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精选11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1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学生没有学过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精算,在本课的估算中,他们还必须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又因为估算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三年级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所以,本课必须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而这也正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呈现:P9的主题图,这一所学校的学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谁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级的人数?请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后,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学生汇报完毕,教师点击课件:小精灵也算了一算,这个学校的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3.点击课件呈现本课P15的主题图中的巨幕影院:他们参观完了世博园,来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电影。
(二)引入新课
1.点击课件,呈现P15的主题图,出现三条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学生汇报: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有221人;四到六年级有239人;(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肯定,最后引出本课的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3)让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而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1+239=
3.适时引导,引入新课
(1)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我会算。教师要加以表扬。同时引导:因为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得下,并没有让我们去求两者之间具体的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要准确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人数,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大概数,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2)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上面这个问题类似的情况,其实啊,精确的计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用大致的估算,同样也能解决上面的问题。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都能用今天学到的估算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3)点明课题并板书:用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复习,既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为接下来的估算作知识迁移的原始储备;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利用估算同样可以直接来解决问题,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先算后估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4。
1.提出问题:我们要先算出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大概有多少人。那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估算呢?你们想自己试试吗?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师巡视,及时到各小组中听听学生们的想法。3.学生汇报估算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巡视中了解的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教师做适当引导。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多种,但重点让学生汇报以下两种:
(1)将221看成200,239看成200,这样算出200+200=400,虽然我们知道221+239>400,但无法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算出220+230=450,因为450>441,所以坐不下。
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出已经整理好的两种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回顾反思
(1)小组讨论: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 ①相同点是:都是将两个数往小估,估成一个整百数或者是与之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相加得到一个新的中间数。
②不同点是:第一种估算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方法不合理;第二种方法能顺利解决问题。
(2)反思:小组讨论: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导学生发现:那是因为第一种估算方法将两个数都估成整百数,与这两个数本身的误差比较大。而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两个数估成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误差小。
②教师强调:所以,我们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的往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随意的估成整百数或整十数。要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5.介绍其它算法:请学生汇报其它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以补充。
(1)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40,这样算出220+240=460。因为第一个数估小了1,而第二个数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结果就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因为460>441,所以座位不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比较反思,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使学生明确估算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切忌生搬硬套。】
(二)反馈练习:课件呈现P15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2.指名汇报估算方法。
3.学生汇报完毕,教师重点讲解下面的方法:
将196看成200,将226看成230,这样算出200+230=430,因为430<441,所以坐得下。
4.比较分析:本题的估算策略与上题有区别都是将两个数往大估:一个估成整百数,一个估成整十数。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尝试选择估算策略、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方法。】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1)给数找家:P17练习三的第5题:课件呈现第5题,将集合圈改成小房子,学生先独立在书上完成,而后汇报,学生直接说结果,教师点击课件,相应的数就飞进相对应的小房子。同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抓鱼:P17练习三的第6题: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要说出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课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妈妈的小帮手:P17练习三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估算策略与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整理方法。
2.变式练习P17练习三的第7题。
(1)课件呈现题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已知飞机票是700元,动车票是218元;所求问题是: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因为是求“大约”便宜多少钱,所以本题只需要用估算来解决就行了。
(2)学生独立尝试,估算解决。(3)汇报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700本身就是一个整百数,只要将218看成200,用700-200=500,所以大约便宜500元。
如果有学生说出:将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约便宜480元;教师对于这样的方法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充分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所学估算策略与方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体会估算的策略与方法是与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的,感受灵活运用估算策略与方法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质疑延伸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你们对于估算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教师延伸: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与方法,今后还有更多的估算策略与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等,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整理小结,再一次自主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提出疑惑,同时,教师对学生将来的估算学习进行简单的延伸】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2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设计
兰光小学 余祥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
1、正确口算。
2、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1、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2、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23+1= 23+30= 32+9= 32+30=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主题图(边说边展示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二年级一共有4个班;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条船上限乘68人。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和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要想知道二(1)班、二(2)班能不能坐下,应该怎样想?怎样算?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3+30=53 20+30=50 53+1=54 3+1=4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参加固原市“五个百”教学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教学设计
学 校:六盘山镇东山坡小学
姓 名:屈萍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3篇
一、在动手操作中感觉, 体会数感
动手操作是孩子的天性, 一年级学生刚由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过渡到知识的学习上来,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善于动手的特点, 帮助学生实现由直观的认识转变到数学的思维上来。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平台, 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从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 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体系, 体会到数感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小棒, 在给出算式8+6后, 让学生自己操作小棒来得出结果, 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有的学生用到了数数法, 先数出8 根小棒, 再数出6 根小棒, 放到一起数出共有14根, 得出8+6=14;有的学生用到了凑十法, 从6根中拿出2 根与8 根凑成10, 然后得出10+4=14, 从而知道8+6=14。学生的操作展现了其思维过程, 通过比较后同学们都能看出第二种方法简单实用, 这时教师提示学生如果没有小棒, 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由上面的操作步骤可以看出将小数分成两个数, 其中一个能与大数凑成10就可以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完成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构建起学生的认知结构。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学生对数的直观感知, 并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使学生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算理, 形成数感, 加深对20 以内进位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在数学语言中感知, 领悟数感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 思维活动的表述形式是数学语言, 在数学课堂交流中用到最多的就是数学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并掌握数学语言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利用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数感需要学生能将生活中的感知用数或量的形式表达出来, 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从而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展示。这样长期坚持训练, 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不断强化, 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如在学习《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教师给出算式15-8,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通过学生交流, 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法, 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先画出15 条竖线, 然后划掉8条, 数一数就可以得出还剩7条;有的同学指出:将15分成了10 和5, 先用10 减8 得2, 再把2 和5 合在一起得7;也有的同学提出:15可以分成8和7, 所以15减去8还剩下7;还有的同学提出:8 可以分成5 和3, 15 先减去5 得10, 再用10减去3得7。在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 学生对于画图法、拆十法、做减想加法、拼十法等都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简要概括, 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和语言的概括性, 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很好地掌握了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数感的实质, 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在解决问题时感想, 发展数感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此发展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逐步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面问题现象看到数学的本质, 要将问题解决与培养数感联系在一起, 从而帮助学生在对数与量进行了充分感知、感悟后有所感想, 让学生对给出的问题情境能够用数、数量来表示, 并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 以此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辆小型中巴车上原有16人, 在某个站点下去7人, 又上来9 人, 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学生在分析清题意的前提下, 由下减上加可以列出算式16-7+9, 这样就体现出学生由实际问题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调动起了学生的认知经验, 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在计算时学生通过按顺序进行计算, 先算出16-7=9, 再由9+9=18, 就可以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综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4篇
关键词:数学;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6-01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是小学数学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孩子难以学会学好。如果这个重难点不突破,对将来孩子的计算学习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立正确的计算方法,并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新颖有趣适合学生个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计算方法。现根据已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方法,希望能为各位家长辅导孩子提供方便,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加强对孩子的个别辅导,以弥补孩子在学校中学习的不足。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方法一:“凑十法”9 + 4=9+1+3=13
“凑十法”的主要特点是:看大数,分小数,把大数凑成十,再加剩下的数。要熟练掌握这方法首先要把得数是10的加法记熟了,如:9+1=10,再次是要熟练把数分成两个数相加,如:4分成1和3。这方法的难点就在于要分清把小的数拆成几和几才有利于凑成十,如:4一定要分成1和3,因为9+1刚好等于10。凑十法的优点在于能多复习1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数的拆法。缺点在于一时学生掌握难度大,要慢慢的训练。
方法二:“五五凑十”6 + 8 =5+5+1+3=14
“五五凑十法”的主要特点是:当两个数都大于且接近5时,把这两个数都拆成5+,如:6=5+1,8=5+3,6+7=5+1+5+3=5+5+1+3。要熟练掌握这个方法主要是要熟练大于5的数分成5和几就行了。“五五凑十法”的优点在于比“凑十法更容”易掌握。缺点在于只局限于等于5和大于5的数的加法。
方法三:“多加减补”9 + 5 =10 + 5 -1 =14
“多加减补”的主要特点是:先把9看成10后与5相加,再把多加的1减掉。这是“多加减补”的方法,这里蕴涵假设的思想。也可以这样理解:8=10-2 ,用10-1来替换原式中的9,算式转换为10 -2+ 5,再调整运算顺序为10+5-1,这里蕴涵着替换的思想。这方法的优点:在于复习了得数是10的加法,从一年级就开始接处到假设法,替换法,加法运算顺序等。缺点在于和“凑十法”一样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
方法四:“记数添数法”把9记在心里,再接着数到6个数。
9+6=9+1+1+1+1+1+1=15
“记数添数法”的主要特点是:先把大数9记在心里,然后再添数1,边添数边数手指头,添到6为止。“记数添数法”的优点是:廷续了10以内的加法比手指头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掌握。缺點是:没有什么思考空间,单纯的机械计算。
教无定法,同样学也无定法。只要学生能正确计算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有个别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方法,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上几种方法都有“凑整化简”的思想,在做题时应结合每道题不同的特点来灵活选择。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方法一:“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因为8+7=15,所以15-8=7,15-7=8。
“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这个计算方法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思维力最高,首先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法才能快速的应用“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从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入手,学生容易了解,如:1+2=3反过来就是3-1=2,3-2=1。又能够廷伸到以后二年级的乘法口诀求商法。这个方法的缺点在于:要求学生的思维要高,反应要快,有个别学生记性不好或反应能力差的,要掌握这方法不容易。
方法二:“破十法”12-5=10-5+2=7
“破十法”这个计算方法如果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它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方法。这方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才能掌握,首先告诉学生3不够5减时先不减,要找十位借1变成一个10-5得数5再和剩下的2合在一起成了7。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学习来容易记住,简单又好理解,还能为以后多位数的退位减法设下伏笔。但这个方法的缺点:学习这方法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的,缺乏自主学习的氛围。
方法三:“平十法”14-5=14-4-1=9
“平十法”也叫“连续减法”它的特点就在于先把减数拆成补减数的个位和别一个数如:把5拆成4和1,再把14-3=10,最后把10-1=9,这方法的难点在于把减数拆成另外两个数,一定要拆对。“平十法”的优点在于:大多数学生容易掌握可以让学生自主动手研究学习。这方法的缺点:学生在用这个方法计算时容易养成扒手指的习惯。
方法四:“多减加补”13-9=13-10+1=4
“多减加补”这个方法的特点在于:把减数先凑成10,再用补减数减再加上和9凑成10的那个数1,如:9+1=10,再把13-10+1=4。这方法的优点在于:再次让学生复习凑十法。它的气点就是:只能局限于小位数的计算,以后计算多位数这方法行不通。有个别学生容易加补上的那数忘记加上了。
方法五:“将被减数个位上补足成够减的数”13-5=15-5-2=8
“将被减数个位上补足成够减的数”这个方法是将被减数的个位补到能被减数减,再接着减去补上的数。如:13-5化成15-5-2=8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了。优点:这个方法比“多减加补”的方法更容易记,也比效不会出错。缺点:只能局限于小位数的计算,以后计算多位数这方法行不通。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5篇
(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突出加几和加几十的区别,加强旧知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学习的迁移思想的渗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对不同算式进行计算时,熟练掌握算法,在比较中有助于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的形成。】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课件呈现)条件(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可能会有: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 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生的情感体验,无声把所学知识渗透并延伸到游戏中。】
六、全课总结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6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 599 875
第二组:189 168 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 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 3(8)7=
24(8)= 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 508=
【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7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行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利用白板出示北京申奥成功情境图。
学生学习行动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自由设问,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56+22= 56+18=
2.学生计算并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利用图示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2.教师讲述2001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并提出问题:(1)说说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北京羸了?(2)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竖式书写过程。
1.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2.同桌商量一下如何笔算56-22,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1.学生在独立尝试、合作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性,理解算理。
2.在算理的总结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使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所提高。
3.师生共同总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课堂检测
1.利用白板出示练习: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2.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完成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1题。
四、拓展应用、课堂小结
1.利用白板展示拓展应用题,并用画笔标出题中的已知条件。
2.利用拉幕工具逐步出示知识点。
1.完成竖式填空。2.解决问题。3.互相交流心得,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升华,真正做到对本节课知识活学活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8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练习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十个一是,十个十是()。
2、8+7=9+6=30+50=40+60=
3、38+39=36+58=280+390=350+570=
师:第2题我们口算就能很轻松的算出答案,可是第3题,我们再用口算就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那以前我们是怎么算的呢?
(指名说)谁愿意到黑板上笔算这4个题?(学生用竖式笔算,并引导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投影出示P15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导观察中国特有种数的动物情况。
师:同学们,这几类动物中中国特有的种数分别是多少?你们能根据中国特有的种数的数据,提出几个有价值的加法问题吗?(学生提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中国特有的鸟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等等)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会计算吗?愿意自己尝试一下吗?如果遇到问题和你的合作小组一起讨论解决。(根据所提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解答。)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指名说)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真不错,这就是我们同前边学习的不同之处-----需要连续进位。
师:谁愿意再来和大家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指名说计算算理)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连续进位,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课本P16做一做第1、2题(巩固笔算算理)
2、变式练习:课本P17练习四第2、3题(训练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综合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请把错误改正过来。
76+25=9189+13=111
7698+25+1391111(训练综合改错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问题,我觉得大家真是了不起。谁再来说一说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好吗?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第9篇
--------周中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 第102-103页。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2、估算。
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180 360 450 340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11篇
(二)【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及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
3、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教学措施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并通过练习掌握笔算计算法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算一算等活动,探究出一个数与接近整百数相加时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
3、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合作学习探究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4、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借助多媒体或计数器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的加法(教材第37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进位算理,掌握万以内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不进位、进位加法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例题:光明小学一年级有学生243人,二年级有学生315人,三年级有学生282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知道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一个你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生1:
一、二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243+315 生2:
二、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315+282 生3:
一、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243+282 师:这三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是两位数加法,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加法。师:三位数的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位数的加法。
二、【探究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加法算式243+315,先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后进行汇报。生1:从个位加起进行口算。
生2:百位加百位,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再把三个结果加在一起。
生3: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对于竖式的方法进行重点汇报指导。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三位数加法 呢?(生说)为什么喜欢列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比较简便、清楚,应该注意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太了不起了,这就是计算三位数加法的方法,你们觉得这个方法熟悉吗?
生:熟悉,和两位数的加法相同。
师:谁再来说一说三位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点名汇报方法。
小结方法:三位数加三位数,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方法大家已经会了,请在练习纸上计算第二个算式。生计算315+282。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问题和算式243+282。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师:十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了怎么办? 生:向百位进一。
师:尝试计算271+903=,百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 生:向千位进一。
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加法计算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三位数加三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学校商店上午卖出243根冰棒,下午卖出392根冰棒。一天一共卖出多少根冰棒?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万以内三位数的加法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的验算(教材第38页例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
2.通过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培养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会进行加法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问题是什么?你们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
生:445+298。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解决?
生:要求野生植物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所以用加法。
二、【探究新知】 1.渗透估算。
师:谁来估一估“445+298”大约是多少?并且说一说你估算的方法。
生1:把298估成300,445+300=745,所以445+298大约是 745。
生2:把445估成450,298估成300,450+300=750,所以445+298大约是750。
师:同学们有很多种估算方法,如何估算还要和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根据我们的估算结果最大值也就是750,所以这两个数的结果肯定小于750。
2.自主探究笔算方法。
师:那么这个算式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用什么方法笔算出来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尝试计算。
师:有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计算的方法? 生1: 445+298 =445+300-2 =745-2 =743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方法真巧妙,先把298看成300,再用445加上300等于745减去多看的2。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竖式计算。
师:请你给同学们讲一讲你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认真听。生2:我是这样做的,5+8=13,满十向十位进一,4+9+1=14,再向百位进一,4+2+1=7,所以等于743。师:他讲完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生1:为什么4+9+1的1要进在百位呢?
生2回答:因为它是十位上满十,就是10个十了,10个十是一百,所以进在百位上。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没有。
教师板演竖式,学生写一遍。然后再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生:在计算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师:百位的一和十位的一有什么不同?
生:百位的一表示一个百,十位的一表示一个十。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竖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竖式有什么区别?
生:今天是两次进位,以前学过的是一次进位。师:我们把这样连着进位的加法叫做连续进位加法。3.验算。
师:同学们掌握了计算方法,那我们到底做得对不对,该怎样验证啊?
生1:可以把加数调换位置看看结果一样不。生2:我们还可以用减法验算加法。生3:通过计算器检查。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真多,用减法验算加法是我们后面要学的知识,请你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验算方法,然后 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错误!
哪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K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的减法(教材第41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察教材41页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提出问题:(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2.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与前面有所不同的减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减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011年生产435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9年生产322部国产电视动画片。
从上面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1)出示统计表(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出示问题:“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3)教学估算:
①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②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③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4)教学笔算:
①独立列式计算(要求用竖式计算),探究435-322计算方法。②在小组内交流算法。③教师板书:
(5)师总结:计算不退位的减法,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6)试一试:594-243=
456-321= 2.教学例2。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本第41页图),看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提问:2005年生产动画片86部,2011年生产435部,那么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列式:435-86=)(2)组织学生讨论“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这时该怎么办”这个问题。
(3)讲解计算法则:先算个位,5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一,15减6等于9,个位写9,十位借走一后变成2,2减8不够减向百位借一,12减8等于4,十位写4,百位借走一变成3。所以435-86=349(4)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5)归纳: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一。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41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减法
435-322=113
435-86=349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教材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十位是0)的计算方法,并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的算理。
【教学重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动画片。
师:问题是什么?你们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
生1:问题是: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生2:求谁比谁多多少用减法计算。生3:403-158。
三、【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引导观察,对比分析。
师:观察这道题和咱们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出示:413-158
403-158 生:被减数413变成403。2.尝试计算、汇报交流。
师:403-158怎样笔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笔算,教师巡视。
师:想一想和刚才我们做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生:从十位上退一时,十位上是0。师:从十位上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汇报。
生:因为十位是0,直接从百位上退一当十,这样十位上就是10,个位不够减就可以从十里面退一,和个位的3结合就是13,之后的 十位就变成9,9减5等于4,百位4借走1剩下3减1,等于2。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谁听明白了?(指生再回答)生:从十位上退一时,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一当十,再从退下的十中退一到个位当十,这时十位上就是9。
3.验算。
师: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前一段时间我们研究了加法的验算,那你们能想一想减法可以怎样验算吗?
生1:再算一遍。
生2: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生3: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真多,请选择一种方法验算,验算完之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验算互查,师板书结果。4.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生:被减数中间有0。
师:这样的减法我们应该怎样笔算?
生: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然后再减。
师:十位上的0如何处理?
生:十位上的0要先向百位借一当十,再从十里面去掉一给个位,最后十位上变成9,再减。师:看来今天学的内容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来考考大家,看这道题怎么做?
出示:500-268。生列竖式,举手汇报。
生:老师这道题和我们今天的例题不一样,被减数有两个0。我是这样做的,因为十位是0,直接从百位借一当十,再从十里面借一给个位当10,这样10减8等于2,个位写2,十位9减6等于3,百位5借走1,再减2等于2。
师小结:在笔算被减数中间或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退位减法时,我们都要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然后再减。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42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03-158=245
验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43页例4)【教学目标】:
1.经历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结合生活情境,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灵活选择精算或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家人去超市买过东西吗?和同桌互相说说你们在超市买东西时付钱的经过。
同桌互相交流。
师:谁能向全班同学讲一讲? 点名发言,集体评讲。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说说信息有哪些,问题是什么。生1: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生2:购买三种商品收银员要收多少钱?小红的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
师:如何解答这两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收银员阿姨收的钱就是这三样商品的价钱,所以就应该把三样商品的价钱加在一起。
558+225+166=949(元)。
生2:爸爸带的钱不一定是买商品正好需要的钱,可能要多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把三样商品的价钱估算一下。558估成560,225估成230,166估成170,560+230+170=960(元)。
师:解决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估算的时候能否估小? 生:不可以,那样就会不够了,只能估大。
师: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分析和解答,最后还要回顾与反思,也就是要检验。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2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558+225+166=949(元)
(2)560+230+170=960(元)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完第四单元,课前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出的复习提纲,整理每个例题都学习了什么,现在请你们拿出整理的内容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二、【整理知识】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一共学习了7个例题,三个有关加法的,三个有关减法的,还有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小组2:其中例1讲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例2讲的是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例3讲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 续进位)以及加法验算,这都属于笔算加法。
小组3:我们小组整理了笔算减法。其中减法里面的例1讲的是不退位减法,例2讲的是退位减法,例3讲的是连续退位减法和验算,例4解决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复习提纲,整理得非常细致,那么在这些例题中,你们认为在做题时哪里是难点?哪里我们容易做错?谁来说一说,或提醒一下大家。
生1:在进位加法时,我们容易忘记加进位1。
生2:我提醒大家,验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算。
生3:在退位减法中,我们应注意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十位上是0,就从百位上退一作十,再从这个退下的十中退一到个位作十,这时十位上是9。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详细,你们不仅能够正确梳理知识,还能够针对本单元的难点给出针对性的意见,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意见来进行复习。
三、【巩固应用】 1.对比加法和减法。
师:出示教材第47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2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算式中各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都要进位?哪些算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需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进位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一,退位时别忘了退位数字减一。
师:笔算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2.熟练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能够找到加法和减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相信你们对于计算没有问题,我们来完成几道练习题,看看谁做得准确无误。
出示:教材第47页3题(1)。学生练习。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3题(3),根据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拓展题:教材第49页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并尝试着自己填一填。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不进位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
连续进位、验算 20
不退位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
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