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茶文化的体会(精选9篇)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第1篇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
我以前就对茶文化很干兴趣,但都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自己借了一些书看看而已。或许真正意义上说,我当初不是对茶文化感兴趣,而仅仅是对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兴趣吧。不过这次选课的时候,我首先就选了《中国茶文化》,因为我想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茶,学习中国茶文化。现在真正上了一学期的课后,感觉茶叶很有深度,我什么都一知半解,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人意味深远。现在我就茶的文化历史,谈谈我学习《中国茶文化》后的体会。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第二: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
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
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
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以上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的一些简单的了学习解。要想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还需要更多进一步的学习,当然还有关于茶文化课上的其他知识,如茶道,茶礼,茶具等等,我都很感兴趣,但无法一一论述。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即使这门课结束后,我也会继续学习中国茶文化,慢慢地领会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第2篇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首先让我学到的不是茶,而是礼。老师课前课后那真诚的鞠躬礼,让我深感讶异和震憾,这礼仿佛弥合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鸿沟,表明了我们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师的这份恭敬之心,使我学会了恭敬与谦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老师,能作为您的其中一名学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荣幸!
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茶及茶文化的认识是浅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并也不认为这门课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改变,我只是在修学分。但它却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方面的知识,还满足并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学习之后对茶文化的认识,及体会。
中国是茶的故乡。“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当我们吟诵这样优美的诗句是,不禁也感叹茶在中国文化中的悠久历史。茶叶在我们中国按原料和采摘季节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与冬茶;按成品茶叶的聚合状态可以分为散茶、砖茶、末茶等;按成品干茶具体形状可以分为扁形茶、针形茶、片形茶、圆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树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分为高山茶、平地茶、有机茶等;按产地可以分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树品种可以分为如青茶中的“仙”、“乌龙”、“肉桂”、“大红袍”、“奇兰”、“铁观音”;按销路可以分为内销、边销、外销茶、出口茶、侨销茶;按包装形式可以分为“袋泡茶”、“小包装茶”“罐装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
不同类型的茶叶的加工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我们最熟悉的绿茶,是经过先让鲜叶处理(摊放),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色,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然后是杀青,杀青是利用在高温条件下,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点。杀青要点是叶温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丧失活性)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成团,清香显露。目前杀青多采用锅式、槽式、滚筒式杀青机三种。再经过揉捻,揉捻是利用机械作用力使杀青叶受到推、压、扭、拉和摩擦等多种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紧结的条索。揉捻还使叶片细胞损伤和组织破碎,使少量茶汁挤出,使干茶外观色泽柔润有光泽。揉捻是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成条的重要工序。除了名优茶采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机揉。最后是干燥,干燥是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加工的最后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发水分、达到足干、固定品质、便于贮藏;同时也有继续做形和发展香气的作用。而红茶的加工却是在绿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发酵工序。黄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异,异种有同。
也许各名族的茶俗文化各异,对茶的品质评定以及茶的品饮艺术也稍有差别,但对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以及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茶人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中国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心静,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过饮茶,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空间,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而且在茶事活动中,一切都要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的标准,以及对“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静、怡然、寂寞、无为,仿佛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对于茶的了解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亲身实践。但对于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精神,却着实有切身体验。茶文化中的“爱”与“定”,使我感触良多。阳关抚摸着大地是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是爱;在他人有困难时,扶他一把是爱;就连给陌生人一个微笑都是爱。爱是无所不在的,只是有时我们会忽略它。老师说的对,我们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这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有爱,用爱去化解我们的怨,就像在冬季里,眼前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但只要有爱,我们会看到,大地上的动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将会是一片姹紫嫣红。在学会要拥有“爱”的同时,我也学会了“定”。记得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态来上课,不要去想那纷纷扰扰的事。这就让我的心灵有了归属。这一年是我第一次当班长,由于缺乏经验,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处理,年轻气盛的我,难免会变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这门选修课后,我的急躁与不安慢慢平复下来,趋向平和。这不是我自己的感觉,是身边的朋友对我说的,她们觉得我变得越来越沉着冷静,遇到什么事都能平和对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为上了这门课程的原因。
茶文化这门课程不仅在思想上改变了我,而且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历经各种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姜片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过于如此!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体会时,又有多少人明白个中的哲理?
这门课程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我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教了我们那么多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长路上因为遇见了你,而变得豁然开朗。谢谢您,我的老师!
《茶文化》课程论文要求
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归纳《茶文化》课程所学的知识体系; 2 总结您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体会、收获、启示; 您如何将茶文化所学的知识、理念落实到您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论文的字数3000字左右。为了便于统一,(因为学校要存档),请同学们都用A4打印纸打印。同学们打印一份交给我。
从文化传播角度谈学习体会 第3篇
一、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坚守边境地区宣传文化阵地
新时期, 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泛滥, 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社情民意、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加强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 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包容的思想舆论环境。”
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 是西北的战略屏障, 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而处于西北边境地区的伊犁媒体在反分裂和维稳方面更是有着特殊的地位。针对西方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媒体从业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引导舆论、启迪民智, 用先进思想和现代文化占领宣传阵地, 构建和诣社会、建设大美新疆。
伊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长期以来, 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这里的分裂破坏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如今, 暴力恐怖活动已成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害。“三股势力”频繁通过网络造谣蛊惑, 今年又相继制造了“423”、“626”等暴力恐怖案件, 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他们的行为遭到了各族群众的愤怒谴责。在中央、自治党委的部署下, 公安武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各级新闻媒体在这场维稳反恐的宣传战役中主流引导、主动发声, 形成强大的正面攻势。
作为沿边开放地区, 伊犁地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 在新疆稳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三股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地区, 因此新闻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是一支重要的维稳力量。
二、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角色
新闻媒体通过对各行各业的报道, 每天向广大读者传递着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科技, 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改变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众媒介带来了文化传播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广泛性。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专业角度来说, 记者具有三种角色身份:一是社会守望者角色, 二是信息传播者角色, 三是文化传承者角色。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 年轻的一代比父辈们显得更加见多识广, 在这一点上记者功不可没。从来没有一个职业能像记者这样一直孜孜不倦地向人们传播和普及着各种文化知识。同时, 编辑在大众传媒的运作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把关与信息组构作用, 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伊犁这片神奇土地风景如画,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 伊犁晚报的人文伊犁版、周末文化特刊等版块立足伊犁本土, 面向全疆, 着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多元化、地域化、市场化的文化版块, 追求富有个性及厚重感的人文历史特色, 增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努力做区域文化的构建者, 为河谷历史文化展示开设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三、深化改革, 促进报业产业化
作为伊犁州最早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单位之一, 虽然《伊犁晚报》早在2001年就从地委机关报转型为都市类报纸, 但始终是我州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多年来, 晚报在坚持以民生视角解读好、宣传好报道好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 坚持“聚焦热点、关注民生、引导生活、服务百姓”的办报理念, 力求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 深受伊宁市及周边县市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要求“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情出发,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创新,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培育和扶持新型文化产业, 构建以现代传媒业、新闻出版业等为主导的文化体系。
新闻出版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伊犁报业目前已具备实现产业化的雏形和基础, 其中伊犁晚报则是一支主力军。上级部门应当在政策、体制等方面对晚报给予更多扶持, 使之能够像内地晚报一样, 成为当地报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新疆的报纸大都是用多种文字出版, 《伊犁晚报》是全国唯一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三种文字出版的晚报。少数民族报纸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所作为:立足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推动全社会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合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 成为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渠道。
笔者认为, 地方财政应当对闯市场能力较弱的晚报民文报应该给予更多财政扶持, 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扩大其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体会 第4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熏陶引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09
以前曾听到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一所好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当时不能理解,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现在真正体会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个班集体,拥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形成浓厚的学风和团结向上的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把班级建成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团队。环境能熏陶人,班级文化也能熏陶人,更能用精神引领学生前行。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六让”。
一、让墙壁学会说话
班级室内文化建设共有七大板块:学习园地、自主化管理专栏、班务栏、黑板报、图书角、卫生角和名言警句。每一板块分布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做到搭配合理,错落有致,既能创设舒适宜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能起到激励感化的育人作用。这些板块就像一个个会说话的良师益友,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念引导全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如学习园地分布在教室最大的墙面,设有才艺展示、优秀作品、光荣榜、班级理念、誓词、班训、班主任寄语、文明公约、班级管理特色等栏目,每周更新,对学生的聪明才智、个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让名言激励斗志
在班级管理中,至理名言必不可少。班级除了班级理念、班训、班级誓词、班主任寄语外,还必须精选几句名言警句张贴在教室前后两面黑板的正上方。如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求真务实,团结进取;怕苦莫入,入室即学;励志笃学,诚实守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欲展凌云志,须静浮躁心……这些名言警句可以激励学生斗志,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爱国的热情。不同学期更换不同的激励名言,能起到不同的激励效果。
三、让图书启发智慧
图书角是学生课外知识延伸与拓展的重要途径,建好、管好、用好班级图书角至关重要。我校是农村普通高中,尽管有学校图书室,但图书储存量少,利用效率低,且很不方便。为解决图书少的问题,班主任借书5本,班干部借书2本,其他学生每人借书1本,统一存放在图书角的书架上,专人管理,轮流阅读。众人拾柴火焰高,图书少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觉悟也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增强了。每学期不同的图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宁愿掏钱买书,也要为图书角奉献爱心。
四、让兴趣爱好个性化发展
班级有55名学生,就会有55颗活跃的心,更会有多种兴趣爱好(书法、绘画、写作、摄影等)。怎样让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挖掘和调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级的学习园地和黑板报就是学生展现才能和兴趣爱好的主阵地。每期的学习园地和黑板报能让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活跃自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五、让自主化管理生根发芽
我校学生的自主化管理,开辟了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新天地,已形成管理特色。班级在实施学生自主化管理的过程中,把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自我激励目标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一日生活学习计划,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设立流动哨、文明岗,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增强自律意识;实行“班级值周”制度和学生参与“三操”考核,有利于确保学生管理的主人翁地位。学生自主化管理,容易相互理解沟通,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应该让自主化管理进入班级,进入宿舍,深入人心,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六、让班风、学风凝聚活力,形成合力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成功育人的摇篮。班风正,则学风浓。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助于弘扬正气,形成团结、奋进、和谐的育人氛围,提高班级整体风貌。搞好班风、学风建设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渗透和延伸。班级的管理理念是对班风、学风的定义,班训是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具体要求,班级誓词是班风、学风建设的行动纲领。每天的三餐后、大课间活动、早操、课间操以及大型集会,班级都要呼喊誓词,养成习惯,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能体会到集体的存在和个人目标。如我班的班级誓词是:团结协作,超越自我,惜时如金,收获成功。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带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通过文化熏陶和精神引领,凝聚活力,形成合力,提供动力,体现魅力。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面镜子,是班级管理的缩影和结晶,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其感化教育学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学习茶文化心得体会的 第5篇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如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
学习文化的心得体会 第6篇
努力实践“合规经营”,首先应该做到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认识,知法才能守法。现在我行各项业务正在飞速发展,各项规章制度也在随之变化,省市制定下发的每一项制度办法,通过转发或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及时传达到每一个基层网点,再通过集中学习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许多重要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流程,制成牌匾悬挂在墙上,或印在小卡片上随身携带,时刻提醒我们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学习的过程树立了行为规范,警示了违规行为,增强了我们执行制度的能力和自觉性。
完善业务发展与合理管理并重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风险防范的监督机制。一是将合规经营落实情况考核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衡量各单位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使其和领导业绩、员工收入紧密挂钩。二是建立奖罚并重的专项考核激励机制。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对履行工作职责中仅有微小偏差或偶然失误、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予以免责或从轻处理;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者,要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追究责任。
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 第7篇
在上学期我学习了“数学史”,这学期我又选修了“数学文化”,主要是我比较喜欢文化,想更多的了解一些关于数学文化上的知识,增加自己的一些知识和见解。
当时在选课的时候我看到我们系上开了一门选修课“数学文化”,我就好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我觉得学习更多关于我们周边的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对我还是非常有用的,“数学文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经典的数学知识,很清楚的记得其中就有一个问题是微软公司招聘经理的一个题目,是关于5个海盗分100枚金币的事情,题目是:“加勒比海有5个海盗,分别为老大、老
二、老
三、老
四、老五,有一次他们得了100枚金币,现在要来分这100枚金币,前提条件是老大先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大,再由老二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二,再由老三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三,再由老四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按这个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杀掉老四,如果你是老大,应该怎样提出分配方案?”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思路和方法,既然是人就要考虑是要钱还是要命,如果你要钱不要命,那么要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如果不要钱只要命这也不符合实际,所以说就应该是要命的前提下来得到更多的钱。首先我们就假设我们是其中的一个海盗,让自己身临其境的想一想此时这个海盗的心里想法,既然是老大现提出分配方案就应该想一想其余的四个此时的心里想法,那样才能够有胜算,不然自己就丢了命。从这个例子中让我了解到数学问题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一个问题脱离实际生活太多都没有什么研究的意义。
下一个就是给我们讲解“博弈”的知识,博弈跟我们所学的概率统计是有联系的,我们的概率统计就是从赌博当中产生的一门新的数学学科,其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就是:“在赌博当中,第十一次的输赢跟前十次没有一点关系”,就是说前十次都输了第十一次不一定会输,第十一次的输赢跟前面的根本就没有关系。概率统计是一门模糊的数学,不像其他的数学学科的出身那么的好,结果是那么的准确,概率统计出生于赌博,而它的结果也是模糊的。
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都在数学文化中有了身影,前面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老师的讲解使我了解了数学,并让我看到了数学的美丽和壮观,让我对数学 — 这门把一切食物抽象化的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会努力的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并去学习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精神。
姓名: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第8篇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内涵丰富, 是高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惯常的学习行为模式、学习观念形态和学习价值目标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从宏观维度看, 高职院校学习是在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发展的, 深受到我国传统学习文化和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理念的影响。从微观维度看, 它与高职院校特定学习范式相对应, 是高职院校学习的观念系统、规则系统和物质系统的总和。其中表层的物质系统为学习的组织过程提供环境、资源、设施保障;中层的规则系统制定学习的目标、策略、评价及考核;里层的观念系统主要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动机、学习理念、学习价值观等部分, 构成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核心层。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指出了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 提出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制度的引导下, 逐步建立起了新的教学模式。诸如学习的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的创建等实体性因素, 在教育改革中得到重视,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然而, 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先进教学模式没有能够转化成被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的观念形态, 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实践行为。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现状令人担忧:功利主义的学习文化盛行, 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在价值的认可;被动接受型学习文化对主体生成的束缚, 制约着学生主动对学习的规划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个体型学习文化影响了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展开, 新的学习方式难于推进。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固然有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圈子以及办学模式普教化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 学习文化的意向性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玛萨 (Marshall, H.H.) 在《重新界定学生学习:教育变革的根基》一书中竭力倡导对学习的理解是教育变革的出发点与根基。 对学习的理解蕴涵着一定的学习文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形而上”的部分, 是包括学习心理、学习观念等意识形式层的文化部分。目前, 学习文化的深层因素一直为表层因素所遮蔽, 不被理性的自觉目光所关注, 变革中的表层结构没有得到深层观念结构的有力支持。因此, 对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整理和完善十分必要, 只有在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 “深层文化结构”形成一致和融合的基础上, 只有在新理念被深层文化结构吸收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教育变革才能走在健康的道路上。
二、高职院校学习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供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继承的精神成果较少
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认为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置身于我国传统文化其间, 受到我国学习活动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传统学习文化具有“重道轻器”的特征, 《易经》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都是把道德看成是做人的根体, 将术器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 对技能技艺学习鄙薄轻视。科举制产生后, 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应科举、取功名、得官职成为学习的核心价值, 理所当然地轻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 工商异类被视为旁门左道, 科技发明则往往被看做 “奇技淫巧”。传统的泛道德主义的文化框架, 严重限制了人们经验分析、思辨综合能力的发展 , 使技术学习精神缺乏植根的土壤。直至今日, 传统文化造成的对技术学习的轻视, 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被边缘化的状况, 还没有得到彻底消除。
(二) 现代极端的功利思想、侵蚀着学生的思想, 扭曲了学习行为
我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 市场经济的重大历史成就之一在于促进了主体的形成, 但同时也带来了主体的困惑, 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价值观念, 如个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已经渗透进学校的各个层面, 是否“有用”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文凭和知识被过分强调其交易价值, 出现学习功利化、择业功利化、社会交往功利化的现象。很多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实用性, 而忽视一些基础知识的功用, 轻文重理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追求“有用”的功利主义可能会使得学习行为与社会现实需要联系更加紧密, 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但价值理性弱势, 功利主义不断扩张, 不仅使学生缺少了学习探究精神的原动力, 而且侵蚀着学生的学习意识, 扭曲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习倦怠现象并不少见, 对学生长远发展来说, 影响极为负面。
(三) 课程文化与传统学习文化的冲突, 造成很多学生出现了文化不适应现象
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学日本、学美国、学苏联, 再到今天学习以德国为主的双元制的历史, 当我们在充分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 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学习经验引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时, 发现新的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念和学习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来源于西方课程理念与西方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具有同构性, 西方职业技术学习的背后有着现代工业文明深层文化精神的强有力支撑, 其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它们相互一致 , 构成了以理性至上、人性至善为核心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 从而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人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1]。理性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学习中, 表现出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实证务实、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律、独立、创新的学习品质。这种对学生的主体性释放要求较高的西方课程文化, 与我国传统的诸如尊师重礼、经世重教、重集体主义精神等东方式学习文化产生冲突,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了强烈的文化冲击 , 使学生处于认知不协调、 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
三、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创新之路:在文化交融中寻找方向
(一)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方向
学习文化涉及文化和学习两种要素, 这两个要素的理论发展都值得我们关注。目前, 无论是文化理论资源还是现代学习理论, 他们共同关注的都是 “人的健全与完整”。文化批判理论从历史的维度质疑传统文化模式对人成为自由自觉的知识主体的阻滞, 从现实的维度质疑工具理性将人成为手段, 而不再是目的。而现代学习理论精彩纷呈, 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出现个体主义和文化主义的整合趋势;现代知识观在批判形而上学知识观和科学知识观的片面性之上提出知识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促进了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教育哲学指出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文化批判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 这是我们深刻理解高职院校学习文化价值意义的基础。建立在这样的理论认识上,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无论处在怎样的文化冲突环境中, 都能牢牢地把握住基本方向: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学生, 主角是学生, 学习文化的本体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精神品质的塑造上, 体现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技术精神的统一上, 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发展的文化支持上。
(二) 以技术文化为核心
面对后现代文化对技术理性的质疑, 很多学者在蜂拥而至的批判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衣俊卿教授、黄俊伟教授、赵建军教授等学者都认识到, 与西方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兴起对人文主义的挤压不同, 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状况使得“技术理性” 从来不足以与人文精神相抗衡, 中国不真实地存在“工程教育对人文精神的排斥和压抑”的问题, 相反, 由于工程教育理念落后, 使学生未经历真正的“技术理性”启蒙, 导致其理性内涵大量流失而生成的“非理性”文化思维模式, 并呼吁当前的中国需要大力弘扬、推进技术理性。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对高职院校而言, 必须警惕“盲目崇尚后现代观点”的教育价值趋向,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重心, 应着力纠正 “重学轻术”的普教化的学习倾向, 形成自己的学习文化风格和特色。柴福洪等人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技术、行为为主体的教育谱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技术文化范畴。”[2]我们认同这种观点, 技术文化是技术学习和实践者所认同的诸如技术精神、价值观念以及技术实践的传统、风格和道德等, 传承技术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以技术文化为核心, 一方面有引导学生养成注重功用、追求效益的实践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精神和技术素养的意义;另一方面以技术文化所蕴涵的技术理性精神所倡导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创造性、批判精神是对学生被动学习行为、缺乏自律性和创新精神的消解, 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 以传统学习文化为根基
对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学习文化重构的基础, 虽然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可供职业技术教育继承的精神成果较少, 但传统学习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对学习意义深刻体悟的内涵, 比如对学习者的勤奋努力品质的培养, 对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的赞赏, 对求道求仁学习目标的追求, 以及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勇气与魄力等等, 这些积极因素成为东方式的学习模式的核心观念, 直至今日在中国学生的学习中还起着关键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昌忠教授在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问题时看到 “以‘后现代性’为背景, 一方面更能灼见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缺失‘现代性’;另一方面又欣然发现, 以‘后现代性’去打量, 它们却别有建设性, 颇多积极因素和成分”[3]。哲学研究员涂成林认为:“在现时代, 鉴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 我们已不大可能通过贬抑技术、否定技术理性来获得人文价值的回归, 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思维方式, 或许可以为我们破解技术理性的发展困境提供某种文化超越和重构的历史机遇。”[4]学者的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高职院校以传统学习文化为根基, 不仅在于它是我们吸收西方先进学习文化的路径依赖, 还在于我国传统学习文化中学习与人生境界的相沟通, 呈现出一个价值论的维度, 我们在高举技术理性的旗帜时, 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价值底蕴, 有助于我们对从关注技术的工具属性转向关注技术的人文属性, 为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以学习文化的新趋势为参照
学习文化的发展有两种趋势值得关注:一个伴随着终生学习理念而出现的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另一个是伴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而出现的企业学习文化的发展。这两种趋势体现了学习文化的视野向社会学习活动的扩展, 反映了学习文化的时代特性。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最初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 使“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被广为传播。伴随着这两个概念的提出, 在20世纪90年代后, 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掀起了新学习文化塑造热潮, 吴教授的新学习文化理论给予我们思考学习文化一个宏观视角, 他指出 “在迈向学习社会与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文化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学校本身除了应发展出能顺应社会变迁的学习文化之外, 亦应透过教育与学习的影响力, 促进整体社会的新学习文化发展”[5]。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中提出:“学习文化”是建立和保持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内能开展终身教育, 使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与培训, 并在充满新鲜活力的敬业精神中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6]。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作为正在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状,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应该形成怎样的文化内涵与终身学习文化彼此交融且互为增长, 从而形成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核心精神, 并成为促进整体社会学习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福睿斯特提出的, 这一概念随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的出版而广为流传, 并形成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世界性潮流。目前, 许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同时认识到学习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思考着企业建设怎样的学习文化, 才能使人才驱动程序与职业发展模式和绩效管理相结合, 以达到最高的商业价值, 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 学习文化研究的领域从微观扩展到宏观, 它关注的不仅是个体的学习, 还有团队、整个组织、社会的学习。用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培训的学习文化能否与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对接融合, 或是将这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学习文化移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土壤上, 抑或是如彼得·圣吉所提倡的对学校组织模式进行学习化改造, 这些都是在建设高职学习文化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定位[J].哲学动态, 1995, (2) :4-7.
[2]柴福洪, 柳遂文.行动导向:“技术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16-18.
[3]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1328123.html.
[4]涂成林.技术理性的批判维度及其超越[J].学习与探索, 2007, (6) :29-36.
[5]吴明烈.新学习文化的塑造与发展:终身学习取向[J].教育研究集刊, 2003, (49) :127-152.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会 第9篇
古人云:“童蒙养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鉴于上述认识,我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学习经典,感受经典。
1.经典的启蒙文学
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的文化彰显,也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2.传统的美术文化
书法、篆刻、撕纸、剪纸、手工编织、泥塑等传统的美术文化,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内容非常有利于孩子们手部肌肉群的训练和大脑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对孩子们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3.优秀的民族音乐
包括戏曲艺术、民族乐器、民间小调等。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正逐渐被孩子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的流行歌曲,几十年之后,我们的传统音乐就可能要出现文化断层。为此,我们开设了民族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课程,让每位学生都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热爱民族音乐。
二、目标
1.学生发展的目标
通过让经典走进课堂活动的开展,我们的孩子在毕业的时候争取要有“四会”一要会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上百首优秀的诗词;二要会演奏一种民族乐器,二胡、笛子、古筝、葫芦丝等;三要会一项手工美术,撕纸、剪纸、编织、泥塑、篆刻等;四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硬笔、软笔书法。
2.教师发展的目标
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及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能让教师更有激情地开展工作。
3.学校发展目标
让“经典走进课堂”的实践从局部探讨上升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论的高度,统整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系列活动,逐步形成鲜明的、科学的办学特色,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三、实践
1.设立方案,编写校本教材
2015年9月,我校正式启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型工程,由校长亲自挂帅,带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的实施。经校研讨会决定,确立课题名称,组建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10月,召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教育专题动员会,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经典古诗词》中精选适合学生背诵的古诗148首,配以相应的插图,制成吊牌,悬挂于教室外面,让学生抬头可见,见而即吟,久而久之,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古诗背会了。此外,我们还将对《经典美文》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部分进行编辑,配上插图,悬挂于学生每天必经路的两旁及报告厅墙壁,形成一个大型的文化墙。
3.走进课堂
一是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经典古诗词》教材,各年级每学年40首,每学期20首,每自然周学习1首;二是要求每班都要在黑板右上角开辟《每周一诗》栏目,每周一,语文教师都要将本周要学习的古诗写在黑板上,利用早读课进行简单的评析、讲解,并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一周内背会;三是取《三字经》《弟字规》《千字文》之精华,编印《经典美文》读本,学生人手一本,要求全校学生分阶段背诵。
四、收获
我们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工程实施至今已近一年,这期间我们以开展经典诵读为主,以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为辅,让学生爱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半年来,我们惊喜地发现:经典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因为有了经典教育,学校成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天地,他们品味着学习的乐趣,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