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特性及策略(精选3篇)
文本解读的特性及策略 第1篇
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放言,结合自己解读初高中教材里的某些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体会和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但愿不会因为“阅读本质上就是误读”而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历史怪圈重现,以至于贻笑大方。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至少要有理论性、科学性、新颖性、独特性、指导性五个特性。
一、理论性。文本解读需要一定理论的观照,这种理论的观照,使得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解读既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不至于使我们的解读亦步亦趋,拾人牙慧,定于一尊。关于杨绛女士的著名散文《老王》一文的解读,大多数论者(或从人性的角度,或从社会学的角度)的解读都囿于教参的视野和固有观点,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多从抓“幸运”“不幸”“愧怍”这类关键词的角度切入,其解读显然缺乏理论的观照。因而,解读的内容都不出 “愧怍”“人性”“善良”等老生常谈的几个方面,或者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什么什么错位。其实,如果我们从查尔斯·泰勒提出的“承认政治”的理论视角切入,抓住“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这个关键句, 那么,我们对《老王》的解读将会切中肯綮,一语中的,并且令人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从细读《老王》一文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对老王或者对作者杨绛来说,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 人妖颠倒的年代,谁都不好说有多么的“幸运”,而 “不幸”却是共同的遭际。杨绛对待老王虽有愧怍, 也只不过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之间的同病相怜罢了。因为人人得而诛之的“臭老九”跟“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的“单干户”,在那个年代,其地位极其卑微,只不过稍有差别而已。“臭老九”虽臭,但他们还有单位组织,而“ 单干户”却不属于任何组织。 “不被承认就没有尊严可言!”于是老王的多舛的命运如梦魇一般缠绕了他一生。
查尔斯·泰勒认为,一个群体或个人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得到扭曲的承认,就会遭受伤害或歪曲,就会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等级的划分或根据社会身份获得的尊严感,几乎是未作宣告,但又是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观念或未写出的条文。老王自打解放后就成了不合法的单干户,与当时政府大力倡导的集体、 互助合作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也就是说,他自己在城市里蹬三轮车,属于非法的营生,没有归属感, 就像漂浮在汪洋大海上的浮萍,无根无蒂,随时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还像失群落伍的孤雁,不能跟随雁群奋飞,每时每刻都有被鹰隼掠食的危险。其惶恐的心理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而且他被人们歪曲、贬损,本来他的眼疾是患病所致,但人们却认为是他年轻时寻花问柳而成,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他在人们的眼中有何尊严可言!由于人们心中的等级观念作祟,老王在人们心中早已无足轻重了,所以他把跟杨绛女士的往来看得非常的重要,因为他要从杨绛女士那里找到归属感,尊严感,这就不难理解他要把自己非常需要的鸡蛋、香油送给本来比他生活过得要好一些的杨绛女士了。与其说老王送出的是物质,不如说老王收获的是精神,是一种渴望被承认的、企盼获得尊严的精神食粮,是底层小人物的精神慰藉!
我们有理由说,老王是一个被时代抛弃、被社会遗忘了的,卑微地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 失群落伍的孤雁,即“多余人”。[1]这样的解读,由于采用了理论的烛照之法,显然比前述那些解读不仅站得更高,而且看得更远,也更符合文本本身。这样的充满了理论色彩的解读,就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别开生面。
二、科学性。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解读,虽然可以“大胆假设”,但还需“小心求证”,做到有理有据,符合文本本身的规律;不可以为了标新立异而主观臆断、胡编乱造。解读《采桑子·重阳》一词里“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黄花”,是采用一般论者的观点将之解读为“菊花”,还是采用毛泽东夫子自道的“黄澄澄的子弹壳”为好呢?这除了从词的本身出发外,还需要旁证,需要审慎处之。毛泽东在另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里有“当年鏖战急,弹洞(穿透) 前村壁。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的句子。两处印证,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有一种“战争情结”。而且写这首词的当时,毛泽东正被排斥于领导集体之外,还被剥夺了军权,违心地郁郁寡欢地到福建去一边进行社会调查,一边休息疗养。他心系钟爱一生的军事及军旅生涯,密切关注着红军作战的成败,这一切内容他用词这种文学形式来表达,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么,将“黄花”理解成“黄澄澄的子弹壳”至此就于理有据了。[2]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里的“落霞”,据考证,它是一种飞虫,而不是落日时的霞光就很有科学依据(虽然这对于读者欣赏写景的美感有所抵消,但它也只能如此理解)。 《荷塘月色》里朱自清的心路历程,不是如人们普遍理解的那样,表现的是“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淡淡的喜悦和忧愁”,而是朱自清“心灵的一次感冒”: 坦露出他倾心向往并步武前“朝”(六朝那个经济繁荣、礼教松弛、社会治平的理想之地),希图走既不同于国民党,又不同于共产党的“第三条道路”的心曲。而这有林非先生的《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里的论述为证。林非先生分析道,虽然“从抗日战争以后,朱自清又开始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走向人民的道路,走向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但在此之前,他 “宣告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望‘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3]我们认为,这段表白, 清楚地表明了朱自清的政治主张,明显的是企图在政治上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不同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道路而要走英美的道路。此点与胡适之流同道)。所以在写于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实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而虚写的却是那个热闹、风流令他心驰神往的六朝时代,这就是他在“国学里找着了(到的)一个(那个)题目”。这就不足为怪了。[4]这样运用了义理考据的方法解读,就不至于因为追求新颖而缺乏了科学性。
三、新颖性。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解读,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文本解读就有多元性。但不管有多少个“多元性”,只有一个是最优的。
《范进中举》一文的主题,有“功名富贵”说, “公心讽世”说,“文人命运”说,“应激性心理疾病” 说和“疯癫空间的扭曲灵魂”说等多种观点,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虽然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还没有完全说到本质上,还不是最优的解读。笔者试运用文化参照之法作如下较优的解读。
我们认为,在中举前后,作为生物意义上的范进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中举后范进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标志就是科考取得举人的名分和以此密切相关的票证(如后世所谓的任命书、委任状和文凭等等)。当文化同权力、金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文化似乎有着神圣的性质,它被人尊重、被人敬畏,受到全社会人的崇拜。而这种崇拜的东西竟然是文化与权力金钱结合的产物———票证。“文化在中国社会里,只是一种票证,持有它可以领到权力和金钱,而一旦它没有了领取权力和金钱的功能,它就毫无用处。”同样是读书人,孔乙己就是被抽去了领取金钱和权力只剩下文化的一个穷苦潦倒的书生。他的文化就只能在“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的说法中聊以自慰了。因为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上”,当然,也就没有获得统治阶级作为诱饵而给予士子荣升之阶的“票证”,因而他所掌握的文化也就只能是废纸一张,百无一用。不仅如此,而且他也只能被取得“票证”的丁举人打折了腿,最后悲惨地死去。而范进就不同了,他有了文化,且有了领取金钱和权力的资格,即他获得了统治阶级认可的“票证”:由秀才而举人。所以,他中举后,有当地的张乡绅前来拉拢他,称之为世兄弟,并送了他五十两银子和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有许多人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方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为图荫庇的前来投靠。两个月后,范进家里连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更不在话下。昔日一个穷得无钱无米、无地位、懦弱无能的文弱书生一夜之间就什么都有了。不几年,范进就做到了官居四品的通政(第七回)。他后来变得虚伪、贪婪了,完完全全地投入了黑暗腐朽势力的怀抱,成了禁锢在科举制度下,被八股文吸干了气血的盲目和空虚的人,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顺应时代而堕落的士子的典型代表。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范进中举进而发迹的? 客观上说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主观上说是周进因见范进年老还没有考取功名而想到了自己的过去,同病相怜而有意提携的。这些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然而,总显得表面化,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众所周知,八股取士本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在客观上,正如历史学家总结的那样,“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用功名为诱饵,让士子们在故纸堆里死读书, 读书死,以此长治久安;客观上,它确实是出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需要。科考使得寒门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既为统治阶级服务, 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厥功甚伟。但是,它也有积弊:它以《四书》《五经》及其注解为圭臬命制题目, 以“八股文”这种僵化了的写作形式来钳制士子的思想,以孔孟、朱熹的是非为是非作为规范士子行为的准则,以科考的“票证”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通行证,特别是让“文化”成了“金钱”和“权力”的附庸,这样做的结果是:牵引着读书人到了只求通过八股取士的“荣身”而完全不顾“文行出处”的道路上。“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统治阶级的大力宣传和倡导,“票证’社会的严苛无情,失意士子的悲惨遭遇,读书人晋升之阶的诱惑(书中自有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使得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 为了科场成功而演绎了许多如范进那样悲欢离合的悲喜剧,几百多年来一幕幕地上演,经久不息。因此,可以说,范进中举是符合了统治阶级“票证”社会的需要,是顺应了那个“可怕的时代”要把士子染成没有鲜活思想、“没有文行出处”盲目空虚的人的需要,一批批如范进一样的士子涌向科场,最终成了一群人性堕落的人。因此,似乎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那个制度,那种社会,那种如范进所处的那个环境中的人们和那种社会的价值取向,“那个可怕的时代”使得范进必然成为小说描写的那样一种人。[5]
因而,前述他人关于《范进中举》的主题观点虽然也较多,但都不是最优,只有“人性堕落”说这样的解读还显得新颖独特。
四、独特性。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解读,要求文本解读的结果只是文本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某些或某个特点,而不是主观臆断的特点。解读《埃菲尔铁塔的沉思 》一文,笔者的解读就紧扣了教材, 从学生实际和文本本身去剖析与解读。笔者采用余映潮先生的“主问题设计”的方法,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者写埃菲尔铁塔的形与神、虚与实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文情并茂, 于平淡中寓纯美,在激情中含冷峻,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可是学生们可能很少想到,作者这样写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写合理吗?请在文中找出一个相关的例句并加以个性化的解读。我们认为,作者张抗抗在文中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来写埃菲尔铁塔,说 “它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老父”。因为是老父,所以它有高度,有气势,有骄傲,有眼睛,有灵魂,有仁慈, 有孤独,有人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其眼睛所见的是俯视下的全城,注视中的各种各样肤色的人尤其是惊世骇俗的接吻者,甚而至于还有“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其意蕴是:它的关注,它的仁慈和包容的博大胸怀,它的与时俱进,趋时趣新,以及与社会一同前进的步调和新锐的思想。其灵魂在于:它冲破一切旧束缚、不断超越自我的特立独行的精神, 不惧排斥、不惧憎恨的雍容大度的气概,它用事实赢得了“永远矗立的丰碑”的光荣称号,“成为了巴黎城市的象征”。作者在此基础上抒发了“曾经唱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对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深刻体悟,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惧一切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断超越自己的奋斗品格等等思想感情。这样的解读,就不仅避免了一般性的“庖丁解牛”式的解读那样支离破碎之病, 而且具有新颖独特的解读那样浑然一体,一以贯之,一气呵成,一枝独秀的特点。
五、指导性。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解读,应该基于和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而又能够用它去指导学生的实际阅读,具有“生长性”。如对《送友人入蜀》一诗的解读,笔者运用了对比之法将之与《蜀道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进行比较,趁机为高考生鉴赏古诗支招。推出了古诗鉴赏的几个要点:看标题,推意旨。看作者,知风格,明手法。知章法,析层次。看注释,调储存,巧解题。明考点,读文题,据此规范答题。[6]而这些要点几乎涵盖了考试大纲关于古诗鉴赏的所有内容,这些方法可以运用于考试时对古诗的解答,特别是规范答题的公式更是简便易行。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解答试题屡试不爽,具有指导性,也为考生解答现代文的阅读等题目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生长性”。真正做到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文本解读的特性及策略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体差异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12
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对文本的解读形成自己不同的感受和心得,即使在分析同一篇文本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善待这份差异,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立体式的解读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自主质疑,点燃思维新火花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有些观点会让学生产生分歧,教师不能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剥夺学生自主质疑、释疑的机会,而应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在这些“惊人之语”“旁逸斜出”中往往能生成课堂上的别样精彩。
例如《人琴俱亡》一课,当笔者在提及“有哪些语句表明兄弟情深”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王子猷‘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呢?”瞬间,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后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有的学生认为:“流泪不一定是真的伤心啊。”有的小组说:“眼泪不是唯一的祭奠方式,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宣泄方式,王子猷就以弹琴、掷琴来表达他对子敬的悼念。”还有的小组提出:“因为王子猷自知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即将和自己的弟弟见面,所以不哭”,“王子猷猜到弟弟已去世,但他心里仍抱着一丝希望,直到看到弟弟尸体时才恸绝良久”。
学生在议论着人们宣泄、倾诉情感的过程中,实则也是对文中王子猷在兄弟情深的表现上的另一种解读,正是学生的认知差异,成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良好契机,成为盘活整篇课文的一个教学支点。
二、理性疏导,提升鉴赏新高度
由于学生个体不同,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也会存在差异,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还不能够凭着自己的感悟去深入探究文本的原意,甚至会出现阅读偏离文本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个体差异,做到理性疏导,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在形成个体独特感受的基础上提升鉴赏能力。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质疑:父亲跳下站台穿过铁道到对面买橘子,这不是横穿马路违反交通规则吗?在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一文时,对于“只识弯弓射大雕”,有学生会质疑:雕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怎么能射?对于这些意料之外的“差异”,教师可以介绍文本的创作背景,诸如交通规则、保护山林和动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完全可以淡化的。文本作者只是想着表达,写作时或许不受太多的限制,率性而为。就取舍问题而言,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的深层情感,通过文本这个例子,去学习作者感悟表达的方式和高超的写作技法。
可见,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既要做到保护他们的探究精神,又要能以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做到正确引导,在深入探究中提升鉴赏高度。
三、允许个性,创造教学新智慧
对于教师而言,教参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在借鉴教参为我们提供思路和传授方法时,不能对教参有过度的依赖。在备课时,教师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多解读、多钻研,可能会产生与教参编者的阅读差异,而这种差异能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生成别样精彩。
例如《林中小溪》一课,如果以教参为指导,那么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反之,人生如果太顺利,生活将是无趣的,于人生亦无益。文中除小溪之外的描写,可理解为凝滞,安于平淡,丧失激情的。然而在“平淡是真,简单是福”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又认可这样的观点呢?笔者带着疑问,参阅了其他资料,发现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有新的解读,他们认为充满战斗的生活是精彩,而平淡的生活同样生机盎然,二者都值得肯定和欣赏。果然,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全新的解读充满了兴趣。
正是教师的“不安于现状”,使得在解读中有了新的发现,为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提供了契机,这样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迸发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倾向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并对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梳理和引导,展开讨论,以多元化解读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在不断反思中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师生阅读视野的融合。
文本解读的特性及策略 第3篇
一、自主质疑,点燃思维新火花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有些观点会让学生产生分歧,教师不能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剥夺学生自主质疑、释疑的机会,而应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在这些“惊人之语”“旁逸斜出”中往往能生成课堂上的别样精彩。
例如《人琴俱亡》一课,当笔者在提及“有哪些语句表明兄弟情深”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王子猷‘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呢?”瞬间,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后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有的学生认为:“流泪不一定是真的伤心啊。”有的小组说:“眼泪不是唯一的祭奠方式,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宣泄方式,王子猷就以弹琴、掷琴来表达他对子敬的悼念。”还有的小组提出:“因为王子猷自知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即将和自己的弟弟见面,所以不哭”,“王子猷猜到弟弟已去世,但他心里仍抱着一丝希望,直到看到弟弟尸体时才恸绝良久”。
学生在议论着人们宣泄、倾诉情感的过程中,实则也是对文中王子猷在兄弟情深的表现上的另一种解读,正是学生的认知差异,成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良好契机,成为盘活整篇课文的一个教学支点。
二、理性疏导,提升鉴赏新高度
由于学生个体不同,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也会存在差异,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还不能够凭着自己的感悟去深入探究文本的原意,甚至会出现阅读偏离文本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个体差异,做到理性疏导,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在形成个体独特感受的基础上提升鉴赏能力。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质疑:父亲跳下站台穿过铁道到对面买橘子,这不是横穿马路违反交通规则吗?在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一文时,对于“只识弯弓射大雕”,有学生会质疑:雕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怎么能射?对于这些意料之外的“差异”,教师可以介绍文本的创作背景,诸如交通规则、保护山林和动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完全可以淡化的。文本作者只是想着表达,写作时或许不受太多的限制,率性而为。就取舍问题而言,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的深层情感,通过文本这个例子,去学习作者感悟表达的方式和高超的写作技法。
可见,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既要做到保护他们的探究精神,又要能以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做到正确引导,在深入探究中提升鉴赏高度。
三、允许个性,创造教学新智慧
对于教师而言,教参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在借鉴教参为我们提供思路和传授方法时,不能对教参有过度的依赖。在备课时,教师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多解读、多钻研,可能会产生与教参编者的阅读差异,而这种差异能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生成别样精彩。
例如《林中小溪》一课,如果以教参为指导,那么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反之,人生如果太顺利,生活将是无趣的,于人生亦无益。文中除小溪之外的描写,可理解为凝滞,安于平淡,丧失激情的。然而在“平淡是真,简单是福”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又认可这样的观点呢?笔者带着疑问,参阅了其他资料,发现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有新的解读,他们认为充满战斗的生活是精彩,而平淡的生活同样生机盎然,二者都值得肯定和欣赏。 果然,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全新的解读充满了兴趣。
正是教师的“不安于现状”,使得在解读中有了新的发现,为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提供了契机,这样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迸发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倾向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并对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梳理和引导,展开讨论,以多元化解读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在不断反思中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师生阅读视野的融合。
摘要:如何承认并善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立体式的解读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已经成为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话题。结合教学实例,从自主质疑、理性疏导、允许个性三方面阐述了基于差异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策略,能正视差异,开展多元化解读,更好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