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研究方法(精选12篇)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1篇
首先我将范围定在现代文学史这个概念上。如陈思和老师所说, “‘20世纪中国文学’已成为一个阶段性的文学史概念, 完成了其自身的任务;‘当代文学’作为学科概念也已经基本被消解, …而我们的学科唯一能够表明自己身份的, 是‘中国现代文学’。”2, 因此, 本文讨论只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个概念, 从“现代性”和“文学的历史”两个方面展开我的思路。
为什么要进行现代文学史研究?陈平原先生的一段话我很赞成, “所谓学术史研究, 不外‘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 让后学一代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 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 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3同时我觉得还有值得补充的地方, 那就是如何面对“现代”这个问题。因为“文学史”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 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位置的偏移, 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 ‘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4这说明, 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个现代性概念, 并且具有建构性的特征。
今天, “现代性”已经成为思考人文学科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 现代性体现为神学世界观的衰微, 人的主体性的张扬, 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理想化以及市民伦理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5现代文学史是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遭遇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表征, 可谓担当的是文学现代化的自我证明。文学的历史又是一个被各种新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方式不断建构的过程。对文学史的解释模式也同样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所以如果不把对现代文学史的诸多论争的前提放在文学现代性的思考上, 那么其论争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代性是对‘它性’ (otherness) 与变化的承诺, 它的整个策略由以差异观念为基础的‘反传统的传统’所塑造。现代性与对重复的批判是同义词, 这就是为什么只能用一种悖论的方式来谈论现代传统”。6从这个意义上说, 变革、求新是现代性理念所拟设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古代文学体式的因循渐变相比, 现代文学给人的感觉就是浮躁有余而积淀不足, 其实这也是一种现代性的表现。当然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分裂与矛盾张力的概念。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 “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现代存在迫使它的文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种不和谐恰恰正是现代性所需要的和谐。”7这个张力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因此, 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就是中国历经现代性洗练的一个侧面, 其中所包含的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冲突、弥合理应成为文学史研究的基点。从这个基点看去, 再根据前文中有关现代性概念的清理, 我认为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就应该是一个多世纪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 所有关于中国各社会力量各色人等在现代化潮流中所激荡出来的反应在文学上的全部丰富性。在这个大前提之下, “20世纪中国文学”之类的划分才有其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我讨论第二个方面就是现代文学史中的“历史”问题。文学史研究是一件要求严格的学术工作, 需要合格的专业素养。现代学术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其专业化, “今天, 相对于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经营, 以学术为生命志业首先受到的限制, 就是学问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 并且未来也将是这样”。8所以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首先要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 要具备的就是历史的眼光, 因为“文学史研究不只需要才气和艺术感觉, 更需要丰富的学识和公正的评判”, “文学史研究要求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是一种规范化的常规作业, 需要学识与才情、广博与精深、新颖与通达等的平衡与调适。因此, 在文学研究总体布局中, 文学史家往往偏于保守, ‘持重厚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9那么, 在现代文学史研究中, 怎样才算具备了历史的眼光?以陈思和先生的“先锋与常态”模式为例。一直以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将“五四”新文学运动当成现代文学的起点, 并且将那些明显受欧美文学影响的一系列文学样式如现代诗歌、小说等作为现代文学的代表。而通俗文学和的旧体诗创作等很鲜活丰富的传统文学现象被排除在现代文学史的视野之外。但近年来大量新材料、新观点的出现, 既往的文学史观念受到了挑战。针对这个问题, 陈思和先生引入“先锋与常态”的阐释模式来试图来解决这一历史书写的困境。他认为可以将“五四”新文学或者整个20世纪现代文学分为两个层面, 即“一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慢慢演变的文学, 是常态的发展和变迁, 随着这样的变迁, 出现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或者说白话文的文学。而另一种是非常态的, 像‘五四’这样, 有比常态文学更精彩的、更精华的、更核心的一种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先锋文学。”10我认为, 这都是一种极具历史眼光的表现。历史总是一个多层次的丰富的空间, 而现代文学本来也是多层次、多元化且极为丰富的状态, 单一的历史解释模式只会带来偏颇。正如刘勇先生所言, 这两种形态的区分是“从共时角度解剖了现代文学的内在结构, 在一个更为开阔的平台上呈现出现代文学应该包容的内涵以及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研究应有的视野和胸襟。”11
历史研究要讲史料, 和漫长而且璀璨的古代文学史相比, 现代文学史时间不长, 但在这段时间里, 中国却经历了一个“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化进程。中华大地上各种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学史也是如此, 随着近代传播手段的进步, 各种文学思想、流派都注重用传媒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创作, 这些史料留存至今也是相当地丰厚且庞杂。如何有效地发掘和清理这些史料也就成文学史研究者所必需面对的工作。还是“先锋与常态”的解释模式为例, 我们知道, 报纸、杂志的兴起是现代市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现代报刊的兴起对文学发展作用不容小觑。学者李楠在呼应陈教授的“先锋最终的命运是‘弱化’”这一命题上下了很大的史料考证功夫, 他对海派文学的研究就是从清理报刊资料入手。他发现因“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呼应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义潮流”而具有先锋性的海派作家, 后来“大规模地涉足上海小报, 把一些水平不低的作品……交给了小报发表。这说明海派不避讳小报, 是由先锋而‘弱化’的显例。”12
的确, “好的文学史家, 既非先锋派, 也非传统派, 而是处在‘先锋派的后卫’的位置上”13, 既需要相当的理论素养, 要了解当前的前沿理论, 又要“持重厚实”。我在谈及我所理解的现代文学史研究时, 注重从“现代性”和“文学的历史”两个方面展开思路, 虽然谈得有些浅薄, 但我更加看重的是这种思考模式的可行性, 而这也就是我所追求的现代文学史研究品格。
摘要:笔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个大概念前提下, 从“现代性”和“文学的历史”两个方面展开思路, 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认识, 并以陈思和先生引入的“先锋与常态”的阐释模式为解释对象, 举例说明了对现代文学史中的“历史”问题的认识, 并提出自己对文学史研究思考模式的体会。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综述的论文 第2篇
古典文学的研究是一个割不断的历史过程。回顾19世纪中叶以来的古典文学研究,从《诗经》、《楚辞》直到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在这个政治思想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革命没有像文学创作那样引人注目。首先这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和新文学创作相比,古典文学的研究显得有些沉寂,它面对的是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变革的当下和发展的未来。这使得从事该领域的学者多遵循前代的老路,仍做着考证、注疏的传统工作,同时仍在沿用传统的诗话、词话或评点等方式对文学典籍进行解释。概括来说,做19世纪中末叶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多数人属于旧式学者。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良好的学问功底,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批在封建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人,外来文化还没有对他们的学术产生影响,他们的古典文学研究还带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尚未显现太多变革的气象,他们基本上属于那个时代的守旧派。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20世纪是社会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曲折复杂,也最激动人心的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一直是显学,它传统深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取得了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成就。回顾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的内涵,大致可以归为两方面,一是西方性,二是人民性。西方性是指古典文学研究者多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及文学研究方法来关照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进程。这种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古典文学研究传统,应该说,西方视角和方法构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传统,对古典文学研究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民性是指“五四”以来,在鲁迅等人的倡导下,古典文学研究者从平民大众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风气。“人民性”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一个特有的概念与术语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性的概念,构成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进程的重要内涵。到90年代后期,古典文学研究进入了多元化研究格局。此时,“创新”与“特质”成为主要方面,即尽力形成自己的研究个性,在评价标准上试图有新突破。“无用之用”的研究目的进入研究者思想,多元化格局由此大显。
进入21世纪已有八载,古典文学研究在多元化的格局中推进很快,一批中年学者成果坚实,年轻学者锐利四射。可以说,古典文学研究队伍的青黄不接与断层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新世纪里,古典文学研究的态势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种,即宏观研究方法、微观研究方法和打通古今中外研究方法。
宏观研究方法更多注重思辨色彩,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有三个出发点:一是研究我国民族文学特点以继承优秀传统;二是了解文学发展规律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三是研究民族文化特性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宏观研究是古典文学研究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倡这种研究原因之一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在宏观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其二,宏观研究中理论比重较大,推进古典文学研究,开创新局面,需要对几十年来研究领域中一些重大理论观念问题作一番清理;其三是希望抓住带有全局性的课题,促进古典文学研究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研究对于打破旧的研究格局有很大帮助。首先,人们尝试用史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武器;其次,在方法论上有重要意义。宏观研究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来研究,更多考虑事物间的关系、事物内部与外部的联系等问题。
适合用宏观研究方法的人,首先要有灵气,思想比较活跃;其次,知识面要广,知识积累丰富而且牢固;再次是必须对某一事件有深入而且独到的思维;第四是要有独特的方法。宏观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研究过程中,新的思想与新的观点会层出不穷。缺点则主要表现在,主观的东西太多,缺乏有力的证据。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有李泽厚、刘再复、刘晓波等。
微观研究方法,又叫传统国学(中学、汉学、国粹)研究方法。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词章之学(如训诂学等)、考据之学(历史范畴)、义理之学(如古典哲学、宗教等)和经世之学(曾国藩提出)。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者的功底相当扎实,资料丰富,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微观研究的格局过于狭小,启发性也较小,固步自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使用此种方法的,建国前有王国维等;建国后有傅玄宗、袁行霈等。乾嘉学派主要也是利用这种方法,注重从字词句章进行微观研究,从考据入手。
第三种方法是打通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学者有广博的知识,不仅仅是从单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是联系古今中外来研究学问。在国内,较早地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王国维和鲁迅,虽然他们的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然而他们为以后的学者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古典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做到打通古今中外的学者有陈寅恪、钱钟书、吴宓、季羡林、刘晓峰、叶舒宪等。以陈寅恪先生为例,他对于古典文学的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在此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这种精密考证的方法,成就超过了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综述 第3篇
摘 要:古典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承上启下,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古典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走过了长远而又曲折的历程。本论文对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进行了简略梳理,总结了研究中得出的经验,以期对古典文学学习者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古典文学 研究方法 综述
古典文学是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是民族文化的源泉;是志士仰天长啸的一首歌,是文人邀月共饮的一杯酒,是侠客仗剑扼腕的一腔血;是一幅画,是一个梦,是一份情。
古典文学的研究是一个割不断的历史过程。回顾19世纪中叶以来的古典文学研究,从《诗经》、《楚辞》直到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在这个政治思想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革命没有像文学创作那样引人注目。首先这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和新文学创作相比,古典文学的研究显得有些沉寂,它面对的是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变革的当下和发展的未来。这使得从事该领域的学者多遵循前代的老路,仍做着考证、注疏的传统工作,同时仍在沿用传统的诗话、词话或评点等方式对文学典籍进行解释。概括来说,做19世纪中末叶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多数人属于旧式学者。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良好的学问功底,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批在封建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人,外来文化还没有对他们的学术产生影响,他们的古典文学研究还带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尚未显现太多变革的气象,他们基本上属于那个时代的守旧派。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20世纪是社会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曲折复杂,也最激动人心的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一直是显学,它传统深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取得了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成就。回顾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的内涵,大致可以归为两方面,一是西方性,二是人民性。西方性是指古典文学研究者多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及文学研究方法来关照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进程。这种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古典文学研究传统,应该说,西方视角和方法构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传统,对古典文学研究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民性是指“五四”以来,在鲁迅等人的倡导下,古典文学研究者从平民大众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风气。“人民性”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一个特有的概念与术语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性的概念,构成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进程的重要内涵。到90年代后期,古典文学研究进入了多元化研究格局。此时,“创新”与“特质”成为主要方面,即尽力形成自己的研究个性,在评价标准上试图有新突破。“无用之用”的研究目的进入研究者思想,多元化格局由此大显。
进入21世纪已有八载,古典文学研究在多元化的格局中推进很快,一批中年学者成果坚实,年轻学者锐利四射。可以说,古典文学研究队伍的青黄不接与断层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新世纪里,古典文学研究的态势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种,即宏观研究方法、微观研究方法和打通古今中外研究方法。
宏观研究方法更多注重思辨色彩,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有三个出发点:一是研究我国民族文学特点以继承优秀传统;二是了解文学发展规律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三是研究民族文化特性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宏观研究是古典文学研究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倡这种研究原因之一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在宏观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其二,宏观研究中理论比重较大,推进古典文学研究,开创新局面,需要对几十年来研究领域中一些重大理论观念问题作一番清理;其三是希望抓住带有全局性的课题,促进古典文学研究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研究对于打破旧的研究格局有很大帮助。首先,人们尝试用史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武器;其次,在方法论上有重要意义。宏观研究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来研究,更多考虑事物间的关系、事物内部与外部的联系等问题。
适合用宏观研究方法的人,首先要有灵气,思想比较活跃;其次,知识面要广,知识积累丰富而且牢固;再次是必须对某一事件有深入而且独到的思维;第四是要有独特的方法。宏观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研究过程中,新的思想与新的观点会层出不穷。缺点则主要表现在,主观的东西太多,缺乏有力的证据。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有李泽厚、刘再复、刘晓波等。
微观研究方法,又叫传统国学(中学、汉学、国粹)研究方法。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词章之学(如训诂学等)、考据之学(历史范畴)、义理之学(如古典哲学、宗教等)和经世之学(曾国藩提出)。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者的功底相当扎实,资料丰富,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微观研究的格局过于狭小,启发性也较小,固步自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使用此种方法的,建国前有王国维等;建国后有傅玄宗、袁行霈等。乾嘉学派主要也是利用这种方法,注重从字词句章进行微观研究,从考据入手。
第三种方法是打通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学者有广博的知识,不仅仅是从单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是联系古今中外来研究学问。在国内,较早地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王国维和鲁迅,虽然他们的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然而他们为以后的学者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古典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做到打通古今中外的学者有陈寅恪、钱钟书、吴宓、季羡林、刘晓峰、叶舒宪等。以陈寅恪先生为例,他对于古典文学的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在此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这种精密考证的方法,成就超过了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回顾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历程,我们看到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新世纪的方法论研究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基点、更广的维度、更深的层次上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古典文学方法论研究向科学化、理论化的方向迈进。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4篇
将关系看作哲学名词的情况下, 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进行更深层的探讨, 并对中外文学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概述, 才能真正了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实质, 从而掌握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正如国外相关学者提出的观点, 关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不可定义性, 如果不正确的分析“关系“这个词语, 则无法明白关系的真正含义。在中国文学学术空间中,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并根据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来看, 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中国文学已经包含了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 因此, 现代文学和传统文学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 对中外文学关系进行研究,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 才能将中外文化关系研究的成果, 与多元学术和文化联系到一起, 从而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本质、学科特点等区分开。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可知, 人文科学主要是从现实社会的角度对人的意志、内心结构、心性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因此, 人文科学对人的精神产品、自身情况等进行研究时, 需要从遏制和个别性两个方面着手, 从而对人性进行比较直接、鲜活和具体的阐释与理解。由此可见,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是影响研究结果可靠性、真实性与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在积极参与和构建当前各种文学实践的情况下, 才能真正体现研究者的文学、文化进程的意向性, 从而了解和体验文化、文学创造的内在联系和发生演变。
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叙述和描述, 而应用范围最广的方法是历史构架和逻辑构架两种, 其中, 历史构架主要包括国别或区域之间对应的关系描述, 如中法、中英等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文学关系, 通常这种方式是采用具有相关性的语言来进行分述, 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深入研究的条件。但是, 在对国际文学思潮、文学资源流传等关系进行研究时, 如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 则必须将他们分割后进行研究, 从而无法对它们的历史演变、多样分化的全貌有比较完整的了解。与其相比, 采用逻辑构架的方式进行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的叙述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从而体现出逻辑构架研究方法有着三种可能性。
本文为了便于论述和对逻辑进行有效区分, 主要对逻辑构架研究方法包括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 对名字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进行研究, 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和叙述。通常需要注意的有相关作家的旅游资料、作品的翻译资料、文学交往记录等, 因为这些是最表面化、最具体化的中外文学记录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 中外文学关系有着不同的特性:第一是确凿性。即部分资料只有图片、音像等, 但没有明确的文字和符号等;第二是真实性, 无法进行伪造。特别是内容信息出现矛盾情况时, 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确认和更正。二是, 对文学思潮层面进行整理、叙述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这已经逐步成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种群体共识, 在对本土文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下, 可以将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等充分反映出来。因此, 这个层面的中外文学关系不仅可以在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还能在作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言论中得到展示。在将思潮作为参照对象的情况下,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描述可以得到系统化的处理, 并且提高相关分析的深度。三是,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正逐步向着作家个性化、独创性分析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作家的创作、作品等进行全面分析, 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可以在建立个案的情况下, 进行全面性、多元化的分析和讨论。分析文学创作的过程可知, 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在创作时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学风格、作家个人观点、文化结构等有着紧密联系, 还与创作方式、创作意图等有着直接联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外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需在确定主题立场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与各国的语言、民族风俗等有着极大联系。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需要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创作手法、作家个人风格等进行讨论, 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外文学之间的关系, 从而促进中外文学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摘要: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中,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有着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探讨非常多, 给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本文将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及其方法进行全面分析, 以期为中外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主体立场,方法
参考文献
[1]曾艳兵.探讨异文化间相互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8-17 (05) .
[2]李存娜, 吕聪聪.中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 , 2015, (04) :168-183.
[3]高楠.认识论文学理论批判[J].学习与探索, 2015, (06) :119-126.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5篇
摘 要:
近年来人们对收视率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质疑许多人过分依赖收视率,把它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二是质疑收视率数据的准确性。面对第一种质疑,现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已逐渐扩展,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面对第二种质疑,引入竞争并落实第三方监管是将是很好的形式。只有引入竞争,市场的推动力才会重新体现。只有落实第三方认证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造假的现象,让收视率行业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管下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同时也是对多元解读的一种释义。与传统的主体思想阅读模式不一样,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有广义上的层次性,思维上的开放性以及视野上的开拓性。文学作品受限于自身条件,往往会有主题上的差异,在承载主体语言中的社会文化等宏观概念前提下,对文学作品做出全新的阐释,形成文学作品的多元主题,便是多元解读。
一、初中的多元解读现状
1.解读单一
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与文学作品本身三者之间是具有共鸣性的。一些教师长期解读同一篇文学作品,出于职业的原因同时也为应对教育模式工作,采用标准答案方式与学生共同解读,造成多元解读的单一性。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主体思想情况下,不仅贬低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束缚学生以及教师自身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自由。这种单一性的方式,容易切断文学作品与两者之间的共鸣特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统一来自教师所授的标准答案,长时间的惯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渐渐丧失。这种解读单一的方式在现代教师的教学方式中比较普遍常见,没有引起教育部门足够重视,也是导致这种解读单一现象滋生的原因。
2.解读偏离
由于初中生处在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身心健康都需得到极大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引导者,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多元解读的能力,同时也影响学生语文学科的知识水平。教师在长期的职业工作环境下,容易忽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其教与学相互性质是多元解读教学方式的主要效果。随着新课程新教材不断更新,许多教师对于教学质量的注重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点上,对于新知识的多元解读还没来得及深入发现,造成在课堂上对一些新知识上的多元解读偏离文学作品本身的主题。这样一来不但会误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曲解,还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教师故步自封的教学思想观念,导致教师对新知识、新文学作品没有进行或来不及深入研读,是造成多元解读的主要因素。其次,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过于依赖标准答案,通常会让学生自己自行对语文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学生缺少老师指引,也会容易引起多元解读的偏离。
二、提高多元解读方法
1.树立多元解读意识
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中全新的阅读方式,教师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未来。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其主体是学生,帮助学生实现提升自我的需求,提高学生自信以及文化知识是多元解读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推导多元解读方式,建立自身多元解读的定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营造多元解读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机动性,强调多元解读的思维拓展性,树立师生多元解读意识。
2.教师多元解读能力
教师的阅读能力水平是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自身的多元解读能力进行一定的提升以及定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参与多元解读,同时也能摸索多元解读在教学质量上的实际效果。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利用多元解读教学方式的拓展性,从教师和学生多视界、多角度的思维思想中,重新建立对文学作品中文学价值的认识。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以全新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融合多层次的动态过程,解读可以激发全新的视界和角度,而且在解读的过程中思维思想都能得到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也是文学作品固有的共鸣性。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课程标准中形成主要施教方式,其中以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为重点部分。在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文学作品一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加深对社会文化生活及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未来形成自由的世界观以及全面的人生观。随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深入实行,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全方面的多元化人才,现代语文教材同时要求具有时代气息与文化素养,多元解读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中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谭邦和.多元解读: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策略选择:兼及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2006(Z1):46-48.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7篇
(一)理论意义
第一,积极响应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实证国家基础教育的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非常落后,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①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②,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民族文学课程),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以,发展裕固族民族文学课程化是国家教育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开发和实施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裕固族地区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以使本民族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③指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不只是因为它具有提升生命价值的固有特性,还因为它能提高人们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而维护人的尊严,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流动和社会融合。”因此,大力开发和实施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裕固族地区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本民族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第三,传承裕固族优秀民族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④所以,传承裕固族优秀民族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第四,在裕固族各阶层人群中开展“民间文学”挖掘、整理和研究活动,以便保护已濒临灭绝的裕固族民间文学或更进一步丰富裕固族民间文学。
第五,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建设一支不断发展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研究使每一位教师走上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如何幸福,我觉得:老师首先要理解运用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再认识,做一个“反思性的实际应用者”。再者,老师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上课完全是分开的。老师游离于课程之外,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上课,课程排斥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很多研究表明,不少老师离开了课本书,就不知道教什么,如何上课,如何考核评价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在素质教育观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教材,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课程的需要,以及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裕固族民间文学课程化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建设一支不断发展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实践意义
1.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提高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办学特色。
在现有的肃南一中、肃南二中、自治县幼儿园等校(园)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实践上,只有肃南二中,作为裕固族地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头雁”,成功地开发了《肃南地理》、《裕固族文学作品选读》、《裕固族历史》、《裕固族传统体育与健康》、《裕固族民间美术欣赏》和《牧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教育手册》等6册裕固族乡土教材;只有肃南一中和肃南二中有“《裕固家园》进课堂的实施方案”,其他学校只是将该教材放在图书馆当摆设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开发裕固族民间文学并把它课程化,不仅能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更能提高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办学特色。
2.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找到民族的归属感,更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裕固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裕固族的主要集中地。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的教育教学主要使用的是和汉族学生通用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没有单独的裕固族教科书,而许多少数民族都在使用适合本民族学生使用的民族教科书。例如:新疆的维吾尔族、内蒙古的蒙古族、广西的壮族。所以,所以,开发裕固族民间文学并把它课程化,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找到民族的归属感,更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3.操作性强,且可与语文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同步。
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神话中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传说中有远古历史传说、民族祖先传说、机智人物传说;民间故事中有魔法故事、动物故事;民歌中有劳动歌等;仪式歌中有酒歌、婚礼歌、生活歌中有知识歌、驼户歌等;情歌中有求爱歌、赞美歌、邀请歌等;叙事诗最有名的要算《萨娜玛珂》了,有多种变化了的体裁,主要是歌颂和缅怀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可以说,裕固族民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提升了编入课程的高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由于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因此汉语老师也可以教他们,这样就可以与语文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同步。
4.填补全(市)区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空白。
可以这样说:全国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化的主要集中在甘肃省,甘肃省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化的主要集中在张掖,张掖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化的主要集中在肃南,肃南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化的主要集中在学校,可是到现在为止,也只有肃南一中和肃南二中有“《裕固家园》进课堂”的实施方案,其他地方都没有,而把裕固族民间文学课程化的更是绝无仅有,所以开发裕固族民间文学并把它课程化,可以填补全(市)区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空白。
二、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主要指搜集,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使用现代教育网络搜索,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对本课题而言主要是指:利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一些裕固族民间文学,甚至是实地走访肃南的一些本地作家,搜集一些作家作品;调查学生学习裕固族民间文学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调查裕固族普通群众对裕固族作品课程化的意见,分析其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调查学生对裕固族作品课程化课堂教学的意见,利用测试结果反馈的正效应,激励学习动机。
(二)教学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试图运用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广搜博采,为我们提供了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具体材料和经验。
(三)对比研究法
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裕固族作品课程化,评价学生对裕固族课程化学习能力差异,运用统计学处理前测和终测数据,考证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四)行动研究法
用于对实验的各个阶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认识启动学生学习内部动力机制的途径,选择适当的启动方法和策略,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形成教学常规,及时推广。
(五)文献分析法
整合裕固族民间文学的相关文献。文献分析是本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熟悉研究的现状并使研究过程更有效。无论是在课题研究的前期,还是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始终沿用这一方法。尤其是在开题和结题报告撰写的时候,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写作过程中也要借鉴许多研究者的成果,这对于我们这些教育研究的新手来说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注释
1中发[1999]9号.
2国发[2001]21号.
3中改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8篇
英语是当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两种语言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文化传统、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等原因, 英汉语言各具特色, 彼此间存在诸多差异。这在双方的文化交流中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不少不便, 所以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1 翻译技巧
首先, 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要扎实地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律, 包括它的语法、词法、句法及各种习惯用法。其次, 要有广泛的知识。对要翻译的内容要有足够的知识, 同时对与翻译内容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常识也要有深刻的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第三, 要有较高的汉语修养, 即熟练运用汉语的能力。否则, 对原文理解得再好, 却不能用汉语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就如“壶中的饺子”倒不出来, 那么翻译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第四, 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前人大量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了它们, 就能在翻译中有章可循, 少走弯路, 就能更好地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效果。
2 英语翻译的方法
2.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这样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之功效, 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 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 做到了原汁原味地重现原文的意境。
例1: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青春不是年华, 而是心境。
例2: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例3: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2. 2 增译法
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 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同时, 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 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 通过增译, 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 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例4: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 ( 增译连词)
例5: 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
所有现金红利, 均须缴纳所得税。 ( 根据汉语行文习惯, 增加动词)
2. 3 词类转换法
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的方法。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 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 译成汉语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 这类用法在实践中出现很多。
例6: In his article the author is critical of man’s negligence toward his environment.
作者在文章中, 对人类疏忽自身环境作了批评。 ( 形容词转名词)
例7: 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 ( 名词转动词)
2. 4 正译法和反译法
正译法和反译法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 偶尔也用于英译汉。在理解英文词汇原始意义的基础上, 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 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所谓正译, 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
例8: 无论如何, 她算不上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
She can hardly be rated as a bright student. ( 正译)
She is anything but a bright student. (反译)
例9: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里见到你。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例10: Before job is begun, a per - job briefing shall be held so as to identify any unexpected condition and take necessary actions.
译文: 在开始进行作业之前, 应召开一次工前会议, 以发现意外情况并采取必要的行动。这里的briefing是“摘要”和“下达指令”的意思, 要直接翻译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翻译成“工前会议”。
3 结语
对于一般译者, 唯一可做的就是见贤思齐, 不断积累自己的学识, 培养自己的才情, 熟练掌握对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予以分析, 积累各种英语翻译表达法, 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提高英语综合水平, 这样才能使译文忠实原著, 精彩地进行语言转换。
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进行交往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语言活动。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一门艺术, 译者必须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风格, 然后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 用另一种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本文就当代文学翻译中的一些技巧作部分归类, 认为除了要忠实原著内容, 还要尽力体现原作风格, 使读者能从译文中领略到原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翻译,忠实,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尹汝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6) .
[2]刘巍.合作办学学生翻译错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3]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9篇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文学研究方法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去甚远。因为前者多是英语文学专业的同学, 而且是本科高年级的同学才会涉及的领域, 而大学英语面对的受众是非英语专业的同学。相对于英语专业的精读教材, 大学英语教材所选取的文章难度较小, 而且在实际授课中, 教师一般讲授的重点是生词、词组以及语法等语言点方面的知识, 似乎与文学研究方法无关。然而,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对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 笔者对这二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笔者认为, 文学研究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从微观角度而言, 新批评主义倡导的文本细读方法, 可以引导我们详细阐释课文文本, 深层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学以及社会意义。从宏观角度而言, 文学的方法论, 以及文学研究所涉及的哲学、社会学、美学视角和文化批评方法都可以被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 为学生们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 让他们从不同侧面阐释文本, 发掘文本背后的多重含义,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和逻辑思辨能力, 将其培养成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格的人, 这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终极意义。在本文中, 笔者将选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第三册 (季佩英等2010) 中的课文, 通过分析部分文本来说明文学研究方法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微观角度
从新批评角度而言, 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 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组合而成, 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 (王逢振2002:51) 。要实现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批评家或读者必须仔细阅读作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批评的“细读”。Leitch对“细读”做了概括, 其中两条是, 进行多重回溯性的阅读, 连续不断地集中于文本及其在语义和修辞上的多重相互关系 (转引自王逢振2002:52)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第三册第5单元Text A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里的一段文字为例:
Every time the ship’s loudspeaker rasped, “Attention!Mail call!”Two hundred-odd shipmates came pounding up on deck and clustered about the two seamen, standing by those precious bulging gray sacks.They were alternately pulling out fistfuls of letters and barking successive names of sailors who were, in turn, shouting back“Here!Here!”amid the pushing. (季佩英等2010:141)
这段文字描述了水手们在船上挤在一堆, 热切地等待领取家乡来信时闹哄哄的场面。文中使用的大多是明了易懂的句子结构, 因为描述的对象是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水手。作者选取了音节短促, 节奏性强的词汇来描述他们在此时此刻使用的语言, 如“attention, mail call, here”, 表现了他们盼望家书的迫切心情。这是一个闹哄哄的场景, 描述声音的词语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我提示学生们注意几个词:“rasped, pounding, shouting”,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 此起彼伏, 再加上“cluster, pushing”这些表示推搡动作的词汇, 仿佛使我们听到并看到了200多个水手拥挤在甲板上, 闹哄哄、乱糟糟, 又是急切地等待家书的场景, 画面感极强。尤其是“barking”这个词的使用, 笔者启发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使用barking, 而不用calling这个同样的音节短小的词时, 提示他们, bark用来描述狗的叫声, “汪!汪!汪”, 一字一顿的, 音节短促有力, 而不是“汪汪汪”这样拉长音节的叫法。在喇叭的“rasping”, 士兵的“pounding”和“shouting”这样没有明确音节的嘈杂的大声音背景下, “barking names”的声音便被显著突出了。一个个名字被短促有力, 响亮清晰地叫出来, 一声声牵动着水手们的心弦, 恰如其分地描写出了水手们对家乡书信的殷殷期盼。
同样是这篇课文, 另外一段的描写方式就与这个段落显著不同:“I told him tha whatever positive things I had done since had been influenced at least in part by his morning school prayers.” (季佩英等2010:140) 。这段文字中的him指的是作者上中学时的校长。对这样一位曾给予他精神启迪, 影响他后来人生发展的良师, 作者运用了复杂的句子结构, 而非描写水手时的句式, 从文体角度向这位具有一定学识以及文化素养的前辈表示敬意。笔者首先给学生解释了这句话的句子结构, 指出中心意思是“我告诉他, 他的晨祷对我产生了一定影响, 使我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同时, 笔者又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为什么作者不会直接地表现这个意思His morning schoo prayers influenced me partly so that I can do positive things, 而要用这样一个复杂难懂的句式呢?这里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便缘自文学研究中的“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者Shklovsky提出的陌生化手法就是特殊运用日常语言。在他看来, 人们对生活中许多熟悉的事物习以为常, 浑然不觉其独特的性质, 习惯使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变成自动的。而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恢复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感受, 让人们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 (转引自赵国新2002:2) 。作者在此特别运用了一个理解上稍有难度的句式, 使读者在平淡熟悉的阅读过程中突然眼前一亮, 为之一振。在思索、解释这个句子的同时, 读者对这位导师给予作者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讲解过程中, 教师其实并不需要提及这些理论, 因为授课对象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同学。但这些研究方法的确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文本。
刘意青曾在多个场合大声疾呼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细读文本最能考量学生的词汇水平、语法知识结构等语言功底, 也是进一步阐释文本的文学涵义以及社会意义的重要基础。她指出, 文本细读的另外一个着眼点是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1。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这种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英语特有的、不同于汉语的文化意义。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尽可能给学生讲解一些文化知识, 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产生和发展所植根的土壤,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这篇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Yet my mind continued turning the idea over.
After a while, like a dawn’s brightening, a further answer did comethat there were people to thank, people who had done so much for me that I could never possibly repay them. (季佩英等2010:139)
笔者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一个比喻, 为什么将他的领悟比作晨曦的光亮。这其实与英语语言文化有密切关系。《圣经》作为英美文学三大伏流之一, 对西方世界的思想意识及文学作品产生了超越历史、超越国界、超越政治的重大影响。在《圣经》中, 光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上帝或耶稣的降临。如《出埃及记》中, 摩西宣布十诫时, 上帝召唤摩西, 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的火焰中向摩西显现 (Exodus 3:2) , 上帝在荆棘丛中对他讲话。《启示录》中, 圣徒约翰见到“人子”, 就是耶稣时, 他 (耶稣) 的面目如同烈日放光 (Revelation 1:16) 。因此, 光的隐喻一般是用来表现神启、顿悟和醒悟。
因此, 运用文学研究方法细读文本, 既可以纵向深层挖掘文本的涵义, 又可以横向比较中英两种文化, 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理解英文文本的良好渠道。
三、宏观角度
上文中, 笔者从微观角度简要叙述了文学研究对细读文本和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 文学研究方法给学生们提供了多种理解文本的渠道。2005年, 哈佛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重大调整, 通过了一项酝酿已久的本科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 课程改革计划,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 (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具体而言, “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批评的能力, 即美学兴趣和解释的能力2。作为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哈佛大学已经将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批判性思维水平列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文学作品的解释 (interpretation) 一般指对文学作品 (文本) 、文学传统进行理解或提出批评。除了关注语言层面的结构成分及其艺术效果以外, 文学解释同样关心作品在价值判断、信仰体系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倾向 (王丽亚2006:269) 。由此可见, 对解释的载体, 即文学文本的不同角度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到课堂而言, 这个文本就是我们的课本内容。如果我们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文学研究方法,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下面, 笔者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第3册第6单元Text AThe Last Leaf为例, 来说明如何从多个角度阐释文本。
《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熟悉欧亨利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维持生命之叶常绿的故事, 作品展现了小人物心地善良的高尚品格 (石云龙2010:68) 。但如果从文学批评角度来解释,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文本加以阐释, 或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 或拓展他们的理解范围。上课之前, 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小说相关的时代背景。近年来, 新历史主义批评崛起, 批评家们开始重新关注作家作品的历史语境。新历史主义者主张在文学作品中了解社会和文学作品写作时的社会, 把对文本 (text) 的研究和对语境 (context, 即社会或文化背景) 的研究结合起来 (张中载2002:594) 。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当时的纽约是一个建立在工业生产和商品消费基础上的城市, 这个城市的缔造者们也遵循着工业生产和消费主义的法则行事 (Lehan2001:72) 。当人们被冰冷的机器和无休止的消费欲望所包围的时候, 这篇小说中彰显的人性之美就尤为温暖人心。
在授课过程中, 笔者还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意象。在提到肺炎的时候, 作者做了如下描述:“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district,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s” (季佩英等2010:166) .这里的肺炎就是一个死神的形象, 所到之处, 衰草满地。这篇小说的空间始终在一个画框里面, 即Johnsy的窗户, 仿佛一个取景器。 (孙晶2012:94) 在Johnsy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来临时, 我们从窗外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
Sue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What was there to count?There was only a bare, dreary yard to be seen, and the blank side of the brick house twenty feet away.An old, old ivy vine climbed half way up the brick wall.The cold breath of autumn had blown away its leaves, leaving it almost bare. (季佩英等2010:167)
这一段中, “bare, dreary, blank, old, cold”这些词汇都表现了了无生气的氛围。Frye (1982) 系统地阐释了圣经中的原型意象。Ryken (2007:211) 后来又将这些意象加以整理, 划分出了理想经历的原型和非理想经历的原型。这些意象作为母题在诸多文学作品中一代代传承下去。表现负面意象的非理想经历的原型之一就是无机世界, 如沙漠, 暗礁和荒野 (Ryken 2007:211) 。在小说的这段描写中, 空荡阴沉的院子、空荡荡的砖墙、衰老枯萎的常青藤和秋天冰冷气息都意在表现死亡气氛, 与当时Johnsy的主观心态和客观情况相互映衬。而Johnsy生命迹象始于Behrman画的那片叶子:“It was the last on the vine.Still dark green near its stem, but with its edges colored yellow, it hung bravely from a branch some twenty feet above the ground” (季佩英等2010:169) 。在这里, 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绿色这个象征生命的颜色。它接近茎部的地方还是深绿色。这预示着它还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对抗暴风骤雨。而且, 作者在这里第一次用了“bravely”“勇敢”这样积极意义的词汇, 证明Johnsy的生命力量开始复苏了。然而, 本来有生命的叶子成了Johnsy生命倒计时的沙漏, 本来没有生命力的画作反而赋予她生命的力量。解构主义批评拆解了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 否认文字符号唯一的终极意义, 认为符号的意义存在于不断转移和变化之中。上述文本中文字意义的矛盾则反映了解构主义批评中文字符号的游移性与游戏性。最后, Behrman用生命完成的画作拯救了Johnsy。这个脾气暴躁, 一世潦倒却内心善良的老人也完成了他基督殉难式的救赎。基督形象是Frye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人物原型, 也是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母题之一。基督在古代以被钉十字架的形式为世人赎罪, 感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千余年 (田平、洪增流2008:111) 。文学作品中, 耶稣基督式的人物往往牺牲自己来救赎他人。Behrman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出了最后那片绿色的叶子, 给濒临死亡边缘的Johnsy带来生命的希望。Behrman的死换来了Johnsy的生, 因此, 他身上不仅闪烁着人性至善的光辉, 头上还笼罩着基督神性的光环。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 欧亨利在极短的篇幅内完成了一个生命与死亡、殉难与救赎的宏大命题。利用各种文学研究方法, 我们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之美, 而且还可以深刻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至善、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
四、结语
文学理论研究不应该躲避在高高的象牙塔里。盛宁曾说过, 任何一种理论, 如果不和当下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1。这种社会实践具体而微即是我们大学英语的课堂。笔者认为, 我们在课堂上除了要向学生们传授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基本语言知识外,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研究方法来引领学生认识、发现和欣赏英语这种语言本身的美与力量;另一方面, 以课文文本为载体, 通过多种批评角度, 锻炼、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水平。
在大学英语课堂, 如果教师能够好好利用文学理论这个工具, 充分发挥其提高审美情趣及道德教化的功能, 我们就有希望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备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具有道德水平和人格力量的社会人, 让他们在这个充满纷扰、诱惑的社会, 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更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2]摘自人民网上胡乐乐的文章《看哈佛大学本科课程改革怎么改》,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5844395.html[2012-11-10].
季佩英, 吴晓真, 陈进.2010.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M].第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石云龙.2010.经典重译旨求臻境——评黄源深译作《最后一片叶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 :67-72.
孙晶.2012.星空与沟渠:从“小人物”看契诃夫与欧·亨利的世界观[J].俄罗斯文艺 (4) :91-94.
田平, 洪增流.2008.《喧哗与骚动》:现代基督的救赎之路[J].山东外语教学 (5) :108-112.
王逢振.2002.新批评[C]//张中载, 王逢振, 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0-92.
王丽亚.2006.解释[C]//赵一凡, 张中载, 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69-279.
张中载.2002.新历史主义[C]//张中载, 王逢振, 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93-632.
赵国新.2002.俄国形式主义[C]//张中载, 王逢振, 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49.
Frye, N.1982.The great code[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ehan, R.2001.Sister carrie.Literary mas-terpieces (Volume7) [M].Detroit:GaleGroup.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10篇
女医学生建构人文情怀的必要性
医者仁心, 回瞰历史, 举凡大医, 除有妙手回春的技能之外, 无不皆含大慈恻隐之心, 护惜病患身命, 一心赴救, 此种人文情怀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然而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物质与机器似乎钝化了医家本心, 诊治水平不断攀升的同时是人文精神的旁落, 医患矛盾日趋尖锐, 仅2013年被媒体报道的伤医案件就有30来起, 这成为医疗界不可承受之痛。
反思诸多原因, 教育模式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专业学科压力过重, 人文内容严重缺失, 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被科学的分析方法剥去了灵性与敏锐, 而多愁善感的女生们在知识的重压下尤为不适, 想象力逐渐枯竭、幸福感不断减损。以习惯性的理性思维模式走入工作岗位面对病患时, 生命感应的同情心就被功利的思想压制, 关怀、怜悯遗失, 冷漠、单调占据上风。因此, 为改变现状, 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将目光投向了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建构上, 呼唤端庄与良心, 渴盼以纯洁神圣之情重塑医者形象。
女性文学建构人文情怀的可行性
通过对不同层次临床医学工作者人文素质的调查分析, 医学生人文素质中文学素养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文学是析梦和涂梦的工作, 而梦又是生活的折光, 以文学世界的文脉情理、文学家的深湛内心来塑造人是恰切的。与此同时, 人文教育需要依托课堂进行, 据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高校均开设有女性文学类选修课程, 可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而女医学生们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妙龄, 大学生活又色彩斑斓、新奇丰富, 关注自我、关注美、渴盼表现、渴盼优异是其内心的迫切需求。另外, 当情感越发敏锐、思想日渐成熟时, 她们也急需一种来自生活本源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作为范本, 以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必要的引导。因此, 对这一阶段的女性进行人文教育, 既要迎合她们的情感和心灵特点, 还要迎合她们对文化修养的认可和追捧。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聚焦女性文学, 女作家们的心灵世界流泻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内容上个性鲜明, 情感上细腻丰富, 契合了女医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以此来走进和打动她们更为便利。
女性文学建构人文情怀的课程设计
女性文学类鉴赏课程如要承载女医学生人文情怀建构的重责, 就必须在文本的选择上多做文章。毋庸置疑,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以其广博的视野、深邃的主题、精湛的艺术造诣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是, 作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 我们应该将目光集聚在文本字里行间流淌的生命意识上。女作家具有敏感、充沛、丰富的心灵世界, 她们对生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我们选取以对女性意义重大的“孕育”、“母性”、“坚忍”为主题的经典作品, 通过共赏分析, 托举起女医学生精神涉渡的彼岸, 完成思想的启蒙和熔铸。
1.孕育生命
孕育是女性特有的生命经验方式, 在文学想象的艺术空间中, 被作家视为解读生命与自然的文化符号。现代女作家们喜欢描写这一主题, 意在展示独立的个体存在和觉醒的现代意识。然而阅读这些文本, 我们也深切地感知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铁凝《孕妇和牛》一文讲述一个普通农妇因为怀孕而起的心理变化, 大字不识的母亲在夕阳下为胎中的孩子描摹石碑文字, 完成了自我精神的成长, 亦架起了新生命通向未来的希望。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孕妇与母牛行走在麦地中的和谐景观。在大自然的广阔怀抱中, 生命在悄无声息地生长着,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似乎寓示了自然界永恒不变的繁衍生息之力, 赋予孕育以壮阔庄严的意义。
毕淑敏《生生不已》震撼人心, 她将孕育视为“生”与“死”的桥梁, 小说中的母亲为延续患有脑瘤的女儿的性命, 以自己全部精力去孕育新生, 却在婴孩呱呱坠地之际死于分娩。这一情节似乎表征着生命长河的亘古命题, 我们在走完“向死而生”的历程后, 新的力量又在承继之中萌发。毕淑敏曾当过医生, 因此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为深入, 她通过新生对死亡超越的描述, 使生命获取了意义与尊严。
除此之外朱苏进《轻轻地说》、叶梦《风里的女人》、张晓风《初绽的诗篇》都以不同的个性与文风展现了对孕育主题的理解。阅读这些文字, 我们领略了生命诞生的全过程, 震撼于作家们对生命的赞美与敬畏, 甚至沿着孕育的经脉, 还可以向生存与毁灭、历史与现实的纵深维度掘进。古典伦理的“正德、厚生”, 大医精髓的“关爱生命”都通过这些细腻的讲述、曲折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直抵人心, 从中呼唤女医学生们对生命的珍视。
2.母性仁爱
母性是20世纪女性作家文本中历久弥新的叙事话题, 既有对朴实厚重、深沉炽烈的母爱的赞美, 又有对愚昧落后、束缚儿女的母亲的批判。细细品之, 其中那些守护着人性深处爱之渊源的母性光辉对医学生仁爱品行的形成最具意义。
在冰心笔下, 母爱是硕大的荷叶, 保护娇艳的红莲免受风雨侵袭;母爱是温暖的巢穴, 呼唤飞倦的小鸟安然休憩。这种对母爱率真纯净的描述成为冰心“爱的哲学”的基石。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是一部自传性母爱之书。真实地记录了其家庭生活的经历, 其中对女儿出生与成长过程的描写生动细腻、刻骨铭心, 蕴含着许多朴实又深刻的哲思。郑敏《金黄的稻束》中的诗句“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醉了无数读者, 那金黄沉甸的麦稻中深沉与静穆的母亲定格成儿女心灵深处的地平线。
除此之外, 冯沅君的《慈母》、苏雪林的《棘心》、铁凝的《麦秸垛》都是母性之爱的经典。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们将母爱推而广之, 成为洒向周边众人的大爱, 有如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形成了真正的仁心仁德。林海音《城南旧事》讲述一个个老北京的动人故事, 一个个平凡戚悲的小人物命运, 全书因倾注了作者一片仁爱而分外感人。严歌苓《少女小渔》讲述善良的小渔被人欺侮却甘愿牺牲的故事, 这份仁爱之心使她比那些处处想占她上风的人更为优越、强大。
母性是女性生命的灵光, 拂照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我们从体悟母爱开始, 逐渐感受到女性不竭的精神力量和伦理关怀的源泉。秉承着母亲善良温婉的天性, 上升为对单纯宁静、平和旷达、仁爱为怀的生命价值的认同, 可以使女医学生正确处理与亲人、朋友、病患之间的关系。
3.坚忍执著
生命的哲理简单而质朴, 当频频苦难以咄咄逼人之势临近时, 作为医者首先需要足够的勇气自我救赎, 凭借坚忍与执著的小舟勇渡生活的苦海。
70后女作家盛可以经常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底层生活, 并从中展现普通人在艰辛日子里的坚忍、挣扎和生活的勇气。例如, 小说《时间少女》就讲述了母女两代人的生平境遇。生活的苦楚使她们伤筋动骨痛彻身心, 但女儿却依靠着执著, 在生活面前昂起了头。小说的结尾, 意犹未尽, 生活还在继续, 虽满是无奈与悲凉, 但女主人公的勇气却激励人心。
毕淑敏的《红处方》历来是医学生必读书目。作者逼真地展现了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失范的实质。戒毒院里众色人物, 多为欲望的化身, 在毒品的侵蚀下, 过着畸形病态的生活。而主人公简方宁却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作为戒毒院的院长, 她美丽自信、从容镇定, 身为医生, 有崇高的精神人格、伟大的奉献精神, 时刻与毒魔做精神上的殊死搏斗, 给予病人亲切的人文关怀, 使许多吸毒者迷途知返, 医院声誉渐隆。然而, 生活给予简方宁的绝不是一路坦途, 儿子生病、丈夫背叛、遭人嫉恨连连打击着她, 丑恶的现实假借一变态女病人之手给了她最后一击, 当简方宁自忖陷溺毒品而又无法戒除, 不愿苟活于世时, 便以自杀的方式殉神圣的事业。故事流淌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价值向度的探寻, 虽以简方宁生命消逝的悲剧告结, 但对坚忍品质、高贵精神的讴歌却极具感召力, 主人公选择死亡亦是对欲望世界的反拨, 对勇气与灵魂的经典诠释。
苦难是生命的本真, 我们无可逃避, 只有体验与行动。作为医者, 若要普救含灵之苦, 必须具备隐忍顽强的心智。中国妇女深受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压迫, 苦难最深, 因此苦难叙事是女性文学一以贯之的主题。阅读这些在重荷之下仍然顽强、鲜活的生命, 女医学生们能汲取强大的动力。生命因其短暂而宝贵, 也因其沉重而充盈。
综上所述, 在工具理性日渐张扬的今天, 针对女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建构人文情怀迫在眉睫, 其中培养文学素养尤为关键。为契合女医学生心理需求, 借助女性文学类课程, 透过女性作家的创作, 分析女性群体的生存经验、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 培养女医学生们对生命的珍视、对仁爱的发扬、对苦难的坚忍, 是实现高校女医学生人文意识教育及建构的重要途径。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 灵活的课堂形式、丰富的精神分享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 并逐步带领她们走出功利视野的闭锁, 为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扉。然而, 不能否认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慢功夫, 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催逼着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机械记忆中, 仅靠课堂有限时间的共读欣赏, 并无课后的适度延伸已成为制约人文情怀建构的瓶颈。如何进一步引领学生捧着真心去悟、悬着灵魂去思, 摆脱过度注重效用而遗忘生命意义的做法, 应是每个医学教育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晓阳, 王云岭, 曹永福.人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何伦, 王小玲.医学人文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开龙, 何娅妮, 杨聚荣, 张炜炜, 张滢.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探索及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10) .
[4]许海东.医学教育标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 2013, (3) .
[5]赵雨, 宋朝霞.长春市某高校文学经典与人文价值课程对医学生人文视野生成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 2013, (10) .
[6]乌日娜, 杨敬平, 徐喜媛.医患关系影响因素与医学生教育改革[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 (6) .
[7]庞娟, 胡婧婷.儒家思想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3, (1) .
[8]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9]卢升淑.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0.
文学史研究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煤矿诗 当代文学教学 文化语境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语境密切相关,作为工业文学的一部分,煤矿诗的发展与特定时期社会的发展及文学观念的形塑有极大关系。樊洛平在考察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时认为,弃旧向新的时代巨变和新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为当代工业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新中国特定文学生态环境中对工农兵文艺方向的倡导,前苏联现实主义工业文学创作风貌的直接影响,以及当代工业文学作家队伍的时代构成与创作素质,则为工业题材文学拓展了自身的发展动力。因此,就整体的当代文学教学来说,对煤矿诗歌的分析与讲授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思考。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语境,了解当代中国文学一体化进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如何使得诗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次,当今的学生阅读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很难进入诗歌独特的抒情方式,要从文学史料及文学现象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煤矿诗歌的时代性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煤矿诗歌的表现形态;最后,还应该注意以代表性诗人作为分析对象,从个案解读深化对文学史的理解。
一.时代语境与文学身份
煤矿诗的发展,不仅与当时的工业化推促及政治文化语境有密切关联,也与煤矿工人自身对社会及自我的认知有极大关系,这一时期的工业诗及煤矿诗的写作者有不少是以工人身份为自己代言,表达对工作及新社会的热情。这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工人阶级的肯定有关,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将工人阶级定位成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革命彻底性的领导者。因而在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和政治文化紧密结合的语境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及英雄形象不断被形塑。就煤矿诗而言,以工人身份进行的创作都充满了热情与豪情歌颂新的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即有“煤矿诗人”孙友田的第一部诗歌集《煤海短歌》,以颂歌类型的诗为主,在形塑工人阶级新形象,抒发工人阶级豪情壮志的同时,诗歌充满了阶级情感及浓厚的政治意识,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展示了当时的文艺语境。
在当代文学中,以矿工身份、矿工视角对煤矿世界进行再现的煤矿诗有其独特性。首先煤矿诗人的文化知识积淀大都不够丰厚,进入文学创作凭借的更多的是激情而非才情;其次他们并非追求诗歌的美感,口语化、通俗化的表达使得诗歌直白有余而张力不足;再次个体的书写者在表达情感时往往是集体的代言者,诗歌的情绪比较单一。这些特征与老一代诗人或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诗人受到新的政治文化氛围的牵制而进行的转变由所不同,像老诗人冯至写的《煤矿区》、郭小川的《煤都夜景》和《别煤都》、邵燕祥的《姑娘们,爱矿工吧》等,这些诗歌都从外在视角观察煤矿、写矿工,而非一种纯粹的实写。有“煤矿诗人”之称的孙友田在出版于1962年的诗歌集《矿山锣鼓》的后记《学诗杂记》中说到自己写诗的经历,提到早年在淮南煤矿学校学习时,到井下实习,从矿山回学校都带着一本实习日记和一本“顺嘴溜”,他自己认为说诗有点太捧它们了,虽然他也很清楚地认识到他写诗的很多不足,比如艺术修养低,好踩“大诗人”的脚印模仿别人的修辞方式等。但毕竟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语境让他无法意识到他的诗歌最根本的局限在于意识形态的束缚,这种束缚导致了诗歌的平淡以及艺术张力的欠缺,他认为他早期的诗歌模仿别人的痕迹比较重,直到1958年大跃进以后,才在诗歌习作中唱出矿工自己的声音,而且认为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不应该用来“对月长叹”而是应该用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孙友田早期的煤矿诗歌的特征也是当时很多工人写诗的共性,所存在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因而,当我们在梳理煤矿诗歌的发展时,一方面要注意到孙友田这样的创作者所具有的代表性及其对煤矿诗歌发展的推动意义,但同时也要以理性的眼光思考在特殊时代语境中这些诗歌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煤矿诗歌的分析尤其需要结合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态,引导学生大量搜集并研读相关文献史料以深入理解时代性与诗人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煤矿诗歌创作的相关资料阅读及梳理,深入探析当代文学中工业文学的发展样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以不同任务进行分组搜集材料,研讨,然后形成代表性的观点在课堂发言讨论。
二.写实与抒情:战斗意识、革命思维与政治抒情
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在论述二十纪五十年代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战歌”时认为,战歌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战争思维的演绎,战歌所表现的战争往往是一种比附,如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改造乃至种种生活事件,都被看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被视作一场生死考验,而频繁的政治运动则在另一方面强化了这种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战争意识。这种战争意识和战争心理,在五六十年代许多诗歌中都有鲜明的痕迹,就煤矿诗歌来说,孙友田在五六十年代的煤矿诗歌创作深深烙下那个时代的痕迹——“走进矿山看一看”矿工们打响的都是煤战,在诗歌《煤海泪花》中,将煤炭比喻成需要被征服的对象,采煤也被当作战争。这种意识也渗入到对煤矿中各个层面的再现,像写矿工的性格,是一种战斗性格,矿工的手则是“手上道道沟纹,记着地下战斗。” 矿工们也成为有勇有计谋的英雄,或是整装待发准备采煤的“战士”,或是“地下开路急先锋”,有时也在诗中以英雄指代矿工,有时是直接出现“英雄矿工”这样的字眼对矿工进行肯定和颂赞,同时抒发作为时代主人公的英雄意气和豪迈之情。不仅是矿工,矿山的电工也被比喻成“云山的雄鹰”,矿车的轰隆声也被说成是“像战马在扬蹄长鸣”,而煤洞则被想象成“前沿的指挥所”指挥夺煤战争。
对于那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诗人,除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文学教育及文化宣传对革命历史的强调都深刻影响了他们对诗歌表现方式的选择。就孙友田来说,他的煤矿诗歌受到当时革命历史叙事及政治抒情的感染,如在1960年写于枣庄煤矿的诗歌《枣庄人》所描绘的是英雄矿工的儿子,所想到的则是“铁道游击队”的好汉及那个时期的“车厢里摆开杀敌的战场”,这种革命历史意识的冲击下回到煤矿中同样是对煤矿中的革命历史的回复和想象。另一首写于1960年的《老矿长》将革命斗争和采煤融合在一起,老矿长的一只胳膊断于抗日,如今一只胳膊是在指挥采煤的战役。在叙事长诗《矿山鸟声》中写在恶狗当道、坏人掌权的时代,王小弟家破人亡,流浪到矿山,被穷矿工收留,在矿工们和地下党的教育下成长,从捡煤核到当矿工、参与罢工斗争到最后在斗争中献出生命的故事。在六十年代的语境中,这样以阶级意识和政治思维进行的革命历史叙事是较为常见的。
可以说,孙友田的煤矿诗歌,无论是在对矿工、煤矿进行写实的层面,还是以阶级意识进行整治思考的层面,都是战斗意识、革命思维和政治抒情的融合,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诗人无法摆脱曾经的文学体制规约的痕迹,他之所以能够进入今天文学史的记忆,也正因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与时代主流合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制度建立之时符合制度要求的文艺创作。
在当代文学史教学中,因为煤矿诗歌本身缺少美感,学生通常不愿意阅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一类诗歌的史料价值,分析其创作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分析个案诗人的创作历程,将具体的诗作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煤矿诗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不同层面的评析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三.结语
有论者指出,20世纪50—70 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工业题材的小说相对于同时期的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来说成就不高,这一点也是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共识,其原因除了中国现代文学缺乏工业文学的传统,还在于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以及工业政治所面对的文化政治困境。工业主义及政治文化影响下的豪情与激情,在历史沉淀之后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这也是当代文学史常常将其视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考察的原因,煤矿诗歌的存在与发展正是在这一层面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樊洛平.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论[J].中州学刊.1999(3).
[3]孙友田.矿山锣鼓[M].北京:作家出版,1960.
[4]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友田.煤城春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6]李杨.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乘风破浪》再解读[J].文学评论.201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煤矿诗歌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50028)
文学阅读的三种方法 第12篇
比较阅读在文章阅读中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 是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自觉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 不仅可以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阅读效率, 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 开拓阅读思路, 获取更新的更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提高认识能力, 从而把握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 达到认识多类事物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 就可以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比阅读, 思考这三篇课文的异同。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教师适时的点拨, 学生们就可以大致弄明白这三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对人的生命的思考, 对人生的体验, 对生命的领悟。但后两篇文章的题目都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 而《紫藤萝瀑布》一文的题目却只突出文章描述的对象, 不反映文章的主旨。就其内容而言, 《敬畏生命》重在抒情, 揭示人洞察到的生命本质;《热爱生命》重在说理, 告诉人们怎样对待生命。《紫藤萝瀑布》是托物喻理, 使用象征手法, 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 实为歌颂生命。这种托物喻理的文章就是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因为它具体, 可使读者感知;因为它浅显, 最易为读者了解。通过这一对比, 学生们就清楚了写托物喻理的文章首先要选准物, 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如本文作者抓住紫藤萝的盛开这么一件小事, 将它和十年动乱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 从而使小题材具有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 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感慨。
二.迁移阅读加强发散效应, 寻找新“增长点”。
迁移阅读是在立足课文基础上, 尽量找一些与课文相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 这样, 既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 又可以加强发散效应, 寻找新的“增长点”,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大堰河曾做了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 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在教学中, 可以引入刘半农的《奶娘》一诗最后一节作比较:“我睡着了, /还在呜呜的唱, /还在轻轻的拍。/我梦里看见拍着我自己的孩子, /他热温温的在我胸中睡着/啊啦!’孩子又醒了。/我, 我的梦, 也就醒了。”这是两首诗中一个共同的内容梦, 要求学生在对照中析“梦”解疑, 推梦及人。学生热烈讨论后, 对大堰河的形象更有了深刻的理解。奶娘的形象虽不如大堰河的形象厚重、高尚, 但他的“梦”是苦不堪言的境况下的一种幻觉, 是这一行业千千万万的奶娘悲苦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奶娘的“梦”, 意在控诉黑暗的不合理的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她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气氛。她的形象是丰满的, 她的心胸是广阔的。她是千千万万中国劳动妇女的化身。但她的“梦”又不能对人说, 她的美好愿望在当时用朴素的语言, 倾注了儿子般的感情, 通过这个破灭的“梦”来诅咒、控诉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使大堰河的形象又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两个“梦”有同有异, 都是诗人为表现主题和塑造诗歌形象而设置的, 二者殊途同归, 都意在对旧的不合理社会的控诉。
三.双向阅读培养批判意识, 突出创造阅读。
所谓“双向阅读”, 一是顺向探究, 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 理解文本的内容, 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 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 立足于阅读的发现。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过程, 也是逆向质疑的基本;逆向质疑是个性的展示, 是培养批判意识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教学《你是你的船长》一文时先让学生进行顺向探究。作者面对花季少年, 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祝愿与希望, 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公平、公正、正义的人。展开讨论:1、“船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2、如何理解“你是你的船长”?
这两个问题解决后, 基本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然后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再次阅读课文, 找出本文写法或内容上不很合理的地方进行辩论逆向质疑。引导讨论:唐馨的妈妈在班会上的发言是否切合“你是你的船长”班会的主题等。
王守军, 河南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摘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自愿读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比较阅读——开拓阅读思路, 提高认识能力;迁移阅读——加强发散效应, 寻找新“增长点”;双向阅读——培养批判意识, 突出创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