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研究范文(精选12篇)
文学语言研究 第1篇
有人认为文学语言在先,电影语言在后,也有人认为文学和电影互相干扰影响、甚至伤害,更多的人则认为,电影必须展现出自己的语法,形成自我独特的风格,才能够成为与文学相媲美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我认为是文学语言为电影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电影语言从文学语言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二、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比较
文学和电影都被称为语言,那么二者一定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有着相似甚至相同之处。首先,文学和电影都是语言交流的过程,并且不论是作者和读者,还是导演和观众,都无法单独存在,是互为前提的。文学作品的作者的写作过程相当于是编码的过程,而读者在阅览中则相当于解码的过程。作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必须使用共同的代码,二者之间的沟通才能够成立。同理,导演制作影片的过程与观众看电影的过程也是如此。其次,文学和电影在创作上也有相似之处,都在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要合乎逻辑,内容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外,文学和电影在文化指向和创作倾向上均以某种成都和样式出现,虽然在语言形式的表现上有所差异,但是都符合当时社会的各种思想潮流。因此,文学和电影语言又分出了不同流派:一种是在创作上追求独特的风格以及内涵, 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用情绪和感受的自由发挥和表现,甚至是自由宣泄来代替传统叙述现实生活的做法,突出故事的真实和连贯性,这种流派主要是受到西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影响。而另一种后现代主义流派则受到虚无主义以及非理性主义的影响较多,更多地倾向于无规则的思维表现方式、艺术体裁与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并且在选题上也很前卫,甚至脱离了正常伦理范围。
三、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之间的差异
1.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构成要素上有着很大不同。
语言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学构成的本体因素之一,是用文字组成的,语言单位最小的是音素和词素。是音乐和形状符号与音节和形状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的分离。然而现在的电影语言则是音乐和形状符号与音节和形状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的结合,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 电影语言是由自然符号构成的,不存在最小的信息单位,包括摄影形象、影视音乐、影片的言语以及剧本等等。由于电影是通过镜头对人产生影响的,所以,电影语言其实是一种试听语言。
2.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语法不同
虽然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都是由语法的,但是它们的语法是有区别的,文学语言的语法的出发点是单次,然后对词语划分类别、分析语句的形态和语义以及语用,而电影语言的语法的出发点则是镜头,从全景的拍摄到分类剪辑。另外, 两者在形容词的试用上也不一样,文学语言在刻画人物和场景是需要很多的形容词,由于文字的抽象性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直觉得表达,而电影则直接采用图像展示画面,让观赏者更加直接地体验到图像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可以说,影视语言在表达事物的自然性质和关系上有着绝对天生的优势。 不过二者在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每个人的文化层面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篇文学作品的同一个形象在每个人的心中呈现出的形象也会有所差异, 甚至完全不同,例如两个人同时读到“玫瑰”,可能你展现在脑海中的是去年男友送自己的红玫瑰,而另一个人脑海反映出的却是自己曾经在公园看到的一片粉玫瑰。其实,我们看到的内容是同样的,只是由于个人情感经历不同,思想无限,呈现出的场景与情境自然各不相同。而电影语言中,制作者虽然可以从无数玫瑰中选择并以多种方式拍摄,但是观众所感受到的形象以及对外界的感知基本上是相同的。由此看来,电影是从形象反应给心灵的艺术,而文学则是从心灵映射出形象的艺术。
3.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风格不同
文学作品都比较讲究修辞的试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需要试用夸张、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从而使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得到形象的解释,把单一的画面拼接成有意义的形象与情节。而电影的修辞则与文字语言不同,电影是由一段意义的连续体构成的,并不是由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构成的,电影的修辞主要体现在“蒙太奇”,也就是“隐喻”上, 通过用图像语言来达到文学比喻的目的及效果,把两个独立的镜头相互连接,组合成为一种需要智力及情感才能理解的片段。由于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使用比喻词或者其他修辞手法,所以在但应中的隐喻或者象征,通常是通过色彩、道具、 服装、音乐和场景来实现的,例如表现黑暗或者死亡时,在电影中通常用黑白颜色。使用镜头作为修辞手段,这使影片可以跨越文化受众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容易被观众认可和接受。如同詹姆斯 • 阿奇所说:“在纸上,你只能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你说的足够圆满,读者就会信以为真。而电影则不同,只要制片者处理得当,事情就发生在银幕上。”
4. 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为了突出表现的对象,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细节的描写,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入微的描绘,将描写、议论、抒情以及叙述多种方式融合交织在一起, 需要概括并且抽象的理解才能感染到读者。而电影语言是具有创造性的,它的变化和运用都是在模拟人的试听感知经验以及主观的思维活动。除此之外,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对人物的表现程度也不一样,文学语言可以通过文字叙述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而电影却只能停留在表象以及外部形象上。不过尽管特写的镜头在电影中运用的并不频繁,但是往往精确而恰到好处的特写镜头会成为整部影视作品的点睛之笔。
5. 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存在的状态不同
文学语言对文字的叙述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其具有流畅性和连贯性,文字语言的存在空间是二维的,静态的,并且是严密的、线性的。它所表达的语言形象,是由主语和谓语所组成的连续性的单元。相反,电影语言的空间则是三维的、立体的,并且不仅仅包含了视觉,同时具备听觉上的感官享受,电影语言的连贯性是通过声波和光波共同体现的, 并且是动态的,这是电影语言连贯性独特之处,但是由于不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是随着镜头运动而展示的,所以电影语言没有文学语言的长期并且稳固的特性。
6. 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的传播机理不同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社会作用是相同的,都是用来传播信息的,但是文学语言的传播是通过文字视觉感受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与此不同的,电影语言的传播则是通过镜头将声波和光波在导演和观众之间进行的。
7. 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的通用程度不同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系统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文字与语言交流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因此,文学语言带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容易被普遍接受,然而电影语言和雕塑、绘画有着相同的特性,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例如: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出《红与黑》中的文字美感, 但是通过观看同名电影《红与黑》,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于连的命运悖论。这就是影视语言的优势。
8. 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评价时所采取的标准不同
文学语言主要是通过文体学、语用学、形态学和语言学等理论对各种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修辞、模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或者评价。而电影的艺术形式则体现出一种综合性,它能够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为我所用,由于电影语言兼备试、听的特点,所以, 电影语言的评论大多是采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尤其是美学原理,从而对电影语言中的光影效果、声音、 镜头以及风格和文化进行分析探讨。虽然电影语言中也会接触到语言研究,但是针对人物台词以及剧本等语言,在电影语言系统中研究所占的比重非常小。
四、文学与电影在心理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影视制作者所拍摄的必须是真实可见的现实物质,是可以实实在在展示在观众面前的人、物、景,相对文学作品来说,电影无法像文字一样毫无限制的描述展示复杂而又丰富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人物的外部造型或者空间画面来表现。
五、影视思维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和电影之间的转化并不是单方面的,相反,电影的创作对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际上,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形象化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力量,从而使作者改变了对文学创作的方法以及题材。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曾受到电影的影响,电影运用了运动的奥秘,使作家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方式, 并将电影的技法融合在语言文字的表述过程中。简单来说, 就是把电影变得文学化。例如:海明威使用第三人称的视角灵活地将电影中交叉剪接的技巧转化成为文学的蒙太奇,还有罗布格里耶把摄像机作为眼睛代替人物这一特殊视角来描摹整个外部世界,实现了零度写作。另外还有许多作家借鉴了电影中淡出淡入和划等以及镜头切换的手法,用文字图像将全能视角的交叉以及替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都展示了影视与文学的相互转化。
六、结语
总体来说,文学与影视其实是互动的,二者相互促进, 以对方的繁荣发展作为动力,吸取对方的优势优点,相辅相成。并且随着经济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变化,文字向影视转化的走向日益明显,影视文学在文化传播上的作用也愈发重要,不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应当以新的角度去描绘或者观察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
摘要:语言和图像这两种媒体的对比,向来都是艺术家与艺术评论者所经常讨论的话题。而电影和文学是社会文化形态中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是文化传播的主流媒介。但是,很多人对两者在很多方面的认识存在着混淆,本文试对两种语言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仅供参考。
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 第2篇
[关键词]社会;
网络;
语言 A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of Internet Languag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the network language shows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s becoming a very large number of the use of “social dialect“, aiming at supporting and opposing views of network language is also showing the opposite trend.As a typical language environment language variant, the network language has ow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ttribute, is a product of social reality,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lity.Through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Interne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the language variety and the law of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an be explored.Key words:Society;Internet;Language 一、引言(一)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网络语言凭借其沟通省时、传递信息高效、极具趣味性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沟通要素。祝畹瑾曾指出:“语言变体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而语言变体意指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而网络语言正是由具备了相同社会特征的广大网民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不断运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语言现象,也是由语言不断变异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何种原因发生变异及由语言变体带来的不同意义已成为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焦点所在。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各种平台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伴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进入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产生爆炸性新闻的“微时代”,大大增加了不同网络群体接触使用网络语言的机会,也为人们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提供了条件;
其次,面对社会上的大事要事,社会责任感和娱乐精神越来越强的民众,特别是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的网民,充分借助网络平台隐蔽性和快捷性的特点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最后,具有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行为特征的网民,表达感情更有突破性和开放性,强调语言的独特简约,于是各种公式化网络流行文体传播开来,成为网民嬉笑怒骂快速表现的形式。以上三方面的背景原因,为网络流行文体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这些流行文体语言具有鲜活生动、时尚简约、快速传播的特点,在网络社区和社会生活中起到讽刺、调侃、戏谑、教育、娱乐的多种作用,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开放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也是语言语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将网络流行文体语言放置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中,会发现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文化心理变化,可以研究网络流行文体语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探讨该语言现象的生命力。
二、网络语言研究综述(一)概念 对于网络语言,一般将其理解为在互联网当中用于日常信息交流的用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迅速提高,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以及各类网络社区、论坛、贴吧以及微博等成为社会生活当中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网民在这些平台上所使用的语言均应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特点 网络语言具备明显的不稳定性。在网络语汇中,因为使用上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很多词语在原有语义之外产生出新的语义。而由于汉语拼音输入法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在使用中又往往迅速产生大量同音词。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快速而且频繁,其更新换代的周期比日常用语明显缩短。尤其是随着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的依次出现,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大量新词语快速出现并迅速传播,影响广泛。
对于符号的使用率很高。根据 2008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博客所用符号的种数最多,BBS 与之接近,都有 900 多种。符号所表达出的一些意趣是难以用传统语言来加以表达的。作为符号集的语言,在一定的社会语境里,常常要被非语言的图形符号或抽象(象征性)符号所代替。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聊天中,也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号,例如用标点符号构成各种抽象而又生动的表情,这样可以很恰当的表达使用者当前的心情或者感受,同时一些幽默的符号表情能够很明显的让对方产生好感,因而使用频率很高。
大量使用数字、拼音和英文。由于网民在网络交流中追求快速和便捷,使得数字、拼音和英文大量运用。数字多数来源于谐音拼音、拼音首字母、英文单词单词首字母及其变形也大量地见于网络语言当中。
产生独特的网络语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资讯信息过载,人们越来越偏爱采用词媒体、热字、流行语及“微博”等方式来浓缩传递海量信息。在网络语境当中,独特的网络语汇得到了大众的接受乃至偏爱。近年来广为网民使用的“~族、~门、~奴、~男、~女、~客、~二代”等类词缀呈现出羊群效应,形成网络词语的“词语群”。
(三)发展现状 2016 年 1 月 22 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络规模已达 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0.3%。相比于第 36 次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增长了0.20亿,普及率增幅达1.5%,其他各项数据也有明显大幅提升且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对网络环境的塑造作用也愈发关键。
2001 年,由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网络用语为编写对象的词典工具书。2002 年 8 月 27 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作家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与此同时,学界关于网络语言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可见网络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界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学界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或行业用语,如键盘、主机、硬件等。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运用聊天室、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网络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常见语汇和符号。本文所做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四)使用现状 2006 年,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 1.37 亿人,首次突破总人口数的 10%。到 2010 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4.57 亿人,净增 3.2 亿人,平均每年增长 6 个百分点。截至 2011 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 5 亿,达到 5.13 亿人,较前一年再度提升 4 个百分点。2006 年,网民中 18~24 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的态势。2010 年,在网民年龄结构上,网民整体年龄有所上移,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达到 41.8%。2012 年,30-39岁人群所占比例明显提升,达到 25.7%。总体来看,在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 10-29 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了高速增长。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 96.1%,已经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增长率最为明显,2011 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 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增长率始终缓慢。职业结构上,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三大群体分别占网民整体的 30.2%、16.0%和 9.9%。另外,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 8.3%。
在代表主流社会的声音中,多数是对网络语言持反对和抵制的态度。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陆俭明曾在教育部召开的“著名语言学家及有关人士与记者见面会”上建议,中小学生作文应禁用“网语”。高考阅卷专家也不断通过媒体提醒考生不要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专家对网络语言持比较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汕头大学林伦伦教授认为,“我们为什么不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呢?”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针对诸多对于网络语言的批评和质疑指出,网络的实质是扩大交际,网络语言的实质也是如此。而对于高考作文当中能否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许多考生、家长以及媒体、专家,也在呼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来加以对待,而非简单地禁用。
三、对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一)网络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指出:“话和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的创造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来创造。它的变革也可以随着社会的需要来变革”。虽然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网络只不过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充当了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和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基于社会的需要,汉语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变化。正因为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自在物,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所以社会根据自己的交际需要,可以随时改进这种交际工具。网络语言正是为了适应人们在网络中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是语言随着现实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共变” 语言不仅要随说话人的社会特征(诸如,社会阶级、种族群体、年龄、性别等)而异,还要随说话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异。同一个说话人在不同的环境,为了不同的目的,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就是现代汉语基于网络时代的背景所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瞬息即变的。相关的变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互动共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互联网大规模地进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面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网络更是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和交流平台。这一变化当然地导致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的变化。社会生活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语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
(三)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特定的言语社区和社会语境 社会语言学的旨趣在于研究分层的社会方言,注重探索层化特征的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上的言语社区是根据语言层化特征、交往密度、自我认同划分出来的单位。网民之间的高交往密度、强烈的自我认同以及明显的语言特色,使网络显然已经具备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特定的言语社区的所有特质。同时,网络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语境。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说:“社会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有必要了解某人(1)为什么(2)说某种话(3)而提出的”。他提出了三个变量———什么人,为什么,如何说。这三个变量在社会语言学上意味着:谁在特定的社会语境里为什么和怎样说,以及说什么。互联网络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语境,在这个语境之中,上述变量可以被确定为:网民(什么人),为了交际需要(为什么),使用网络语言(如何说)。按照韩礼德的理论,语言变体可以按照使用的情况划分为语域、情境、语境。三个变项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语域的变异。这三个变项是:语场,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
语式,指交际的媒介与渠道;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域把语言的变体与社会情境变化联系起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网络语言这一语言变体,我们会发现,韩礼德所称的三个变项也可以确定为:网民(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互联网络(交际的媒介与渠道),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事实上,作为参与者的网民在互联网这一交际媒介与渠道当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正是引起网络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四)网络语言的变动性特征 网络语言从诞生之初,就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形式多样而不稳定,变动性强,零散,缺乏体系。但这种特质也在随着网络语言介入社会生活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网络语言使用者群体和人数的不断扩大,网络逐渐成为弗斯以及韩礼德所称的“典型语言环境”而逐渐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和完整性特征。网络语言的这种变动特征和变动趋势有可能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网络语言融入传统主流语言体系的形态与步伐。
(五)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特质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一种语言分化现象。语言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内部形成了相对隔绝的社会集团,这些集团内部的交往比集团外部之间的交往要频繁得多,结果就逐步形成不同的方言。如果相对隔绝的状态是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方言就是地区方言;
如果相对隔绝的状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方言就是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由于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当中运用,使用主体主要 是网民,网民群体之间的交往比网民群体外部要频繁得多,而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与外部社会环境呈现出相对隔绝的状态,催生了这一社会方言。它在语音、语法、语汇、语义等方面与民族通用语言基本相同,但又在某些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六)双语现象 在网络语言中,双语现象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有大量的英文词汇被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之中。许多专家也由此忧心忡忡,担心此种现象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笔者认为,对此不必过于担忧。由于国内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又以学生所占比例最多。所以,多数网民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将其运用到了网络交际当中。由于大家在网络交流中追求快捷,也使得英文得以更多的运用。双语(双重语言)现象一般是出现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是语言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但是,并非所有双语现象都会导致语言的融合,而是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
四、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网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并对整个社会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已逐渐成为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的信息载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自身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网民们在网上交流时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提高速度而出现错别字,并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歪用词义的现象,同时受外语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而有意无意地违背了语法规则。
网络语言存在的这些问题,冲击和颠覆着现有的语言规范,在应用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后,难免会造成语言混乱。网络语言对现实社会中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极大。另外,网络语言已经侵入报纸、书籍等媒体,甚至已经出现在一些教科书和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作业中了。因此,我们应了解网络语言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语言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的深刻影响。
五、结语 总的来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发展和变异的同时,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语言事实的调查,能够有效地将语言变异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对语言所反映的一定社会现象有深入的理解。众所周知,语言的发展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语言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演变,使其自身丰富起来,从而富于生机和活力,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网络语言发展对汉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汉语的发展特点,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必要因素贯穿于研究之中。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做评介仅为一己拙见,欠妥之处还有待继续深入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网络语言以其自身的趣味性和传递信息过程中省时、简洁、高效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消极的变异,对一些不合语言规范并严重违背语言交际原则的错误现象我们必须加以抵制,保证其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在当下网络语言发展变异的大环境中需要秉持的一种正确态度,只要我们以辩证的眼光应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网络语言自然会得到更为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洁.网络流行语形成规律社会学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7.[2]马原野.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171-174.[3]杜婷.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的网络语言分析[J].文化学刊,2017(01):157-159.[4]苏金智.网络语言研究的社会语言学意义[J].汉字文化,2016(05):18-21.[5]汪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02):23-26.[6]覃乃川.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当代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3):40-41.[7]向莉.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语言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3(10):142-146.[8]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9]王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结合201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5):35-36.[10]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11]黎菲.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D].广西民族大学,2011.[12]康忠德.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02):93-97.[13]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4):195-197+205.[14]苏全彩.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5-86.[15]张江甫,方向.“网络语言”特征及其社会学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118-119.[16]刘郁.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06):47-50.[17]乔星.社会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60-161.[18]张妍.网络语言之社会语言学视角探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03):167-169.[19]郑青.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7):178+182.[20]周旭阳.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35-38.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文学语言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夸张 幽默语言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引言
马克·吐温(1835-1910)最早是一位记者,后来成为世界知名作家,其创作的小说因幽默风格而著称。马克·吐温将口语化表达运用到小说写作中,并运用修辞手法,其中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为著名。他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被称为“伟大的美国小说”,而《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成为马克·吐温广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作者敏锐的机智和尖锐的讽刺语言与幽默获得了文学评论家和同时期作家的一致好评,作家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之父”。1835年,马克·吐温出生于佛罗里达州,成长于密苏里州,他四岁的时候,家庭搬到密苏里州,儿时的生活环境与经历成为马克·吐温成年后文学创作的素材,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虚构的圣彼得堡的小镇就是他儿时生活的缩影。作家海明威这样评价马克·吐温:“所有现代美国文学来源于一本书,就是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海明威1935年)。超过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马克·吐温已经被称赞为“美国文学之父”,获此殊荣源于马克·吐温的多重修辞语言的运用,在他的著作中充斥着各种讽刺的语言技巧,时而狂野夸张,时而混杂着嘲讽的格言,以及幽默的妙语连珠,以上都促成了马克·吐温成为同时代的“美国幽默大师”之冠 。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罗伯特·潘·沃伦,这样评价马克·吐温:“他的语言的创作,其所包含的深层含义,给了我们的文学新领域带来一股新意……这是一种带有语言创新的篇章。”
回到马克·吐温生活的时代,他一直被称为美国最著名的作家,距离到现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没有被时间所淹没,依然享受着一样殊荣,后世文学领域中不可超越的贡献。什么使得马克·吐温的文学获得如此高的成功?作为一个作家,马克·吐温十分推崇伟大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马克·吐温成功地通过狄更斯的文学作品中运用语言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修辞语言形态。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名气享誉世界,对其他作品的借鉴不单纯于形式的模仿,马克·吐温没有局限于此,一个作家成功的确切因素是马克·吐温对前人的超越,换句话说,马克·吐温通过幽默和诙谐的修辞语言,带给读者以欢笑,这种深层带有的讽刺意味是通过幽默的话题表达的。
一、马克·吐温作品中的修辞语言
无论何时,说起幽默和喜剧的特质总会联想到马克·吐温,许多文学评论家时常将两者相提并论,这与马克·吐温的创作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他的冒险和旅行系列书籍。幽默的定义是首次出版于牛津词典中,后来经过语言学家多次定夺,“幽默语言”的定义为“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其中复杂的心理刺激而引起欢乐,或诱发反射的笑声”。(《新大英百科全书》1985:45)。这个定义导致了幽默从语言学等学科中脱颖而出,这其中的语言学理论也包括阿瑟·库斯勒的幽默语言理论。对于一些语言学家,各种理论,幽默修辞语言为文学创作提出了挑战。在1981年将其划分成诙谐幽默的情景(非言语幽默)和语言幽默(言语幽默)。语言幽默是由来自不同人的词或句子的字面意思理解不同产生,而情景幽默通常指地方的喜剧、情景喜剧中的情境幽默以及在荒谬的背景下发生的情景幽默。这类喜剧文学内容由于运用大量方言和俚语,使得这种幽默修辞语言有地域性特征,学者纳什(1985)认为:“通过语言的幽默修辞运用,我们表达的意思是从普通陈述语言转化为离奇的语言从而产生幽默效果”。首先,语言幽默修辞的运用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语言符号,像任何其他各种语言的使用,它有借鉴的模式和音韵学的痕迹,并且也受句法结构的词汇形式的语义场的影响。其次,语言幽默往往不可避免地使用跨越表面含义的词汇或句子创建,应该归类为特殊的创作。第三,语言的幽默修辞中常常浮现出可笑的想法和失控的情况。总之,语言幽默往往是环境、词汇和语法的综合效应,并发挥在人类的思维、沟通以及文学创作的不同领域之间。
二、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幽默修辞语言
世界闻名的幽默艺术大师马克·吐温创作了很多的作品,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和生活关联紧密的,关注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评,通过作品对丑陋不堪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抨击。他仿佛是一位天生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也都是属于独创的马克·吐温风格的手法。他运用自己惊人的幽默讽刺艺术创作了大量流传至今的众所周知的佳作。马克·吐温的幽默并非简单地为了幽默娱乐众人而创造,他真正的目的是借用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社会中的丑陋反映出来,最不堪的社会现实予以讥讽。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往往会忍住不哈哈大笑,但是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深思其中的内在涵义。
不可否认,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通过极为夸张的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是马克·吐温的幽默作品创作风格。例如在马克·吐温的代表小说《百万英镑》中,他使用了非常夸张的表现手法,将一位旧金山矿业经纪人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情景进行了充分的描写。伦敦有两个好兄弟打赌,将一张完全不能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了亨利。本来这只是一次打赌过程中的行为,但是就是由于这场闹剧式的打赌,亨利的人生也因为这次打赌而发生了巨变。如果是在现实中,也许这个故事不一定产生良好的结局,但是作者将其放置在作品中恰恰却得到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美好的结局。在这个故事中,展示了马克·吐温艺术夸张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并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描述了喜剧性的结局,这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普遍拜金现象的无情揭露,达到了非常好的幽默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幽默诙谐,不过其中所展示的内容却是不同的,包括起伏跌宕的情节、超乎意料的结局、不同的幽默语言等等这些内容都是马克·吐温作品的独有特色和艺术魅力。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曾经在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竞选州长》,这是马克·吐温幽默讽刺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小说的开始描写了一位憨厚老实的人物,不过发展到最后,却是这位憨厚老实的人物成为了最为恶名昭著的人物,不得不说,这个结局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一个人从好到坏变化的如此彻底,不过这样的思路却是和大家思维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思维和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取得了相当好的讽刺效果。但是,如果大家简单地将他的作品看作是幽默的或者是讥讽的作品都是太过片面的看法,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小说最大的目的或者说是最大的作用在于劝善作用。
除了讽刺语言的运用,夸张的修辞语言在他的作品中也是最为常见的,夸张手法的运用能够将所要描述的对象进行无限地放大和渲染,更好地揭露事物的本质,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竞选州长》中,出现了几个肤色不同、衣衫褴褛而且是刚学走路的小朋友,作者对于这几个小朋友的描写就运用了极度夸张的修辞,当时社会的弊端在此种手法的衬托下都无所遁形。不仅如此,在作品创作中,马克·吐温大胆使用多种其他修辞手法例如对比等手法,给作品带来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牧师正在忘我地布道,虔诚的教徒在认真听讲,这时情节突然转换成一条狗进来追一只虫子,两种气氛的转换和强烈反差不禁使人莞尔,前后的对比将主人公对于道貌岸然的牧师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马克·吐温所有的作品中处处渗透着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其中夸张、对比和反击等语言技巧的使用更是让作品展示出来了极为幽默的情节,但是在大笑的同时,又惹人深思。想要更为深入地研究他的作品,必须熟悉他的幽默讽刺的写作风格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即便是在当今文坛,马克·吐温所独有的幽默讽刺写作艺术仍然有着极为远大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吐温的幽默不仅让人感觉到可笑,同时还能够引人深思,这是很多其他的幽默作品所不能达到的深度。他所展现的幽默并非简单地为了幽默娱乐众人而创造,而是借用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社会中的丑陋反映出来,最不堪的社会现实予以讥讽。他从来不会无的放矢。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对一些弊端能够革除。所以,我们总是能够在他的幽默中体会出严肃和期望,正是因为这种种的特点才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语
参考文献
[1]朱树飏主编.马克·吐温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2).
[2]蒋承勇主编.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8.
[3]汪静.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叙事手法[J].语文建设,2014(05).
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 第4篇
在理论上,模糊学认为,语言作为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是具有模糊性的。而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这种作为一种基本特性而体现在语言上的模糊性不止是存在于原文的展现和译文的再现中,还普遍存在于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缘于原文译者对所译原文的理解深度、理解角度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事实上,在面对一部需要翻译的英美文学原文作品时,译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存在。一方面来说,一名译者便是一名普通的读者,与其他读者一样,他们能够从原文作品中体会到原文语言的优美之处或犀利之处,懂得欣赏原文作者想要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也懂得去分析原文作品语言的模糊性,在作者给予的“留白”中让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天马行空般恣意驰骋。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专业的英美文学原文作品译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区分清楚自身的双重身份,以翻译工作者的专业态度深入钻研所要翻译的文学作品,对于原文语言的模糊之处要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争取做到在围绕原文中心展开翻译工作的基础之上,让译文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形象再创造空间与原著作者留给读者的空间相匹配,不能仅仅凭借自我的臆断,将具有模糊性的、具有意蕴美的作品翻译得太过直白,将读者期待的创造空间压缩殆尽。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对英美文学中语言的模糊性具有相当深层次的理解,并弄清在翻译英美文学模糊性语言时应遵守哪些原则,还要具备一定的模糊性语言翻译手法和翻译技巧。
2 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理解
大多数语言都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基本属性之一。带有模糊性的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交流并不是要求全部用词造句的完全精确,相反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罗素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汪培庄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而文学,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语言体现其意蕴美感的重要载体,其形象塑造性是重要的特点。读者中的大多数都要通过对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再次创造来理解和体悟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模糊语言正是帮助这种再次创造产生的条件之一。恰恰是对模糊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读者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得以延展、扩大,同时,这样的模糊性语言的存在与恰当使用也使得文字的魅力散发光彩,得以彰显。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实际上是由文学作品中语义复杂性决定的。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对模糊语言的翻译工作中,对词义的正确解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各个语义中的多种因素,另一方面必须要对语义中涉及到的语境、词语搭配、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具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例如,absent这个单词,单单从字面上解释,它既具有“缺席的,不在场的”的意思,还具有“漫不经心的”的意思,更甚有“烦恼的,心不在焉的”等等含义,这样的语义翻译就要求译者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翻译了。
另外,造成英美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原因还有语义范围的不确定性和叠加性。语义的范围,通常表现为一个边缘模糊辐射圈的形式。语义核心代表词汇的基本意思和词的基本意思都是相对确定的,语义边缘词汇就涉及到语言的模糊性,这给英美文学的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例如下面这些表示类属概念不清词:city/town、mountain/hill等,每组词语之间并不存在十分明确清晰的界限。
虽然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会遇到众多困难,但被翻译得十分出色的作品依旧会如同原文一般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而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 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原则
(1)忠实于原文内容与精神
对于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来说,译者绝对不能背离原文内容和原文主旨思想,离题万里地凭空捏造一些原文没有的东西。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原文中固有的表现出来的形象加之译者对模糊性语言的到位翻译共同作用而得来的结果。这样的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既要保持对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忠实,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又要注重将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恰到好处的保留,使译文不致失去原文具有的意蕴美感,如此一来,译者翻译的作品才会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再次创造。
(2)保留语言的模糊性,体现原作的意象之美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要深刻理解原著作者对模糊性语言的运用技巧并加以充分利用,用保持了原文意蕴的译文去再现作品中要表达、要体现的任务或者意象的模糊之美。
(3)注重翻译模糊语义的特点
模糊语义的翻译的难点就在于一些词语或句子所表示的含义往往不是大家平日里常见的,这就要求译者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地理等等各个方面有较为广泛的涉猎,能够根据整部原著的作者及作者背景、所处时代及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等等选择最为恰当、最能体现出语言模糊性带来的美感的意义。
总之,蕴涵在文学语言中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模糊语言的艺术。这样具有模糊性的语言表达赋予了原文作品以意蕴之美。意象之美,也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与再创造空间。为了保持这种原文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翻译工作者的翻译工作要争取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精神的基础上运用这种语言的模糊性。
4 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技巧
(1)保证原文感情的原汁原味地传达。英美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的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达到严复先生曾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要精心揣测原文作者赋予作品及作品中人物与意象的感情,弄清感情色彩、情绪体验等,并将这些情感运用一定的方式再现出来。另外,再专业的译者都不能完全保证自己的译作不掺杂私人情感在其中,将原文的感情尽量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让他们从译文中也能获得与看原文相同的情感共鸣。
(2)发掘原文语言模糊性的魅力,凸显原文的神韵。对于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翻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即不能破坏原文具有的神韵。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之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意象美感和意蕴美感,所以要求译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手法和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神韵进行巧妙的转化。如果想要使译文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神韵,除了要注重翻译手法和翻译技巧这些客观性条件外,还需要保证译者对原著作者倾注在作品中人物或意象的情感进行反反复复的揣摩和推敲。
5 结语
中国传统的国画画法中就存有留白的技法,旨在为观赏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与再创造空间。而语言的模糊性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不精确带来了一种具有意蕴的美感,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领略了原文的神韵,并加入自身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这种模糊性的存在反而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英美文学模糊性语言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同时也为读者留下等同的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译者要对中英两种语言、中国文学史、英美文学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达到对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的翻译的深入理解与研究,使其作品都能成为翻译佳作。
参考文献
[1]李艳丽.隐喻与经贸英语翻译[J].考试周刊,2007(29).
文学语言研究 第5篇
语料库语言学对语言研究及语言教学的启示
语料库语言学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范围和广度,使语言研究具备了很大程度的可靠性;语料库语言学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语言交际的得体性与正确性的评价等方面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 者:姚兰芝 高翔 YAO Lan-zhi GAO Xiang 作者单位:姚兰芝,YAO Lan-zhi(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4200)高翔,GAO Xiang(上海政法学院外语系,上海,01)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 语言研究 语言教学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价值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语言学 网络语言 语言环境 语文
引言
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正悄然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语文生活。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或特别用语,如鼠标、硬件、软件、宽带、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等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种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本文所要描述的正是后者。作为一种正初露峥嵘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却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不管是让人欢喜还是让人忧,它都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姿态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言工作者的思考。
一、 网络语言是网络传播特殊语境里语言的变异
变异是语言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社会活动领域也是多方面的。由于不同交际环境交际表达的特殊需要,常常会改变通常的说法或具体的词语,就形成语言的功能变体。互联网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电脑空间,担负着联结、传递上亿人的信息和情感的重任。电脑网络搭建的信息世界已经成为人类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语用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不同于现实语言,它是网络这个特殊语境所导致的语言符号的功能变异。
语境,又称语言环境,指言语交际的现实情境。从广义上讲,语境包括与交际活动有关的一切因素,具体说来,它除了上下文之外,还包括交际对象、交际背景、交际场景、语体风格等等方面的因素。网络语言产生的语境——网络,是迄今为止所有交流方式中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人们可以随时发送和获取信息,表现在语言上则呈现出开放性和随意性。在网络的交流中,语言是唯一的交际手段,虽然语言符号借助媒介实现了对传播距离的超越,但姿势、表情、声音等交际手段的缺失,使人们无法根据这些去猜测对方,使语言呈现出盲目性。并且交际的情境语境——交际对象的身份、年龄、性别等一般都没有真实的档案,交际背景也不同于现实交际的条件,使网络语言使用不同的谈话方式,比如,唐突地介入,随意地选择谈话对象。虽然交际中采用的是类似书写的方式,但因急于表达谈话主题,常常会直接切入,少铺垫和描述上网族年龄的低幼化、自我化,又使网络语言充满朝气,幽默,活泼,富于创新,出现许多新的表达方式。
二、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价值分析
所谓语言价值,就是为作为交际系统的语言提供特定的语言成分,形成特定的结构关系,实现特定的功能。功能的实现是以成分及其关系为前提的。在说明网络语言的价值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能否适应网络表达的需要和能否进入日常语言交际是两个问题,两者都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只不过处于不同层次的交际系统之中。也就是说,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为网络交际提供了什么,为日常语言交际提供了什么。可是,有不少批评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区别,常常将两者混同了,甚至以为后者应该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价值,这是不妥当的。网络语言首先要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至于是否向日常语言交际扩散,是否适应日常语言交际,这是第二性的问题。
网络语言变异有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语言学家Wardhaugh在总结一系列的语言变化研究之后,指出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动机:语言使用者总想跻身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集团;想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其他集团;想要获得交往者的认同;迫于语言市场的压力。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新科技和现代性的事物,因此是一种有声望的交际形式,自然会吸引许多想要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参与者。此外,网络的参与者要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其他参与者具有同一性,或得到他人的认可,也会使用这种变化了的语言。另外,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群体的语言,在网民结构中以青年人为主,即所谓的新一代。“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先锋。”因为一般说来年轻人的语言是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这样一群在年龄、学历、收入上均是社会主力的群体在网络交流过程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来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在由众多年轻人参与的网络交流中,自然会产生语言变异。
“版主”被称为“斑竹”,“886”替代了“再见了”……在新造的词中,夹杂着英文、数字或俚语等,这就是在网络空间中大行其道、外人却感到莫名其妙的“网络语言”。当互联网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种另类的语言也就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使用,甚至影响到了校园,冲击了语文教学。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语言,能够满足网民交际的需要,它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语言多样化的表现。从语言系统来看,语音、语法相对稳定,语汇的变化发展较快。可以说,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语汇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社会变革越迅猛,新的事物、现象、观念越多,语汇变化越明显,语汇对文化的反映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网络是一种文化,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因此网络文化必定在语汇中得到反映,网络语言的存在自有它的合理性,它是社会时代前进发展和语言自身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结语
语言不是静止的,语言在运用中不断产生变化。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存在即有其合理性,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如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会渐渐进入基本词汇,成为语言核心部分中的一员。据有关部门保守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时,增收新词条5000多个。有人统计出近20年来最流行的50个词语,诸如托福、跳槽、年薪,它们先前是闻所未闻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人文,就没有语文这个工具;舍弃人文,人们就无法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因此,引导学生使用纯洁、健康、规范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网络产业的蓬勃兴起,网络语言成了标新一族。这些目前人们看来还是“非规范的用法”从某种程度说就是语言运用中的变异或创新。变异或创新一经传播开,被公众接受,成为公众语感,就会成为新的规范;公众不接受,没有传播开,自然会逐渐被淘汰。网络语言正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日益真切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以乐观的态度密切关注它的发展,吸收有益的成分,淘汰不良因素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对此应有信心。语
参考文献
[1]陈黎明,林化君.汉语应用语言学[M].北京: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2]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2007(03).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料,古代文学
通常的情况下,很难保存历史的真相,而同历史实际相比而言,现存的古代史料又是十分片面的,局部的,往往存在个人情感上的偏向。而在文学史的研究上,人们一般不仅仅针对古代史料,不自主的介入主观就成为了自然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对当代而言,现存的史料往往是有限的,而对史料的理解认识却可以是无限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常常能对史料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时,应当重视并承认研究者主观作用,能够正确地体悟并分析,评价文学史料,不以文学史料为基础的研究,就可能会陷入相对主义。
1. 古代文学史料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
想要研究真实的中国古代文化,就必须把客观的史料作为研究一切的基础和依据。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系统工程。从它的结构上来看,可以分成四个基本层次。
1.1 史料确认
只针对于古代史料的本身的是史料的确认,其内容包含了辨认史料的真伪,辨认史料的年代和作者以及辨认查询史料的存在与否。而史料的确认又是一种类似的实证研究,古代地文学研究如果考虑研究方法这一层次,就大致的等同于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研究的要求是避免主观追求客观,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逻辑的思维。
1.2 体悟分析
在通常的情况中,文学史料中常常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自身情感,其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史料。而人类生活在被思想和感情填充了的空间中,众所周知,不可能没有独特的,来源于阅历,属于自身的思想情感,而这又在极大程度上使得人们在对文学开展研究时不会也不可能只满足史料的确认的这一浅显的层次就够了,同时,为了总结出某些规律,他们常常要超越这一层面,会不自觉地探讨史料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内涵,并开始分析史料的出现,而不是仅仅把文学看作一种历史的史实可供研究。在相同的文学史料中,因为不同的研究者的观点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常常有不同的结论产生。
史料是丧失生命的遗迹,体悟分析是研究不会自己言说的文学的一个重要路径。史料往往是分散和孤立的,存在隐藏不露的联系。
1.3 价值评判的主观性
社会和个人的思想认识可以保证一系列的价值的评判标准的制定,对于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针对文学研究整体来说,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并对自己接触的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地位等做出价值评判。而体悟分析以及价值评判的层次与史料确认的层次存在不同,这两个层次不同的文学观和审美情趣是不可避免的,文学现象在历史中被大量评价的命运实现它们存在的意义。当研究者们不能满足于仅仅对史料进行分析,在体悟和分析基础上对文学史料作出价值评判。,将自己放在比史料更高一级的位置上,就会产生价值评判。人们没有体悟分析以及价值评判,那么文学史料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也就失去了。通常这样认为,在两个层次上,文学研究是主观的,由于人们要评判它,体悟它,要分析它,所以史料才如此的重要。
1.4 表述
文学研究要经历三个层次,分别是史料确认和体悟分析,价值评判,然后依靠表述实现自身价值并广泛传播。因为研究者们对史料的确认和体悟分析,价值评判等都是无形的,如果没有表述,那么研究是无法传递给读者的。语言文字的表述应当允许,甚至是倡导各种表述风格,表述凭借的必不可少的文字语言是因时和因人而异的。而语言最基本,就是要简练明确,无文字障碍。
2. 不能将文学史料与文学史的研究混为一谈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提出并强调了文学史学就是文学史料学的看法,因为他们受到实证科学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学史料和文学史的研究当作等同,虽然说文学史的研究基础就是文学史料。
仅仅考虑存在并流传的文学史料是有限和局限的。变迁给历史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被记载下来的史料是远远少于没有被记载的,或者有些当时有记录,后来却散失了。实际上,历史永远是丰富的,繁多的。而流传至今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类史料,即使已经十分庞大了,可也仅仅只是所有文学史料的一小部分,而其它很多的原始文学史料都是没有留下任何实物或记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遗失。而且,分析流传下来的文学史料可以发现,它们当中有些是客观的,可靠的,主要体现于个别的史实上。此外,为了能够形成可理解的史实,使其可以叙述得简单明确,许多的个别史实往往被记叙者所组合。
3. 结语
社会历史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人们愈来愈对文学历史的韵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不同于个人经历的历史来使自己的思想,精神生活丰富,提高认识以及审美的情趣,而这些研究论著全部必须以客观史料作为写作的基础,才有阅读的意义。
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料的价值相等,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应当把史料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包容研究者的偏爱和侧重。笔者在本文重点提出了在文学研究中应该最终客观的文学史料,而文学史料是研究的基础,但它们却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打破无形中构筑的文学壁垒。
参考文献
[1]张可礼.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24.
基于文学惯例的文学性研究 第8篇
1 文学惯例的内涵
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对于审美活动本质属性的认识,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康德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审美的非功利性质, 大致符合人们的审美经验及社会审美现象。
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至今尚无被广泛认可的定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制度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一种基本的文化存在形态, 即制度文化。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果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由于制度概念本身的复杂性, 决定了文学制度的多层次性。既有根本的、原则性的制度, 也有基于根本制度而制定的具体文学制度。一般来说, 可以把文学制度分为三个层次, 即根本文学制度、一般文学制度和具体文学制度。根本文学制度主要指一时代处于支配地位的文艺政策, 它对当时的文学生态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一般文学制度则指的是文学生成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加创作机制、出版机制、发行机制等。具体文学制度指的则是协调、规范、约束文学生成过程中人们行为,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见诸文字的规则、章程、条例等, 也就是狭义的文学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此外, 文学制度还有不同的存在形态。根据其存在的特点, 可以将文学制度分为“显性文学制度”和“隐性文学制度” (明制度和暗制度) 两种基本类型。文学制度与文学创作之间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文学在本质上是反规约、反制度的, 它最大限度地追求精神自由与创造个性, 而制度则是一种约束性和规范性力量。
文学惯例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则文学惯例的实质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精神的展示是文学惯例的核心内容, 简单地依据人们对文学功用价值的诉求去界定文学性, 很可能因为不同时代的文学功用价值诉求差异而出现文学性的阐述多元化局面, 我们将看不到一种共时永恒的文学性, 只能看到历时流动的文学性。以文学功用价值去界定文学性, 强调文学对于人的价值意义, 考察的重点是作为主体的人而不是作为客体的文学, 因此人的意志和主观体验往往可能左右判断, 但人的意志与主观体验有时却是不真实的。文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属性的现实存在, 它可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应用需求包括多学科视角的观照, 但这并不等于说文学就是万金油。二是意识形态的干预是文学惯例的基本内涵, 文学惯例提供了一个文学外部性研究的良好视角。和文学实践活动一样, 文学惯例带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气息。所以董馨指出, “由文学性观念所凝聚的文学惯例在构成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具有统治地位”。
2 文学惯例的形成过程
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 文学本质即文学性的探究过程, 也是文学的自觉过程, 文学惯例的历史性构建过程。具体而言, 文学惯例的历史性构建及其变迁过程, 具化在文学作者、文学文本和文学读者等文学主体身上。
尽管我们说文学是反制度、反成规、反权力的, 但是不能不看到所有的文学都要有一定的文学惯例的保护, 都需要文学制度的存在。不论在任何时代, 如果没有一套稳定的惯例和成熟的制度的存在, 我们不仅不知道“写什么”, 也不知道“怎么写”。没有一定的制度, 任何文学都根本不可能产生和存在。具化为文学制度文学惯例是文学场域不可或缺的存在。文学在要求自主性的同时总会受到惯例的制约与束缚, 总是需要打破惯例的钳制来寻求自身的发展。所谓审美创造性的继承和借鉴, 就是指后代作家从审美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精华所在, 然后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个性来把握创作对象, 进而把传统文学或外来文学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精华巧夺天工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从而创造出蕴含着新颖的充满审美韵味和吸引力的审美信息的作品来。
文本是文学活动的产品, 也是文学流通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文学艺术是对客观实际的形象反映, 可是,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符号而不是象影视作品那样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来表达意义的。文体是体现在文学文本中的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总称, 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体裁概念的建立, 可以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结构中归纳出相同或相异的整体性结构, 再从这些整体性结构中概括出各种文学体裁的规律和特点。体裁概念的建立, 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某些文学品类的外在形式, 使历史上的一些文学样式作为一种文学发展图式惯例性地得以延续下来, 虽然在延续过程中有所革新和发展, 但其中的一些基本形式要素却保留下来。
对于读者而言, 呈现在眼前的文本, 是一个意义交错而蕴涵丰富的语言世界。无论就文学语言的本性, 还是不同读者的实际情形来说, 要达到理解的完全一致都是极为困难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 文学惯例的历史形成, 也是文学读者意识的觉醒与成熟过程。文学读者意识一方面直接受社会时代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受作品或作家的影响。
3 文学惯例功能及机制
文学惯例作为产生于文学实践的一种客观存在, 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看, 是一种纠缠着接受环境、接受对象和接受方式的复杂的综合性心理反映机制。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以及它能否成为经典, 并不取决于作品自身, 也不是某一个人的权力, 而是“文学制度共同运作的结果”。文学制度就是作为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惯例。由文学性观念所凝聚的文学惯例在构成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具有统治地位。虽然文学经典产生的条件是综合性的, 但是, 作家的个性化创造程度是决定性因素。作品独特的艺术结构使情节、故事、人物传达出独特的意味、意绪, 这也是是一个涵盖了艺术审美、精神意蕴乃至历史和现实品格的概念。这些都能使得文学经典成为特定历史时空与文化语境的特定产物。尤其是当文学性与现代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文学惯例来决定文学经典时, 其意义空间一定会赋予文学经典特定的内涵。文学性观念决定文学惯例的形成还深刻地体现为当今的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文学经典不是普遍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对任何经典的界定、阐释都是以文学性为旗帜而产生的“权
从《红楼梦》中的称谓词看中国传统文化
方芳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100081)
【摘要】在语言的汪洋中, 称谓词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红楼梦》中的称谓词更只是沧海一粟, 但在文化语言学看来, 它却能真实反映出十七世纪中国的一些文化特质。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词文化
文化语言学认为, 每种文化总有一些特殊的语义场, 表明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特质。因此, 抓住一个语言中几个特殊的语义场, 常常是我们探索这个民族文化特点的入口处。[1] (p85)
中国的称谓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称谓词更是缤纷繁复, 就拿亲属称谓来说, 在英语里用两个词uncle及aunt表达的亲属关系, 在汉语中得用多个词表达, 如uncle, 汉语就有伯伯、叔叔、舅舅、姨父、姑父等义相对应;aunt也有姑姑、伯母、婶婶、姨妈, 姨等义相对应。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喜欢大家族聚居, 而又相当重视尊卑长幼之序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 一个家庭之中, 除了长幼之分, 还有尊卑之别。即除了亲属之间的称谓外, 还有仆佣与主人之间的称谓, 这些称谓, 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 要梳理清楚可不是件容易事, 幸而有《红楼梦》一书, 通过一个“钟鸣鼎食之家, 翰墨诗书之族”[2] (p16)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代家庭称谓的完整的语义场。在这篇论文中, 我只想通过尊称, 即仆佣与主人之间的称谓, 简要分析一下《红楼梦》中的家庭称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要说清楚称谓, 必得先交代清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个“钟鸣鼎食之家, 翰墨诗书之族”便是书中的贾家。其谱系图如下:
这还只是嫡系, 因为宁国公有四个儿子, 荣国公也是“长子贾代善袭了官”, 其余旁支繁杂, 比如贾家义学的主持者就叫贾代儒。其余玉字辈, 草字辈的更多, 如贾瑞、贾璜、贾芸、贾蔷、贾芹、贾菌等等。
力”问题。
4 结语
文学研究如果执着于现实的功利性需求, 而忽视了对文学审美精神的关注与守护, 其实就已经是对文学的背叛和裹读。本文就文学惯例中的文学性问题进行探讨, 给出了文学惯性的内涵及历史形成过程, 同时也分析文学惯例功能及机制, 对于深化文学性研究具有很大帮助。
由以上谱系图可以看出, 荣宁二府已是传了五代, 若从尊称入手, 最容易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家族中, 主仆间亦是按辈分有不同的称呼, 其序列跟亲属称谓的序列是一致的, 而同龄的仆人是比主人小了一辈的。贾家年龄最小仆人的应是和贾宝玉, 林黛玉差不多大, 所以他们称呼第五代的贾蓉、贾兰、巧姐便是用的“哥儿”、“姐儿”, 如仆人要求贾蓉帮忙回禀贾珍, 就说:“哥儿替奴才回一声儿罢”[2] (p106) 。而跟长辈年纪相当或年纪比主子大的仆人, 也可以称呼年纪小的未婚主子为“哥儿”、“姐儿”。比如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在薛姨妈处劝宝玉不要喝酒, 为黛玉所不喜, 李嬷嬷因说:“林姐儿, 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 只怕他还听些。”[2] (p85) 宝玉的大仆人李贵受了贾政的教训后出来对宝玉说:“哥儿可听见了不曾?先要揭我们的皮呢!”[2] (p91)
对宝玉这一辈, 同龄的仆人皆称男主人为“爷”, 女主人为“姑娘”, 如小厮, 丫鬟俱称宝玉为二爷, 有时为区分加上名字、排行, 如宝二爷 (宝玉) 、琏二爷 (贾琏) 、三姑娘 (探春) 、林姑娘 (黛玉) 、宝姑娘 (宝钗) 。年长的仆人也有称其为“哥儿”、“姐儿”的。
“爷”,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用作对父亲之称, 如古乐府中著名的《木兰诗》:“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从宋代开始也用作对祖父之称[3] (p57) 。后来“爷”这种亲属称谓泛化, 作为尊称。
“姑娘”这一称谓, 在当时作为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其实也是一种亲属称谓的泛化。对于父亲的姊妹, 古代一直称“姑”, 秦汉以后, 凡已婚者, 都称为“姑母”, “姑妈”, 但也有称为“姑娘”的, 如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就有“小官别无亲眷, 止有一个姑娘, 年老寡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小侄因为寻下处, 做出一件事头来, 特求姑娘周全则个。”[3] (p143) 在《红楼梦》中, “姑娘”除了是对未婚女性的尊称外, 它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如第三十一回, 晴雯讥刺袭人跟宝玉称“我们”:“明公正道, 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 也不过和我似的, 那里就称上我们’了!”[2] (p321) 而这种身份, 大概就是《红楼梦》中所谓的通房丫头, 和男主人有关系没名分的。如第六回:“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 插金带银, 花容玉貌的, 便当是凤姐了。才要称姑奶奶, 忽见周瑞家的称她是平姑娘, 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 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2] (p62)
在这个男权的社会中, 女性一旦结婚, 嫁为人正妻, 身分亦
摘要:一部文学作品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成为一种社会评价系统内的评判对象。作为外部性的文学制度确立了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秩序, 使文学与社会、文学各要素之间如作者、作品、媒介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制度一经形成, 便产生了相对稳定的文学传统或叫文学惯例。本文研究了文学惯例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 以及考虑文学惯例的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文学惯例,文学制度,审美性,文学性
参考文献
[1].斯坦利-费什[美],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译者前言,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文学语言研究 第9篇
1 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综观目前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不难发现,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完全偏离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培养目标轨道, 使具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文学赏析成为语言结构教学的牺牲品。目前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以如下几方面为主导。首先, 简要介绍作家的生平资料以及其所属流派信息, 进而对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简单交代。接下来, 教师会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 并查找出重难点语句以便课堂上着重分析, 同时, 梳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以及推动故事发展的相关情节。最后, 由教师向学生阐述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写作技巧及与其他文学作品在写作风格上存在的异同。目前这种“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中, 对语言文学教学起主导性作用。
2 英语语言文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
英语语言文学是语言发展历程中的集大成者, 它包含了各类学生课堂中所需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 如词汇、语法等, 还包含一些交际技能、技巧等。下面我们简要分析英语语言文学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方面的具体作用。
2.1 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蓝文哲曾指出:“学文学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 (2000) 英语语言文学通过情节性较强的篇章, 完整地将实践英语中的知识全面地展现出来, 对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大有裨益。一方面, 通过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 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扩大英语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 在经典文学中, 特定语境中的表达法也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瑰宝, 例如, 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久经历史磨炼, 其依然没有散去经典韵味, 反而愈发成为文学珍宝。一些善于主动思考的同学在英语文章撰写中将经典句式稍做改动, 就可以成为文章的闪光点, 从而博得老师的欣赏;最后, 一些修辞手法、翻译技巧等在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中也俯拾即是。因此,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作品就会从中吸取诸多精华。例如, 《简·爱》就是一部英文原著的经典之作, 在作品中, 有简·爱的一段话: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
这句话的汉译为“你以为我穷、卑微、普通、渺小, 就没有灵魂没有感情了吗?”这一经典语句中, 不仅包含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更有异常精炼的英语词汇并列用法, 使之成为整个作品的代表性语句。
2.2 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实用型的交际工具,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诸多方法以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开发, 使其在英语交际过程中顺畅、自然地表达思想, 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们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培养。交际能力开发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积累, 口语交际的方式方法教学只是提高英语交际水平的表象因素, 英语语言文学的长期熏陶才是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和主要途径。传统英语教学中, 往往忽视了文学课对学生交际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之在学生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庄智象先生曾指出, 语言的理解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表达能力重要得多。毋庸置疑, 理解是表达的先决条件, 唯有充分的理解, 才能做出有效的表达, 就像听力与口语的关系一样, 唯有听力的有效输入, 才能有口语表达的完整输出。总而言之, 对语言的理解对交际意义非凡。
2.3 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拓展
语言学家Povy指出:“文学会提高所有的语言技巧。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使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使文学扩展了语言知识。” (Povy, 1967)
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座英语知识的宝库。就语法知识而言, 它告别语法课堂上生涩的语法知识讲解, 用具有一定情境的鲜活语言传递本来生涩的语法内容;就词汇而言, 其中包含的词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范围之广是任何一本英语教科书都难以企及的;就英语知识而言, 语言文学不仅包含了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 还包含了风俗、文化、时代背景等。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更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诸多愿望, 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进行知识的进一步扩展,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3 总结
总而言之, 英语语言文学对学生英语整体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不仅包含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更囊括了具体情景语境中的交际技巧和深刻的文化意蕴, 但是, 由于教学进度、教学环境以及师资力量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使文学作品在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中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因此, 在接下来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需要在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中投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及时、客观地分析, 使英语语言文学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欢.浅析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J].校园英语, 2014 (32) .
文学语言研究 第10篇
此书开篇即指出宗教与文学的三大共同点:首先, 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 都是为了营造人类精神憩息的家园;其次, 都以想象为重要特征;第三, 都具有潜移情志、感动心灵的功能。这三点统领全书、贯穿始终。全书以诗歌、小说、戏剧为基本类别, 每一类中又以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例, 详细分析这四大宗教各自的教理、教义乃至修行方式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亮点频现, 精彩纷呈。此书涉及到的四大宗教当中, 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在佛教各种流派当中, 又以禅宗为最。所谓“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的境界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与表达方式极为契合;历代高僧面对心仪的继承者以“承其衣钵”的仪式化方式传递思想, 也与中国古典文学漫长而又环环相扣的发展史类似。因此, 本文仅对《宗教与文学》一书中佛教与文学的关系作一述评。
首先, 此书较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僧人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其成就与影响。在以往诸多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类作品中, 除宗教文学专史之外, 著者通常将视线聚焦于世俗文人, 间或论及少数成就较高的宗教徒。周群教授的这本专著在相应的论题之下, 关注僧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分析, 将其取得的成就及影响充分展示出来, 对全面认识并完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 “佛教与戏剧”这部分内容中, 作者在辨析前人观点基础上指出:不仅“梵剧借佛教的传播对中国古代戏剧产生了影响”, 而且“僧侣本身就对戏剧的发展有过贡献”。作者指出,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僧人会“现身说法”, 参与一些戏剧演出, 目的是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宣扬佛教教义。这种较为简单的艺术样式在题材及意蕴方面对后世中国戏剧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书的下篇中, 作者以“偈颂与诗歌”、“僧诗与佛理”、“诗、僧异趣”、“佛教与文人诗歌”、“佛禅与诗论”五个问题为切入点, 从内容到形式详述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与传统诗歌之间逐渐形成的复杂关系。其中, 偈颂、僧诗即属于僧人创作。如果说在释教东传之初, 这类型作品还显示出生涩的佛理痕迹, 那么到了唐代, 一些著名诗僧的诗歌创作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与文人诗歌难分轩轾的境界, 如王梵志、齐己、贯休等。通过对其文本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既指出了这些作品中深蕴的佛教思想, 又列举其创作特征, 详解其审美特色, 从而很全面地揭示出佛教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不过, 因与文学产生了过于密切的关系, 诗僧往往会有违碍佛教清规的言论与举动。因此, 作者专辟《诗、僧异趣》一章, 详细分析了此一现象及其成因。该部分内容使得对僧人从事文学创作问题的阐释更加丰富、充实。
其次, 此书研究分析了佛教经典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针对佛教与文学中不同的文本, 进行归纳梳理, 提炼出精彩的观点, 将具体的文本分析分类进行编排, 且持论公允。这种精心设计的框架结构使佛教经典与文学作品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得明晰, 易于把握。例如, 在讨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时, 作者特别以“劝善”和“娱心”两个词语概括了两者在文本中因重要性之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即, 如果文本中的佛教因素占主导地位, 则该文本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劝善”;相反, 如果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占主导地位, 则该文本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娱心”。这种研究方法的特征是同时立足于佛教和文学两者之上, 把握住双方的最核心特点, 从而以两者的互动关系为逻辑起点有侧重地进行理论方面的归纳、探索和创新。又如, 在分析僧人诗歌的思想及艺术特征时, 作者指出了以下三点:“意旨:赞佛咏怀、弘宣佛理”, “意象:山林泉石、月轮之象”, “风格:清寒之气、质朴之风”。很明显, 以上三点来自作者对大量文本的细读与分析, 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僧人诗歌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及至《佛禅与诗论》一章讨论佛教之禅宗形成之后其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论产生的影响, 作者继续改变研究的具体方法, 以唐之皎然、宋之苏轼和严羽为例, 在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之外, 特别引入正反两方的观点与材料, 细辨明代冯班对严羽的批驳。在这里, 作者实际上将关注的材料放进一个立体的坐标系当中, 全面定位禅宗思想与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沧浪诗话》, 指出这部作品是“基于清理流弊的情结, 我们对于冯班评沧浪尚需进行一些理性分析。”果然, 作者在此书出版后, 又撰写长文《〈严氏纠谬〉诗禅论平议》, 继续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并指出“对《沧浪诗话》, 我们应以整体感悟的方式, 不可拘泥于一二凿枘, 整体上否认其诗学价值, ”显示出一位学人严谨的学术风格。总之, 佛教教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它往往以说教的方式将某些特定的观念灌输给信徒。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也会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它们反过来又可以指导、推动文学向前发展。可以说, 理论归纳是佛教与文学共有的、无论自觉或不自觉探索均存在于它们各自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此书从承续角度揭示了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某些体裁的产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唐代变文的分析。六朝小说及唐传奇属文人专业创作, 宋及其后的话本、唱词属民间文学, 两者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巨大的断裂, 在横向上则有艺术水准及审美趣味的差异。在“变文”发现之前,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周群教授在分析变文与宋元讲唱文学的内在关系时, 特别强调:在唐代“当时俗讲内容常常是以诱聚群小’以求一笑之乐’, 也不完全一定以弘法为目的。也就是说, 这已逐渐演变成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娱乐形式”。由此可见, 以普通群众为接受对象的变文, 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 形式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原经文均为散体文, 而变文中多用韵文, 加强了文学色彩。但由于方便听众接受, 这些韵文也通俗平易, 比原经文更晓畅俗白”, 作者以须达为佛祖如来寻找道场为例, 将《贤愚经》及《降魔变文》中的相关段落大篇幅列出, 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另外, 作者认为, 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也受到了佛经故事的影响。例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小说中人物设置上的善恶二元对立、情节设置上的因果轮回等, 均来源于佛教。虽然这些因素在佛经中仅仅属于次要地位, 但是它们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得到了创造性的转化、发展, 并且上升为古典小说创作的某种模式, 足以见出佛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另一深远影响。可见, 对形式进行研究, 实际是一个挖掘和梳理的过程, 要求研究者既要熟悉众多的作品, 同时又要有冷静的头脑, 才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材料当中有所取舍, 从精彩纷呈的故事当中抽身而出, 进而归纳、总结双方更加隐蔽和易于被忽略的形式关系、特点。此书在这方面非常成功。
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学术品格
文学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才能正确把握文学研究的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史料达到了忽视的地步,没有充分发挥文学史料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摆正方向。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學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罔顾历史史料,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没有尊重史实,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4).
[2]石兴泽,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6).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电影”研究 第12篇
1电影文学性的界定分析
要对电影文学性进行界定,是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因为电影的文学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研究和探索而逐步形成的一个较为广泛且框架式的说法;而且,这种电影文学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难用语言形象智慧地表达出来。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是非常复杂且要经历前期非常繁多的准备工作,包括作品、思想、目标以及拍摄过程的统筹规划等,而电影文学性是作为电影创作各种内容中的一个方面。电影的创作形式是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的,所以会结合多种其他的艺术形式,但在进入了电影创作之后的任何艺术形式,则会在艺术本身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变化,并可能逐渐失去进入电影中的艺术最原始的面目,也即是把进入电影中的艺术进行了表现形式和美学特征上的改变和再创造,使艺术中的对立的内容得到了融合调节,而且也丰富了各个艺术元素组在一起的新的思想和内容。而且有关学者认为电影剧本是依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形成的,并可以把未来的银幕综合艺术形象用语言文字或连续画面予以表达的一种造型描绘形式,这也就表达了电影剧本是电影特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但这种表达是针对电影形象的描述,并没有一定的文学性。而且,电影文学性需要具有电影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本质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电影文学性所包含的内容解析
2.1电影文学性的表达形式及内涵
对于电影文学性的理论研究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则初见雏形,并开始逐步有更多学者开始集中研究焦点在这方面。这些学者的研究和理论成果为我国当代电影创作和评论分析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些学者的观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引领着电影创作人更好的认识电影文学,并理解电影文学。同时,也让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更加深层次和明确。有关学者曾指出,电影文学性所包含的深层意旨不是仅仅通过电影剧本来表现,其根本性的表达是在电影创作完成之后所形成的思想和精神,而且最终完成之后将这种电影文学呈现在银幕上的电影,这才是电影文学性的深刻体现;而且,避免主观性地认为电影文学性就是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学性。因为电影的创作和拍摄完成,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对电影文学性的理解和表达,不能局限于文学剧本的讨论,还应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张骏祥的观点是基本认同的,且也有所补充。
2.2电影的文学价值
优秀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是与电影特性、电影表现方式密切相关的。在重视电影文学价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平衡电影的特性,因为好的电影文学是在创作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很多因素所构成的。虽然电影的最终表达是由镜头完成,但其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与电影文学密不可分的。客观来讲,电影所构成的文学性所表达的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要重视对电影文学的深刻挖掘和探索,才能有助于电影艺术理论不断对电影创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力。
3电影文学性中文本的互相性
电影的互文性理论也是由国外有关学者所提出并研究得出,其强调具体文本与文本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从电影文学性的特点来看,这种关联表现的是小说文本和电影剧本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也是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切合点。而且,这种互文性是通过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之间所产生表现出来的,使电影创作中对文本被引入之后进行再创作提供了更加新颖的视角,从而在流动变化的文本网状结构中,体现多元交织,实现跨文化转化。
4结语
文学和电影其根本实质都是与艺术性相关联。而且通过这种电影的文学性来表现和产生美学价值传递、心灵体验和情感共鸣。小说文本和电影剧本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文本,在艺术形态上确是一致的;并且实现了二者互通协作和融合的目的。如果文学电影中仅仅只有视觉文化,那么就失去了其文学性特点。这就要求在新型的科技化时代,文学的多元化以及艺术的丰富技术性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多元化的传播和表达,并从纯粹的语言表现形式中开放出来,让艺术的技术理论更加理性和高级,从而形成电影在视觉和语言文学上的统一。进而更能为人民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服务,并促进电影文学视觉与文本艺术性的共同发展。
摘要:电影的文学性特点与文学之间产生的一系列关联性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基于此,本文根据当前电影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文学电影”与电影的文学性之间的较为密切而深入的联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影,文学性,文学电影
参考文献
[1]钟菁,黎风.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电影”[J].当代文坛,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