术后随访患者及家属满意率Ⅰ组高于Ⅱ组。结论 外周神经阻滞术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给予神经穿刺,麻醉后MAP、HR均较平稳,恶心、呕吐、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较少发生,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神经刺激仪,神经阻滞,老年,下肢手术
参考文献
[1]徐卉芳,金波,于芝,等.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行外周神经阻滞的效果.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0):1092-1094.
[2]秦学伟,王恒林.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术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38(03):237-238.
[3]陈曦,吴昱,丰新民,等.不同浓度罗比卡因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1):755-757.
[4]徐枫,杨承祥,邓硕曾.右美托咪啶在围术期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1,32(3):336-340.
[5]Rutkowska K,Knapik P,Misiolek H.The effecl of exnedelomidine sedation on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Eur J Anaesthesiol,2009,26(10):851-855.
[6]辛典,吴宝华,翟中云.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医学信息,2011,24(5):133-134.
穴位神经刺激仪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单侧关节置换术患者116例, 男66例, 女50例, 年龄63~86岁, 体重49.5~76.0 kg, ASAⅠ~Ⅲ级, 其中左膝关节置换61例, 右膝关节置换55例, 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 (A组, n=58) 和腰-硬联合组 (B组, n=58) 。两组患者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给予咪达唑仑1~2 mg肌注, 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输注乳酸钠林格液, 面罩吸氧 (1~2 L/min) , 多功能监护仪 (GE dash4000) 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所有患者在麻醉前5~10 min静推舒芬太尼10μg。A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患者侧卧屈髋屈膝位, 将患侧肢体置于上侧, 先行穿刺部位定位并用亚甲蓝标记。腰丛阻滞选择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 定位两侧髂嵴最高点并以此两点连线画一直线, 以各脊椎棘突的连线画另一直线, 以两线的交点 (L4) 向患侧旁开4.5~5.0 cm的位置作为穿刺点并标记。坐骨神经阻滞, 相同体位下, 定位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并以此两点画一直线, 以此线中点作一垂线向尾部方向4 cm处作为穿刺点并标记。完成标记后, 皮肤外科消毒并铺单, 1%盐酸利多卡因3~5 ml对穿刺点作皮内及皮下注射。选用STIMUPLEX神经刺激定位仪 (B.Braun公司, 德国) 和STIMUPLEX 100 mm外周神经刺激针 (B.Braun公司, 德国) , 设置神经刺激仪起始刺激电流为1 m A、刺激频率为2 Hz, 刺激脉冲持续时间为0.3 ms, 其正极与患者肢体心电图电极片相连, 负极与外周神经刺激针导线相连, 当针尖接近腰丛时可观察到股四头肌颤动, 当针尖接近坐骨神经时可以观察到腓肠肌颤搐, 伴有同侧的足跖屈或背屈。穿刺后若将刺激电流调小至0.3~0.4 m A后, 仍可见相应肌群活动, 说明穿刺针已经接近相应的靶神经。回吸无血后注入试验剂量5 ml, 固定针柄观察3~5 min, 患者无局麻药中毒反应后, 缓慢注入局麻药 (腰丛阻滞点注入0.4%罗哌卡因30 ml, 坐骨神经阻滞点注入局麻药为0.4%罗哌卡因20 ml) 。B组:选择L3~4间隙按椎管内麻醉操作常规行腰-硬联合穿刺, 回抽脑脊液通畅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 (耐乐品) 2 ml, 置入硬膜外导管, 以备术中必要时追加局麻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 (T0) 、手术开始时 (T1) 和手术结束时 (T2) 的平均动脉压 (MAP) 及相应时间点的心率 (HR)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的起效时间、麻醉的持续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不良反应。若麻醉效果不佳, 视情况静脉辅助麻醉或者更改麻醉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室时 (T0) 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入手术室 (T0) 、手术开始时 (T1) 和手术结束时 (T2) 的血压和心率均无明显变化, 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患者T1和T2时点较入室 (T0) 相比血压和心率波动明显, 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A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要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2。
A组患者术后均无需行导尿术, B组患者有19例行导尿术。术后B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 轻微头痛6例, A组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min
3 讨论
在老年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手术中, 一般会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选择全麻时, 由于很多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心脑血管方面的慢性基础疾患, 麻醉诱导期间心血管反应明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术中强烈的手术刺激往往需要较深的麻醉深度, 这些对于常合并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 老年患者全麻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较多, 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多, 还可能存在苏醒延迟及术后认知障碍的可能。因此,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 多数学者建议选择腰-硬联合麻醉[2,3]。腰-硬联合麻醉虽然镇痛效果确切完善, 但由于其节段性阻滞了交感神经, 使下肢容量血管扩张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的骤然波动, 而且蛛网膜下腔麻醉使腹腔和盆腔的内脏神经被阻断, 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排尿和胃肠道蠕动, 手术后的患者常需要留置导尿管和禁食一段时间[4]。这对于老年患者, 尤其是心脑血管有疾患的患者, 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另外,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临床实施中也受到较多的限制, 如患者的低血容量、凝血功能障碍、腰部穿刺部位感染及穿刺困难等。
腰丛神经阻滞后能够阻断大腿和膝关节部位的痛觉和运动, 坐骨神经阻滞后可以阻断小腿的痛觉和运动。在麻醉实施中, 由于腰丛及坐骨神经解剖位置比较深, 盲探进针风险大, 效果不确切, 易导致麻醉失败, 而且还可能造成神经血管及脏器的损伤。选择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后, 以客观指标为依据, 定位变得简单容易、准确, 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显著提高了神经阻滞定位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5]。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小, 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麻醉禁忌证少, 麻醉效果好, 麻醉维持时间长, 围术期禁食禁饮要求相对较低, 术后患者可以自由体位, 不会发生尿潴留[6,7]。这些优点对于老年、心血管疾患、低血容量的患者中维持循环稳定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中, 腰丛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阻滞组患者。这主要是由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只选择性的阻滞了一侧肢体, 对交感神经影响较小, 容量血管扩张较少, 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不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节段性阻滞了交感神经, 使患者下肢容量血管扩张明显, 回心血量减少, 导致患者血压下降。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患者术后可以早期活动, 术后各种并发症显著减少, 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是有利的。腰丛、坐骨神经神经干比较粗大, 行神经阻滞时需要足够剂量的局麻药物才能将其完全阻断, 而大剂量的局麻药物的使用可能引起局麻药中毒[9,10]。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使用0.4%的罗哌卡因50 ml。罗哌卡因作为低毒性酰胺类局麻药, 安全范围较广, 局部注射5~15 min起效, 麻醉效果可持续4~6 h以上。0.4%罗哌卡因50 ml用于外周神经阻滞, 在无直接入血情况下, 血药浓度低于人体可耐受的最高血药平均浓度4.3 mg/L[11,12]。麻醉前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的使用, 有助于预防和抑制中毒反应, 同时也能够使患者安静放松, 缓解了患者麻醉前的紧张情绪, 减少了患者在麻醉操作时的不适感, 这样能够更好的配合麻醉的操作。
总之, 对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镇痛完善, 维持时间长, 麻醉效果可靠。相较于其他麻醉方式, 对机体生理机能影响小, 术后并发症少,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是此类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也同样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差、凝血功能障碍、饱胃患者的下肢手术麻醉。
摘要: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116例, ASAⅠⅢ级, 分为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 (A组, n=58) 和腰-硬联合组 (B组, n=58) , 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实施后, B组患者血压明显降低, 心率增快, 并持续至手术结束以后, 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患者无明显变化 (P>0.05) 。A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要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组无并发症发生, 无需导尿;B组并发症6例, 需导尿19例。结论: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神经阻滞完善, 麻醉效果确切可靠, 镇痛时间长, 术后并发症少, 是此类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