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精选4篇)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 第1篇
表述原则一般体现在句子或分句层面,它必须物化为相应的语言结构形式才能为交际服务。它的物化结构也就是语言学界通常所说的信息结构或主题结构。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发端于布拉格学派,他们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句子成分之间的交际动力,在Halliday(韩礼德)等人的手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维索尔伦的信息观似乎可以溯源于Halliday(韩礼德),他也主张句子的信息结构分为新信息与旧信息两种,旧信息可以在语境中找到,是发话人根据双方的背景知识假设而成的,双方可以共享;新信息则必须通过推理、分析才能知晓,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交际的进展。句子或分句中只有旧信息,失去了关注的焦点,交际枯燥,没有交际价值;只有新信息,理解则无从下手,交际陷入困境,不知所云;唯有两者互相结合,才能使相应的结构形式进入交际话语中,成为有效的交际单元。张今、张克定认为:信息结构是指为了传输新信息,必须把新信息和一定数量的旧信息糅合在一起,组织成一定的结构并传输出去,也就是说,信息结构是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的组合模式,在句子内部也可称为主位(话题)和述位(焦点或述题),主位代表话语的起点,一般位于句子的开头,述位是围绕主位展开,是表述的核心内容。由于每次交际的意图不同,主位与旧信息、句子的主语和命题的指称有时是重叠的,述位与焦点或新信息也是重叠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些范畴的重合又消失了,成为一种有标记的表达方式,因此,主位-述位的结构过程与旧信息-新信息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认为,广告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上述信息结构理论同样可以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国产的名牌啤酒Draught Bass (T表示主位,R表示述位)
标题:它们抄袭了我们的三角形,因为它们不能与我们的啤酒相匹配。
正文:1.//1777年(T),当William Bass酿造出第一品脱啤酒时(R),//更多的人(T)就知道如何去喝而不是如何去读(R)。2.//因此,当他们(T)迅速辩论并认可了Draught Bass的坚果和麦芽糖时(R),//Bass (T)几个字母对他们就毫无意义了。3.//在回答“你们有William Bass的淡啤酒吗?小伙子”这一问题时,//这些无耻的房东(T)会说“是的”(R),//但只有当政客(T)品尝了啤酒以后才恍然大悟(R)。4.//这(T)毫无疑问会使一些酒吧顾客盈门(R)。5.//因此,为了应付这一麻烦,William的孙子Michael Bass (T)在1876年注册了英国的第一个商标(R),//这(T)就是著名的“Bass”红色三角标志(R)。6.//事情(T)并没有就此结束(R),//Bass啤酒(T)如此超凡脱俗(R),//以致于假冒的红色三角(T)开始在各地出现(R)。7.//一些仿冒者(T)被记录在册(R),//但公平(T)主要按正常进程发生作用(R)。8.//因为尽管商标(T)容易仿冒(R),//但没有人(T)能再造出我们啤酒的独特口味和与众不能的特征(R)。9.//二百年以后,我们的商标(T)仍然受到法律的保护(R),而且,//由于我们(T)今天啤酒商的技术和献身精神(R),//还没有其他的人(T)能设法酿造出象Draught Bass这样的啤酒来(R)。
这则广告正文的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主述位结构
这段话中的单项主位有9个,如果主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不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功能单位,这就称为单项主位(详见下表):
复项主位,它具有语义的多元性,是多功能的综合体。广告正文是应属于传统语篇的范畴,语篇具有语篇、人际和概念三大功能,因此正文中的复项主位同样离不开语篇、人际和概念三大要素。语篇主位主要指话语中的衔接,人际主位涉及广告主的态度,概念主位主要是指整个语域中相关的参加者。此则广告同样有9个复项主位,见下表格。
广告主描述了英国名牌啤酒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悠悠历史,从而奠定了它独占鳌头的霸主地位。广告主以1777年问世的Draught Bass为起点,紧接着交待了多数人对它的垂青和认可。由此引发了一阵“William Bass”热。随着“但是”的出现,叙述出现转折,话题转向了政客。因为他们突悟Draught Bass的独特,导致“Bass”红色三角标志专利权的出现。但是却加速了仿冒的进程。两百年后,其地位没有丝毫摇,“而且”一词,在话语递进的同时引出了我们啤酒商的精湛技术和奉献精神,这才是Draught Bass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主述结构的清晰脉络使目标受众更好地掌握正文的信息网络,有助于加深话语的理解。
2、信息结构(我们分析同一个语篇,用“//”划出信息结构单位,见上则语料)
在话语的建构过程中,信息结构的默认构形是按照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线性序列排放的。通常情况下已知信息位于新信息之前。在一个句子中往往用主位来传载旧信息,用述位来传达新信息。两者吻合的情形反映了主述位结构与信息结构之间的联系。从上则语料结构上来看,主位与旧信息,述位与新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一对应的,用一个指称表述式(带有一个有关的存在预设)来完成。比如上文中“更多的人、他们、政客、这、一些仿冒者、我们的商品等等”,这些例子表明了旧信息和语法主语以及命题结构中的指称空位是相重合的,述位传达的都是新信息。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他们之间存在着错位的情况,这是由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决定的。他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一成分,会打破常规,新信息也会出现在主位中,而将旧信息置后。如在第一个小句中,主位中的时间词语就是一条新信息,突出强调了啤酒问世的时间,并为叙述其悠久历史拉开了序幕。再看这个主位结构:在回答“你们有William Bass的淡啤酒吗?小伙子”这一问题时,这些无耻的房东会说“是的”,其正常顺序应该是“这些无耻的房东在回答你们有William Bass的淡啤酒吗?小伙子”这一问题时,会说“是的”,前后对比就会发现,广告主有意识地将提出的问题提到了小句的开头,讲述的起点是新信息,而后接的“这些无耻的房东”是旧信息,信息结构的序列换成了由新到旧。“为了应付这一麻烦,William的孙子Michael Bass在1876年注册了英国的第一个商标”同样的道理,此句中介词短语前置,强调了眼前的困难,作为新信息放在旧信息“William的孙子Michael Bass”的前面。旧信息提供了理解参数,新信息使话语的内含进一步深化,它将Draught Bass引发的一系列竞争事件体现出来,展现了其击败对手的成长历程,并揭示了广告主的发话意图:Draught Bass啤酒经得起挑战和考验,值得人们信赖,激发了目标受众的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Under stu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Arnold, 2000.
[2]张今, 等著.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 第2篇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因为批评家既肯定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也不忽视内容的重要性。王国维没有直接形容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是从他的论述来看,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在王国维看来,想要正确认识理念就要摆脱欲念的束缚,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读者都离不开理念,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读者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形式认识理念。形式在王国维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独立价值的。到五四运动时期,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以新的Z言形式为标准。胡适说过,形式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展示,所以他肯定了白话语言的重要性。白话文学语言不仅作为语言新载体,而且也对思想革命有启蒙作用。闻一多认为新诗与传统诗格律是不同的,因为传统诗格式固定不变,格式与内容无关,但是新诗是根据内容确定格式的,是内容与格式的平衡。戴望舒与闻一多不同,他主张新诗格律化,但是否定闻一多的三美理论,主要强调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找平衡。刘呐鸥的观点是文艺是时代的反映。沈从文的观点是语言和技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重视把语言形式和人性展示结合起来。语言和形式是作品的血和肉,只有有机结合才是好作品。袁可嘉的说法是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形式与内容、意境与韵律、现实与理想的有机结合。
3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形式批评方法
从形式角度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虽然形式批评体系并不健全,但是从王国维的诗学到40年代,批评语言形式确实存在。王国维的形式批评方法主要表现在《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王国维提出了境界、写境等概念,按照时间顺序对包括李白在内的大多数诗人的作品的内容风格、体式、语言等进行审美评论,建立了初步的形式批评系统。胡适虽然没有建立形式批评体系,但是他在五四时期对文学形式的批评是最勤的一个,他批评的对象包括白话文、文学本体及相关。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写的清楚、要能打动读者,要美。在新诗体中他认为只要是好的诗就是可以具体的,就可以用具体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短篇小说是经济学用的文学手段,可以使描写的事实达到读者满意的程度。胡适在探讨理论时会与当下文学实践结合起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或者从理论出发来批评作家的作品,他体现的是理论和批评的结合。闻一多注重更多的是形式,这种注重主要建立在早期文学的审美观念和语言价值取向基础之上。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构成了闻一多批评体系。40年代时“九叶”诗派理论批评家主要从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来评论诗歌。比如唐疏于的语言批评体系包括诗歌和小说在内的非常多的诗人作品,主要以意象创造为切入点,但是最重要的着眼点还是作品的语言形式。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 第3篇
定价:165.00元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9月
推荐理由: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包括《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汉语别史》、《新文学的民间传统》、《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乡土与声音》五分册,系统探索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问题,对20世纪文学史的各种文学现象做出了独具视角的剖析,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问题” 、“潜在写作” 、“民间文化形态”、“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共名与无名”等一系列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概念,在探索文学史研究的多层面叙述上进行了理论创新。该研究填补了20世纪末文学史理论研究的空白,为整个20世纪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佳作试读: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的初步尝试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是由陈思和领衔申报的国家社科项目“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的最终成果。最初的想法是将我在近二十年来对20世纪文学史理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1985年我参加了在北京万寿寺举办的现代文学创新座谈会,当时参加者都被称作青年学者,但我理解这个“青年”的概念,更多的是指某种精神状态。因为是青年,所以敏锐、无畏、敢于探索和打破前人设置的条条框框,以崭新的学术面目来刷新学科。《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正是当初探索文学史理论的产物。当时出版社编辑把这部文学史著作列入一套牛犊丛书,意味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期望。自从1988年参与《上海文论》主持“重写文学史”的栏目以来,近二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一直在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问题,针对这个课题,相继发表了《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种解释》《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我们的抽屉——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共名与无名》《关于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等一系列论文,对当代文学史的各种现象做出我自己的解释,提出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概念,并引起过学术界同行的兴趣和相应。1999年,我和我的合作者首次将这些文学史理论应用到《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探索性地建构新的文学史体系和文学史理论构架。该书出版后,曾得到学术界同行们的热情鼓励。近十年来,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些青年朋友,如王光东、刘志荣、姚晓雷、李丹梦、陈婧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延伸研究。而复旦大学的青年一代学者郜元宝、张新颖等教授从各自的研究实践出发,对文学史与语言研究的跨学科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经过反复讨论规划,最后决定以目前系列研究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本项目所包括的理论丛书,正是复旦大学的师生在多年合作切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探索的部分成果。归纳起来,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的热点,以往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基本上局限在几个方面:一是论证白话文的合法性;二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大众化的问题等;三是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工具,它为铸造文学创作风格带来的修辞效用。当下出现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语言问题研究,有着非常明确地总结现代汉语经验的动机,并且许多语言学、文字学研究方法被引入文学语言研究,在20世纪文学史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中国文学语言的“本体”和“主体”等问题。复旦大学郜元宝和张新颖两位教授目前主要关注的方面:一、关于现代语言观念的演变。从源头上——白话文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梳理出现代汉语的内在发展与外部观念的冲撞中的发展轨迹。他们的讨论着眼于两个完全对立的语言观念:工具论语言观和本体论语言观,它们互为对立,前者作为一种主流的语言观念深深地制约了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品质,而后者虽被压抑却一直存在,以其注重“语言之体验”对于弥补现代汉语所受到的某种伤害起到重要的作用。二、“音本位”和“字本位”。郭绍虞先生曾经提出过关于中国文学“字本位”的结论,郜元宝教授在此立场上重新反思现代汉语作为文学语言的独特性,讨论“五四”以来有关口语和书面语的争论,也由此出发,解释新文学语言粗糙背后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文化人与其说是用汉语,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冲破了德里达“语音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可是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恰恰是脱离中国文学语言的实际,而这导致现代文学无法在内部的传统延续和外在观念的影响下真正找到自己的道路。三、欧化、方言及汉语的主体性问题。现代汉语从其生成之日,其主体和欧化就无法泾渭分明地简单讨论。研究者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为人诟病的“欧化”问题。他们从胡风的理论和路翎的小说创作实践表明,语言主体性的获得,重要一点在于它是语言在与之表达的对象之间产生的,就如胡风和路翎的作品,那些不为人所喜的、冗长而带着欧化特征的语言,却是在与中国现实的紧张“肉搏”和“奋力地突击”中,艰难地获取中国主题的城市语言。方言问题也一样,都是相对于规范的现代汉语,追求语言的丰富性、差异性的自由,其实它们是一个大问题的不同层面。他们从文学个案入手,深入探讨语言如何表达民间,以及方言在不同运用程度上,其自身的活力和主体意义。民间世界只有通过它自己的语言,即方言,才能真正获得其主体性。这些研究成果(包括关于都市文化、大众音乐等方面的讨论)在发表之后曾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反响,这些争论在本项目里也得到了部分的反映。
(2)文学史上的潜在写作
“潜在写作”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说明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圈里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在当时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这些作品分成两种,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另一种是作家们在特殊时期不自觉的写作活动,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中国自古以来对文学取广义的理解,书信表奏均为文学。作家不能正常写作时,他们的文学才情被熔铸到日常书写体裁之中,不自觉中丰富了文学内涵。如沈从文在1949年以后绝笔于文学创作,但他写的家信却文情并茂,细腻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生活和文学的理解。相对于那时空虚浮躁的主流文风,这些不自觉的日常写作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最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之一。“潜在写作”是指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但这个定义还有补充的必要:就作品而言,潜在写作虽然当时没有发表,但在若干年以后是已经发表了的,如果是始终没有发表的东西,那就无法进入文学史的研究视野;就作家而言,是以创作的时候不考虑发表,或明知无法发表仍然写作的为限,如有些作品本来是为了发表而创作,只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故而没有发表的,则不属于潜在写作的范围。对潜在写作的作品,过去文学史作者也曾注意到,但一般情况下是将这类作品放在他们公开发表的时代背景下讨论,这对于写作者本人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一旦置于文学史背景,意义就不一样了。现在提出“潜在创作”现象就是把这些作品还原到它们的创作年代来考察,尽管但是没有公开发表因而也没有产生客观影响,但它们同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严肃思考,是那个时代精神现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如马克思所认为的,统治者的思想永远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研究者只有将被遮蔽的民间思想文化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够打破“万马齐喑”的时代假象,真正展示时代精神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论声乐理论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关系 第4篇
一、声乐教学语言概述
所谓声乐教学语言是指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教师所使用的语言,通过这种声乐语言教学可以让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有利于教师进行声乐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声乐语言教学跟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是遵循一般教学语言规律,不属于某一种特殊语言范畴。但这种语言在声乐教学中具着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平时声乐教学中多加注意。声乐教学语言涉及种类非常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突出技能技巧训练效果的声乐教学语言,另一种是偏重强调感觉提示的声乐教学用语。其中前者教学语言更注重的是声乐技能技巧训练,而后一种则是偏向于学生的专业引导方面的语言。
二、声乐理论教学语言和教学语言关系
声乐教学语言作为声乐理论语言的教学基础,可以实现理论语言教学的表述和模拟,同时声乐教学语言的由来是经过教师长时间积累和实践得来的,它能够极大地丰富声乐理论语言,促进声音教学。声乐理论教学语言和教学语言两者具有较好的契合程度。同时声乐语言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感觉进行声乐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强主观性。因为个人的感觉不同,声乐教学语言表达的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声乐理论语言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完善的语言体系,而且理论语言也更加的规范化。因此,教师要想把两者语言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就要根据声乐教学语言的特点,打破传统经验化教学的体系,实现声乐理论语言准确表述。
三、运用声音进行声乐教学
1、声乐理论语言树立正确声音概念
声音概念作为声乐教学基础,只有保证了声音精准性,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知识学习。同时声音概念所涉及方面非常多,主要包括了音色、音调等。这些声音产生跟声乐练习者有很大关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声音概念对于声乐教学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很多声乐技能训练都是为声音概念服务的。但这种声音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经过学生长时间训练得来的。因此,在声音概念训练和培训当中,教师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定,采取科学的声乐理论语言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避免出现声音虚、晃等现象。如在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关闭”这个概念,这个“关闭”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关住”、“闭住”有着本质区别。在声乐教学中,关闭是指对中声区的声音进行相应的遮盖或拢住等,并不是指实际中的关闭的意思。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需要用声乐理论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2、用形象的语言进行声乐技巧训练
因为声乐这门课程比较深奥、难懂,因此其所涉及的语言也是较为抽象的、专业的,这样就会给学生声乐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压抑,从而导致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教师应该使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声乐学习更多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状态和情绪直接关系到声乐知识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多使用一些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进行声乐知识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过多使用理论语言,导致学生失去声乐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如教师在跟学生进行吸气状态歌唱方法讲解时,就可以给学生举一个生活中常见挤气球现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避免学习的枯燥乏味性。
3、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感觉提示语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提示与练习者感觉具有直接关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般来说,单一感官刺激歌唱提示比较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如果是受到多个感官刺激的歌唱提示,歌唱者则相对较难接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影响,尽量使用一些明确清晰的歌唱提示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避免让学生产生知识上的误区。如声乐歌唱中“颤音”训练,很多教师在训练中都会使用“抖”来形容,这样就会很容易给歌唱者带来误区,导致歌唱者在训练时,故意抖动咽肌来制造颤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做法,不利于歌唱者声乐学习。
四、结语
“感觉”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传授方式,然而,人的“感觉”并非是千人一律的。一方面,声乐理论语言在教师们的理解中,其“感觉”并非完全相同;二方面学生对声乐理论语言的理解和接受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声乐教学的言语活动。要想更好地进行声乐知识学习,教师要处理好两者关系,做到有机结合,从而科学进行言语活动,保证歌唱者更好地进行声乐训练,提高专业歌唱水平。
摘要: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学语言和教学语言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歌唱者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声乐教学语言和理论语言各具不同特色,教师需要根据两种不同语言特色进行教学。教学中应努力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提高歌唱者声乐学习效果。为此,本文对声乐两种语言关系进行了一定探究,期望通过相应探讨可以给歌唱者带来一定实质性帮助。
关键词:声乐,理论语言,教学语言,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湘.论声乐教学的两种语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