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范文(精选9篇)
小儿麻痹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9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蒙脱石散治疗组与腹泻贴治疗组, 前者为2012年12月前接受治疗的腹泻患儿共41例, 后者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患儿共68例。参与本次研究的109例腹泻患儿均符合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小儿腹泻典型的临床症状[1], 且由2名以上专家确诊为小儿腹泻, 并由其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均为轻度或中度腹泻, 无重度腹泻患儿;其中男66例, 女43例;年龄9个月~5岁, 平均 (2.0±0.3) 岁;病程0.6~3.0 d, 平均病程 (1.13±0.24)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 年龄超过5岁的患儿; (2) 重度脱水患儿; (3) 患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2]的患儿; (4) 药物过敏患儿; (5) 接受治疗前已服用其他药物控制病情的患儿。
1.3 治疗方法
1.3.1 蒙脱石散治疗组
患儿采用口服蒙脱石散的常规治疗, 具体给药方法为:≤1岁患儿用量控制在3.7 g/d;1~2岁患儿用量控制在3.7~7.4 g/d;≥2岁患儿用量为7.4~11.1 g/d, 均为三餐空腹前口服, 1个疗程为3 d, 共服用2个疗程。
1.3.2 腹泻贴治疗组
给予患儿在上述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外敷小儿腹泻贴进行治疗, 腹泻贴每日换药1次, 贴于肚脐处即可, 1个疗程为3 d, 共敷贴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接受治疗后, 患儿主症积分为0%, 身体理化指标持续处于正常值范围;显效:通过治疗后, 患儿主症积分减少66.7%以上;有效:治疗后主症积分减少33.3%~66.7%;无效:接受治疗后, 患儿主症积分减少33.3%以下。
1.4.2 症候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患儿中医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且症候总积分降低90%以上;显效:患儿中医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改善明显, 且症候总积分降低70%~90%;有效:患儿中医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有一定程度改善, 症候总积分降低30%~70%;无效:患儿症候总积分降低30%以下, 且各临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甚至持续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上述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如表1所示, 腹泻贴治疗组患儿在接受蒙脱石散联合小儿腹泻贴治疗后, 愈显率达88.2%, 明显高于蒙脱石散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蒙脱石散治疗组比较, *P<0.05
2.2 症候总积分比较
如表2所示, 两组患儿治疗后症候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中腹泻贴治疗组症候总积分明显低于蒙脱石散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注:与蒙脱石散治疗组比较, *P<0.05
2.3 治疗时间比较
腹泻贴治疗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为 (4.0±1.3) d, 明显少于蒙脱石散治疗组的 (5.0±2.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一种5岁以下幼儿常见的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5],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一日数便、排稀便等, 多发于夏季与秋季, 若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引起消化道感染、中毒性肝炎、营养不良、重度脱水导致的急性肾衰竭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时还可能致死, 对患儿健康安全危害较大。
小儿腹泻贴主要由丁香、荜茇、肉桂等中药配伍而成, 具有温中健脾、镇痛解热、散寒止泻的功效[6], 能有效控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阳性菌等病菌的扩散。患儿在使用腹泻贴时应忌口, 少食或不食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免加重病情, 引起较大不良反应。由于肚脐处血管、神经丰富, 将小儿腹泻贴敷贴此处能快速将药效扩散至全身, 进而达到缩短显效时长、缓解患儿痛苦的目的, 帮助患儿早日回归正常生活。部分患儿在使用小儿腹泻贴时, 皮肤与贴剂粘贴处会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停止用药, 由医师指导处理。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小儿腹泻采用口服蒙脱石散联合外敷小儿腹泻贴治疗, 能有效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减轻其痛苦, 治疗效果明显, 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可改善患儿的预后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腹泻贴佐治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腹泻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蒙脱石散治疗组患儿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常规治疗;腹泻贴治疗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小儿腹泻贴佐治。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 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1腹泻贴治疗组患儿愈显率达88.2%, 明显高于蒙脱石散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2两组患儿治疗后症候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中腹泻贴治疗组症候总积分明显低于蒙脱石散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3腹泻贴治疗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为 (4.0±1.3) d, 明显少于蒙脱石散治疗组的 (5.0±2.3) d,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口服蒙脱石散联合外敷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腹泻, 效果明显, 改善了患儿的预后质量。
关键词:小儿腹泻贴,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何广杰.小儿止泻贴治疗小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 19 (12) :132-133.
[2]赵占景, 王辉, 陈银山, 等.止泻散联合止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5) :514-515.
[3]熊燕, 余中方, 凌婷, 等.温脾散脐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76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1, 27 (5) :72-73.
[4]张海平.自制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20) :62-62.
[5]李婷婷, 王蓓.经穴脉冲佐以中药外贴阳明经穴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27) :166-166.
小儿麻痹症 第2篇
我的宝宝快两个月了,那天朋友问我给孩子吃糖丸没有,并提醒说吃糖丸后不能立即喂奶,也不能用热开水为孩子送服糖丸,否则就没用。请问,孩子吃小儿麻痹症糖丸应注意些什么?
□山东 胡娟
小儿麻痹症糖丸药效和温度密切相关,如果温度过高就会失去活性,吃了也没有作用。因此,孩子吃麻痹症糖丸须注意以下几点:1.禁用热开水,需用冷开水溶解后送服糖丸。2.吃糖丸半小时后才能吃热食物。3.如果小儿正在发热、腹泻或有其他急性传染病,要暂缓吃糖丸。4.吃糖丸前后的1小时内不喂奶。因为糖丸活疫苗一般在20℃~22℃最易生存,才可能被肠胃黏膜吸收,而刚从母体分泌出的母乳其温度一般是37℃,容易使服下的糖丸活疫苗失效。所以,应在孩子空腹时吃糖丸,吃糖丸后半小时内也不要喂母乳或牛奶等其他代乳品。5.吃糖丸后,如果因吐奶或呕吐等导致服用糖丸的剂量不足,应重新补服1粒。
小儿麻痹症糖丸单价的有三种,这是根据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不同而制成的,红色代表Ⅰ型,黄色代表Ⅱ型,绿色代表Ⅲ型。此外,有一种为白色,是Ⅰ、Ⅱ、Ⅲ型混合一体的三价糖丸。孩子出生后的第二、第三、第四个足月是小儿麻痹症糖丸的初服年龄。服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地服用各型糖丸,以免发生差错。
成都市金堂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 连孝华(主治医师)
如何判断“痣”会恶变?
我平时身体健康,美中不足的是体表黑痣较多。去年我的一位同事患上恶性黑色素瘤,这令我十分担心自己的黑痣也会恶变。请问,如何区别体表黑痣是良性还是恶性?
□湖南 黄明
确实,在体表黑痣中有一种是恶性体表痣即恶性黑色素瘤,其中25%~40%是由皮肤色素痣恶变而来,属于皮肤癌中发病较高的一种,必须引起重视。
有一种早期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方法简单明了,便于记忆。该方法主要从下列四个方面判断:1.不对称性。将痣用笔画线一分为二,普通痣两边对称,恶性黑色素瘤多不规则,一分为二后两边不对称。2.边缘。普通痣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而恶性黑色素瘤多参差不齐,成锯齿样改变。3.颜色。普通痣颜色多为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色,恶性黑色素瘤常在普通痣颜色的基础上掺杂红色、白色、蓝黑色等多种颜色。4.直径。普通痣一般小于5mm,而恶性黑色素瘤直径大多超过5mm。
掌握这四个特征,你观察自己体表的黑痣是否恶变就心中有数了,一旦发现自己体表痣有变化要尽早到正规医院皮肤科确诊,并及时治疗。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王小衡(主任医师)
烧烫伤后别忘打“破伤风针”
前几天我被开水烫了脚,医生除了给我处理了伤口外,还让我打了破伤风针。请问烧烫伤也要打破伤风针吗?
□河北 高海艳
一些烧烫伤患者认为,烧烫伤只是皮伤肉不伤,没有必要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其实这是十分错误而且是极其危险的。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病毒,作用于神经系统,从而引起全身的特异性感染。而破伤风杆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中才能繁殖。这种缺氧环境一般只有在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或血块充塞、局部缺血等情况时才会发生。
烧烫伤可由热水、蒸汽、火焰、电流、酸、碱、磷等多种因素导致,属于开放性创伤,它符合破伤风发病所需的一切因素和条件,特别是严重性烧烫伤,创面愈合时间长达数月,都会让破伤风杆菌有机可乘。
所以,烧烫伤后也需要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破伤风的发生。预防方法是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TAT)1500单位,在注射此血清前,应做破伤风皮试,皮试阴性的患者,一次性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1500单位,如遇到皮试阳性的患者应采用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
河北省雄县医院外科急诊室 蔡书宁(副主任医师)
治中耳炎为啥开滴鼻药?
前几天我患了中耳炎,医生除了给我开了抗生素和滴耳液外,还开了滴鼻液。我明明是耳朵有病,为什么医生要开滴鼻子的药水呢?我该如何用?
□广西 孟英
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分布在头、面部的不同部位,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以咽部为中心彼此相通的。当鼻子发生炎症时,分泌物增多,如果鼻腔内压力增加,比如不恰当的擤鼻动作等,可使鼻腔内的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因此,医生在治疗中耳炎时,往往会给患者开些滴鼻剂以有利于中耳炎的痊愈。由此,医生的做法是正确的。
滴鼻剂要正确使用,方法如下:一般滴鼻液每次滴两三滴,每日滴3次。向鼻内滴药时,滴管头不要碰到鼻部,以免污染药液。使用前先清除鼻腔内分泌物,患者可将鼻涕擤出。婴幼儿可用棉签轻轻擦净鼻涕,以便使药液直接接触鼻黏膜而被吸收。滴药时,患者仰卧于床上,肩上垫一个软枕,头尽量后仰,使鼻腔低于口咽部;也可将头悬垂于床缘外或取坐位,头尽量后仰,鼻孔朝上,然后滴药。滴药时可将药液顺着鼻孔一侧慢慢流下,让鼻腔侧壁起缓冲作用,以免药液直接流入咽部而使口腔苦味难忍。滴药后轻按两侧鼻翼两三下,使药液布满鼻腔。滴药后应保持原体位3~5分钟,让药液充分吸收。
广西灵山县武利中心卫生院 钱进(主治医师)
药酒有禁忌 饮用须适量
我父亲身体虚弱,为增强免疫力,他自制了一些药酒饮用。可是,最近他却出现了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我很担心。请问,饮用药酒应注意哪些问题?
□河北 万新
服用药酒是中医治病和滋补的传统方法。但是,饮用药酒也有禁忌,且饮用时应适量,并注意以下几点:
适宜人群药酒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虚弱体质的功效。所以其最适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又想增强免疫力的人饮用。
禁忌人群由于药酒含有酒精,所以有些人就不适合饮用。如病情严重、发烧,或机能亢奋的患者都应忌饮药酒。其中包括患有出血性疾病、呼吸器官疾病、支气管炎、肝炎、溃疡、肺结核、口腔炎、高血压、各种癌症等人都不宜饮用。
适量饮用药酒只有适量饮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过量则伤身。一般的饮用标准为:一天喝40~100ml,且分两三次,在饭前或两餐之间饮用。
科学配料用于泡制药酒的原料应根据个体差异科学选用,最好由中医大夫提供配方。药酒首要是注重效能,而不注重味道,但由于要持续饮用,所以浸泡时最好加入甘味料,如冰糖、蜂蜜等,不过最好选择可配合药材的甘味料。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翟爱华(主治医师)
阴茎硬结症是怎么回事?
我今年40岁,一次在洗澡时偶然发现阴茎上长了一个黄豆大的硬结。我为此感到紧张不已,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我是“陰茎硬结症”。阴茎硬结症是怎么回事,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山东 王勇
阴茎硬结症是发生在阴茎海绵体白膜与筋膜之间的一种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病多见于30~55岁男性,其起病缓慢,患者平时偶有会阴不适、下坠感,阴茎松弛时一般无不适感,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硬结、勃起痛、勃起弯曲、性交困难和阳痿。具体表现如下:
1.局部硬结。在阴茎背侧或根部,可摸到一个或几个条索状或椭圆形硬结,小的如绿豆、黄豆,大的像花生米。硬结固定,不活动,阴茎皮肤及皮下组织多不受累。2.勃起痛。在阴茎勃起状态下和性交时,会感觉阴茎疼痛,这是阴茎硬结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在非勃起状态下多无疼痛表现。3.勃起弯曲。阴茎硬结症由于其斑块失去弹性,往往导致阴茎在勃起时弯曲,部分患者因硬结小,弯曲度小而未注意。4.性交困难。阴茎勃起功能正常,但因勃起痛和勃起弯曲,以致造成性交困难,使性交失败。5.阳痿。患者因阴茎勃起痛或性交痛、勃起弯曲和性交困难,而长期避免性生活,造成精神性阳痿。
阴茎硬结症是一种良性病变,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此,患者一旦发现上述异常,应及早就医。确诊后,应及时接受服药、理疗或手术治疗等。
小儿麻痹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高热惊厥患儿200例。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3.1±0.9)岁;发热程度38.6~39.6℃,平均体温(39.1±0.5)℃。患儿伴有全身性抽搐、短暂意识丧失、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等。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联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患儿均符合临床对于小儿高热惊厥病症相关诊断标准,均排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感染及外伤,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儿,且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程度以及遗传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立即对其进行急救措施。使患儿取平卧位,清除口鼻咽喉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途径等,密切监视患儿生命体征。
对照组患儿给予临床常规急诊处理,主要有:①5%水合氯醛灌肠,剂量1毫升/kg,冰枕物理降温;体温39.0℃以上者予地西泮(生产企业: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规格:2 m L:1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0631;生产批号:20100924),肌内注射,剂量0.5 mg/kg。根据患者血检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以及患儿自身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指标等合理选用相应药物。治疗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复方小儿退热栓(生产企业: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克/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4417;生产日趋20110105)。直肠给药,3岁以下患儿1粒/次,1次/天;三岁以上患儿1粒/次,2次/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惊厥好转时间(min)。疗效评判:①显效:治疗10 min内患儿惊厥抽搐等症消失,30 min后体温下降幅度超过1.5℃;②有效:治疗10 min后患儿临床症状好转,或30 min后体温下降幅度超过1℃;③无效:治疗10 min后患儿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治疗30 min后体温无明显变化。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组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中显效患儿63例,有效患儿32例,无效患儿5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患儿37例,有效患儿41例,无效患儿22例,有效率为78.0%;两组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组患儿惊厥好转时间为(6.3±2.4)min,对照组为(8.1±2.7)min,对比发现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患儿用药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长时间惊厥可造成惊厥性脑损伤,以往认为系缺氧性脑损伤所致。目前,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治疗方案为针对性予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药物治疗。地西泮抗惊厥抽搐发作、中枢性肌肉松弛和抗癫痫症状等药理作用明确,但肌内注射地西泮可引起患儿出现呼吸功能抑制等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以水合氯醛结合地西泮治疗为基础,加用复方小儿退热栓作为联合治疗药物,临床取得良好效果。治疗组中患儿治疗显效以及有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该方案治疗有效情况高于临床常规方法。同时本次研究记录患儿惊厥好转时间,对比发现治疗组患儿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加用复方小儿退热栓后对患儿治疗起效迅速,能降低高热对患儿带来的损害。综上所述,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中加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是一种有效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效果较好,起效更迅速,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丰智,李军,肖成伟等.布洛芬与地西泮联合灌肠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109-110.
[2]蓝如料.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3):53-54.
[3]李冬梅,陈楷珠,林金生等.院前急救指导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13):19-20.
小儿麻痹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病例241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2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在1岁~14岁之间,平均年龄3.18岁,病程在1~28d,平均病程为6.90d,体温在36.8~40.2℃,其中38℃以上者占59.8%;主要体征:喘憋占78.0%,肺部干湿罗音中等以上占84.1%,胸片检查点状、絮状或大片状阴影120例占90.9%。对照组109例,男66例,女43例,年龄在0岁~12岁之间,平均年龄2.74岁,病程在1~24d,平均病程为8.1d,体温在36.5~40.0℃,其中38℃以上者占61.4%。主要体征:喘憋占64.2%,肺部干湿罗音中等以上占76.1%,胸片检查点状、絮状或大片状阴影78例占71.6%。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均严格按照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具体见下)进行病例选择。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治疗组其中92例为痰热闭肺型,40例为风热闭肺型。对照组86例痰热闭肺型,23例为风热闭肺型。治疗组加服小儿肺炎合剂治疗。
诊断标准:参照王萍芬主编的《中医儿科学》六版教材[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及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的《实用儿科学》[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6年)标准。
(1) 主症:发热、气促、咳嗽、痰多。出生儿患本病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而无上述典型症状
(2) 体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罗音(以小水泡音为主),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3) 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点状、絮状或大片状阴影。
(4) 实验室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稍增或正常。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王萍芬主编的《中医儿科学》六版教材[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
(1) 风热闭肺:发热常以中,高度发热为主,气促,咳频,声重,痰粘难咯,口渴喜冷饮,咽痛,口唇红干,小便黄短,舌质红,苔薄黄或黄浊,脉浮数或滑数,指纹青紫,滞显于气关。
(2) 痰热闭肺:高热烦躁,气促鼻煽,咳声重浊,喉间痰鸣或痰中夹血,面赤口渴,胸高腹胀,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显于气关,舌底脉络充盈紫暗。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14周岁以内(包括14周岁)的肺炎儿童。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者;年龄大于14周岁者;除外其他疾病的合并症,如麻疹、肠伤寒等合并肺炎,或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
1.2 方法
按照我院小儿肺炎治疗常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241例患儿按照不同证型选用不同方药,治疗组加予口服小儿肺炎合剂;病毒性肺炎配合静滴痰热清针,细菌性肺炎配合静滴头孢曲松,经血清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支原体性肺炎者配合静滴红霉素(或口服阿奇霉素)。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111例(84.1%),显效12例(9%),有效5例(2%),总有效率95.1%;对照组其中痊愈69例(63.3%),显效9例(8%),有效5例(5%),总有效率76.3%,罗音消失时间,对照组平均为4.7d,对照组6.1d,发热、咳嗽、咯痰、气促等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治疗组5.7d,对照组6.9d,两组对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肺炎属于中医肺炎喘嗽的范畴,由于感受六淫之气,侵犯肺经,或饮食不节,肺脾本虚,生湿酿痰,壅滞肺络,遇外邪而触发,导致邪闭肺络,肺失清肃,严重会导致气滞血淤。临床多见风热闭肺或痰热闭肺型,治疗宜采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两大原则。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在肺的常用方,"小儿肺炎合剂"是以麻杏石甘汤为主的一种协定处方,组成:麻黄、北杏、石膏、甘草、大青叶、蒌皮、黄芩等。方中麻黄为君以宣肺止咳平喘,生石膏为臣辛寒清热泻肺。君臣相使,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重在解表发汗,生石膏得麻黄则功专于清泻肺热,二药相配,而成辛寒之剂。杏仁为臣降肺气、止咳喘,以助止咳平喘。黄芩、鱼腥草、大青叶为佐以清热解毒,瓜萎为佐以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甘草为使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开闭,降气肃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杏仁、麻黄均有解痉、镇咳、平喘、抗炎、抗过敏作用;黄芩具有抗菌或抑菌作用,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抗炎、抗过敏,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能减轻肺组织充血和脏器出血;大青叶有抑制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作用;甘草可抗炎,解毒调和诸药;因此可缓解肺炎临床症状。此外本方尚有以下特点: (1) 方中各药质轻味薄,不伤正气,符合小儿生理特点; (2) 药汁清淡,苦味不甚,小儿易于接受,配合西药抗感染抗炎治疗,疗效显著; (3) 就目前看来,对中度、轻度效果显著; (4) 副作用轻微,药价低廉。总之,临床观察小儿肺炎合剂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肺炎合剂佐治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241例患儿按照不同证型选用不同方药, 治疗组132例患儿加予口服小儿肺炎合剂;病毒性肺炎配合静滴痰热清针, 细菌性肺炎配合静滴头孢曲松, 经血清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支原体性肺炎者配合静滴红霉素 (或口服阿奇霉素) 。结果治疗组痊愈111例 (84.1%) , 显效12例 (9%) , 有效5例 (2%) , 总有效率95.1%;对照组其中痊愈69例 (63.3%) , 显效9例 (8%) , 有效5例 (5%) , 总有效率76.3%, 罗音消失时间, 对照组平均为4.7d, 对照组6.1d, 发热、咳嗽、咯痰、气促等主要症状消失时间, 治疗组5.7d, 对照组6.9d。结论小儿肺炎合剂佐治小儿肺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小儿肺炎合剂,小儿肺炎,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萍芬, 中医儿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7:41-46.
小儿麻痹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日龄均在3个月内的小儿, 男63例, 女57例, 平均日龄 (1.7±0.5) 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诊断标准,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1.2 小儿腹泻判定标准
(1) 排便次数。正常小儿排便每天1次, 大便呈黄色条状, 发生腹泻后大便次数增多, 轻者4~6次, 重者可达数十次以上。 (2) 大便性状。小儿发生腹泻后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 有时伴有黏液或脓血, 同期还可能伴有呕吐、哭闹、发热、腹胀等症状。
1.3 方法
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进行常规补水和纠酸。对照组:使用思密达和妈咪爱进行治疗, 其中, 妈咪爱每次1袋, 思密达每次1/3袋, 每日3次。观察组:治疗期间使用小儿止泻汤进行治疗, 每日1次。小儿止泻汤主要成分为:白芍10 g、苍术10 g、葛根10 g、茯苓10 g、黄芪10 g、太子参10 g、藿香5 g、黄连5 g、槟榔5 g[2]。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拟定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通过治疗, 患儿腹泻等症状消失, 大便次数和症状恢复正常。 (2) 有效:通过治疗, 患儿腹泻等症状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和症状明显好转。 (3) 无效:通过治疗, 患儿腹泻等症状仍存在甚至更加严重, 大便次数和症状无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但临床疗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小儿腹泻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 3个月的小儿肠胃功能差, 如饮食变动、吃得过饱、受冷、受热等均有可能引起腹泻, 而小儿发生腹泻后不及时治疗或者久治无效极有可能发生发热、肠胃炎、营养不良、脱水、黄疸等多种并发症。近年来, 临床上就3个月大腹泻患儿的治疗, 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其一为西医治疗, 其二就是中医治疗, 就临床效果来看, 中医治疗更能稳定病情, 祛除病根。中医认为其属于“泄泻”范畴, 发病机制为脾胃损虚, 水谷逆反, 共致泄泻。本文观察组使用的小儿止泻汤中黄芪和太子参能补气生津, 葛根能清热解毒、清益脾胃, 茯苓能健脾利气, 苍术和白芍能祛湿健脾, 藿香和黄连能燥湿止利, 槟榔能利气。该配方符合中医治疗机制, 联合用药能祛湿止泻、健脾合胃[3]。
本文120例患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 对照组显效16例, 占26.66%, 有效25例, 占41.66%, 无效19例, 占61.66%, 总有效率为68.33%;观察组显效32例, 占53.33%, 有效23例, 占28.33%, 无效5例, 占8.33%, 总有效率为91.66%,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小儿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艳屏.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13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24) :12-13.
[2]陈寿元.加味七味白术汤治疗小儿腹泻36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 28 (2) :27.
小儿麻痹症 第6篇
72例均我院1988年以来小儿门诊及住院的小儿面神经麻痹患者, 根据《实用耳鼻喉学》面神经诊断标准确认为周围性神经麻痹。其中男46例, 女26例;年龄最小5个月, 最大4岁;病程最短1天, 最长20天;左侧52例, 右侧20例。
2治疗方法
取穴:取阳白、太阳、四白、颧髎、下关、牵正、颊车、承浆、翳风等穴位。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充分暴露穴位皮肤, 常规消毒后, 选3~4个穴位, 点刺放血, 放血以黄豆大小量即可, 随后加拔火罐2~3分钟即可, 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耳鼻喉学》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好转:有明显的功能减弱, 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 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 面部静时肌张力正常, 上额运动减弱, 眼用力可完全闭合, 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 上额无运动, 眼不能完全闭合, 口仅有轻微活动。
3.2 治疗结果
痊愈58例, 显效13例, 有效1例, 总有效率100%。
4体会
小儿麻痹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96例,均来自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咳嗽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全部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根据治疗的方案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3.2±1.2)岁;病程5~15d,平均(6.5±1.5)d;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3.6±1.6)岁;病程4~14d,平均(6.3±1.2)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即常用的消炎抗病毒药物及氨溴索止咳化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治疗,组方为:炙麻黄3g、生石膏12g、炙甘草8g、法半夏7g、杏仁8g、款冬花7g、知母6g等。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该方根据病情轻重酌情加减。两组服用15d后观察疗效。
1.3 两组疗效判断
疗效判断参照李霞[3]等人判定标准,治愈:咳嗽、咳痰消失,肺部干、湿性啰音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无复发;好转:咳嗽症状减轻,肺部干、湿性啰音减轻,痰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小儿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一年四季可发。临床症状特点主要有:发热、咳嗽、气喘、鼻塞、苔薄白干或薄黄等。发病原因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有关,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等细菌及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于小儿体质虚弱、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外邪入侵,而导致肺气失宣,肺气失畅,从而引起咳嗽[4]。加上四季变化反复无常,御外能力较差,易受外界邪气入侵,而出现风寒或风热证候。在治疗上,西医以抗炎抗病毒药物为主,但发现临床疗效欠佳,而且长期使用抗生素药物,易伤及脾胃,脾胃体虚,肺金无所养,更易感外邪,导致肺脾受损,咳嗽反复发作,发展为内伤咳嗽,出现肺阴耗损或肺脾气虚之证。我院近年来采用了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治疗小儿咳嗽,临床上取得了较佳效果,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是我院自制品种,其组方由麻杏石甘汤加减而成,具有清肺宣热、抗菌消炎、镇咳平喘之功效。方中炙麻黄、杏仁具发汗解表,清热解毒、宣肺平喘之功效;生石膏具有清泄肺热、平喘止咳之功效;法半夏具温燥化痰、解痉止咳之功效;款冬花具滋阴润肺之功效;知母具益气生津、润肺化痰之功效;炙甘草能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随证加减,即可使每种药物发挥其奇效,又可共奏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同时该方组合紧密,费用低廉,安全有效,深受广大患儿家长喜爱。为探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临床疗效,笔者将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咳嗽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消炎抗病毒药物及氨溴索止咳化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中药麻杏石甘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治疗小儿咳嗽可大大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总之,小儿肺热咳喘糖浆具有清泄肺热、平喘止咳之功效,且费用低廉、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痰鸣64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4):28.
[2]雷国斌,姜永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1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16-17.
[3]李霞.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痰热咳嗽45例[J].河南中医,2010,30(8):743-744.
小儿麻痹症 第8篇
【关键词】复方小儿退热栓;小儿感冒发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98-02
小儿感冒发热是儿童群体中较为频发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患儿发热、头晕、咳嗽、流鼻涕等[1]。由于小儿的抵抗力较差,如果不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严重者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本研究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感冒发烧的患儿60例患者进行复方小兒退热栓治疗,现将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中观察组共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范围2-6岁,平均年龄(1.5±2.5)岁,发热38-39℃45例,发热39℃以上15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范围1-6岁,平均年龄(1.2±2.7)岁,发热38-39℃38例,发热39℃以上1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全部经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标准。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具体给药方法是通过直肠给药,1-3岁患儿一天一次,一次一粒,3-6岁一天两次,一次一粒,疗程3天。对照组给予双黄连口服液治疗,1-3岁患儿一天三次,一次10ml,3-6岁患儿一天三次,一次15ml,疗程3天。
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前后的体温变化,并做好相应记录。发热39℃以上的患儿需要每隔一个小时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且观察其他症状变化,做好记录。
1.3疗效判定标准
判定痊愈的标准:患儿服药后体温回归至正常水平并且两天之内未再出现感冒发热症状,其他症状也一并消失;患儿在服药后提问回归至正常水平,主要症状消失标注为显效;患儿服药后体温回归至正常水平并且两天之内未再出现感冒发热症状,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标注为有效;患儿服药后体温回归至正常水平,生命体征有所好转但具体指数未达到痊愈标准标注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为期3天的治疗之后,观察组60例中痊愈18例,显效有25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60例中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 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小儿感冒,俗称感冒,是小儿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小儿感冒的原因是病毒和细菌侵袭人体,主要以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为主[2]。起初只是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全身症状表现为头痛、全身乏力、发热等。并且还有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例如中耳炎、鼻窦炎、喉炎等。小儿容易患感冒的原因在于小儿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3]。在预防小儿感冒方面应该提倡母乳喂养提高小儿的抵抗力,季节交替时应该注意对小儿的保暖,并且避免带小儿去人多拥挤、环境复杂的公共场所。目前在治疗小儿感冒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中药为主、西药为辅。本文中应用到的复方小儿退热栓主要成分是乙酰氨基酚和人工牛黄,主要疗效为解热镇痛,利咽解毒,祛痰定惊,多用于小儿发热、惊悸不安、咽喉肿痛、肺热、痰多咳嗽。其中的人工牛黄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除咽喉肿痛等功效。而常规方法双黄连口服液则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咳嗽、咽痛[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7%,而采用双黄液的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78.3%,并且复方小儿退热栓采用直肠给药能够让药物更好的被人体吸收,并且还能够有效避免肝脏发生药物首过效应。其中利用栓剂型能够保证用药安全,避免了患儿在服用西药时由肾脏等功能不全而引发的其他不良症状。而双黄连口服液其中的用药禁忌尚不明确,并且注意事项较多,对比复方小儿退热栓其治疗效果也不显著。因此可以得出复方小儿退热栓更加适合用于治疗小儿的感冒发热的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的感冒发烧有明显优势。不管是从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还是具体的退热效果都可以明显看出,其数据的差异性较大就已经体现出了复方小儿退热栓比双黄连口服液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鲁承熙,李德恒,李小珍.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16(06):159.
[2]胡思源,焦建玮,贺爱燕.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13(02):127-128.
[3]郭乃火,楚建元,亓华云.不同方法治疗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51(09):162-163.
小儿麻痹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住院的咳嗽患儿174例, 男80例, 女94例,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年龄1~6 (3±1.5) 岁, 病程均4~8 (6±1.6) d。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8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一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止咳化痰等西药静滴治疗:静滴拉氧头孢钠40~80mg/kg, 分2~3次静滴, 7d为一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用药过程中注意副作用的发生,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热咳喘糖浆10ml/次, 口服, 1~3岁, 3次/d, 4~7岁, 4次/d, 1w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临床及体征症状消失, 血常规恢复正常; (2) 有效:咳嗽咳痰有所好转, 肺部体征好转, 血常规示感染程度改善; (3)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恶化[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两组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一个疗程后,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疗效情况, 研究组总有效率 (97.71%) 明显高于对照组 (87.35%) ,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5) 。详见表1。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复发率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比较两组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并在治疗完成后随访3个月, 比较复发率,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5) 。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生于五岁以下学龄前儿童, 一年四季可发[3]。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咽部红肿、流涕、肺部可闻及啰音等。临床上发病原因有很多, 主要有接触冷空气、变应原、感染病原微生物等[4,5]。中医认为肺属金, 肺叶娇嫩, 肺在人体五脏六腑位置最高, 故肺称华盖, 最易感受外邪。西医在治疗小儿咳嗽, 常用抗生素抗炎抗病毒治疗, 虽然有一定的疗效, 但容易使小儿体质更虚, 使得咳嗽反复发作。因为小儿是个特殊的患病人群, 中医认为小儿肺脏娇嫩, 脾常不足, 长期使用抗生素虽能治疗咳嗽咳痰等表证, 但在治疗的同时最易损伤脾脏, 是脾脏更虚, 脾为后天之本, 脾脏受损, 水谷精微生化乏源, 不能滋养肺脏, 终致肺脏更虚, 易反复感受外邪发为咳嗽。本实验运用小儿咳喘糖浆治疗患儿咳嗽, 实验数据显示:研究组痊愈77例 (88.51%) , 有效8例 (9.20%) , 无效2例 (2.30%) ;对照组痊愈67例 (77.01%) ;有效9例 (10.34%) ;无效11例 (12.64%) 。研究组总有效率 (97.71%) 明显高于对照组 (87.35%) , 研究组咳嗽消失时间 (5.45±1.31d) 、啰音消失时间 (5.36±1.42d) 、住院时间 (6.24±1.33d) 均短于对照组, 且研究组复发率 (2.3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3.79%) 。实验结果显示运用小儿肺热咳喘糖浆可加强疗效, 明显缩短疗程, 并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 这是由于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所含的麻黄、杏仁有宣肺平喘之功, 而款冬花、知母的滋养之功又能使体内津液不伤。
综上所述, 小儿肺热咳喘糖浆运用于患儿咳嗽的治疗过程中疗效确切, 复发率不高, 副作用也不明显, 且市场价格较低, 患者家属容易接受, 提倡在儿科临床上广泛运用。
摘要: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住院的咳嗽患儿174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7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 研究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比较两组的疗效情况、症状消失时间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 (97.71%) 明显高于对照组 (87.35%) , 研究组复发率为2.3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9%,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5) 。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有抗菌、平喘的作用, 与西药同用能增强治疗效果, 减少复发率, 提倡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肺热咳喘糖浆,小儿咳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邸顺祥, 肖琼, 丁会, 等.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05, 16 (20) :1566-1567.
[2]杜雪枫.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肺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 :88-89.
[3]王飞, 胡静, 白友丽.小儿肺热咳喘糖浆治疗小儿咳嗽的I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28-29.
[4]刘文亚.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2)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