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精选15篇)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1篇
每次考试结束之后,领导都需要了解各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各班各学科的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什么的,如果我们给领导送上一份包罗万象的全面的表格固然不错,但总归是不那么直观方便。如果能打造一份可以方便查询的表格,并且查询的结果还能用图表的形式实时显示,那么效果一定不是一般的好。用WPS的表格工具,我们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图1
图1所示为某份原始成绩表,包括全年级八个班八个学科的成绩。这份表格放在“原始数据”工作表中。我们的任务是能够方便地查询各个班各学科的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四个项目。为此,我们有如下工作要做:
一、基本表格准备
在Sheet2工作表标签处右击,将其重命名为“班级项目查询”。在该工作表的A1单元格录入“查询班级”,在A2单元格录入“查询项目”。点击B1单元格,再点击菜单命令“数据→有效性”,打开“数据有效性”对话框。在“允许”下拉列表中点击“序列”选项,在下方的“来源”输入框中输入“1,2,3,4,5,6,7,8”,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数字和逗号均需在英文半角状态下输入。其它均采用默认设置。
用同样的方法设置B2单元格的数据有效性,只是其来源为“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经过这样的设置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在B1、B2两个单元格提供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查询的班级和查询的项目了。
回到“原始数据”工作表。在P3:X13区域建立如图2所示的表格。
▲图2
点击Q3单元格,录入公式“=班级项目查询!B1”。点击Q4单元格,录入公式“=班级项目查询!B2”。至此,基本的表格准备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二、数据准备
首先在“班级项目查询”工作表的B1和B2单元格中分别选择好查询的班级和查询项目,
然后点击“原始数据”工作表中Q5单元格,录入公式“=SUMIF($B:$B,$Q$3,D:D)”,回车后就可以得到所查询班级的语文科总分了。在Q6单元格录入公式“=Q5/COUNTIF($B:$B,$Q$3)”,可以得到该班级语文科的平均分。
在Q7单元格录入公式=SUMPRODUCT(($B:$B=$Q$3)*(D:D>=60))/COUNTIF($B:$B,$Q$3)
得到及格率。
在Q8单元格录入公式=SUMPRODUCT(($B:$B=$Q$3)*(D:D>=85))/COUNTIF($B:$B,$Q$3)
得到优秀率。选中Q5:Q8单元格区域,拖动其填充句柄向右至X列,这样该班级的所有科目的全部数据就都有了。我们可以选中全部数据,设置其格式为带两位小数的数字。
至于第二个表格就简单了。
点击Q13单元格,录入公式=VLOOKUP($Q$11,$P$5:$X$8,COLUMN-15,FALSE)
然后拖动其填充句柄至X13单元格,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了。同样可以设置其数字格式,如图3所示。
▲图3
三、建立图表
数据有了,打造图表就简单了。回到“班级查询项目”工作表,在某空白单元格录入公式“=“期末考试”&B1&“班”&B2&“图表””。
点击菜单命令“插入→图表”,打开“图表类型”对话框。选中“簇状柱形图”类型,点击“下一步”按钮,点击“系列”选项卡,在“名称”右侧的输入框中输入“=原始数据!$Q$11”,在“值”右侧的输入框中输入“=原始数据!$Q$13:$X$13”,在“分类X轴标志”右侧的输入框中输入“=原始数据!$Q$12:$X$12”,如图4所示。
▲图4
点击“下一步”按钮,点击“数据标志”选项卡,选中“值”复选项。
点击“完成”按钮,将制作好的图表拖到工作表中合适的位置。所得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最后,我们只需要在B1、B2单元格中选择好要查询的班级和查询的项目,那么就会实时地在下方出现相关的数据图表,用WPS的表格工具,一份学生成绩分析表就完成了。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2篇
下面就来看看WPS表格中的自动筛选功能是如何帮我快速完成成绩统计的。
WPS表格的自动筛选操作非常简单,选中表格中任意单元格,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自动筛选】命令。此时,每一个列标题右侧均出现一个下拉按钮。
如果要看语文为98分的学生,可点语文下拉按钮,选98即可,
注意,这时语文成绩不是98分的学生成绩都被隐藏起来,并不是被删掉了。自动筛选后的结果是只显示满足指定条件的行、把不满足指定条件的行隐藏起来。如果要看语文升序排列,表格自动排好。
如果需要显示全部,那么请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显示全部’命令。
表中输入等级也有快捷方式。1.选择等级例单元格。2,点【数据】,【有效性】,【设置】。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3篇
关键词:EXCEL,成绩统计,成绩分析
在教学过程过程中大量的成绩数据, 无疑加大了统计分析的工作量, 甚至使一些教师望而却步, 索性只用一个期末考试成绩了事。其实如果你使用EXCEL, 这项成绩统计分析的工作可以变得很简单。
一、建立Excel工作薄和工作表
打开EXCEL, 新建一工作薄, 起名为“成绩综合分析”。新工作薄默认有三个工作表分别是“Sheet1”, “Sheet2”和“Sheet3”。双击左下角的表名, 将三个工作表分别改名为“成绩综合”、“比例设定”和“成绩分析”。
二、设计“成绩综合”表
选中“成绩综合”表, 按图1设计“成绩综合”表。其中, 将第一行A到F列要合成一行, 工具栏中有合并工具。学号列格式最好设为文本格式。方法是, 选中该列的单元格, 在右键菜单中选择单元格格式, 将格式设为文本。对于连续的学号, 可以利用单元格右下方的填充柄 (选中单元格后就会出现) , 拖拉填充。
选中记录考试成绩, 作业成绩, 提问成绩的三列单元格, 请将它们的格式设为数值、0位小数。保持三列单元格的选中状态, 在主菜单点数据, 在数据菜单列表中点有效性, 出现数据有效性设置窗口。将有效条件设置为0-100的整数。
综合成绩列第一行即F3单元格, 填入下列公式:
=R O U N D (C 3*比例设定!$B$2+D 3*比例设定!$D$2+E3*比例设定!$F$2, 0)
公式的作用是, 将考试成绩, 作业成绩, 平时成绩按比例设定表中设定的比例折算成综合成绩并利用ROUND函数四舍五入取整。
选中F3单元格, 利用填充柄, 将上述公式拖拉填充到你指定的行。这样只要填入考试成绩, 作业成绩等, 综合成绩自动按规定比例折算出来。会减少许多工作量。
为了使不及格成绩突出显示, 可以为记录成绩的四列单元格设置条件格式。选中记录成绩的单元格, 点主菜单格式, 从出现的格式菜单中点条件格式, 按提示将数值在60以下的单元格字体设为红色。这样不及格的成绩就一目了然。
三、设计“比例设定”表
选中“比例设定”表, 按图2设计“比例设定”表。其中, B2, D2, F2单元格格式设为百分比, 小数位为零位。
将B5到B10单元格格式也设为百分比, 小数位为零位, 并依次填入100, 90, 80, 70, 60, 50。因格式作用它会自动以100%, 90%的形式出现。选中B2单元格, 在主菜单点数据, 在数据菜单列表中点有效性出现数据有效性设置窗口。将有效条件设置为序列, 来源设为=$B$5:$B$10。如图3。
确认刚才的设定后, 再点击B 2单元格, 会出现下拉列表的提示箭头, B2单元格已经可以按B5到B10单元格的预设值方便地改变数值了。
同样将D5到D10单元格格式设为百分比, 小数位为零, 并依次填入30, 25, 20, 15, 10, 5。作为作业成绩的可选比例。再按B2单元格的设定方法, 为D2单元格设定数据有效性, 当然它的来源应为=$D$5:$D$10。
F2单元格的数值由B2, D2单元格确定。因为总比例应是100%, 所以F2应填入=1-B2-D2。
为了确保F2的值大于0, 还要动用一下EXCEL自带的V i s u a l B a s i c编辑器。按A l t+F 1 1, 调出Visual Basic编辑器, 在其左上方的工程管理器中, 选中sheet2 (比例设定) 图标, 在出现在代码窗口中输入下列代码:
关闭Visual Basic编辑器。
B5到B10及D5到D1 0是起辅助作用的, 没必要显示, 将其字体染色设成表格的背景色即可。至此, 功能相对完善的“比例设定”表完成设计。
四、设计“成绩分析”表
成绩分析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不同的分析指标、要素会有不同层次的结果。这里只作成绩的一般性统计分析。
选中“成绩分析”表, 按图4设计表格。下面我们主要使用EXCEL中的COUNTA (作用是统计非空单元格数) 和COUNTIF (作用是统计满足指定条件的单元格数) , 来完成成绩分析。
为B3到B13单元格填入分析用的函数。B3填入:=COUNTA (成绩综合!B:B) -1;B4填入:=COUNTA (成绩综合!C:C) -1;B5填入:=COUNTIF (成绩综合!C:C, ">=60") ;B6填入:=COUNTIF (成绩综合!C:C, ">=90") B7填入:=B5/B3;B8填入:=B6/B3;B9填入:=COUNTIF (成绩综合!C:C, "<60") ;B10填入:=COUNTIF (成绩综合!C:C, "<70") -COUNTIF (成绩综合!C:C, "<60") ;仿照B10, 依次为B11, B12, B13单元格填入相应函数。
选中已填好函数的B3到B13列, 用复制柄向右拖拉复制到有E列, 这样C, D, E三列的分析函数自动填入, 只要在成绩综合表填入相关成绩, 成绩分析表便会自动完成图4所示的分析结果, 不受学生人数限制。
当然, 你也可以用AVERAGE () 函数求平均成绩, 用MAX () 函数求最高分, 用MIN () 函数求最低分, 用STDEV () 函数求标准偏差, 用RANK () 求出学生按成绩的排名位置, 等等。
五、结束语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4篇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5篇
一、单科缺考学生的学科名次排定
解决缺考学生学科名次的排定问题,需要在排名时做一个判断:如果象图1所示的出现错误提示,那么就显示“缺考”字样,否则就直接进行排名。
图1
本例中,只要在J2单元格输入公式“=IF(ISERROR(RANK(C2,C$2:C$36)),“缺考”,RANK(C2,C$2:C$36))”,然后选中J2单元格的填充句柄向右拖动至N2单元格,再选中J2:N2单元格区域的填充句柄向下拖动复制公式至第36行(该数据表最后一行即为第36行),就可以了。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公式中“ISERROR(RANK(C2,C$2:C$36))”部分作用是判断“RANK(C2,C$2:C$36)”的结果是否出现错误,如果出现,则“ISERROR(RANK(C2,C$2:C$36))”的结果为真,
二、缺考学生的总分及名次排定
经过上述的改造优化,成绩册中名单科名次的排定就没有问题了。但此份成绩册仍然存在的问题:一是全部科目缺考考生的总成绩为零分,实际此处应该不显示分数;二是有缺考科目的学生的总分应该不参与总名次的排定。
如H14单元格的“0”不显示并不难。只要点击菜单命令“工具选项”,在打开的“选项”对话框中点击“视图”选项卡,在“窗口选项”部分,取消“零值”复选框的选中状态就可以了,如图3所示。
图3
至于名次的排定,我们还是需要改造公式。点击I2单元格,输入公式“=IF(OR(C2=“缺考”,D2=“缺考”,E2=“缺考”,F2=“缺考”,G2=“缺考”),“”,RANK(H2,$H$2:$H$36))”,向下拖动该单元格的填充句柄向下至第36行。这样,只要在C列、D列、E列、F列或G列中存在“缺考”,那么,I列的相应单元格则不显示任何内容,否则就正常进行排名。完成后的最后效果如图4所示。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6篇
图1
图1所示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混编的示意成绩册。我们需要计算各学校各专业各科目的总分和平均分,并对各学生在各自学校各自专业内排定名次。这项看起来艰巨复杂的任务,在ET表格中正确使用SUMPRODUCT函数,那么完成起来其实也并不算怎么困难。咱们只需如此操作即可:
一、多条件求和
比如我们需要计算工业职专机电专业所有学生的语文成绩总分。分析表格可以看到:学校名称在B2:B16单元格区域,专业名称在C2:C16区域,语文成绩则分布在D2:D16区域。在合适的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B2:B16=“工业职专”)*(C2:C16=“机电”),D2:D16)”,回车后可以得到结果“228”了。看出来了吧?公式中的前两个小括号内就是需要满足的条件,而“D2:D16”就表示需要求和的区域。如果有更多的条件,那就再在前面加小括号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小括号中间用“*”连接。
至于我们希望的各学校各专业各科目的总分,那就得设计如图2所示表格来解决了。
图2
先建好空白表格,如图2所示录入学校名称和专业名称。在N2单元格输入公式 “=SUMPRODUCT(($B$2:$B$16=$L3)*($C$2:$C$16=$M3),D$2:D$16)”,选中该单元格的填充句柄,向右和向下拖动复制公式至整个表格,那么各学校各专业各学科的总分就有了。不太难吧?
由于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相同,所以某些的某些专业的各科总分计算为“0”。如果想追求尽善尽美,那么我们可以用IF函数,当结果为“0”时不显示任何内容,这样可以使结果显示尽量美观一些。公式为“=IF(SUMPRODUCT(($B$2:$B$16=$L3)* ($C$2:$C$16=$M3),D$2:D$16)=0,“”,SUMPRODUCT(($B$2:$B$16=$L3)* ($C$2:$C$16=$M3),D$2:D$16))”,
二、多条件求平均分
求和与求平均分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需要统计出各学校每个专业的人数。有了它,那么平均分就简单多了。这同样可以使用SUMPRODUCT函数来完成。
图3
在如图3所示的人数统计表的N18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B$2:$B$16=$L18)*($C$2:$C$16=$M18)*(D$2:D$16“”))”,然后向右向下复制公式就可以了。
求平均分即拿总分除以人数。因此,如果人数为“0”,那么求平均分时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求平均分时,同样需要用IF函数做一个判断。借用前面的两个表格,那么工业职专机电专业的语文平均分公式可写为“=IF(ISERROR(N3/N18),“”,N3/N18)”,其余的复制公式即可,如图4所示。
图4
公式中的ISERROR(N3/N18)作用判断“N3/N18”结果是否会出现错误。
如果直接不借助人数统计表格直接求平均分,那么该公式可写为“=IF(SUMPRODUCT(($B$2:$B$16=$L3)* ($C$2:$C$16=$M3)*(D$2:D$16“”))=0,“”,SUMPRODUCT(($B$2:$B$16=$L3)* ($C$2:$C$16=$M3),D$2:D$16)/SUMPRODUCT(($B$2:$B$16=$L3)*($C$2:$C$16=$M3)* (D$2:D$16“”)))”。
三、多条件下的排名次
在不破坏原来数据表排序的情况下,为每位学生排定在本校本专业内的名次,看起来很难,但是有了SUMPRODUCT就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借助于SUMPRODUCT函数,我们可以轻松统计出符合多个条件的人数。那么工业职专机电专业总分为“616”的同学的名次,不就是学校为“工业职专”、专业为“机电”、总分“>616”的人数再加上1嘛!
有了这个思路,公式就好写了吧? J2单元格公式为“=SUMPRODUCT(($B$2:$B$16=B2)*($C$2:$C$16=C2)*($I$2:$I$16>I2))+1”,写完后,向下复制公式就行了。结果如图5所示。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7篇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IF函数的使用。
IF的函数格式为:IF(测试条件,真值,假值)。
其意义是:当测试条件成立时,则显示真值(即第一个逗号之后第二个逗号之前的数值),当测试条件不成立时则显示假值(即第二个逗号之后的数值)。
例如:在目标单元格内输入函数“=IF(A2<60,1,2)”则当单元格A2内的数值小于60时目标单元格内显示的数值为1,当单元格内的数值不小于60时目标单元格内显示的数值为2。
这里显示的是数字(即数值),如果如果我们想要显示汉字或其他字符那怎么办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只需要把想要输出的内容放入双引号内,然后再放到相应位置即可。若上函数改为“=IF(A2<60,“差”“好”)”,那么当单元格A2内的数值小于60时,目标单元格则显示“差”;当单元格内的数值不小于60时则目标单元格则显示“好”,
上述例题实现了对数值的两等级划分,现在对学生成绩进行等级评定需要多等级划分,其实,只需要用多个IF语句进行嵌套即可实现。
下面讲解一下如何用if函数嵌套对学生成绩进行四个等级的划分。如下图,首先打开“X班X学科考试等级评定表”,在 C列后插入一列,在D2单元格中输入“等级”,在D3单元格中输入IF函数。
图1
(假设我们的成绩等级划分是:0~59为D级,60~74为C级,76~89为B级,90~100为A级。)
第一层IF函数测试条件为“C3<60”,假设分数在60分以下时即C3单元格内的值小于60,正确则输出“D”,不正确时C3单元格内的值大于等于60,在假值的位置上嵌套第二层IF语句。第二层IF语句中的测试条件为“C3<75”,若C3内的值小于75,则输出真值“C”,若测试条件不成立,则C3内的值大于等于75,在假值的位置上嵌套第三层IF语句。第三层IF语句中的测试条件为“C3<90”,若C3内的值小于 90,则输出真值“B”,若测试条件不成立,则输出假值“A”。即在D3单元格内输入:“=IF(C3<60,“D”,IF(C3< 75,“C”,IF(C3<90,“B”,“A”)))”,回车。
选中D3单元格,按住填充柄进行填充,这样本学科的等级转换完成。
WPS文字随心所欲做表格 第8篇
1. 生成表格 用好三种基本方法
在WPS文字中,要创建基本的表格,方法不止一种。从“插入”选项卡面板下的“表格”下拉列表入手(图1),可以通过可视化的简单行列鼠标拖动插入、输入行列数定义宽度插入、鼠标手动绘制插入等三种方法来创建基本表格。
如果只是需要一个简单的m行n列的表格,不考虑其他表格元素,那么,只需点击“表格”下拉菜单,在出现的表格示意图中,用鼠标按需拖出所需的行列数,即可获得需要的表格(图2)。
但是,我们有时需要的表格行列数比较多,在屏幕上不好直接拖动控制或对表格的列宽有具体限制,用上面的方法就难以做到了。这时,可通过“表格→插入表格”命令,激活插入表格对话框,输入行数、列数,定义列宽参数来创建(图3)。如果考虑到表格内容和打印等因素,需要确定列宽的具体数值,那么还可以将列宽的单位指定为自己容易辨认的一种单位(例如厘米、毫米等)(图4)。
如果希望更加自由地确定表格的形状,可以通过“表格→绘制表格”命令,调用表格画笔,自由地绘制表格(图5)。手动绘制表格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随意地在表格中插入斜线、横分隔线、竖分隔线等,更加接近我们传统的手绘制表格的感觉。
2. 表格变换 掌握两种快速转换
表格的生成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况:有时我们只有一个数据阵列(m行n列的数据列表),并无表格存在,但希望将其做成一个表格。这时,大可不必先绘制一个表格,然后将数字复制进去,我们可用更简单的办法来完成表格的生成。
首先在版面中选中要制作表格的阵列文字(这里的内容不一定是数字,也可以是文本类型),然后执行“插入→表格→文本转换成表格”命令(图6),随后会看到,屏幕上原来呈阵列分布的文本变成居于表格中的内容了。
3. 编辑表格 用好表格工具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我们采用如上哪种创建表格的方式创建表格,一旦命令下达创建了表格的雏形之后,系统中就会自动出现另一个菜单“表格工具”,它为表格的灵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可能。利用表格工具功能区中提供的各类工具,可以完成与表格编辑有关的各类任务。
如果表格中的某条线画错了,或希望消除表格中的某条间隔线将相邻表格打通,只需点选“橡皮擦”工具,对中表格线擦除即可。如果不需要那个行、列、单元格甚至整个表格了,通过“删除”按钮下拉菜单,选择相应的删除命令即可。而表格的插入、拆分和合并等,也可以通过按钮直接完成。
对于一个跨页的长表格,如果担心在首页之后出现的表格项目不够明确,可在选定标题行之后,通过“标题行重复”按钮,给以后各页均添加相同的标题行(图7)。
WPS表格自动筛选统计学生成绩 第9篇
图1 学生成绩表
下面就来看看WPS表格中的自动筛选功能是如何帮我快速完成成绩统计的。
WPS表格的自动筛选操作非常简单,选中表格中任意单元格,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自动筛选’命令。此时,每一个列标题右侧均出现一个下拉按钮。
要求A:列出英语成绩为98分的学生成绩
操作步骤:点击列标题英语’右侧下拉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98’即可。如图2:
图2 英语成绩为98分的学生成绩
注意,这时英语成绩不是98分的学生成绩都被隐藏起来,并不是被删掉了。自动筛选后的结果是只显示满足指定条件的行、把不满足指定条件的行隐藏起来。
如果需要显示全部,那么请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显示全部’命令
要求B:列出政治成绩在60分以上的学生成绩
操作步骤:点击列标题政治’右侧下拉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自定义’,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选择大于’,输入60’后单击确定’,
如图3:
图3 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
要求C:列出语文成绩大于等于60分并且小于85分的男生成绩
操作步骤:点击列标题语文’右侧下拉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自定义’,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选择大于或等于’,输入60’,选择与’的关系后,选择小于’,输入85’,如图4 :单击确定。
图4 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
点击列标题性别’右侧下拉按钮,选择男’,这时,只是鼠标轻轻点击几下,符合要求C的结果已被筛选出来。如图5:
wps表格制作教程如下 第10篇
02“开始”选项卡下面的所有工具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操作选项,如下图所示。
03接下来是“插入”选项卡,我们使用插入选项,一般都以插入“图表”居多。
04接着是“公式”选项,相比于excel,这里的公式更多更全,而且把各种公式的种类已经分配好了,直接我们便于计算和操作。
05然后是“页面布局”,主要是对表格的纸张大小的设定。
wps表格制作折线图教程 第11篇
第一步,首先要导入源数据。
第二步,选中源数据的数据内容。
第三步,选择菜单栏上【插入】-【图表】,然后再选相应的图表类型,这里我们选择条形图。
第四步,完成上面步骤后就点下一步WPS表格就会显示出条形图的基本图形了,然后切换到【系列】。
第五步,选择【分类X轴标志】,这里主要插入的是X轴的分类标志数据。
第六步,在源数据中选中X轴的分类数据。
第七步,然后修改【系列】-【名称】,这样整体的条形图就完成了。
wps表格制作技巧 第12篇
解决办法是:在C行后插入一个空列(如果D列没有内容,就直接在D列操作),在D1中输入“=B1&C1”,D1列的内容就是B、C两列的和了。选中D1单元格,用鼠标指向单元格右下角的小方块“■”,当光标变成“+”后,按住鼠标拖动光标向下拖到要合并的结尾行处,就完成了B列和C列的合并。这时先不要忙着把B列和C列删除,先要把D列的结果复制一下,再用“选择性粘贴”命令,将数据粘贴到一个空列上。这时再删掉B、C、D列的数据。
下面是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用AutoCAD绘图时,有人喜欢在EXCEL中存储坐标点,在绘制曲线时调用这些参数。存放数据格式为“x,y”的形式,首先在Excel中输入坐标值,将x坐标值放入A列,y坐标值放入到B列,然后利用“&”将A列和B列合并成C列,在C1中输入:=A1&“,”&B1,此时C1中的数据形式就符合要求了,再用鼠标向下拖动C1单元格,完成对A列和B列的所有内容的合并。
合并不同单元格的内容,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CONCATENATE函数,此函数的作用是将若干文字串合并到一个字串中,具体操作为“=CONCATENATE(B1,C1)”。比如,假设在某一河流生态调查工作表中,B2包含“物种”、B3包含“河鳟鱼”,B7包含总数45,那么:输入“=CONCATENATE(“本次河流生态调查结果:”,B2,“”,B3,“为”,B7,“条/公里。”)”计算结果为:本次河流生态调查结果:河鳟鱼物种为45条/公里。
条件显示我们知道,利用If函数,可以实现按照条件显示。一个常用的例子,就是教师在统计学生成绩时,希望输入60以下的分数时,能显示为“不及格”;输入60以上的分数时,显示为“及格“。这样的效果,利用IF函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假设成绩在A2单元格中,判断结果在A3单元格中。那么在A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A2<60,“不及格”,“及格”)同时,在IF函数中还可以嵌套IF函数或其它函数。
比如,公式:=if(SUM(A1:A5>0,SUM(A1:A5),0)此式就利用了嵌套函数,意思是,当A1至A5的和大于0时,返回这个值,如果小于0,那么就返回0。还有一点要提醒你注意:以上的符号均为半角,而且IF与括号之间也不能有空格。4、自定义格式Excel中预设了很多有用的数据格式,基本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但对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强调显示某些重要数据或信息、设置显示条件等,就要使用自定义格式功能来完成。Excel的自定义格式使用下面的通用模型:正数格式,负数格式,零格式,文本格式,在这个通用模型中,包含三个数字段和一个文本段:大于零的数据使用正数格式;小于零的数据使用负数格式;等于零的数据使用零格式;输入单元格的正文使用文本格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条件测试,添加描述文本和使用颜色来扩展自定义格式通用模型的应用。
(1)使用颜色要在自定义格式的某个段中设置颜色,只需在该段中增加用方括号括住的颜色名或颜色编号。Excel识别的颜色名为:[黑色]、[红色]、[白色]、[蓝色]、[绿色]、[青色]和[洋红]。Excel也识别按[颜色X]指定的颜色,其中X是1至56之间的数字,代表56种颜色。
(2)添加描述文本要在输入数字数据之后自动添加文本,使用自定义格式为:”文本内容“@;要在输入数字数据之前自动添加文本,使用自定义格式为:@”文本内容"。@符号的位置决定了Excel输入的数字数据相对于添加文本的位置。
(3)创建条件格式可以使用六种逻辑符号来设计一个条件格式:>(大于)、>=(大于等于)、<(小于)、<=(小于等于)、=(等于)、(不等于),如果你觉得这些符号不好记,就干脆使用“>”或“>=”号来表示。
矩阵计算
Excel的强大计算功能,不但能够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也可以进行数组、矩阵的计算。
(1)数组和矩阵的定义矩阵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数组。在Excel里,数组占用一片单元域,单元域用大括号表示,例如{A1:C3},以便和普通单元域A1:C3相区别。设置时先选定单元域,同时按Shift+Ctrl+Enter键,大括弧即自动产生,数组域得以确认。
一个单元格就是一个变量,一片单元域也可以视为一组变量。为了计算上的方便,一组变量最好给一个数组名。例如A={A1:C3}、B={E1:G3}等。数组名的设置步骤是:选定数组域,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名称”项中的“定义”命令,输入数组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更简单的命名办法为:选择数组域,单击名称框,直接输入名称就行了。
矩阵函数是Excel进行矩阵计算的专用模块。用“插入”-“函数”命令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如图11),选中函数分类栏中的“数学与三角函数”,在右边栏常用的矩阵函数有:MDETERM计算一个矩阵的行列式;MINVERSE计算一个矩阵的逆矩阵;MMULT计算两个矩阵的乘积;SUMPRODUCT计算所有矩阵对应元素乘积之和。
(2)矩阵的基本计算数组计算和矩阵计算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中,A和B都是定义好的数组,因为这两个数组都是33的,输出结果也是33个单元格。计算时先选定矩阵计算结果的输出域,为33的单元格区域,然后输入公式。如果输入“=A+B”或“=A-B”,计算结果是数组对应项相加或相减,输入“=A*B”表示数组A和B相乘,输入“=A/B”表示数组A除数组B。如果要进行矩阵计算,就要用到相应的矩阵函数。
矩阵相加、相减与数组的加减表达形式是一样的,也是“=A+B”和“=A-B”,表示矩阵相乘可以输入“=MMULT(A,B)”,而矩阵相除是矩阵A乘B的逆矩阵,所以计算公式是“=MMULT(A,MINVERSE(B))”。公式输入后,同时按Shift+Ctrl+Enter键得到计算结果。对于更复杂的矩阵计算,可以采用分步计算。
批量删除空行有时我们需要删除Excel工作薄中的空行,一般做法是将空行一一找出,然后删除。如果工作表的行数很多,这样做就非常不方便。我们可以利用“自动筛选”功能,把空行全部找到,然后一次性删除。
做法: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13篇
通常情况下,创建相同结构工作表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源工作表未创建的情况下,用户同时建立多个工作表。
2、源工作表已经建立,用户需要以源工作表作为模板复制其他工作表。
源工作表未建立
如果用户首次创建源工作表,按照下面的步骤将一次性建立多个结构相同的工作表。
1) 打开WPS表格,根据需求插入多个空工作表。
A、选择“插入|工作表”菜单项,打开“插入工作表”对话框,如图1所示。
图1 插入工作表
B、在对话框中“插入数目”文本框输入插入工作表数(如2),点击“确定”按钮,插入空工作表。
2) 在工作表标签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选择全部工作表”菜单项,选定所有工作表,
如图2所示。
图2 全选工作表
3) 在任意一个工作表中进行表格设计,格式调整,待内容输入和格式设置完毕后,则所有工作表都具有相同的内容和格式。
源工作表已建立
如果源工作表已经建立,下面提供三种方法来快速复制相同的工作表。
首先,用户使用WPS表格打开已经建立的包含“源工作表”的工作薄文件。
方法一
1) 将鼠标指向源工作表“标签”,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移动或复制工作表”菜单项,打开“移动或复制工作表”对话框。如图3所示。
图3 复制工作表
2) 在对话框中,勾选“建立副本”复选框,点击“确定”按钮来建立相同的副本。
wps如何制作简历表格 第14篇
wps制作简历表格的步骤
首先打开WPS表格制作软件或是打开EXCEL软件
点击文件,新建一个表格文档
在新建的文档里面输入个人简历的一些标准术语,比如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格式输入完成后框选所有文字,点选所有框线
利用文字样式,合并单元格,等工具将表格布局布置得更加合理
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工整,保存并打印出来就行了
1.wps表格怎么制作个人简历
2.如何用wps表格制作简历
3.怎么用WPS表格制作个人简历
4.WPS文字怎样制作个人简历
WPS表格制作教程(成绩分析表) 第15篇
WPS表格统计操作步骤如下:
①选中M2单元格,单击“插入函数”按钮,在常用公式列表中选择“多条件求和”,参数中待求和区域为班级,条件1为班级等于1,条件2为语文不小于100分,然后单击“插入公式”。
由于得到的结果是满足条件的“和”,而这里希望得到的是满足条件的个数,因此将公式“SUMPRODUCT($A$2:$A$650,1*(OFFSET($A$2:$A$650,0,SUM(COLUMN($A$2:$A$650)-COLUMN($A$2:$A$650)))=1)*(OFFSET($A$2:$A$650,0,SUM(COLUMN($B$2:$B$650)-COLUMN($A$2:$A$650)))>=100))”
修改为“=(SUMPRODUCT($A$2:$A$650,1*(OFFSET($A$2:$A$650,0,SUM(COLUMN($A$2:$A$650)-COLUMN($A$2:$A$650)))=$L2)*(OFFSET($A$2:$A$650,0,SUM(COLUMN(B$2:B$650)-COLUMN($A$2:$A$650)))>=100)))/$L2”,即得出满足条件的个数(1班语文成绩大于等于100分的人数,注意公式中的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