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解说词图文范文第1篇
今天,我跟着大姨来到新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新的博物馆比老馆明亮多了。展出的内容也多了。它分为恐龙的灭绝、地球生命故事、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和绿色浙江等几个展区。
我们先来到了恐龙展区,里面有四川龙、李氏蜀龙的化石。瞧,那儿有一块小石头是什么呀?走进一看原来是一颗恐龙的牙齿。到了恐龙森林,介绍了两种产于四川的恐龙,怎么有人在展区里玩呢?走近一看,原来有同学在跟恐龙比力气和速度。他们跟恐龙比力气时重重的把锤子一击也只有20多千克重,而恐龙轻轻一碰,就有500多千克。说到速度,他们跟恐龙中的三角龙、迅猛龙比跑步的时候,个个好像都是跑步健将,但是他们永远比不过恐龙之王霸王龙。
我们接着来到了关于陨石的展区,里面讲述了陨石如何到地球?由于地心引力使在宇宙中“流浪”的陨石,吸引到了地球周围然后像流星一样闪烁出光芒坠落到了地球里面。许多小朋友围着一个天平,他们是在干吗呢?原来他们一个个升级成了测量员,测量这每一个陨石的重量,在天平加筹码。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贝壳展区,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贝壳的知识,比如恐龙时代的鹦鹉螺是跟我们现代的鹦鹉螺是不一样的等等。
我们又来到了哺乳动物展区,里面有狮子、老虎、海狮、海豹、犀牛等哺乳动物的标本。
博物馆解说词图文范文第2篇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颜真卿不但书法潇洒流畅,为人也是坚贞不移,刚正不阿。《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作品,代表了他早期风格,。《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写的,书法造诣到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请大家看这边的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也是我们碑林最贵的一块碑了。怀仁和尚将王羲之的墨迹集合而成。他以唐太宗能为玄奘撰写纪念碑文深以为荣,由因唐太宗特别推崇东晋王羲之的行草书,于是他就从300年前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搜集字句,为了补齐所缺的字,他不惜在全国张榜重金征集,前后花了24年,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因此,集字碑也称千金碑。
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它主要向人们介绍书法的演变史。在这一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大家可以通过比较,来领悟书法的发展演变脉络。
大家看这通曹全碑它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也是汉隶的精品。是陕西合阳县县令曹权集资修建的。它体现了我国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蚕不双涉,燕不双飞。也是国宝级文物。
接下来大家来看这两通碑,分别是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的《千字文碑》,他们是草书的代表作品,狂草,即狂放的草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张旭他为人豪爽,嗜酒如命,经常喝的是酩酊大醉,酒醉之后为求尽兴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蘸墨来写字,疯疯癫癫的,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张癫。而千字文就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四字一句对偶压韵,便于记忆是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
穿过着道门我们就来到了第4陈列室。再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块比较有趣味的碑石。大家看这是清代马德昭《魁星点斗图》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鳖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鳖斗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是文字游戏之作。
清《关帝侍竹图》图中有一竿风竹和一竿雨竹,仔细看此图由竹叶组成五言绝句一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此诗图实为当时文人附会关羽而拼组的文字游戏之作。
最后,在后面的3个展厅当中,主要展出了一些宋代至清代时期之间的一些诗文碑石。大家可以参观一下。
各位游客我们碑林博物馆不仅是因为碑石如林而著名。而且它的石刻艺术也是驰名海内外的。接下来我们来到的便是石刻艺术博物馆了,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zl
由于时间关系再这里我只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个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昭陵六骏和老君像。
昭陵六骏,相传由著名的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仪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场景。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由于他们过分的精美,其中飒露紫和拳毛瓜两骏马石刻于1914年被以美国人勾结封建军阀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六骏经过了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的造型依旧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杰出的艺术珍品之一。
老君像,这座老君像原来位于西安郦山的老君殿,老君既老子,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当时统治阶级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推崇道教封老子为创始人。据说这座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李聋基让人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采用了圆雕的手法,既细致入微有自然生动,也是属于国宝级文物。
博物馆解说词图文范文第3篇
诚挚地欢迎您前来参观伊春森林博物馆。
本馆始建于2003年,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共分六个部分,以小兴安岭为依托,采用多媒体、图片、标本、文字等形式,向您展示了一个具有北方特色的大森林,展示伊春林区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开发建设的宏伟画面。
我们现在位于本馆的序厅,眼前的这幅大型铜质浮雕的图题叫《森林家园》,约266平方米,是全国森林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它以动态轩昂的表现笔触、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万物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向您展示小兴安岭浩瀚的林海,讲述伊春人对森林的亲切情感,描绘出大森林欣欣向荣的未来。序厅两侧设有多媒体,可称作为“伊春之窗”,通过查询可更多地了解关于伊春森林、自然、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大家往这边请:
各位朋友,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腹地,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美誉,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区之一。
为了保护利用好这块祖母绿,伊春市委、市政府本着对人类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确立为核心发展战略,实施天保工程,加快经济转型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伊春相继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并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等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走进第一部分神奇的森林。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由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
在这个生物进化示意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原始的原核生物进化为原生生物,然后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经过藻类植物、裸蕨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五个时代并逐渐发展,伴随着植物进化过程,森林逐渐形成,伴随森林的不断演替、发展,最后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群落。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它的功能和作用可概括为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作用两个方面。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植物精气、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八大功能。森林可为人类提供果实、种子和药材,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森林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物种基因库,丰富的能源储备库。人类依赖森林,也过度破坏了森林,仅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全世界森林资源就减少了大约9万平方公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在沉重的代价面前,人类终于清醒过来,加大了对森林的保护力度。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伊春的森林。小兴安岭在 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大陆板块的挤压运动中逐步抬升,在 亿年山脊隆起,形成山脉。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进化及演替过程才逐步形成现在的森林。
伊春的森林大约形成于 万年前,历经300万年前的冰河期,孑遗下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乔木110种,灌木及其它植物 种,以大面积的阔叶红松林为主,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森林品相。森林覆盖率高达8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中国林都由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模拟的生态湿地。湿地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两栖类、鸟类和一些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河流湖泊水源补给场。伊春介于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有大小河流702条,湿地面积近40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0.44%,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中有三花、五罗等品质上乘的冷水鱼100多种。蟾蜍、林蛙、北鲵等两栖类动物10余种;有腹蛇、锦蛇、虎斑等爬行类动物11种,要想详细了解,大家可以通过多媒体查看。
您现在看到的是白桦林,白桦为桦木科乔木,是先锋树种,材质坚硬,用途广泛,树皮可入药,桦树汁可加工饮料或制酒。白桦树有的散落在红松阔叶林内,有的集中成片,在阔叶树种中占有较大比重,因其风姿秀雅而被称为林中少女。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以春、夏、秋为背景、以不同阔叶树种为特色的红松林。当春风荡漾,冰雪消融,漫山遍野的兴安杜鹃花凌寒怒放,有的一簇簇散布林中,鲜艳如火;有的连成一片,成为十分壮观的杜鹃花海,是早春大森林中的一道奇特的美景。兴安杜鹃俗称达子香、满山红,不仅是观赏植物,它还具有止咳、消炎的药用价值和养颜护肤之功效。
森林和湿地内栖息着众多的鸟类,伊春共有鸟类290种,包括留鸟56种、候鸟185种、旅鸟49种。这是啄木鸟,伊春市的市鸟,被称为“森林的医生”,分布广的是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这是金雕,隼形目鹰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猛禽,成鸟身长能达1米,翅膀展开可达2米左右,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主要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兽类。
这边是椴树红松林,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中低山的漫岗或山坡的中上部,混生树种主要以紫椴、色木槭和水曲柳为主。您现在看到的那棵就是椴树(手势),它材质软,主要用于雕刻,是著名的椴树蜜的蜜源,种子可榨油。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柞树红松林,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的山脊或向阳坡上,混生树种有枫桦、榆树及其他伴生植物。
这个多媒体介绍的是昆虫,全市有昆虫491种,是鸟类及肉食小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常见的有益昆虫约80余种。
这是谷地红松林,主要分布于宽河谷沿岸,其生态价值极高,主要混生树种有大青杨、水曲柳、香杨、春榆等,下木主要有暴马丁香、毛赤杨、山桃稠李等。这是山杨,它属于杨柳科乔木,阳性树种耐寒、耐干旱,木材轻软,可用作工业用材。
这台多媒体介绍的是伊春的哺乳动物,伊春有哺乳动物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
起源于亚洲的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体重可达350公斤左右,性情凶猛、机警,主要捕食野猪、马鹿、狍子、麝等,国内现存野外数量不足20只,世界仅存400只左右。这是獾子,学名狗獾,它是杂食性动物,皮可以加工成裘皮,肉可以食用,獾油可治烫伤。这是黑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杂食性动物,寿命约为25年。
这是东北三大硬阔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材质坚硬,内皮鲜黄,又称黄柏,是珍贵的中药材,味苦、去火,它的药用价值要比木材用途珍贵,已被国家列为保护树种,现已禁止采伐。水曲柳是阔叶树中生长较快、材质坚硬、致密、有弹性,花纹美丽、适应性强、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树种。核桃楸,也叫胡桃楸,为优良的军用木材。种子称为山核桃,营养丰富,可食用也可药用,外壳可制作工艺美术品。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几株树就是著名的珍贵树种红松。红松别名果松、海松,松科五针松属,高大乔木,高可达36米,树干通直,材质良好,她以其挺拔向上的身姿和优质耐寒的品格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列为森林“百木之长”,有植物“王者之尊”,是生态系统的顶级群落。被市民一致推崇为市树。红松的种子俗称松子,含油率高达55-73%,清香浓郁,可榨油、供食用或工业用。世界天然红松仅分布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红松占世界60%,伊春林区红松分布面积67.8万公顷,占小兴安岭分布面积的49%。因此伊春被誉为“红松的故乡”。
林都伊春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享誉全国,2009年伊春市政府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伊春市森林和湿地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研究表明:伊春市森林和湿地资产总价值1.26万亿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每年1753.32亿元,其中,43%贡献与全球和全国,23%贡献于区域,34%由伊春当地享用。视频介绍的是我市独特的地质地貌、森林风光及森林湿地价值。
接下来是本馆的第三部分伊春森林中的人类活动。伊春在未大规模开发之前的漫长历史岁月里,是个浓荫蔽日、野兽横行的荒蛮之地,也是资源富饶、
风景秀丽之地,更是人文历史久远之地。早在三千年多前,我们的先人古代的肃慎族就在汤旺河畔的大森林中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从伊春境内发现的107处早期文化遗址证明,这里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的遗迹。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山屯大砬子遗址,那是女真人曾经长期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横山古墓群遗址是金人留下的足迹。在近代,上个世纪初,一大批白俄进入伊春林区,二三十年代,俄罗斯人曾来过这里传教;四十年代,抗日烽火燃遍白山黑水,日本侵略者驱赶劳工修筑了盗伐森林资源的铁路,到1946年,伊春这片大森林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
这是伊春《行政区划图》,伊春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145公里,行政区划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400万公顷,现行政企合一体制,下辖1市、1县、15个区(其中13个区为区局合一)、17个林业局。
有28个民族的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北山民的“森林文化”。下面请看视频《早期的鄂伦春族和赫哲族》
抗联: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志士以伊春大森林作为屏障,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史诗,仅伊春境内就有锅盔顶、老白山、老金沟、巴兰河等抗联密营和战斗遗迹150多处,在密林深处开办后方医院、修械所、被服厂和军政干校,诞生了中共北满省委、抗联六军和北满抗联总司令部,打通了前往苏联的秘密通道。在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里,牵制了日军的大量部队,有力地支援了抗日主战场,遏制了日寇对森林资源的掠夺。
接下来向您介绍第四部分伊春森林的开发。1946年,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国家陆续从四面八方调集力量挺进小兴安岭林区,伊春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1947年,中共汤原县委、县政府组织了3000多民工赶着30副马爬犁、20副牛套子挺进伊春林区。1948年,佳木斯市的500名移民落户伊春。1949年,3000多名技术人员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伊春,他们的到来使伊春木材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1952年,林业建设三师7000余名官兵开赴小兴安岭参加伊春开发建设。在深山老林,在荒原水畔,老一辈创业者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
下,以建设新中国为己任,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吃的是玉米面、高粱米,喝的是干菜盐水汤,住的是帐篷、地窨子。冬季,寒风刺骨,深雪没膝;夏季蚊虫成群,雨多雾重。工人们用玻璃大斧和弯把子锯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大会战的方式,向自然进军,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 六十年代后,开始推行机械化作业,实行油锯采伐,拖拉机集材;取消了人抬肩扛,实行机械化装车;停止了水运和冰雪滑道,实行汽车运材、森铁运输。伊春林区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建设生产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装上火车可以绕地球赤道1.8圈,木材首尾相连,可以从地球到月球往返6.5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70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资的5倍。在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中,一大批先进群体和英雄模范人物脱颖而出,集中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情怀。
这是张子良。他1958年起担任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一干就是13年。忠诚、朴实、勤奋、廉洁,多次被授予特等模范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多次接见。
这是曲长川。196 年担任伊春地委书记,他培育总结了东风和新青林业局“采育兼顾伐”、“采育双包”的经验,并在整个林区全面实施,为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目标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是老英雄马永顺,他是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是全国评选“双百人物”中林业系统第一位模范人物。在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他是采伐能手,一个人能完成六个人的工作量,一生伐树36,500余株,马永顺还改良了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总结发明了四季挫锯法、安全采伐法等十余项新技术。在国家需要生态时,马永顺是植树模范,退休后带领全家老小义务植树5万多株。先后24次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朱镕基总理的亲切接见。
这是王仁宽,他当过大锯工、拖拉机手、汽车司机,他曾驾驶汽车连续16年安全行车60万公里,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这是孙海军,是新时期的“马永顺”, 30年来他在实践中创造了均匀造林法、
整地留树法等先进经验,被誉为孙海军管理模式。
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的恢弘历程中,倾注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心血,为林区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
1961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伊春并亲笔题词“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
1964年,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来到东风林业局考察,看到这个林业局更新育林取得实效时,肯定地指示说:“采育双包好”。
1964年,朱德委员长在带岭林业局视察工作时说道:“要把林区的人都组织起来,都关心林业,林业才能发展,营林村也要多种些粮食,解决工人和家属的部分吃粮问题。”
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恩来总理嘱咐林业英雄马永顺:“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造林,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1982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视察伊春;1986年国务委员宋平视察伊春;1984年,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伊春;1984年副总理乔石视察伊春;1999年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伊春;2003年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伊春;2006年原中央纪检委书记尉健行视察伊春;2010年原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视察伊春;2006年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国强视察伊春;201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伊春;2011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组副书记王兆国视察伊春。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领导、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都对伊春林区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下面我们看第五部分:伊春中国林业的旗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六十年的发展建设,勤劳勇敢的伊春人民在苍茫的林海中,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在全国林业城市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书写了一部壮丽辉煌的历史诗篇:
伊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有森工局,首开建设国有森工企业的先河;
伊春是第一个实现人工林保存面积和森林抚育面积双超千万亩的国有林区; 伊春是第一个在林业生产中发展机械化,使用油锯伐树、拖拉机集材的企业; 伊春是第一个建立中外合资家具企业,并被评为家具之王; 伊春诞生第一个木材深加工企业,在全国率先生产出第一张纤维板; 伊春研制成功第一台风力灭火机,为全国的森林防火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国有林权改革试点“第一槌”在伊春敲响;
中国林业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变的“第一停伐令”在伊春颁布。 还有其它一些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第一,记录在伊春发展的史册上,记录在曾经为这片热土奉献过汗水和热血的先烈和前辈的名字上。
可是,伊春作为资源型城市,必然会面临资源锐减与枯竭的现实。在资源矛盾面前,伊春又是率先走出了资源危急、经济危困的怪圈,借助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契机,果断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提出了 “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保护红松、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成立保护红松联合会,推出我国第一张以保护珍稀树种为主旨的《红松龙卡》,开展了认领红松活动,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市级6处。在停伐红松后相继停伐了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等珍贵濒危树种,这些措施为生态的休养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联合国的赞誉。
护林防火是保护资源的第一件大事。伊春林区从60年代开始就把防火作为头等任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了森林防火路网的建设,形成了地、空结合的巡护及运输系统,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防火灭火能力。目前,全市有森林防火总兵力17315人,防火检查站128个,防火瞭望塔143座,指挥车49辆,运输车504辆,风力灭火机3810台,GPS定位仪439部,对讲机1770台,水枪1560支。同时,还加强了对森林防火的理论研究和科技投入,首创了森林火灾扑救兵法理论、以风灭火的理论、分兵合围法理论,已被全
国各省市乃至世界很多国家所采用。以科技为先导,伊春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和指挥系统不断完善更新,应用卫星遥感和数字信息监控技术,实施全天候监控的“天眼工程”,极大提高了森林资源管护和防灭火科学化水平。
第六部分:林区转型与发展
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由于过量承担国家采伐任务,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伊春林区陷入可采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境地。曾一度有数十万职工几个月开不出工资,造成生产生活大量欠账,伊春人在困境中认识到只吃“大木头”一碗饭是不行的,必须从林业资源型城市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走“生态立市、产业兴市”之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2004年4月23日,伊春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同年4月,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敲响了全国国有林权改革试点的“第一槌”,从此揭开了中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各林业单位依托林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加工、冶金矿产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伊春进入了森林培育经营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近年来,伊春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的主基调,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形成了林木良种、育苗、更新造林、森林抚育、营林科学、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物候气象等完整的森林经营和保护体系,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是伊春人的一个明智选择。伊春具有丰富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龙源电力集团、国电集团等几户大企业已在伊春落户,全市已建成大青山、石顶峰等10个风电场,风电、水能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7.2万千瓦和1.4万千瓦,力争未来的十几年里,把伊春打造成全国“绿色能源之乡”。
伊春的森林食品在替代产业发展中极具潜力。依托林区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我们以食用菌、山野菜、山野果、驯养动物食品、保健食品、矿泉水等为主打,生产具有大森林特色的原生态食品,已建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50家,各
类种植基地235处,全市认证产品数量达到218个,有机认证产品总数达124个,尤其是在发展蓝莓产业上,已经形成了集种苗繁育、规模种植、终端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木材的精深加工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以家具生产企业为骨干,形成了800多个品种的生产系列,光明、侨艺等产品远销国内外,伊春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木艺之乡”。
冶金矿产是伊春发展替代产业的一个重要兴奋点。伊春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钼等矿点达100多处。按照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业将为提升全市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业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捧的绿色无烟产业。伊春是一块生态净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空气质量一流,世界三大旅游资源森林、冰雪和海洋伊春就占有两项。黑龙江省八大旅游资源中,伊春就拥有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大界江、大熔岩五大类。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全市已建成景区景点119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7处,省S级以上滑雪场4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地质公园2个。以打造“国际森林生态城,人类最佳旅居地”为目标,加快发展伊春的特色旅游产品。推出康体养生、滑雪、狩猎、冰壶、自驾车与房车游等旅游形式,打造“南有三亚,北有伊春”的知名品牌。
各位来宾:森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它是重要而独特的战略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多样性、多功能性,承载着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弘扬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责任。展望新时期,伊春林区的重大使命是开展第三次创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伊春建成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区、国家碳权交易试点区、国际森林生态旅游渡假区,实现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目标。伊春森林博物馆是生态文明的载体,希望通过参观本
馆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地球绿色家园做出自己应 有的贡献。
博物馆解说词图文范文第4篇
诚挚地欢迎您前来参观伊春森林博物馆。
本馆始建于2003年,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共分六个部分,以小兴安岭为依托,采用多媒体、图片、标本、文字等形式,向您展示了一个具有北方特色的大森林,展示伊春林区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开发建设的宏伟画面。
我们现在位于本馆的序厅,眼前的这幅大型铜质浮雕的图题叫《森林家园》,约266平方米,是全国森林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它以动态轩昂的表现笔触、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万物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向您展示小兴安岭浩瀚的林海,讲述伊春人对森林的亲切情感,描绘出大森林欣欣向荣的未来。序厅两侧设有多媒体,可称作为“伊春之窗”,通过查询可更多地了解关于伊春森林、自然、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大家往这边请:
各位朋友,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腹地,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美誉,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区之一。
为了保护利用好这块祖母绿,伊春市委、市政府本着对人类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确立为核心发展战略,实施天保工程,加快经济转型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伊春相继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并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等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走进第一部分神奇的森林。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由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
在这个生物进化示意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原始的原核生物进化为原生生物,然后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经过藻类植物、裸蕨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五个时代并逐渐发展,伴随着植物进化过程,森林逐渐形成,伴随森林的不断演替、发展,最后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群落。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它的功能和作用可概括为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作用两个方面。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植物精气、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八大功能。森林可为人类提供果实、种子和药材,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森林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物种基因库,丰富的能源储备库。人类依赖森林,也过度破坏了森林,仅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全世界森林资源就减少了大约9万平方公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在沉重的代价面前,人类终于清醒过来,加大了对森林的保护力度。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伊春的森林。小兴安岭在 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大陆板块的挤压运动中逐步抬升,在 亿年山脊隆起,形成山脉。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进化及演替过程才逐步形成现在的森林。
伊春的森林大约形成于 万年前,历经300万年前的冰河期,孑遗下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乔木110种,灌木及其它植物 种,以大面积的阔叶红松林为主,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森林品相。森林覆盖率高达8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中国林都由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模拟的生态湿地。湿地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两栖类、鸟类和一些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河流湖泊水源补给场。伊春介于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有大小河流702条,湿地面积近40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0.44%,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中有三花、五罗等品质上乘的冷水鱼100多种。蟾蜍、林蛙、北鲵等两栖类动物10余种;有腹蛇、锦蛇、虎斑等爬行类动物11种,要想详细了解,大家可以通过多媒体查看。
您现在看到的是白桦林,白桦为桦木科乔木,是先锋树种,材质坚硬,用途广泛,树皮可入药,桦树汁可加工饮料或制酒。白桦树有的散落在红松阔叶林内,有的集中成片,在阔叶树种中占有较大比重,因其风姿秀雅而被称为林中少女。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以春、夏、秋为背景、以不同阔叶树种为特色的红松林。当春风荡漾,冰雪消融,漫山遍野的兴安杜鹃花凌寒怒放,有的一簇簇散布林中,鲜艳如火;有的连成一片,成为十分壮观的杜鹃花海,是早春大森林中的一道奇特的美景。兴安杜鹃俗称达子香、满山红,不仅是观赏植物,它还具有止咳、消炎的药用价值和养颜护肤之功效。
森林和湿地内栖息着众多的鸟类,伊春共有鸟类290种,包括留鸟56种、候鸟185种、旅鸟49种。这是啄木鸟,伊春市的市鸟,被称为“森林的医生”,分布广的是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这是金雕,隼形目鹰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猛禽,成鸟身长能达1米,翅膀展开可达2米左右,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主要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兽类。
这边是椴树红松林,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中低山的漫岗或山坡的中上部,混生树种主要以紫椴、色木槭和水曲柳为主。您现在看到的那棵就是椴树(手势),它材质软,主要用于雕刻,是著名的椴树蜜的蜜源,种子可榨油。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柞树红松林,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的山脊或向阳坡上,混生树种有枫桦、榆树及其他伴生植物。
这个多媒体介绍的是昆虫,全市有昆虫491种,是鸟类及肉食小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常见的有益昆虫约80余种。
这是谷地红松林,主要分布于宽河谷沿岸,其生态价值极高,主要混生树种有大青杨、水曲柳、香杨、春榆等,下木主要有暴马丁香、毛赤杨、山桃稠李等。这是山杨,它属于杨柳科乔木,阳性树种耐寒、耐干旱,木材轻软,可用作工业用材。
这台多媒体介绍的是伊春的哺乳动物,伊春有哺乳动物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
起源于亚洲的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体重可达350公斤左右,性情凶猛、机警,主要捕食野猪、马鹿、狍子、麝等,国内现存野外数量不足20只,世界仅存400只左右。这是獾子,学名狗獾,它是杂食性动物,皮可以加工成裘皮,肉可以食用,獾油可治烫伤。这是黑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杂食性动物,寿命约为25年。
这是东北三大硬阔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材质坚硬,内皮鲜黄,又称黄柏,是珍贵的中药材,味苦、去火,它的药用价值要比木材用途珍贵,已被国家列为保护树种,现已禁止采伐。水曲柳是阔叶树中生长较快、材质坚硬、致密、有弹性,花纹美丽、适应性强、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树种。核桃楸,也叫胡桃楸,为优良的军用木材。种子称为山核桃,营养丰富,可食用也可药用,外壳可制作工艺美术品。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几株树就是著名的珍贵树种红松。红松别名果松、海松,松科五针松属,高大乔木,高可达36米,树干通直,材质良好,她以其挺拔向上的身姿和优质耐寒的品格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列为森林“百木之长”,有植物“王者之尊”,是生态系统的顶级群落。被市民一致推崇为市树。红松的种子俗称松子,含油率高达55-73%,清香浓郁,可榨油、供食用或工业用。世界天然红松仅分布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红松占世界60%,伊春林区红松分布面积67.8万公顷,占小兴安岭分布面积的49%。因此伊春被誉为“红松的故乡”。
林都伊春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享誉全国,2009年伊春市政府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伊春市森林和湿地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研究表明:伊春市森林和湿地资产总价值1.26万亿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每年1753.32亿元,其中,43%贡献与全球和全国,23%贡献于区域,34%由伊春当地享用。视频介绍的是我市独特的地质地貌、森林风光及森林湿地价值。
接下来是本馆的第三部分伊春森林中的人类活动。伊春在未大规模开发之前的漫长历史岁月里,是个浓荫蔽日、野兽横行的荒蛮之地,也是资源富饶、
风景秀丽之地,更是人文历史久远之地。早在三千年多前,我们的先人古代的肃慎族就在汤旺河畔的大森林中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从伊春境内发现的107处早期文化遗址证明,这里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的遗迹。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山屯大砬子遗址,那是女真人曾经长期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横山古墓群遗址是金人留下的足迹。在近代,上个世纪初,一大批白俄进入伊春林区,二三十年代,俄罗斯人曾来过这里传教;四十年代,抗日烽火燃遍白山黑水,日本侵略者驱赶劳工修筑了盗伐森林资源的铁路,到1946年,伊春这片大森林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
这是伊春《行政区划图》,伊春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145公里,行政区划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400万公顷,现行政企合一体制,下辖1市、1县、15个区(其中13个区为区局合一)、17个林业局。
有28个民族的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北山民的“森林文化”。下面请看视频《早期的鄂伦春族和赫哲族》
抗联: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志士以伊春大森林作为屏障,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史诗,仅伊春境内就有锅盔顶、老白山、老金沟、巴兰河等抗联密营和战斗遗迹150多处,在密林深处开办后方医院、修械所、被服厂和军政干校,诞生了中共北满省委、抗联六军和北满抗联总司令部,打通了前往苏联的秘密通道。在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里,牵制了日军的大量部队,有力地支援了抗日主战场,遏制了日寇对森林资源的掠夺。
接下来向您介绍第四部分伊春森林的开发。1946年,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国家陆续从四面八方调集力量挺进小兴安岭林区,伊春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1947年,中共汤原县委、县政府组织了3000多民工赶着30副马爬犁、20副牛套子挺进伊春林区。1948年,佳木斯市的500名移民落户伊春。1949年,3000多名技术人员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伊春,他们的到来使伊春木材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1952年,林业建设三师7000余名官兵开赴小兴安岭参加伊春开发建设。在深山老林,在荒原水畔,老一辈创业者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
下,以建设新中国为己任,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吃的是玉米面、高粱米,喝的是干菜盐水汤,住的是帐篷、地窨子。冬季,寒风刺骨,深雪没膝;夏季蚊虫成群,雨多雾重。工人们用玻璃大斧和弯把子锯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大会战的方式,向自然进军,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 六十年代后,开始推行机械化作业,实行油锯采伐,拖拉机集材;取消了人抬肩扛,实行机械化装车;停止了水运和冰雪滑道,实行汽车运材、森铁运输。伊春林区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建设生产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装上火车可以绕地球赤道1.8圈,木材首尾相连,可以从地球到月球往返6.5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70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资的5倍。在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中,一大批先进群体和英雄模范人物脱颖而出,集中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情怀。
这是张子良。他1958年起担任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一干就是13年。忠诚、朴实、勤奋、廉洁,多次被授予特等模范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多次接见。
这是曲长川。196 年担任伊春地委书记,他培育总结了东风和新青林业局“采育兼顾伐”、“采育双包”的经验,并在整个林区全面实施,为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目标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是老英雄马永顺,他是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是全国评选“双百人物”中林业系统第一位模范人物。在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他是采伐能手,一个人能完成六个人的工作量,一生伐树36,500余株,马永顺还改良了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总结发明了四季挫锯法、安全采伐法等十余项新技术。在国家需要生态时,马永顺是植树模范,退休后带领全家老小义务植树5万多株。先后24次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朱镕基总理的亲切接见。
这是王仁宽,他当过大锯工、拖拉机手、汽车司机,他曾驾驶汽车连续16年安全行车60万公里,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这是孙海军,是新时期的“马永顺”, 30年来他在实践中创造了均匀造林法、
整地留树法等先进经验,被誉为孙海军管理模式。
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的恢弘历程中,倾注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心血,为林区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
1961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伊春并亲笔题词“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
1964年,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来到东风林业局考察,看到这个林业局更新育林取得实效时,肯定地指示说:“采育双包好”。
1964年,朱德委员长在带岭林业局视察工作时说道:“要把林区的人都组织起来,都关心林业,林业才能发展,营林村也要多种些粮食,解决工人和家属的部分吃粮问题。”
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恩来总理嘱咐林业英雄马永顺:“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造林,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1982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视察伊春;1986年国务委员宋平视察伊春;1984年,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伊春;1984年副总理乔石视察伊春;1999年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伊春;2003年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伊春;2006年原中央纪检委书记尉健行视察伊春;2010年原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视察伊春;2006年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国强视察伊春;201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伊春;2011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组副书记王兆国视察伊春。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领导、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都对伊春林区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下面我们看第五部分:伊春中国林业的旗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六十年的发展建设,勤劳勇敢的伊春人民在苍茫的林海中,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在全国林业城市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书写了一部壮丽辉煌的历史诗篇:
伊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有森工局,首开建设国有森工企业的先河;
伊春是第一个实现人工林保存面积和森林抚育面积双超千万亩的国有林区; 伊春是第一个在林业生产中发展机械化,使用油锯伐树、拖拉机集材的企业; 伊春是第一个建立中外合资家具企业,并被评为家具之王; 伊春诞生第一个木材深加工企业,在全国率先生产出第一张纤维板; 伊春研制成功第一台风力灭火机,为全国的森林防火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国有林权改革试点“第一槌”在伊春敲响;
中国林业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变的“第一停伐令”在伊春颁布。 还有其它一些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第一,记录在伊春发展的史册上,记录在曾经为这片热土奉献过汗水和热血的先烈和前辈的名字上。
可是,伊春作为资源型城市,必然会面临资源锐减与枯竭的现实。在资源矛盾面前,伊春又是率先走出了资源危急、经济危困的怪圈,借助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契机,果断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提出了 “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保护红松、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成立保护红松联合会,推出我国第一张以保护珍稀树种为主旨的《红松龙卡》,开展了认领红松活动,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市级6处。在停伐红松后相继停伐了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等珍贵濒危树种,这些措施为生态的休养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联合国的赞誉。
护林防火是保护资源的第一件大事。伊春林区从60年代开始就把防火作为头等任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了森林防火路网的建设,形成了地、空结合的巡护及运输系统,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防火灭火能力。目前,全市有森林防火总兵力17315人,防火检查站128个,防火瞭望塔143座,指挥车49辆,运输车504辆,风力灭火机3810台,GPS定位仪439部,对讲机1770台,水枪1560支。同时,还加强了对森林防火的理论研究和科技投入,首创了森林火灾扑救兵法理论、以风灭火的理论、分兵合围法理论,已被全
国各省市乃至世界很多国家所采用。以科技为先导,伊春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和指挥系统不断完善更新,应用卫星遥感和数字信息监控技术,实施全天候监控的“天眼工程”,极大提高了森林资源管护和防灭火科学化水平。
第六部分:林区转型与发展
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由于过量承担国家采伐任务,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伊春林区陷入可采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境地。曾一度有数十万职工几个月开不出工资,造成生产生活大量欠账,伊春人在困境中认识到只吃“大木头”一碗饭是不行的,必须从林业资源型城市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走“生态立市、产业兴市”之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2004年4月23日,伊春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同年4月,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敲响了全国国有林权改革试点的“第一槌”,从此揭开了中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各林业单位依托林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加工、冶金矿产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伊春进入了森林培育经营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近年来,伊春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的主基调,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形成了林木良种、育苗、更新造林、森林抚育、营林科学、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物候气象等完整的森林经营和保护体系,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是伊春人的一个明智选择。伊春具有丰富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龙源电力集团、国电集团等几户大企业已在伊春落户,全市已建成大青山、石顶峰等10个风电场,风电、水能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7.2万千瓦和1.4万千瓦,力争未来的十几年里,把伊春打造成全国“绿色能源之乡”。
伊春的森林食品在替代产业发展中极具潜力。依托林区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我们以食用菌、山野菜、山野果、驯养动物食品、保健食品、矿泉水等为主打,生产具有大森林特色的原生态食品,已建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50家,各
类种植基地235处,全市认证产品数量达到218个,有机认证产品总数达124个,尤其是在发展蓝莓产业上,已经形成了集种苗繁育、规模种植、终端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木材的精深加工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以家具生产企业为骨干,形成了800多个品种的生产系列,光明、侨艺等产品远销国内外,伊春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木艺之乡”。
冶金矿产是伊春发展替代产业的一个重要兴奋点。伊春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钼等矿点达100多处。按照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业将为提升全市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业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捧的绿色无烟产业。伊春是一块生态净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空气质量一流,世界三大旅游资源森林、冰雪和海洋伊春就占有两项。黑龙江省八大旅游资源中,伊春就拥有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大界江、大熔岩五大类。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全市已建成景区景点119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7处,省S级以上滑雪场4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地质公园2个。以打造“国际森林生态城,人类最佳旅居地”为目标,加快发展伊春的特色旅游产品。推出康体养生、滑雪、狩猎、冰壶、自驾车与房车游等旅游形式,打造“南有三亚,北有伊春”的知名品牌。
各位来宾:森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它是重要而独特的战略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多样性、多功能性,承载着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弘扬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责任。展望新时期,伊春林区的重大使命是开展第三次创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伊春建成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区、国家碳权交易试点区、国际森林生态旅游渡假区,实现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目标。伊春森林博物馆是生态文明的载体,希望通过参观本
馆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地球绿色家园做出自己应 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