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计数范文(精选10篇)
细胞计数 第1篇
细胞计数
注意事项:
1.最大的计数量程是107,如果超过量程考虑十倍稀释后计算
2.焦距的调节对于计数的影响较大,需要反复调节不同的小窗口来确定。
3.如果焦距不精确,可能增加死细胞的数量。
细胞计数 第2篇
日期:2010-06-04来源: 作者: 点击:3
31次
我要评论
腾讯微博 搜狐微分享到:检验微博
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网易微博
朋友社区 人人网
核心提示:nbsp;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自动血球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提高了临床lt;BRgt;检验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然而仪器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自动血球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提高了临床
检验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然而仪器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检测结果与实际临床不符,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很大困难,也使检验医师不敢贸然报告。为此,我们参考了一些资料,对误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特总结如下。
⒈ 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⒈1由于标本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不足,或混匀不充分,致使标本产生凝血﹑血小板凝集。解决方法:加适量的抗凝剂,重新采血,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⒈2天气寒冷,由于室温低,产生蛋白沉淀小块,这时仪器直方图血小板右边曲线下不来。解决方法:37℃加温,离心后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⒈3标本红细胞溶解不彻底。见于肝病﹑异常血红蛋白症﹑高脂血症﹑红细胞膜变化而无法完全溶血(肝硬化)等病人,这时仪器直方图左边淋巴峰抬高。解决方法:标本二倍稀释,离心后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记得结果要乘以稀释倍数。⒈4标本出现幼红细胞。见于新生儿﹑脐带血﹑溶血性贫血等,这时直方图淋巴峰双峰。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⒈5标本出现大型血小板。见于脾亢﹑血小板减少症等,由于疾病,这些病人的老中青血小板同时释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解决方法:手工计数。⒉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⒉1寒冷性白细胞凝集。解决方法:37℃加温,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⒉2非寒冷性白细胞凝集,这时直方图右边出现小山峰,涂片有凝集,解决方法:37℃加温或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⒊ 红细胞计数假性增高,一般系人为因素,不存在真正原因
⒊1标本久置后未充分混匀,底部吸样。解决方法:充分混匀可避免。
⒊2人体大量脱水,使血液浓缩,此时另一个参数红细胞压积会升高。解决方法:输液后重新采集标本检测。⒋ 红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⒋1红细胞凝集,这时MCV 值很大,镜下有凝集小块。解决方法:37℃水浴孵5 min[1],轻轻混匀,再检测。⒌ 血红蛋白假性增高
⒌1乳糜标本,由于溶液浑浊,引起吸光度增加,造成Hb结果假性增高。解决方法: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
⒌2白细胞异常增高,当大于100.0×109个/L时[2],由于白细胞过高,溶液浑浊,引起吸光度
增加,造成Hb结果假性增高。解决方法:用HiCN 分光光度法测定Hb ,比色前要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比色。⒍ MCV 假性增高
⒍1高血糖、高氮质血症、高能量输液,钻入红细胞内后肿大。解决方法:离心比积测定,二倍稀释后,5 分钟再测定。
⒍2小淋巴细胞大量出现,被当作红细胞。⒍3红细胞凝集,MCV 值升高,红细胞计数降低。⒍4红细胞长时间放置产生球状化。⒎ 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
⒎1标本原因如:标本中存在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细胞碎片、冷凝集素引起细胞凝集等。小细胞是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产生误差的
常见原因,现代化血细胞计数仪可采用自动设置浮标界限方法进行排除。对于冷凝集素引起的干扰,可以37℃水浴孵5 min后重新上机检测。
⒎2仪器在安装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接头松动、地线安装不好,对血小板均产生干扰,特别是地线连接出了问题,血小板基数可达150×109个/L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马上查清原因,清洗调整仪器,装好地线,使血小板的基数为0,或手工复查后方可发报告,避免错误报告产生。
⒎3试剂不合格(如沉淀很多),不配套试剂,均可引起错误结果的出现。解决办法就是更换合格试剂。
①②据报道EDTA—K 可造成部分病人血小板假性减少。我们对8例用血细胞分析 仪分析血小板值偏低,但尤出血倾向病人,以未梢血进行血 小板手_l:计数,计数结果J下常。但用抗凝静脉血或末梢血手 h1‘数时,结果仍偏低,有些血小板甚至全部被破坏,这些 情况应进行血片分类或手工计数解决。③④ ⒏ 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
⒏1采血后不能及时测定是血小板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血常规均用自动血球仪测定,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标本久置,这样会因血小板离体时间太长,发生变形、自溶、体积变小,太小的血小板机器也会放过,致使计数减少。因此采集的标本应该及时检测。⒏2静脉采血:必须一针见血,顺利采到标本,且与抗凝剂迅速摇匀,否则血小板体积小,离开血管后易粘附于血管破损处及组织(也会粘附于玻璃等部位),并相互聚集,使血小板计数减少。解决方法:重新采血,及时检测。
⒏3血小板依赖EDTA:10 倍EDTA、肝素、枸橼酸钠可消除干扰。⒏4巨大血小板现象。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⒏5 抗凝剂有时也会影响血小板计数,如EDTA可引起非特异性血小板凝集,使血小板计数减少。换用肝素、枸橼酸钠抗凝可消除干扰。9 讨论
细胞计数 第3篇
1 血细胞计数
1.1 血细胞计数原理
用血细胞稀释液将血液标本稀释一定倍数, 混匀冲入改良牛鲍氏计数板 (Neubauer improved chamber) 的计数池内, 利用计数池的划线分隔, 计数特定范围内的血细胞数, 最后换算成一定体积 (通常为1 L) 的血细胞数。原理所涉及的问题有: (1) 关于稀释倍数:稀释倍数要根据细胞数量, 由稀释液和样品量决定; (2) 关于计数范围:计数的细胞不能太多, 否则增大工作量, 降低工作效率;计数的细胞又不能太少, 否则存在抽样误差; (3) 关于结果的计算:根据稀释倍数、计数范围和使用的体积单位计算。先计算1个大方格内 (即0.1μL) 的细胞数, 再乘以稀释倍数和体积换算系数。
1.2 计数板的结构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 载玻片上有4个凹槽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 被两横一纵的“H”形凹槽分为上、下两个相同的计数池 (室) 。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柱, 比计数池平面高出0.1 mm, 计数池 (室) 上面各刻有一方格网, 方格网共分9个大方格 (图1) 。大方格用粗线隔开, 边长是1 mm, 面积为1 mm2, 盖上盖玻片后, 中间空隙高度为0.1 mm, 所以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大方格有2种刻度, 一种是四角的4个大方格, 每个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 每个中方格的面积是1/16 mm2;另一种是中间的一个大方格, 每个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 中方格之间用双线分开, 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每个中方格的面积为1/25 mm2、体积为1/250 mm3,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 mm2、体积为1/4000 mm3。
1.3 血细胞计数方法
以白细胞计数为例, 白细胞稀释液0.38 m L加入20μL全血, 充分混匀, 充池后沉淀2~3 min, 在低倍镜下 (10×) 计数四角的4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数 (图2) 。可按下面的公式计算细胞密度。
N:表示4个大方格内数得的白细胞总数;
/4:除以4, 得到每个大方格的白细胞平均数量;
×10:将1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数换算成1μL血液内白细胞数;
×20:血液的稀释倍数;
×106:由1μL换算成1 L。
其他血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相比, 既有不同, 也有相似之处[4], 见表1。
2 体液细胞计数
2.1 精子计数
0.38 m L 5%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20μL完全液化后混匀的精液, 再次混匀充池后静置片刻, 在高倍镜下计数中央5个中方格内精子数。最终细胞密度= (N/5) ×25×10×20×106/L=N×109/L。
2.2 尿液、脑脊液、胸水、腹水中的细胞计数
如标本外观无明显颜色改变, 一般细胞较少, 不需稀释, 可直接计数。脑脊液中细胞数的计数:可计数4个大方格的细胞数, 最终细胞密度= (N/4) ×10×106/L=2.5×N×106/L。尿液中细胞数的计数:可计数10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 最终细胞密度=N/μL。如果细胞较多, 可用等渗液 (如生理盐水) 稀释一定倍数后再计数, 计算细胞数时乘以稀释倍数。
3 注意事项
3.1 标本的采集
许多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用药等, 可影响体内细胞的循环和分布, 且不同时间点有差异, 要消除这些影响。标本要顺利采集、及时检验, 以免结果不准确, 如体液中的细胞可因细菌感染而很快自溶或由于渗透压的原因变形甚至被破坏。
3.2 计数误差细胞显微镜计数的误差主要有技术误差 (technical errors) 和固有误差 (inherent errors) 两大类。
3.2.1 技术误差
由于操作不正规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称为技术误差。通过熟练的操作及仪器的校正减小甚至避免这类误差。导致技术误差的常见原因有: (1) 器材误差:如稀释用吸管、微量采血管或计数板超过各自允许误差, 未经校正, 盖玻片不平整等;稀释液未过滤, 杂质太多影响计数等; (2) 稀释倍数不准:如吸取稀释液或血液的量不准确、稀释液放置过久水分蒸发等; (3) 混匀不当:导致细胞分布不均; (4) 充池不当:充池前细胞悬液未充分混匀、充池过多或过少、充液不连续、计数室内有气泡、充液后移动盖玻片、操作台不平等均可使细胞分布不均, 造成计数结果误差; (5) 细胞计数不准确:大方格外线压线细胞计数时, 未遵守“数上不数下, 数左不数右”的原则图3;不能准确辨认细胞等; (6) 重复计数和漏数: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计数细胞, 如“弓”字形或“城垛样”; (7) 细胞聚集:血液抗凝不佳, 细胞发生聚集和体液中白细胞聚集成脓球, 不易区分; (8) 细胞破坏:对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时间超过1 h, 将导致计数结果降低。
3.2.2 固有误差又称计数域误差, 是由于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 其变异系数与计数细胞的多少成反比。扩大计数范围, 计数细胞越多, 误差越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就采用了10个大方格计数, 红细胞和血小板只计数中央大方格内5个中方格。
3.3 细胞的相互影响
3.2.1有核红细胞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正常情况下, 血液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 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 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 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 当血液中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 必须将其扣除。校正公式如下:
x:校正前白细胞数
y:在白细胞分类计数时, 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例如:校正前白细胞数为12×109/L, 在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数得的有核红细胞数为25个, 则
3.3.2 白细胞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红细胞数比白细胞数多得多, 一般影响较小。当白细胞数>100×109/L时, 就应该考虑将其扣除。如当红细胞3.3×1012/L、白细胞120×109/L时, 病人实际红细胞数=计得红细胞数-白细胞数=3.18×1012/L。
参考文献
[1]邓素君, 吴敏瑾, 周学, 等.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在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1) :688-689.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4-5.
[3]徐淑贞, 陈明涛.检验科SOP文件编写的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7) :688-689.
小孩偏食先查“全血细胞计数” 第4篇
细胞计数 第5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201091年级120109112姓名:马天柔日期:2014/04/20 实验六 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实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细胞数量的计数办法。
二.实验器材: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酵母菌悬液,滴管。
三.实验方法:
1.将细胞悬液加适量的无菌水充分混匀并稀释至每小格约有5-10个菌体为宜。2.制片:
先将血球计数板和盖玻片用纱布或绸布擦干净后,把盖玻片盖在计数板的刻度上,用滴管取少量稀释的菌体从盖玻片的一端注入,使菌液沿两玻片空隙间渗入,注意不可有气泡产生,用吸水纸吸干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液,切勿将盖玻片抬高。3.镜检计数:
静置几分钟后,将血球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转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按对角线方向数5中格即80小格,计数每一小方格细胞的平均数。由于菌体细胞在血球计数室中处于不同的位置,要在不同焦距下才能看到,因为要求观察时要不断调节微调螺旋,防止遗漏,如菌体细胞位于小格的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4.结果计算:
每小格的室容积=(1×1×0.1)/(16×25)=0.1ul/400 计数:数5个中方格(80个小格)每小格的平均细胞数=A/(5×16)=A/80 每ul细胞数=(A/80)×4000 5.清洗:
血球计数板用完后,一定要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保存,注意不可用粗糙物品擦中央平板,以免损坏小格刻度。
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是一种比较方便而快速的计数方法,但只能测得微生物细胞的总数,分辨不出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四.实验结果:
每小格的室容积=(1×1×0.1)/(16×25)=0.1ul/400 计数:数5个中方格(80个小格共有406个)每小格的平均细胞数=A/(5×16)=A/80=406/80≈5.075 每ul细胞数=(A/80)×4000=20300 五.心得体会:
1)取待测稀释菌悬液像血球计数板加样前,必须将菌悬液充分摇匀; 2)加样过程中,应避免将菌液滴在盖玻片;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教案 第6篇
授课教师:孙琼芳 班级:高二(2)班 时间:第十二周星期四第二节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内容.2.正确运用两个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基本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由实际问题引入课题
2002年夏季在韩国与日本举行的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共有32个队参赛.它们先分成8个小组进行循环赛,决出16强,这16个队按确定的程序进行淘汰赛后,最后决出冠亚军,此外还决出了第三、第四名.问一共安排了多少场比赛?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用到排列、组合的知识.排列、组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粗略地说,排列、组合方法就是研究按某一规则做某事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做法.
在运用排列、组合方法时,经常要用到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两个原理.
二.讲授新课 问题一:
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图示:
(分析略)
引伸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还有4班轮船可乘,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均可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分类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 m1 + m2 + „ + mn
种不同的方法.问题二:
从甲地到乙地,要从甲地先乘火车到丙地,再于次日从丙地乘汽车到乙地.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两天中,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分析略)
从如下的图示中,我们可以具体地看到这6种走法。图示:
所有走法
火车1——汽车1;火车1——汽车2;火车2——汽车1;火车2——汽车2; 火车3——汽车1;火车3——汽车2
在问题二的分析过程中,就体现了分步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 m1×m2ׄ×mn
种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结合例题来一起体会两个基本原理的正确运用.[例1] 书架的第1层放有4本不同的计算机书,第2层放有3本不同的文艺书,第3层放有2本不同的体育书.
(1)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从书架的第1、2、3层各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答略)
教师点评:解题的关键是从总体上看做这件事情是“分类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分类完成”用“分类计数原理”;“分步完成”用“分步计数原理”。
[例2]电视台在“欢乐大本营”节目中拿出两个信箱,其中存放着先后两次竞猜中成绩优秀的观众来信,甲信箱中有30封,乙信箱中有20封,现由主持人抽奖确定幸运观众,若先确定一名幸运之星,再从两信箱中各确定一名幸运伙伴,有多种不同的结果?
(解答略)
教师点评:有些较复杂的问题往往不是单纯的“分类”“分步”可以解决的,而要将“分类”“分步”结合起来运用.一般是先“分类”,然后再在每一类中“分步”,综合应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三、课堂练习
1、现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3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5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4名,从中任选一人参加接待外宾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某人有两顶帽子,两件上衣,三条裤子,两双鞋,问穿戴整齐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装束?.如图,要给地图A、B、C、D四个区域分别涂上3种不同颜色中的某一种,允许同一种颜色使用多次,但相邻区域必须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涂色方案有多少种?
思考:若用2色、4色、5色等,结果又怎样呢?
4.一蚂蚁沿着长方体的棱,从的一个顶点A爬到相对的另一个顶点C1的最近路线共有多少条?
四、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3.解题的关键是从总体上看做这件事情是“分类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分类完成”用“分类计数原理”;“分步完成”用“分步计数原理”。有些较复杂的问题往往不是单纯的“分类”“分步”可以解决的,而要将“分类”“分步”结合起来运用.一般是先“分类”,然后再在每一类中“分步”,综合应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五、布置作业:课本P87习题10.1 第2、3题
细胞计数 第7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的第一节课。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的基础,学生对这两个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学好本章的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并能正确的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准确的判断,进而拿出完善的处理方案,提高实际的应变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是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难点是正确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二、说教法
启发引导式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
五、教学程序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布置作业知识拓展提出课题引入新课观察归纳形成概念比较归纳深化概念任务后延自主探究总结反思提高认识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提出课题DD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观察归纳DD形成概念:
首先,我结合图给出问题1:
问题1:从北京到上海,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一天中有火车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北京到上海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答案:3+2=5)
由这个问题我们得到分类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EEE,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接下来,我再结合图给出问题2:
问题2:从北京到上海,要从北京先乘火车到郑州,再于第二天从郑州乘汽车到上海。一天中从北京到郑州的火车有3班,从郑州到上海的汽车有2班。那么两天中,从北京到上海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答案:3*2=6)。
由这个问题我们得到分步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EEE,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两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得到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比较归纳DD深化概念
两个原理的比较:
1、共同点:都是计数原理,即统计完成某件事不同方法种数的原理,因此都要先弄清是怎样一件事,如何才算完成这件事。
2、不同点:分类计数原理中的n类办法相互独立,且每类里的每种方法都可独立完成该事件;分步计数原理中的n个步骤缺一不可,每一步都不能独立完成该件事,只有这n个步骤都完成之后,这件事才算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原理的比较,让更好的掌握原理的使用。
4、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例1。书架的第一层放有4本不同的计算机书,第二层放有3本不同的文艺书,第3层放有2本不同的体育书。(1)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2)从书架的第1、2、3层各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书架取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注意区分是分类还是分步。
例2一种号码锁有4个拨号盘,每个拨号盘上有从0到9共10个数字,这4个拨号盘可以组成多少个四位数字的号码?
例3。如图是广场中心的一个大花坛,国庆期间要在A、B、C、D四个区域摆放鲜花,
ABDC
有4种不同颜色的鲜花可供选择,规定每个区域只准摆放一种颜色的鲜花,相邻区域鲜花颜色不同,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摆花方案?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1)填空:
①一件工作可以用2种方法完成,有5人会第一种方法完成,另有4人会用第2种方法完成,从中选出1人来完成这件工作,不同的选法的种数是9。
②从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从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不同走法的种数是6。
(2)现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3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5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4名。
①从中选1人参加接待外宾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12
②从3个年级各选1人参加接待外宾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60
(3)把(a1+a2+a3)(b1+b2+b3+b4+b5)(c1+c2+c3+c4)展开后不合并时共有多少项?6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类计数原理
(2)分步计数原理
(3)两个原理的比较
(4)用两个原理解题的步骤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7、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P97习题10。1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边界跟踪的红细胞分割与计数 第8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细胞图像的研究中, 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精度。本文针对已经获得的红细胞显微图像, 进行了分割和计数的算法研究, 并在Matlab软件中进行了仿真, 获得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
1 细胞图像的预处理
将显微图像从RGB空间转换到HSI空间后, 在饱和度高的区域, H量化细, 采用色调H的阈值进行分割;在饱和度低的区域, H量化粗无法分割, 但由于此时比较接近灰度图像, 因而可采用强度I的阈值进行分割, 最后对分割后的图像合成。这种方法利用了颜色信息, 有效的获得红细胞区域。对于合并后的红细胞区域图像, 采用大津法即可得到红细胞的二值化图像, 如图1所示。
2 红细胞的分割
从图1 (c) 中可以看出, 二值化后的细胞图像中重叠和粘连情况比较严重, 针对此问题, 本文采用边界跟踪的分割3方法且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进。
本文的边界跟踪算法是按照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的顺序搜索目标, 设序列数组为K。首先从左上方开始搜索第一个目标像素点, 设为k0, 则像素k0是该区域最左上角的边界像素, 也就是搜索的起点, 设定搜索方向按逆时针, 八邻域方向搜索。k0设置为跟踪标志, 并将k0做为序列数组的第一个元素插入, 按逆时针方向搜索下一个目标像素, 并设为k。如果找不到, 则k为孤立像素区域;若k等于搜索起始边界像素k0, 则按顺序继续判断其它邻近方向上是否还有未跟踪到的边界像素, 若没有, 则已回到起始点, 算法结束。序列K中的边界像素点组成一条封闭区域, 将目标区域包围在内。在实验过程中, 为了提高边界跟踪的效率将搜索方向做了相应的改变。设搜索方向变量为M, 若当前M在斜角方向上, 则更新M= (M+4+2) /8, 否则按照M反向方向搜索, 经实验得出, 运用这种方法, 每跟踪一个边界像素点只需要检测其邻近的3个像素,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搜索速度。该基于八链码的边界跟踪算法, 可以一次扫描获得物体边界点序列以及边界链码信息, 为后续分割做好了准备。
对于凹陷特征有明显的重叠、粘边细胞区域的分割, 引入一个概念:最短删除路径。所谓最短删除路径, 是指从目标区域某一个边界像素出发, 通过区域内部, 到达另一个边界像素的最短距离。用所需要删除的像素数来衡量这一路径, 用该路径将目标区域分割所需要删除的像素数是最少的。
所以在八连通边界跟踪过程中, 如果区域的删除路径的宽度小于等于2个像素时, 则跟踪过程会第二次遇到原先检测过的边界点。如图2所示, 当八连通边界跟踪检测到k13和k14时, 会分别遇到已检测过的边界像素点k6和k5。一般情况下, 这正是细胞的重叠、粘连处所在。如果将跟踪获得的边界序列点删除掉, 则重叠、粘连将在此处分裂为两个细胞。以此类推, 即使两个细胞在粘连处的最小删除路径大于2个像素, 只要图像中的细胞满足类圆的凸集特性, 则细胞重叠、粘边处必然会有凹陷的情况, 因此, 只要等宽度地不断跟踪、删除区域边界像素, 则重叠、粘连细胞最终会分裂。
3 红细胞的计数
由于分割后的一幅图像内存在多个目标区域, 为每个目标区域分配相应标号的工作被称为标记, 标记结束时也就同时完成了计数。标记的实质工作就是检查各像素与其相邻像素的连通性, 然后对连通区域进行计数, 进而实现目标的自动计数。
二次扫描标记法只需要扫描两次即可完成整个的标记, 如图4所示为二次扫描标记算法示意图:
设图像的目标区域灰度为0, 背景区域灰度值为1。第一次扫描结束后, 所有灰度值为0的像素点都已经被标记过了, 但是有些标记是等价的。在进行第二次扫描时, 首先要根据等价对数组整理出等价关系, 然后根据等价关系对目标区域进行重新标记。在第二次扫描结束后, 所有灰度值为0的目标区域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标记值, 据此就可以将目标区分为不同的连通区域。得到不同的连通区域的数目就是相应细胞的个数, 即完成了细胞的计数。
4 结论
在MATLAB中分别对基于凹点算法、分水岭算法和本算法进行了分析对比。其中基于凹点算法的漏识数目为26, 识别效率为87.9%;基于分水岭算法的漏识数目为17, 识别效率为92.1%;本文算法的漏识数目为11个, 识别效率为94.5%。整体上看, 本文算法在计数准确度和计数速度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摘要:在红细胞的分割与计数系统中, 针对重叠、粘连细胞在分割时凹陷信息不完备以及在分水岭算法中不能实现真正的距离变换问题。本文从细胞的边界入手, 用基于边界跟踪的方法来实现重叠、粘连细胞的分割算法并做了相应的改进。实验过程中引出了“最短删除距离”的概念, 且获得了良好的分割效果。在分割完毕后对分割的细胞进行了计数研究。在顺序标记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扫描标记法, 实验结果良好。
关键词:边界跟踪,粘连细胞分割,二次扫描标记,细胞计数
参考文献
[1]秦红星, 蔡绍皙.彩色血液细胞图像的分割[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3 (13) :3.
[2]陆建峰.重叠细胞图像分享算法的设计[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0, 2, 2.
[3]李盛阳.医学细胞图像分割与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3.
[4]Istvan Cseke.A fast segmentation scheme for while blood cell images[J].Pattern Recognition, 1992, 3 (3) :530-533.
细胞计数 第9篇
摘要: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DLC)包括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细胞仪三分群法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细胞仪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主要用于血液造血系疾病、感染性疾病、过敏性和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诊断、辅助诊断和筛查,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和感染性疾病预后评价。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6-01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把血液制成薄血涂片,按照形态特征分类计数白细胞,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1]。
1标本来源
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50例,其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3岁。
2 计数方法
2.1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1.1标本采集 可使用毛细血管采血法所取的样本或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
2.1.2试剂 瑞氏染液。
2.1.3操作 将血液滴加在洁净的玻片上,用推片将其推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血涂片两头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于血涂片上,使之覆盖整个血涂片,固定0.5~1min。滴加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匀,染色5~10min。用清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即可镜检。
2.1.4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01~0.05(1%~5%)分叶核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2.2血细胞仪三分群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2.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2.2试剂操作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2.3参考值 仪器的报告方式为小细胞、中间细胞及大细胞。小-细胞代表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胸及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大细胞代表中性分叶核以及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2]。小细胞群(1.0~3.3)×109/L。中间细胞群(0.2~0.,7)×109/L。大细胞群 (1.8~6.4)×109/L。
2.3血细胞仪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3.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3.2试剂方法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操作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3.3参考值 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报告方式同手工法,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故参考范围如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虽然仪器法白细胞五分类采用了多种技术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仪器是依靠细胞的各种物理化学特性来进行细胞分类,与手工方法利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不同,故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准确性不如手工方法。手工方法仍然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金标准。
3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意义
3.1中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和激活补体功能,能吞噬细菌和组织细胞碎片,激活的补体成分(C3a、C5a、C567)具有粒细胞趋化作用。
3.1.1增多 ①反应性增多 见于:a.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特别是化脓性细菌全身性或严重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阑尾炎、急性肾盂炎或肾盂肾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b.炎症,化学性如腐蚀性或刺激性化学品损伤、急性胰腺炎、化学性腹膜炎;免疫性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脉管炎等。c.急性中毒,化学品或药物中毒,自身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d.急性失血,尤以内脏出血如肝、脾、宫外孕破裂出血;1~2小时开始升高,2~5小时达高峰。e.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肺、肾、脑等脏器梗死,肌肉挫伤、大手术后。f.排异反应。g.恶性肿瘤,尤其合并感染、坏死或骨髓转移时。②肿瘤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1.2减少 ①感染 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如流感、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机体反应性降低时的严重感染。②造血功能障碍 缺乏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造血原料如巨幼细胞性贫血。③骨髓病 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肿瘤骨转移、苯中毒、辐射损伤。④破坏过多 自身抗体如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⑤药物 多种抗肿瘤药物、氯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奎诺酮类、万古霉素、磺脲类、氨基比林、非那西汀、保太松、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类、氯丙嗪、奎宁等药物使用。⑥特發性粒细胞减少症、Felty综合征。
3.2嗜酸性粒细胞 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受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调节,吞噬免疫复合物和异体蛋白。
3.2.1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②寄生虫病,尤其是肠道外感染如华支睾吸虫、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病。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肿瘤性疾病,如肿瘤转移坏死时、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⑤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⑥酸细胞浸润性疾病,如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伴有肺浸润的嗜酸细胞增多症如L0f. fler综合征、嗜酸细胞性肺炎、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以及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炎、嗜酸细胞性肉芽肿等。⑦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传染病恢复期。⑧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3.2.2减少 见于急性严重感染如伤寒、肺炎、败血症,各种急性应激如创伤、大手术后,皮质醇增多症或皮质激素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3.3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有IgE的Fc受体,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发生颗粒释放反应,颗粒含有组胺、慢反应物、肝素、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3.3.1增多 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也见于慢性溶血、脾切除术后、淋巴瘤、骨髓转移癌、铅中毒、过敏反应。
3.3.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4.1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6岁前儿童期伴随免疫功能成熟过程。②感染,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细菌感染如百日咳、结核病、布鲁菌病;螺旋体感染如梅毒。病毒感染可见胞体大、核不规则、胞浆丰富或泡沫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有时也见于药物过敏、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前。⑤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4.2减少 主要见于皮质醇或烷化剂治疗,辐射损伤、免疫缺陷综合征、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3.5单核细胞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清除坏死细胞和异物、向T细胞传递免疫信息功能。
3.5.1增多 ①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②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梅毒、疟疾、黑热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④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3.5.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武汉: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2-133,137-138.
[2] 唐滬强,许凯声,吴敏良,等.库尔特STKS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异常提示的可信性[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3):176-177.
细胞计数 第10篇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重要性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一节独特内容。这一节课与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还为日后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两个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两个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点。
三、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中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的关于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都是以两个计数原理为基础的,而一些较复杂的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求解,更是离不开两个基本原理,所以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本章的重点内容。
正确使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学生清楚两个基本原理使用的条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类,学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分类和分步的选择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准确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需使学生认清两个基本原理的实质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类还是分步,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如何运用这两个基本原理有正确清楚的认识。教学中两个基本问题的引用及引伸,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启发引导式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类比推理,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设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六、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课题导入
这是本章的第一节课,是起始课,讲起始课时,把这一学科的内容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所以,首先阅读引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由学生感兴趣的乒乓球比赛提出问题,引出学习本节的必要性,明确研究计数方法是本章内容的独特性,从应用的广泛看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课题(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这样做,能使学生明白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新课讲授
通过幻灯片给出问题,配图分析,讲清坐火车与坐汽车两类方法均可,每类中任一种办法都可以独立地把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办好。
紧跟着给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还有4班轮船可乘,那么一天中,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一点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均可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这个问题的两个引申由渐入深、循序渐进为学生接受分类计数原理做好了准备。
板书分类计数原理内容:
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也称加法原理)
此时,趁学生对于原理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分类计数原理内容,启发总结得下面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
(1)各分类之间相互独立,都能完成这件事;
(2)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类标准下进行分类;
(3)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两类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分类计数原理的正确理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接下来给出问题2:(出示幻灯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图9-1),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提出问题:问题1与问题2同是研究从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请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之处?学生会发现问题1中采用乘火车或乘汽车都可以从甲地到乙地,而问题2中必須经过先乘火车后乘汽车两个步骤才能完成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