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传播范文(精选3篇)
性别传播 第1篇
一、社会性别:可建构的语义概念
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将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视为本质差异, 而社会性别则是基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这种由生理构造差异而形成的“二元对立”, 构建出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不同的“品格”范畴, 例如, 理性与情感、勇敢与怯懦、强壮与柔弱、公共与私人等。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 男性因身体优势而占据主导地位, 而处于劣势的女性“被排挤”、“被压制”。同时, 不少观点认为“生理即命运”, 强调将“男性与男性的生理解剖作为人类的标准, 女性与女性的生理解剖被看作是对这个标准的偏离”。[1]直到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期间, 社会性别才被再次审视。女权主义者认为, 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 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2]
既然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那么在大众传播时代中就不能忽视媒介在社会性别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教化渠道, 如家庭、学校与西方教会, 在效果方面逐渐被电视、广播与网络等新型渠道“赶超”。在倡导性别平等、话语平等的网络中, 社会性别差异并未因为技术手段的成熟、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消弭, 反而呈现出“重大而普遍”的性别差异。[3]女性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少于男性, 更是在群体形象上受制于男性。
二、“女汉子”:特征描述堆砌的刻板印象
女汉子, 是指一般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早期在网络中有所使用, 如“春哥”“曾哥” (网友对具有中性气质的李宇春、曾轶可的称呼) , 但真正作为一股固定用法是由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相比“女汉子”, 那种温柔、娴静、小鸟依人类的女生则被网络词语概括为“软妹子”, 她们显然更受男性群体的欢迎。有网友将“女汉子”翻译为“superwoman” (超越女性) 、也有人写作“wo-man” (本质上还是“man”) , 也有人将女汉子称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 更有人将”female” (女性) 拆解为“fe”+“male”, 其中fe代表化学元素铁。
参照百度百科的解释, “女汉子”词条, 这些外表是女的但是性格“纯爷们”的姑娘”通常具备如下共同点:
(一) 性格 (行为) 方面:
不会撒娇, 性格大大咧咧;非常独立、自强、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上常使用“爷”、“哥”、“姐”等自称, 语言直白;对待朋友慷慨大方, 情感处理方式简单;与男性朋友“称兄道弟”, 不喜欢与女生扎堆;
(二) 外表 (着装) 方面:
不喜欢, 或认为没有必要化妆;喜欢牛仔裤与平底鞋等中性服装;很少或从不穿着粉色、蕾丝、裙子等具有女性特质的服装;不喜欢花哨的发型, 马尾直发或清爽短发为主。
“女汉子”一词的出现, 无论是语义符号的选择还是所代表的价值取向, 均是以男性为中心形成的刻板印象, 是处于优势地位的男性对背离传统期望的女性所展现的“偏见”。在网络中, 现代女性被“女汉子”泛化描述, 仅用表面或部分行为特征进行“粗暴”归类与区分。正如丽萨泰勒与安德鲁威利斯在《媒介研究》一书中指出的, “刻板形象隐含的事实是, 被选择的符号对所涉及的群体进行了普遍的预设”。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stereotype” (刻板印象) 的概念, 这种类属性的思维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认知者信息的加工量, 但其基于类别的信息加工方式“过分”简单化、概括化, 将“相同的负性特征强加于每一个群体成员身上, 而不管这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4]
“女汉子”一词的出现, 看似是对男女性别“二元对立”传统认知的“突破”, 为社会性别提供了多元的选择空间;但实则却是以一种新的“类型”再次巩固了传统女性形象:身处“女汉子”范畴中的女性, 无差别的兼备了男性的强势特征, 是对传统社会性别的背叛与脱离, 是“非正常”的女性社会形象。这种“变异”, 不仅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女性“对号入座”, 在“唤询”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意义的构建, 还同时跨越媒介样态形成“合力”, 潜移默化地为性别歧视披上合理的外衣。
三、“唤询”:主动参与刻板印象的构建与传播
“女汉子”一词不仅在网络传播中获得了宽泛的特征描述, 还在传播与互动中不断丰富内涵, 强化了对于女性充满不公正意味的刻板印象。
自主持人李艾发起“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话题后, 同名账号“@女汉子的自我修养”累计至今已有29683条微博内容。很快, 新浪微博又诞生“芒果台女汉子”、“女汉子字幕组”、“中国女汉子协会”等账号, 恰有“一呼百应”之势。不少年轻的女性网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片段发布在网络之上, 希望展现出女性个体的“独立”、“强大”的一面;这些微博的内容被插入话题#女汉子的自我修养#, 或同时@李艾, 或@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两个账号以扩大影响范围。其他网友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的多样形式自发扩大“女汉子”一词的影响力。
而在“女汉子”一词日益火爆后, 开始有“女汉子的二十条标准”、“女汉子表白”等长篇微博出现, 逐条列举“女汉子”的行为特征、分析心理情感。在2013年9月, 网络上掀起“女汉子大赛”的晒照活动, 不少网友主动上传内容, 以嬉笑的方式“曝光”身边具有力量、勇气等男性特质的女性形象;而这种“损害形象”博人一乐的戏谑也赢得了不少男性网友的认同。
这种“主动认同+主动阐释”的意义逻辑, 正是阿尔都塞所提出的“唤询” (interpellation) 。媒介 (网络) 通过“唤询”的方式将读者与他们所消费的形象联系起来;而个体网民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意识形态的积极行动者。网民通过主动上传内容, 希望建立起一种积极强大的“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看似大众消费了更加自主、独立的女性形象, 实际上却依然是基于男性立场, 在传统男性视角能够容忍的范围内进行的“度的偏离”;看似广大女性网民参与到“女汉子”形象的建构中, 实质上却是主动对“偏见”进行了意义的阐述。
四、多样化的传播:语境的形成
当刻板印象基本成型、语意内容不断丰富后, 网络词语所代表的观点与取向将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合法”地位, 成为被受众广泛理解的“真实”。通过联合不同种类的媒介形式、通过真实内容与虚构内容的“联动”, 协力实现了“女汉子”形象的扩散。
(一) 跨平台
语言的独立性体现在当词语脱离语境时, 依然能够与其所代表的所指相联系, 并作为一种通用的符号扩散开来。“女汉子”一词源自新浪微博, 但很快作为一股流行趋势在各大网络媒介上蔓延开来。在百度搜索中以“女汉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累计获得585万条搜索结果;而在谷歌搜索中得到约202万条相关内容。例如, 人民网转载豆瓣网上名为《我就是个女汉子》的帖子、杭州网上刊登《女汉子, 请允许我喊你一声爷!》, 以及2013年7月多家网媒广泛转载的《武汉最强暴雨积水成河女汉子背壮男子过积水》等新闻。
(二) 跨内容
“女汉子”一词作为媒介文本, 既有真实性文本也有虚构性文本, 它们随机地在不同的媒介文本中频繁使用, 构筑了网络中性别识别的“拟态”。虚构的内容以电影、电视等娱乐性内容为主。例如, 腾讯视频则创作了标题为“荧屏女汉子标配手册”, 将正在热播的几部电视剧, 如国产剧《抹布女也有春天》、《辣妈正传》、《陆贞传奇》以及韩剧《two weeks》等进行内容归纳;按照“装扮”、“性格”、“举止”三大标题解构“女汉子”特征。同时又在腾讯微博上展开同名讨论, 以#荧屏女汉子#为话题吸引观众进行讨论。
而真实性内容除了上文中提及的新闻报道, 也有ELLE中文网题为“从女汉子到女战士”的报道专辑, 将男性特质升级为具有攻击性的“战士”;同时, 为了顺应这种“女性强势”的社会风尚, 网易公开课开设题为“不要叫我女汉子、女性本就很强大!”的趣味课程主要讲解女性崛起的风潮与历程。趣味课程虽然是站在女性立场考察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但在导言中也承认“当下女性全面进军社会各个领域, 女性崛起却实则是四面楚歌。”
五、选择性曝光:有选择地反馈与呈现
根据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虽是社会的产物, 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能够反作用于人的思维与精神。“女汉子”一词作为类型化的语言固化了关于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 而其跨内容、跨平台的传播又构成了完整的“语境” (context) , 潜移默化了社会性别的歧视。最终, 导致了受众群体出现“选择性曝光”的行为, 即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展示个人信息, 以迎合这股性别的新潮流。
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 受众总是有区别的对待传播内容, 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这些选择性接触的结果, 是强化原有的态度, 而非改变。[5]选择性接触由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与选择性记忆三层构成, 虽然层层深入, 但并未涉及到受众的反馈行为。而网络传播带来的话语权下放, 使网民具有了信息反馈的物质条件与平台。网友对“女汉子”账号的“关注”是“选择性注意”的结果, 是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信息的传递, 是符合自身情感需求的主动沟通方式。而结合网络给出的“20条标准”进行对比, 网友自由评论、自由转发, 则是选择性理解与记忆的表现。最终, 网友积极主动地发布、转发与“非传统女性”相关的形象、行为、故事等的文本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截取自我或他人的生活片段或语言、行为的特征, 用以注解女汉子“独立自主、内心强大”的形象。这种外化的反馈行为, 即基于价值认同有侧重地挑传播内容, 主动上传, 积极互动, 这就是“选择性曝光”。
而不少微博中的名人也纷纷“对号入座”, 通过频繁使用“女汉子”这一流行词语表达出对于词义的认可, 通过微博内容的“主动曝光”, 选择性暴露个人实际行为中与“女汉子”特征相吻合的部分, 再一次巩固了“女汉子”的影响力。
虽然女权主义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不断进步, 但能够看出当前社会依然是男性权利主导。“女汉子”的类型化, 看似无害、彰显女性独立, 实则是以牺牲女性特质为代价。通过“女汉子”一词的传播路径, 我们可以窥探出其中的规律:首先出现具有性别偏见色彩的词语, 在传播的过程中利用网络中看似平等的话语权、主动性建构词语意义, 以“唤询”的方式“邀请”网民“对号入座”;最后通过跨内容、跨平台的传播形成词语使用的“拟态”。而通过对网友反馈行为的观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女汉子”一词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民的行为方式:在不断“对号入座”的过程中逐步自觉地“靠拢”女汉子的各项标准, 选择性地暴露“非传统”女性特质, 从而走向性别塑造的另一个极端。这种词语的传播, 最终会深化对于女性的压迫, 阻碍社会性别平等的步伐。
注释
1[1]郭爱妹.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
2[2]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J].国外社会科学, 2001 (6) .
3[3]联合国:宽带上网存在性别差异全球女网民比男网民少2亿[EB/OL].新华网, 2013-09-24.
4[4]翟成蹊, 李岩梅.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变化和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
性别与传播 第2篇
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露媒介文本中被编码的性别涵义,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媒介文本不仅限于文字报道,还包括印刷媒体中的图片和电视屏幕上的图像。?
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塔奇曼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1978)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当女性涉及某种行动而跨出其传统角色时,媒介通常予以扭曲嘲笑;新闻报道的“事件取向”与新闻搜集中的“路线结构”使得女性很少被报道,即使被报道,也被媒介以“琐碎化”或扭曲的方式报道。?
女性主义者发现,女性及女性相关议题在媒体里出现的比例偏低,而且憎爱分明的报道强化性别固定成见(stereotype)和传统性别角色,媒介报道的女性要么是男人的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要么是向男人推销商品的性对象,总之女性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男人存在的。媒介告诉女性如何做一个完美的母亲、情人、妻子、家庭主妇、秘书――一个优雅的附属品――这一切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父权社会的需要,一旦做不了“快乐的女英雄式的家庭主妇”,女性就会变得特别沮丧和失望。大量的研究发现,媒介报道的固定成见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内有程度上的差别,却并未根除。例如,对美国《时代》、《读者文摘》、《纽约客》和《新闻周刊》四本杂志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尽管有关女性在家庭以外的领域中工作的报道数量上升了,但此类报道的数量占女性工作报道总数量的比例没有超过25%,即上升的数字30年来没有超过25%;如果女性不工作,那么她多半是承担家庭责任,而如果男性不工作,那么他多半是在休闲或进行体育活动;面向女性推销的广告商品主要跟她们的家庭责任(如清洁用品、家用电器等)和美丽外表(如化妆品、香水、服饰等)有关。?
在所有的媒介形式中,广告把女性作为社会交易品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把女性视为消费诉求的目标,而且在广告信息中利用父权社会已固定化的女性特点,将商品附加在女性身上,凸显其商品性。所以女性主义者大多关注广告的性别倾向和对女性的贬抑。广告中的女性主要是传统固定成见的形象,如父权制下跟家务活、购物相关的家庭主妇,即使出现了职业女性,也多半会强调父权制对女性的共识:年轻貌美、需要男人照顾、以男性为权威专家等等,女性受到了角色限定、生存空间限定和不合理的贬低。而且,当女性在某些广告中的身份角色难确定时,女性往往凭自己符合父权社会审美观点的外表吸引观众,成为男性欲望的“性对象”,女性身体成为推销商品的符码,失掉了主体性。?
性别传播 第3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和谐社会,社会性别,主流化
0.引言
1995年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确定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战略。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男性和女性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而发展, 提倡的是一种变革的价值观。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政策, 也是一种双赢战略, 是一种发展的政策。自1995年以来,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发展, 从法律、社会资源、发展环境与条件等多个方面为广大妇女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程中, 通过新闻传播的报道, 发现我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依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性别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1. 社会性别主流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1 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
公平、公正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从国际上提出社会性别意识之后, 我国传统的女性思想受到冲击, 因此, 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我国一直努力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发展。人类最基本的关系是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是否平等、和谐,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注重与重视促进两性平等与协调发展, 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进程。在民主权利、法律地位、经济地位、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社会分工、就业、教育等方面两性都应该享有公正、公平的对待, 这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展社会性别主流化。
1.2 有助于开发女性人力资源, 提升社会生产力
在现实社会中, 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也就是女性就业比男性要困难许多。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中, 女性想要获取和男性同样的工作待遇, 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其实, 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具有潜在力的, 女性能从女性的视觉看待问题, 处理问题, 这方面的能力是高于男性的。胡锦涛同志说过;“妇女是我们国家的半边天,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必须有妇女这支伟大力量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奋斗。” (1) 这足以说明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现代都市女性学历高、能力强、积极性强, 具有创新性, 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这支队伍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越来越好。
1.3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也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坚持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进程。因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要促进两性的全面发展, 只有两性均衡而全面的发展, 才能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将两性平等纳入社会发展中, 使得妇女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发展共同进步, 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策略, 才能为妇女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2. 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状分析
当前通过新闻传播的报道, 了解到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问题分析。
2.1 保护妇女权利的相关法律系统操作性不强
我国在保护妇女方面, 的确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同时颁布了很多的法律以此保护妇女的权益, 如《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财产继承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中都涉及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但是, 这种保护妇女权益更多的体现在某一政策领域中, 在具体的政策中很少体现, 这使得保护妇女权益的相关法律操作性不强。一些法律中并没有歧视性别这一现象, 但是由于法律制定得不够详细具体, 在实施之后极有可能出现歧视女性的现象。社会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歧视女性的现象, 这就不可能确保两性之间的平等性, 也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2.2 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不够高
一般而言以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衡量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状况。近些年来, 我国妇女逐渐参与到国家或是社会事务管理之中, 且参与程度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 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政府高层部门, 多是男性居多, 也就是在获取决策权和管理权上, 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二是在农村地区, 妇女参与村委选举率非常低, 农村女性在参政议政上的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女性参政议政的水平。由于妇女的参与率较低, 女性权益的合法性就容易被边缘化, 而且容易造成女性权益失衡, 这会严重地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2.3 贬低女性劳动力价值
我国颁布了很多的法律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但是失衡, 这会严重的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在就业过程中女性的就业率依然低于男性就业率, 而且还存在着贬低女性劳动力价值的现象。多数女性都进入私人企业或是一些小作坊工作, 工作不稳定, 缺乏保障, 而且工资明显低于男性的工资。此外, 就是评定女性的工作内容简单化, 没有足够的重视女性的工作, 贬低女性的人力资源价值。
3. 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策略
3.1 完善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政策
在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过程中,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维护妇女合法权利的法律政策, 使其更加的详细、具体,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女性的权益。在法律上更加注重性别平等的完善, 以此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有关的法律中, 要加强女性权益法规的可操作性, 使得女性权益进一步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地方政府中, 尤其是农村村委会, 应该给予女性固定的名额参政议政, 这样能鼓励更多的女性有意识的参与其中。通过一些新闻报道, 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或是事业单位在女性哺乳时期会采取一些政策, 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并给予女性必要的帮助。
3.2 推进社会性别预算工作
虽然社会性别预算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这并不影响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推进中起到的积极作用。预算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的考虑, 同时政府部门会给予大量的资金帮助。社会性别预算, 可以确保社会性别公正和妇女人权方面所提出的政策是具有法律性和责任性的。社会性别预算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性别预算有助于提升性别意识。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 可以将不平等量化。进而能了解到性别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加强人们的性别观念, 有效的促进性别意识的提升。二是社会性别预算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 可以清楚明了的看到女性和男性对工作的需要, 然后可以合理的安排工作, 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新闻报道上可以看到, 一些公司会通过互联网的形式, 将很多的务工人员统计起来, 最后在进行综合的整理, 可以将员工的能力信息发送给公司。公司会到专门的地方进行招聘。
3.3 开展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宣传与培训
可以开展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宣传, 让性别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让人民大众了解与知道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好处。可利用新媒体, 向大众进行广泛而有深刻的宣传, 以此确保每个人都知道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什么?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使人民关注和重视社会性别主流化。让更多的女性知道自己在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等方面有哪些合法权益, 提高妇女的性别意识。另外, 还可以培训社会性别主流化课题, 进一步提高决策者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利用当代新媒体传播的形式, 对社会性别主流进行大力的宣传, 能高速、高效的让大众了解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知识。
4. 结语
总言而之, 新闻传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能有效的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 有助于开发女性人力资源, 提升社会生产力,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这并不影响社会性别主流化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爽.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7)
[2] 付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 2009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