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保护范文(精选12篇)
文献保护 第1篇
关键词: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主要是指严重损坏、濒临消失, 急需抢救与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对某地区或某时段社会活动有特别的意义; (2) 较为稀少, 有濒临消失的危险; (3) 破损较为严重, 存在彻底损坏的可能[1]。无论具备三点中任何两点, 这些档案文献遗产都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且存在永久消失的危险。对于我国大多数档案馆,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应优先通过特殊的保管方式和特别的保护方法, 尽可能地使其脱离濒危状态, 有效延长其保存寿命, 恢复其信息的可读性, 充分发挥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1992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和国际档案理事会 (ICA) 的共同努力下, “世界记忆工程”开始实施, 并建立了《世界记忆名录》, 其关注和保护的主题完全集中在包括档案、手稿和图书等各种文献遗产上。1996年由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 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开始对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中的佼佼者进行申报和评估工作, 以建立国家级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 首批48件 (组) 和第二批35件 (组) 档案文献遗产已通过评定入选名录。
一、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市场失灵
目前, 我国应借鉴国外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探索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全力加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1.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存在系统性风险。
在档案保护中, 系统性风险则是指所有影响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相关性因素, 如档案文献纸质载体、字迹材料、环境、时间和社会因素等。系统性风险破坏了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人分散濒危风险的能力, 阻碍了档案管理人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面对系统性风险, 需要提高认识, 保持警惕, 引入外部救济机制。
2.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双重正外部性。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双重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消费” (或需求) 和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机构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 (或供给) 两个方面, 具有供给和需求双重的正外部性。
(1)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消费”的正外部性与“需求不足”。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消费”的正外部性, 表现为档案保护机构进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 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出现了差异, 从而导致正外部性产生。但如果政府进行干预, 分担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成本和风险, 这种局面将会得到改观。
如图1所示, 档案机构“消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 社会从档案保护机构“消费”中所得的边际社会收益为MSR, MSR大于MPR。档案保护机构“消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 边际社会成本为MSC;MPC大于MSC。档案保护机构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最佳均衡量Q1和Q2, 结果是私人的最佳消费量Q1小于社会最佳规模Q2, 出现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不足”现象。
(2)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的正外部性与“供给有限”。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的正外部性, 表现为档案保护机构提供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而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档案保护机构“生产”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时, 承担了部分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 边际私人成本高于边际社会成本, 但边际私人收益却小于边际社会收益, 正外部性由此产生。同理, 档案保护机构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均衡量, 结果是档案保护机构的最佳“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佳规模, 造成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供给不足”。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既具有公共产品又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存在利益的溢出效应, 从而既要有个人付费, 又需要社会支付部分成本来保证这种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政府救济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既具有公共产品又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存在利益的溢出效应, 从而既要有个人付费, 又需要社会支付部分成本来保证这种产品的有效供给。图2是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最适规模的说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同时具有内部效益和正外部效益。档案保护机构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就形成了只反映内部效益的私人需求曲线Dx。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社会文化生活, 而且还会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由于在给定外部效益情况下, 不同人对它的评价不同, 社会公众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曲线应是个人外部效益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Ds。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社会总需求ΣD可以通过Dx与Ds的横向加总而得。若没有政府支持, 则市场均衡点出现在E1点, 均衡价格为P1, 均衡数量为Q1。但由于该均衡点并未考虑到社会需求, 因而相对而言是无效率的。现在政府介入通过财政补贴或政策倾斜等方式, 使均衡点移至E2点, 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2, 但企业或个人消费实际负担价格为P3, 之间的差额由政府以补贴方式弥补, 均衡数量为Q2, 实现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最优配置。
三、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选择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32条提出, “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第33条提出, “抢救濒危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既为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又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以解决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无限需求”和“有限供给”矛盾, 从而实现“供求平衡”。
1. 根据系统性原理, 应建立健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机制。
由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际上具有“系统性风险集聚”特点, 而“系统性风险”是不能通过单一行政或市场机制来化解的, 所以必须综合采用市场的和非市场的措施, 全方位、多层次化解危机, 实现转机。一是推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强化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过程干预。
2. 根据公共产品原理, 明确政府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属于公共产品范畴, 这种产品的供给需要公共资源的配给, 而政府是掌握和控制公共资源的主体, 离开了政府, 或缺乏政府的实质和有效推动,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文化和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虽然已经纳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但是一直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 未能全面启动。核心问题在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3. 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消费”的正外部性原理, 政府应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成本进行补贴。
政府可按照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消费”的正外部性大小, 合理确定其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成本的补贴比例, 如可以为1:1、1:3等。当然还应兼顾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范围、程度等因素,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调整政府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成本的补贴比例, 而且在不同地区和时期, 政府的补贴比例也不完全相同。
4. 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的正外部性原理, 应建立政府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分担机制。
政府可以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正外部性的大小决定其对风险分担比例和标准, 正外部性大的, 政府分担比例就高, 正外部性小的, 政府分担比例就小。
5. 根据法治社会原理, 建立健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继电保护外文英语参考文献 第2篇
继电保护外文英语参考文献
文章类型: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本文是一篇参考文献,对于很多研究继电保护这一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参考文献的选择尤其重要,参考文献主要考察的就是同学们对这行业的研究水平以及掌握的知识范围,现为方便广大此专业的`学生们,今统计整理了部分最新的继电保护的英语参考文献,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Abhishek Khanna. Analysis of High Impedance Protection Considering CT-Transients and Air Gapped CTs with Setting Recommendations and a New Fast Acting Algorithm for High Impedance Numerical Relay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12(1):.[2]Mojtaba Khederzadeh. Mechanical Protection of Induction Motors by Off-the-Shelf Electrical Protective Relay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12(2):.[3]El Sayed M. Tag Eldin. A Novel Approach for Classifying Transient Phenomena in Power Transform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1(2):.[4]J. Havelka,R. Malari?,K. Frlan. Staged-Fault Testing of Distance Protection Relay Settings[J]. Measurement Science Review,,12(3):.[5]Xiong Haijun,Zhang Qi. A New Method for Setting Calculation Sequence of Directional Relay Protection in Multi-Loop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17(4):.[6]Si Tuyou,Wu Jiekang,Yuan Weideng,Du Anan. Power supply risk assessment method for relay protection system faults[J]. Archive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6,65(4):.[7]Elmer Sorrentino. Analysis of overtravel in induction disc overcurrent relays[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8]Stanislav Misak,Jindrich Stuchly,Jakub Vramba,Tomas Vantuch,David Seidl. A novel approach to adaptive active relay protection system in single phase AC coupling Off-Grid systems[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131:.[9]Rahul Dubey,S.R. Samantaray,B.K. Panigrahi. Data-mining model based adaptive protection scheme to enhance distance relay performance during power sw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6,:.[10]Manoj Thakur,Anand Kumar. Optimal coordination of directional over current relays using a modified real coded genetic algorithm: A compara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6,:.[11]Miodrag Forcan,Zoran Stojanovi?. An algorithm for sensitive directional transverse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with no voltage inputs[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12]Oleg Sivov,Hany Abdelsalam,Elham Makram. Adaptive setting of distance relay for MOV-protected series compensated line considering wind power[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13]S.A. Ahmadi,H. Karami,M.J. Sanjari,H. Tarimoradi,G.B. Gharehpetian. Application of Hyper-Spherical Search Algorithm for Optimal Coordination of Overcurrent Relays Considering Different Relays Characteris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6,:.[14]Ahmed R. Adly,Ragab A. El Sehiemy,Almoataz Y. Abdelaziz. A negative sequence superimposed pilot protection technique during single pole tripping[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15]L.A. Trujillo Guajardo. Prony filter vs conventional filters for distance protection relays: An evaluation[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16]Zohaib Akhtar,Muhammad Asghar Saqib. Microgrids formed by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into power grids pose electrical protection challenges[J]. Renewable Energy,2016,:.[17]A.M. Ibrahim,W. Elkhatam,M. Mesallamy,H.A. Talaat. Adaptive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Scheme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 using ABC[J]. Journal of Electrical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18]Ricardo C. Santos,Simon Le Blond,Denis V. Coury,Raj K. Aggarwal. A novel and comprehensive single terminal ANN based decision support for relaying of VSC based HVDC links[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19]Meng Yen Shih,Arturo Conde Enríquez,Tsun-Yu Hsiao,Luis Martín Torres Trevi?o. Enhance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for coordination of directional overcurrent relays[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20]Fernando B. Bottura,Wellington M.S. Bernardes,Mário Oleskovicz,Eduardo N. Asada. Setting Directional Overcurrent Protection Parameters using Hybrid GA Optimizer[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21]Mazen Abdel-Salam,Rashad Kamel,Khairy Sayed,Mohsen Khala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function DSP-based-numerical relay[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143:.[22]Elmer Sorrentino. Behavior of induction disc overcurrent relays as a function of the frequency[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23]Emilio C. Piesciorovsky,Noel N. Schulz. Comparison of Non-Real-Time and Real-Time Simulators with Relays In-The-Loop for Adaptive Overcurrent Protection[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6,:.[24]Akbar Sharafi,Majid Sanaye-Pasand,Farrokh Aminifar. Transmission System Wide-area Back-up Protection using Current Phasor Measure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7,:.[25]Min Zhu,Wei Dong Liu,Wen Song Hu. Application of Fuzzy Neural Network in Relay Protec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1100(181):.[26]Wei Kang,Xing Chen,Jian Ting Gui,He Zhang,Li Xia Zhang. Research on Microcomputer Relay Protection Anti-Interference of 500kV Transmission Line in MATLAB[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1158(204):.[27]Wei Ming Guo,Gan Qing Zuo,Rui Lin. The Analysis of the Opto-Couplers Relay Malfunctions in HVDC Control and Prote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Trip Circuit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1478(354):.[28]Shi Qi Liu,Huan Wang,Xiao Ming Li,Dong Xu Zhou. The Research on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Related to OLTC Anti-Icing[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1518(383):.[29]Xiao Ming Li,Sha Li,Peng Lu,Shu Qiong Liu. The Study on Configuration and Setting of Relay Protection when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ccesses to Distribution Network[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1566(433):.[30]Shi En He,Xin Zhou Dong,Zhi Qian Bo,Jia Le Suo Nan. The Relay Protection Scheme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1566(433):.[31]Jing Jing Zhang. Research and Summary on Reliability of Relay Protection System[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1566(433):.[32]Li Kai Liang,Yu Yin Zhang,Xiao Cong Zhang. Research on Programmable Logical Relay Protec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2034(229):.[33]Pei Ding,Fei Guo,Xu Tao Wu,Xiu Guang Li,Zhen Hua Yan,Zhi Guo Hao. New Development in Relay Protection for Smart Grid – Protection Function Development[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279(291):.[34]Xu Cen,Shu Ming Liu,Qiong Lin Li,Shun Tao. Influence of Harmonic on the Protections of Capacitor Bank[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279(291):.[35]Yu Tian Zhou,Yun Wu,Tong Zuo. Research 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Relay Protection Equipment Status Evaluation Based on Mechanical Overhaul[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549(345):.[36]Jian Xu,Xin Yao.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of Fourier Algorithm in the Microcomputer Relay Protec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560(347):.[37]Zong Jiang Mu,Yan Xu,Shao Bo Yan. Risk Assessment of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Value in Power Plant[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594(373):.[38]Zong Jiang Mu,Yan Xu,Xing Dong Qiu,Jin Jie Wang. On-Line Verification of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Contribution Degree[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594(373):.[39]Huan Ren,Yan Xu,Qing Jie Zhou. Research on Condition Evaluation Method of Relay Protection Based on Reliability Indices[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594(373):.[40]Lei Dong,Wei Di Li,Wen Ping Zhou,Tian Jiao Pu. Relay Protection Security Analysis of Jiuan Substation under Complex Power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601(385):.[41]Pan Zhang,Yan Xia Zhang,Wen Bo Xuan,Hong Yuan Zhang,Bin Bn Tian. Study on Simulation System of Relay Protection for Smart Substa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601(385):.[42]Zhi Feng Peng,Ming Yu Yang,Qing Jie Zhou,Cheng Yong Yuan. Analysis about Random Failure Indicator for Relay Protec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635(391):.[43]Rui Li,Shu Yong Song,Zhen Guo Ma,Zi Ming Kou. Design of Sett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Relay Protection to Anti-Grade Trip in Coal Mine Based on Serial Communica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701(415):.[44]Vinay Barhate. Generating Various Inverse Time over Current Numerical Relays Using Microcontroller for Power System Protec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2701(415):.[45]Qian Rui,Su Qin Qian. Relay Protection Based on Multi-Agent System[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2542(760):.[46]Rui Li,Shu Yong Song,Hui Ping Zheng,Zhen Guo Ma,Hui Yong Li,Tong Yu Zhang. Design on Synchronize Debugging Device for Extra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Longitudinal Protec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2694(805):.[47]Xue Song Zhou,Chun Ji,You Jie Ma. Review of STATCOM Effects on Relay Protection of Power System[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2690(811):.[48]Jian Ping Jia. The System Design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of Low Voltage Lockout over Current Protection about Transmission Line[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2731(823):.[49]Tao Wang,Gui Hua Lin,Dong Han. Research of Single-Device Test Based on Relay Protection Simul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948(496):.[50]Hui Sheng Gao,Hui Fang Wang. Searching Path for Delay Protection Services of Fiber Channel Based on Security and Risk Equaliza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2948(496):.[51]Xin Chao Wang,Chen Xin Yang. A Study on DG Control Strategy and Grid Protec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012(521):.[52]Yong Zhang. Study on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Power System[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012(521):.[53]Nan Nan Gao,Lin Niu,Ying Pei,Hong Bo Li,Jie Zha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nalysis Software for Relay Protection Action Based on PAS[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082(543):.[54]Hao Ran Xue,Bin Li,Kun Ji,Zhi Qiang Wang,Xiao Jun Kong.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Based on Big Data Technologies of Power System Protec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3135(918):.[55]Peng Fei Shi,Yu Jiong Gu,Wei Lin Zhang,Kun Yang.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Microgrid Based on Ocean Energy[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3249(953):.[56]Nian Fang,Xian Shan Li,Hao Xu,Yu Long Du.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uxiliary Power System for Hydropower Plants[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296(574):.[57]Fen Fen Chen,Shi Wu Xiao. Micro-Grid Fault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y Protec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3294(986):.[58]Peng Fei Hu,Yu Xiang Yuan,Zhi Juan Qu,Xue Ping Jiang. System on Chip Design for Multi-Principle of Relay Protection in the FPGA[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590(668):.[59]Gui Hua Lin,Yu Ying Wang,Tao Wang. Research on Bus Coupler Charging Protection Problem[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546(672):.[60]Zi Nan Liu,Shi Wu Xiao,Shan Jiang. Research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Relay Protection Action Based on Fault Informa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3530(1044):.[61]M.V. Andreev,A.S. Gusev,A.O. Sulaymanov. Testbed Based on Hybrid Real-Time Power System Simulator for Setting up and Testing of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ystems[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3676(698):.[62]Hua Bo Shi,Zhi Chen,Gan Li,Bo Zhou. Research on Short-Circuit Current of Wind Power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Relay Protec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5,3701(1070):.[63]Peng Sun,Ming Wu Luo,Zhao Xia Sun,Tian Ci Liu,Chang Hong Deng,Lei Chen,Hao Pan,Feng Zheng. Penetration Capacity Analysis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Considering Overcurrent Relay Protection and Flux-Coupling Type FCL[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5,3701(1070):.[64]Shu Zheng,Zhi Hua Xu,Jia Jia Liu,Qiang Fu.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Relay Protection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5,3701(1070):.[65]Zhi Gen Xiao,Jie Tong,Yang Wang,Xi Gao. Research on Field Management of Relay Protection Device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5,3701(1070):.[66]Wei Wei,Wei Zhen,Ming Zhong Liu,Xiao Bin Liang,Cang Yang Chen. Research on Err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tective Current Transformer in High Remanence Environment[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5,3701(1070):.[67]Hong Lei Tian,Jian Feng Liu,Yong Kuan Liu,Yuan Fang,Wen Huai Chen,Liang Gao. The Research on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s On-Line Verif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in Smart Grid[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5,3701(1070):.[68]Yan Jie Zhang,Zhi Heng Xu,Hai Bo Zhang,Xing Qiao Wang,Xue Hua Shi. A Test Rig for Smart Substation Training System[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3749(719):.[69]Hui Hai Liu,Xiao Li Zhang,Wei Li,Xiao Yang Wang,Yi Fan Zhang. Research on Relay Protec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System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3827(734):.[70]Guang Xian Shao,Jun Lu,Hao Yu. Design and Research of Relay Protection Fiber Channel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3785(738):.[71]Ming Jong Lin. Critical Clearing Time Associate with Relation of Power Load Factor and Frequency in Transient Stability[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3862(743):.[72]John Morales,Marco Carpio. Induced Lightning Stroke Identification on Protection Relays[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4058(775):.[73]Nor Zulaily Mohamad,Ahmad Farid Abidin,Ismail Musirin. Adaptive Distance Protection to Prevent False Relay Tripping during Power Swing[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4079(785):.[74]Abadal Salam T. Hussain,Waleed A. Oraibi,Fadhel A. Jumaa,F. Malek,Syed F. Ahmed,Taha A. Taha,Jailani O. Mahmoud,Nur Fairuz Mohamed Yusof,Mohd Irwan Yusoff,Muhammad Irwanto Misrun,Gomesh Nair Shasidharan. Power Plant Station Protection System against Voltage Fluctua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4172(793):.[75]Indra Nisja,M.H. Idris,M. Syafrudin,S. Hardi,M. Isa. The Effect of Harmonic Distor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ial Relay for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Protec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5,4172(793):.[76]Sang-Cheol Lee,Young Gui Lee,Hae-Gweon Kang,Tai-Ying Zheng,Yong-Cheol Kang. Distance Relay Suitable for Intertie Protection of a Large Wind Farm[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2,2(3):.继电保护英语参考文献三:[77]Ge Liang,Wang Liding,Yang Changfu,Zhou Shuxiong. Protection Relay and Fault Information Analyzing System for Smart Gri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3,3(2):.[78]Myeong-Hee Lee,Cha-Soo Park. The Protec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of 154kV Shunt Capacitor Bank in Kore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3,3(2):.[79]Jianzhong Wang,Jibin Cui,Zhiquan Xiong,Meirong Zi.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ICSFCL and Distance Relay Protection of Power Gri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2,2(2):.[80]Ashok Manori,Manoj Tripathy,Hari Om Gupta. Advance Compensated Mho Relay Algorithm fora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Shunt 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 Device[J]. 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2014,42(16):.[81]Lijie Huo,Bing Li,Xuan Hu,Chunsong Liu. Research on Motor Relay Protection of High-Voltage Variable Frequency Motor Drive System[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4,4(4):.[82]Ahmed H. Osman,Mohamed S. Hassan,Mohamad Sulaiman. Communication-based Adaptive Protection for Distribution Systems Penetrated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ors[J]. 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2015,43(5):.[83]S. Sengupta. A Microprocessor-Based High-Speed Relay for Protection of Parallel EHV/UHV Feeders Using Waveform Comparison Technique[J]. 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31(9):.[84]M. A. L. Badr,S. Mahrous,M. B. Eteiba. LOSS OF FIELD SOLID STATE RELAY FOR PROTECTION OF SYNCHRONOUS MACHINES[J]. 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1993,21(5):.[85]Xin-ke Gao,Ya-peng Liu. Influence of the inverse-time protection relays on the voltage dip index[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2014,19(3):.[86]E. Sutlovi?,K. Petric. RELAY PROTECTION DATABASE[J]. Journal of Energy,,56(5):.[87]Srete Nikolovski,Vanja Papuga,Goran Kne?evi?. Relay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for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 Connected on Distribution Net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Systems,2014,5(1):.[88]Zhaoyun Zhang,Wei Chen,Zhe Zhang. Research on the relay protection system of micro-grid[J]. Technical Gazette,2015,22(1):.[89]Yu S Borovikov,A O Sulaymanov,M V Andreev. Application of Hybrid Real-Time Power System Simulator for Designing and Researching of Relay Protection and Automation[J].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5,93(1):.[90]Mahesh Praveenkumar,Mugundhan Hayagrivan,Badrinarayanan Rajagopalan. Ferrofluid Actuated Thermal Overload Relay[J]. Smart Grid and Renewable Energy,2012,03(01):.[91]A.S. Khraiwish,M. Alshamasin,R. Kassasbeh,Y. Al shiboul,Z. Al-Qudah,M. Al-Busoul. The Effect of the Harmonics, the Fault Location and the Fault Resista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mpedance-Type Distance Relay[J]. 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6(4):.[92]Anonymous. Megger; Megger: Enhance Your Relay and Protection Knowledge - Free![J]. Computers, Networks & Communications,2011,:.[93]El Sayed Tag Eldin. A Novel Approach for Classifying Transient Phenomena in Power Transformers[J]. 国际新兴电力系统期刊,,1(2):.
保护本土文化,开发地方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献;保护;开发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从美不胜收的歌舞音乐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从千姿百态的建筑到绚丽缤纷的服饰艺术,万流奔涌,共同汇聚成中华文化的壮阔江海,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又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服务。
一、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全球化使我们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受经济全球化和消费型文化的冲击,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加快流失,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作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组织机构之一的公共图书馆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笔者拟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粗浅看法。
二、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
(一)地方文献及其收集范围: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它指记录有地方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包括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它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的重要文献依据的知识宝库。
(二)在各级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的收藏应以以下几个部分为主: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志(文史资料、地方志)、名碑、拓片、名人字画、家谱等,特别应以地方史志为主。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共有37个民族,是个少数民族居多的县级市,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伊宁市图书馆现有总藏书18万多,其中的地方文献1万多册,古籍3千多册,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古籍。同时,此项工作在领导的重视下,还在加大力度。
三、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加大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力度。由于地方文献又被称为地方的“资政要览”、地区性的“百科全书”。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特色与个性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地方文献则是一馆构成特色馆藏、独特资源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因而,图书馆要加大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力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为当地的教学、科研和编史修志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能为本地区的教学、科研、修志等提供丰富的资料。出于地方志纂修、地方剧目的编写、地方人物的研究及资料整理等目的的人员以及地方史研究人员等经常到图书馆来借阅资料。因而,图书馆要加大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力度,从多种渠道收集、有效加工地方文献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为当地的教学、科研和编史修志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各省、市、县图书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还是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地方文献的使用意识淡薄,宣传报导过少:图书馆多年来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在地方文献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不少图书馆地方文献往往宝藏自珍,对外宣传报道过少,难以发挥其社会效能。
(二)馆藏资源不够丰富:地方文献载体多样,范围广泛,因此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必须要有雄厚的文献资源为前提,否则难以开发出系统的高质量的文献信息产品。
(三)开发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标准不规范:对文献资料的加工处理,信息产品质量不高,利用率低;文献开发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及标准化、规范化不统一。
(四)忽略开发利用工作:随着地方文献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加,由于人力和其他方面因素所限,致使许多地方文献资源仍然埋藏在书库里,特别是有实用价值的旧报纸、旧杂志,许多成了“死书”。
(五)缺乏开发文献信息的高素质人才:文献开发需要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具备历史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要有判断文献价值及真伪度的能力;要具备自编检索工具及专门知识的专家型人才。人才的匮乏,已经极大地抑制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工作的开展。从文献学角度看,地方文献开发是二次或三次文献的生产过程。深层次的文献加工和研究往往使得地方文献能发挥很大的社会影响。
五、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措施
收集文献的目的是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方文献知识,图书馆要利用各种场合对地方文献进行宣传,可以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社会公益广告等媒介对地方文献进行宣传报道,可定期举办专题书展,为人找书。例如伊宁市图书馆利用“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 等活动举办地方文献知识宣传、地方文献展览等活动,积极宣传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举办了本市作家的著作及生平事迹展览、伊犁历史名人资料展览,使当地群众更了解本土作家和历史名人事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二)争取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就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及时为市领导、两会等决策提供依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明文规定地方文献由图书馆负责搜集,要求市内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编印出版的图书、论文集、杂志、地方志、地方名录、地图、报纸,以及未正式出版而汇编成册的重要会议文献,各种内部参考资料都应向图书馆提供样本,优先保证其入藏,建立了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从此乌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素质: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地方文献工作的优劣,因此馆领导要严把素质关。还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业老师上门对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
(四)上门访求,广寻博收: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对地方文献的采集工作。要舍得花精力和经费,保证地方文献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另外专题文献搜集与一般地方文献搜集相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文献均应搜集,尤其是对珍贵资料。尤其要注意搜集本地区革命斗争史方面的文献资料。
(五)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根据各馆的情况和特点,建立起标准化的数据库。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研制某一专题的题录或全文数据库。
(六)加强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各馆有各馆藏书特点,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就是加强馆际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应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地改进服务方式,开拓服务新领域,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使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闵伟轩. 深刻认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中国民族报。2012-06-19
[2]金沛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浅谈网络文献的保护 第4篇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载体从非纸质载体 (甲骨、青铜器、竹简) 发展到纸质文献, 直至现代的电子文献、网络文献,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文献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非纸质文献;第二个阶段是以活字印刷为代表的纸质文献;第三个阶段是以网络为载体, 数字比特为存储方式的机读型电子文献。文献载体的发展演变是载体本身由笨重到轻便、信息记录密度由小到大, 信息记录和传递由慢到快的过程。
1 网络文献的内涵和特点
网络文献并不是指一切网络信息, 而是指相对稳定的能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访问的信息单元, 包括网络报刊、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等数据集合, 也包括以HTTP协议传递的网页、以专用线路访问的数据库等。这就是说, 网络文献是依附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中, 可以在网络上传输、识别、利用, 可稳定获取、在一定时间内可固定访问的信息单元。
网络文献在载体形态、传播范围、传播手段等等很多方面与传统的印刷型纸质文献有着显著的差异, 总的来说, 网络文献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 网络文献的数量十分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文献的数量和种类增长十分迅猛, 文献信息量庞大, 内容丰富, 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 不仅信息量大、传送方便, 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 实现全球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网络文献的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不仅包括电子书、报、刊、会议论文、科技论文、标准等, 还包括大量的图形、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其次, 网络文献的无序化十分严重。由于网络文献的种类和数量庞大, 发布的自由和随意致使大量的文献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加工, 无序化状态十分严重。大量的文献只是随着时间堆积, 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网络的自由度很高, 文献的发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质量很难保证。使用者很难从无序的海量文献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文献。
2 网络文献的保护刻不容缓
目前, 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 在这场由传统印刷型纸质载体向网络载体转变的过程中, 人们对数字信息带来的好处赞叹不已, 都沉浸在数字技术的优点之中而忽视了对于数字信息的保护这项基础工作。在网络环境下, 人们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无可厚非, 但在开发利用的同时, 不能忽视了数字信息的保护, 忽视了数字信息的保护必将影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数字信息的保护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信息管理机构。原有的图书馆、档案馆所承担的文献保护工作在网络化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文献保护工作的需要。而在网络发展的条件下, 各网络机构只注重网络信息的经济价值和时效性, 并不重视网络信息的保存和保护, 数字信息的保护处于离散状态, 缺乏有力和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使数字信息的保护工作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局面, 数字信息的保护工作严重滞后。
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受到版权问题的困扰, 缺乏有关的数字信息保护和抢救的法律。数字信息的保护工作由于无法可依, 随意性很大。领导重视, 保护工作就相对作的较好, 否则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数字信息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造成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流失。
3 网络文献的保护困难重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在充分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 并没有重视网络文献的保护问题。在人们纷纷把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的时候, 没有注意到数字文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那就是它极易消失, 因此,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 数字文献的长期保护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是我们信息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3.1 网络文献的选定保护目标十分困难
文献保护工作首先是要鉴别和选择有保护价值的文献资料, 在传统的文献保护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对于网络文献, 此项工作十分困难。因为, 在网络文献中, 数据的流动性和动态性使某一文献可能有多种版本, 选择哪种版本很难决定, 数据的时刻变动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同时, 由于数字文献对软硬件系统的依赖性, 使得在选择文献时还必须考虑软硬件系统的有效性。
3.2 网络文献的存储载体极易导致信息消失
网络文献大多是保存在磁性介质上的。磁性介质本身的特性要求严格的贮存环境, 如果没有适合的保存环境, 极易产生消磁现象, 使存贮的数据丢失。磁性介质的保存期限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长期保存。同时, 存储数据的磁性介质损坏后不易修复, 有时可能导致全部文献信息失效。
3.3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网络文献保存困难
目前, 现代信息技术在飞速的发展, 软、硬件变化更新十分频繁。这使得数字信息所依赖的软、硬件设备失去了稳定性, 就常常出现保存在载体上的信息无法用已经更新的系统读出, 造成数字信息的丢失。这样, 致使准备长期保存的数字信息, 在计算机系统更新后, 就必须从老的系统迁移到更新后的环境, 而这样的数据迁移工作已变成越来越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于文献的保护来说, 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4 对网络文献保护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全社会对网络文献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在传统的信息世界中, 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是区分开的。用户只需使用自己所需的信息, 文献的保护与他们无关, 那只是管理员的职责。但在网络化的数字时代, 需要更多的人来共同参与文献的保护, 不仅仅只是文献保护工作者, 还应有更多的如:信息制造者、信息使用者等。只有全社会的数字信息保护意识提高了, 才能真正搞好数字信息的保护工作, 才能防止各种危害数字信息安全的事件发生, 保证数字信息系统的安全。
4.2 制定有关的网络文献保护的法律法规
网络文献的保护工作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 而数字信息本身极易损坏丢失, 因此, 制定一部有关的法律来规范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数字信息保护工作的立法, 使保护工作走上正规化、标准化的轨道。
修定版权法, 对图书馆、档案馆使用数字版权的权利作适当延伸。对于数字信息的使用根据不同的目的给予不同的授权, 如:不限制、部分商业限制、全部商业限制等。
4.3 成立网络文献保护中心
网络文献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同时, 因为保护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极强, 要求保护人员必须懂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才能胜任本工作。现有的图书馆、档案馆缺乏技术能力和人员去维护和迁移数据。因此, 应考虑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数据处理保护中心, 为数字文献的保护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专业的管理指导等各种服务。
总之, 网络文献的长期保存问题因为技术、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 但这又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不断探索网络文献保护的最佳方法, 为网络文献的长期利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家真, 保存数字文献的问题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 2000. (8) .
[2]刘佳, 网络文献的界定与评价[J].情报科学, 2003. (9) .
文献保护 第5篇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文献管理部门尤其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西部地区曾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并遗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历史的象征,是国之瑰宝。西部古籍地方文献是这块瑰宝中的一朵奇葩。它记载了祖国西部地区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一种宝贵的地情信息资源,对研究和促进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古籍地方文献,同时深入地挖掘它们的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保护和利用古籍地方文献对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地方文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
1 西部古籍地方文献十分丰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古籍地方文献内容丰富,文种多样,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古籍地方文献,如藏族古籍,在西藏自治区各大寺院及档案部门存有4 6万多函,其中有德格版《甘珠尔》、《丹珠尔》等2900余函珍贵木刻本古籍。甘肃拉卜楞寺藏经楼收藏了6 5万余部经卷、典籍、图书资料等稀有珍品。甘肃各馆收藏古籍善本1213种,6万余册,其中敦煌文献、汉简资料全国少有。陕西收藏的明版《襄阳郡志》、《三原县志》,属全国孤本,仅陕西师大收藏的地方志古籍书就有1400余部。内蒙古收藏有蒙文古籍,如《成吉思汗传》、《蒙古世系谱》,宋代《妙法莲花经》、《绥远通志稿》等地方历史文献。四川省图书馆收藏古籍60多万册,其中珍善本书4282种,4778部。可见西部地区古籍地方文献之丰富。
2 古籍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古籍作为特殊的文献,不仅其内容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其形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荡涤,许多地方文献已成为孤本、绝本,这势必就造成藏与用的矛盾。将古籍地方文献数字化,是解决古籍文献保存和利用矛盾的有效手段。建立古籍地方文献数据库的过程,也是一个地方文献的再整理和资源收藏的再覆盖过程,有利于发挥地方文献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从而促进了古籍地方文献的价值提升。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古籍地方文献,让绵延数千年的地方文献为更多人所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古籍地方文献的保护技术
1 原件保护技术。古籍地方文献多为纸质文献,除易因虫蛀霉烂而损坏外,纸中纤维还会受光、热、有害气体的作用造成纸张发黄变脆,强度下降,最终导致风化。如何永久保存好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是赋于文献、档案、图书馆的神圣职责。
(1)脆弱纸张丝网加固技术。此法简便实用省工省纸,特别适用于两面文字的脆弱纸张。
(2)纸张防虫防霉。纸张的虫蛀霉烂给古籍地方文献的保护带来了不利因素,势必造成不少需要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珍本、善本遭损害,数目减少,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书籍、字画等纸质文献的防霉防蛀。近年来,文献保护专家又研究出许多现代杀虫技术,开发研制了多种防霉防虫药品,并已在许多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单位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脱酸技术。纸中含酸影响纸张寿命。脱酸是用碱来中和纸张内部的酸,为重新保护纸张今后不受酸的腐蚀,采用把适度的碱留在纸中的处理方法。
(4)字迹保护。这种方法可使字迹显示接近原来的清晰度,并延长古籍的有效使用期。
(5)派拉伦真空涂膜法。此法使纸张的强度大大增加,提高了耐酸、耐碱、耐蛀、耐霉变、耐朽烂、耐水浸能力,是迄今任何其它保护工艺所不及的,特别是将自毁的珍贵纸质文献,进行整体加固效果更为突出,经该技术处理过的古籍,文字不受任何影响,几乎可以保持原貌。这项技术足以使古籍地方文献遗产免遭损坏。但该技术工艺复杂,材料成本高,大规模推广受制于经济条件。
2 新技术在古籍地方文献保护方面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献保护也由最初为保护而保护,发展到为利用而保护,今天已经跃升为保存与利用并轨进行。利用现代再生技术手段将珍善本古籍地方文献进行复制,以减少对原件使用的压力,从而间接保护古籍地方文献。将文献内容从原始载体上抽出来,再移植到新的载体上,文献内容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使同一文献的内容在多种载体上再生,使同一文献可同时为多人使用。
(1)古籍缩微技术。缩微技术,为扩大利用而保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缩微摄影技术是利用光学成像原理,把图书、情报、档案等文献资料缩小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经过冲洗后可借助于放大设备阅读的一门技术。选用高反差胶片或超微粒缩微材料,可使缩微复制达到去除原件污渍、斑点、发黄变暗、字迹褪色的目的,使冲洗后的胶片只有清晰字迹,而无其它损坏的痕迹。
(2)古籍数字化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缩微已不再是最理想的保护手段,而随之而来的数字图像技术已为今天古籍地方文献提供了理想的保护手段。珍本、善本古籍地方文献实现全文数字化,也是古籍保护的一种方法。目前古籍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录入方式有两种:一是“全文版”形式,此种方法便于检索,但有失原貌,无校勘价值. 二是“图像板”形式,由于它具有保持其原有文献形式的特点,从文献保护这一角度来讲,是最理想的选择。而且随着扫描器的发展,通过扫描可以使其转存到光盘等数字介质上,使古籍地方文献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
由于古籍文献的各种保护手段均有独特的优点,各种文献载体也有不同的特殊要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种文献的保护方法将同时存在,保护与利用将并行发展。
三、充分利用西部古籍地方文献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让古籍地方文献能够“物尽其用”,使之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做出贡献。
1 开发利用西部古籍地方文献,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经济部门在经济发展规划的决策过程中,为了避免失误,必须要对当地的省情、市情、县情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特别要注意掌握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和资源配置状况以及水文气象、地理交通、物产资源等方面的准确资料,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而现实的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状况等,都具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只有详细了解和占有各方面的历史资料,掌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对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解释,才能事实求是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和规划。古籍地方文献,特别是地方志中,对于各地的人口、物产、矿藏、水利、自然灾害、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等,都有详细记载,内容十分广博,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政府和经济部门的宏观决策,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甘肃省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结合本省实际,充分利用古籍地方文献,开拓创新,制定出适应甘肃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草、畜、粮和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的农村改革规划。
2 开发利用古籍地方文献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西部古籍地方文献记载了西部众多的特产资源。瓜果菜食用菌类如新疆的哈密瓜和无核葡萄;甘肃的白兰瓜、黑瓜子、临泽小枣、兰州百合、陇南木耳;宁夏银川稻米等。皮毛畜产类如新疆细毛羊、羊绒、伊犁马;陕西大尾羊、秦川牛、关中驴;甘肃河曲马、山丹马;宁夏滩羊皮等。药材类如四川及西南地区的珍贵药材虫草、天麻、川贝母、黄连、麝香、鹿茸、蛇胆等皆为世之珍品;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冬虫夏草;新疆的雪莲、贝母、罗布麻、阿魏等。仅甘肃的中药资源就有当归、红花、天麻等950余种,甘肃省图书馆发掘馆藏方志文献中有关资料编制出甘肃中部地区、河西地区、陇南地区特产资源资料汇编三种,共计74万余字。这些地方土特产经过长时间的流通,逐渐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地方名牌,在市场经济中产生了名牌效应,成为西北独有的资源优势。因此,西部古籍地方文献无疑是为其发掘提供丰富多彩经济信息的传播载体。
3 开发利用古籍地方文献,挖掘地方资料,发挥地方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古籍地方文献记载了历史名人、山水风光、文物古迹等自然、人文景观,这既是可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嘉峪关;宁夏的西夏王陵、沙湖;青海的塔尔寺、青海湖;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碑林、华山;新疆的天池等,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西北地区的知名度。比如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敦煌,曾经工商云集“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和西域的马、玉器、珠宝、香料、葡萄等或在这里交易,或通过玉门关、阳关大道流向东西方,千百年来无止无息。而今敦煌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历史名城、莫高窟等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学者前来观光、旅游、投资经商和学术研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西部的了解。
音乐家手稿保护与音乐文献典藏 第6篇
饶余燕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世界级的中国复调音乐大师”(指挥家阎惠昌语),他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音乐遗产是当代音乐界的瑰宝,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毋庸置疑。图书馆作为学术资源重要集散地,应积极盘活、开发这份珍贵音乐文化遗产。
一、饶余燕手稿保护的意义
当今国际上许多著名图书馆都有名人手稿收藏范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图书馆等,纽约的摩根图书馆以收藏历史上音乐大师的手稿而出名,目的为保存真迹供学者研究。“音乐手稿反映作曲家具体的创作思维过程、个性化的写作习惯和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动态,是音乐理论研究中极其珍贵的基础性依据和体验性资料。”{1}音乐作品手稿都是作曲家在谱面上一笔一划写就的,反映了倍尝艰辛的心路历程,是国家和民族音乐历史的见证。
由于我国对音乐手稿保护方面重视不够,保护和利用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往往被人们忽视。收集和长期保存面临许多问题:一是由于人们对其史料价值认识水平局限,作者把手稿往往以废纸处理,或久而久之遗失丢弃;二是手稿使用的纸张普遍含酸容易变质,饱经沧桑仅仅几十年间,都会出现了纸张脆化,墨迹褪变甚至消失。长期保存手稿需要对其进行除酸、恒湿恒温等复杂的处理。个人保存面临太多困难;三是随着作曲软件的大量使用,作曲家的作品多以作曲软件制谱方式呈现,体现个性风格,反映创作思路痕迹的手稿越来越少,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已故作曲家的手稿更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因此,抢救和保存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对于保护音乐文化遗产、记录和展示作曲家风采,传承其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华人音乐家手稿保护与研究呈发展之势,2011年4月“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手稿展、音乐会与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2014年9月,“黄自先生诞辰110周年珍贵手稿文献巡展”在北京、台北及美国耶鲁大学等地开幕。2015年6月24日,“华人作曲家手稿保护与研究中心”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目前这样的机构在全国仅此一家。如何保护使用华人音乐家给我们留下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音乐人尤其是图书馆人责无旁贷。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先生强烈呼吁:“全国音乐图书馆联合,收集名家手稿,开展文献采集工作,对老音乐家艺术家加快数字记忆采集工作,建立专题文库,形成收藏特色,提供读者服务。开展数字工作,将音乐类古籍、近现代音乐史文献(包括名家手稿)和录音录像制品数字化,在互联网上提供阅览和下载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和利用问题。开展传统音乐文献、特别是古籍和名家手稿的出版工作,使民族珍贵典籍化身千百,服务社会。”{2}我们开启的饶余燕创作手稿保护利用工作,正是承担了这样的历史使命,顺应时代需求。
饶余燕教授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音乐作品,许多作品先后出版面世,但仍有很多作品及大量手稿未能出版,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去世前2010年,近六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不同体裁、风格的声乐、器乐作品;独奏重奏、民族管弦乐、交响管弦乐等作品琳琅满目。我们在整理手稿时无不感受到先生对其创作精雕细琢和一丝不苟,处处显示着饶先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超越的创造力。他的手稿是其毕生智慧的结晶,如同当代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名人一样,将人生阅历和深邃思考形诸笔端,反映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记录,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利用价值。
饶余燕1986 年创作古筝与管弦乐协奏曲《骊宫怨》手稿图:
二、手稿的学术价值
饶余燕先生先后创作了一百多部不同体裁的声乐、器乐作品。他的作品大多采用丰富多彩的复调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独特的音乐个性,不少器乐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饶余燕先生是广东大埔人,1933 年9 月出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自1958年以来一直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曾担任作曲系主任,2010年4月病逝于西安。生前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兼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 特约编委。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由于他在复调音乐上的突出成绩,1956 年被抽调担任在“上音”执教的苏联作曲理论专家复调音乐班的业务秘书,负责记录整理“复调音乐讲座”讲稿。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先后担任过作曲、复调、大型曲式、配器及综合教学实验性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作曲家。
饶余燕教授创作历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3}
1.初创阶段(1954—1957年),为其技法形成的时期主要以复调技法的民族化实践和逐步成熟为主要特点,其中不乏当时国内在探索民族化复调大背景下的成果。
2.发展时期(1958—1978年),为其复调技法逐步与民间音调融合的阶段。作品中大都运用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性音调,如秦腔、碗碗腔、迷糊、老腔等戏曲声腔,西安鼓乐等民间器乐,眉户调、信天游、花儿等民歌等,使其技法和个性风格逐步成熟的阶段。
3.成熟时期(1979—1999年),以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1979)的创作为标志,饶余燕的创作进入了技法成熟的时期。
4.总结期(2000—2010年),这一时期的创作虽然在数量上较少,但每部作品都有着总结的意味,是作曲家对自己创作之路的总结性思考。
饶先生一生创作了为数较多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将西方的复调技法与民族音乐作了很好的融合,使得民族管弦乐具备了多层次结构,更加富有张力和立体性,真正达到了交响化。”{4}
三、手稿的史料价值
饶余燕教授长期坚持探索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创作的发展道路,在“交响化、民族声”音乐创作中独树一帜,深入挖掘饶先生的创作手稿可以使我们获得以下收获:
1.弘扬饶先生的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音乐创作精神,顽强的进取精神,勾勒其一生的创作风采。充分展示他在艺
术上追求完美的崇高品质,教育和启迪后人。
2.饶先生是一个时代的作曲家,其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到2010年,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他音乐创造华彩乐章,如小提琴曲《蒙古草原》、大提琴曲《枣园幸福渠》、古筝独奏曲《皇陵随想》、钢琴曲《引子与赋格—抒情诗》等独奏类作品;古筝四重奏《锁风沙》等重奏类作品;大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玉门散》《音诗——骊山吟》等;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等百余部。无论从乐种、体裁和形式等多方面,足以反映了我国自1949年以来音乐创作一段崭新历程,是研究建国以来我国音乐家创作的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珍贵材料。
3.饶先生是一位作曲家,更是作曲教授,他在我国复调音乐教学方面卓越贡献有目共睹。因此,他的手稿既可以作为优秀作品解读,又可以作为教学范例研读。在整理手稿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作品既有草稿又有初稿和定稿,史料珍贵,意义深远。
因此,运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其手稿进行保护,将长期沉寂封存的手稿公诸于世,传承经典、活化珍贵文献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四、手稿的数量和性质
确认手稿资源的数量和性质对于手稿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也是支撑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饶先生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的史料具有珍贵和典型性,完全代表了我国现代音乐家的一代风范。他的创作手稿绝非寥寥几页,清晰记录的创作过程的原始乐谱达两千多页,每部作品都很完整,品相上乘,而且多部大作尽收其中,无论典藏、学习、研究都需要付出相当长时间和精力。其音乐创作无不蕴含着:巧妙娴熟复调技术的应用;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秦派音乐旋法的融合与渗透;音乐作品结构的巧妙构思;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管弦乐创作的独特手法等等,足以值得作曲专业的学生认真研读。饶先生是一个非常仔细的人,在他去世前大部分手稿都有详细的归档说明,这给我们整理建库和学习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
五、建设《饶余燕音乐数据库》
当深入探讨饶余燕先生创作手稿的保护的意义,手稿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时候,应清晰地认识到,绝不能仅仅为保护而保护,或把数字化的手稿文献再次束之高阁,而是将收集整理、分类加工的手稿与研究文论、图片等所有珍贵资料全部进行技术处理,通过建立专题数据库的形式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当然《饶余燕音乐数据库》建设得益于以下方面:所占资源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特色资源,即你无我有的独有资源,具有陕西及西安音乐学院的长期学术积淀;地域音乐文化的专业研究成果之优势。尤其难得的是,稀缺珍贵的手稿作为其核心支撑内容。综上特点确保其数据库的定位和性质。《饶余燕音乐数据库》作为大型资源研发项目既记录着饶先生音乐事业辉煌成就,又承载着音乐事业过去与未来。
《饶余燕音乐数据库》系统基于JSP的 Mysql数据库技术开发,是一个集文字、图片、乐谱、音频、视频文件于一体的多媒体专题数字平台。将所收集的数据是按一定格式储存在服务器磁盘阵列中,成为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型数据的集合体。
《饶余燕音乐数据库》包括以下栏目:数据库简介、音乐作品、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学术论文、图片掠影、创作年表。音乐作品包括创作手稿、有声乐谱等。目前,收集经过专业扫描加工的各个时期珍贵作品手稿共2430页,不同时期完整作品89部;照片295幅,音频、视频21部及论文几十篇。文献数据量已达10G。该数据库研发过程是由图书馆专业人员、数据加工、软件开发人员耗时一年多完成。
在当今,古老文献、手稿的保护形式多种多样,然而,数字化保护是被采用的最佳保护方式。据资料显示,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挑战与回应数据化时代的进程中,与专业公司合作建立特色数据库,建成了“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档案数据库”;“中国—文化与社会数据库”等,收藏了许多18世纪海外华人珍贵的档案、图片、文献等。{5}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开展特殊资源小规模数字化项目,以资源保护和方便使用为目的的馆内数字化项目等。{6}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在黄均人教授策划和主持下,先后完成了“史惟亮音乐数字典藏计划”“许常惠音乐资料典藏数字计划”等项目。这些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先进理念和音乐数字典藏的经验,被广大音乐图书馆界的同仁推崇和认可。因此,采用现代最新科技手段将饶余燕先生珍贵手稿永久保存,建立数据库,是文献保护的最佳模式。通过建立当代作曲家以手稿为核心的研究平台,满足现代网络环境下特色资源需求和资源配置,建立特色学术共享,实现数字时代更广泛、更专业的文献资源多样化,实现数字化图书馆进程中馆藏资源核心服务与延伸服务的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
六、数据库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数据库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主要基于对于饶余燕音乐数据库的长远考虑。笔者以为,建立大型的音乐学术资源库、特色库,其目的是服务于音乐院校教学科研,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既然它具有“学术”和“特色”的属性,就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些属性并始终赋予此内涵。因此,要抱以认真、严谨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展此工作。
建设《饶余燕音乐数据库》,将其整合为音乐资源平台、研究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既有传承与保护功能,又有研究、教育的功能。目前只是初始建库,手稿等文献初步揭示,而日常管理、维护、更新是长期的工作,又堪比建库。国内外有关研究饶余燕先生的学术成果、研究文论等时有发布不断增加,数据资料处于及时收集、时常添加动态管理之中。此外,在数据库大量的创作手稿、音频视频、文论图片等包含重要知识产权珍贵文献的使用管理等方面,需要跟进相应的管理措施。这些都是网络环境下文献使用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客观面对,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们不妨对《饶余燕音乐数据库》做出以下展望:
1.整合专题文献资源
建立《饶余燕音乐数据库》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该数据库里收集整合与饶先生有关的所有资料。全面揭示饶余燕先生所有研究成果,使之成为饶余燕先生最完整、最全面、最权威的研究平台。
2.学术资源共享
另一重要目的莫过于最大化利用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饶先生自己的创作手稿、研究文论以及其他珍贵的资料。还包括所有研究饶先生音乐作品的大量文论等等。我们诚请国内外作曲界专家同行和广大的学者,利用这个平台发布研究信息,交流研究成果,分享学术发现,共享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
3.开展文献传递
数字化的资源最大优势是用多种方式取读。网络环境下的《饶余燕音乐数据库》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建立交互平台、开展文献传递。所谓建立交互平台就是开展文献检索、查询,了解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开展文献传递服务。这种服务方式避免馆际间实物传递的困难和非可行性。
4.开展学术活动
对著名音乐家深入的研究是广泛的、多向度的,以数据库为载体,开展广泛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上海音乐学院在谭小磷、黄自的手稿挖掘中就衍生出许多有深刻内涵活动:手稿研究、音乐会、研讨会、文献展、研究文稿出版等等,这些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5.推出研究成果
目前,有关研究饶余燕教授作品的论文很多,有硕士、博士论文,也有一些期刊论文。但是对饶先生手稿的研究尤其是未出版的手稿研究还属空白,希望相关专业学者、青年学生加入研究行列,深入解读饶先生各个时期优秀作品,推出研究成果,我相信这样的预期指日可待。
《饶余燕音乐数据库》虽然已完成建库,但还很不完善,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由于建库伊始作曲专业力量支撑薄弱,作品手稿编辑、分类、布局、使用不够精确,有所缺失。数据库虽作为图书馆的研发项目,有作曲专业背景馆员参加,但仍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团队支持,给发展和成长带来瓶颈。第二,数据库的利用开发缺少专业依托。图书馆是学术资源的集散地,建设一个大型特色专业资源平台费时费力耗费资源,充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发者的期盼,目前数据库还在一个初始水平上运行,真正使大家充分认识其重要价值,成为作曲专业人士深入挖掘的重要文献宝库尚待时日。另外,以手稿为核心内容的《饶余燕音乐数据库》属于新型文献揭示形式,整体功能开发及相关的研究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音乐院校的作曲界同仁、文献研究工作者鼎力配合才能使其日臻完善等等。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原因限制,目前仅作为学术研究项目在西安音乐学院校园网络环境下使用,故保护大于利用,这与其项目研发的目标相差甚远,我们将努力尽早改变这一现状。
结 语
小议民国文献的现状与保护 第7篇
1.1 历史价值
民国文献的出版和发行量规模空前, 这是受当时出版业和新闻业的进步和迅速发展所影响。 这些文献对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数字表明, 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12 万种之多, 当时还有众多省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也出版和发行了大量图书, 这样全部算起来估计图书总量可达近20万种。民国时期的期刊也达两万多种。对学界来说,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民国文献涵盖了图书、报刊等十几种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珍贵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比之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盛况, 民国时期的学者学术成就毫不逊色, 这一时期古今中外交汇、新旧思想碰撞, 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学术著作, 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第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奠基之作, 对我国近代新兴学科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当时大量发行的全国性公开出版物, 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广泛流传, 影响至深, 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各地方出版的史、志、档案等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民国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2 馆藏现状
民国时期虽出版了十几万中报刊书籍, 但如今这些杂志或成了躺在图书馆里的古籍, 或零散地流传于民间, 各级各类图书馆对民国期刊的具体数量种类摸不清, 存放环境恶劣, 导致民国文献酸化损毁加剧, 各馆对其缺乏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 即使有些馆开展了一些保护措施, 但进展极为缓慢。以我馆为例, 虽然把民国线装书籍与古籍存放在同一书库, 对部分相对完整的民国期刊整理了目录数据, 但是大部分民国期刊和报纸还堆在期刊库的角落里, 与明清古籍书的境遇有天壤之别, 很多期刊报纸已经严重发黄、发黑、虫蛀现象到处可见, 一些文献一半的面积上有蛀洞, 还有些文献上的蛀洞甚至像筛子一样布满全卷。 除此之外, 更有许多文献被老鼠啃咬过之后, 轻轻拿起文献, 上面的碎末就会纷纷散落, 这些文献根本无法碰触。 一些文献也因为霉斑遍布已经很难辨认上面的字迹了。
这种情况不独我馆存在, 绝大部分图书馆的民国文献因为种种原因还未整理编目仍然散露在没有恒温恒湿条件, 既不避光又不防尘的书库中, 和现代的普通图书享受同等的待遇, 这样的保存状况致使绝大部分民国文献的纸质脆化、散页、破损等情况极为严重。
2 民国期刊的早衰原因
2.1 主观原因
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是纸张的酸性。 如果纸张呈酸性, 文献即使保藏条件良好, 也无法抑制纸张的老化、变质、损毁。 民国时期, 我国大多数造纸厂采用亚硫酸盐制浆法造纸, 其含酸量达到6%-10%, 这样高的酸度致使文献极难保存, 因此民国时期文献的破损程度也便更为严重。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出版业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由传统印刷向机械印刷的过渡时期, 采用的是双面印刷和相对落后的机械装订工艺。 低级印刷技术和粗陋的装订方式, 使得书页的内侧文字紧贴装订处, 稍一用力展开, 书就很可能从中折断, 这样的装帧工艺极易造成书籍的破损, 并且如果损毁了一页纸, 那就缺失了两面的文字内容。
2.2 客观原因
民国文献保护最主要的障碍就是保护观念滞后, 在很多图书馆, 对民国文献不够重视, 几乎没实施过任何的保护措施, 加快了这些文献的老化和损毁。为更好地完善和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留存的各种文献资料, 国家启动了“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的工程计划, 然而, 在这些保护工程计划中, 民国文献被排斥在外, 其保护一直没有得到项目、资金的支持。民国时期战乱不断, 战争及社会动乱对这一时期文献的损坏也是致命的。经历了数次战争的大批民国文献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文献的保护还要有专门人才来实施, 目前各馆几乎没有民国文献的专职管理者。 这种种客观原因, 都导致民国文献损毁严重亟待保护。
3 民国期刊的抢救措施
目前民国文献保护最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就是去酸化处理。国外图书馆对文献的去酸化处理工作有三十多年了, 其技术也日臻成熟, 并配备了相应的设备。 做去酸化处理的全套设备价值三千万元人民币, 处理一本书要花费几十美元, 因此, 去酸化处理图书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 这样高的价格不是普通图书馆所能承受的, 目前我国各图书馆均没有能力做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我们所能做到的是, 改变以往民国文献不是古籍的观念, 把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提到议事日程, 并且严格控制民国文献的储藏环境, 延缓文献老化的速度, 积极地进行有效的修复性保护和抢救。
3.1 改变观念
保护好民国文献的前提是形成全民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 养成爱护文献的自觉性。从2005 年开始, 曾有多家媒体对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收藏、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采访, 《 人民日报》 及其海外版等报纸相继刊发关于此方面的新闻, 并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有多家媒体报道了相关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北京娱乐信报》 分别以《 我国民国文献已在断层边缘》 、《 詹福瑞:着力抢救民国文献》 、《 国图馆长建议抢救民国文献》 为题多次进行报道。 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性逐渐为世人所知, 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始针对民国文献展开一系列的保护和抢救工作, 由此对民国文献整理的重视也从宣传阶段转向了实施阶段。
3.2 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通过改善其存放条件与环境加以保护的方式。首先是完善保存条件, 恒定温度、湿度、避免阳光直射以及做好降尘预防鼠虫害等工作, 这是改善民国文献存放的可行性措施与方案。 由此我们将书库温度设定为17~21℃, 湿度保持在46%~56%之间。 为避免阳光照射, 我们采用物理隔绝手段, 譬如, 安装百叶窗加装遮光窗帘等。 降尘除尘方面, 我们通用的方式方法, 除建筑物本身密缝隙外, 我们还安装了空气滤清器, 以净化沙尘、霾、工业废气等对藏书的腐蚀与侵害。至于鼠虫害的预防, 我们既借鉴传统做法, 如使用芸香防腐防虫, 同时也采用现代的电子产品防鼠防虫, 效果显著。
3.3 非纸质性保护
非纸质性保护是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对民国文献进行翻拍或信息采录, 翻拍是指采用摄影摄像技术, 把原来的典籍转变成影像资料储存保护, 也可以将文献复制多份分别存放保护, 同时还能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查阅服务;信息采录是指将民国文献转变成数字信息储存在大型服务器的硬盘里, 也可以刻成光盘分类存放, 经过以上储存方式的转变我们就能更加有效而久远地存放和更广地使用这些民国文献。
非纸质性保护还可以作为数据库资源为所有需求者提供服务, 譬如, 依托网站增加远程服务项目, 各类不同层次的注册用户可以方便便捷地获取其所需的专业性特强的典籍资料。 这样既能很好的保护民国文献, 又能替代地完成纸质资料难以承受的日借阅海量。从而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的。
目前, 民国文献网络数字化资源已经非常可观, 随着业界对民国文献数字化认识的提高, 民国文献数据库资源的服务特色会受愈来愈多的读者与客户的青睐。
摘要:民国文献可分为民国图书、民国期刊和民国报纸等形式,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目前民国文献由于主客观等原因, 损毁严重, 馆藏现状触目惊心, 拯救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改变观念、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拯救措施。
关键词:民国文献,馆藏现状,拯救,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瞿剑.抢救民国文献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 2005-02-05 (3) .
[2]施芳.文献历史会出现“民国断层”[N].人民日报, 2005-02-07 (11) .
[3]施芳.67万件民国文献亟待保护[N].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05-02-08 (4) .
[4]新闻媒体关于国家图书馆的报道情况[EB/OL].[2010-06-06].http://www.docin.com/p-12776082.html.
[5]张玉文.民国文献的价值[J].图书馆学刊, 2012 (6) :65-67.
[6]王雅戈, 王晋玲, 常娥.民国文献整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 2011 (3) :15-18.
试谈文献保护的变革发展趋势 第8篇
传统的文件是由内容与载体组成的。 在很多情况下, 凭证的出示, 信息的交流, 必须借助文献载体实现。 由此人们认为只要载体能够保存完好, 文献内容就可以流传下去了, 似乎文献内容与载体是无法分割的。 从古老的修复托裱、杀虫消毒, 到本世纪70年代闹得火爆的脱酸, 都是基于这一思想进行的。 然而载体是难以永存的, 补了又补的文件, 修了又修的书籍, 即使只存不用, 其载体也会老化而最终无法传承下去。 为了寻求永存, 化学脱酸就成了消除纸张内患, 达到文件永存的探索。 从发达国家到第三世界, 包括中国在内, 很长一段时期, 保护工作者皆沉浸到研究脱酸、宣传脱酸中。 尽管与上千年的修复托裱技术相比, 纸张脱酸的探索历史只不过几十年, 但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结论。 谈及价格昂贵, 后患难测。 脱酸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逐页脱酸, 二是群体脱酸。 逐页脱酸法是用喷雾方式将碱性液体逐页喷到纸张表面, 或将文献逐页用碱水浸泡。 这两种脱酸法都已在美国获得专利与商业化, 并在图书馆与档案馆实施。 使用结果表明, 虽然设备、药水等价格低廉, 但拆开纸页, 逐页处理与干燥, 再装订成册, 则需要大量人力。 手工操作费用大大超过药水与设备费用, 而使整个脱酸成本变得昂贵。 大规模群体脱酸, 尽管减少了许多手工操作, 但设备与药品费用昂贵。 首先试验这一脱酸方法的美国, 至今仍处在实验阶段。更令人不安的是, 脱酸后纸张残留的化学品的安全性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因而尚未商业化。
再说脱酸并非一劳永逸的良策。 脱酸并不能拯救已脆化的纸张。 一是因为已经脆化的纸张, 脱酸后并不能使其强度增加, 仍然是脆化的。 二是脱酸也不能保证纸张不再老化。 经脱酸处理后残留在纸内的碱, 只能使纸在一段时期内未发生变质。 一旦纸内残留的碱消耗殆尽, 纸张还会由于多种原因而酸化变质。 总而言之, 脱酸并不能解决利用问题。
基于传统保护思想的脱酸, 只限于对文献载体的自身维护。 即使修复得再完美, 它只是一份文献, 不可能达到让一份文献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的目的。 另外, 一个已经损伤的形体, 是难以恢复原状的。 即使恢复了原状, 若不能承受长期、反复的利用, 是跟不上信息时代要求的。 因而, 仅着眼于对载体保护, 以求信息永存的思想是不现实的。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脱酸这个70年代保护技术的热点, 现在已经降温。 人们只是将它用于具有版本研究价值的纸质文件、珍本书的处理, 以求尽可能长期地维护其载体完整。
二、让保护文献的着眼点从维护文献载体转向仅对文献的内容加以保护
这不仅是保护方法的变革, 而且是保护思想的革新, 是为利用而保护文献思想的体现。 早期的抄本, 后来的临摹真本, 实际上就是这一思想的萌芽, 从文献原始载体上将内容抽提出来, 再移植到新的载体上。 文献内容在得到保护的同时, 也让同一文献的内容在多个载体上再生, 让同一文献可以同时为多个人使用。
缩微技术的运用, 使为扩大利用而保存的思想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缩微所具有的优点, 曾使它一度风靡全球, 发展十分迅速, 并成为图书馆、档案馆推荐的保护技术。 值得肯定的是原始文献的忠实拷贝。 缩微摄影经选用高反差胶片或超微粒缩微材料, 可使缩微复制达到去除原件污渍、斑点、发黄变暗、字迹退色的缺陷, 留其精华, 使冲洗后的胶片上只有清晰字迹, 而无其他损坏痕迹。 只要操作者可信, 制作过程在控制之下, 文献的缩微胶片不会有丝毫的信息损失, 是原始文献忠实的拷贝。 因而, 在许多国家, 缩微胶片具有凭证作用, 有些国家甚至为了节省空间, 销毁原件而将缩微母片作原件保存。 实践证明, 缩微拷贝有较长寿命。 只要缩微、冲洗、质量检查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质量控制, 缩微胶片在适宜的环境下是能长期保存的。 在这方面, 卷片比平片更有优点, 不仅以更少的费用提供大量图像, 而且35—50胶卷比平片更能抑制氧化、划道与霉菌。 另外, 价格低廉, 宜为多人使用。 与脱酸技术相比, 同一份文献制作缩微胶卷比脱酸费用低廉, 且缩微胶片易于大量再复制, 因而可以使同一文献同时为多人服务, 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 缩微技术的以上优点, 使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档案变成了缩微胶卷。但随着缩微技术的发展顶峰过后, 它的缺陷慢慢显示出来, 主要是: (1) 使用面有限。 尽管彩色缩微胶卷正在发展, 但至今所有的缩微胶卷均是在高反差的黑白片上制作的, 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对彩色文献内容的保护。 (2) 缩微并非总是便宜的。 对于纸质尚好的文献, 缩摄费用是较低的。 但对于脆化的纸页, 其翻页速度会将随纸页脆化的程度加大而增加人力费用。 因而, 脆化严重的文献, 缩摄费用也将增大。 更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在缩微阅读器上查阅文件与互联网相比, 就难以再称便利与迅速了。 所以在人们尚未能接纳缩微阅读之前, 互联网就进入了用户中, 它的便利与快捷及声、色俱有的多媒体交互行为, 使缩微技术的发展相形见细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缩微已不再是最理想的保护手段了。
三、数字图像技术的运用可以保护与利用并轨进行
数字图像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包括图像的获取与量化, 图像的存储与图像的数字压缩, 图像处理, 图像生存与识别, 图像输出与图像传输等。 在一个专门为已装订成册和易被损坏的纸而设计的扫描仪上, 纸质文献的内容可以扫描进计算机内, 经计算机处理将扫描后的模拟图像 (文字、画面、线条、数字等) 转变为数字图像。数字图像由细微的图像元素 (又称像素) 聚合而成。 利用适当的软件, 可改变数字图像像素的颜色与亮度, 从而在计算机内达到对原始文献内容进行修复的目的。 例如, 要使退色的字迹显示, 只需改变像素的亮度, 调整画面反差, 使图像效果得到增强, 淡化的字迹就可以被加深, 从而达到字迹恢复的目的。 模糊的画面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使之清晰。 又如, 破损的照片经扫描为数字图像后, 可用一些技术软件把它修复完好;发黄的照片转变成数字图像后, 采用去色程序, 可以达到去黄的目的等。 数字图像在计算机内经过处理与再生存, 可以以纸张、缩微胶片、胶片等形式输出, 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 总的说来, 数字图像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更节省空间。 原件经数字图像处理与数据压缩后, 可存入光盘, 比缩摄处理更节省空间。 据资料介绍, 同一文献经图像处理后所占空间是原件缩微后的1%。
2.最佳修复效果, 最大资源共享。 原件的数字图像可在计算机内进行多种修复处理, 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而且计算机的任何处理手段, 都不会损坏原件。 因而, 将文献转变成数字图像后, 由计算机进行修复, 是最安全的修复手段。 文献等经扫描处理为数字图像后, 可以在计算机内以多种形式输出 (如缩微片、普通胶片、相纸、纸等) , 达到不同的效果, 如底片、缩微品、照片、纸质文献等。现在已经有了非常高速的打印机, 可以迅速完成这一转换过程。 因而, 文献经过数字图像处理可获得最佳修复效果。 同时, 文献经扫描并处理为数字图像后, 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送到用户办公室与家庭计算机终端, 用户可以超越时空地共享同一资源。 同样也为档案馆、图书馆增添了可共享的文献资源。 当文献形体发生损坏或字迹发生退变时, 必须进行修复, 使信息符号得以加固。修复工作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修补、去污、加固、托裱、 字迹恢复等, 凡是对文献的修整与恢复技术都称为修复。 修复是对文献载体进行系统检查后, 找出其缺陷及造成损坏的原因, 把它从有缺陷和不完整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而重现其原貌的意思。 但损坏了的物体是恢复不了原貌的, 因此绝对的修复是不可能的。
修复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与原件尽可能一致的、可用、可看、可接触的东西。 在不改变原件信息内容的前提下, 经修复后的纸质文献应该达到或超过原件的耐久性。 为了达到修复的目的, 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修复过程中不允许有毁坏、篡改或掩盖原始文献的操作。 为了保持文献原貌, 不能在修复工作中丢掉片纸只字, 不能损伤文献上原有的历史痕迹, 更不能进行篡改而使文献失去原貌。 凡珍藏善本, 修复时不应补字, 不画栏线, 保持原来面目。 所有的修复方法都应具有可逆性, 以便必要时进行重新修复。 被用来进行修复的材料一定是安全的, 不能对文献载体产生有害作用。 选取修复材料时, 应考虑到对文献长期保存有利。 尽可能用类似的材料修复损坏的载体。 可以避免给文献添加一些它原来没有的东西, 使修复的结果不是一件补缀品而是相似的文献。
3.可提供快速、多途径检索。 原文献经扫描、处理为数字图像后, 更能发挥计算机的多途径、快速检索优势, 为文献的充分利用拓宽了渠道。 文献经扫描处理后, 转变为数字图像, 既可以进行修复处理, 又可以增加文献的数据库, 使保护文献与利用文献同期完成, 节省人力、财力与物力。 将文献转变成数字信息, 对数字信息进行修复与存取, 尽管有许多优点, 但数字媒体寿命受媒体自身老化与技术淘汰的影响, 数字媒体不可能保存得比缩微胶片长久, 技术的更新有可能使数字媒体与读出设备不兼容等是令人担忧的。 1996年, 美国保护与存取协会与美国研究图书馆共同组成的数字信息档案化特别工作组, 发布了《数字信息保护的总结报告与推荐》, 为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提出建设性意见。 他们认为, 无论从技术上、资金上考虑, 数字信息媒体都是可以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更新后的媒体可以在新技术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存取。这个让数字媒体随技术进步而更新, 从而使其达到长期存取的结论与建议, 使数字图像技术用于文献的保护有了保证。
尽管如此, 由于各种保护手段均有其不可为其他方法取代的优点, 各种文献载体也有不同的特殊要求, 因此今后的文献保护工作将更多地借助数字技术, 使保护文献与利用文献并进, 同时对于有凭证价值的文件, 经计算机数字化处理后, 输出到缩微胶片上, 以缩微的方式保存。 而让一些有版本价值的书刊, 采用脱酸与修补托裱进行原本保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文献的保护方法将同时存在, 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将并行发展。
摘要:从有文字以来, 人类就开始了保护记录的探索, 保护记录的活动与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科学技术在不断革新, 人类思想在不断变革, 保护记录的思维也由最初保存而保护发展到为利用而保护, 今天已经跃升为保存与利用并轨进行的思路。保护记录的手段, 也由维护载体从而达到内容的保护, 发展为超越载体而达到对内容的保护。
关键词:文献保护,文献修复,缩微技术,数字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文献遗产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承志.文物保藏学原理 (第1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
[3]刘家真.拯救数字信息 (第1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王文海, 刘家真.照片、唱片、磁带与镭射片的使用与保护 (第一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文献保护 第9篇
个人信息是指现实生活中能够识别特定个人的一切信息, 包括文档、音频视频文件、指纹以及档案等。作者认为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和隐私相互联系紧密, 界限也比较模糊。个人信息相当于一种广义的隐私, 保护的核心问题也还是隐私权的问题。
我国虽然已有不少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个人信息有所保护, 但多为间接保护, 力度有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早在2008年已呈交至国务院, 但到目前为止仍未正式颁布实施。随着网络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公民个人信息及隐私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虽然,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至今并未出台, 但最近几年来, 国内学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较高, 研究的力度越来越大, 参与研究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公开出版的文献量也特别大, 但质量水平却参差不齐。
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世界上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了50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以及欧盟成员国中的荷兰、英国、德国以及奥地利等都制定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然而, 我国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落后, 目前只有极少数地方或行业内部制定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标准, 其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散见于其他法律规定中。如《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侵权责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统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及《电信条例》等都有提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但都是间接保护, 保护力度不够, 甚至还存在“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混用问题。
2006年3月发布《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规范》是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标准。辽宁省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则是我国首个针对全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地方标准。
在我国的《刑法修正案 (七) 》中首次添加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 对利用公权力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国家机关或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明确了刑事责任, 此次刑法修正案对个人信息保护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虽然我国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还没有颁布实施, 但从其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间接涉及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地方以及相关行业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不断在提高, 力度在也不断加强。
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文献
我国学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研究最早始于1998年, 较早并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献为中国政法大学曹亦萍老师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近十年来, 我国学者非常关注个人信息保护这一问题, 从文献发表时间和数量上来看发展的比较快。
为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进行更透彻和更准确, 作者以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和中国博士论文库为工具, 以“社会科学”和“信息科技”限定学科分类, “个人信息”和“隐私”为关键词, 检索时间从2004-2014年6月1日进行检索, 共检索出623条记录, 其中“核心期刊”88条。
作者分别以年度和文献种类为单位, 对我国近十年来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权保护研究文献进行统计,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过滤, 扣除一些非学术性的信息。统计结果如下。
(一) 文献年代分布特点
从年度发表文献总量来看, 2004-2009年基本上处于平稳增长时期, 而2009-2010年, 文献总量由67篇增加到129篇, 增长了将近一倍。2010年和2011年的论文数量之和占近十年来文献总量的38%。2011-2014年文献总量大致上处于下滑时期 (可能和CNKI收录文献时间有关, 2013年和2014年的文献还没有收录完全) 。
2010年文献数量129篇, 占全部文献总量的20.7%。从核心期刊年度分布情况表也可以看出, 2010年核心期刊19篇, 占全部核心期刊的21.6%。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2010年我国学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理论水平比较高, 关注度比较大, 正处于高峰时期。
(二) 文献类型特点
从文献类型来看, 以期刊为最多, 占总量53.3%, 硕士毕业论文占34.3%, 博士论文占12.4%。核心期刊总数为88篇, 占期刊类文献总量的26.5%。其中, 图书、情报、档案类核心期刊为50篇, 占核心期刊总量的56.8%。
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些较高水平的文献来看, 2010年和2011年硕、博士论文共计160篇, 约占十年来硕、博论文总量的55%。可以说, 我国专家学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在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之内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这也说明, 在这一时期我国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非常关注, 研究力量比较强, 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三) 文献内容及主题
从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我国的学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侧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法律名称个人信息和隐私混用, 界限模糊不清;隐私观念教落后,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关法律不完善, 没有直接并针对性的保护法, 公众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
2. 借鉴、研究国外的法律、经验比较多。
国外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设立较早、较成熟, 我国学者多研究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提供支撑。
3.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和策略。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受到较严重的侵犯和滥用, 如垃圾短信、恶意诈骗、人肉搜索等。大家认识到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是重中之重, 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也相当重要。
4. 大多数学者从法律层面、网络环境、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角度研究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技术层面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渠道、方法, 特别是博士论文中体现比较明显。同时, 图书情报档案类专家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的意识和呼声比较高, 研究得比较深入。
三、结语
近十年来,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文献很多, 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但是从整体上看, 还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范围局限等问题。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广泛, 研究仍需深入。
浅议图书馆图书文献的保护 第10篇
1 纸质文献保护的基本方法
1.1 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指在不改变文献的物理特征和载体形式的保护。着重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1.1 防火与防水。
火灾是图书保存的最大危害。一旦发生火灾, 损失难以估计。一般而言, 火灾隐患主要来自照明电源线路的短路、电器设备的起火、吸烟、违反防火安全操作规程等等。应建立图书馆消防安全制度, 各部门指派专人负责。禁止使用非工作需要的电器;对容易引起火灾的电器设备、线路等要经常检查及时维修;每层楼安装消火栓;每个书库配备多个灭火器;在醒目之处张贴警示标语;严禁在馆内吸烟;定期组织防火演练。只要防患于未然, 火灾时完全可以避免的。
水对图书的威胁不可忽视。造纸植物纤维中的纤维素可以和水发生水解反应。变成易碎的水解纤维素。即使图书受到轻度的伤害, 也难以恢复原状, 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所以要经常检查馆内上、下水管线和暖气管线, 发生漏水要及时维修, 防止水灾。
1.1.2 防光。
强光对图书的纸张十分有害。因为图书纸张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木质素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 易氧化分解。特别是见光后迅速分解, 使纸张颜色发黄, 强度和韧性下降, 影响纸张耐久。光线的照射对图书的损害是累积的。由于阳光和具有紫外线的人工光都会给图书造成危害, 以下方法能够缓解阳光和人工光源对图书的危害。首先, 书库要选择百叶窗或厚窗帘来限制阳光直射进书库。其次, 要减少书库内人造光源对图书的破坏。书库内应采用光线不太强的低瓦数的白炽灯, 对于光线强的日光灯一般应不予采用。也可以将日光灯装上紫外线过滤罩, 来降低图书受损程度。
1.1.3 防尘。
灰尘是图书的主要敌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悬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它们随空气进入书库, 落到图书上会污染图书。随着读者翻阅, 灰尘会附在纸张上。轻者是字迹模糊, 重者使纸张变质影响阅读。如果使用抹布抹灰尘, 会使图书纸张变形, 反而缩短了其使用寿命。灰尘中的粘性物质受潮会使纸张粘连形成“书砖”。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身边这无孔不入的灰尘, 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降低灰尘对图书的危害。在图书馆周围多种植吸尘能力强的树木和花草, 既美化环境, 还减少灰尘。书库要定期打扫, 可使用吸尘器将图书文献上的灰尘清楚。书库门口增设厚地毯, 减少外来人员带入的灰尘。
1.1.4 防虫与防霉。
图书馆的很多图书由于年代久远, 加之人为的、自然的因素影响, 很多图书都遭受到霉菌的侵蚀, 通常我们见到的图书霉烂, 这就是霉菌导致的结果。在图书馆中的霉菌受纸张种类、库房的温湿度、光强弱等的影响。会产生不同颜色的霉斑。这些霉斑的成份大多不溶于水而且不易清除。霉菌在生长过程中, 可以将纸张、胶水、糨糊等吸收, 影响图书牢固。霉菌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 迅速生长繁殖, 达到一定的群体水平就会破坏纸张的纤维素, 使纸张的机械强度降低。所以预防霉菌, 库房应当保持稳定适当的温湿度, 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图书害虫对图书的危害也很大, 书库内若一旦发现书刊生虫, 可采用冷冻、微波辐照杀菌、臭氧消毒等措施。但最基本的还是搞好库房温湿度和环境卫生的管理, 抑制图书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防止图书受害虫感染。
1.1.5 改善保管条件。
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都应根据图书的特点进行设计, 要充分考虑到楼层、朝向、采光、恒温、恒湿、设备安装等诸多因素。书库内的书架要结实, 书架的板面要够宽, 层与层之间的高度要合适。图书要竖直放置, 不要排放得过于拥挤。排书时每个架位后要留出一定空间, 以便空气流动。
1.2 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是指改变图书文献原件的物理特征和载体形式。其特点是将原件的内容广泛地复制和传播, 而原件则可减少流通使用, 达到了保存图书文献的作用。以下是常见方法:
1.2.1 缩微复制。
缩微复制方法就是将图书文献置于固定的稿台上进行微缩照相, 将图书文献拍摄成缩微胶片, 对所拍图书文献不会造成损害, 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复制方法。缩微复制既忠实于原文, 又可达到长久的保存。如果要进行借阅、复印等, 都可以用缩微胶片作为母片来完成。缩微复制的优点:一是保真度高、体积小、收藏方便可节省大量的收藏空间。二是缩微品的使用寿命比纸质印刷品的寿命长得多。缩微品在严格条件下可保存一百年左右, 到一定保存年限后, 又可采用复制的方法, 复制成新的母片继续保存。三是对图书文献的缩微化处理, 是开发利用图书文献的一种有效方法, 既不损坏原件, 又达到了利用图书文献的目的。缺点:因为拍摄时必须将图书文献拆开进行, 对于已经发黄变脆的旧书刊, 拍完后散开碎裂的书页就很难再粘贴复原上去。
1.2.2 静电复印。
复印本在载体和形式上最接近原件, 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仅复印一项就决定性地改变了我们使用图书馆的常规方法。在版权允许的前提下, 不论需要多少文献我们都可以复印出来, 这就减轻了原著的借阅和馆际互借等服务, 但静电复印只能用于纸质较好的古旧图书文献和近代图书文献, 而对那些纸质已经变质的图书文献, 如果采用静电复印会对文献造成较大损害。因为静电复印要将图书文献置于高温之下, 会使之变脆, 所以这种方法不宜广为采用。
2 图书损坏的防范及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
必须重视新生的入馆教育。在向新生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同时, 还应重点讲解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图书馆是公共学习的场所, 做一个文明读者, 爱护图书, 是每一个同学应尽的责任。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 开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交流的通道, 来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在广大读者中形成爱读书、爱图书的良好风气。也可以在图书馆内张贴一些宣传标语, 造成一种强化文明意识的氛围。
2.2 人性化处理
应坚持违约赔偿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丢失、超期、缺页、弄脏图书的赔偿, 可根据图书的价格、借阅率和复本量等诸多因素而定。赔偿具体数额应详细写进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 体现公开、公正原则, 用人性化管理保护图书资源工作, 中心是以人为本, 这种管理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采用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凝聚读者, 使其参与图书馆管理, 从而增加一份责任感和归宿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会对其他读者的违规行为进行制止, 树立共建文明图书馆的良好风气。
2.3 提高馆员素质
高效图书馆人性化处理违规读者, 要求馆员能够公正无私, 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用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明素质感染学生, 赢得他们的尊敬,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消除部分读者借阅行为中的逆反心理。对损坏、丢失书刊的读者, 既要坚持以理服人, 又要态度热情以情感人。对弄脏书刊的读者, 让其将书擦拭干净, 用劳动增强他的爱书意识。
高校实施合并后, 图书馆的图书文献保护工作更加艰巨和繁重。为延长图书文献的寿命, 图书文献保护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创造出新的有效的保护方法, 以预防为主, 最大限度地导致图书文献损毁的条件隐患。组织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图书馆的图书文献保护工作开展起来, 加强各方面管理, 制定出更完善的政策制度, 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摘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损坏的各种因素, 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及图书馆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文献,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 2006.
文献保护 第11篇
由于文献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各具“共享性”和“排斥性”,两者就产生了对立性,其主要表现在对文献资源的使用上有了前提条件,即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一定报酬,此时无条件的共享已成为历史。作为文献资源共享,当然是前提条件越少越好。因而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如果对著作权过分保护,就会对文献资源共享过度限制,产生消极作用。反之,如果对文献资源共享不加限制,又必然侵害著作权人的权利。所以,要解决“共享性”和“排斥性”的矛盾,必须使文献资源共享行为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执行著作权法,才能促进文献资源共享活动更广更深地开展起来。许多国家因此规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的范围,对作者的专有权利加以适当限制,以利于作品的传播和利用,平衡作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图书情报机构文献资源共享的方式很多,如提供借阅、复制、咨询、汇编专题资料、计算机检索服务等。资源共享一方面使信息资源可以迅速方便为广阔空间的公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文献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文献信息网络内,全部的文献资源均可供特定的图书情报机构、特定的用户或网络内成员分享利用。
对文献收集的影响。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的颁布与完善,我国先后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还与有关国家签定了有关知识产权协议,这样外国的作品在我国也受到了版权的保护。图书情报部门不能象以往那样,为了节省外汇而直接翻印或影印外国出版物,而必须花费昂贵的外汇来购买原版书刊。许多公共图书馆没有这个能力,就会造成书刊的残缺不全,失去连续性,进而影响资源共享的服务质量。对文献加工的影响。根据读者的需要,图书情报部门经常编印一些二次、三次文献以及情报信息刊物,这些工作的开展必将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限制。如在编制专题书目索引时,不能直接从享有著作权的国内外其它书目工具中摘取某一类或某一主题的书目数据作为自己的书目数据,以免造成侵权。另外在编制文摘、索引等文献时,应按照著作权的规定,不能将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作品予以收编;对没有该项声明的作品,如选用了则应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这样做无疑是增加了图书情报部门工作的难度。
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知识生产本身需要知识生产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能使知识生产者所耗费的投资得到应有的报偿,体现了对智力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知识成果的保护,从而激励知识生产者进行新的智力投资,创造出更优秀的知识作品;而丰富和不断创新的知识作品又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内容,是文献资源共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了文献信息的质量。由于版权法只保护独创性的智力成果,为了保证文献资源共享中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就必须严厉打击和制裁假冒、剽窃、抄袭等各种不良行为,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产品创造者的热情,提高文献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国际文献资源共享有效进行。知识产权制度是国际间文献信息交流的保障,由于它保护了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从而推动国际间文献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加入WTO后,一些外文文献资料(如外文原版书刊和电子软件等)的价格及关税都将有所下降,使得图书馆又有财力继续采购,这样就弥补了因外文影印期刊及非正式电子软件的停止订购而使外文期刊失去的连续性又得以恢复,从而促进了文献的收藏和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
要使文献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挖掘不受知课产权保护的文献资源实现共享。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资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本身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文献资源,如法律法规、国家机关发布的有关文件等;第二类是指已经过了保护期限的文献资源,这是一个庞大的文献资源群,知识产权对文献的保护都有一定的期限规定,超过这个期限任何文献都进入社会公有领域,他人可以不经过授权而自由利用;第三类是指权利人放弃其知识产权权益的文献,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组织主张实现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通过开放存取、创作共用等形式鼓励知识产权权利人放弃部分权益。权利人放弃其知识产权权益后,社会公众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文献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2、通过许可授权将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资源纳入共享系统。除了利用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资源实现共享外,图书情报机构还必须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纳入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在文献资源共享中,组织者应该积极与权利人进行协商,获得权利人的许可以使更多的文献资源在全社会共享。为了简化这种授权模式,可以设立委托版权代理中心,集中对权利人的作品实行管理,实现集中管理、集中授权,这样就在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方便了权利人对作品的管理,也使图书情报机构提高了效率。
图书文献的“原生态”保护与管理 第12篇
当前, 人类在发展中, 已经给予生态环境保护高度的重视, 同时, 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为此, 人类明白, 如果要不断的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不可少的。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由于受到了市场以及全球化的冲击, 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也有一些文化遗产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为此, 人们在不断的创造新文化产品的过程中, 需要借助工业文明发展所留下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社会发展中, 图书馆等一些社会机构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保护文化“原生态”的背景之下, 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实际上, 图书文献“原生态”正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遭受这一定的损坏, 尤其那些具备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和手稿等, 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给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施, 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导致图书文献“原生态”损坏的重要原因有很多,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人类在发展中, 人们在思想方面没有给予图书文献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当前, 对图书文献实施保护, 主要采用的是临时作战以及阶段性工程施工等办法进行保护, 但是, 在保护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所投入的精力以及资金都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在后续保存管理方面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 导致有很多图书文献严重缺少专门维护工作, 这加快了图书文献老化以及损坏的程度, 甚至有的时候, 导致图书文献出现无法恢复的严重损坏局面。
其次, 在保护相关文献方面, 由于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并且, 保护措施的实施不够到位, 保护条件也比较差, 缺少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导致很多图书文献被严重的损坏。
最后, 由于传统工作方式的使用, 在采编环节中, 并没有对图书文献实施相应的干预性保护措施, 例如, 加固封面以及书轴等, 导致图书文献进入到了被损坏的状态。
2 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的基本对策分析
如今, 图书文献“原生态”损坏, 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为此, 保护图书文献“原生态”已经成为传承和创新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的一些基本对策, 确保能够使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实施更加有效。根据当前所拥有的技术设备以及一些条件, 对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即:
2.1 采取预防性的保护措施
通常, 预防性保护措施也被称之为原生性的保护, 它主要是将存放的环境控制以及改良, 并在改良后, 设置一定的防灾安全系统, 并且, 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将照明设施有效的改良, 确保能够起到保护图书文献“原生态”的作用。
2.2 采用再生性的保护措施
应用再生性的保护措施, 主要是通过缩微复制以及扫描复制等处理方式, 将原有的濒于损毁的图书文献进行一定的保护与管理, 使其逐渐恢复原来面貌。
2.3 应用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在保护图书文献的时候, 应用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对破损的图书文献进行一定的修复, 减少图书文献出现干燥等现象, 应用脆化图书文献等方面的加固措施, 确保能够有效的实现图书文献的整新工作。
2.4 采用干预性保护措施
采用干预性的保护措施, 就是在采编书籍的过程中, 将图书文献加装硬封, 防止出现由于长期使用, 导致封面以及内页受到污染现象的出现。一般情况下, 这种保护方法通常都会被一些国外的图书馆使用, 在国内的图书馆中很少被使用, 更加很少应用在图书的保护方面。
在上述保护图书文献的措施当中, 根据这些措施实施的不同情况, 能够取得不同的效果。
首先, 在预防性保护措施方面。主要针对图书文献藏用的环境, 对其进行优化。不管图书文献在哪一书库中存放, 都要优化图书文献的环境, 确保能够将其保存在健康的状态之下。为此, 要改善图书环境, 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这中保护对与藏书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例如, 在对藏书环境都能够方面做出优化措施的时候, 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将防光工作做好, 将书库的温度以及湿度调节好, 这样一来, 就能够有效的防止书库受到外界空气的污染, 并防止图书被一些有害的生物所侵蚀。除此之外, 还需要对图书管理者实施一定的文献保护培训工作, 提升他们的保护意识, 确保广大读者以及管理者能够将保护文献的工作做好。
其次, 在再生性保护措施方面。在实施再生性保护措施的时候, 需要将数字化充分的利用起来, 做到保护图书文献的真正目的。通常, 数字化传递, 并不需要将图书文献的原本提供出来, 这就减少了广大读者对原图书文献造成破坏的现象的出现。在应用再生性保护措施进行保护的时候, 应该全面考虑影响因素, 图书文献具备一定的特性, 如果他们被放置在不恰当的环境当中, 必然会给图书文献的使用寿命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 如果图书文献被放置在特定的、合适的环境当中, 其使用寿命会被一定程度延长, 从而起到保护图书文献的真正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 图书文献“原生态”有一定的历史、审美及文化价值。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影响, 文化遗产已遭到一定的破坏, 我国应重视图书文献的“原生态”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图书文献进行原生态保护, 不仅关系到图书文献从产生时所提出的一些主体内容, 同时还涉及到图书文献在收藏过程中所留下的一些历史痕迹。本文主要针对图书文献的“原生态”保护与管理进行分析, 以明确“原生态”管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生态,图书文献,保护,管理
参考文献
[1]于曦.基于Unicorn的校内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及自动化管理[J].现代情报, 2010, 30 (8)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