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的教案(精选14篇)
小数乘法的教案 第1篇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第6页的例5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第二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第二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第9页第10题) 2.43= 2.45= 2.41.5= 1.20.4=1.20.11= 1.20.35=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狗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第二个因数,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第二个因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第二个因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第一个因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第二个因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43的第二个因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改正不对的。 2、第9页第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8页第8题,第9页第11、14题 六、课后反思: 1、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应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例5中“1.3倍”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1)交换因数位置,再乘;(2)用计算器;(3)对着原式再做一遍;(4)观察法,一个因数是否大于1决定积是否大于另一个因数。 3、应提醒学生: (1)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如果末尾有0,再把0划掉。 (2)算完后,应检查积的小数点位数是否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如不同,应找出原因,看看哪一个计算步骤上出了毛病,并及时改正。 4、第9页练习一第10题意在探索规律,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同学用比较简洁的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很重要。第12题应随之辅以练习巩固,这两题可配套使用。
小数乘法的教案 第2篇
一、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2、掌握积的定位
能力目标: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珠算小数乘法积的定位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
四、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算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旧引新:2分钟
1、数的位数分为:(正几位)(负几位)和(零位)
2、说出下列数的位数:
(1)、39.738(+2位)(2)、497.4263(+3位)
(3)、0.004053(-2位)(4)、0.093(-1位)(5)、0.718(0位)(6)、0.3052(0位)
3、根据条件给下列数加上小数点并保留两位小数:
(1)、341783 +2位(34.18)(2)、79247 0位(0.79)(3)、8567-1位(0.09)(4)、21452-1位(0.02)
4、整数乘法积的定位公式:
(1)满档(首档有数):积的位数=被乘数的位数(m)+乘数的位数(n)
即:积的位数= m + n(2)空档(首档无数):积的位数=被乘数的位数(m)+乘数的位数(n)-1 即:积的位数= m + n – 1
5、复习整数乘法(先让学生用算盘计算再用课件演示)(1)524 × 201 = 105,324(2)38 × 1,476 = 56,088
(二)练习并思考:7分钟
1、计算下列算式并说出被乘数、乘数和积的位数;
例:(1)524 × 201 = 105,324(+3位)(+3位)(+6位)(2)52.4 × 0.0201 = 1.05324(+2位)(-1位)(+1位)(3)38 × 1,476 = 56,088(+2位)(+4位)(+5位)(4)3.8 × 14.76 =56.088(+1位)(+2位)(+2位)
2、思考:
(1)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关系
(2)积的位数与被乘数、乘数的位数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总结,得出小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3、整数乘法中积的定位公式的应用(用课件演示)
(三)、小数乘法的运算:
<1>将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将被乘数和乘数中的小数点去掉)例:52.4 × 0.0201 =
524 × 201 = 38 × 1,476 =
3.8 × 14.76 = <2>按整数乘法的运算步骤计算(用教学算盘演示)
524× 201 =105,324 38 × 1,476 = 56,088 <3>乘积的定位:用公式定位法按原题定位 ①满档(首档有数):积的位数= m + n ②空档(首档无数):积的位数= m + n1
(六)课外作业:完成课堂上发的练习题。0.5分钟
附: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1>将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 例:52.4 × 0.0201 = 524× 201 = 38 × 1,476 = 3.8 × 14.76 = <2>按整数乘法的运算步骤计算
524× 201 =105,324 38 × 1,476 = 56,088 <3>乘积的定位:用公式定位法按原题定位
小数乘法的教案 第3篇
一、在运算思维形成过程中,知其然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在思维形成过程中,学生如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么对知识的应用就得心应手了。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什么小数乘法可以用整数乘法算?这也是笔算时末尾对齐的依据。
1.图形结合,更明理
老师用亲切的语气和生动的图片出示义卖活动情境,板书小数乘整数。学生把过程简单地写下来,老师展示其中三种方法:
1小数的意义:0.2+0.2+0.2+0.2=0.8
2单位换算:整数乘法0.2元=2角2×4=8角=0.8元
师:怎么想的?(先算2×4然后再加小数点。)
师:第三种方法也用到了整数乘法。先算2×4,那道理何在呢?教师出示课件。
师:0.2就是2个0.1,那4个0.2呢?就是2个0.1×4=8个0.1,用到了整数乘法2×4。师:那0.25×3呢?
生:25个0.01×3=75个0.01用到整数乘法25×3。
师:那 3.5×3 呢?
生:想到就是35×3=105个0.1。
师:3.5怎么变成35?
(教师板书竖式过程。)积为什么要除以10?
师:好眼熟,积的变化规律把3.5看成了整数35。
思考:教师通过图形的结合,结合小数意义的教学为笔算时末尾对齐作铺垫。
2.直击错误,免弯路
师:有一个算式与众不同。(如左)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想整数乘法35×3就可以了,把3写到末尾。
师:有没有信心挑战难一点的?0.35×13用竖式算。教师展示(如下)。
师:哪个更合理?说说你的想法。(先算整数乘法35×13,板书35×13竖式过程,再处理积的结果。)
师:这个整数乘法在小数乘法竖式中有没有应用?
学生完整快速地再写一次。用自己的方法说说计算的方法。
教师板书: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法。这是转化思想。
思考: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寻找学生的错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仍会出现数位对齐、计算过程中加小数点的现象,教师直接出示错误,在讨论中生得出末尾对齐的方法,这是学生自我认识改正的过程,免走了弯路。
二、在运算能力训练过程中,熟其法
1.培养良好习惯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运算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好习惯,在利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得出运算的过程。当然,字迹要清晰,否则会导致题目抄错;计算细心,反复检查,培养通过验算检查正确与否的好习惯;思路清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位是几,通过这些常规训练来提高运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
新课标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进行简单地估算。加强估算意识,有助于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老师出示错例3.16×15=4.740,学生先把0去掉,再来添小数点,在处理积的结果时,把小数点点错了,所以,及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运算结果快速检验,既方便又省时。
3.转化形式练习
谈谈小数乘法的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数乘法教学;算理;算法;必要练习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原本以为教学时会很轻松,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一知识,孰料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列竖式不会对位、把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错、计算过程出错、计算失误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点原因:一是对算理不理解;二是对计算法则掌握不牢固;三是缺乏必要的练习。下面就这三点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小数乘法算理的教学
学生计算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计算道理,因此,老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这样做了以后,学生可能还不理解,我们还可以先算72×5=360,然后把小数点点上去,还原为0.72×5=3.6。
通过正向反向推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知道小数点应该点到什么位置。
二、小数乘法算法的教学
小数乘法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先学小数乘整数,再学小数乘小数。而小数乘整数又是先学带计量单位的,再学不带单位的,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由已知、熟知的知识去探求未知的知识。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探究,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1)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2)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3)小数末尾有零的,注意化简。这三点简单说就是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们把它总结成口诀,就是“一算”“二点”“三化简”。除了要化简的这种情况,还有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就在它的前面用零补足位数再点这种情况,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三、小数乘法练习的教学
针对学生计算过程出错、计算失误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在教学前要复习相关知识
比如整数乘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为新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因为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因为对旧知识掌握不牢固。
2.突出口算和对比练习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要突出口算练习,由于口算题中的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快速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方法的思路。
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还要加强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小数加法与小数乘法的对比练习。通过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算理算法的理解,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巩固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时要求学生看清数字,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学会用观察的方法估算结果,根据第二个因数是否大于1,判断积是否大于第一个因数;看看积的小数位数是否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相吻合(能化简的除外)。当然要想知道积的准确结果还得用竖式细心计算。
参考文献:
徐云康.小数乘法计算典型错误及其教学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5).
小数乘法教案(精选) 第5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会用0补足。
2.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10题。
全班学生一起做,教师记一下时间,看有多少学生3分能做完。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能只图快,看谁都能做对。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让两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说得不完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把下面各数缩小1000倍。
12.5256103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小数乘法,今天继续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出示例3。指名说一说应该怎样写竖式、每一步怎样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竖式。在点小数点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点。
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如:
“根据被乘数、乘数的小数位数,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有多少位?”(5位。)“现在积的位数是几位?”(3位。)
“位数不够应该怎么办?”(用0补足。)
“怎么补?”(补在积的前面。)
“要补几个0?”(补两个0。)
“积末尾的0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掉?”(在点小数点以后末尾的0可以去掉。)如果班里的学生程度较好,也可以先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集体讨论怎样点小数点。
2.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我们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学过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对例3进行验算吗?”
学生独立验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出示例4。指名读一遍题目。
教师:“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怎样列式?”(18.5×2.4。)教师板书:18.5×2.4
“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是求18.5的2.4倍。)
“还可以怎样说?”(是求18.5的2倍和18.5的十分之四合起来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4.教学小数乘法的积和被乘数比较大小。
教师:“同学们观察例3和例4,分别比较一下它们的积和被乘数的大小。”(例3的积比被乘数小,例4的积比被乘数大。)
“再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与1比较是怎样的关系?”(例3的乘数比1小,例4的乘数比1大。)
“乘数比1大或比1小对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5.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3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判断一下,乘得的积要比被乘数大还是小。
然后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两名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1题的前两道小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一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对每一道小题都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道理。特别对判断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一的第20*题。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以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小数乘法教案 第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第6~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会正确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形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将答案按顺序记录在口算本上,再集体订正。)
2、解答:一支铅笔0.5元,一支水性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3倍。一支水性笔多少钱?(指名学生回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小数乘法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整理回顾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以及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情境导入,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呈现教材主题情境图(PPT课件),让学生独立收集信息。
2、交流整理: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适时强调、突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1)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
(2)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3)要求的问题是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小数乘法教案 第7篇
1、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赋予现实意义
(汇报时有选择填入一个整数、一个一位小数、一个两位小数)
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编出几道应用题。
二.激起学习兴趣,创造活动机会,
谈话:对于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呢?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①加法算式:
②乘法算式:
(2)讨论各种算法,尝试说理。
三.扩大思维空间,亲历数学过程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2.4 ( )
6 6
从以上几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请你在下面各题积的合适位置点上小数点。(题略)
(3)小结: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整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呢?
四、提供出错时空,经历思维碰撞
(1)口算:0.43 30.17 0.214
(2)58.34 140.36 0.1290 1.0524
五、在开放中激活思维,尊重学生独立思考
(1)变式练习:要使87212=10.488的积正确,因数的小数点该怎样点?你有什么诀窍?
(2)开放练习:在括号里填上你喜欢的数,使算式成立:
小数乘法的教案 第8篇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学习本单元的最直接的基础是整数乘法。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按照十进位制原则书写, 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 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 重点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
2.学生学习现状
教过的老师都有体会, 小数乘法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我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年级组教师的交流发现, 看似简单轻松的小数乘法, 事实上是计算中的难点, 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 对小数计算并不适应。今年我们学校共有6个平行班, 每班学生在40人左右。这一单元检测下来, 我教的班级成绩最好, 平均分为93.23分, 最差的班级平均76.2分。整个年级达到优秀率 (90分及以上为优秀) 的仅仅28.7%。
学生学习的困难究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通过作业分析可以发现以下是几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数范围的扩展, 让部分学生感觉不适应, 特别是理解乘积有可能比因数小。二是数字与符号抄错明显增多, 导致计算出错。三是计算难度增大, 计算步数过多, 学生出错几率增加。
如何解决这个现状?这是我们教学本单元提高学习有效性的探索重心。
二、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以上学生学习错误的情况分析, 我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教学比较发现, 在教学行为的安排和走向 (学习材料选择, 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上有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一) 选好学习材料,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⒈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 沟通联系
我们一般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选择与“元、角”有关, 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 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 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 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⒉巧用转化和对比, 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新知学习时把重点放在计算方法的总结上, 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 并用对比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 找出关系, 从而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理解算理是比较容易的, 因此重点还是放在熟练计算方法上。可以通过两个专项练习来突破:一是复习练习整数乘法 (经常进行乘法口诀背诵) , 二是给予整数乘法的积, 给积点上小数点。
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在应用中发展计算能力
要减少学习的枯燥性, 提高学习的兴趣, 掌握计算的灵活性。要适时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学习计算, 应用计算解决问题。比如, 计算8.556, 7.8556, 我们可以设计问题情境进行练习。某超市店庆活动, 原价8.5元/千克的提子, 以优惠价7.85元/千克出售, 某天共售出提子56千克, 这天提子收入多少元?比原价销售减少多少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可以根据现在的单价乘数量算出总价, 再用原单价与现在单价的差乘数量算出减少的收入。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做数学, 讨论数学, 学生兴致盎然, 思维得以发展, 计算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 主动重视对比, 帮助学生摆脱负迁移影响
新旧知识在迁移过程中会产生正、负迁移, 负迁移会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学生往往很难进行自我调整。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 这是正迁移, 对学生学习新知是有益的。但同时, 受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计算带来的负迁移影响, 在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竖式计算中, 学困生就受到了它的定势影响, 出现竖式计算中小数点对齐再计算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时, 要将正确和错误的竖式格式经常性对比, 从而帮助学困生摆脱小数点对齐计算带来的负迁移影响。
此外在乘加两步计算时, 学生也会将乘法计算方法和加法计算方法混淆, 于是有学生计算小数加法时, 把加数 (小数) 末位对齐去算, 然后再像乘法似的去数出小数点位数。这种情况下, 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分辨加法和乘法的不同算理。加法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 小数点对齐能保证计数单位相同。而小数乘法是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 整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就是保证计数单位相同, 最后将计算结果转化成小数。其次通过题组练习, 进一步强化, 减少混淆。
又如计算1.510的时候, 有的学生计算结果是1.5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学习整数乘整十数时是这样计算的:1210=120, 时间一长学生就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整数乘整十数在整数末尾加零。有了这样的经验迁移, 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也用了末尾加零的方法。这些情况下, 首先要理清算理, 其次通过对比练习,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的异同, 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总之,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受负迁移影响比较多, 所以在教学中要主动帮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对比, 让学生在比较中迁移, 在比较中辨析, 在比较中发现, 通过题组练习“算”和“想”, 减少负迁移影响, 从而减少错误, 使计算能力朝扎实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 减慢训练节奏, 练习要少而精
要想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必须要加强练习, 增加练习量, 这似乎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小数乘法中, 经过实践, 我认为反而要减少练习量, 放缓练习节奏, 为什么呢?因为一道小数乘法, 实际上是一道乘加四则计算。它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 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出错, 就将导致整道题的计算错误。
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下学生计算出错的两种主要情况:
⒈抄错数字和符号, 弄错运算顺序, 导致计算错误
计算题形式单调, 由一系列数据与符号组成。而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较笼统, 因此, 将数字或小数点抄错, 又如数位写颠倒:将十分位上的数字与百分位上的数字交换写,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学生会将一些感兴趣的数字特征首先摄入脑海, 而掩盖了其他。在四则运算中, 还会受“凑整”强刺激在计算中的特殊影响, 导致在计算时忽略运算符号, 从而出现运算顺序出错。例如2.50.4÷2.50.4=1÷1=1。
⒉计算复杂, 步数多, 不耐心做题, 导致计算错误
作业本中有道题目:1.07513.5=, 光是整数乘法就是四位数乘三位数, 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法时都不曾练到, 同时还要涉及确定小数位数。大家知道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如果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 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上时, 往往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 小数位数较多, 或算式的外形显得过于繁琐时, 就会产生排斥心理, 表现为不耐烦, 因此不再耐心审题和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 错误率必定会升高。
这些集中错误告诉我们, 计算过程中步数多, 是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学生不理解算理, 不掌握算法造成的。所以, 一部分学生今天对, 明天错, 不稳定。其实他们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因此练习要少和精, 训练节奏不能太快, 要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检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⒈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计算时, 先放下笔观察, 看清楚全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后再做题。
⒉培养整齐书写的习惯
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 字迹必须清楚, 书写整洁。即使是草稿, 也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做到工整干净, 字迹清楚。
⒊培养认真耐心查错的习惯
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典型性的学生错误。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讨论中, 辨析问题的本质。课堂中做好示范, 引导学生自查错题。教给学生检查的步骤:一查解题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查是否抄错数字和符号, 三查计算过程的每一步, 四查结果是否合理。能查出错在哪一个环节, 错误原因是什么。防止看到错题就盲目重写, 既费时间, 又不会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 并要有耐心, 有恒心, 一抓到底。
(五)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灵活性, 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小数乘法的教学 第9篇
上周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虽然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总觉得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就在铃响的那一刹那,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是通过小数乘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数学价值。抱定这样的目标之后,我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也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在课的开始,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
(1)125×3=375
(2)12.5×3=37.5
(3)1.25×3=3.75
(4)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2)(3)(4)题与第(1)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旨在渗透积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2+0.52 0.52×4或4×0.5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或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动笔算一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先做好的上来板演,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来把自己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上来,看来情况真的很复杂,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主要就是三种做法,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我就把4和0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52看成了52,扩大了100倍,所以积要缩小100倍,这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5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要缩小100倍,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前两道的单位名称应该是分,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她的发言,同学们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显得很紧张,发言时含糊不清,极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生1的口才很好,平时对数学总有自己的见解,想要驳倒他还真不容易;生2的问题好解决;生3的想法最符合意思,可偏偏又讲不清楚,真是不凑巧啊!我开始着急了,觉得要收不回来了,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后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你准备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陆陆续续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学生开始明确,其实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队开始主动向生3部队靠拢,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元钱,那你能算一算我们班50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同学们通过课上所学,马上列出了算式,得出了结论:2.08×50=104元。
以这节课为例,知识的增长点就在将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弄清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意义,对于小数末尾的0应该去掉化成最简小数即可。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这课的重点和难点,促进了学生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小数乘法教案 第10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理解小数乘法整数和整数乘法相同。
3、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P1 (多媒体投影)
a、全体学生填在书上。
b、学生相互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 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填空
㈠ 出示例1 每筒面价1.8元,买4筒面付多少元?
1、读题后,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2、列出乘法算式:
a、提问:怎么计算?根据什么?同学间相互讨论。
b、计算讨论:① 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得18。
② 然后按整数乘法算出得数。
③ 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不变,积也扩大10倍
五年级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教案 第11篇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86页:例1、“试一试”及“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52+0.48=0.17+0.33=3.6+6.4=
0.83=3.75=46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提问: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学生讨论。
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十,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
2、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2.81.15=
计算2.8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
解释算理。
得出: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22。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里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
(1)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2)计算下面的题。
总结小数乘小数的法则。
作业设计:
《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 第12篇
2、教学重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算一算,比一比。
二、新授。
1、妈妈购买萝卜和西红柿的单价和用去的钱如下表。(小黑板)
品种 萝卜 西红柿
单价(元)0.55 1.2总价(元)1.1
3买萝卜多少千克?
列式:1.1÷0.55=
提出: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被除数呢?
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买西红柿多少千克?
3÷1.2=2.5(千克)
3、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三、练一练
先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移动小数点,再计算。
0.16 9.6 6.834 0.25
5四、综合练习。
1、练习十七。
完成第一题。集体订正。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6.1÷0.051.8÷0.243、实际应用。
小数乘法的教案 第13篇
关键词:计算,态度,方法,能力
在数学教学内容的板块中,计算教学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块内容,但也是出现错误最多的一块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我们老师最感头痛的一件事。就拿小数乘法的计算来说,它涉及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及加法的熟练计算,因此出现的错误率较高。
一、学生小数乘法错例的共性问题
(一)字迹潦草、涂改
进入高年级,学生用水笔或钢笔书写,一旦写错,第一反应就是在错字上改或涂,这样一来,连自己写的是哪个数也认不清了,导致结果错误。因为有涂擦,小数点的位数数错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简单计算不过关
《小数乘法》的计算,涉及乘法口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及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整数乘法的计算。对前面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直接导致学习新知识时,产生诸多错误,这类错误占的比例较大。
(三)感知觉发育不成熟
平常学生只要是计算错了,习惯地说“我太粗心了!”其实这个粗心的背后,有很多的原因,如学生自身的感知觉发展水平不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题目中是“9”,学生抄下来会写成“6”。明明是“2+3”他会算成“6”,明明是“2+4”他会算成8。
从学生错例中反映的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知而未解的老问题。
二、老师、家长、学生对计算教学中老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端正思想,端正态度
记得三年级时,当时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学生的计算错误很多,我对自己班的48位家长调查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多位数乘一位数或多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来计算或笔算有必要吗?”当时有73.4‰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计算。理由是今后用的是计算器、电脑,用不着口算和笔算。正因为有这种想法,学生对计算也不重视,反正错了,家长也不会严厉地批评。靠老师一个人,力不从心。反过来,老师有时也在这么想了,反正今后要学生笔算的机会也不多,何必现在狠抓他们的计算呢,弄得两头都不讨好。思想上的麻痹,也是造成计算错误多的一个间接因素。因此,在平时与家长的接触中,要多和家长沟通。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小学老师的重要职责之一。从上面反映的几个例子中,有些就是因为书写不规范引起的错误。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书写习惯时,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如板书的规范书写,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其次是在每次书写前都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只有对学生提出十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对比性。要求一项一项地落实,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最后一定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规范书写格式,重视算理教学
在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时,受到前面小数加减法知识的影响,因此在笔算时,特别是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往往是小数点对齐了再进行笔算,而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也是对齐了直接点上,导致积错误。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算理教学。小数乘法计算时,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后,再进行计算。因此,小数乘法的书写格式与整数乘法的书写格式相同。要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在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如“2.7×0.8”,要让学生说出把2.7和0.8转化成27和8的理由,再说出积216扩大到原来积的“100倍”,所以必须将积216缩小到原来积的“100倍”的理由。只有当这个算理清楚了,表述完整了,才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这样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加强估算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养成在计算前先进行估算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减少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培养检验和反思的习惯
计算完后,学生缺乏必要的检验,也是导致出错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回顾,以克服干扰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
(1)反思所运用的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正确性。如四则计算中,有没有遵循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套用的公式是否正确无误。(2)反思所采用的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或最佳。使用方法不合理,该如何调节;方法合理,是不是有捷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3)反思数学问题本身有何特点。特别注意挖掘题中隐含的要素,谨防考虑不周,解题出错。(4)反思计算格式是否规范。如在解方程时,学生很容易造成格式错误。又如在进行笔算时,容易忘记把答案写到横式上。
(六)尽量避免外力干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很不完善。小学生的注意时间本来就不长,在安排作业时,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在学生做作业时,不要过分地强调注意点,有时往往教师的一声强调,学生的注意力一分散,错误就跟着来了。
小数乘法的教案 第14篇
教材简析:“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及在进行小数乘法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要重点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二是要学会怎样在小数乘法中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准确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3.体会乘法运算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1.引探准备。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进行比赛,看谁的知识学得棒。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口算题略)
(2)看谁算得巧:25×73×4 68×125×8 125×(10+8)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运用了什么定律?
2.问题导入。
师:从下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3.理解题意。题中每组两个算式中间的“○”要求填入“<”、“>”或“=”,算出两边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4.探究规律。(1)学生独立算一算;(2)指明学生说一说;(3)让学生任意举一些例子进行观察。
归纳总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运用
1.教学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问题导入:刚才通过探索,大家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道题。
师:(板书)0.25×4.78×4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解题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为什么?
在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算法。
师:观察0.25×4.78×4这个算式,我们发现0.25与4相乘得1,是一个特殊的数,你还能举出两个特殊的数吗?
师:找到了特殊的数,再与4.78相乘就简便了,计算时只需运用乘法交换律,4.78和4调换位置。
师:掌握了这样一个技巧,在计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能使计算简便。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问题导入:怎样能使下面算式计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
师:谁能把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指名2~3个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师:在0.65×201算式中,201可变换为200+1,把特殊的数先分解,再利用乘法分配进行计算。
三、总结全课。
小数简算并不难,认真审题不怕烦;
认真分析再计算,运算规律莫记乱;
交换、分配和结合,算完还要仔细看;
确保正确不失误,顺利闯关本领强。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