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内部结构论文(精选3篇)
围岩内部结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巷道围岩,大变形,锚喷支护,数值分析,承载结构
当某些地下工程或矿山巷道处于高地应力区而且围岩较为软弱破碎时, 其巷道的顶底板或两帮的移近量大, 甚至高达50~100 cm。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采用料石砌碹等支护方式则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因此, 如何加固围岩提高其强度、控制其变形量就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1,2,3,4,5,6]。锚喷支护无疑是可以考虑的重要手段[7,8,9]。
郭庄矿三水平一工作面回采巷道用金属工字钢支护, 已经施工200 m, 支护速度非常慢, 而且是被动支护, 在局部受压大的地方需采用架子棚与砌碹联合支护, 掘进和支护不能协调, 巷道变形量大, 不能满足上下水平的交替, 而且浪费大量的材料和人力。为了提高施工进度和巷道施工质量, 在回采巷道进行了锚喷支护的实验性研究, 改变原来的被动支护方式。
1 锚喷支护
1.1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
根据目前国内锚杆的类型和该矿的实际经济技术水平, 选择直径为18 mm全长锚固式的树脂金属锚杆, 其布置方式见图1。
理论计算锚杆长度为1.61 m, 选用锚杆的长度为1.8 m。根据围岩的性质, 选择间排距为700 mm700 mm。
1混凝土;2锚杆;3锚杆外露长度;α地角锚杆的角度, 20°。
1.2喷射混凝土厚度的确定
按剪切破坏理论计算, 认为喷层中弯距值很小, 基本上不出现拉应力, 喷层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形式, 剪切破坏面是与巷道轴线呈20°~30°的莫尔面。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为喷层的厚度, mm;σr为作用于喷层的径向应力, 0.016 MPa;σt为喷层混凝土抗拉设计强度, 0.8 MPa;R0为半圆拱的半径, 1 400 mm;α=20°。
计算得到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为45 mm, 为保证安全和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中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为50 mm。
2 锚喷支护数值模拟
目前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数值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及有限差分法。国际上较大型的面向工程的通用程序有:ANSYS, NASTRAN, FLAC, UDEC, ASKS以及ADINA等程序。其功能越来越完善, 不仅包含多种条件下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而且带有功能强大的前后处理程序。但是, 对采矿工程而言, 应用最为广泛是ITASCA系列软件中的FLAC[10], 在此选用ANSYS建立模型, 导入FLAC3D进行计算。
2.1 巷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试验得到的岩石力学、物理力学参数, 并结合郭庄矿的具体情况, 给出了各煤岩层的物理属性和力学性质, 见表12。
2.2 计算模型设计
2.2.1 边界条件和载荷模式
为了考察开挖引起的效应, 采用三维计算模型, x方向 (水平) 尺寸60 m, y方向 (高度) 尺寸56 m, z方向 (轴向) 尺寸36 m。模型左右边界均施加水平位移约束, 即Ux=0;前后端面为水平位移约束, 即Uz=0;底边界为位移边界, 限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 即Uxyz=0;上部边界为铅直方向上的应力边界, 其值σz=10.125 MPa。
2.2.2 喷浆的模拟
围岩屈服准则采用莫尔库仑准则, 喷层采用衬砌单元来模拟。衬砌单元能模拟喷浆层的切向滑动和法向开裂变形, 能够真实反映现场实际的地质情况和喷层破坏特点。
2.2.3 单元格划分
采用ANSYS模型导入FLAC3D进行计算, 采用四面体单元, 巷道附近网格较密, 模型边界处单元稀疏, 网格划分模型见图2。
2.2.4 模拟方案
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 取巷道1个断面设置4个监测点, 随着开挖步数的不同, 寻找其变形规律。
2.3 模拟结果分析
监测点1和监测点3随开挖步数的变形情况见图34, 应力等值线图见图56。
从模拟的结果来看, 监测点的位移量在开始阶段变化较大, 随着开挖步数的增加, 位移量在增加, 但变形速度减小, 最终趋向一稳定值, 说明巷道在锚喷支护的情况下, 最终会趋于稳定。从巷道的应力变化可以得到, 锚杆使围岩的强度得到了提高, 喷浆和锚杆的联合支护对于围岩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起到了促进作用, 使围岩在一定程度上进入稳定的状态。
3 现场监测分析
为确保掘进和回采工作的安全, 以及对支护效果、支护参数的合理性、锚杆对地质生产条件的适应性、巷道在整个服务期间的围岩稳定性和顶板运动情况等内容的分析研究, 进行现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现场监测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 (1) 巷道围岩的运动情况, 从监测数据直接判断围岩是否稳定; (2) 便于观测, 易于现场测取。
围岩变形是围岩力学性态最直观的反映, 由于位移量测简便, 可靠稳定, 加之通过工程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位移量测, 可以监测判断工程稳定状况, 指导施工, 因此, 在巷道掘进期间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了现场监测, 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顶板下沉量、顶板下沉速度、两帮移近量、两帮移近速度, 结果见表3。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表明, 初期阶段, 距掘进工作面较近时, 表面或深部位移变化较大, 随远离工作面而趋缓, 总体变形在控制范围内。巷道稳定后两帮和顶板下沉速度都趋于稳定。现场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进行比较发现, 巷道围岩的最大变形量在130 mm左右, 同时也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4 结语
锚喷支护技术及工艺的探索与实践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 锚喷支护技术是一种结构合理、施工方便、节省投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支护形式。相对于其他支护技术, 锚喷支护有一定的优越性, 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尤其是在我国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中应用。在使用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围岩情况采取不同的锚喷结构, 选择合理的技术参数及施工方法, 保证其工程质量。锚喷支护改善了围岩的强度, 促使围岩在变形过程中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 在变形早期进入稳定状态。在郭庄矿的成功应用也为其他情况下的锚喷支护设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满朝, 孙晓明.中国煤矿软岩巷道工程支护设计与施工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李大伟, 侯朝炯.低强度软岩巷道大变形围岩稳定控制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06, 34 (3) :36-39.
[3]侯朝炯, 郭励生, 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9.
[4]苏学贵, 李彦斌, 田万寿.煤矿巷道支护与矿压观测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9 (5) :527-529.
[5]李清, 刘文江, 杨仁树, 等.深部岩巷二次锚喷耦合支护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 25 (3) :258-262.
[6]汤雷, 王五平.锚杆支护与围岩共同承载的协调性[J].煤炭学报, 2004, 29 (1) :12-16.
[7]刘泉声, 张华, 林涛.煤矿深部岩巷围岩稳定与支护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3 (21) :3732—3737.
[8]侯斌, 刘永立.锚喷支护的特点及应用[J].煤炭技术, 2008, 27 (6) :54-55.
[9]王兆申, 梁洪光, 孙成.锚喷柔性让压支护技术应用与实践[J].煤矿开采, 2008, 13 (6) :39-41.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第2篇
【校长负责制】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学校,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按照本章程自主管理学校。
副校长对校长负责,协助校长分管学校教育教学、德育、后勤等具体工作。
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校长职权】
校长依法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指示;
(二)组织制定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检查和评价;
(三)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常设机构,完善岗位设置,提议副校长人选,聘任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维护学校秩序;
(四)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主持校务会议审议重大事项并作出决策;
(五)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六)负责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职工专业发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七)负责规定范围内学校财务、基建及重要设施设备购置的审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八)负责学校安全工作;
(九)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发挥教职工积极性;
(十)组织协调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等方面关系,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党团组织】
学校依靠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民主党派等组织的作用。学校为党群组织和社团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和经费。
学校成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组织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监督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
学校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少先队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活动,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的成立和作用】 学校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学校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作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教职工代表大会日常工作,保障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职工(代表)大会职责】
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主要职责如下:
(一)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听取学校工作、财务工作、工会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广大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五)审议学校上一届(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办理情况报告;
(六)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和安排评议学校领导干部;
(七)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和决策的落实,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八)讨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以及学校与学校工会商定的其他事项。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决议的方式列出。【教职工(代表)大会组织规则】
教职工(代表)大会每三年(或五年)一届,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教职工(代表)出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表决,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总数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校务委员会制度】
一、校务委员会是学校行政工作的审议机构,负责学校的规划、学校工作计划、机构设置、重大的奖惩方案、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废除等。
二、校务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负责主持校务委员会会议,校长因公外出,可委托他人代理。
三、校务委员会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教师代表组成。其委员必须有较好的政策水平、负责精神、全局观念和谋略能力。
四、校长办公会决定的重大问题,提交校务委员会审议,如无异议,即形成决定。如校务委员会对校长办公会的决定发生意见分歧,由校长提交校长办公会复议。或者受校长的委托,对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为校长作出决策提供理论与实际方面的论据,提出方案供校长权衡抉择。
五、校务委员会有审议权,但必须服从校长办公会的最后决议。在未正式决议之前,任何人不得向外泄漏会议内容。
六、根据工作需要,校务委员会主任可邀请非委员教职工参加校务会议,非委员教职工享有议事的权利。
七、校务委员会不定期举行会议。在一般情况下,校务委员会每学期举行1-2次,在特殊情况下,校长可临时召集全体会议。
八、校务委员会委员有三分之二以上到会,即可进行审议。
九、委员不能参加会议时,事先向校务委员会主任请假。
【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为全面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制订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1、认真领会各级文件精神,围绕家长学校的有关要求,结合本班的工作实际,制订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加以实施。
2、坚持搞好家长学校培训工作,并定期抽查培训的效果。
3、每学期开好家长座谈会,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提出好的建议,同时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打分,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家长学校职责】
1、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2、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倡导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发展自我的理念。
3、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
4、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5、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
6、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
7、指导学生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8、让学生家长通过家长学校这一主渠道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工作。
【学生代表大会】
性质: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师生监督和指导学生会各项工作的机构,也是学生自管,自立,自主的机构,表达的是大多数同学真实情感,反映的是同学们的意愿,维护的是大多数同学的权益,有利于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代表组成:初一,初二,初三各班班长,学习委员及宣传委员。职权:
1,监督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各部门开展工作,指出学生会工作中不足并且提出整改建议。
2,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主席团的提名,审议学生会主席,学生会副主席,各部部长及副部长的人选。
3,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4,每个学期听取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各部门的工作汇报。
5,广泛了解并全校师生对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意见,第一时间向学生会反映。
【机构设置、职责】
学校内设机构由学校办事机构和学部机构两大部分组成。学校各办事机构承担学校相关的协调和办事职能;学部机构相对独立地承担各学段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能。学校设三个办事机构和两个学部:办公室、综教处、后勤处和初中部;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团结合作,提升管理效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办公室综合协调学校重要党务、政务、事务,掌握情况及工作动态;负责学校人事及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学校文秘档案、宣传、接待等工作;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综合教育处:指导督促各学部贯彻教育方针,调研制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综合学部意见,提出教材、教学计划及课程调整方案,审核学部教学工作量;组织协调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活动及招生工作,组织协调教师继续教育及培训;负责管理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中小学学生学籍;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后勤处:负责学校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制订后勤管理规章制度,负责学校大宗物品采购及校产保管、维护工作;负责校园绿化、安全保卫、爱国卫生,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初中部:根据学校计划要求,负责初中部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管理工作;负责初中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执行初中教学计划,探索优质初中教育的有效模式;加强教学常规、学习常规、生活常规管理;抓好初中预备教育及中、小学衔接的研究工作。下设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等。【学校重大决策制度】 学校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学校重大事项应在党政主要负责人酝酿提议、充分调研与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校长召集并主持校务会议审议,经集体讨论,由校长作出决定并组织实施。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围岩内部结构论文 第3篇
摘 要:结合我国1978—2013年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数据分析二者的协调性关系,使用设计统计指标的定量研究方法发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值波动较大,结构偏离度呈差异化分布,农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弹性系数值较小等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但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这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20
Study on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CHEN Si-ming,LI Jin-cheng,SI Rui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 The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sing desig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1978-2013,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data, the two relations coordination was analysed. Fi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volatile value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distribution was differentiation, per capita income of the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there we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maller values of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farmers' income in constantly adjusted; Bu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was poorer,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had not yet forme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mechanism. It limited the adjus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相衔接并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 018.4亿元增加至5 5321.7亿元,增长了53.32倍,增速很快;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增长了65.59倍。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量来看,每人农业纯收入由17.9元增加至2 106.8元,增长了116.70倍;每人林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103.7元;每人牧业纯收入由15.9元增加至441元,增长了26.74倍;每人渔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70.7元。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既会限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又会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最终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实现二者的相互协调。因此,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是指“构成产业结构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克拉克[2]的产业结构研究是从分析产业构成中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开始的,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3]继承克拉克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出:“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从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研究的成果来看,张建武[4]研究认为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高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吴绍田[5]认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最低;李良[6]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着较强的关联;李小健[7]研究发现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尤梅芳[8]指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农民收入结构;赵晓锋[9]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机制措施;卢冲等[10]研究得出,林业、渔业、建筑业成为阻碍成都市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收入结构存在相互关联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或者促进就业,从而提高收入,收入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因产业发展深度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较为宏观,针对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关联协调性的研究较少,继续细化研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很有必要。因此,研究将通过搜集我国1978—2013年间的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应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并用结构偏离度、变异系数、弹性系数等指标系数量化二者的协调程度。
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1.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是“某一区域内农业产业各部门经济的生产、产出相对结构以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关系”[11]。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4个部门,这4个部门的产出比例构成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197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397亿元,2013年达到了96 995.27亿元,增长了68.43倍,增速很快。具体来看,1978年至2013年,农业总产值净增加了50 379.87亿元,林业总产值净增加了3 854.33亿元,牧业总产值净增加了28 226.19亿元,渔业总产值净增加了9 612.48亿元。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农林牧业四部门的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80∶0.03∶0.15∶0.02转变为2013年的0.53∶0.04∶0.29∶0.10。其中农业的比例始终高于林牧业的比例,1978年农业占比0.8,渔业占比0.02,农业占比是渔业的40倍;2013年这一差距缩小为5.3倍。1978—2013年间,农业下降了0.27个百分点,林业增加了0.01个百分点,牧业增加了0.1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了0.08个百分点。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逐步过渡的趋势。
1.2 农民收入结构演进路径及分析
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转变相对应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净增加了8 762.3元,增长了65.59倍,增速极快。根据农民收入来源划分标准,农民纯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占有重要位置。1978—2013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演化路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波动较大。农民收入的4种来源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66∶0.27∶0.00∶0.07转变为2012年的0.44∶0.45∶0.03∶0.09。具体而言,工资性纯收入和经营性纯收入波动最大,工资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38转变为1983年的0.73,增加了35个百分点;经营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53转变为1983年的0.19,减少了34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工资性纯收入占据最高位置,1983—2012年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45%以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家庭财产性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大;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也不大。
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相似,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1978—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林牧渔业纯收入从33.8元增加至2 722.2元,净增加了2 688.4元,增长了79.54倍,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收入按照性质划分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2个部分,在此主要讨论农业收入部分,农业收入部分包括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4个部分。1978—2012年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演化路径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波动很大。1978—2012年间,我国农民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的比例由0.53∶0∶0.47∶0演化为2012年的0.77∶0.04∶0.16∶0.03。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呈上升趋势,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呈下降趋势,农民平均每人牧业、渔业纯收入总体变化不大。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和林业纯收入在1983年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48转变为1983年的0.82,增加了34个百分点;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51转变为1983年的0.16,减少了35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50%左右,1983—201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的主要来源。此外,林业纯收入和渔业纯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明显。
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分析
2.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分析
基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较大波动,可用变异系数来描述这一波动状况。变异系数是衡量变量内部相对差异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是一个无量纲化的统计量,用以反映变量取值的波动状况。该系数的表达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根据表达式处理的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且1983年急速拉升,之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且高于另外两个值;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换言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也就是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趋于均衡状态,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结构的差异也在缩小,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
2.2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不协调性,这一不协调性可用结构偏离度来度量,定义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的量化表达式为:协调性=农业的部门结构百分比/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百分比-1。该值的绝对值越大,则说明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越不协调;当取值为零时,说明二者达到均衡;当取值为正时,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具体计算值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和林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保持正值;农业的结构偏离度在1982年之前为正值,以后变为负值;牧业则与农业相反,1982年以前为负值,之后转变为正值。从该取值的绝对值来看,渔业介于1~5之间,且呈现扩大趋势,说明渔业的收入协调性较差,渔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林业介于0~2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林业收入结构在不断地改善;农业介于0~1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介于0~1.4之间,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牧业协调性在恶化。
2.3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分析
结合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基本意义,定义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指标,表达式为:人均收入率=产业生产总值/农民每人产业纯收入。该指标用来反映增加农民每一单位的收入所需要增加的产业生产总值,用以进一步描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处理的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看,1982年以前,农业的人均收入率较高,但1983年以后却急剧下降,之后又呈现回升趋势;具体而言,渔业人均收入率最高,但变动幅度很大;牧业次之,林业随后、农业最小。从2012年来看,渔业的人均收入率较整体高出90.28,是农业人均收入率的5.53倍。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问题。
2.4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是指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农业部门产值增长率的比值,该值反映了农业部门产值每提高1%所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可以用来反映农业产业部门提高农民收入的程度,是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又一重要指标,如果该值为正,说明农业部门的发展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会限制农民收入的增加。表2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系数值。
从表2的数据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从总体弹性指数来看,1997年的值为负数,其余各年份为正值,农业产业相对较好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贡献度不大;从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业部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起到主要性作用;渔业部门虽然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贡献较小,但其发展没有以牺牲农民收入水平为代价。就表中的数据而言,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
3 结 论
根据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以及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演化路径,并通过变异系数、结构偏离度、人均收入率、农民收入弹性等指标量化了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伴随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均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实现了由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过渡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了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第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并趋向于均衡状态,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差,林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不断地改善,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恶化;第三、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指标的差异化分布导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差距。第四;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正是因为存在这四个方面的不协调,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0-31.
[2] 克拉克(C.Clark).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57-61.
[3] 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
[4] 张建武.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及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20-24.
[5] 吴绍天.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对山东省平度市的考查与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1):67-72.
[6] 李良.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9-37.
[7] 李小健.河北农民收入增加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7-30.
[8] 尤梅芳.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9] 赵晓锋.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0] 卢冲,刘媛,江培元.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