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酶治疗范文(精选9篇)
纤溶酶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3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22例;年龄45~77岁, 平均 (64.2±7.5) 岁。对照组中男34例, 女19例;年龄44~75岁, 平均 (63.1±6.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 有效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降脂稳定斑块以及有效防止相关并发症等。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纤溶酶 (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1022487) 治疗, 首次100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之后每次200U, 1次/d, 10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相关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 生活可以自理, 言语功能大致恢复正常;显著进步:相关症状显著好转, 肌力恢复较为明显, 吞咽以及言语功能明显改善, 具有部分生活自理的能力;进步:患者肌力有一定程度地恢复, 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有一定程度地恢复;无效:相关症状和体征和治疗前相比, 没有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94.34%) 高于对照组 (73.5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因为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者, 两组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以及心电图等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近几年, 国内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脑梗死患者逐渐增多, 脑梗死致残、致死率较高,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梗死最为常见的诱因为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液黏液度及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加、血流速度明显降低, 进而造成脑动脉栓塞, 最终引发脑梗死。[3,4]
治疗脑梗死的基础就是尽早恢复大脑缺血的再灌注, 进一步减轻脑细胞损害,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目前, 主要采用溶栓治疗, 一般脑梗死发生6h内溶栓效果最为明显, 此时可有效抑制血栓, 明显改善大脑血液流动。6h后因大脑组织已经缺血性坏死, 形成脑梗死, 溶解血栓对坏死的脑细胞没有任何意义, 但纤溶酶效果仍然非常明显[5]。
纤溶酶是可以直接溶解纤维蛋白或者纤维蛋白原的一种酶, 有研究表明, 蝮蛇蛇毒纤维组织中具有纤维蛋白溶解酶样或者血样素样的作用, 可有效溶解纤维蛋白或者纤维蛋白原。另外, 纤溶酶可明显改善梗死病灶周围血液循环, 增加缺血半暗带的血供, 减少神经元坏死, 缩小梗死面积。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 和相关报道结果相一致[6]。
总之,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摘要:目的 研究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纤溶酶治疗,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94.34%) 高于对照组 (73.58%) ,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纤维蛋白溶酶,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29 (6) :379-380.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29 (6) :376-383.
[3] 李浩军, 刘鸣, 沈飒, 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23 (11) :953-955.
[4] 周霞, 张诚.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 2014, 11 (12) :136-139.
[5] 陈春燕, 陆学胜, 孙晓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21) :6053-6055.
纤溶酶治疗 第2篇
摘要:为了研究地鳖虫(Eupolyphage sinensis Walker)纤溶酶的溶栓机理,根据地鳖虫纤溶酶成熟肽编码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地鳖虫纤溶酶进行了结构分析,用Biosun软件的同源模建技术,模拟了其三维结构。利用GOLDKEY软件,对地鳖虫纤溶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等电点、亲水性、柔性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鳖虫纤溶酶的活性中心是组氨酸、丝氨酸和天冬氨酸3个氨基酸残基,位于球蛋白中心凹穴处,底物结合部位是丝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该类酶水解纤维蛋白的机理是催化精氨酸-赖氨酸之间的肽键水解。
关键词:地鳖虫(Eupolyphage sinensis Walker);纤溶酶;三维结构;序列
广东工业大学纤溶先导药物课题组在进行地鳖虫纤溶活性成分研究时,从该虫体内分离纯化得到了地鳖虫纤溶酶[1,2],对此类纤溶酶基因 DNA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克隆得到其中一种地鳖虫纤溶酶成熟肽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DQ396618),并将其用赤毕酵母表达[3]。为了深入探讨地鳖虫纤溶酶的纤溶作用机制,确定其活性中心的位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地鳖虫纤溶酶序列进行多方位分析,并建立了地鳖虫纤溶酶可靠的三维结构模型,揭示了其纤溶机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理论与方法
要想了解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只有将蛋白质溶液结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蛋白质的单晶,通过衍射数据,得到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但是蛋白质结晶条件苛刻,而且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能变成单晶。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已知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做出预测,同时还能对蛋白质序列中的每个氨基酸逐个分析,即比较蛋白质模建,又称为同源模建。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方法[4-6]。本研究将地鳖虫纤溶酶的蛋白质序列提交到NCBI的自动比较蛋白质模建服务器Blast上,通过程序自动确定了地鳖虫纤溶酶序列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的部位(图1),Biosun软件模拟生成了地鳖虫纤溶酶的三维结构。利用GOLDKEY软件,对地鳖虫纤溶酶全序列的等电点、亲水性、柔性进行分析,利用无模型比对时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的性质,进一步阐明地鳖虫纤溶酶的纤溶机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维结构模拟与评估
将地鳖虫纤溶酶蛋白质序列导入Biosun软件,软件自动选取蛋白质Tryp_SPc[cd00190]为模板,模拟目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结果见图2。其中a、b、c 3个球状模型,分别对应S178、H41、D85 3个氨基酸残基侧链(羟基、咪唑基、羧基),与胰蛋白酶催化三联体结构一致[7,8]。d、e、f 3个肽键链状模型,分别对应于地鳖虫纤溶酶的底物结合部位D172、S193、G195。由三维结构可以看出,底物结合部位和酶催化活性中心都没有α螺旋和β折叠(α螺旋为柱状区,β折叠为板状区),该区域容易发生形变,在催化过程中跟底物结合时产生诱导契合,符合酶催化理论。酶活中心处于这个蛋白质中心的凹穴处,与通常对纤溶酶活性中心的认识一致[9,10]。笔者在前期试验中发现,该酶受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的抑制,推测其为丝氨酸蛋白酶[1,2],此推测与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的活性中心S178结论一致。
对模板蛋白质和目的蛋白质进行同源性比对(图3),Blast软件给出89.9的评分,说明模板蛋白和地鳖虫纤溶酶的同源性比较高,二者序列覆盖率达到99%。随机匹配的可能性为2×10-19,这么小的随机匹配可能性,说明2个蛋白质相同的序列部分,不是偶然出现的,是具有同源性的。二者最大序列的相似度达到43%。以此模板蛋白质进行同源模建,结果可信。
2.2 GOLDKEY软件的序列分析
在地鳖虫纤溶酶三维结构分析中,采用的是同源模建的方法。在预测的时候,其他蛋白质与目标预测物的差异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偏差。采用GOLDKEY软件对序列的每个残基逐个计算其特性,虽然无法得到三维结构,但是其数据可靠性更好,更能反映目标蛋白质的特性。图4为利用GOLDKEY软件对地鳖虫纤溶酶氨基酸序列的等电点进行模拟。由图4可知,该蛋白质的等电点为9.67。在通常生理环境下,该蛋白质带正电。纤维蛋白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地鳖虫纤溶酶很容易靠近纤维蛋白质,与之结合,表明该酶对血栓有一定的靶向作用。
利用GOLDKEY软件对地鳖虫纤溶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亲水性模拟(图5)。由图5可知,地鳖虫纤溶酶序列中每个氨基酸的亲水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其中H41为0.5,D85、S178、D172、S193、G195均为0。H41、D85、S178为活性部位,D172、S193、G195为底物结合部位,其亲水值均比较低。在序列中,这6个残基的亲水值都处于局部最低点(相邻残基的亲水值均较高)。对于水溶性球形蛋白质,亲水值较低的氨基酸趋向于蛋白质的内部,亲水值较高的氨基酸趋向于蛋白质的外部,从一级结构上的亲水性推测,H41、D85、S178、D172、S193、G195这6个氨基酸都位于蛋白质的内部,与三级结构相符。
纤溶酶治疗 第3篇
关键词:早期IgA肾病;纤溶酶;小剂量尿激酶;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55-01
IgA肾病为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肾小球疾病,为导致发生肾小球硬化、尿毒症以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相关文献研究指出[1],每年约20%的IgA肾病患者会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需要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治疗。研究指出[2]尿激酶能够有效解决IgA肾病患者纤溶功能低下的情况,且能够降低蛋白尿水平。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早期IgA肾病患者的最佳疗法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46例早期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n=23),其中,A组:14例男,9例女,平均年龄(43.2±2.4)岁;B组:12例男,11例女,平均年龄(43.5±2.6)岁;A组和B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3]
纳入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纳入Lee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纳入肾功能正常、蛋白尿少于1.0g/24h的患者;纳入无出血倾向、联合应用ACEI与中药针剂治疗的患者;排除伴有乙肝相关性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B组患者应用尿激酶(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226;10万单位)治疗,将10万U尿激酶加入到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一个疗程10d,每个月治疗一个疗程,共治疗半年;A组患者应用纤溶酶(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110;100单位)治疗,将300U纤溶酶加入到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一个疗程10d,每个月治疗一个疗程,共治疗半年。
1.4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患者的24h尿蛋白减少超过50%,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有效:和治疗前相比,患者的24h尿蛋白减少超过25%,少于50%,肾小球滤过率无显著变化;无效:治疗后,患者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软件处理,运用%表示计数资料并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A组:19例显效,显效率82.6%,3例有效,有效率13.0%,1例无效,无效率4.4%,总治疗有效率为95.6%;B组:11例显效,显效率47.8%,2例有效,有效率8.7%,10例无效,无效率43.5%,总治疗有效率为56.5%;A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较B组高(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A组患者出现1例血尿,1例黑便,1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率为13.0%;B组患者出现3例血尿,2例牙龈出血,2例黑便,1例PT过度延长,不良反应率为34.8%;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p<0.05)。
3 讨论
IgA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治疗方法不明确,特别是在治疗24h尿蛋白小于1g、Lee分级Ⅱ~Ⅲ的患者,临床治疗主要应用保守观察法,但大多数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较快,进而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IgA肾病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较低,会增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进而会导致发生纤维蛋白沉积、细胞间黏附因子表达上调的情况,进而会介导肾小球内炎症细胞浸润,使肾小球内凝血逐渐转变为炎症反应;且其能够大量聚集肾小管细胞外基质,使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因此,采取促纤溶疗法能够有效防止发生栓塞、血栓等并发症,有效缓解肾小球内的凝血情况,改善肾小球病理过程,并减少纤维蛋白相关抗原沉积。
有研究指出[5],应用促纤溶疗法能够有效降解细胞外基质,使其给肾间质纤维化产生抑制;此外,还有学者研究指出,应用促纤溶疗法能够对受累毛细血管的修复进行调整,消化增生基质。
目前,临床常见的促纤溶药物主要包括纤溶酶、尿激酶。本组研究中,对两种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较B组高(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p<0.05)。其中,尿激酶属于促纤溶药物的经典药物,且价格较低廉,但其治疗后出血率较高,一旦发生出血,严重者需要停药;纤溶酶属于第三代促纤溶药物,蛋白水解物主要经蝮蛇蛇毒内提取,底物专一性较强,能够给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直接产生作用,进而有效降低血液黏度,给凝血酶产生拮抗;另外,其能够加快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具有较好的促纤溶作用;此外,其具有体内半衰期长、组织专一性强的特点,不良反应率较低[6]。
综上所述,应用纤溶酶治疗早期IgA肾病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勇平,梁玉枫.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早期IgA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5,01(01):53-54
[2] 郑江华,刘明强,陈开等.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西部医学,2010,22(01):29-31
[3] 曹文东,郝斌,杨涛等.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2):895-897
[4] 吴秀民,谢文丽,赵淑娟等.大小剂量尿激酶分别與纤溶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4,01(29):12-14
[5] 王旭光.尿激酶联合科素亚治疗IgA肾病临床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1,09(04):22-23
纤溶酶治疗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2例均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患者, 且病程超过6h, 急性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入院标准:①发病在72h内;②发病年龄小于75岁;③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和体征;④经头颅CT证实脑梗死, 排除脑出血;⑤未用尿激酶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排除标准:①有昏迷或大面积脑梗死者;②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③严重精神疾病或痴呆、失语者;④血压高于195/105mmHg者;⑤有出血倾向或消化性溃疡者;⑥血小板低于8109/L者;⑦过敏体质者。将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 男23例, 女19例;年龄36~73岁;合并高血压病27例, 糖尿病11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5例, 颞叶6例, 丘脑5例, 脑干2例, 小脑4例, 多发11例;临床表现有:中枢性面瘫、舌瘫22例, 肢体瘫痪20例, 头昏、眩晕、呕吐6例, 构音障碍4例, 头痛10例。对照组40例, 男24例, 女16例;年龄38~7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症状、病程、病情的变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根据病情, 合理调整血压, 控制血糖, 调脂, 预防并发症, 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症支持。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纤溶酶, 首次100U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45滴/min;第2天200U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滴;其后每次300U, 1次/d, 连用8天, 疗程为10天。
1.3观察项目
观察第1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评估及血液流变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变化。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出血情况如皮疹、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大小便潜血, 头颅CT检查是否有脑出血和肝肾功能。
1.4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DS) 标准进行评价。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1天评分比较。①基本治愈:NDS减少90%以上, 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NDS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NDS减少18%~45%;④无变化:NDS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恶化:NDS增加18%以上;⑥死亡。第11天评价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DS) 比较, 见表1。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 明显高于对照组 (62.5%) ,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治疗前、治疗后11天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3)
2.3不良反应
两组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威肋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占脑卒中的60%~80%, 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 在我国死因是第一位。主要是脑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 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 造成局部血管中断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 局部脑组织存在大动脉残留血流和侧支循环, 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2]。实验证明, 如闭塞血管能及时开通则恢复缺血半暗带的供血, 增加半暗带神经细胞存活率。所以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恢复脑的血流灌注和减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 使神经功能迅速恢复[3]。首选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 但溶栓治疗存在继发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血管再闭塞[4]。加上还有诸多的非适应证及禁忌证, 最严重的还有严格时间窗, 使溶栓治疗在绝大多数病人特别是基层医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病人中无法实施。
纤溶酶是采用单克隆抗体纯化技术从蝮蛇中提取分离出的天然蛋白酶剂, 与传统的降纤酶、巴曲酶不同, 它直接作用底物是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其药理作用:①降纤抗凝、防止血栓;通过降解血浆中较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使红细胞聚集性降低, 全血粘度下降, 血液状态改善, 外围阻力下降, 从而改善微循环以及缺血部位的功能;②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对血小板的间接抑制作用, 使血液凝固下降, 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或进一步扩大;③降解纤维蛋白, 通过直接降解新生血栓纤维蛋白, 抑制血栓进一步扩大;④药物组分单一、纯度高, 达到99.9%, 不含有出血毒、神经毒等其他蛇毒成分, 临床应用更加安全;⑤适度溶解血浆中的纤溶系统[5], 而不激活纤溶酶原, 且半衰期长达6.5h, 避免有出血倾向。还有纤溶酶具有明显的神经生长因子活性, 对受损的神经细胞有营养、修复作用[6]。同时纤溶酶促使内源性TPA释放, 产生溶栓功能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并能降低血液粘度, 减少血小板聚集, 从而改善微循环,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综上所述, 纤溶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有独特疗效, 克服了TPA存在的不足, 且无严格治疗时间窗, 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新途径、新的选择。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 应作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8%, 明显高于对照组62.5%,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治疗组 (9.5±5.5) 与对照组 (12.3±7.6) 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同时在血液流变学中, 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的改善明显。综上所述,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明显减少或减轻致残率, 降低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 不影响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 无副作用, 无一例脑出血和上消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提示纤溶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率, 并且纤溶酶价格居中, 易被广大群众、农村患者接受, 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 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对比研究, 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纤溶酶静滴, 1次/d, 连用10天;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和血液流变学比较,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P<0.01) ,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2.8%, 与对照组62.5%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1) ;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明显要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纤溶酶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 安全有效且价格适中, 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纤溶酶,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吴江,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5 (3) :158-159.
[3]王亚辉.纤溶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0, 14 (15) :116.
[4]黄如训, 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63-267.
[5]董发昌.注射用纤溶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21) :120.
纤溶酶治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2007年3月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165例, 出现下肢肿痛症状在7 d以内, 经多普勒彩超明确诊断,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
1.2 病例分组
A组 (尿激酶组) 91例, 男52例, 女39例, 年龄34岁~75岁, 采用国产尿激酶50×105 U静脉输注, 每天1次;国产低分子肝素钙2 500 U皮下注射, 每8 h 1次, 疗程10 d。B组 (纤溶酶组) 74例, 男44例, 女30例, 年龄25岁~72岁, 每天静脉输注国产纤溶酶 (赛百) 300 U, 低分子肝素钠 (帕肝素) 4 250 U皮下注射, 每12 h 1次, 疗程10 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意义。
1.3 疗效评价
疗程结束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根据股静脉再通情况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完全不通3级。观察肺栓塞发生率, 有咳嗽、胸闷、心慌、血痰者行肺部核素灌注扫描 (SPECT) 诊断是否发生肺栓塞。
1.4 安全性评价
观察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胃肠出血 (黑便) 、泌尿系出血 (血尿) 、颅内出血等。疗程第5天和第10天监测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标准为1.0 g/L <纤维蛋白定量<2.0 g/L, 凝血酶原时间 (PT) 过度延长标准为延长>2.5倍或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3.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4例和2例 (P>0.05) 。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A组出现低蛋白血症7例 (7.7%) 、凝血酶原时间过度延长5例 (5.5%) , B组均未出现上述病例 (P<0.05) 。A、B两组病例均无血小板减少病例。两组血栓再通率详见表1。
注:χ2=4.343, 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血管疾病之一, 其主要并发症是急性肺栓塞, 治疗主要以抗凝、溶栓为主。溶栓治疗在国际上未获得普遍认同, ACCP指南未将其作为常规推荐, 而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综合不同文献, 其主要障碍是大剂量应用时出血并发症增加, 静脉再通率低, 且对远期深静脉血栓综合征预后缺乏明确有益效果[1,2]。然而, 上述因素并不妨碍对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做进一步的探索, 尤其在不同安全剂量、不同给药途径、不同溶栓药物治疗以及联合用药方案等方面。国内大量文献证实了溶栓治疗的价值, 因缺乏大样本多中心性前瞻性研究, 在循证医学上尚缺乏有力证据, 临床上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3]。
目前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及各种蛇毒制剂。尿激酶、链激酶的主要缺点是全身纤溶激活而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缺点是费用高昂而溶栓效果远低于预期值。
纤溶酶 (赛百) 从长白山蝮蛇蛇毒中纯化提取, 作用底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无全身纤溶系统激活效应。本研究表明, 选择普通治疗剂量通过一次性静脉输注给药, 纤溶酶组与尿激酶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疗效 (P>0.05) 。纤溶酶组未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过度延长等凝血机能紊乱, 且与尿激酶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 但进一步结论尚需更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论证, 部分原因可能与尿激酶和纤溶酶治疗剂量均不大有关。本研究提示, 相对于药物说明书推荐的治疗剂量, 纤溶酶安全剂量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 而随着剂量增加, 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尚有待评价。
本组B组病例使用的低分子肝素钠 (帕肝素, 商品名希弗全) , 平均分子量4 500 D, 抗栓活性/抗凝活性比值大于4, 国内尚无文献探讨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因迄今为止并没有文献表明不同公司、不同种类的低分子肝素在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上存在差别,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两种低分子肝素每日剂量相近, 且均在产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范围, 故理论上可不考虑其对不同组别治疗效果和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本研究病例中, 无论是纤溶酶还是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10 d疗程的完全通畅率均偏低, 分别是27.5% (25/91) 或17.6% (13/74) ;两组病例大部分为部分再通, 部分再通率分别是46.2% (42/91) 或62.2% (46/74) 。其中, 纤溶酶组完全再通率绝对值稍低, 而部分再通率较高, 但两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今后研究应进一步评估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疗程对改善急性期完全再通率的影响。
另外, 目前应用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再通情况常作为首选, 但缺乏量化分级标准, 可能会成为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之一, 有待深入研究验证。
摘要:目的评价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 尿激酶组91例和纤溶酶组74例。结果尿激酶组静脉完全通畅率和部分通畅率分别是27.5%、46.2%, 纤溶酶组分别为17.6%、62.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纤溶酶组未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 两组凝血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纤溶酶和尿激酶常规剂量经静脉一次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疗效, 纤溶酶出血并发症风险较低, 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纤溶酶,尿激酶,下肢,深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孙葵葵, 王辰.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4, 24 (5) :289-292.
[2]Harry R, Büller, Giancarlo A, 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The seve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Chest, 2004, 126 (3) :401-428.
纤溶酶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9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74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CT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2 h接受治疗,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1.7±7.3)岁。排除严重肝、肾、心并发症患者以及大面积脑梗死、出凝血机制障碍等患者。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丹参、脑组织液及胞二磷胆碱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纤溶酶100 U+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治疗,1次/d,同时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降压、脱水等对症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进行判定。疗效判定标准:(1)基本治愈:经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未改善甚至增加。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基本治愈12例(32.43%),显著进步14例(37.84%),进步7例(18.92%),无效4例(10.81%),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患者基本治愈6例(16.22%),显著13例(35.14%),进步7例(18.92%),无效11例(29.73%),临床总有效率为70.2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9.74±6.12)分,治疗后为(9.43±5.23)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9.89±7.45)分,治疗后为(12.57±5.83)分,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依据脑缺血病理生理改变的特征,早期血流量减少是诱发脑组织损伤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恢复血流主要取决于有效侧支循环及血管再通[2]。脑梗死治疗的主要原则就是及时将脑缺血再灌注进行恢复,以缓解脑组织缺氧缺血导致的脑细胞损害,最终达到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受到禁忌证及时间窗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患者错失了最佳的溶栓治疗时间[3]。在发生脑梗死之后的短时间内梗死区域的神经细胞就会出现坏死的现象,而在中心区域周围的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尽管可能发生功能障碍,但在缺血状态下的细胞本身却是存活的。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内恢复区域供血,则能够有效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减轻后遗症的出现[4]。
纤溶酶是一种单链型金属蛋白酶,其具有较强的活性,能够直接降解机体中的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并且对血栓中纤维蛋白能发挥特异的亲和力,其能够与血栓的纤维蛋白发生直接作用,从而将纤维蛋白溶解成E、D、Y、X等可溶性片段[5]。此外,纤溶酶还能够有效抑制病死灶周围的血管血栓的形成,从而建立出良好的侧支循环。纤溶酶不仅能有效消除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对纤溶酶原不会产生活化作用,并且也不会对其他血小板膜与凝血因子产生水解作用,因而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6]。因此,采用纤溶酶对进展型脑梗死进行治疗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纤溶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74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丹参、脑组织液及胞二磷胆碱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9.19%)高于对照组(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纤溶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纤溶酶,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子渊,王翔.纤溶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热带医学杂志,2012,12(8):1004-1006.
[2]方璟,陈路,赵亚洲,等.丁咯地尔联用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0(4):39-41.
[3]陈峰,胡连根,章小稳.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78-81.
[4]张宝钧,陈峰.巴曲酶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3):102-104.
[5]熊世才.奥扎格雷钠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疗效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27-28.
纤溶酶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资料均来源于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这些患者中男性58例, 女性患者有50例, 患者年龄大小在60~76岁之间, 其平均年龄大小为 (72.8±2.8) 岁。在随机方式下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两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以血塞通 (国药准字Z53020180) 进行治疗, 即将400 mg血塞通在250 m L、0.9%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 然后对患者行静脉输注, 每天进行1次, 共连续进行14 d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纤溶酶 (国药准字H11022110) 联合血塞通进行治疗, 血塞通剂量及给药方法与对照组完全相同, 同时给予患者纤溶酶, 即在250 m L、0.9%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 u纤溶酶, 对患者行静脉输注, 每天进行2次, 共进行连续14 d治疗[1,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程度在91%~100%之间, 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 则表示为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程度在46%~90%之间, 患者病残程度在1~3级, 则表示为显著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在18%~45%之间, 则表示为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大约为17%, 则表示为无变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减少, 甚至有增加情况, 则表示为恶化[3,4,5]。
1.4 统计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患者临床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数据, 以百分率 (%) 表示计数资料, 对结果中计量数据及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及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
在经过治疗之后, 对照组中患者临床有效率为74.1%, 观察组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2.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间比较具体结果如表1。
2.2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
在治疗结束之后,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观察组中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平均为 (26.6±8.6) 分、 (8.4±2.4) 分, 对照组中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平均 (26.8±8.8) 分、 (14.5±3.5) 分,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5, P=0.016) 。
2.3 观察两组患者所发生不良反应
在经过治疗之后, 观察两组患者所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存在。
3 讨论
纤溶酶为蛋白水解酶, 是由白眉蝮蛇蛇毒中提取出来的, 由于无时间窗限制, 在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肌梗死治疗中有着十分广泛应用,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影响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该药物作用机理为一方面能够使纤维蛋白原直接溶解, 能够使第Ⅷ因子活性降低, 从而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另外一个方面利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能够对血栓形成进行抑制, 能够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抑制。纤溶酶还能够增加再灌注之后脑组织内部转化生长因子β1, 同时能够减少白细胞介素1β, 能够对神经进行保护。
血塞通中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皂苷R1与人参皂苷Rg1, 该药物能够扩张血管, 使脑血流量增加, 能够增加病灶血流量, 使动脉压降低, 使微循环得到改善, 另外能够使机体耗氧量有效降低, 能够使机体缺氧耐受力得到有效提高, 将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 并且对血小板还具有抑制作用, 使血黏度降低, 对纤溶还具有促进作用, 能够使脑梗死灶供血得到有效改善, 对于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生长以及修复具备促进作用, 能够使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有效改善[6,7,8]。
综上所述, 以纤溶酶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能够得到较理想临床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增强患者神经功能, 并且不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以纤溶酶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所得到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 以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中患者选择血塞通进行治疗, 观察组中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纤溶酶进行治疗。结果 对照组中患者临床有效率为74.1%, 观察组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2.6%;观察组中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平均为 (26.6±8.6) 分、 (8.4±2.4) 分, 对照组中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平均 (26.8±8.8) 分、 (14.5±3.5) 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优秀;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以纤溶酶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能够得到较理想临床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增强患者神经功能, 并且不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纤溶酶,血塞通
参考文献
[1]王成章, 王胜, 吴平, 等.纤溶酶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20) :58-59.
[2]张晓华, 王斌.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13 (30) :415-416.
[3]盘锡斌.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7 (30) :54-55.
[4]郭春宣, 王川贤, 张冠壮.醒脑静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 2014, 25 (25) :2525-2527.
[5]刘影.降纤酶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 :57-58.
[6]张怀柱.硫辛酸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 2013, 26 (2) :124-125.
[7]赵永军.硫辛酸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3 (35) :66-68.
纤溶酶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 因患脑梗塞, 住院的患者58例。入选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 (2) 患者年龄为36~68岁; (3) 发病时间在72h之内; (4) 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 (5) 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6) 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除外脑出血者。58例病例随机分为纤溶治疗组 (治疗组) 和奥扎格雷对照组。治疗组:32例, 男19例, 女13例;年龄36~68岁, 平均53.4岁。对照组:26例, 男15例, 女11例;年龄33~70岁, 平均53.6岁, 2组经统计分析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纤溶酶治疗组均给予纤溶酶300U加到生理盐水250mL, 40~45滴/min, 每日1次, 连续静脉滴注3d后改为200U每次, 连用7~14d。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40mg每次, 每日2次, 连续给予10~14d。同时给予监测生命体征, 降血压, 脑保护剂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按《中国卒中量标》 (CSS) 进行评估[2]。治疗效果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临床疗效评分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1]进行观察。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程度加重;死亡。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治疗前、7d、14d评定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为t检验。
2 结果 (表1, 2)
治疗组7d有效率为65.6%, 对照组7d有效率为34.6%。治疗组14d有效率为81.25%, 对照组14d有效率为61.5%。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增加, 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 如何治疗脑梗塞, 提高疗效就成为现在的重要研究方向。纤溶酶是目前唯一直接作用于血栓病灶的溶栓药物[3], 同时纤溶酶不影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几乎不激活纤溶系统[4]。纤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 具有抗凝、降纤、溶栓、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 以及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临床研究证明纤溶酶显著降低内皮素 (ET) 、提高一氧化氮 (NO) 浓度, 恢复ET及NO间的平衡,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5]。本文的研究证明纤溶酶冶疗脑梗塞有效率达81.25%, 因此纤溶酶在脑梗塞的治疗上,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采用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给予纤溶治疗, 对照采用奥扎格雷治疗。结果32例脑梗塞患者经应用纤溶酶急救治疗, 14d有效率为81.252%, 对照组14d有效率为61.5%。结论脑梗塞患者使用纤溶酶, 预防、治疗后遗症, 有著疗效。
关键词:脑梗塞,纤溶酶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3.
[2]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281~383.
[3]Masagi Marayama, Masahiko, Flisashi Mihan, et al.Purifition andchar-actezization of two fibrinolytic enzymes iararaca Venom[J].Toxicon, 1992, 30 (8) :853.
[4]沙子龙.蛇毒纤溶酶的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7, 28 (2) :107~110.
纤溶酶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关于脑血栓的诊断标准》,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76例, 治疗组8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联合纤溶酶治疗, 20ml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到500ml 5%葡萄糖中, 同时加入10U纤溶酶进行静脉滴注, 1次/d, 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联合纤溶酶治疗, 6ml疏血通加入到500ml 5%葡萄糖中, 同时加入10U纤溶酶进行静脉滴注, 1次/d, 2周为1疗程。对于其他常规性对症治疗和检测方法, 两组保持完全一致, 对于患者的护理和饮食, 也基本保持一致。
1.3 疗效评判标准
遵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脑血管病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测试, 详细计算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评分数据。治疗前满分28分, 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 采用尼莫地平法[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出两种治疗方法达到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情况, 其具体划分标准为:减少范围为76%以上为基本痊愈, 减少范围为51%~76%为疗效显著, 减少范围为31%~50%为有所好转, 减少范围为0~30%为无效。总有效率 (%) = (基本痊愈+疗效显著+有所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34%, 高于对照组82.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其中以脑梗死多见。发病特点是中、小动脉梗死或腔隙梗死为主, 且易反复发作。近年来, 脑梗死患者呈增多趋势,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内壁受到损坏引起的。血管壁的弹性减弱;血小板聚集、增加;血黏度增加, 血管腔变小;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 血流变缓;凝固性增高等都是诱发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2]。这些原因最终导致血管内形成血栓, 造成神经系统供血困难、缺血甚至功能缺失, 导致神经系统出现各种损伤症状。糖尿病患者一般均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 较高的胰岛素血症可直接影响动脉内的脂肪代谢, 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增生, 促进动脉硬化形成。高血糖持续存在, 使多种血浆、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 终末代谢产物AGE堆积, 致使相邻的组织细胞被激活, 释放胰岛素生长因子, 导致内皮细胞刺激增生向血管壁粘附和渗透, 血管壁内皮细胞增生, 管腔狭窄。加之血小板粘附力增强,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流缓慢.脑灌注下降, 致脑梗死发生。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 中医认为属消渴、中风范畴。病机为阴津亏耗, 燥热偏盛, 津血同源, 津不载血, 血瘀, 循经不畅行, 燥热煎熬津液, 血脉壅塞, 血液粘滞。消证日久耗气,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内阻, 脉络不通而发为本病。
疏血通是近几年我国最新的一种中药制剂[3]。其性状为淡黄色澄明溶液, 药理作用为:抑制血栓形成和溶栓、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脑缺血范围等。其主要成分为地龙、水蛭素, 作为一种中药制剂, 其取材来自天然, 具有溶解血栓、调节血脂、降低血粘度、保护细胞、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组织修复和细胞再生等多种作用效果。纤溶酶是从长白山白眉蝮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 可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 是一种专门降解纤维蛋白凝胶的蛋白水解酶;其可水解多种凝血因子, 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水解补体等, 使其降解为小分子可溶片段, 从而产生去纤维蛋白作用;可加快血液流速, 化解血液中的不良成分, 有效抑制血栓形成, 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 联合使用疏血通和纤溶酶的总有效率为96.34%, 疗效显著。疏血通和纤溶酶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 可能在对治疗脑梗死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协同作用, 这种作用有可能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保持在平衡的稳定状态, 对抗凝溶栓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效果, 也有可能是通过抢救缺血半影区、并建立侧支循环, 活化了细胞代谢, 提高了细胞在缺血和缺氧状态下的生存能力, 同时减缓细胞的死亡和凋亡速度。其具体的药理作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实践证明。在联合使用疏血通和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 没有发现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耐受性好。因此这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昕, 赵平, 孙秀霞.煤工尘肺并发脑血管病90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2 (1) :12-13.
[2] 杨凡.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治现状及新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 2010, 5 (4)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