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精选9篇)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1篇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消防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成为提高消防安全水平提供更多的.先进方法和技术.这些先进方法和技术体现在现实的消防工作中,本文对防火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略分析.
作 者:何东强 作者单位:揭阳市公安消防局,广东,揭阳,52 刊 名:城市建设 英文刊名:CITY CONSTRUCTION 年,卷(期): “”(35) 分类号:X4 关键词:现代科学 火灾预防 发展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2篇
马丽娜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信息时代主要载体和工具的计算机,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综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时应避免的三个误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任重而道远,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这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闻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封建保守和民族创新意识不强是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为强烈,为了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各国都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课程改革应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社会里,生活的情景变得极其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当今的科学技术不仅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相互交叉,而且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也紧密联系,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而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还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主动且自主的学习,注意提高在直接参与与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 2.1演示性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和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被用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2.2探究性学习模式
该模式具体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2.3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了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并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所以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不断发展的。在这三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是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的转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不断增强;随着应用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也不断增多,对教学坏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3.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乐趣。
首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不会观察,探究也无法进行。三年级科学课程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大树,开始了学习活动。三年级学生年纪小,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而不细,表面而不深入。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色彩鲜艳、画面清晰、音乐悦耳、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森林、大树搬进课堂,“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借助多媒体“可大可小,并能定格”的优势,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树皮、树杈、树枝、树叶、果实,甚至树干上的附着物定格、扩大,展示给学生观察,这样他们“看到了一颗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其乐无穷,真正尝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简单易用的优势,将美丽的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叶是怎样长在枝条上的,各种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叶片上,许多很细的“脉”„„,这显现的和隐蔽的部分都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讨论、交流,通过像科学家那样的自行探究,自行获取有关叶子的知识。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应用创新的欲望。
新一轮科学课程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与道德问题。根据课改的需要,添置新的图书,加强图书馆建设;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加强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实验,到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信息,给学生“做”,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理论保障。
如学习“水”(《科学》三年级上第4单元),让学生自行在实验室中观察“水”,动手做实验,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液体,学会比较水的多少,并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增强研究“水”的信息与决心。如学习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科学》三年级上)时,我们仅让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猜猜我们是谁,是不够的,特别是学习“奇妙的指纹”,仅用眼睛来观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孩子们的指纹一个个映到大屏幕上,他们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查找、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因特网等)让学生去了解怎样利用指纹的特征,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我做过了,我也理解了”。4.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无原则的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我们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点。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往往又难以转移。如果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加大教学密度,纵然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却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一道练习在屏幕上才显示几秒钟,就想让学生报出正确答案,操之过急;一段材料刚阅读一边,就指望学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谈何容易!
误区之三: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与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蜂拥而至,都可能引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去,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较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75.【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4】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9-114.【5】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6】陈炳木,张剑平.多媒体课件设计.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赵琳.科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8】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9】河南教育报社.<<科学>>三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Ma lina(Zheng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锥形量热仪,火灾科学,应用
0 引言
锥形量热仪(CONE)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于1982年研制的,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锥形量热仪已经成为研究材料燃烧性能最重要的实验仪器之一。CONE是采用氧消耗原理设计的测定材料燃烧放热的仪器,可以完成材料的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速率、样品点燃时间、CO和CO2生成率、比消光面积、烟灰质量取样、有效燃烧热等参数的测量。CONE的燃烧环境极相似于真实的燃烧环境,其试验结果与大型燃烧试验结果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能够表征出材料的燃烧性能,在评价材料、材料设计和火灾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锥形量热仪(CONE)结构、功用、原理
锥形量热仪的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燃烧分析系统结构由以下部分组成:燃烧室、排气及流量测试系统、气体取样及分析系统、烟气测试系统、烟灰质量取样系统、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氧气浓度控制系统。锥形量热仪主要遵循ISO5660和ASTM E1354标准,可以完成各种氧气摩尔分数条件下的下列参数的测试工作:(1)材料的热释放速率,k W/m2;(2)质量损失速率,kg/sm2;(3)样品点燃时间,s;(4)CO、CO2生成率,kg/kg;(5)比消光面积,m2/kg;(6)烟灰质量取样,kg/kg;(7)有效燃烧热,m J/kg。与其它的一些燃烧测试方式相比,上述参数可在一个试样上同时连续地测出来,而且这些性能参数的测定是在稳定、真实、易于控制的条件下得到,能够在不同时间、地点重复操作,因此,可作为文献参考数据备用,为进一步研究材料的燃烧过程提供文献数据。
锥形量热仪的工作原理是采用氧消耗原理设计的测定材料燃烧放热的仪器,即大多数固体材料完全燃烧每消耗一单位质量的氧气所释放的热量基本相同(13.1 m J/kg O2±5%)。氧消耗法的优点在于实验全过程可进行温度测量,这样对放热装置来讲,实验装置的建立比较容易,并且实验期间可以随时观察到燃烧时发生的现象;实验中样品燃烧产生的烟会尽可能地被收集进入护罩内,所以实验误差较小。
2 利用锥形量热仪在火灾科学领域所开展的研究
CONE虽然属于小型尺寸的火灾试验设备,但它的一些试验结果可以用来预测材料在大尺寸试验和真实火灾情况下的着火性能。目前CONE已被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标准组织应用于建筑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木材制品以及电缆等领域。研究工作者利用锥形量热仪开展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材料的燃烧性能研究;阻燃材料性能的研究;利用锥形量热仪的实验数据进行火灾模型化的研究。
2.1 研究材料的燃烧性能
2.1.1 用于室内装修材料的研究
室内装修材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重要的新型材料之一。室内装修材料的燃烧特性对建筑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及危害后果有重要影响。不少研究者采用锥形量热仪,通过测试各种装修材料的燃烧特性和不同辐射条件下的各种参数,比较材料的火灾安全性能[1~6],对材料的安全使用和建筑火灾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1.2 用于矿井火灾研究
矿井火灾是煤矿的重大灾害之一。矿井火灾不仅使矿井遭受巨大的物质损失,同时也是导致矿工伤亡的主要因素。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实验室是最早把锥形量热仪应用于矿井火灾领域研究的单位。目前,主要用于分析煤矿井下可燃物质的燃烧特性和矿井火灾烟气的特性。
(1)井下可燃物燃烧特性的研究。
随着煤矿生产的机械化和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支护条件的改善,煤矿中传统可燃物木材的使用量不断减少,而矿用输送带、电缆和风筒等聚合物的使用量却不断增多。
程远平等[7]利用美国ATLAS公司生产的CONE2A燃烧分析系统(锥形量热计),对织物纤维芯输送带进行了研究。对比实验为矿井火灾火源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矿用阻燃输送带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参数。王玉怀等[8]在辐射能量为50k W/m2的条件下对煤矿井下使用的整芯阻燃输送带、尼龙输送带、油松和煤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各自的燃烧特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从热释放性能、产生的CO、释放的烟雾以及烟雾的影响方面综合分析,尼龙输送带着火以后的危害最大,木材燃烧后的危害最小。但是,橡胶整芯阻燃胶带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CO的浓度最大。在所给定的实验条件下,煤的耐火性能稍差,尼龙输送带、木材和橡胶整芯阻燃胶带三种材料的耐火性能差异不大。王德明等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矿用输送机胶带及木材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非阻燃的输送机胶带释热速率最高,阻燃输送机胶带产生的毒气危害性最大。
目前不少煤矿井下使用的是钢丝绳芯阻燃输送带。潘德祥等[9]在辐射能量为35 k W/m2的条件下对煤矿井下使用的钢丝绳阻燃输送带、风筒和红松木材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3种材料的燃烧特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材料中,钢丝绳芯阻燃输送带发生火灾之后的危害最大。但是风筒着火后短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大量的CO,同时其烟雾吸光能力强,不利于救灾。红松燃烧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其它方面的危害相对较小。潘德祥等还对钢丝绳阻燃胶带、落叶松和果松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生的CO、释放的热量、生成的烟雾量方面,落叶松均少于果松,因此,落叶松的火灾危害性较小。钢丝绳芯阻燃胶带在产生的CO、释放的热量、生成的烟雾等方面明显大于两种木材,其火灾危害性比远远大于木材,因此,对钢丝绳芯阻燃胶带火灾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矿井火灾烟气特性研究。
在井下巷道中一旦发生火灾都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火灾中85%以上的死者是由于烟气的影响。利用锥形量热仪可以精确地测定矿井火灾烟气的成分、有害烟气的产生量、烟气浓度、烟气热量等特性参数,并对火灾烟气危害程度进行了综合地评价。还可利用烟气减光性及其参数描述的成果,结合前人的实验结果和矿用可燃物燃烧性能的锥形量热仪实验结果,建立了一种估算巷道火场能见度的简易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能见度指标计算出来的通风风速可保证烟气中CO、CO2的浓度远低于人的安全极限。
2.1.3 用于其它方面的火灾研究
塑料是火灾中常见的着火材料。采用锥形量热仪对几种常用塑料的燃烧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典型塑料材料在不同辐射功率下燃烧裂解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阻燃体系对塑料燃烧裂解行为的影响。探讨了火灾条件下塑料燃烧裂解的原因,以及某些阻燃体系的阻燃作用。
此外,锥形量热仪还可用于评价包装材料、农作物、小商品、电线电缆等火灾危险性。近几年来,还有学者把锥形量热仪用于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的燃烧过程模拟与分析。另外,P.Pranda利用锥形量热仪研究碱金属的碳酸盐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实验,发现碱金属的碳酸盐处理过的煤粉与原煤相比,燃烧时CO生成量会降低,CO2生成量会增加,燃烧热也会增大。
2.2 研究阻燃材料的性能
阻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阻燃材料燃烧行为的评估、测试手段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阻燃材料在火灾中的燃烧行为非常复杂,传统的测试方法(氧指数法、垂直燃烧法、水平燃烧法)虽然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等特点,但普遍存在测试参数单一,测试结果不能定量化等缺点,难以与材料在真实火情中的燃烧行为相关联,有时对同一种材料的评估,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相互矛盾的结果。锥形量热仪法由于具有参数测定值受外界影响小,与大型试验结果相关性好等优点,对材料阻燃效果的评价更真实,同时对材料阻燃机理的分析和研究也有极大的帮助。
2.2.1 研究阻燃机理
利用CONE测得的参数(如CO、CO2的生成量、有效燃烧热、释热速率等),将经阻燃与未经阻燃处理的聚合物进行对比,得出的分析结果对研究阻燃机理有很大帮助。
2.2.2 为材料燃烧危险等级划分
Marcelo M.Hirschler利用锥形量热仪系统研究了35种商用塑料的燃烧性,对其危险性进行分类。该评价标准在商品交换中可作为材料燃烧危险性大小的等级参数,在实验室研究中,可为材料选择提供依据,也可为消防安全设计、消防审核、技术监督等工作提供指导。
2.2.3 研究和评价烟和毒气的释放
火灾发生时,对人们生命威胁最大的因素是烟毒的释放。应用锥形量热仪不仅可以测试烟释放参数,还可以应用气体分析设备,例如气体分析仪与FTIR等,分析燃烧产物中CO、HCl与HCN等毒气。锥形量热仪可快速对某种阻燃剂的发烟性能作出评价,也是研究发烟模式、成烟机理、阻燃效率的重要手段。
2.2.4 评价产品和材料的燃烧性和阻燃性
综合HRR、pk HRR、THE以及TTI等燃烧性能参数,可以判断材料潜在的火灾危险性。Hirscher与Shakir将电缆在不同热辐射流量条件下应用锥形量热仪试验得到的pk HRR与大型电缆通道试验结果即炭化长度进行相关,得到比较好的相关性。Wichstron和Goransson等应用比值TTI/pk HRR评价材料潜在的轰燃性,比较好地说明了材料潜在的火灾危险性。Petrella提出结合比值pk HRR/TTI与THE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材料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因为,HRR与TTI取决于外部热辐射流量、通风速度与破坏程度,而THE与材料内部能量有关,独立于环境因素。
2.3 进行火灾模型化研究
经阻燃后,材料在火灾中的燃烧行为,是阻燃研究的最终目标。众所周知,实体试验是火灾研究中最主要,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但进行实体试验耗费巨大,不可能对各种材料在实际火灾中的燃烧行为(包括阻燃行为)逐一试验,特别是对发生在某些特殊场所的火灾事故中材料行为的研究,如航天飞机、轮船等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有时甚至不可能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消防科研人员开发和使用了一种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就是对火灾进行实验模拟和数学模拟。
实验模拟是指模拟各种火灾的燃烧实验,或按比例较实物缩小若干倍的小型实验取得数据,研究火灾中材料未阻燃和经阻燃后的燃烧或阻燃规律,CONE的实验结果由于与大型燃烧实验结果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使实验模拟研究工作大为改观,这为相关研究及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目前,借助CONE模拟大型真实条件测得的火情参数,已建立了一些较为科学合理的模型CONE为火灾模拟、评价、预测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火灾参数和数据。
3 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CONE具有众多传统燃烧测试仪器所不能具备的优点,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了推广使用。国际标准组织及英美等国家的标准组织已经根据CONE制定了各种材料的燃烧测试标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发展趋势看,CONE有可能取代一些传统的小型火试验仪器。但是,仍需认识到,虽然CONE试验方法在定量测试热释放能量方面比传统仪器有了较大提高,但CONE试验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点。首先,采用耗氧原理进行HRR计算时,耗氧燃烧热E的值随燃烧材料本身性质而改变;特别是对于含杂原子材料而言,E值的选择要做相应改变。其次,在燃烧过程中,凡是没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其反应热效应不能由CONE测出,所以对阻燃材料进行释热测量时,必须考虑材料非氧化反应的热效应。
尽管对锥形量热仪的应用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人们仍希望能为锥形量热仪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如今,该仪器已被证明能成功地用于工业、检测试验室和火灾研究室。锥形量热计将来可能朝以下方面发展:(1)增加在聚合物发展方面的应用,用以取代现存的功能单一的TGA和DSC等热分析装置。(2)应用于建筑规范和其它要采用热释放率方法可获得更好结果的其它法规。
由于火灾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防火保护工程师对锥形量热计提供的数据越来越重视,锥形量热计可得到与材料燃烧特性相关的许多数据:热释放曲线、烟和质量损失,同时还可以得到CO、CO2和其它气体的释放量,从而可建立材料燃烧特性的数据库。对于一般性的试验材料,应用CONE试验方法进行火性能测定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聚合物材料燃烧性和阻燃性的研究以及火灾预防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马哲,舒中俊.两种常见壁纸燃烧性能的实验研究[J].化学建材,2004,(6):27-31.
[2]舒中俊,何嘉松.一种PVC复合板燃烧性能的锥形量热计实验研究[J].化学建材,2003,(6):23-25.
[3]杨昀,张和平,张军,等.用锥形量热仪研究胶合板的燃烧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6,12(2):159-163.
[4]刘松林.室内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5]康茹,尤杰,乙华.室内装修材料的锥形量热仪的对比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6,(5):17-19.
[6]杨宁,宋魁.几种铺地材料燃烧性能的锥形量热计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3):1-3.
[7]程远平,季经纬,李增华.矿用输送带与木材燃烧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00,25(6):624-627.
[8]王玉怀,马尚权,潘德祥.煤矿井下可燃材料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3(3):1-4.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4篇
[摘要]电子技术的应用对汽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年来,我国汽车生产总量达到了一千多万辆,但是没有多少汽车搭配的是国产发动机,简单来说就是我国汽车企业最后是给外国企业打工,利益最终被外国企业赚取,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增大资产、人力与电子技术的投入,组织全方位的力量,同时也不能少了与国外的企业合作,努力研发出具有自我知识产权、并满足电子技术在现代的汽车工业中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技术;现代汽车工业;发展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72-01
现阶段,在欧美日等主要国家中,汽车的电子技术发展技术路线已经达成了基本一致,国家与政府都在鼓励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最近几年,汽车的电子技术在各国政府中重视度加强,这些足以说明外国汽车的电子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经验与发展趋势。
一、汽车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加快进步与发展,先进的电子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汽车工业中,最初,电子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上主要解决了汽车的污染、安全与节油,后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到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与更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技术,这些先进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给汽车工业带来了改革式的发展与进步;在我国的汽车发展过程中,对电子技术的应用还是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但随着信息化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汽车的生产与制造中。
1、电子技术在发动机上的应用体现
在现代的汽车系统中,混合式与机械式的燃油喷射系统逐渐的被摒弃,电子技术的重要体现在于电子控制的燃油式喷射装置,电子技术在这个装置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普及,另外性能上还具有很多优越n生,能够自动的保障发动机始终处于工作的最佳状态,并且可以保障其在运用相应的功率下最大力度的净化了空气并节省了燃油。
2、电子技术在安全气囊上的应用体现
安全气囊在汽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电子技术的应用研发了电气式的安全气囊,由电子控制器、传感器与气囊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当汽车遇到意外情况而发生碰撞,这时由电子技术带来的微处理器会根据碰撞的传感器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判断发生撞击的严重的程度,并且会在几秒钟内让气体的发生器给气囊实施充气措施,进而保护驾驶员实施缓冲的作用效果。
3、电子技术在安全带上的应用体现
当汽车由于特殊情况发生紧急制动或碰撞时,就会引起很大的惯性作用,致使乘员及驾驶员与挡风玻璃或者方向盘产生二次碰撞的现象,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将乘员固定在汽车座椅上,当遇到碰撞的情况发生时会吸收大量的动量,以避免二次碰撞的现象发生,现阶段,我国安全带的制造主要可以分为预紧式、两点式及三点惯性的卷筒式三种,预紧式的安全带可以根据传感器的检测来实施汽车减速控制,假如检测值远大于预设值,那么就会激发预紧的装置设置,作用并将驾驶员坚固的固定在座椅上,这就是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带上的控制装置。
4、防抱死系统的自动技术
防抱死系统的开发利用是一种开发的时间较长,而得到推广最为迅速的安全装置的研发,它的应用可以使快速运行中的汽车在实行制动作用时自动的进行调整汽车车轮的制动力,最终获得一个最佳的滑动率,在实施制动的过程中,随着汽车制动力的不断加大,车轮在减速度的作用中也同时不断加大,进而来阻止汽车的车轮实施抱死,这项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的提升了汽车的稳定性操纵,进而减小了制动的距离,也提高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5、汽车在传动系统中的电子技术的应用
汽车的传动系统运用了电控的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制动器与发动机的负荷等工作的状态与驾驶员进行控制的各种信息参数,来实现汽车的变速器换挡最佳的控制,也就是得到一个最佳的换挡时间与最佳的档位。
二、电子技术在汽车其他方面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电子技术的发展及进步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汽车的工业中,同时,现代汽车工业受电子技术的影响已经更加的具有科技性与时代感,在信息电子技术为主要发展线路的新时期,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直接体现了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状态及发展水平,因此,实施现代汽车的工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利用电子技术的先进技术。
1、汽车的信号与仪表的应用体现
微型的计算机电子传感器的汽车电子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这充分的说明了汽车的显示装置设置于汽车的仪表设置已经迈进了电子技术的发展时代,主要的部件体现包括微机系统、电子显示系统及语言报警的装置。另外,在汽车的后车车头靠近前车的车尾时,报警装置会发出防止追尾的警告,如果驾驶员没有及时的采取制动的减速措施,此系统就会启动紧急的制动装置,以避免追尾的事故发生,同时可以完成环境的检测技术、车辆的控制技术及防碰撞的判定技术。
2、汽车的通讯、导航及娱乐等方面的电子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自动空调与蜂窝电话的电子技术,还有影视与音响从多碟的CD式的收音组合机到现在的集图像、导航通信与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的汽车电子技术系统;由电子控制的具有商性能的导航系统装置能够根据驾驶员所提供的目标资料,进而向驾驶员提供出距离最短而且可以避免密集车辆的行驶路线,同时还带有电子地图并显示前方要行使的道路,在语音提示的状态下利用卫星实施准确便捷的导航技术。
3、多通道的传输技术的发展应用
在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多通道的传输技术已经逐步的被应用在现代汽车工业中,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各个数据线进行连接为一个网络,从而分离出汽车中心的计算机信息,这时微处理器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接收别的单元的信号,这就要求传感器与执行机构间必须有有一个全新式的接口,这样就有利于与多通道的传输系统实施连接。现代的汽车技术发展迅速,在未来的发展中汽车的电子技术可以实现整车的控制系统操作,这对电子技术要求更高,计算的速度也要求更高;同时,智能的交通系统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得到了最大力度的制造与使用,主要是指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运用,最终形成高效统一的智能汽车的系统,这个智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具有自主寻路、自动实施电子收费、自动的控制车速等先进的高科技技能,这同时也是未来我国汽车的发展目标与发展前景,是我们必须实现的汽车发展的前进道路。
结束语
汽车的电子技术作为现代汽车工业中逐渐燃起的太阳,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作为新事物的电子技术,在我国已经被广泛的认识与接触;对于领域的发展可以分为几大类,即新材料、信息通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还有电子技术等,在这之中,现代汽车的电子技术作为主导地位。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子技术的现代汽车占据了很大优势,我国不仅研发成功,而且已经占据了现代的汽车工业,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汽车的电子技术逐渐的会向智能化、综合化的控制与网络化的先进技术迈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1]史永万,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趋于[J]天津科技,2009(5)
[2]傅利平,顾雅洁,从引进到创新:韩国现代汽车技术创新路径的启示和借鉴[J],科学管理研究,2009(1)
[5]于春光,北京现代汽车技术通报两则[J]汽车维修技师,2012(5)
[4]黄军辉,张南峰,管卫华,创办汽车电子技术专[J]——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之路l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5篇
现代教学技术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现代教学技术在骨科学教学的广泛应用,阐述在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录像及网络的.优势,并提出现代教学技术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会使传统骨科学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作 者:潘骏 薛恩兴 Pan Jun Xue Enxing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7(23) 分类号:G434 关键词:现代教学技术 骨科学教学 教学模式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6篇
吉祥图案, 是有一定向往、追求美好、寓意吉祥的装饰纹样, 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 发展于唐宋, 鼎盛于明清。明清时, 几乎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吉祥图案是被人们赋予了美好吉祥寓意的、有着特定构成框架、形式, 运用十分讲究的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它以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 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了几千年, 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我们把这种具有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 又蕴涵吉祥企盼的图案称之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表现方式在平面与立体中变化发展, 从纯粹走向多元化, 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典型。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 传统吉祥图案正与平面设计有着越来越多的交汇, 吉祥图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 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正把中国民族图案语言源源不断地传承在世界文化中。
二、吉祥图案的艺术特征
吉祥图案是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形式。它以祈福纳吉为初衷, 体现了传统文化观念强大的精神作用, 以及传统文化现象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中国的吉祥图案都具有观念性很强的艺术特征和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性的造型真实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承载着一定的寓意和内涵, 而表现的手法则多为“谐音”“象征”等寓意手法。如在汉代就利用蝙蝠与“福”的谐音, 将其纹样与“寿”字联在一起, 通过用五只飞翔的蝙蝠围绕着“寿”字纹样来表示“五福捧寿”等寓意。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象征性。
它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手法, 是人类运用丰富的想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内容在一定经验条件下的某些联系或类似, 从而使被象征内容得以更加强烈和更加集中地体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使命感和创造生命的自豪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重视家庭的延续, 子嗣承传的多子多福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为了表达此类朴素的愿望, 吉祥图案中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 有由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案, 有金红色的鲤鱼上坐一白胖娃娃的“望子成龙”图案, 还有“麒麟送子”“子孙满堂”等丰富多彩祈福的祥瑞图案。
2. 装饰性。
它是指图案所具备的人工美, 即以活跃的、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为基础, 按照形式美规律来重新组合形象, 用以表达吉祥图案的意义和装饰性, 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具备特有的装饰特色。比如在现代的艺术当中, 人们往往运用传统吉祥图案的特色与现代的构成形式结合产生现代意义的装饰。
3. 符号性。
民间美术创作的观念是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集体意识是一种传承已久的集体的心智, 它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历史地向客体渗透, 致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固定化为观念的替代物, 成为特定的符号。如:“万”字不断头, 唐武则天在长寿二年采用, 有吉祥万福之意, 延伸绘出各种连锁花纹, 意为绵长不断、富贵不断头之称。其中吉祥图案的符号性在设计中的体现也是极为普遍的, 人们把各种表达吉祥如意的意念在设计装饰中再现出来, 形成各种各样的设计文化特色。
三、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设计要在世界设计界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走民族化的道路, 设计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吉祥图案根植于传统文化当中, 代代承传, 表现了民族心态, 体现了时代特色, 以中国吉祥图案为主体的现代设计风格始终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我们应很好地加以研究、应用, 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融入现代文化与审美意识, 来创作出具有当代特色的,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设计作品, 使吉祥图案具有更深的意义和底蕴, 使人们能从现代设计作品中体味到深厚传统根源的民族文化所带来的满足和自豪。
生长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中的中国设计者, 对于吉祥图案、图形符号在现代设计作品中的运用应更具有独到之处。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 对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 因此, 吉祥图案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 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中国现代设计中吉祥图案的运用实例不少, 设计力求创新, 但吉祥图案本身是传统的, 它的内涵与形式在几千年前就已近乎完美, 如何运用它、改变它, 既赋予它新的表现形式, 激起设计中强烈的视觉冲击, 又保留和延伸它丰富的寓意、深层的中国文化, 使设计作品既体现中国特色又接轨于世界文化呢?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佳篇。
对中国人而言,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是一件很振奋人心的事情。从申奥标志到今年的奥运火炬的设计, 在设计上设计师从承载中华人文精神到融入现代感的创意符号上下足了功夫, 两个设计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
北京2008年申办奥运的标志没有对传统造型直接借用, 而是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 恰到好处地传递出吉祥图案“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标志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 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在整个设计中传统绘画与电脑美术相融合, 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电脑图形创作。
北京奥运火炬上呈现“祥云”图案是火炬的点睛之笔。云是自然的, 更是人文的。正是丰富的人文因素, 才赋予了“云”远比自然现象更为绚丽、更为热烈的色彩。设计师把“祥云”这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体现在奥运火炬上。从纸卷造型到云纹雕饰、漆红设计, 它向世界传递着祥和文化, 传递着东方文明, 传递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世界各地, 在奥运的历史中绵延我们的传统吉祥图案。吉祥图案在新的设计中的运用与表现, 也是传统民艺在现代设计中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设计要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 民俗的传承与传播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吉祥图案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 是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 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 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 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利用约定俗成的在中国民众心中已形成共识的吉祥图案, 应用到企业固有的内涵中, 创造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 使其设计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性, 这是很好的一个战略。
设计本身可看作是特定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 设计者作为拥有特定文化基因的个体, 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 达到指导或劝说的目的;换言之, 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 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师和吉祥图案本身就可以直接影响设计作品表意传达、设计作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中国吉祥图案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特性和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根源。中国吉祥图案的基本审美观念是设计师获取传统文化精髓而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之一。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思维来总是会产生出许多现实意义来, 如果能运用现代人的视角, 对吉祥图案进行细致的探究, 就会产生显著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杭间, 何洁, 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邓军.民间吉祥图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5.
[3]段建华.中国吉祥装饰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4]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育;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及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教育方法、方式也得到大大的改善。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果教育人员可以充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好,必定会使高职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对高职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1.1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时,可以在大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来开展高职教学能够更加直观的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使课堂交流氛围更加的活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大大提升,营造出更加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1]。
1.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教学效率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且使教学模式、课堂效率实现了高效化。在开展高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及数字化信息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进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扩展。也可以让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共同合作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量大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教学的整体效果,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率,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规范的教学秩序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而将多媒体课件有效的运用在教学程序中,恰好可以使教学实现规范化。
1.3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展示在课堂教学中,进而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也可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展示多为画面和音效等,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2]。
1.4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方式得到有效改善。将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在高职教育中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早已普遍成为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不但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而且还使教学模式实现了创新。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早已成为了高职教师备课中最关键的一个辅助工具,其还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效率。如: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来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进而使其工作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另外,可以借助互联网使课堂教学环境、情境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从而增强教学质量,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3]。
1.5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重难点教学得到突破。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相关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加直观的演示,且可以使重点内容得到突出,难点内容得到突破,使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直观的教学,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影像、声音、图形等资料,进而使学生的感官受到相应的刺激,使原来单调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且多媒体教学具有动态、形象、直观等其他教学方法中没有的特点、功能,其可以更加形象的将事物现象呈现出来,从而展现出事物的具体发展过程,使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具体、形象,从而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
2 高职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1)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推广运用虽然实现了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改革、创新,但同时使部分老师一时无法接受、适应,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比如,有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在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内容时显得心余力绌,甚至还存在一些抵触的情绪,认为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新技术总是让人产生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如果使用不当会弄巧成拙,无法真正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无法掌握这些现代化的新技术,难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对教学效果造成相应的影响。解决对策:高职院校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对老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不断增强老师的信息能力素养。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让老师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操作等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使老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升,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对老师的教学理论、思想进行指引,使其传统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进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教育技术[4]。(2)部分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外表过于看重,把书本中的内容大量课件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外观做得漂亮、精致,确实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吸引学生注意,但这样的课件华而不实,没有根据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来对课件内容进行设计,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逐一搬到课件上,学生的新鲜感过后其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进而导致多媒体课件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3)有的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将传统教学方法完全摒弃,这样的教学方法其实同样存在许多的不足,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的教育技术,其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5]。因此,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丢弃,传统教学模式延续发展多年,其必然有相应的优点存在,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和现实比较相符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变革,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新旧教学方法、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各取所长、避其短、使各自的特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共同给高职教育提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 结束语
伴随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高职教育想要紧跟社会的步伐、不落伍,其必须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促进培养更多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最终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条件,使其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邓居英.李建国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71-473.
[2]雷亚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547-548.
[3]邢建英.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出国与就业,2010(21):96-97.
[4]彭亚雄.基于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12):467-468.
[5]李红霞.探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价值[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147-148.
作者简介:龙秋云(1985-),男,湖南怀化人,助教,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8篇
1.1 楼宇智能化的概念
楼宇智能化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结合建筑物内部的技术, 例如, 通信技术、消防技术和监控技术的统一, 由此实现建筑物内部设施的统一管理, 利用高新技术实现楼宇设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由此提升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1.2 楼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 更加的智能化、人性化
就目前来看, 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智能楼宇设计的主要方向, 原因在于人们注重提升生活品质, 需要更多人性化的服务来支撑楼宇设计, 加之对于楼宇设计要求的精细, 因此智能化的楼宇设计需要综合以上两点, 不断提升设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是最终目的。
(2) 多元化
智能楼宇设计在开始建设的初级阶段, 其各方面的功能设计十分不完善, 但在设计进行过程中, 功能设计更加完善, 当前多元化的特征已经成为智能楼宇设计的显著标志, 初始阶段的智能楼宇设计只是简单的为人们提供智能服务, 当前的智能楼宇设计在实现基础智能管理的过程中还注重为人们提供很多人性化服务。
2 楼宇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楼宇智能化的发展, 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智能楼宇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三点, 第一, 为居住者提供安全舒适且便利的优质服务;第二, 建立起先进的综合管理模式;第三, 注重节约能耗, 降低建筑的成本花销, 以上目标的实现和楼宇智能技术的应用状况有关。
2.1 BAS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系统
BAS系统是智能楼宇设计技术中的核心, 其在智能化设计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电器设备, BAS系统能够直接对智能楼宇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故障发生的状况实施监督, 一旦发现故障产生会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抢修。由于BAS系统会根据外部环境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自行调控, 能够为人们提供十分舒适的环境温度。此外, BAS系统还可以良好管理楼宇内部的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 保证人们无时无刻处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 BAS系统的整体结构分成三个层次, 分别是管理层、自动化层和现场层。该系统的核心结构是管理层, 其对整个系统实施监控, 通过每一个计算机的终端来实施数据的交换, 自动华层主要是对管理层指令的一种监测。
2.2 安保系统
安保系统是继BAS系统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 基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生活需求, 安全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智能楼宇中的安保系统主要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和BAS系统对楼宇的内部环境实施监控, 由此来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智能楼宇的安保系统能够对居住空间实施全天候的全方位监控, 还能将监控画面保存, 方便查看。
门禁系统主要针对智能楼宇内部的车辆和人员进行识别, 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门禁系统能够实现对讲、遥控器和计算机的构成处理。一旦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门禁系统监督的范围只有, 系统能够完成身份识别, 监视器的人员能够良好识别图像信息, 然后能通过设备将监督的画面直接传送到计算机, 计算机实现信息和内部存储的信息对比, 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 如果身份认证通过, 通过遥控发布允许进入的指令。
防盗系统能够十分高效的针对楼宇设计的内部环境实施监控, 辅助以报警的警铃, 一旦突发状况产生, 报警系统就会根据系统程序开始报警。
监控系统是最常见的一种安保系统, 其出现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地方, 例如, 宾馆、停车场、住宅小区等地方都存在监控。监控系统的安装能够全天候的对楼宇附近的环境和内部人员动向、车辆动向实施监督, 利用高清摄像头将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实施监控, 将监控记录都保存在设备硬盘中, 方便以后的查看。
2.3 消防系统
消防系统的设计对我国人口密度的重要性很高, 智能楼宇的应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宾馆,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 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由此可见, 就智能楼宇的设计来说, 消防系统的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需要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智能楼宇设计中的消防系统设计主要采取的是计算机远程监控和报警的方式, 其中还安装了闭式自动灭火装置, 针对楼宇内部环境实施监控, 主要监控的对象是烟雾的浓度, 一旦发生烟雾浓度符合火灾发生条件的时候, 消防系统就会将火灾发生的地点信息传送到计算机系统中, 计算机就会发生警报, 由此通知整个楼宇内部的人员开始疏散, 一旦烟雾的浓度上升到关键点, 闭式自动灭火装置就会开始自动灭火, 为消防人员的到来争取时间, 缓解火灾的蔓延范围。由此可见, 智能楼宇设计中的消防系统设计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智能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消防系统的稳定性。
2.4 声频系统
声频系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 常见的失物招领、寻人启事和火灾报警等过程都需要声频系统的支撑, 此外, 音频系统能够在人们紧张的时候为人们播放轻松优雅的歌曲, 能够良好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 舒缓工作压力, 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片刻的安静。
结语: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智能化楼宇的设计集合了多项技术, 例如, 通信技术、消防技术、安全技术等, 作为高科技建筑的一种, 智能楼宇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住房需求, 实现住宅设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提升了建筑的使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节约了很多劳动力, 能促进人们实现理想生活。
参考文献
[1]雍定慧.楼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和发展[J].建材与装饰, 2015, 48:111-112.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循证理念;現代医院管理;病案管理
由于我国医院管理起步相对较晚,传统的医院管理工作依靠医院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决策管理。由于这种管理体系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难免出现判断失误,仅仅凭借主观意识尤其很难对突发疾病作出准确的判断决策,导致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上现代化管理的脚步。随着循证学理念的广泛传播,循证医院管理为现代医院管理开辟了新途径。遵循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理念,严格运行循证医院管理,提高病案管理的服务质量,营造稳定、和谐的医疗卫生环境[1]。
1 循证理念的兴起和循证医院管理的概念
1.1 循证理念的兴起和发展情况 我国是循证学理念的发源地,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考证》中详细记录了人们利用一些研究成果来讲解孔子学说。之后,经过不断深入广泛的传播,循证学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几年来,循证理念在西方一些国家广泛运用,尤其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已经成功建立起循证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模式。循证医学理念的发展非常迅速,循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外医疗卫生领域争相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2]。医院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点单位,应该率先把医院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目前循证医院管理正逐步将传统的个人医院管理者取缔,成为医院管理体系中真正的决策者,它代表了一种以人为本、注重科学的先进理念。
1.2 循证医院管理的概念 EvidencebasedHospitalmanagement(循证医院管理)又叫做实证管理,即将可靠的科学依据,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地专业医疗技能与患者的希望综合起来进行决策,从而使得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循证学医院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强调要提升治疗质量、改善医疗氛围、优化服务体系、降低医疗费用等,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降低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尽量减少病人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总体满意度[3]。
2 国内循证医院管理的研究状况
循证理念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使得医疗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愈发关注,循证医学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循证管理理念已经被广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普遍接受和运用。在我国已经开始了循证医学方面的初步研究,李包罗教授2004年于第二界中国医疗信息技术论坛上正式提出了我国循证医院管理的大体思路,此次报告发言代表我国在医院循证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式启动。近年来,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展开,已经能够探讨将循证理念与医院实际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医护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医疗用品、用药的合理,病房等医疗环境的改善等,由于循证医院管理研究刚刚起步,所以工作需要缓慢进行,尤其是怎样更好的实施循证管理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争取在稳中求发展。
3 循证医院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更新改革,利用最少的医疗费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解决公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保障人民的身体质量,一直是我国医疗机构最大的目标,同样也提出了艰难的要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都是比较成功的举措,循证医院管理的中心思想与体制改革殊途同归,循证管理的目的同样在于满足广大公民的最基本的健康需求,即利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来与日益完善的医疗体制相匹配[4]。自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展开,医疗技术、专业人才、市场等方方面面都竞争激烈,很多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生存危机,在优胜劣汰的社会背景下,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寻找运用较低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益,完成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循证管理无疑成为各医院的救命稻草。循证医院管理就是要严格执行“证据说话、与时俱进、后效评价”的管理原则,使用最理想的管理方案,完成成本和效益的完美结合,从而保证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4 实施循证医院管理的建议
4.1 循证管理需不断进行改善 循证医院管理作为一项新兴的管理方式,伴随着医院管理事业的不断开展,询证管理工作也必须适当作出调整,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5]。循证医院管理的目的是利用最少的医疗费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人民的身体质量,满足广大公民的最基本的健康需求。所以,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定期更新最新研究结果,及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难题,综合以往的管理经验,尽早加以修正,改进和完善。具体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来做到及时的发现并处理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确保循证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另外,通过进行评估,能够了解患者的期望和满意程度,从而针对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管理工作机制中,方便进行调整、改进。
4.2 健全循证管理体系、培养专业人才 想要将循证医院管理成功应用于医院实际管理工作当中,培养专业的循证管理人才,组建管理团队,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明确各个管理者的工作职责,循证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管理人员时刻谨记循证理念,并不断汲取知识,接受最新的观念,努力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包括检索文献期刊、分析统计资料、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6]。加强关于循证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4.3 综合考虑、正确决策 在实际的循证医院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循规蹈矩,一味的照抄照搬。循证管理工作重要而复杂,由于国内外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参考和借鉴时必须将我国实际情况考虑进去,综合以往的管理经验,作出准确的判断决策。
5 结 语
循证医学的中心理念就是将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医院进行决策管理的可靠依据,从而使得医学管理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完善医院管理机制,提升病案管理的服务质量[7]。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潮下,应用循证理念进行医院管理是必然的,循证医院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更加具有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循证管理研究刚刚起步,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多一分理性,付出更多努力,来将循证管理模式成功运用于医院事业当中。
参考文献
[1] 王燕燕,李宁.应用循证方法探索医院供应室建设和管理[J].重庆医学,2008(14):434-435.
[2] 孙惠民.试述循证医学与循证医院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03):67-68.
[3] 张子彦,张宏卫,张敏,兰梅,徐志松,叶青.运用循证医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11):154-155.
[4] 韩桔苹,马金生,高克毅,尤军伟,马春晓.引入循证医学模式创新医院管理评审机制[J].中国医药指南,2008(23):274-275.
[5] 朱艳艳,孙凤英,陈冬连,王继伟.基于PDCA循环的病案管理流程优化[J].中国病案,2011(01):34-35.
[6] 刘春萍,徐长妍,马洪喜.临床路径挑战病案管理模式[J].中国病案,2011(02):1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