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特征范文(精选3篇)
西方建筑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西方市场,发展历程,特征
市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市场的发展则是人们通过对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完成的。当一万年前的偶然交换发展为有固定场所的、经常的、大量的交换时, 市场就产生, 而它的发展持续至今。到目前为止,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较我国要成熟与完善, 且西方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市场存在区别。因此, 研究西方市场发展历程对完善我国市场建设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早期西方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最初的市场仅指交换比较集中的场所。随着交换的规模、内容、方式等不断丰富, 市场的内涵也不断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市场是广义与体系的集合。在广义上它不再局限于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而是因买卖行为而形成的所有交换关系的总和。在体系上它是以商品市场为主体, 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有机体系。从广度看, 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文化市场, 其中要素市场由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构成;从空间看, 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时间看, 市场由现货和期货市场构成。
西方市场的最初发展要从荷马时代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 的古希腊说起, 它是当时欧洲文明的代表。此时, 古希腊的氏族制已经瓦解, 财产私有化观念随之滋生。人们可以占有土地和拥有奴隶, 但土地财产受制度限制, 不准自由买卖, 奴隶可以通过市场买卖。奴隶的市场价格因家庭出身、本人技能和美丑而不同。氏族政治集会的场所已经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场所。国内贸易仍以物物交换为主, 交换过程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其中家畜是交换的主要价格标准。例如, 金制甲胄的价格高达一百头牛, 而铜制甲胄则仅值四头牛。国际市场开始萌芽, 一些航海家在海外从事掠夺并将攫夺物运回国内进行交换。
这时西方市场的特征表现为:第一, 随着私有观念的产生, 人们可以买卖奴隶, 这或许是劳动力市场的萌芽也或许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但土地交易限制使土地市场并未形成。第二, 国际市场萌芽于海外掠夺。第三,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
到中世纪, 封建领主庄园经济形成。其特点是:封建主拥有庄园 (包括庄园内的公共设施如磨坊、烤炉等) 与土地, 在庄园内雇用农民进行生产, 经济上自给自足。因此, 市场被人为切割, 土地不能买卖。农民只能偶尔带着他们的剩余产品到庄园或者城堡周围进行交易, 以满足家庭需要。随着交易的扩大, 村庄市场随之出现。
到1011世纪, 铁犁等先进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农业长足发展, 进而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为了方便购买原料与销售产品, 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交通便利处或行政中心附近, 市镇 (Market Town) 与各级交易会随之兴起。在自发聚集形成的市镇以至后来的城市中, 手工业者、商人和农民倾向由商业习惯和规则管理市场活动甚至是市镇事务。这不可避免地同封建领主产生了利益冲突, 有的通过经济赎买一定的自治权来缓解矛盾;有些则采用暴力对抗。
与此同时, 市场交易规则不断完善。例如, 89世纪的教会法规定:交易活动如果不是由于诈伪和暴力而达成, 则卖者就没有理由撤销其交易。同样, 买者也不能以价格太高而违约。
到13世纪, 交易主体开始有现代企业特征, 产生了诸如合资经营、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了汇票、信用凭证等现代结算手段。到15世纪末, 意大利北部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金融业的发展意味着资本市场已经成熟, 市场也由单一的商品流通市场扩展到了货币资本市场。
2 现代西方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2.1 欧洲近代 (约14921789)
它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由萌芽走向确立的时代。当时的欧洲处于格局重组与急剧变动中, 一些民族国家通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成为中央集权的大民族国家, 打破了封建领主对市场的人为分割, 大大地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从16世纪晚期开始, 西方国家在纵向完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整合, 将乡村纳入城市的市场圈;在横向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到18世纪末, 多数西方国家的国内市场整合完成。而此时, 新兴民族国家为了应付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 政府大量向民间贷款, 催生了证券市场、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大发现更有力地促进了西欧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2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约17891870)
受亚当斯密“自行调节”的市场经济理论模式和大卫李嘉图自由贸易理论指导, 西方国家进入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时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市场, 包括了200个以上行业的各种产品。在市场活动中, 市场主体间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大规模的有形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 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在这繁荣的背后是“议会圈地”、中央银行制度的广泛确立和国内交通发展对市场的有力推动。“议会圈地”提高了西方国家市场容量,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它还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繁荣了要素市场。中央银行制度的广泛确定稳定了金融市场, 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内交通的发展打破长途距离、湖泊、河流和泥泞道路形成的“自然壁垒”, 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2.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末, 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垄断。市场中垄断与竞争并存, 甚至垄断对市场更具支配力。逐渐地, 辛迪加、托拉斯、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它们开始瓜分市场。面对这种不利影响, 美国国会制定《谢尔曼法》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和干预垄断。在商品市场上, 以福特的流水线作业和泰勒的工作流程标准化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使得市场主体为市场提供了更多更低廉的产品。然而, 商品却表现出数量规模大, 同类商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正如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说:“不管顾客需要什么, 我只生产黑色T型车”。
2.4 西方经济大萧条后
20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市场发生了世界性的大崩溃, 对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挑战, 也促进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信奉“市场万能论”, 对市场“自由放任”, 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作为最重要的力量指挥国家的生产活动。在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造就了一次次的市场危机。面对市场的失灵, 以凯恩斯为首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加以弥补。在这方面, 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银行体系改革、增强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开始建立社会“安全网”。其中, 银行体系改革和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同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为了重建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 44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对国际市场的发展和贸易格局的形成影响深远, 繁荣而不公平的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形成。
从这个阶段起, 市场最典型的特征为:第一,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 不同的是西方各国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与手段。第二, 国际市场依然不公平。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已经崩溃, 但国际大宗商品、能源与粮食需用美元结算。
3 对我国市场发展的借鉴意义
第一, 如何形成国内统一市场。
西方国家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大致经历打破人为分割、横纵向整合市场、提高国内市场容量和消除“自然壁垒”这四个过程。我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意义在于:首先, 应解决人为分割的问题, 我国最突出的就是行政对市场的人为分割;其次, 重视从横纵向整合国内市场, 尤其是整合农村与城市市场;再次,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市场容量;最后, 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促进市场信息流、物流的高效流动。
第二, 如何占据有利的国际市场。
西方国家占据着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 这优势地位的背后有三个支撑:①它们是国际市场最大的参与者;②它们是不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者;③它们占据国际要素市场。从海外掠夺到殖民贸易再到自由贸易都透着不公平。国际大宗商品、能源与粮食需用美元结算。按照比较优势与社会分工的思想, 发展中国家就应该占据产业链的低端, 用衬衣换飞机。要想占据有利的国际市场, 首先, 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活动, 扩大国际贸易份额;其次, 踊跃参与国际市场的构建并在构建中增加话语权;再次,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销售高端产品;最后, 鼓励资本和技术输出, 参与国际能源开发。
第三, 如何完善国内市场体系。
市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 从西方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 只要商品生产能力提高, 商品市场自然能够自我发展与成熟。而要素市场却受到制度、体制与管理方式等极大制约。在西方要素市场发展中, 少不了国家对要素市场培育的相关制度变革和促进措施。另外, 西方国家很少直接干预市场活动, 而是通过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市场。因此, 我们应该以培育要素市场为中心, 采用间接的手段参与市场发展, 促进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早日完善。
参考文献
[1]晏智杰.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9.
[2]万成林.市场理论及其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5.
西方教育中的“师德”及其特征 第2篇
从一些资料来看,西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关于师德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般不作统一的规定,但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中有一定的强制性,特别是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行为规范有明确的要求;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中对学生“尊重”的基本要求;重视教师在教学模式的认知和选择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重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中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西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师德”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尊重学生
西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师德”的第一个层次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这一要求的提出与近、现代以来西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并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上有密切的联系。在近代,德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赫尔巴特十分重视教师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上对儿童的尊重。他曾明确地指出:“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在他看来,在对学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如果仅把管理作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目的,这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一种强制性的,压迫儿童心灵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进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运动的发展,尊重儿童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学校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于学校”。这些思想和观念的提出,大大地提高了儿童的地位。
在现代西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粗暴和野蛮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现代西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有许多规范教师行为的要求。如英美一些国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学生要和蔼;不管学生有何种表现,教师可以向
浅谈中西方服装造型特征比较 第3篇
关键词:服装 造型 比较
现如今,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融合的脚步也逐渐加快,服饰文化也是如此。西方的西服、衬衫成了我们商务必备服装,而中国的唐装也深受西方人的欢迎,甚至也出现了中西造型融合改良的服装,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风貌,同时也促进中西服饰的不断发展。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中西方服饰的异同,尤其是不同时期服装外在造型的差异特征,才能充分中西不同的服饰文化内涵,才能在服装设计上综合、熟练运用中西元素,兼收并蓄打造服饰精品造型。
一、上古时期服装造型实用性和色彩性的差异。这个时期主要指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中国的秦汉时期,中西方服装造型主要是实用性和色彩性的差异。上古时期西方服装只是附属品,服装造型主要是适应以人体活动为主,服装的实用性非常突出。如在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将方形布对折,一前一后搭在肩上,头和手伸出,再用一个环扣、饰针或者腰带等进行固定和装饰,以便身体的活动。此类服装其实就是一块布,不需要经过大幅的剪裁和设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西方的衣服是因人成型,是附属品,讲求实用性。
在中国,服装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造就了上衣下裳的服装造型,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了深衣的剪裁造型,在服装外形上的变化非常少,但是在色彩、装饰图样却丰富多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绣衣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仅仅一百余件却有红、绿、黄、褐等近二十余种。另外的一个表现是服装装饰图案的产生,出现了纹饰,产生了龙、凤等装饰图案。
二、中古时期服装造型立体性和平面性差异。中古时期是服装发展的重要阶段,中西方服装造型走向成熟,服装造型的差异也更加明显。这一时期西方教会盛行,奉行的封闭的思想观念,这个时期的服装业产生了封闭性的特征,产生了以立体性为主体的特色造型形式。尤其是平胸、束腰的胸衣及裙撑广泛地得到使用,形成了上身为倒圆锥形,下身为夸张的圆锥形的基本格局,[1]这种服装造型极具静态的立体感,不会随着人体的行走而运动,被称为软雕塑。
从上古到中古时期,中国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和西方一样也是处在一个较封闭的社会中,因此,服饰文化主流也没有较大的变更,反映在服装造型上, 上衣下裳、及深衣的平面剪裁并没有变化,传统的直线裁剪方式得到延续,仍然从平面的角度去剪裁合体的服装,同时加上腰带,衣服会随着人体的行走而运动,相对西方服装具有较强的动态美。另外,服装外在平面装饰图案却更加丰富,如官服中禽兽图案代表了封建社会官场的等级制度,禽兽纹饰的不同,其官位的等级也随之变化。其他“吉祥图案”,如:松、鹤、竹、梅、石榴、仙桃等等,这些图案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平面的绘画之感。
三、近现代服装造型革新性和融合性。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大跨步迈进,其速度可以说“前无古人”,人类社会也从传统封闭式向现代开放转变,服饰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服装造型也不断革新。同时,科学的进步和创新促进了人类交流的不断密切,尤其是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世界逐渐缩小,服饰文化也通过人口流动、甚至是战争得到潜移默化的交流,服装造型也出现不断融合,兼收并蓄的发展态势。
在近现代,西方的技术革命带来了自由的思潮,服装造型的革新比中国要显著的多,尤其体现在女性服饰上。女性从紧身胸衣和箍裙的束缚中解放,服装的造型以及流行元素也不断变化,自由思想让休闲服饰的流行,摇滚的流行让牛仔、皮夹克穿在女性身上,甚至每隔几年流行风潮都出现翻天覆地变化,每一年都有一种主打色调等等,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然而在中国,近现代多半时期被屈辱困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传统服饰发展止步。在被迫打开国门后,很多仁人志士主张效仿西方,其中就包括服装的造型的变革,融合了诸多西方元素。如清朝新军规定必须穿着西方立体裁剪的新式制服,以及后来的西服流行,民国时期中山装的设计,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的流行等等。乃至于女装也进行了革新融合,女装旗袍也将袖口改小、衣长改短、腰身改紧,使直线轮廓变得贴身曲线的立体造型。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文明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中国,电视、电影、因特网等让西方文化迅速在中国扩张,也让中国人同步感受西方的流行服饰,服装造型的融合进一步加深,革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现如今,中西方服装造型已经无男女之分,拥有了个性化的特征,可以说是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