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母乳喂养指导(精选6篇)
系统性母乳喂养指导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12月在我科分娩的440例产妇, 随机均分为2组。试验组220例, 年龄20岁~40岁, 平均年龄24.5岁;自然分娩105例, 剖宫产115例。对照组220例, 年龄20岁~42岁, 平均年龄24.2岁;自然分娩108例, 剖宫产112例。2组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及分娩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1.2.2
试验组从入院开始即通过多媒体、讲座、书面材料等形式多次反复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讲解, 产前着重强调母乳喂养的好处, 以增强其母乳喂养的信心, 产后着重讲解母乳喂养的知识技巧并进行具体的示范及指导。
1.2.2. 1 母乳喂养的好处
(1)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糖类, 适当比例的钙、磷, 有利于婴儿的吸收利用[1]。 (2)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蛋白和免疫细胞, 能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 (3) 母乳直接从乳腺分泌, 温度适宜, 无污染, 喂养方便、经济。 (4) 哺乳能增进母子感情, 有利于婴儿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 (5) 哺乳可促进缩宫素的产生, 使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能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性;可抑制排卵, 起到避孕作用;可延迟月经复潮, 使母体内的蛋白质、铁和其他营养物质通过产后闭经得以储存, 利于产后恢复[2]。
1.2.2. 2 促进母乳喂养的知识技巧
(1) 早接触、早吸吮:婴儿出生后30 min内即与母亲进行裸体皮肤接触并让婴儿吸吮母亲乳头。
(2) 母婴同室, 按需哺乳:母亲和婴儿24 h都在一起, 每天治疗护理的时间不超过1 h, 除非有医学指征。按婴儿需要随时哺乳, 不规定时间和次数。
(3) 不用奶瓶、奶粉, 开奶前不喂食:除母乳外, 禁止给婴儿喂任何食物或饮料, 除非有医学指征。不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吸橡皮奶头, 或用奶头做安慰物。开奶前喂食或使用奶瓶、奶粉, 会使婴儿产生乳头错觉, 减低对母乳的渴求。
(4) 帮助母亲使婴儿正确含接:母亲坐位、卧位或站位均可, 体位舒适, 母婴紧贴, 目光对视, 母亲扶托乳房, 使乳头触及婴儿口唇, 婴儿张大口吸入乳头和大部分乳晕, 用手协助避免堵住婴儿鼻孔, 让婴儿有节奏地吸吮和吞咽。每次哺乳以不同侧乳房开始, 吸空一侧换另一侧乳房。哺乳完毕让婴儿直立靠于母亲肩上, 轻叩背部排出吸入的气体。
(5) 乳胀的处理:热敷及按摩乳房或指导服用散结通乳中药, 或用吸乳器吸引促使乳腺管通畅。
(6) 乳汁分泌不足的处理:调节饮食, 加强营养, 多进汤汁食物, 保证乳母身心愉快和充足的睡眠, 避免精神紧张, 或采用针刺疗法、中药催乳。
(7) 乳头皲裂的处理:轻者继续哺乳, 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乳晕上;重者用吸乳器吸出或用乳头罩间接哺乳, 在皲裂处涂敷10%复方苯甲酸酊或蓖麻油铋糊剂, 于下次哺乳前洗净。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成功率为96.82%, 对照组成功率为77.73%, 试验母乳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见表1。
3 讨论
母乳喂养既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又有利于产妇身体健康。但现实生活中, 许多母亲由于各种原因, 如工作忙、工作压力大, 怕麻烦, 怕哺乳影响体型, 或认为现在营养品多, 经济状况较好, 不给孩子母乳也无所谓等等, 而放弃了母乳喂养;或者虽然进行母乳喂养, 但由于知识缺乏、方法不当, 而致使母乳喂养不成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进行母乳喂养指导, 让所有孕产妇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让每一位母亲熟练掌握母乳喂养的知识技巧, 从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文娜.妇产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8-59.
系统性母乳喂养指导 第2篇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母乳为宝宝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营养,营造了一个绿色天然的成长环境,母乳喂养让母亲和宝宝的关系更紧密。7月30日上午,丈亭中心卫生院组织妇产科、妇儿保、公共卫生科等相关医护人员在丈亭镇邮电局门口,开展了以“母乳喂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的第二十五个世界母乳喂养周教康教育宣传活动。
活动中,设立了母乳喂养咨询台、展示了图文并茂的健康宣传海报、悬挂了主题横幅,发放《解决母乳喂养的9个问题》、《母乳喂养宝典》等宣传折页和小本子。在产科主任胡医生、妇保钟医生前准妈妈们一个接一个,她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准妈妈们讲解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宝宝带来的好处、哺乳的正确姿势及方法、如何践行母乳喂养,用她们专业的知识解除准妈妈们对母乳喂养的顾虑。同时还为前来咨询的准妈妈们和过往居民准备了母乳喂养有奖知识问答,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80多份,接受咨询40余人次,让到场的准妈妈们等进一步了解母乳喂养知识,提高对母乳喂养的意识和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心。
个性化指导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 个性化指导;产妇;母乳喂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98-01
母乳是新生儿及婴儿食用的最好物质,可为新生儿及婴儿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水分,能有效的减少其患病风险,促进智力的发育[1-2]。然而受大部分妇女由于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及精神等因素的影响[3],导致母乳喂养情况不理想。母乳喂养作为产褥期的重点保健工作之一[4]。我们对部分产分进行了个性化指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的产妇326例。将实行个性化指导的206例作为研究组;将另120例行常规指导的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年龄20-31岁,平均(26.2±4.1)岁;孕周36-41周,平均(38.4±1.6)周;初中以下文化83例,初中以上文化123例。对照组中年龄22-34岁,平均(26.5±4.5)岁;孕周37-40周,平均(38.3±2.2)周;初中以下文化49例,初中以上文化71例。两组所有产妇在孕期体检时均无异常发现,新生儿阿氏评分都在8分以上。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指导:从分娩后开始告知其母乳对新生儿的优点,并指导喂养等。
1.2.2 研究组
1.2.2.1 评估 产妇入院后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询问,包括基本信息、新生儿喂养知识等,以评估其对母乳喂养的认识。
1.2.2.2 宣传 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优点;讲解母婴同室、早期吸允的目的;告知情绪、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对母乳形成的营养。
1.2.2.3 指导 产妇在分娩后,根据其具体评估情况进行喂养指导;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体位及喂养时的怀抱姿势;嘱产妇及家属让婴儿早期吸允、并多次吸允;及时排空乳房、以维持乳腺管的畅通,增加奶量及防止乳腺疾病的发生。
1.2.2.4 饮食和心理指导 嘱产妇饮食以清淡、高蛋白质为主,多吃流质,以增加奶量;多与产妇进行交谈,帮助其克服内心的恐惧、紧张;对伤口及乳腺疼痛的产妇及时查找原因,并对其进行安慰。
1.2.2.5 出院后 每月进行2次电话随访,以对喂养情况进行指导,告知注意事项;告知产妇科室的联系电话,以便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惑时及时联系。
1.3 观察指标 为半年后纯母乳喂养率。研究组为最后一次电话随访获得的数据;对照组为婴儿出生的第6个月末进行电话调查所得到的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器V1.61分析,均数资料经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分析,P<0.05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半年后纯母乳喂养163例,喂养率为79.13%;对照组半年后纯母乳喂养81例,喂养率为67.5%。两组纯母乳喂养率相比,X2=5.44,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喂养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重要的内容,是其生长和发展的根本[5]。现对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主要以纯母乳、混合、人工三种为主。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儿及婴儿的食品,因此临床多主张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纯母乳喂养为主。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千篇一律,且不断重复。产妇不但不易接受,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个性化指导是一种集饮食、心理、喂养于一体的母乳喂养指导方式。其能根据每一位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指导,完整性较强。从孕妇入院开始便着重对其的生理、心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综合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能满足各产妇的不同需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本次我们选择206例行个性化指导及120例行常规指导的产妇进行观察。半年后实行个性化指导的一组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较高(本次分析中研究组为79.13%;对照组为67.5%)。因此,我们认为个性化指导能有效的提高纯母乳的喂养率,临床可大力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洁,高健.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3032-3033.
[2] 徐海龙,荆蕙,王秀媛,等.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00-4703.
[3] 郭广兰.科学指导精心护理,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352.
[4] 杨素勉,田溢卿,王敬联,等.产褥期妇女知识及生活需求调查与母婴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371-3372.
出特婴室后的母乳喂养指导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1例中阿氏评分<7分的3例, 新生儿黄疸15例, 新生儿肺炎8例, 早产3例, 窒息2例。
1.2 乳头错觉的表现
婴儿常常表现为觅食反射强烈但触及母亲乳头即哭闹不止, 拒食, 烦躁不安, 吸吮困难或不含吸待乳汁挤出流入口中。
2 指导方法
母乳是婴儿最佳营养和饮料, 母乳喂养是最安全理想的喂养方法, 全社会都要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当发现乳头错觉迹象时应尽快纠正。
2.1 每天由床位护士首先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播放录像, 指导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再倾听她们的述说, 理解产妇的感受, 分析产生乳头错觉的原因, 讲明吸吮反射是一种本能[1], 孩子一定会吃并且喜欢吃母亲的乳汁, 错觉的纠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2], 坚定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取得产妇及家属的配合。
2.2 询问泌乳量, 哺乳次数, 婴儿大小便次数, 将此项工作列入工作常规。
2.3 指导时要注意在婴儿不太饥饿时或未连续哭闹时进行, 可抚触或轻弹婴儿足底刺激婴儿清醒, 产妇取舒适位置喂哺, 有时由于乳房过度充盈, 婴儿拒绝吸吮胀硬乳头, 此时可挤出少量乳汁, 使乳房变软, 便于婴儿吸吮。如果婴儿触及乳头就哭闹不止, 护士应将婴儿抱起, 轻摇哄拍, 给予抚慰, 让产妇放松心情, 一次不成功要坚定信念, 坚持反复多次, 而且要讲明人工喂养的危害。
2.4 检查与评估即下一班查上一班的宣教内容和记录, 对产妇进行考评, 不足之处立即补充。
3 体会
由于我院是县级市医院, 属基层医院, 一年中接受有并发症的孕产妇较多, 所以带来母婴分离情况也多, 势必造成乳头错觉现象。为此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加强产前宣教力度, 重视社会因素, 使产妇在孕期就有母乳喂养的决心。另外, 医护人员要认真对照《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规定, 履行各自责职, 加强质量管理、环节管理, 对各级人员、各个班次要进行评估、检查, 严把质量关。由于我们能采取了具体措施和掌握了技巧, 31例出特婴室婴儿的母乳喂养宣教工作均获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杰, 母婴同室与早期授乳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13 (4) :237.
系统性母乳喂养指导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产的180例携带乙肝病毒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母乳喂养指导与护理。纳入标准: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分娩且自愿要求并能积极配合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 均在产前检查时进行常规HBVM检测发现为HBs Ag或HBe Ag单阳性。排除标准:HBs Ag、HBe Ag双阳产妇;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及合并症不适宜母乳喂养;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母乳喂养指导产妇。180例产妇年龄25~34岁, 平均年龄 (27.91±3.13) 岁。
1.2 方法
1.2.1 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
针对不同产妇的乙肝病毒携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护理, 并根据产妇自身情况给予对新生儿喂养的科学建议。经研究发现在新生儿出生24 h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 在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上无明显差异[2]。新生儿若按照0-1-6程序接种了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但对于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产妇或转氨酶 (aminotransferase, transaminase) 增高的产妇则不适宜母乳喂养, 因为经研究发现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产妇或谷丙转氨酶 (ALT) 增高的产妇母乳喂养会增加婴儿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所以对于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产妇或ALT增高的产妇建议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 以减少新生儿的乙肝感染率, 同时在婴儿出生零时间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并采取必要的隔离, 同时在允许的条件下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起到更理想的免疫效果。
1.2.2 指导与护理
1.2.2. 1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还不健全, 对乙肝病毒免疫力极低, 一旦受染乙肝病毒很难清除。
所以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按照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即在出生零时间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C) 200 IU, 72 h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 mg, 并在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注射, 在新生儿4周岁时以同样程序接种HBIC 200 IU[3], 以确保婴儿有较高抗体, 从而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1.2.2. 2 对产妇进行母婴传播知识的指导
(1) 帮助产妇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切勿亲吻婴儿, 更不要咀嚼食物喂婴儿, 婴儿的生活用品及餐具应单独使用及清洁, 并进行定期消毒, 注意避免母血、唾液及汗液污染婴儿。 (2) 哺乳前产妇可用流动水清洗双手并用干净温湿的软布擦拭乳房, 擦拭时忌用肥皂、乙醇等刺激物, 并对乳房进行按摩以刺激乳汁分泌。当结束哺乳时产妇可用食指轻轻向下按压婴儿下颚, 使其自然放松, 以免乳头损伤。为防止出现乳腺炎症, 要做到按需哺乳, 并在哺乳结束后挤尽剩余乳汁, 如果产妇出现乳腺炎、乳头破裂或婴儿消化道黏膜炎症损伤情况, 应暂停哺乳[4]。
1.2.2. 3 饮食指导
产妇产后需要均恒的营养, 同时为促进母体尽快恢复, 保证产妇分泌充足乳汁, 要多摄入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同时注意荤素搭配, 以增加产妇的食欲, 满足产妇的营养需求。避免因营养不良增加对乙肝病毒易感性。
1.2.2. 4 心理护理
由于人们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型肝炎的区别存在误区, 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 担心怕传染给新生儿, 心理压力极大, 极易产生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产后的恢复, 更有些产妇不愿进行母乳喂养, 担心新生儿被感染上病毒, 因此, 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作为医护人员, 要向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型肝炎的区别, 明确告知产妇单纯HBe Ag并不意味着是乙肝患者, 只要不是HBs Ag和HBe Ag双阳[5], 且在新生儿出生零时间按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从而帮助产妇及家属克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保持放松的心情, 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2 结果
通过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护理, 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防止母婴传播的指导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通过对7个月龄婴儿的HBVM进行检测, 180例婴儿血清中HBs Ag和HBe Ag双阳5例, 单纯HBe Ag阳性为0例, 单纯HBs Ag阳性4例, 总HBV感染率为5%。
3 小结
经过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母乳喂养的指导与护理后, 使产妇及家属正确认识了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型肝炎的区别, 使产妇减轻了心理压力, 减轻了对乙肝病毒的恐惧心理, 消除了焦虑情绪,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妇的产后恢复, 提高了母乳喂养的信心。同时通过对产妇进行母婴传播知识的指导, 使产妇了解了HBV的传播途径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重视, 降低了母婴传播的几率, 保护了易感者。同时通过对新生儿接种的指导, 使产妇正确认识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必要性, 并按0-1-6程序积极配合接种。
本文通过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指导与护理,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产妇通过正确的母乳喂养与护理, 有效阻断了母婴垂直传播, 提高了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信心。
综上所述, HBV携带产妇可否进行母乳喂养受多重因素影响, 而其携带模式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对于单纯HBe Ag或HBe Ag阳性产妇 (HBe Ag或HBe Ag双阳除外) , 在对新生儿进行免疫干预后是可以母乳喂养的。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对携带乙肝病毒产妇如何母乳喂养的指导与护理。方法 180例携带乙肝病毒产妇, 对其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护理, 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防止母婴传播的指导。结果 检测7个月龄婴儿的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 180例婴儿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和乙肝e抗原 (HBe Ag) 双阳5例, 单纯HBe Ag阳性为0例, 单纯HBs Ag阳性4例, 总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率为5%。结论 携带乙肝病毒产妇只要按照0-1-6程序及时为新生儿接种了乙肝疫苗, 是可以母乳喂养的, 母乳中虽然含有乙肝病毒, 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母乳喂养可以导致孩子被感染。但如果产妇HBs Ag和HBe Ag双阳则不易母乳喂养, 且要进行必要的母婴隔离, 以免增加新生儿的感染几率。
关键词:携带乙肝病毒产妇,母乳喂养,指导与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明荣.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1 (10) :112.
[2]高结坤, 胡先平.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阻断乙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14 (10) :48.
[3]张立东, 黄岩.母乳喂养与乙型肝炎携带的相关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3, 20 (2) :80-81.
[4]白洁, 李莞.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在母乳喂养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8 (6) :89.
围生期母乳喂养系统健康教育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 凡从确诊怀孕到产后4个月内, 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居住本市的孕产妇297例, 按自愿原则, 将愿意接受系统教育的150例作为观察组, 其余14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乳房发育良好, 均无内、外科合并症, 语言交流正常。观察组平均年龄 (26±6) 岁;孕 (39.1±1.3) 周;剖宫产60例 (40.0%) , 自然分娩90例 (60.0%)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1例, 中专和高中66例, 初中及以下5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27.0±6.0) 岁;孕 (39.3±1.4) 周;剖宫产61例 (41.5%) , 自然分娩86例 (58.5%)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3例, 中专和高中63例, 初中及以下51例。
1.2 方法
首诊时确诊怀孕后, 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自愿原则, 观察组进行系统健康教育, 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进行常规指导。对参与系统健康教育者, 医务人员收集从怀孕至产后4个月孕产妇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资料, 做出正确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定时发放画报, 每周通过闭路电视, 宣教室, 将孕产妇集中到一起, 讲解、示范, 手把手进行行为指导, 讲解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具体指导内容如下:
1.2.1 孕期健康教育
首先向孕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讲授母乳喂养的科学性, 帮助孕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指导孕妇平时要注意选择宽大舒适的棉质内衣, 避免紧束肢体, 要勤换洗。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以及富含蛋白质、钙和铁的食物, 增强免疫功能, 并适量食用粗纤维食物防便秘。居室要安静、舒适、通风、光照充足, 空气清新;多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树立信心, 不要焦虑, 保持心情愉快。还要注意乳房保健宣教。孕24周开始, 每天擦洗乳房一次, 保持乳房清洁。孕28周开始, 每天先用温热毛巾拧为半干, 环绕敷于乳房上面, 以皮肤微红为宜, 然后环形按摩乳房。如有乳头凹陷或平坦, 则用十字按摩法做乳房按摩, 以乳头为中心, 双手食指放在乳晕两旁, 先略向下压, 再向两旁推开, 然后再推回, 最后捏住突出的乳头轻轻搓揉一会儿, 温水洗净。如刺激乳头出现下腹坠胀、阴道出血等现象, 立即停止操作。孕晚期使用模拟婴儿作行为指导, 使孕妇初步掌握喂哺体位及含接姿势。
1.2.2 产后健康教育
分娩后向产妇及家属祝贺喜添宝宝, 介绍宝宝肤色、外貌、身长等情况, 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 减轻和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及时补足液体, 恢复体力, 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奶, 指导母乳喂养正确的含接姿势, 正确的哺乳体位, 胸贴胸、腹贴腹、嘴唇贴乳头。提供母婴同室, 指导产妇及家属新生儿护理方法。哺乳期要让婴儿多吸吮, 按需哺乳, 尤其晚上是泌乳素分泌高峰期, 多刺激有利于乳汁分泌。指导产妇要多喝汤, 多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避免回奶食物, 多休息, 保证乳汁充足。教会产妇如何防止乳胀、乳头破裂, 如何判断乳汁是否足够, 以及人工挤奶等方法。针对产妇心理问题, 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同时指导家属和照顾者要多关心产妇, 多与产妇沟通, 尽量满足产妇的需求, 使其身体尽快恢复, 保持心情愉悦。
1.3 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估产妇乳房保健, 喂哺技巧, 并发症处理等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在产后42天母婴来院做常规健康检查时, 由产科医生评估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 答对80%以上为掌握, 并评估产妇乳头皲裂、乳房胀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在婴儿满4个月后评估两组产妇在产后4个月内乳汁是否充足及纯母乳喂养率。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产妇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2.2 产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 (表2)
由表2可见, 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率远高于对照组, 产后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3 讨论
孕期针对孕妇的生理、心理进行沟通交流, 改变了过去遗留下来的旧风俗、旧习惯, 使孕妇掌握了如何膳食、穿着, 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了睡眠, 促进乳房正常发育。孕中期开始对乳房进行清洁按摩, 促进了皮肤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保持乳腺管的通畅, 增加了乳头皮肤的坚韧性, 使产后哺乳时不易发生破损、乳腺炎等, 并能及时发现平坦凹陷乳头, 予以纠正, 不致产后哺乳困难。通过孕期的指导, 帮助孕妇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解决了哺乳前的焦虑心理, 为产后哺乳做了充分准备[3]。
产后要及时引导产妇对哺乳的正确认识, 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 掌握判断奶水足够的方法, 经常与产妇沟通, 探讨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 帮助其寻求应对方法, 解除产妇思想顾虑, 让婴儿及早吸奶, 婴儿多次不定时的吸吮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下丘脑, 促使脑垂体生乳激素释放, 反射性引起脑垂体释放催产素, 刺激乳腺和乳腺管收缩, 将乳汁射入通向乳头的输乳管里, 促进奶水分泌[4]。同时, 分娩初期产妇易身心疲惫, 应给予合理的膳食调节及人性化帮助, 使其感觉到家庭和社会对她的关心、照顾, 从而心理上感到温暖, 心情轻松愉悦, 会使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增高, 从而奶水增多。母婴居室环境的安静整洁, 也有利于产妇休养。本研究结果显示, 孕期、产后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率较高, 乳房胀痛、乳头皲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王淑敏.加强母乳喂养管理, 提高母乳喂养质量[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 :143-144.
[2]李学勤.产后两个月内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5) :1372.
[3]郭盛菊, 洪金兰, 韩红彩.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06, 27 (12) :151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