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精选12篇)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1篇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老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阅读完后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研究功底之深厚,以及对历史背后反思之深刻。读完书本终结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后,才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老先生写这本书更为宏观的视角。感叹之余也试想着笔从全局表述一下自己的读后感。但底蕴尚薄,阅历尚浅,如有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摘。

统观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采取传记体铺叙方式展开了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六位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这些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贽。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作者之所以以他们为故事主线,大概也是因为他们在明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是那么渺小,在时代面前他们都是芸芸众生,自身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发展轨道,他们试图打破它,却发现到头来一场空,因为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

万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个时代的中心,是那段历史的主宰者,因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权,然而事实上,他是最可怜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的时代,所以他有“人欲”则不达,一是受文官集团势力的牵制,二是受他内心思想的羁绊。他当然不能像正德皇帝一样,不顾名声为所欲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从小所有的教育与文官集团集体认同的道德标准如出一辙,这些从始至终束缚着他。他试图打破这个无形的牢笼,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要那般绝情的清算他,但最后这种种在后人看来竟像个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气而已,这种报复行为对于他自身获得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裨益。身为皇帝又怎样,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

如果说万历皇帝是小打小闹试图冲破牢笼的小丑,那张居正相比要更高一筹,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掌控了更多人的命运,只是聪明一世却不能逃脱时代对他命运的书写。张居正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但他不是懦弱的任由这个集团任由这个帝国自生自灭的人,他是这六个历史人物中眼界格局最大的,他试图用一系列改革来重振明朝的政治经济,“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政策,着实一改明朝往日奄奄一息的状态,像是给得了绝症的病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大明帝国重获新生。然而与时代相比,张居正他个人寿命的长短有限,他个人的力量也有限,他无法在短期内创建一个可以和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一样可以自我运行的机制,所以待他死后,他所实行的改革也戛然而止,帝国的一切又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上,甚至他当初扔下的那块想要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倒成了拖拽大明帝国走向深渊的一块陨石。他的离去,注定是个悲剧。

申时行的登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文官集团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但正如那句话“世间再无张居正”一样,他无法做到超越他。他与张居正的区别在于,不管张居正个人生活有多么奢靡贪腐、政治上有多么的强权凌弱,但他有能力掌控全局,而申时行更像是个和事佬,他懂得阴阳之道,知道用什么办法去抑制人性阴暗的一面而呈现出美好的一面,但他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懦弱的逃避着一切,却又想在时代中留下印记,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大明帝国缓缓的逝去,少些痛苦与无济的挣扎。他大概也是看透了一切,时代的洪流里即便像张居正粉身碎骨全部怕又如何,既然扭转不了大的时代发展局面,那只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减少当下的矛盾就好。在时代面前,他是佛系的,深知被裹挟着前行,平静的接受着一切,不挣扎不痛苦。

与申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是海瑞,这个从底层一步步走到历史舞台中央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执念。他是有信仰的人,他从不质疑道德标准以及上层制定的法律制度,即使多么的严苛,他也能时刻做到严于律己。在他看来,“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的接受”。这即是他的幸又是他的不幸。所谓的幸事在于他出淤泥而不染,不受外界的影响,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人做事能够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已经做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一层次——自我实现,所以他内心是安定而富足的。但这又是他的不幸,他与其他人相比就是另类,如果只是要求自己达到标准也罢,他的执念还要求别人也要按照这一标准来。可是,他不曾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自身的能力,也不曾清晰的认识到造成帝国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上层建筑问题,最终与时代抗争的结局也着实让后人感到惋惜。

相比以上几个人物,戚继光在重文轻武的大明王朝脱颖而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他是治军的好手,凭借“连坐法”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戚家军,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于此,还体现在战略战术以及指挥才能上。但他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在于,他是一个能够清醒认识现实的人,他清楚的认识到时代背景下,什么他能做什么他不能做,以及该如何做能把效用发挥到最大。与其他人相比,他是在那个在时代洪流中拿着浆划着小舟顺势而为的人,他做到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能留得青史在人间,只是时代给予他发挥自身才华的推力之外也给予了阻挡他前行的大石头。他大概也万万没有想到他借助力量的大人物张居正死后他的境遇也会急转直下。正如书中所说“戚继光的不幸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终了,也免不了被时代裹挟着走入坟墓。

万历十五年最后一个篇章讲的是思想家李贽,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时代产物的代表,这就注定他悲惨的下场。他一方面接受着千百年来影响着文官集团的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竭尽全力的想打破这种桎梏探寻思想上的自由。但他所处的时代,“传统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他想要另辟蹊径自成体系,却总也无法彻底的摆脱掉传统思想的束缚。这种焦灼感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因为1587年——万历十五年,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一年,但从它开始,帝国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晚期,一切机制都已经趋于僵化,内部的变革已经无济于事,它亟待一场来自外界的力量,豁出个口子,展开新的一页篇章。

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万历十五年,离下一个时代的开端鸦片战争还有253年......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2篇

最早是从高中语文书中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的,因为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孔孟》是黄仁宇写的。在那篇课文中,黄仁宇对比了孔子的轻松愉快和孟子的凡事紧张,探究这种不同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他认为,这两位哲人不同的主张除了性格不同之外,深层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不同:孔子生活于春秋中后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尚存贵族气质,尚受“礼”的制约,比如不搞偷袭,下战书,三鼓而动,不追溃兵等,虽然这制约力快要绷不住了。但战事的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所以孔子对于“克己复礼”尚存希望,还能憧憬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踏青野餐。孟子呢,生活在战国时代,战争已经完全抛弃了贵族之礼的制约,全面进入血腥野蛮的大屠杀时代,各种手段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灭国。在这样的时代中,孟子的张扬个性、革命激情就相得益彰了。在这篇文章中,黄仁宇用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分析哲学风格流变的问题,很有说服力。

那时就听老师说黄仁宇有一本《万历十五年》,但我的高中既没有、也不允许读课外书。现在终于还愿了,耶!

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书名叫“万历十五年”呢?书中开宗明义:“公元1587年,丁亥年,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并无大事可叙”,是普通平淡的一年。然而,“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是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易于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是细节末端,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

黄仁宇依据他的“大历史观”来写这本书,“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用他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万历十五年》共有7章,每一章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每一个故事都指向共同的主题,一个令人沮丧的主题——批判已陷入僵化的文官制度。在黄仁宇看来,以科举制度、儒家理念为基础的文官制度经过千年的生长,已陷入末流之弊,变得僵化、窒息而又根深蒂固,不可撼动,正是文官制度,让官员们把脑力、精力都内耗在了人际关系的盘算中,让他们陷在“宫斗”“党争”的泥沼里,看不见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国家边疆的危机。文官制度,让本来早熟早慧、心怀理想的万历皇帝变成了“活着的祖宗”;让首辅申时行一辈子中庸无为;让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改革半途夭折;让戚继光失去了改革军队、巩固国防的机会;让李贽在鄙弃传统又找不到新出路的困境中痛苦、绝望,自杀。

这种制度让各种力量都胶着、钳制、无法脱身。让我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的一个镜头:包租婆、包租公、火云邪神三个人彼此钳制,动弹不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 第3篇

作者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以明代历史上极为平常的一年DD万历十年,即1587年为横切面,深刻剖析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根本弊病:“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自序P4]书中的主要人物,上至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朱翊钧,中至代表儒家正统学派,文官集团的代表的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纯儒学派的代表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有才能的武将蓟州总兵戚继光,封建时代的异端DD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就是书中侧面提及的人物,“也统统没有好结果。”究其原因,作者指出,是由于“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孔孟之道战胜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它的依赖程度也愈大。唐宋以后,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宋代朱熹对儒学进行了发展,其所著《四书集注》成为明清读书人的教科书,也成为宋以后统治者所依赖的支柱,并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形地统治着整个社会。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对儒学中的糟粕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万历皇帝原也有励精图治的雄心,但最终意志消沉,无为而终。一方面,他要实行一种有效的统治,就必须以儒家礼教作为法理基础;另一方面,他又无法突破和改变儒家礼教,如在废长立幼、操练御林军、修建皇陵等问题上,万历或遭遇到大臣群体的明确反对,或是委婉的劝告,或是软性的但却是不可背离的抵制。正如书中所写:“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社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万历十五年》中写了先后以首辅身份出现的两个人:张居正、申时行。二人的相同之处是:熟知儒家礼仪,并以此拼力维护封建统治,辅助皇帝,但两人不同风格是:张居正居高位而傲,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去推进治理,从而落得生时大权在手,威风八面,死后遭到彻底清算,殃及子孙。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熟知文官集团“阳”与“阴”的双重性格,以调和为主,维持着帝国的延行。而最终还是由于“立储”遭到了文官们的参劾,不得辞职家居。

“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是典型的儒家主义者,他三次罢官,固然有其刚直不阿的一方面,但也表露出他不切实际僵硬保守的风格不为当时代的人所接受和效仿。只碍于他的“清廉”之名,朝廷才不得不授予他闲职。海瑞的一生经历,表明了“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P139]

《万历十五年》中另一个悲剧人物DD戚继光,他的悲剧一生也同样折射了帝国走向衰亡的过程。戚继光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他率领他的“戚家军”在平倭战斗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倭乱平息后,他又被调往北方,依靠南方旧部训练出一支蓟州军,成为阻遏俺答南侵的铜墙铁壁。戚继光一生战绩斐然,然而,从书中可看到其凸现的务实的武官集团与高唱道德的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儒家重文轻武,军事体制的设计不是出于国防的考虑,而是为对付国内的叛乱,因此,国家的军备糟糕到了极点,正规军队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戚家军几乎就是一支私人军队,从政府那里很难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由于政府提供的火器质量太差,他的军队在战斗中竟不敢放手使用当时先进的火器。本来戚继光注重效率和务实的思维就与儒家因循守旧的习惯及整个旧体制有着尖锐的矛盾,再加上他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张居正死后,他也就随之被革职,晚景凄凉,一贫如洗,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万历十五年》中最后一位人物就是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弃官不仕,别妇抛雏,创建佛院,著书立作的被视为封建异端的李贽,书中说他是一位“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是儒家的信徒,1552年得中举人后,一直沉浮于下僚而不得志,最后才被任为云南姚安府知府。李贽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的虚伪甚至自己都做过不留情面的抨击,如他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饫德。分明一介不与,而以有莘借口;分明毫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动力与物迕,心与口违。”李贽的悲观及内心矛盾,正是他所属时代所赋予的。儒家的因循守旧及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使得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革新无法在其中孕育,人的理智和自由也受限,被压缩以至矛盾、灰心消极。李贽在自裁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

儒家发展到明代,已愈益保守僵化,和社会的实际发展不能适应,而统治者以儒家治国,并以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来代替法制,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准绳是道德,因而政治斗争往往在形式上转化为道德之争,而道德的衡量标准又是一套固定的礼仪,于是道德之争又体现为礼仪之争。而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说,礼仪只是精神内容的外在形式,无论如何它不应比它所指称的事物本身更重要,而儒家礼教则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代表某种事物的符号当作了事物本身,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为礼仪而礼仪。这种形式主义无疑是封建帝国腐朽的表征之一。而在这种制度下培养出的人或是扭曲、虚伪的,或是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书呆子,或是阴阳两面的人格分裂者。《万历十五年》中的张居正要求朝中官员廉洁自律,而他私下却聚财敛富,生活奢靡;海瑞被奉为首先楷模,而他的家庭生活却彻底悲剧,曾两次休妻,第三个妻子莫名其妙地死去,一个妾自杀,等等都说明了在封建儒家礼教下人的悲剧性。

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此时,虽然从综合国力来看,明代远远超过了西方各国,但由于整个国家体制、制度上的迂腐,在西方各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肆朝廷海外扩张相反,明代却愈加闭关锁国,以空洞的儒家礼教维持着旧秩序,从而导致了明、清日益的衰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 第4篇

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许多重大的宫廷斗争中,都是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消失所牵起的轩然大波,比如说首辅的张居正,他在任期间,父亲突然去世,这本来只是礼仪上的问题,但偏偏在文官集团的添盐加醋下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在本书中,作者是以阴阳的思想来阐述的。阳既是光明磊落、不顾生命安危誓死捍卫道德的人;阴既是所谓的贪官、贪财贪权。阴阳之间的不断冲突,是导致x弹爆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既是是阳者也有阴,阴着也有阳,在这个物序流转的世界里,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谁又能把王朝的覆灭归罪于哪一方呢?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 第5篇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中高育良书记经常提起的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历史。从一开始了解万历的枯燥无味慢慢地到想要对历史了解得更深,对书中人物了解得更全面。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段历史怎么样,而是某个历史人物如何。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位高权重的人物呼风唤雨,总是羡慕不已。万历虽然身为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处处受朝中文官约束。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6篇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7篇

张居正的确很快,但是不见得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太快。只是现实没有给他放慢的机会。万历年幼尚有他改革的机会,一待万历成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他的种种措施很有可能化为泡影。

他必须在短短十几年内获得成功。书中一章取名为世上再无张居正,倒是反映出作者对张居正的些许惋惜之情。如果多那么几个张居正,前赴后继般努力进行变革,张居正也不需要那么急切,可以按部就班理清各种复杂交错的社会关系,将整个社会推上正轨。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8篇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点出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幅幅众生相,才惊觉原来已经看到结尾了。《万历十五年》阅读结束,但是意犹未尽。将李贽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见黄仁宇先生决定将大部分力气直接进行僵化凝固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同时,也借助于现今哲学成就来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很可惜,作者最殚精竭虑的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将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许时隔些年,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这一章,我看到了黄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碰撞最剧烈的地方。我们古代的哲学,至少是万历及以前的和汉朝罢黜百家之间,都无法跳脱儒家正统思想,但是跳脱不了却也难加以改进,使之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从什么时候儒家思想对于时代已无指导作用,作者没有解答,统治集团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渐迂腐是互为因果的。非常喜欢结尾的一段,真个是掩卷叹息,静坐感慨。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9篇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当今现实社会的影子。

若将万历儿时看做我们的当代,他原本聪明敏感、乐于上进,也曾经励精图治、喜欢读书,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为臣僚的老师或家长,从不曾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同样也像像我们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原本活泼好动、乐于思考,最终却极度厌学。

诸如参加完升学考,要将书本剪碎或早上依旧习惯的坐在写字台前却不知道该干什么。

所以,万历皇帝作为学生,臣僚做为教师,最大的失败之处,是大臣们剥夺了万历作为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应有的个性、思想和活力。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10篇

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如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作者黄仁宇在书中的《自序》里写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选自《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三联书店出版,句子在第四页)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同时在统治者的有意引导下,君主乃至百姓人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甚至直到今天这一道德准则仍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从好的一面讲,这根深蒂固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能让其他企图欺辱我们国家的人感到钦佩。从坏的一面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在微博微信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妄下断言,出言伤人,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11篇

黄仁宇先生为美籍华人,年轻时在国内经历了国民党时期的军旅生涯,后去美国学习,逐渐交际圈也覆盖多个党派的人员,落魄时也打了不少杂工填补家用,此书完稿于1976年,当时国内的生态很难有发表的空间,国外发表也是一波三折。

回到书籍本身。此书以万历十五年这一年为切入点对明王朝的兴衰展开论述。为什么选择这一年呢?在作者看来,这一年是古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开篇,此书以万历十五年的一件小事开启,众朝臣听信谣言赴午朝集会,引出了皇帝多年未午朝及怠政的背景。

此书吸引人的地方是其不同于许多传统严肃的编年体历史学术书籍,它以人物和故事为切入点展开历史的画卷;但它必然远强于故事书和野史,因为它有严格海量的历史考究。

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第12篇

万历是个聪明人,他明白,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碌碌无为的昏君,明朝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而且,在封建官僚制度中,他的想法根本无法实施,于是,他彻底绝望了。他把国家大事都交给沈士行,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郑贵妃能够了解他。可他在位40年,在这四十年中,中国渡过了一段极为黑暗的时期,这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其实,我觉得,即便万历皇帝知道了这些也不应该对朝政放弃不管。因为他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好皇帝,那样即便明朝后来灭亡了,后世的人也不会怪罪他,因为封建官僚制度是一定会灭亡的。其实,万历皇帝本来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只不过没了张居正,有了郑贵妃,万历皇帝就整天与郑贵妃享乐,几十年都不上朝,万历皇帝就完全堕落了。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