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精选12篇)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第1篇

无线网络 (wireless network) 主要是将发射和接收装置与交换机相连接, 形成一个通过无线设备进行信息传输的网络结构。无线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可以直接传输给交换机, 交换机和路由器相连并接入互联网, 以确保无线终端的网络连接。无线网络技术具有可移动性、安装简单、灵活性高等特点。作为传统有线网络的发展和延伸,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以下就对无线网技术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灵活性, 无线网络不受空间上的限制,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和配置工作站。2、成本低, 无线网络技术省略了大量的布线工程, 有效地节省了建设成本。3、移动性, 没有时间、地域的影响, 随时随地, 轻松互联。4、易安装, 在组建、配置以及维护方面要比传统有线网络更加便捷。

二、网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 发展的前提是安全问题, 构建安全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 对于无线网络应用及发展尤为重要。

1、网络接入安全性。网络接入的安全性主要是用户端安全的接收业务信息, 在此过程中用户可对接入点进行配置, 要求用户端接入时输入口令。如果没有口令, 入侵者就可以通过启用一个无线客户端与接入点通信, 从而连接到内部网络。

2、网络域的安全性。对于无线网络的网域安全的产生, 主要在于用户操作的不规范性、随意性导致。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一些用户采用邻近的无线网络进行互联网的访问等操作。这样一来, 不仅会对网络宽带进行大量的占用, 出现网络卡顿;而且在此网络链接之下, 应用网络进行相关软件等的下载, 极易面临病毒等的攻击, 这就给网络及用户信息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

3、应用域的安全性。该方面的安全性主要集中在用户域和提供者域中的信息交换过程中。攻击者用类似于有线网络的技术捕获无线通信。其中有许多工具可以捕获连接会话的最初部分, 而其数据一般会包含用户名和口令, 通过这些口令可以获取用户会话和执行一些非授权的命令等。

三、网无线网络安全预防措施

对于无线网络的安全防范, 是一项复杂而的工作, 特别是上述安全问题的存在, 强调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在笔者看来, 我们可以基于公钥基础设施 (PKI) 的双向身份验证方案对无线网络进行安全防护。当前, PKI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有了较大提高, 特别是公钥加密的方式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在X.509 标准中, PKI系统还被定义为支持认证、加密, 提供完整性以及可追踪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基于PKI系统的双向身份验证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图1 所示:

从图1 中可以看出, 基于PKI系统的双向身份验证方案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发送和接收文件的过程中通过公钥加密体制, 将文件进行加密和解密, 其中加密密钥是公开的形式, 而解密密钥则是保密的形式。发送者用接收方的公钥加密, 而接收方则用属于自己的保密公钥进行解密。在设计基于PKI系统的双向身份验证方案过程中, 我们需要情调的是对数字证书格式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数字证书格式是以X.509标准来定义的, X.509 是ITU-T设计的PKI标准, 主要是用来解决X.500 目录中有关于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问题而设计的, 对于互联网的安全防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 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脑、手机上网、视频电话、网络会议以及数字电视等都是通过无线网络来进行信号传输的, 而且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通信业务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未来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必须要给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服务, 同时这也是无线网络运营商的生存之道。

摘要:无线网络技术的出现, 让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和无线传输的特性, 让整个无线网络终端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尤其是现阶段个人隐私以及一些敏感类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 使得网络安全成为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无线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 并在此基础上对无线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浅析。

关键词: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魏亮, 魏薇.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相关工作综述[J].电信网技术.2011 (03)

[2]马广宇.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现状与发展探讨[J].电信技术.2013 (05)

网络防御技术安全防护论文 第2篇

关键词:P2DR模型主动防御技术SCADA调度自动化

随着农网改造的进行,各电力部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除完成SCADA功能外,基本实现了高级的分析功能,如网络拓扑分析、状态估计、潮流计算、安全分析、经济调度等,使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改善了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条件,加快了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的步伐。目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的“心脏”[1]。正因如此,调度自动化系统对防范病毒和*客攻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第30号令)[9]中规定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电力管理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电力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可靠性高的自身安全防护设施,不得与安全等级低的系统直接相联。而从目前的调度自动化安全防护技术应用调查结果来看,不少电力部门虽然在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中部署了一些网络安全产品,但这些产品没有形成体系,有的只是购买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保障安全的技术单一,尚有许多薄弱环节没有覆盖到,对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没有统一长远的规划,网络中有许多安全隐患,个别地方甚至没有考虑到安全防护问题,如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之间,调度自动化系统和MIS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等,如何保证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病毒侵入,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电力系统采用的现有安全防护技术方法方面,大部分电力企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被动防御技术,有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等,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其缺陷。防火墙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对病毒、访问限制、后门威胁和对于内部的*客攻击等都无法起到作用。入侵检测则有很高的漏报率和误报率[4]。这些都必须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手段来防范*客攻击与病毒入侵,本文基于传统安全技术和主动防御技术相结合,依据动态信息安全P2DR模型,考虑到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安全防护模型,对于提高调度自动化系统防病毒和*客攻击水平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威胁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的技术因素

无线网络的安全技术与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无线网络技术;安全机制;加密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The Safet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Chen Yu1,Yin Lili2

(1.Harbor Management Bureau Jingdezhen Branch,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3000,China;2.Construction Departement Shenyang Gas Heat Research Institute,Nanchang110025,China)

Abstract: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network, the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quick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ness and flexibl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 while wireless local network will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thesis studies the wireless network safety mechanism and the encryption methods.

Keywords: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Safety mechanism;Encrytion methods

无论对于当前还是未来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实现自我优化是必由之路。本文从理论上研究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自动优化,给出无线网络RAN自动优化的系统体系结构。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和过程的可行性,对于自我优化系统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一是选择一种现行网络验证优化概率模型的实际有效性,二是研究如何实现基于知识的优化模型和基于数据的优化模型在同一个自我优化系统的有机结合。

一、保证无线网络安全的机制

身份认证:对于无线网络的认证可以是基于设备的,通过共享的WEP密钥来实现。它也可以是基于用户的,使用EAP来实现。无线EAP认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EAP-TLS、 EAP-TTLS、LEAP和PEAP。

访问控制:网络用户的访问控制主要通过AAA服务器来实现。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可扩展性,有些访问控制服务器在802.1x的各安全端口上提供了机器认证,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当用户成功通过802.1x规定端口的识别后才能进行端口访问。此外还可以利用SSID和MAC地址过滤。服务集标志符(SSID)是目前无线访问点采用的识别字符串,该标志符一般由设备制造商设定,每种标识符都使用默认短语,由于每个无线工作站的网卡都有唯一的物理地址,所以用户可以设置访问点,维护一组允许的MAC 地址列表,实现物理地址过滤。这要求AP中的MAC地址列表必须随时更新,可扩展性差,无法实现机器在不同AP之间的漫游;而且MAC地址在理论上可以伪造,因此,这也是较低级的授权认证。但它是阻止非法访问无线网络的一种理想方式,能有效保护网络安全。

完整性:通过使用WEP或TKIP,无线网络提供数据包原始完整性。有线等效保密协议是由802.11 标准定义的,用于在无线局域网中保护链路层数据。WEP 也提供认证功能,当加密机制功能启用,客户端要尝试连接上AP时,AP 会发出一个Challenge Packet 给客户端,客户端再利用共享密钥将此值加密后送回存取点以进行认证比对,如果正确无误,才能获准存取网络的资源。在IEEE 802.11i规范中,TKIP: 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负责处理无线安全问题的加密部分。

二、无线网络技术加密方法的研究

WEP技术也叫对等保密技术,可提供最低限度的安全,该技术一般在网络链路层进行RC4对称加密,无线上网用户的密钥内容一定要与无线节点的密钥内容完全相同,才能正确地访问到网络内容。WEP加密技术为我们普通用户提供了40位、128位甚至152位长度的几种密钥算法机制。一旦无线上网信号经过WEP加密后,本地无线网络附近的非法用户即使通过专业工具窃取到网上的传输信号,也无法看到其中的具体内容,这样数据发送安全性和接收安全性就会大大提高。而且WEP加密的选用位数越高,非法用户破解无线上网信号的难度就越大,本地无线网络的安全系数也就越高。

Wi-Fi保护接入(WPA)。制定Wi-Fi保护接入协议是为改善或替换有漏洞的WEP加密方式。WPA采用有效的密钥分发机制,可跨越不同厂商的无线网卡实现应用。WPA使公共场所安全地部署无线网络成为可能。WEP的缺陷在于其加密密钥为静态而非动态,而WPA可不断的转换密钥。WPA包括暂时密钥完整性协议TKIP和802.1x机制。TKIP与802.1x一起为移动客户机提供了动态密钥加密和相互认证功能。TKIP为WEP引入了新的算法,这些新算法包括扩展的48位初始向量与相关的序列规则、数据包密钥构建、密钥生成与分发功能和信息完整性码。WPA可以与利用802.1x和EAP的认证服务器连接。这台认证服务器用于保存用户证书。这种功能可以实现有效的认证控制以及与已有信息系统的集成。WPA除了无法解决拒绝服务(DoS)攻击外弥补了WEP其他的安全问题。

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TKIP)。是针对无线LANs安全的IEEE 802.11i加密标准的一部分。TKIP利用带有128密钥的流密码进行加密和64位的流密码进行验证。TKIP是一种基础性的技术,允许WPA向下兼容WEP协议和现有的无线硬件。TKIP与WEP一起工作,组成了一个更长的128位密钥,并根据每个数据包变换密钥,使这个密钥比单独使用WEP协议安全许多倍。

可扩展认证协议(EAP)。通过允许使用任意长度的凭据和信息交换的任意身份验证方法,来扩展点对点协议(PPP)。EAP已被开发以响应身份验证方法的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使用EAP,可以支持其他身份验证方案,如令牌卡、一次性密码、使用智能卡的公钥身份验证以及证书等。有EAP的支持,WPA加密可提供与控制访问无线网络有关的更多的功能。

三、结论

随着笔记本计算机和掌上型电脑的出现及广泛使用,无线网的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的高速增长,无线技术中的信息传输和安全保护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多数无线协议和无线技术还不能进行高效率和可靠的传输,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安全机制来充分保证用户信息的私密性。无线信息安全机制目前仍处于制订标准阶段,这些都要求还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英)瓦卡(Vacca,J.R.).无线宽带网络技术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7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方案探讨 第4篇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和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承载工具。同样,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基于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企业内部专网系统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如:网络规模在不断扩大、信息的内容和信息量在不断增长, 网络应用和规模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更大程度的安全问题, 这些安全威胁以不同的技术形式同步地在迅速更新, 并且以简单的传播方式泛滥, 使得网络维护者不得不对潜在的威胁进行防御及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多种威胁技术的变化发展及威胁对企业专网系统的IT安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安全风险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接入专网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普及需要和总部的数据交换也越来越多。对整个系统和专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而另一方面, Internet技术已得到广泛使用, E-mail、Web2.0和终端PC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但同时病毒和黑客也日益猖獗, 系统和数据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2. 网络安全方案

防火墙是最具策略性的网络安全基础结构组件, 可以检测所有通信流。因此, 防火墙是企业网络安全控制的中心, 通过部署防火墙来强化网络的安全性, 是实施安全策略的最有效位置。不过, 传统的防火墙是依靠端口和通信协议来区分通信流内容, 这样导致精心设计的应用程序和技术内行的用户可以轻松地绕过它们;例如, 可以利用跳端口技术、使用SSL、利用80端口秘密侵入或者使用非标准端口来绕过这些防火墙。

由此带来的可视化和控制丧失会使管理员处于不利地位, 失去应用控制的结果会让企业暴露在商业风险之下, 并使企业面临网络中断、违反规定、运营维护成本增加和可能丢失数据等风险。用于恢复可视化和控制的传统方法要求在防火墙的后面或通过采用插接件集成的组合方式, 单独部署其他的“辅助防火墙”。上述两种方法由于存在通信流可视化受限、管理繁琐和多重延迟 (将引发扫描进程) 的不足, 均无法解决可视化和控制问题。现在需要一种完全颠覆式的方法来恢复可视化和控制。而新一代防火墙也必须具备如下要素:

(1) 识别应用程序而非端口:准确识别应用程序身份, 检测所有端口, 而且不论应用程序使用何种协议、SSL、加密技术或规避策略。应用程序的身份构成所有安全策略的基础。 (识别七层或七层以上应用)

(2) 识别用户, 而不仅仅识别IP地址。利用企业目录中存储的信息来执行可视化、策略创建、报告和取证调查等操作。

(3) 实时检查内容。帮助网络防御在应用程序通信流中嵌入的攻击行为和恶意软件, 并且实现低延迟和高吞吐速度。

(4) 简化策略管理。通过易用的图形化工具和策略编辑器 (来恢复可视化和控制。

(5) 提供数千兆位或万兆位的数据吞吐量。在一个专门构建的平台上结合高性能硬件和软件来实现低延迟和数千兆位的数据吞吐量性能

2.1 产品与部署方式

本文就Palo Alto Networks新一代安全防护网关部署方案进行探讨, 该产品采用全新设计的软/硬件架构, 可在不影响任何服务的前提下, 以旁路模式、透明模式等接入现有网络架构中, 协助网管人员进行环境状态分析, 并将分析过程中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后生成报表, 从而进一步发现潜在安全风险, 作为安全策略调整的判断依据。

2.2 解决方案功能

本方案产品突破了传统的防火墙和UTM的缺陷, 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上进一步强化了网络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视性的同时保持应用层线速的特性。主要功能如下:

(1) 应用程序、用户和内容的可视化

管理员可使用一组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工具来快速查看穿越网络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的使用者以及可能造成的安全影响, 从而使管理员能够制定更多与业务相关的安全策略。

(2) 应用程序命令中心:这是一项无需执行任何配置工作的标准功能, 以图形方式显示有关当前网络活动 (包括应用程序、URL类别、威胁和数据) 的大量信息, 为管理员提供所需的数据, 供其做出更为合理的安全策略决定。

(3) 管理:管理员可以使用基于Web的界面、完全的命令行界面或集中式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控制防火墙。可基于角色的管理, 将不同的管理职能委派给合适的个人。

(4) 日志记录和报告:可完全自定义和安排的预定义报告提供有关网络上的应用程序、用户和威胁的详细视图。

2.3 解决方案特色

(1) 以APP-ID、User-ID及Content-ID三种独特的识别技术, 以统一策略方式对使用者 (群组) 、应用程序及内容提供访问控制、安全管理及带宽控制解决方案, 此创新的技术建构于“单通道平行处理 (SP3) ”先进的硬件+软件系统架构下, 实现低延迟及高效率的特性, 解决传统FW+IPS+UTM对应用处理效能不佳的现况。

(2) 实现了对应用程序和内容的前所未有的可视化和控制 (按用户而不仅仅是按IP地址) , 并且速度可以高达10Gbps, 精确地识别应用程序使用的端口、协议、规避策略或SSL加密算法, 扫描内容来阻止威胁和防止数据泄露。

(3) 对网络中传输的应用程序和用户进行深度识别并进行内容的分析, 提供完整的可视度和控制能力。

(4) 提供多样化NAT转址功能:传统NAT服务, 仅能利用单一或少数外部IP地址, 提供内部使用者做为IP地址转换之用, 其瓶颈在于能做为NAT转换的外部IP地址数量过少, 当内部有不当使用行为发生, 致使该IP地址被全球ISP服务业者列为黑名单后, 将造成内部网络用户无法存取因特网资源;本方案提供具有多对多特性的地址转换服务功能, 让IT人员可以利用较多的外部IP地址做为地址转换, 避免因少数外部IP被封锁而造成无法上网, 再次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5) 用户行为控制:不仅具备广泛应用程序识别能力, 还将无线网络用户纳入集中的控制管理, 可对无线网络使用情况, 提供最为详细丰富的用户使用数据。

(6) 流量地图功能:流量地图清楚呈现资料流向并能连结集中化的事件分析界面。

3. 总结

新一代防火墙解决了网络应用的可视性问题, 有效杜绝利用跳端口技术、使用SSL、80端口或非标准端口绕过传统防火墙攻击企业网络行为,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防火墙集成多个安全系统, 却无法真正有效协同工作的缺陷, 大大提高数据实时转发效率, 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嘉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2期。

[2]曹建文, 柴世红;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6期。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第5篇

针对于网络安全的内涵分析:

①要弄清网络系统受到的威胁及脆弱性,以便人们能注意到网络这些弱点和它存在的特殊性问题。

②要告诉人们怎样保护网络系统的各种资源,避免或减少自然或人为的破坏。

③要开发和实施卓有成效的安全策略,尽可能减小网络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④要准备适当的应急计划,使网络系统中的设备、设施、软件和数据受到破坏和攻击时,能够尽快恢复工作。

⑤要制订完备的安全管理措施,并定期检查这些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措施:

防火墙技术

尽管近年来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不断涌现,但目前防火墙仍是网络系统安全保护中最常用的技术。防火墙系统是一种网络安全部件,它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还可以是芯片级防火墙。这种安全部件处于被保护网络和其他网络的边界,接收进出于被保护网络的数据流,并根据防火墙所配置的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过滤或作出其他操作,防火墙系统不仅能够保护网络资源不受外部的侵入,而且还能够拦截被保护网络向外传送有价值的信息。

TPM技术的应用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Mark Ryan教授作了题为“Attacks on the Trusted Platform Module,andSolutions”的报告。TPM是如今信息安全领域一个很热的研究方向,Mark Ryan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一种能够抵抗对TPM平台攻击的方法。为了达到攻击的目的,攻击者常常会回避一些非常重要的TPM操作,假冒成TPM用户或者对于用户假冒成为TPM。通过观察这些手段用户可以描述出被修改的TPM协议,从而避免这些攻击,同时使用协议的自修复技术来保证网络和用户的安全。

限制拨号

限制拨号接入或远程网络连接限制拨号用户的接人和限制用户从远程登人的功能。并且记录用户活动。若使用公共非安全的介质(如Intemet)进行传输,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若采用专线传输,则费用巨大。即虚拟专用网(PrivateNetwork)提供了一种通过公共非安全的介质(如Intemet)建立安全专用连接的技术。它可以帮助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商业伙伴等建立穿越开放的公用网络的安全隧道。在高安全环境下设定远程连接要求证件检验,在客户端证明使用强的密码认证方法。远程存取依然是最微弱的连接,如果不正确地实施控制策略,在许多情况下将会被人侵者利用。因此,为了保证的安全性,认证、加密和访问控制必须紧密结合。从公司网络划分出独立的网段给拨号用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种解答可能有许多功能特点。如果您的网络用户需要拨号回到被预先指定的数字是一个好方式,这样可以保证后面设置确实连接到用户的家里。另一考虑是,用户不能在本地机器存放密码,他访问网络的密码不应该被保存,应该在每次连接时键人。

恢复机制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还有一项必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合理可靠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美国的9.11事件凸显了信息备份的重要性。在该事件中,一些企业的包括大量计划书、贸易协议、交易记录等档案信息在内的信息由于没有进行异地备份而再无法得到恢复,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此次事件之后,各行业都提高了对信息备份制度的重视。在9.11事件发生之前,尽管备份数据也是一项必要任务,但其执行过程并不那么精确或规律。但是,它现在已经成为一项必须实现的要求。”美国位于华盛顿的国家医学图书馆将其信息通过网络备份到宾夕法尼亚州,之所以选择该州,是因为通过统计发现那里发生地震的概率最小,可见其对数据备份的重视程度。备份制度对于安全性遭受损害的档案信息的恢复至关重要。

浅析网络安全技术 第6篇

【摘要】文中论述了防火墙部署原则,并从防火墙部署的位置详细阐述了防火墙的选择标准。并就信息交换加密技术的分类及RSA算法作以分析,针对PKI技术这一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论述了其安全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PKI技术

1 概述

网络防火墙技术的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是最先受到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技术,就其产品的主流趋势而言,大多数代理服务器也集成了包滤技术,这两种技术的混合应用显然比单独使用更具有大的优势。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在哪些地方部署防火墙呢?首先,应该安装防火墙的位置是公司内部网络与外部Internet的接口处,以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其次,如果公司内部网络规模较大,并且设置有虚拟局域网(VLAN),则应该在各个VLAN之间设置防火墙;第三,通过公网连接的总部与各分支机构之间也应该设置防火墙,如果有条件,还应该同时将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组成虚拟专用网(VPN)。安装防火墙的基本原则是:只要有恶意侵入的可能,无论是内部网络还是与外部公网的连接处,都应该安装防火墙。

2 防火墙的选择

选择防火墙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条:

2.1 总拥有成本防火墙产品作为网络系统的安全屏障,其总拥有成本(TCO)不应该超过受保护网络系统可能遭受最大损失的成本。如果仅做粗略估算,非关键部门的防火墙购置成本不应该超过网络系统的建设总成本,关键部门则应另当别论。

2.2 防火墙本身是安全的:作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防火墙本身也应该保证安全,不给外部侵入者以可乘之机。通常,防火墙的安全性问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防火墙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这类问题一般用户根本无从入手,只有通过权威认证机构的全面测试才能确定。其二是使用不当。一般来说,防火墙的许多配置需要系统管理员手工修改,如果系统管理员对防火墙不十分熟悉,就有可能在配置过程中遗留大量的安全漏洞。

2.3 可扩充性:

在网络系统建设的初期,由于内部信息系统的规模较小,遭受攻击造成的损失也较小,因此没有必要购置过于复杂和昂贵的防火墙产品。但随着网络的扩容和网络应用的增加,网络的风险成本也会急剧上升,此时便需要增加具有更高安全性的防火墙产品。好的产品应该留给用户足够的弹性空间,在安全水平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只选购基本系统,而随着要求的提高,用户仍然有进一步增加选件的余地。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用户的投资,对提供防火墙产品的厂商来说,也扩大了产品覆盖面。

3 加密技术

信息交换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3.1 对称加密技术:在对称加密技术中,对信息的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钥,也就是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对称加密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交换一方有N个交换对象,那么他就要维护N个私有密钥,对称加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共享一把私有密钥,交换双方的任何信息都是通过这把密钥加密后传送给对方的。如三重DES是DES(数据加密标准)的一种变形,这种方法使用两个独立的56为密钥对信息进行3次加密,从而使有效密钥长度达到112位。

3.2 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解密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非对称加密体系一般是建立在某些已知的数学难题之上,是计算机复杂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具有代表性是RSA公钥密码体制。

3.3 RSA算法:RSA算法是Rivest、Shamir和Adleman于1977年提出的第一个完善的公钥密码体制,其安全性是基于分解大整数的困难性。在RSA体制中使用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到目前为止,无法找到一个有效的算法来分解两大素数之积。RSA算法的描述如下:

公开密钥:n=pq(p、q分别为两个互异的大素数,p、q必须保密)

e与(p-1)(q-1)互素

私有密钥:d=e-1 {mod(p-1)(q-1)}

加密:c=me(mod n),其中m为明文,c为密文。

解密:m=cd(mod n)

利用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分解2048bit的大整数已经超过了64位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因此在目前和预见的将来,它是足够安全的。

3 PKI技术

PKI(Publie Key Infrastucture)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PKI技术是一种适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它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它是认证机构(CA)、注册机构(RA)、策略管理、密钥(Key)与证书(Certificate)管理、密钥备份与恢复、撤消系统等功能模块的有机结合。

3.1 认证机构:

CA(Certification Authorty)就是这样一个确保信任度的权威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颁发证书、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构建一个具有较强安全性的CA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与密码学有关系,而且与整个PKI系统的构架和模型有关。

3.2 注册机构:

RA(Registration Authorty)是用户和CA的接口,它所获得的用户标识的准确性是CA颁发证书的基础。RA不仅要支持面对面的登记,也必须支持远程登记。要确保

整个PKI系统的安全、灵活,就必须设计和实现网络化、安全的且易于操作的RA系统。

3.3 策略管理:

在PKI系统中,制定并实现科学的安全策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安全策略必须适应不同的需求,并且能通过CA和RA技术融入到CA 和RA的系统实现中。同时,这些策略应该符合密码学和系统安全的要求,科学地应用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的理论,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互用性。

3.4 密钥备份和恢复: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更新密钥和恢复意外损坏的密钥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和实现健全的密钥管理方案,保证安全的密钥备份、更新、恢复,也是关系到整个PKI系统强健性、安全性、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3.5 证书管理与撤消系统:

证书是用来证明证书持有者身份的电子介质,它是用来绑定证书持有者身份和其相应公钥的。通常,这种绑定在已颁发证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有效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已颁发证书不再有效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证书撤消,证书撤消系统的实现是利用周期性的发布机制撤消证书或采用在线查询机制,随时查询被撤消的证书。

4 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动向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第7篇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扩大,网络安全风险也变的非常严重和复杂。原先由单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故障通过网络传给其他系统和主机,可造成大范围的瘫痪,再加上安全机制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网络风险日益加重。

1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1.1软件漏洞

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1.2配置不当

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 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 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1.3安全意识不强

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1.4病毒

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 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1.5黑客

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 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2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2.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的安全应用措施。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据预测近5年世界防火墙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4%。

目前,市场上防火墙产品很多,一些厂商还把防火墙技术并入其硬件产品中,即在其硬件产品中采取功能更加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可以预见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防火墙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渗透。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墙只能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扰,而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却无能为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安全,还需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来实现。

2.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数据加密技术按作用不同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匙管理技术4种。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是以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为目的,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有线路加密和端口加密两种方法;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的目的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密匙管理技术事实上是为了数据使用方便。密匙的管理技术包括密匙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另外,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 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3系统容灾技术

现阶段主要有基于数据备份和基于系统容错的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屏障,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但离线介质不能保证安全。数据容灾通过IP容灾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容灾使用两个存储器,在两者之间建立复制关系,一个放在本地,另一个放在异地。本地存储器供本地备份系统使用, 异地容灾备份存储器实时复制本地备份存储器的关键数据。二者通过IP相连,构成完整的数据容灾系统,也能提供数据库容灾功能。

集群技术是一种系统级的系统容错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冗余和容错来解决系统任何部件失效而引起的系统死机和不可用问题。集群系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本地集群网络和异地集群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分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可用性和容灾性。 其中异地集群网络的容灾性是最好的。存储、备份和容灾技术的充分结合,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是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存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存储器,将越来越让位于一体化的多功能网络存储器。

2.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它查询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 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现存的安全脆弱点。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扫描后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

2.5物理安全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1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2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 3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涉密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4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3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信息化进程,各种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和应用。网络安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其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相信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将会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伟.网络安全值得重视[J].企业研究.2000.

[2]王海滨,孙晓旻.银行网络安全及其阶段实施模型[J].中国金融电脑.2000.

[3]周卫军,马志彦.网络安全:软硬兼施[J].互联网周刊.2000.

[4]刘助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立法迫在眉睫[J].计算机安全.2001.

浅谈无线网络安全技术 第8篇

无线局域网由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 (AP) 、计算机和有关设备组成。采用单元结构, 将整个系统分成多个单元, 每个单元成为一个基本服务组 (BSS) , BSS的组成有以下三种方式:无中心的分布对等方式、有中心的的集中控制方式以及这两种方式的混合方式。

2 无线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2.1 窃听

无线网络易受匿名黑客的攻击, 攻击者可以截获无线电信号并解析出数据。窃听主要用于收集目标网络的信息, 包括谁在使用网络、能访问什么信息及网络设备的性能等。

2.2 通信阻断

有意或无意的干扰源可以阻断通信。对整个网络进行Do S攻击可以造成通信阻断, 使包括客户端和基站在内的整个区域的通信线路堵塞, 造成设备之间不能正常通信。针对无线网络Do S的攻击则很难预防。

2.3 数据的注入和篡改

黑客通过向已有连接中注入数据来截获连接或发送恶意数据或命令。攻击者能够通过基站插入数据或命令来篡改控制信息, 造成用户连接中断。数据注入可被用作Do S攻击。攻击者可以向网络接入点发送大量连接请求包, 使接入点用户连接数超标, 以此造成接入点拒绝合法用户的访问。

2.4 中间人攻击

中间人攻击比大多数攻击更复杂, 攻击者需要对网络有深入的了解。攻击者通常伪装成网络资源, 当受害者开始建立连接时, 攻击者会截获连接, 并与目的端建立连接, 同时将所有通信经攻击主机代理到目的端。这时, 攻击者就可以注入数据、修改通信数据或进行窃听攻击。

2.5 客户端伪装

通过对客户端的研究, 攻击者可以模仿或克隆客户端的身份信息, 以试图获得对网络或服务的访问。攻击者也可以通过窃取的访问设备来访问网络。要保证所有设备的物理安全非常困难, 当攻击者通过窃取的设备发起攻击时, 通过第二层访问控制手段来限制对资源的访问都将失去作用。

2.6 漫游造成的问题

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无线终端的移动性。在CDMA、GSM和无线以太网中, 漫游机制都是相似的。很多TCP/IP服务都要求客户端和服务器的IP地址保持不变, 但是, 当用户在网络中移动时, 不可避免地会离开一个子网而加入另一个子网, 这就要求无线网络提供漫游机制。在移动IP系统中, 当一个移动点漫游到一个网络时, 就会获得一个与地点有关的临时地址, 并注册到外地代理上;外地代理会与所属地代理联系, 通知所属地代理有关移动节点的接入情况。所属地代理将所有发往移动节点的数据包转发到外地代理上。这种机制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 攻击者可以通过对注册过程的重放来获取发送到移动节点的数据:其次, 攻击者也可以模拟移动节点以非法获取网络资源。

3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

3.1 物理地址过滤

每个无线客户端网卡都有唯一的48b物理地址标志, 可在AP中手工维护一组允许访问的MAC地址列表, 实现物理地址过滤。物理地址过滤属于硬件认证, 而不是用户认证。这种方式要求AP中的MAC地址列表必须随时更新。如果用户增加, 则扩展能力变差, 其效率会随着终端数目的增加而降低, 因此只适用于小型网络规模。非法用户通过网络监听就可获得合法的MAC地址表, 而MAC地址并不难修改, 因而非法用户完全可以通过盗用合法用户的MAC地址非法接入。

3.2 服务区标示符匹配

无线客户端必须设置于无线访问点AP相同的SSID才能访问IP。利用SSID设置, 可以很好地进行用户群体分组, 避免任意漫游带来的安全和访问性能降低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隐藏接入点 (AP) 及SSID区域的划分和权限控制来达到保密的目的, 因此可以认为SSID是一个很简单的口令, 通过提供口令认证机制, 确保一定程度的安全。如果配置AP向外广播其SSID, 那么安全程度就下降;因为一般情况下用户自己配置客户端系统, 很多人都知道该SSID, 所以很容易共享给非法用户。

3.3 连接对等保密

IEEE802.11b、IEEE802.11a以及IEEE802.11g协议中都包含有一个可选安全组件, 名为无线等效协议 (WEP) , 他可以对每一个企图访问无线网络的人的身份进行识别, 同时对网络传输内容进行加密。尽管现有无线网络标准中的WEP技术遭到了批评, 但如果能够正确使用WEP的全部功能, 那么WEP扔提供了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合理的安全措施。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注重密钥管理、避免使用缺省选项, 并确保在每个可能被攻击的位置上都进行了足够的加密。WEP使用了RC4加密算法, 该算法是采用的一种流密码。发送者和接收者都使用流密码, 从一个双方都知道的共享密钥创建一致的伪随机字符串。整个过程需要发送者使用流密码对传输内容执行逻辑异或操作, 产生加密内容。尽管理论上的分析认为WEP技术并不保险, 但是对于普通入侵者而言, WEP已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大多数无线路由器都使用至少支持40位加密的WEP, 但通常还支持128位甚至256位选项。在试图同网络连接的时候, 客户端设置中的SSID和密钥必须同无线路由器的匹配, 否则将会失败。

4 总结

无线网络技术的运用虽然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其所带来的安全威胁还是极大地阻挠了我们对无线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因此, 对于这些不法用户和恶意黑客对我们无线网络的攻击, 我们要随时保持应有的警惕, 同时, 我们也需要不断研发出严密、更加高端的安全防御产品, 从而使我们的无线网络更加安全。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化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资源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然而, 无线网络技术为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 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无线网络技术应用普及的一个主要障碍。

关键词:网络,安全,计算机技术,WLAN

参考文献

[1]曾湘黔, 主编.《网络安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2]康会光, 主编.《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第9篇

一、网络安全主要需研究的内容

1) 网络安全体系。组建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为处理各类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提供良好的通信平台。网络安全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模型、可信计算系统、网络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根据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分析, 确定需要保护的网络资产, 通过对网络资源攻击者、攻击目的与手段, 以及所造成后果的分析, 提出网络安全模型, 设计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研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安全体系研究的另一项内容是网络安全管理, 其中重要的是网络系统的安全评估标准与评估方法, 以便制订网络安全措施。

2) 系统平台安全。系统平台的安全研究主要涉及网络的物理安全、安全操作系统等。操作系统安全包括常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及其配置使用, 数据灾难备份与恢复以及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等。

3) 网络攻击与安全防护。互联网的基础是TCP/IP协议, 网络互联设备和具有联网能力的操作系统。TCP/IP协议体系存在着许多先天性的设计漏洞, 即使到最新版本仍然如此。也有一些漏洞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有关, 可以说是补无可补。如果不知道如何攻击, 再好的防御也经不住考验;若没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和措施, 不仅会影响。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而且合成胁到社会安全。网络安全攻防技术不仅涉及到网络攻击与入侵技术, 重要的是网络安全防护, 其内容涉及到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恶意代码防范与应急响应, 以及网络安全审计与计算机取证技术等。

4) 密码技术应用。密码学不仅可以为数据提供机密性方法, 还可以用于数据报文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以及身份认证。在多数情况下, 数据加密是保证数据机密性的唯一方法。一个加密网络, 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侵, 而且也是防范恶意代码的有效方法之一。

5) 网络安全应用。网络安全应用研究的内容比较宽泛, 主要包括网络层安全、虚拟专用网、安全电子邮件与web安全技术等。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初衷是资源共享、分组交换等, 这决定了互联网具有大跨度、分布式、无边界的特征。网络的这种开放性使攻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入侵, 并将破坏行为迅速传播。同时, 互联网还具有自然社会所不具有的隐蔽性, 一般无法有效识别网络用户的其实身份。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以二进制数码即数字化形式存在, 所以操作者能比较容易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篡改信息内容。如果没有适当的安全措施和安全访问控制方法, 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

1)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包含文件加密、口令加密和传输加密等。在传统密码体制中加密和解密采用的是同一密钥, 称为对称密码体制, 又称私钥系统。现代密码体制中加密和解密采用不同的密钥, 称为非对称密码体制, 又称公钥密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人们通常将对称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比如:利用DES或者TDEA对数据进行加密, 而采用RSA传递会话密钥。如果按照每次加密所处理的比特来分类, 可以将加密算法分为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前者每次只加密一个比特而后者则先将数据序列分组, 每次处理一个组。密码技术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防护技术之一。

2) 访问控制技术。网络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御和保护的核心策略。它规定了主体对客体访问的限制, 并在身份识别的基础上, 根据身份对提出资源访问的请求加以限制。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是对网络信息系统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 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安全机制。实现访问控制的技术、方法比较多, 譬如身份识别及防火墙等。身份识别是用户接入访问网络的关键环节。采用用户名 (或用户账号) 、口令是所有计算机系统进行访问控制的基本形式。用户账号只有系统管理员才能建立, 用于控制和限制普通用户访问网络, 包括访问时间、方式等。除此之外, 网络系统还应能控制用户登录入网的站点、限制用户入网的时间、限制用户入网的终端数量。当用户对交费网络的访问“资费”用尽时, 也应能限制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网络还应对用户的访问进行审计, 若口令输入多次不正确, 则认为是非法用户入侵, 给出报警信息等。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安全检测、监控技术。一般情况下, 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互联网连接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防火墙。防火墙是把一个单位的内部网络与整个互联网隔离开来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 利用它可以对传输的数据包进行限制。譬如允许一些数据包通过, 而禁止另一些数据包通过, 从而防止入侵。防火墙, 它在基于TCP/IP协议的过滤方面表现很出色, 同时具备网络地址转换、服务代理、流量统计、VPN等功能。

3) 网络安全检测与监控按术。网络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实时安全监控技术和安全扫描技术。实时安全监控技术通过硬件或软件实时检测网络数据流并将其与系统入侵特征数据库的数据相比较, 一旦发现有被攻击的迹象, 立即根据用户所定义的动作做出响应。这些动作可以是切断网络连接, 也可以是通知防火墙系统调整访问控制策赂, 过滤掉入侵的数据包。

4) 网络安全审计技术。网络安全审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网络环境下, 为了保障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不受来自外网和内网用户的入侵和破坏, 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时收集和监控网络环境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安全状态、安全事件, 以便集中报警、分析、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目前, 围绕该概念已经研制了许多新产品以及解决方案, 如上网行为监控, 信息过滤以及计算机取证等。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也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尽管目前的安全技术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一个巨大、开放、动态和复杂的互联网中, 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总而言之, 网络攻击与防护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 所以随着侵手段越来越多, 为此也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 第10篇

1 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必要性

主机网络安全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重要内容, 一旦主机遭受网络威胁会导致很多严重后果, 因此利用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保护主机安全是极为必要的。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通过对被保护主机的规则设置和保护目录的设置, 实现对网络访问和数据的控制与分析, 从而保证用户的隐私和权限不被盗取、侵占。

2 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

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实现主要是在原有的主机操作系统上叠加防护层, 用来控制网络上的访问, 将一些威胁主机系统的操作隔离, 增强主机系统安全性。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保护, 对文件的保护, 对系统的保护。

2.1 主机网络访问防护

通过设置安全防护层, 实现对主机网络访问的控制。具体的流程是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自行设置规则, 规则的设置是在本地管理模块或者集中管理模块中进行, 根据用户需要自行确定规则。当规则确定并且生效, 网络IP就会对网络中传递的各个数据包进行截获, 获得数据包后根据用户设置的规则对比数据包信息, 查看IP地址、网络协议等信息是否与用户设置规则相符合, 如果相符合IP会按照用户设置的规则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如果数据包信息与用户设置的规则不匹配, 需要将其进行标记, 按照缺省规则处理。

2.2 系统防护

通过应用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能够保护主机的系统功能。具体的流程是在使用计算机时提前根据系统需要, 针对需要防护的文件和注册表设置规则, 在确定规则且规则生效后对网络状态进行检查, 要求网络状态已经开启防护模式。此时网络IP会将网络中存在的文件操作和注册表操作进行截取, 通过与设置的规则进行对比, 将网络设置的规则与截取的文件操作和注册表操作进行匹配, 在匹配的过程中掌握文件操作和注册表操作的控制方式。观察对文件操作和注册表操作的控制是禁止的话立刻中断处理, 保护网络安全, 反之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2.3 文件保护功能

通过应用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能够起到对主机文件保护的作用。具体的流程是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根据需要设置图形界面的保护目录, 在确定设置的规则符合需求且规则已经生效后对网络状态进行检查, 要求网络状态已经开启保护模式。此时, 主机之中会对所有的文件操作进行截取, 将获取的文件操作与设置的保护目录进行对比, 如果与保护目录的内容相匹配, 可以开启后续的处理环节, 如果截取的文件操作不在保护目录之中, 应该中断处理, 保护主机安全。

2.4 应用程序网络访问的防护

将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的主机保护, 能够实现对应用程序网络访问的控制。具体的流程是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之前自行设置规则, 规则的设置是在本地管理模块或者集中管理模块中进行, 根据用户需要自行确定规则。在确保规则生效之后, 主机之中的SPI模块能够对应用程序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网络应用程序会不断的向外发送数据和接收外来数据, 此时SPI模块将截获的数据包与用户设置的规则进行对比, 查看程序名称、网络协议等信息是否与用户设置规则相符合, 如果相符合IP会按照用户设置的规则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如果数据包信息与用户设置的规则不匹配, 需要将其进行标记, 按照缺省规则处理。此时观察对数据的控制方式是什么, 如果出现了“查询”方式, 可以通过用户自行判断处理。

2.5 WEB访问保护

通过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 能够对WEB访问进行保护。如果面对的是移动代码、Cookie, 防护技术是利用SPI模块进行过滤, 如果面对的是广告访问, 防护技术是利用BHO模块进行控制。WEB访问的保护具体流程是用户在本地管理模块或者集中管理模块设置规则, 当规则确定并且生效, 判断WEB访问内容属于移动代码、Cookie还是WEB广告, 判断出结果后会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两种类型的访问分别在SPI、BHO中进行过滤, 如果能够匹配就按照规则进行控制, 如果无法匹配则将其进行标记, 按照缺省规则处理。

3 结语

当前人们已经实现了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 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始终处于发展状态, 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深入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 保证主机网络的安全运行。

摘要:时代不断在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陆续投入到生产生活之中。现代社会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科学技术应该是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生活之中, 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网络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为人们及时提供外界信息, 能够丰富普通百姓的业余生活, 方便日常工作。但是网络在发展之中常常伴随着各种网络安全问题, 对此需要做好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 本文主要对主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用电,信息化服务,居民住宅

参考文献

[1]张云鹏.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 2005.

[2]任德志.基于网络流量的主机安全防护系统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

关于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Research on Computer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Tang Di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Technology,Wuhan430070,Chian)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China's economy to a large extent have been very good development,to develop the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reases.Goo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wireless network and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mputer technology,this article,the writer talking on the computer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research.

Keywords:Computer;Wireless network;Security technology;Research

随着信息化时代脚步的来临,我国科学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现如今,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中的我们,已经把计算机和无线网络看作我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工具,无线网络的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过程中,人们对计算机无线网络通信安全性关注度直线上升,然而现在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计算机无线网络通信安全的需求,因此,解决无线网络安全问题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该在使用计算机无线网络时关注无线网络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和研究,下面,笔者就关于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进行探讨。

一、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随着人们应用计算机无线网络频率的增加,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不利于人们对计算机无线网络的信任和应用,为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学习埋下了隐患,下面,笔者就对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浅谈。

(一)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无线窃听。在人们应用计算机无线网络时,人们所应用的所有通信内容都是从无线信道进行传送的,这就导致了任何具有适当设备的人,只要拥有正确的无线设备就可以对无线网络无线信道传送的信息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无线窃听这一不安全因素。相比较而言,无线局域网的通信内容更加容易被窃听,这是因为无线局域网中的无线信道都是在全球统一公开的科学、医疗以及工业频道进行工作的,即使无线局域网这一通信设备发射功率并不高,但是无线局域网的通信距离是很有限的。

(二)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假冒攻击。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还存在着假冒攻击这一不安全因素,所谓的假冒攻击就是指某一个实体家装成为另外一个实体访问的无线网络。假冒攻击是入侵某个安全防线的最为通用的方法之一,假冒攻击使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身份信息随时可能被窃听。

(三)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信息篡改。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信息篡改是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所谓的信息篡改就是指攻击者将自己窃听到的信息进行替代部分或者全部信息以及删除信息等修改,攻击者还会将自己篡改后的信息传输给原本的接受者,信息篡改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对合法用户的通信内容进行恶意破坏,从而阻止合法用户对通信连接的建立;二是信息篡改者将自己篡改后的信息发给原本的接受者,使接受者上当受骗。

(四)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重传攻击。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重传攻击是指计算机无线网络攻击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将自己所窃听到的有效信息传给信息的原本接受者,重传攻击的目的就是对曾经有效信息在改变了的情况下进行利用,从而达到相同的目的。

二、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以上,笔者对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应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问题就应该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进行研究。

(一)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之加密机制。实施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之加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保密性的业务就是通过加密技术实现的,因此,加密已经成为了最基本得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机制。在加密机制实施时,当加密密钥不是解密密钥的时候,也就是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系统中所有用户都拥有秘密密钥以及空开密钥两个密钥,那么,我们就称它为公钥密码系统或者非对称密码系统。

(二)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之身份认证机制。所谓的身份认证机制需要身份认证技术,而身份认证技术就是对通信双方身份认证进行提供,这样能够很好的防止身份假冒现象的出现。身份认证机制知道什么来确定认证方的身份合法的或者检测证明方拥有什么来确定认证方的身份合法度。对身份认证机制的采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身份假冒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保证了计算机无线网络的安全。

三、结束语

计算机无线网络技术已经不断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之中去,伴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无线网络的使用,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程度已经不断提高。本文中,笔者首先从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无线窃听、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假冒攻击、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信息篡改以及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之重传攻击这四个方面对计算机无线网络应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笔者又从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之加密机制以及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之身份认证机制这两个方面对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基于WLAN技术的校园无线网络规划设计[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习会议论文集(下)[C],2008

[2]王士军.论述无线局域网的安全及措施[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

[3]李淑芬,耿钰.嵌入式系统的网桥设计[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

[4]权循忠.智能公交系统(APTS)中通信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5]崔振刚,郭黎利,胡佳伟.DS-UWB通信系统的信号兼容性分析[J].船舶工程,2008,1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第12篇

自进入21 世纪, 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均在高速发展, 我国也很快加入到了应用网络技术的国家的行列中。 目前,网络技术已成为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应用层面不断加深,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此时,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重点问题, 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一直以来, 我国网络系统使用的网络协议为TPC/IP协议,该协议具有开放和自由的特性,这种特性能够使网络服务更多的用户,应用领域更为宽广,然而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更为严重。 公安部门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职责, 公安网络系统安全更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密信息、资料的安全,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安全。 因此,解决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本文将针对目前我国的公安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安全隐患问题的具体措施。

2 公安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安全意识薄弱

首先,少数公安人员对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较低,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时常进行违规操作,而自己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已危害了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 其次,公安网络计算机的滥用现象严重,很多基层单位的非编制人员,在未经教育培训以及审批的情况下就私自使用公安网络,同时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这种行为,使得很多重要信息泄露,导致众多网络安全隐患问题。 最后,公安部门工作人员极度缺乏安全保护意识, 办公使用的计算机没有设置开机密码,重要的软件没有设置登录密码,重要的文件也没有进行加密处理,如此就使得很多人员都能够随意接触并访问公安网络。 甚至,有些公安单位在装有公安网络系统的计算机发生故障时, 直接将其送到了外部公司进行维修,并没有对相关保密程序和文件进行处理。

2.2“一机两用”情况普遍

部分公安人员经常将私人的笔记本电脑接入公安网络,还包括一些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手机等设备。 这些外接的上网设备往往安装了无线网卡,如此就使得外部有机会入侵公安网络,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当某些计算机发生故障需要检修时,部分公安人员并没有事先将计算机进行格式化,或者将报废的计算机未经格式化便丢弃。 这些均导致了公安网络系统计算机“一机两用”现象的普遍发生,并且是严重违规的行为。 “一机两用”是引发外界病毒侵入的重要原因,是导致公安网络信息泄露的罪魁祸首。

2.3 病毒侵入频繁

公安网络系统时常遭受病毒的侵袭。 病毒的来源首先是个别公安人员的移动硬盘、U盘、光盘,还包括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各种软件、文件视频等,其中携带的病毒在公安部门的计算机内肆意传播,威胁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其次,某些部门新安装配置的计算机或故障的计算机,经由外来人员处理后,没有彻底消灭病毒甚至带来新的病毒,都将威胁整个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 最后,由于杀毒软件的存在,导致很多软件、程序的运行遭遇阻碍,计算机速度减慢,使得某些公安人员在上网工作时关闭杀毒软件,或者没有定期进行软件升级,甚至不安装杀毒软件,由此引发公安网络系统的计算机病毒的滋生和蔓延。

2.4 系统漏洞较多

公安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浅薄,未能及时、定期下载和安装系统补丁,这就导致公安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长此以往,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越来越多,甚至内部网站服务器、应用系统服务器等也出现了安全漏洞。 这些漏洞的存在会给网络攻击行为创造可乘之机,继而威胁整个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

3 解决安全隐患的具体措施

3.1 增强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

公安网络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中任何一处存在漏洞都将会危及到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 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对于公安部门而言至关重要,它是影响公安部门全局性的重要因素,是一个长久的利益体系。 如果网络系统存在任何的漏洞, 都有可能导致网络瘫痪,甚至导致公安部门无法正常运作。 因此,要加强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首先就要加强公安部门工作者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坚决杜绝重要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公安部门内的网络安全的宣传教育,使安全教育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公安工作者的心中,全面提高公安工作者的网络安全意识。

3.2 全面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

公安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有良好的组织领导,才能实现组织上的责任落实。 首先我们要落实单位领导的责任制。 单位领导是公安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必须要担负起管理公安网络安全工作的责任,要将网络安全工作列入到工作重点之中,合理组织和安排网络安全工作的展开, 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其次,还要落实主管部门的责任。 公安部信息管理部门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职能部门,它是公安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需有良好的责任意识,积极发挥部门职能,才能实现对公安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

3.3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证一项政策完美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实现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同样也是如此。 公安网络安全是一项长远性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杜绝网络违规事件的发生。

3.4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

良好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是公安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公安机关部门拥有优秀的网络安全管理团队十分重要。 可以定期组织公安机关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3.5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建设

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建设是保障公安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方式,因此公安部门需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建设, 才能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防御抵抗能力。首先公安部门要加大技术建设的资金投用,购买先进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其次,要做好网络安全漏洞的扫描,做好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性的评估。 最后,合理部署网络安全防御系统,防止病毒、蠕虫以及间谍软件的恶意入侵和攻击,做好病毒防御体系的建立,进而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的防御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公安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系统概念,它更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其安全问题包含的不只是网络技术,还包括管理水平、职业素质等问题。 对于公安部门而言,需要给予网络系统高度的重视,具备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重视内部防范和抵御外部入侵,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培训,从源头杜绝违规网络操作,防止重要信息的泄露,提高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而网络信息的安全是整个网络技术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重要信息的安全性,是各种信息和资料的重要保障。公安机关是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部门,对网络安全问题更应该高度重视。所以,在建立网络体系时需要积极考虑公安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论文将针对目前我国的公安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安全隐患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网络技术,网络安全,公安部门,安全隐患,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陆臻,刘斌.公安系统中智能网络安全防卫系统设计[J].科技通报,2013,08:178-180.

[2]李士雷.浅谈网络安全技术与管理[J].中国新通信,2014,13:19.

[3]林青松.浅谈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13,21:96-97.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