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推进范文(精选7篇)
小肠推进 第1篇
关键词:蜂胶胃三联/药理学,胃肠活动/药物作用,小鼠
蜂胶胃三联是将蜂胶与中药复方左金丸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复合制剂, 运用于胃肠疾病的防治。本课题组前期已进行了该方治疗Hp感染的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毒理学研究、预防实验性胃溃疡作用机制以及对正常大鼠离体胃底平滑肌运动影响及作用靶点的研究[1,2,3,4,5,6], 均取得肯定的效果。本实验观察蜂胶胃三联对正常小鼠在体胃肠运动的作用, 报告如下。
1实验材料
1.1 药物
黄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 、吴茱萸[芸香科植物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ficinalis (Dode) Huang]:均购于云南鸿翔中草药有限公司;以上3药均自制提取浸膏, 按黄连∶吴茱萸∶蜂胶=6∶1∶0.5的比例混合配制成蜂胶胃三联复合制剂, 4℃冰储备用。左金丸药液:按黄连、吴茱萸6∶1配制。蜂胶: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出品;批号:091102;以上药品, 均经过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药植鉴定教研室杨树德教授鉴定。多潘立酮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081006。
1.2 实验动物
清洁级昆明种小鼠, 雌雄各半, 体重 (18±22) g, 由四川医学科学院提供, 合格证号:SCXK (川) 2008-24, 0013195。
2实验方法
营养半固体糊制作:奶粉16g、糖8g、淀粉8g、活性碳末3g加入蒸馏水定容至300ml, 稍加热至该混合物变稠即可, 冷却后待用。
取小鼠50只, 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 即空白组、西药对照 (多潘立酮) 组、中药对照 (左金丸) 组、蜂胶胃三联高、低剂量组, 每组10只。实验前禁食不禁水24小时, 各组小鼠按表1所示剂量分别灌胃给予不同生药浓度的受试药物, 给药体积均为0.2ml/10g, 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给药40分钟后各组小鼠均灌服黑色半固体糊0.5ml/只, 20分钟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 剖腹, 迅速结扎贲门及幽门, 自贲门部至回盲部将胃及小肠一并取出, 再剪断幽门部, 将胃和小肠分离开, 用滤纸轻擦胃体表面称其全重, 然后沿胃大弯剪开胃体, 用生理盐水小心洗去胃内容物再用滤纸擦干水分称胃净重。以胃全重和胃净重之差为胃内残留物重量, 计算胃内残留率。同时, 迅速取出小肠 (幽门至回盲部) , 轻轻分离相连的肠系膜后直铺于渗有少量生理盐水的托盘中, 用直尺测量小肠全长及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计算小肠推进率。
胃中残留率 (%) =胃中残留物/所灌半固体糊100%
炭末推进百分率 (%) =炭末到推进前沿的移动距离/小肠总长10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多组间均数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符合上述条件用秩和检验。
3结果
见表1。
与各组比较*P<0.05
4讨论
本文以小鼠胃内容物的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为观测指标, 测试蜂胶胃三联复合制剂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除多潘立酮组外, 其余各组给药均无明显促进胃排空和加速小肠推进的作用, 提示蜂胶胃三联并无促进胃肠动力的趋势, 这可能与蜂胶具有“成膜性”有关。蜂胶与中药液进入胃内可形成一层薄膜, 不仅能抵御胃液的侵蚀还可延长中药的作用时间, 从而发挥保护胃黏膜损伤的功效, 同时, 该作用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胃的排空速度, 而对小肠推进也没有明显的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平, 楚更五, 周华, 等.蜂胶左金丸含药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3 (14) :59.
[2]李平, 周华, 楚更五, 等.蜂胶左金胃三联抗幽门螺杆菌体外抑菌实验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10 (23) :19.
[3]李平, 楚更五, 马凤丽, 等.蜂胶左金胃三联不同剂量对大鼠毒理作用及肝的病理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10 (25) :2073.
[4]李平, 张军会, 周华.蜂胶左金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8 (29) :17.
[5]聂坚, 楚更五, 李平, 等.蜂胶胃三联预防实验性胃溃疡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6 (18) :472.
小肠推进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 雌雄各半, 体质量18~22 g,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编号:SCXK (川010) -2004。
1.1.2 药品和主要试剂
马兰, 购自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经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明华教授鉴定为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将晒干的马兰加入10倍量水, 浸泡30 min, 煎煮1 h, 过滤, 重复两次, 合并滤液, 浓缩至1:1 (即1m L药液中相当于含原生药1g) 药液。
阿托品, 新乡市常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批号:0709045;吗丁啉,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9045;奶粉, 新疆伊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羟甲基纤维素钠、氯化钠、蔗糖淀粉、活性炭、均购于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分析纯。
1.2 方法
营养性半固体糊剂的制备:取羧甲基纤维素钠5 g, 溶于125 m L蒸馏水中, 分别加入奶粉8 g、蔗糖4 g、淀粉4 g和活性炭1 g, 搅拌均匀, 配制成150 m L约150 g的黑色半固体糊状物, 冰箱冷藏, 用时恢复至室温。
取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吗丁啉组、马兰高剂量组, 马兰低剂量组。各组每天灌胃给药一次, 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都给生理盐水, 其他各组分别给吗丁啉 (12 mg/kg) , 马兰高剂量溶液 (8 g/kg) 以及马兰低剂量溶液 (4 g/kg) , 容量为0.2 m L/10 g, 连续5d。末次给药前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 末次给药后30 min后, 除正常对照组外, 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硫酸阿托品2 mg/kg, 20 min后小鼠灌胃给予半固体糊剂0.6m L/只, 30 min后脱颈椎处死小鼠, 打开腹腔, 结扎幽门和贲门, 取出胃, 用滤纸擦干后称全重, 然后沿胃大弯剪开胃体, 洗去胃内容物后擦干, 称净重。计算胃内残留率。将胃结扎的后, 迅速取出小肠, 轻轻剥离后直铺于锡箔纸上, 用尺子测量幽门至回盲肠部全长及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 计算小肠推进率[3,4,5]。
胃内残留率的计算方法:以胃全重和胃净重之差为胃内残留物重量。胃内残留率 (%) = (胃全重-胃净重) /所灌半固体糊的重量×100%
小肠推进率的计算方法:以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占幽门至回盲部全长的百分率为小肠推进率。小肠推进率 (%) =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幽门至回盲部全长×100%
2 结果
2.1 胃内残留率结果
马兰水煎液对各组小鼠胃排空的影响结果经spss11.0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1, 图2。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空白组比较P<0.05, 下表皆同。
结果可见, 小鼠腹腔注射硫酸阿托品 (0.3mg/kg) 已致小鼠胃肠运动抑制, 吗丁啉组小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 (P<0.05) , 马兰水煎液高剂量组对小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 (P<0.05) , 马兰低剂量对小鼠胃内残留率组虽然在统计学上并未显著升高, 但是其有低于模型组的趋势。表明马兰水煎液可以对抗阿托品所致的小鼠胃排空抑制。
2.2 小肠推进率结果
马兰水煎液对各组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结果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2。
结果可见, 小鼠腹腔注射硫酸阿托品 (0.3mg/kg) 已致小鼠胃肠运动抑制, 吗丁啉组小鼠小肠推进率明显较模型组小鼠为高 (P<0.05) ;马兰水煎液高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明显较模型组小鼠为高 (P<0.05) ;马兰低剂量组小肠推进率很明显较模型组为高 (P<0.05) , 表明马兰水煎液可以对抗阿托品所致的小鼠小肠推进的抑制。
3 讨论
马兰为菊科植物马兰 (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的全草, 其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 外用治疮疡肿毒、乳腺炎、外伤出血等。在四川民间, 草医常用其全草煎服, 治疗胃脘疼痛以及慢性胃炎, 颇具疗效。胃肠运动是消化活动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胃肠道发生病理改变或内外环境显著改变时,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中医称之为“脾胃升降失常, 运化失职”。同时测定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可以更全面准确反映消化道运动情况以及药物对其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营养性半固体糊食物, 其营养结构更接近日常食物。用本法来测定胃排空率, 可避免采用比色法测定是药物自身颜色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此, 能接近反映药物对胃排空生理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吗丁啉组小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 (P<0.05) , 马兰水煎液高剂量组对小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 (P<0.05) , 马兰低剂量组小鼠胃内残留率明显有低于模型组的趋势。
本实验在由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糖、奶粉等组成的营养性半固体糊食物中加入1%活性炭, 在测定胃排空的同时, 利用活性炭法原理测定小肠运动功能, 能全面反映胃肠运动情况以及药物对其的影响, 且能节省动物, 降低实验费用。实验结果表明:吗丁啉可明显促进小肠的推进功能 (P<0.05) , 具有促全胃肠道动力作用, 马兰水煎液高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明显较空白组小鼠为高 (P<0.05) ;马兰低剂量组小肠推进率很明显较空白组为高 (P<0.05) 。阿托品对胃肠运动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与其平滑肌松弛作用有关, 实验结果表明马兰水煎液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的胃排空, 也并能改善友阿托品引起的胃肠运动抑制, 这可以推测马兰舒张胃肠的作用可能与胃肠平滑肌M受体的阻断作用有关。
本次实验从胃内残留率以及小肠推进率这两个指标上初步探讨了马兰水煎液促进胃肠运动的机理, 那么其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的其他活性因子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雷载权, 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23-1025.
[2]郭甫臣.马兰草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2 (2) :119-120.
[3]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730-731.
[4]吴春福, 陈多.小鼠胃排空模型的探讨[J].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7, 13 (3) :271-272.
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 第3篇
1 小肠出血的诊治
急性大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时, 大量血性液体会影响对肠道病变的观察, 而小肠镜更加直观, 对可疑处可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冲洗, 定位准确, 并可同时进行止血治疗。小肠镜能够在小肠解剖结构异常 (包括狭窄) 时, 到达胶囊内镜无法到达的地方, 因此双气囊小肠镜对急性大出血的诊断更有优势。是一种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高、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4]。小肠出血传统检查方法确诊率仅为40.6%, 而在应用双气囊小肠镜后, 小肠出血确诊率可提高至71.1%。Pennazio等[5]对100例小肠出血患者研究显示, 活动性出血时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出血, 显性出血高于隐性出血。钟捷等[6]对2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查, 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检出率分别为87.5%和45.8%, 病因诊断率为87.5%和25%。孙波等[7]对152例消化道出血进行了191例次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 可解释出血原因的病变115例 (75.7%) , 最常见病变为小肠肿瘤 (39.1%) 及血管扩张 (30.4%) , 38.3%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15.1%的患者有轻度黏膜擦伤或轻度自限性黏膜出血, 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不完全小肠梗阻的诊治
Sun等[8]对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不完全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认为该检查对非手术粘连引起的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并且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检查方法。在恶性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中, 部分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手术治疗, 内镜下姑息性治疗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Ross等[9]首次应用双气囊小肠镜对1例小细胞肺癌合并远端十二指肠转移性梗阻的患者进行金属支架治疗, 为小肠肿瘤性梗阻的内镜下姑息性治疗开创了先例。
3 乳糜泻 (Celiac disease) 的诊断
乳糜泻主要起因于肠道对麸质的不良反应, 引起肠道的自体免疫性反应, 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 多数患者的病变在避免进食麸质类食物后可缓解, 但2%~10%的患者病变呈顽固性, 这类患者发生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和溃疡性空肠炎的危险性较高。Hadithi等[10]首次应用双气囊小肠镜观察顽固性乳糜泻患者小肠黏膜的改变, 21例患者接受了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小肠绒毛变平、皱襞消失、结节样改变和白色绒毛样改变, 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5例患者为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 排除了4例先前CT报告的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因此, 对于顽固性乳糜泻患者, 通过双气囊小肠镜的直视下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以明确或排除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和溃疡性空肠炎。
4 小肠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 的诊断
小肠常常是克罗恩病的好发部位, 双气囊小肠镜能够观察到传统结肠镜无法到达的小肠远端, 显示出其对小肠CD诊断的独特价值, 同时对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 如止血、息肉切除及对狭窄肠段进行球囊扩张治疗等治疗, 可以缓解克罗恩病等引起的肠腔狭窄。钟捷等[11]对65例怀疑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检查, 结果诊断小肠克罗恩病58例, 并经病理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确诊。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是诊断小肠克罗恩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能对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作出正确判断。
5 小肠狭窄的诊治
全消化道钡餐或小肠X线造影、血管造影等常规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较低,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是诊断小肠疾病的主要方法, 但是无活检及治疗功能, 不能用于对小肠疑有不全狭窄患者的诊断[12]。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理论上可观察小肠的任何部位, 而且能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和活检。小肠肿瘤是引起小肠狭窄的重要病因, 治疗前狭窄病变部位的确定和病理标本的取得显得非常重要, 它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由于双气囊小肠镜具有胶囊内镜所缺乏的诸多优点, 如充气、吸引、冲洗、取活检标本、反复观察和内镜下治疗等, 因此双气囊小肠镜可作为疑诊小肠狭窄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6 消化道改道手术后的ERCP
Roux-en-Y术后的患者行ERCP术非常困难, 因消化道改道后十二指肠镜无法到达壶腹部位。Emmett等[13]报道, 13例曾行Roux-en-Y胃旁路手术和Roux-en-Y胰胆手术患者接受了双气囊小肠镜下的ERCP检查或治疗 (DBE/ERCP) , 内镜到达壶腹部者达到了82.0%, 选择性胰胆管插管成功率为76.0%, 5例患者成功进行了狭窄扩张、乳头肌切开术、取石和内支架取出术。但DBE/ERCP术需要相应长度的ERCP附件, 由于镜身较长及内镜头端无抬钳器, 使双气囊小肠镜在行ERCP术时操控性较差。
7 息肉切除
Ohmiya等[14]报告2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应用双气囊小肠镜进行全小肠息肉切除, 18个息肉全部切除, 且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3个大息肉 (直径>30mm) 组织病理学是错构瘤伴腺瘤。双气囊小肠镜镜下切除小肠息肉为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开辟了一项新的检查、治疗手段, 对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随访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8 小肠超声的应用
常规超声内镜无法对小肠进行探查、诊断, 双气囊小肠镜使直视下观察全小肠变得更为容易, 为小肠内超声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Fuhumoto等[15]首先报道了以双气囊小肠镜为基础的小肠内超声应用研究, 认为小肠内超声可以鉴别黏膜下的曲张静脉以避免盲目活检, 在判断小肠肿瘤的浸润深度、指导狭窄的扩张及局部病变的黏膜切除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9 大肠镜检查失败后的补救
双气囊小肠镜镜身较普通大肠镜更细、更柔顺, 容易通过一些锐角或局部肠襻固定的部位, 内镜和外套管头端的气囊可以起到固定和缩短肠襻的作用, 使双气囊小肠镜成为一种大肠镜检查失败的补救措施。Pasha等[16]首次对16例大肠镜检查失败的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其中完成了全结肠的检查14例, 成功进行了末端回肠的检查5例, 6例结肠息肉患者中接受了内镜下的息肉切除术5例。双气囊小肠镜在多次大肠镜检查失败的情况下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
1 0 前景
与普通推进式电子小肠镜相比,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由于进镜原理的创新, 通常可以抵达回肠中下段, 部分可抵达回肠末端, 检查范围大大扩展, 并且具有视野广、图像清晰、充气、吸引、活检等功能, 也可进行内镜下治疗。通过上行和下行相结合的进镜方式可以使整个小肠得到全面、彻底的检查, 是目前多数小肠疾病检查最为理想的手段。配合应用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 必要时加上血管造影等检查, 是提高小肠疾病诊断水平的有效方法[17]。随着双气囊小肠镜这项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经验积累, 其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肠推进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来在我院经多层螺旋CT检查并最终行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SIL患者17例和SBA患者13例。SIL病例中男13例,女4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年龄(54.5±5.5)岁。SBA病例中男9例,女4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9.3±3.5)岁。临床上二者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都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腹部包块、反复肠梗阻、体质量减轻等。
1.2 病理资料
SIL患者17例中,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2例,T细胞性淋巴瘤4例,黏膜组织相关型淋巴瘤(MALT)3例。SBA患者13例中,高分化1例,中分化3例,低分化9例。
1.3 检查前肠道准备
从检查的前两天开始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前2天开始少渣饮食,根据患者病情,检查前一天晚开水1500mL泡番泻叶50mg,口服;若患者体质允许,检查当日晨禁食6h以上。及时排便,使最终排便不成形为最佳。检查前1h内饮水2000mL。
1.4 扫描方法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16排螺旋CT、GE Light speed Pro 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在全腹部+盆腔(肝脏膈顶至耻骨联合平面)基础上,根据病情及症状,同时加扫胸部、颈部、头颅等部位,均行平扫、动态双期增强扫描检查。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mAs。仰卧位,屏气扫描。增强扫描从肘静脉高压团注碘必乐80~100mL,团注速率3.0~3.5mL/s。动脉期于注射对比剂后25~30s扫描;门脉期于注射对比剂后55~60s扫描,层厚层距均为7.5mm。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法(MPR)。
1.5 数据观察及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病变的发病部位、形态、局部肠管扩张或狭窄情况、全身器官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应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分析。病变范围、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后最高CT值的差别应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IL与SBA病变发病部位、形态情况如表1所示。局部肠管扩张或狭窄情况、全身器官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如表2所示。
SIL发病部位以空肠(76.5%)居多,病变形态以动脉瘤样扩张(76.5%)多见;SBA以十二指肠(76.9%)居多,并多呈分叶状(84.6%)。应用两独立样本率的χ2检验分析,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SIL局部肠管14例(82.4%)出现扩张,SBA中12例(92.3%)出现狭窄,表现为不同程度肠梗阻症状。应用两独立样本率的χ2检验分析,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 SIL与SBA病变范围、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后最高CT平均值的差别,如表3所示。
SIL与SBA病变范围、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后最高CT平均值,应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SIL与SBA病理特点
SIL易累及小肠远段,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且以B细胞性多于T细胞性。多起源于肠壁黏膜下层中的淋巴组织,当病变突破浆膜层,向肠系膜及其淋巴结转移,向内则浸润黏膜,使黏膜皱襞变平、僵硬,局部肠管多表现为“动脉瘤样扩张”,也有学者描述为“环珠增殖样扩张”[2],亦可出现狭窄。小肠腺瘤是SBA常见的癌前疾病,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SBA原发于小肠黏膜,由黏膜经黏膜下向肌层、浆膜层发展,同时向周围扩展。病理上分为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其中分化较好的腺癌为最多见。
3.2 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SIL与SBA病灶平扫时均呈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扫描强化程度有显著差异,SIL呈“缓慢上升”型,即动脉期至静脉期病灶强化程度逐渐增强,扫描与平扫相比轻度强化;SBA呈“快速上升一平台”型,即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且各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SIL。SIL常伴有肠系膜或腹腔淋巴结转移,且直径较大,并可融合成团。小肠腺癌常发生脏器转移,肝脏转移灶呈典型“牛眼征”[3],病灶邻近周围淋巴结转移,可累及胰腺,并伴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等情况出现。肠壁环形增厚,局部肠腔动脉瘤样扩张,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诊断SIL特征性CT表现(图1)。小肠腔内单发菜花状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伴有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是诊断SBA的特征性CT表现[4](图2)。
总之,SIL和SBA在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有其相对特征性,采取适当的扫描前准备,掌握正确的扫描方法,应用MPR的多方位图像重建对病变区域仔细观察,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娄启田,钱海峰.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4):4553-4555.
[2]郭宝忱,刘桂清,曲桂芝.“环珠增殖样扩张”为小肠淋巴瘤肠管扩张CT诊断影像特征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4):849.
[3]梁汉欢,彭可雨,陈华栋.小肠腺癌的螺旋CT诊断[J].海南医学,2009,20(8):37-39.
小肠推进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2 年7 月至2015 年4 月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均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共66 例。排除: ( 1) 消化道曾行外科手术; ( 2) 怀疑肠梗阻或肠瘘; ( 3) 合并吞咽困难或食管狭窄;( 4) 已知合并胃肠道动力障碍; ( 5) 安装电子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 ( 6) 无法自主控制行为的痴呆或精神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双气囊小肠镜组和胶囊内镜组,双气囊小肠镜组33 例,男18 例; 女15 例; 年龄29 ~82 岁,平均( 55. 7 ± 2. 2) 岁; 出血病程1 ~ 14 个月,平均( 9. 8 ± 0. 7) 个月。胶囊内镜组33 例,男21 例,女12 例; 年龄31 ~80 岁,平均( 54. 9 ±3. 1) 岁; 出血病程3 ~ 15个月,平均( 10. 1 ± 1. 1) 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1. 2 检查仪器和方法
双气囊小肠镜组和胶囊内镜组相关小肠检查操作均由专业医生独立操作,避免不同医生不同操作方式带来的临床偏倚。 双气囊小肠镜( FUJINON EN450P5 / EN) 经口检查深度以回肠中下段为界限,经肛门检查以回肠交界处为界限。对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变的患者,局部注射美兰溶液5 ml,择日继续探查以避免操作误差带来的诊断假阴性。对于发现局部病变的患者,采用夹闭钳进行相关定位,以利于后续操作。胶囊内镜( 以色列GVEN公司生产型号: M2A) 相关检查使用芯片贴于患者指定皮肤部位,连接好仪器,患者吞服胶囊后可下床活动,相关检查数据记录入影像工作系统。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检查时间、范围和耐受性评分记录并对比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时间、范围和耐受性评分,其中耐受性评分为: 5 分,完全耐受; 4 分,基本能耐受;3 分,尚能耐受; 2 分,基本无法耐受; 1 分,完全无法耐受[1]。
1. 3. 2 病变诊出率和病因诊断率对比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病变诊出率和病因诊断率,记录内镜下发现的阳性病灶,发现阳性病灶例数/总例数为病变诊出率; 可以解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 病因的) 例数/总例数为病因诊断率。
1. 3. 3 病因诊断准确率、预后和随访双气囊小肠镜患者均进行内镜下活检,记录其病理结果; 同时对两组患者中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病理结果,对于胶囊内镜组患者随访其临床治疗是否有效。对比两组患者病因诊断准确率,记录两组患者检查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 0 软件分析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以百分率表示病变诊出率、病因诊断率和病因诊断准确率,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时间、范围和耐受性评分比较
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时间、范围和耐受性评分对比,见表1。双气囊小肠镜的检查时间和耐受性评分显著低于胶囊内镜,P < 0. 05。
2. 2 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病变诊出率和病因诊断率比较
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病变诊出率和病因诊断率比较见表2。将内镜下可解释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病变视为病因诊断( 克罗恩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畸形、小肠息肉、小肠憩室、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和过敏性紫癜) ,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变诊出率为93. 94%( 31 /33) ,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的病变诊出率60. 61%( 20 /33) ,χ2= 5. 741 6,P < 0. 01; 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因诊断率为87. 88% ( 29 /33) ,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的病因诊断率48. 48% ( 16 /33) ,χ2= 6. 491 7,P < 0. 01。
a和胶囊内镜相比,P<0.05
例
注: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2. 3 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于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双气囊小肠镜中病因诊断明确的29 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活检后病理检查,病因诊断准确率为100%( 29 /29) 。其中2 例小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11 例小肠肿瘤患者行外科手术探查并切除,5 例患者小肠镜检查中见活动性出血,2 例行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止血,2 例行APC止血,其中1 例血管畸形患者因出血量较大,内镜下止血失败转为外科手术。5 例活动性出血患者治疗后未再次出血。
胶囊内镜病因诊断明确的16 例患者中5 例小肠肿瘤患者行外科手术探查并切除,3 例小肠息肉患者进一步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余下患者予以临床治疗和随访,其中2 例胶囊内镜诊断克罗恩病患者,诊断性治疗无效后检查T-SPOT( + ) ,予以抗痨治疗后症状好转; 胶囊内镜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7. 50% ( 14 /16) ,和双气囊小肠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 303 9,P > 0. 05。
2. 4 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并发症对比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中无消化道出血、肠道穿孔、急性胰腺炎、肠系膜撕裂、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胶囊内镜检查中1 例无异常发现患者胶囊延迟4 d排出,余下无特殊不适。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检查仍然以胃镜和结肠镜检查为主,其对于食管、胃部以及结肠部位相关病变的检出水平较高,相应的病变诊出率、病因诊断率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多数临床病例报道发现,小肠来源性异常消化道出血病例逐渐增多,且由于小肠部位病变来源较深、腹部体征不明显以及消化道出血症状较为隐匿等特点,其相关临床早期诊断水平一直维持在25% ~ 35%[4-5]。近年来随着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广泛临床应用,小肠性来源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早期阳性水平显著升高,但相关病变诊出率、病因诊断率水平报道不一,有学者认为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早期病变诊出率水平维持在85% ~ 90% ,而胶囊内镜检查的病变诊出率水平维持在55% ~ 65% ,显著低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方式[6]。而Frydman等[7]学者在回顾性分析了56 例相关临床资料后发现,二者对于病变范围较广的克罗恩病的早期阳性诊断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本研究重在探讨两种检查方式对于小肠性病变早期检查水平的差异,以利于临床上合理采用相关检查方式,从而提升小肠病变的早期诊断水平。
本研究在探讨了2012 年7 月至2015 年4 月66 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均阴性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后发现,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时间、范围和耐受性评分显著低于胶囊内镜,考虑胶囊内镜检查中包含着拍摄镜头的胶囊需要依靠肠道的蠕动进而缓慢通过整个小肠,容易导致患者耐受不佳并显著延迟检查时间,提示了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于患者而言更易接受。本研究对于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病变诊出率和病因诊断率对比结果发现,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变诊出率为93. 94% ( 31 /33) ,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的病变诊出率60. 61% ( 20 /33) ,P < 0. 01; 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因诊断率为87. 88% ( 29 /33) ,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的病因诊断率48. 48% ( 16 /33 ) ,P < 0. 01,这与Fukushima等[8]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Fukushima学者通过分析256 例相关疑似小肠病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后发现,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于小肠病变的早期诊断水平显著优于胶囊内镜检查。He等[9]学者认为,气囊内镜检查依靠肠道的蠕动而缓慢前行,其运动具有跳跃性和非匀速的特点,胶囊一侧的拍摄镜头可能对于病变的拍摄存在遗漏和盲区。Santhakumar[10]也认为,小肠内残留的液体以及肠道部分不规则的运动均可能显著影响拍摄镜头对于相关病灶部位的检出水平。本研究同时发现,对于两组检查方式主要检出水平存在差异的病变为小肠克罗恩病,提示双气囊小肠镜对于克罗恩病的阳性检测水平显著优于气囊内镜,这与Saygili[11]的研究不完全一致,Saygili认为气囊内镜对于小肠连续性病变或者多节病变的诊断水平较高,特别是病变范围较广的克罗恩病,但本研究发现两种检查方式的病因检出水平差异较大,考虑本研究中纳入的相关克罗恩病病变程度低,气囊内镜难以早期发现相关病灶。本研究通过研究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于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发现,双气囊小肠镜能在早期诊断相关病灶的同时行病灶部位活检或者内镜下微创手术,避免了气囊内镜在发现小肠相关病变如小肠息肉后转为双气囊内镜下息肉切除其他微创手术方式带来的不便[12-13],而对于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研究发现,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基本无并发症发生,而胶囊内镜可能存在一定概率的胶囊排出延迟等并发症[14]。
总而言之,双气囊小肠镜相比于胶囊内镜检查,其检查时间较短、较易耐受,而其对于小肠病变特别是克罗恩病病灶的诊出率和病因诊断率较高,同时双气囊小肠镜在检出小肠病变的同时可以行局部病灶活检以及微创手术,故此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优于胶囊内镜,临床上应广泛采用以提高小肠病变早期诊断水平,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双气囊小肠镜在可疑小肠出血患者中对病因诊断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怀疑小肠出血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双气囊小肠镜组和胶囊内镜组,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病因诊断价值和对治疗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的检查时间和耐受性评分显著低于胶囊内镜,P<0.05。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变诊出率为93.94%(31/33),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的病变诊出率60.61%(20/33),χ2=5.741 6,P<0.01;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因诊断率为87.88%(29/33),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的病因诊断率48.48%(16/33),χ2=6.491 7,P<0.01。双气囊小肠镜病因诊断准确率为100%(29/29),胶囊内镜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7.50%(14/1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于可疑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优于胶囊内镜,同时可行内镜下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小肠推进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110例小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55例对照组以及55例观察组。观察组中有31例男性和24例女性, 年龄为19~68 (43.5±24.0) 岁;克罗恩病24例、小肠肿瘤18例、小肠梗阻13例。对照组中有30例男性和25例女性, 年龄为20~66 (43.0±22.5) 岁。克罗恩病23例、小肠肿瘤19例、小肠梗阻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小肠插管造影诊断, 对TX-Ⅲ普通胃肠造影机进行应用, 在进行检查前, 医护人员须对患者肠道进行清洁, 确保小肠处于空净状态。之后医护人员需将鼻肠管送至空肠起始段, 对稀钡液体进行注入, 大致为1000ml。在电视监视条件下, 当造影剂达回盲部即可停止灌注, 之后对空气进行注入并行气钡双重造影, 行肌肉注射山莨菪碱20mg, 当小肠处于低张状态后即可摄片。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磁共振造影诊断, 应用Siemens超导型1.5 T Symphony Tim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在检查之前, 医护人员须指导患者服用20%甘露醇400ml、两片酚酞、一支开塞露, 并对患者肠道进行清洁, 确保患者肠内不存在一些残留粪质;之后采用鼻肠管向患者肠道内注入一定量的空气, 也可让患者服用2.5%的甘露醇等液体, 从而让肠腔在扩张以及成像时肠壁能与肠腔以及肠腔外组织产生明显的区别。之后医护人员须应用一些技术对患者肠腔进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 主要包括脂肪抑制技术、快速自旋回波技术、半傅里叶采集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等技术。之后医护人员须静脉注射造影剂钆喷酸葡萄胺注射液24ml, 并进行增强扫描操作, 从而更好对病变情况进行反映。在检查过程中, 医护人员须对患者静脉注射山莨菪碱15mg, 从而减少患者肠蠕动时间、延长患者小肠扩张时间, 之后即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成像处理。
1.3 疗效判定
显效:诊断显示多阶段小肠受累, 受累部位肠病厚度>4mm, 强化信号比值>1:3, 符合克罗恩合并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5mm的结节样病变MRE可检出。有效:受累部位肠病厚度>4mm, 强化信号比值>1:4, 符合克罗恩合并肠系膜淋巴结增大;<5-10mm的结节样病变MRE可检出。无效:受累部位肠病厚度<1mm, 强化信号比值>1:6, 符合克罗恩合并肠系膜淋巴结增大;<5mm的结节样病变MRE不可检出。
1.4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 共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 (%) 表示, 采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率比较
观察组在给予磁共振小肠造影诊断后, 诊断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诊断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在给予磁共振小肠造影诊断后, 诊断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对磁共振小肠造影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 观察并统计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效率和诊断及治疗满意度。对照组患者诊断率为81.8%、诊断满意度为76.4%;观察组诊断率为96.4%、诊断满意度为94.5%, 由此可见, 磁共振小肠造影用于小肠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能够较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产生率,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小肠疾病诊断中, 很多医护人员都会采用小肠插管造影诊断小肠疾病, 但是在实际诊断过程中, 这种诊断方法很容易因为肠襻的重叠而出现假阴性, 而且只能检测到肠壁以及周围结构的信息, 肠腔外病变的检出效果较差, 而且会产生一定的离子辐射, 给患者健康带来不利影响[3]。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 我国的磁共振小肠造影快速扫描技术以及消除伪影技术得到了较好发展, 提高了成像效果, 能够清楚反映出患者肠腔内、肠腔外、肠壁等结构的情况。磁共振小肠造影具有一定的软组织对比功能以及多平面成像功能, 而且不会产生离子辐射、创伤等问题, 所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能发挥出较好作用。
从相应结果可看出, 磁共振小肠造影的诊断准确率对常规性诊断方法的准确率要高。一般情况下, 在对克罗恩病进行诊断时, 由于患者空仓和结肠之间存在高信号的瘘管, 且周边存在着一些低信号组织, 而且瘘管内肉芽组织存在着明显的增生现象、肠襻重叠, 如果采用小肠插管造影方法进行诊断, 相应图像信息则会存在模糊现象, 而磁共振小肠造影不会受到肠襻重叠的影响, 准确检测出克罗恩病的存在, 并对其并发症进行有效诊断[4]。在实际情况中, 医护人员可通过一些磁共振小肠造影数据对患者克罗恩病的活动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包括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中肠壁信号、肠壁增强强化程度、纤维脂肪性增生的新信号强度等信息;当强化较为明显、且纤维脂肪性增生的信号以及肠壁信号较高时, 医护人员可判断克罗恩病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而且信号越强, 表明病症的活动情况更为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 医护人员就能更好对克罗恩病的变化进行了解, 从而有效治疗。所以在磁共振小肠造影的作用下, 医护人员能够更好了解患者小肠疾病的整体情况,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以维护患者健康。
综上所述, 磁共振小肠造影用于小肠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摘要: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10例小肠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 5例。给予对照组小肠插管造影诊断, 在常规诊断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磁共振造影诊断, 观察并统计来两组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观察组诊断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磁共振小肠造影用于小肠疾病具有准确的诊断效果, 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好了解患者病情,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从而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关键词:磁共振小肠造影,小肠疾病,诊断
参考文献
[1]斯洋, 潘杰, 黄崇权, 等.MSCT小肠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3) :325-328.
[2]张朝军, 杨桦, 王雷, 等.腹腔镜联合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12) :952-954.
[3]马志斌, 宋光, 徐丹, 等.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7 (6) :544-546, 550.
小肠推进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0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确诊的17例SBA患者(SBA组)和临床介入超声引导下穿刺确诊的11例PSIL患者(PSIL组)。其中SBA组男11例,女6例;年龄39~75岁,平均(61.4±17.5)岁。PSIL组男7例、女4例,年龄36~69岁,平均(58.7±10.2)岁。两组患者中19例有不同程度腹痛、便血(隐血阳性),16例有发热、呕吐等,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后均未发现其他系统重大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1.2 检查前准备
患者检查前1周无服用钡剂或其他重金属药物史。检查前2 d开始少渣饮食,根据患者病情,禁食8~12 h,检查前1 d晚用1500 ml开水泡番泻叶50 mg口服,及时排便,使排便无粪便等内容物为最佳。检查前l h内饮水2000 ml。检查前10~20 min饮水600~1000 ml,以扩张胃及十二指肠。3例患者疑似肠梗阻而禁食,未饮水,直接行CT增强扫描。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HD仪行屏气螺旋扫描,范围上至膈面,下到耻骨联合。扫描参数:先行常规平扫,再以GSI-27协议行增强扫描,管电压140 k Vp和80 k Vp,瞬切时间0.5 ms,管电流600 m A,螺距1.375∶1,旋转时间0.8 s/r。图像重建为虚拟单光子图像,层厚1.25 mm,层间距1.25 mm,标准算法。采用URICH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300 mg I/ml)(中国,江苏恒瑞医药),剂量0.8~1.0 ml/kg,速度3~4 ml/s,于腹腔干开口层面进行感兴趣区(ROI)智能监测,于注射造影剂15 s后进行监测扫描,当ROI阈值超过90 HU,启动GSI动脉期容积扫描,再延迟30 s后行GSI静脉期扫描,分别获得动脉期、静脉期的GSI图像。
1.4 图像后处理分析与数据测量
两组患者术前行GSI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增强薄层单能量图像分别导入GE AW4.6工作站,通过GSI Viewer基物质分析软件获得动脉期、静脉期碘基图,后处理统计人员由工作5年以上的高年资技师及工作10年以上的中级以上职称放射医师完成。采用双盲法统计动脉期、静脉期单能量40~140 ke V时病灶的CT值(间隔10 ke V)及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并计算标准化后的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NIC=同层面肿瘤IC/同层面大动脉IC),统计动脉期、静脉期单能量40、90 ke V时病灶的CT值,并计算动脉期、静脉期的能谱曲线斜率[λHU,λHU=(40 ke V CT值-90 ke VCT值)/50],选择图像质量较高的肿瘤最大层面取ROI,测量时应避开各种干扰因素,如病灶的坏死、钙化、强化的血管及因气、液交界而产生的界面伪影等部位。所有ROI固定为圆形,大小约占增厚肠壁的2/3。同时选取腹腔干层面或髂动脉层面的ROI作为参照标准,以增强后各期病灶碘浓度与同期较大动脉碘浓度的比值作为标化碘浓度比,每个病灶一般测量3次,取平均值。处理意见不统一时,协商后达成一致。观察肿瘤在单能量图像时λHU的异同以及两组病灶间碘基值及病灶在不同单能量下CT值的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故对SBA和PSIL动脉期和门脉期的IC、NIC、λHU、11个单能量组的CT值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统计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及Youden指数。
2 结果
2.1 多参数统计结果
SBA组在动脉期、静脉期的IC、NIC和λHU均高于PS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组在动、静脉期单能量40~60 ke V的CT值均高于PS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140 ke V动脉期、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图1、2。
2.2 各参数敏感度及特异度
SBA和PSIL动脉期IC、NIC和λHU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934、0.913和0.769;静脉期分别为0.681、0.875、0.794。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见表3。SBA与PSIL在动脉期单能量40~70 ke V时CT值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894、0.813、0.781、0.638(图3);静脉期0.813、0.806、0.756、0.325。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见表3。
在动脉期以IC为1.38 mg/ml作为阈值鉴别SBA和PSIL时,ROC曲线AUC为0.93、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85%,明显高于单能量70 ke V(相当于常规CT 120 k Vp扫描图像)。单能量70 ke V时CT值的AUC仅为0.63、敏感度为62%、特异度为60%。
3 讨论
SBA早期手术治疗治愈率高。但由于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故一般切除率仅约为40%,且放化疗效果不佳[3]。PSIL无需手术,对放化疗敏感,故早期对两者准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可显著提高小肠肿瘤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小肠病变在术前往往不能得到病理活检,临床只能依靠病变的基本特征及常规影像学表现进行一般的鉴别诊断[4,5,6,7]。如SBA主要表现为管壁僵硬、毛糙,管腔向心性狭窄,病灶相对较局限,肠壁增厚较PSIL欠明显,但较僵硬,易引起肠梗阻;而PSIL病变肠管相对较长,周围浸润少,病灶边界较光滑,肠腔周围存在脂肪层,典型的可出现动脉瘤样扩张改变,很少引起肠梗阻[1,8]。传统影像学检查仅依靠病变形态、大小、密度或增强特征等形态学或精细解剖学进行诊断;但当缺乏典型影像学表现时,两者均表现为类似肠壁的增厚,从而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
图1女,67岁,右下腹盆腔回肠原发性淋巴瘤。动脉期示回肠局部肠壁环形增厚但腔无狭窄,肠壁柔软,明显强化,管腔扩张(箭,A);动脉期碘基图局部肠壁的亮暗代表碘含量的分布(箭,B);静脉期显示肿瘤密度趋向均匀(箭,C);静脉期碘基图反映静脉期肿瘤的碘含量(箭,D)
图2男,55岁,十二指肠降部腺癌。动脉期示十二指肠降部肠壁增厚、僵硬,明显不均匀强化,管腔狭窄,局部黏膜皱襞破坏(箭,A),十二指肠乳头区侵犯,胰管、胆总管扩张(箭,A);动脉期碘基图示肿瘤不均匀强化,肿瘤血功丰富,碘含量分布欠均匀(箭,B);静脉期显示肿瘤密度不均匀明显降低(箭,C);静脉期碘基图显示肿瘤密度降低,碘含量不均匀下降(箭,D)
图3 PSIL与SBA的动脉期IC、NIC和40 ke V CT值的ROC曲线
能谱CT扫描是一种基于双能、可进行能量分析、多参数成像的技术[9,10,11,12]。它将5维空间(X、Y、Z、时间和能量)多参数成像和功能成像模式带入传统CT诊断,改变了传统影像仅依靠解剖影像的形态特征及单一参数CT值进行诊断的模式。能谱CT高低压瞬切技术可得到101组不同单能量图像(40~140 ke V共101组),单能量成像及其能谱分析具有极高的组织成分区分能力,在提供水、碘、钙、脂、血基等不同成像条件下,实现初步的物质分离[13,14,15,16]。因此,根据能谱成像的物质分离原理可获得更多的参数。定量地区分两者,使CT从传统形态学诊断模式进入到了功能、微循环、代谢等多参数,多模态的诊断时代[17,18,19]。
能谱CT基物质分离主要为碘和水配对,能谱CT对物质中碘的含量变化较为敏感,可准确反映基物质中的碘含量变化,并可以测量病灶的碘浓度等基物质含量[20,21]。本研究中SBA和PSIL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值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SBA的IC、NIC、λHU均高于PSIL,可能与这两种肿瘤的组织病理基础相关。SBA是一种实体肿瘤,起源于毛细血管丰富的黏膜层,经黏膜下层向肌层及浆膜层侵犯,肿瘤血窦丰富;而PSIL起源于黏膜下的间叶组织,细胞间排列致密,血窦不丰富,故本研究患者动脉期PSIL的IC、NIC、λHU均明显低于SBA。动脉期反应肿瘤毛细血管的密度,静脉期反映肿瘤毛细血管的廓清和肿瘤间质成分含量,因此也可说明肿瘤强化的特征与肿瘤病理基础相关。本研究中SBA与PSIL在动、静脉期40~60 ke V的单能量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A高于PSIL;而在70~140 ke V单能量的CT值低于PS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高单能量时X线能量过高、穿透力强,掩盖了各组织成分之间的细微差别有关。有研究证实70 ke V单能量图像与质量控制图像、120 k Vp混合能量图像相当,三者X线能量以及穿透力相近,故本研究以70 ke V的单能量图像代替常规CT 120 k Vp的混合能量图像,避免患者重复扫描,造成辐射剂量增加。这也解释了常规CT通过单一参数CT值鉴别SBA和PSIL较为困难的原因;而单能量40~60 ke V能量较低,对两者的鉴别明显优于常规CT[22]。既往研究表明,SBA和PSIL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水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较为恒定,故本研究不再将水浓度列入研究对象。
另外,本研究中动脉期IC、NIC及40 ke V下的CT值对鉴别两者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这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基础有很大的相关性。SBA组织实质成分多,肿瘤血窦丰富,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密度大;而PSIL组织间质成分多,细胞排列密集,血窦不太丰富,强化幅度低,但造影剂排空延迟。导致两者的IC、NIC等参数可能出现差异。其次,IC、NIC除与肿瘤组织特性有很大关系之外,还受造影剂总剂量、患者心功能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肿瘤同平面的大动脉作为参照,获得同期大动脉的NIC,以减少其他因素带来的干扰。
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未对两者的分化程度进行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对肿瘤的分级以及发生在小肠的其他肿瘤进行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在鉴别小肠腺癌(SBA)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确诊的17例SBA患者和临床介入超声引导下穿刺确诊的11例PSIL患者动脉期(AP)、静脉期(VP)扫描图像,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平台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或较大动脉)IC,计算动、静脉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λ_(HU))及40~140 keV(间隔10 keV)下的CT值。记录各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运用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SBA与PSIL在动脉期IC、NIC及λ_(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患者动、静脉双期的IC、NIC和λ_(HU)、40~60 keV的CT值均高于PSI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140 keV动、静脉双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以IC为1.38 mg/ml作为阈值鉴别SBA和PSIL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敏感度94%、特异度85%,明显高于常规CT(AUC 0.63、敏感度62%、特异度60%),相当于单能量70 keV时的图像质量。结论 SBA与PSIL在AP具有不同的IC、NIC和λ_(HU),动、静脉期40~60 keV的CT值也存在差异。能谱CT成像可成为临床鉴别SBA与PSIL的一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