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物性测试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物性测试范文(精选7篇)

物性测试 第1篇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最关键部分是室外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施工,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合理设计是整个土壤源热泵系统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只有其设计配置合理才能充分体现出土壤源热泵技术的高效、节能、环保优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只有准确掌握工作区目的地地层土壤热物性及影响其变动的参量,才能找出所设计室外埋-管系统的初投资与整个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费用最佳状态的结合点,从而保证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

土壤源热泵系统室外地下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除受土壤换热系数影响外,还受到土壤的原始温度、当地地下水位、地下水径流方向及速度、埋管布置方式、回填介质、管内循环流体流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准确地设计室外地下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必须掌握工作区地层热物性及水文地质地层特性,通过对相关数据处理分析,掌握地层综合换热性能,为室外地埋换热器的设计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寻求室外埋管换热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最佳状态的结合点。

2 土壤换热系数确定常用方法

在室外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过程中,许多设计人员通常把地层热物性仅简单考虑为土壤换热系数,部分文献在建立地层换热数学模型时也把地层视为静态的均匀的圆柱传热体,这样会直接导致设计或计算结果与地层实际换热效果大相径庭。当前,许多设计人员确定土壤换热系数的方法基本是采用试验室测试法、查表法、探针法和现场测试法等方法其中之一。

1)试验室测试法是通过对从钻孔取得的岩石试样进行实验室直接测量,可较准确地获得试样导热系数等。由于地下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沿钻孔竖向取样间隔小就必然试样多,会加大测试劳动强度,导致高成本;钻孔取样间隔大就难以得到整个孔深方向地质结构的详细资料,直接影响精确目的数据的获得。再则,由于试样测试环境与地层原始环境差异也会导致测试结果的误差。无论土壤还是岩石地层都属于多孔介质,其热物性不仅与地理位置以及当地地层构造有关,还与地下含水层密切相关,采集后的试样已与地下时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包括结构、水分含量等已有相当差别,试样已不能准确反映地下岩石或土壤的原始状况。对这些影响因素不可能完全避免,造成误差是必然的。利用试验室测试法获得的结果难以用于工程实际。

2)查表法是通过查找套用一些手册或一些研究院所实验报告给出的相关参数求解地区土壤热物性参数。姑且不谈这些原始参数在实验室测试过程中的误差大小,仅就地层本身而言,地质学命名相同的地层处于不同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的热物性差异就很大,即使同一种岩石成分,在不同地区其平均热物性参数也相差较大。不熟悉水文地质相关知识的暖通设计人员仅靠机械地查表计算确定土壤换热系数设计土壤换热器,其结果会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异。

3)探针法即浅层现场测试法,通常仅用于浅层水平埋管换热器设计需要参数的获取。

4)现场测试法是通过在工程现场建换热井埋设地下换热器模拟实际运行工况,通过给地层加热或吸热过程测量记录相关参量反解出地层综合换热系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直接地获取岩土体综合热物性第一手资料,为合理配置建筑物空调室外埋管换热器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的数据,所测得数据可以用以更准确地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实施的可行性。

3 现场测试法依据

现场测试法采用恒热(冷)流测试法,恒热(冷)流法是在保持给地层加热(制冷)恒定功率的情况下测量土壤源侧散(吸)热能力,当恒定的加热(制冷)功率与土壤源侧散(吸)热能力相等(相近)时测量记录相关参数,利用所得数据可以求出地层综合换热系数。

现场测试法比较直接获得土壤综合换热系数,为准确选择建筑物空调室外埋管换热器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的数据,所测得数据可以用以更准确地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在建立测试系统过程中可以获得准确的工作区地层原始温度、当地地下水位,查阅了解工作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及速度等,结合测试井回填介质、管内循环流体流速等参数,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埋管布置方式、埋管深度、埋管数量等。

4 现场测试法装置系统

现场测试法测试装置系统分为地埋换热器系统、冷热源系统和热物性测试系统三部分。其中热物性测试系统由冷热源侧测量系统、地源侧测量系统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构成。冷热源侧测量系统通过测量冷热源输入侧相关参量得出向地埋换热器输入冷或热功率、地源侧测量系统通过测量地源侧流体温度流量密度等参量得出地埋换热器散热或吸热功率,一定时间段后冷热源侧输入冷或热功率会与地埋换热器散热或吸热功率达到平衡,在平衡过程中的功率被视为该地埋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记录与功率相关的参量可以反解出地层综合换热系数。

5 现场测试法包含内容

运用现场测试法不仅需要得到地埋换热器在空调系统供热或制冷工况下单位井延米的取热和散热能力等重要性能参数,还需要得到岩土的综合换热系数、综合比热容等物性参数。测试过程可划分为区域地质调查、换热井钻井、对裸井进行数字化水文物探测井、埋设换热器、模拟实际空调工况进行测试、数据处理等阶段,各阶段分别获得设计过程需要的以下成果:

1)当决定在工作区进行地层热物性测试后,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或现场踏勘,对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初步了解掌握,获取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地下水径流方向及速度等参量,为设计埋管排列方向、深度提供参考。

2)在换热井钻井过程记录地质条件、孔深、孔径、地层深度大致分布、地层结构成分等,并根据采用钻井机械设备记录钻井速度等,为以后估算钻井施工成本提供依据。

3)钻井施工完成后通过对裸井进行数字化水文物探测井,可以获得地层深度分布、地层结构成分、地层有关物性及现场水文地质特征、岩土体温度、地下水静水位、水温、含水层岩性、分布、埋深及厚度、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等参量,结合区域水文资料分析地下水类型,为确定埋管设计深度、间距提供部分依据,为建设方确定室外地埋换热器价格提供参考。

通过建换热井模拟实际空调工况进行测试可以获得现场地层实际综合换热能力,得到现场岩土体综合热物性,获取岩土体动态换热能力,为设计室外换热器获取最直接有效的第一手资料。

数据处理为对所采集数据处理计算后得到目的地层综合换热参数,结合所得水文地质特征提出设计施工建议及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使用管理建议等。

6 几种测试方法对比

现场测试法直接获取岩土体综合热物性第一手资料,有效避免通过测试岩土样进行静态计算带来的偏差及不准确性,从而有效减少设计失误;避免人为计算从孔壁到无穷远处的热阻RS、集群地热换热器的地层热阻、短期连续脉冲负荷引起的附加热阻RSP等参量,减少计算公式造成的误差,为准确选择建筑物空调室外埋管换热器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的数据;通过对裸井进行数字化水文物探测井获得的水文地质数据最精确最直观,并且无实验室人工测试岩土样带来的人为误差等;所得岩土体数据可以用以更准确地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及确定经济性地层热阻。

7 结论

准确估算出土壤换热能力是设计土壤源热泵的前提条件,采用试验室测试法、查表法、探针法对土壤传热系数的估计方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源热泵空调形式在国内的推广。

现场测试法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情况,得出的综合岩土热物性参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虽然现场测试法得到的不是每个岩土层的详细热物性,只可获得整口井的综合热物性,但与其它几种方法的准确性相比较,其测量误差是最小的,符合实际地质状况,满足土壤源热泵室外埋管系统只关心地层综合热物性的设计需求。使用现场测试系统对安装埋地换热器的土壤进行实测,可以更准确地指导埋管换热器设计,选择合适的埋管方式,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经济性评价也能提供更准确地判断依据。

摘要:地层土壤热物性及影响其变动的参量是室外埋管换热器设计的最重要参数,设计人员对这些参数掌握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能否寻求出所设计室外埋管系统的投资与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费用最佳状态的结合点,对保证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通过多项工程设计施工运行总结,本文认为,现场测试法是确定土壤热物性的最佳方法,并提出现场测试法应该完成的工作量及其在后继设计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土壤热物性,现场测试法,综合换热系数

参考文献

[1]王书中,由世俊,张光平.热响应测试在土壤热交换器设计中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07,28(4):405-410.

[2]于明志,彭晓峰,方肇洪,李晓东.基于线热源模型的地下岩土热物性测试方法[J].太阳能学报,2006,27(3):279-283.

植物性美文摘抄 第2篇

那些植物,要么奇怪,要么平淡,要么灿烂,要么素净。在水边,山边,路边,田边。在林子深处,在阳光的背阴处。在水意丰沛处,在迎风的山坡上。你不好去问,它们为什么要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它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在深透得氧气太重的老林子里,一些植物呈现出上古的姿态。无论是在静态中,还是在动态中,它们的确有着与平常我们所见到的植物完全不同的表情,镇定而落寞。这使人常常想到远古的部落。特别是那些你根本弄不清楚年龄的老藤,它们攀树过涧,像极了苍龙,它们的枝叶和身影,将难得透过密林的阳光摇曳得斑驳,如同祖先刻在树上,绘在岩上永不破解的密码。在这里,你看到时间的久远,而我们连它们身上一片细碎的小叶芽都算不上。所谓老林子,一定是因为有了如此古老的树藤的气息的弥漫,使时间停在原地,任何想象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人迹罕至的水流之岸,往往有并不高大,但绝对合抱不尽的大树,根茎强大且深扎泥土或岩石。这样的光景,你当然很容易想到那些根茎应当是比树的本身更长壮更丰茂的,否则是无以支撑它的树干的。有时会想,原始意味的树,其实露出地面的才是根须,伸向天空,接受阳光雨露,而深沉的内心其实正是在看不到的地下。水流从身边淌过,带不走它们的影子,坚守的长久,是留给光阴的唯一形象。

那些被山里人敬畏着的植物,往往生活在充满禅意的地方。比如深深的山谷,只有一条进谷之路,比如高岩,四面绝壁。那里要么雾气浓重而飘渺,要么风声灵动而慑魂。多少年后,当人们渐渐接近它们的视野并最终被它们的光芒慑服,植物就成了人间的神灵。至今你会在偏远的山野,看到高大的树木身上,常常披满红色的织物,山里人叫做“披红”,披红的树木,守护着乡人的长梦。传说这样的树下往往会有一种暗泉,那泉水自然是可以治病降灾的。

在秦岭山中,曾看到过一棵大树,四人合抱而不拢,乡人叫做观音树。事实上,很多当地人也不知道它到底叫做什么树。我查过植物志,并没有一种树是被命名为观音树的。这样的命名很简单:因为树下的渗泉有助生育,那些经年不能生育的山野里的女人每每求喝了,据说果然就怀胎了。它的身上自然也是披满了红绸的。有的颜色已然惨淡,时间极其久远了。

我喜欢山里大树的原因,一直说不太清楚。因其久远,与我们今天的距离、经验、历程以及生动不息的程度,无法通接,与其说它们太神秘,不如说正是我们读不懂而生发的莫名的敬畏。我们是需要如此的敬畏的。不如此,心灵就缺乏厚度。或者说,心灵就空落,一点隐秘都没有。这正如我们崇拜英雄,而我们从不理解英雄。正因为崇拜而并没做过充当英雄的准备;面对千年大树,我们得到平静的理由。

细想起来,对于大树的感怀,其实最直接的心事,却是对和大树伴生的那些枝蔓植物的牵挂。它们细小而平凡。亦如我们活在民间的人。高大的树木,通常你看不到它明显的生长,几乎年年如此,即便新老叶子也难以分清。它们是静止的神。那些枝蔓植物则完全不同。春发秋萎,年年长高,成长的过程如我们自己。因此,我是经常在春夏之际细细地观察过一些木本或草本植物的,它们发出新叶,在老叶的衬托下,显得那样娇嫩,阳光可以直接穿透它们的叶脉。在这里,你看到时间在变幻,日子在积累,这使得我们在春天或者在夏天,如同草木一般,感受到身子骨里发出的变化的响动,那是骨头扭动的清脆声,是血液流动的落差声。面对细小的植物,我们学会了在季节变化之中的过敏,敏感于花粉,敏感于自己的一个念头,敏感于朋友的目光,甚至陌生的路人的一瞥,也会叫我们回味半天。

时间久了,我真是生发出了某种顽固的偏见,由于山野里生动的植物,使我总是排斥着城市里那些呆板的绿色。我知道这一定是偏见。比如大树进城,我每每对着移居城市的这些在山野里生活经年的树们,内心生疼。它们活着,却没了生动。我知道这不是树本身的错。进城的树可能已然很是努力地保持往日的姿态。事实是,进城的树已然不是树了,它们和水泥做假的植物一样,难以分清。自然不能复制,更何况如此历史久远的大树。我们在山野里,对着大树的根须,挖下的第一锄,其实已经错了,一错再错,并为错准备了太多辩解的理由。

物性 悟性 第3篇

青年版画家陈曦的版画艺术对于物性的探寻始终贯穿于创作理念中,而强烈的物性特征也构成了其版画风格的一个重要表征,正如她所说,对于材料的关注与迷恋是其创作的核心所在。而此中“物性”我以为包含两个方面:语言物性与题材物性。陈曦对于版画语言颇为谙熟,全面的技法为其物性形式感的探索提供了可能,其画面中材料与技法清晰可见、肌理效果与偶然因素水乳交融。纵观陈曦近几年版画创作,在版与画之间探索更多的表现方式,在人与物之间揣摸更亲和的关系,可谓构成其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如《青铜时代》、《戏面》、《窗影》、《降》等作品,借助刻、漏、蚀、腐与飞尘、软蜡、水珠等技法的丰富表现手段,深入体味版画构成形态中的器物情节,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亦在画家本人与材质的物性之间的矛盾统一中悄然生成。依此而言,陈曦在创作中践行着一套自身的材料美学。题材的物性在陈曦的作品中亦有着明显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画面图式对于戏剧、皮影、画像石、剪纸、民间工艺、自然植物等物质样式的借鉴,显然她将视角投向民族化的精神河床,寻求现代绘画语言形式同传统文化的联姻,通过具象物寻找其与观念对象之间的逻辑对称点;通过符号营造象征意味的意义语境;通过拼贴、重叠、组合、超时空等表现手法,来强调版画语言与自身的文化理性认知。最终作品经由其语言上个性化、情绪化、符号化的处理呈现出来。不可否认,如何将传统基因与开放的现代性贯通是版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命题,陈曦的探索无疑是具有启示性的,但如何将物性真正化为精神品质的载体,实现形而上的超越值得深思。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版画界在观念、媒才、语言方式上一直在寻求着创新和提升,如何在观念层面中找到富有个性并能延展版画本体语言与内涵的表达方式,形成追问。陈曦的近期创作也呈现出从物性到悟性的思考与实验,此一阶段,并非说她摆脱了物性实践,而是自觉地将物性表征予以观念化展开。其实,在其早期的《走过肯德基》、《稻草人》中,此種探索即已初现端倪。虽说此种探索仍处在主题意义和形式意味探索的双重矛盾之中,但那些曾一度让她痴迷的符号图式,在画面中的核心位置开始动摇,此前熟悉和惯用的技法与符号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素材储备或激发其艺术创作冲动的因素存在,而不再成为其瞩目的中心。具象主题和线性叙事以及附着于其上的文化隐喻开始退场,文化拼贴图式开始游离出泛意义的文化语境。可以说个人化的观念自觉使她从对符号形式迷恋中抬起头来,开始主动寻求形式与观念本身的对应关系。如近期创作的《武昌·阅马场》、《重生》、《中国智慧之图说养生》等,我们发现,虽然画面仍然保留了主题意义,但她已将其逐渐提升至形式审美因素的纯粹意味中来。从中也可以看出,画家正在经历着从物性到悟性的观念嬗变与风格历练。

物性测试 第4篇

地源热泵的研究虽然始于1912年, 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第一次能源危机时它才开始受到重视[1]。在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时, 如果对换热井的换热能力不了解, 盲目地增加或者减少换热井的数量, 极易造成机组选型过大, 增加成本;或者导致用户供热制冷量不足, 使热泵机组运行不稳定, 从而影响系统使用寿命。因此, 影响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岩土体的热物性参数, 其主要包括岩土体的初始温度、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等。由于地埋管换热器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 要使所设计的系统达到较为合理和经济的配置, 进行现场换热实测是模拟计算所必须的[2]。如果地下岩土的导热系数发生10%的偏差, 则设计的地埋管长度偏差为4.5%~5.8%[3];埋管长度的偏差将导致钻孔总长度的变化。岩土热物性参数作为影响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性参数, 目前仍未能引起设计人员足够的重视。

常用的岩土热物性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1种,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根据现场钻孔条件, 估计出该区域岩土的热物理性质。第2种是实验室检测法, 样品经实验室分析和整理, 得出岩土的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等参考值。然而岩土属于多孔介质, 其热物性不仅与地理位置及当地地层岩性和构造有关, 还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密切相关[4]。第3种就是现场测试法。即在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测试, 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由于现场因素影响所造成的误差, 使测量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

本文结合一个实际应用的地源热泵系统, 采用现场测试的稳定热流法和稳定工况法分别获得地埋管侧各参数的变化值, 而每一口井采用一种测试方法, 使用同一种专业模拟分析软件TRNSYS分别得出不同试验方法下的热物性参数, 通过比对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结果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提出改进方法, 以便指导地源热泵系统的工程设计。

1 测试地岩层岩性分布

该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程采用双U竖直埋管地埋管换热器的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性能测试依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2009年版) (以下简称《规范》) 中对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的规定: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3000~5000m2时宜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 当应用建筑面积大于等于5000m2时, 应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同时在附录C岩土热响应试验中规定: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0m2时, 测试孔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本工程根据建筑面积实际状况, 在施工现场确定了测试钻孔2个, 均为双U型埋管, 井深120m。表1为该项目所在地岩层岩性分布。

2 测试地岩土初始温度的确定

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器的平均温度与岩土平均温度的温差是热量传递的驱动力, 因此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定对于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非常重要。《规范》中规定, 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应采用布置温度传感器的方法。测点的布置宜在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 且间隔不宜大于10m;以各测点实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本项目中岩土初始温度拟采用PT100温度传感器测量。检测前, 需要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标定和校正实验。用精度为0.1℃的水银温度计作为基准, 在自制的恒温水内, 标定的温度区间为0~40℃, 满足需要测试的所有温度要求。由于钻井成井时间在2天以上, PE管内水温已经与周围岩土温度达到传热平衡, 水温即可代表岩土的初始温度, 通过向管内投放PT100温度传感器探头, 每隔10m记录一次温度, 以各点实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岩土的初始平均温度。图1即为测试的结果。通过计算得出该地区岩土的初始温度为14.06℃。

3 岩土热物性参数的对比测试

岩土热物性参数的确定需要知道地埋管换热器在地下的换热能力, 而针对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的测试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稳定热流试验法;另一种是稳定工况试验法。本试验目的是对于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 并分析各方法之优缺点及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3.1 稳定热流测试法

稳定热流测试法主要是模拟地源热泵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对测试孔进行吸放热试验。本项目的测试方法采用放热试验, 放热试验是模拟空调系统夏季运行情况。在夏季, 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地埋管换热器中的循环水向岩土放热, 使岩土温度升高。模拟夏季的运行情况就是将循环水加热, 加热功率恒定, 达到夏季运行的冷凝温度, 制取一定温度热水, 使循环水通过水泵以恒定速度在PE管中不断循环流动, 不断向岩土放热, 温度降低;放热试验可根据循环水向岩土散失的热量来确定地埋管在散热过程中的传热能力。通过测试分析供回水温度、流量和释热量等数据, 计算现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综合热物性参数, 包括岩土的导热系数、比热等参数, 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模拟提供帮助。

根据现场采集的数据, 当系统模拟夏季空调运行情况达到稳定时, 循环水在测试井中的温度差异和传热量是双U型PE管换热器和水平连接管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水平管道的总长度较小, 并且有橡塑保温材料的保温措施, 因此, 水平管道造成的散热影响可忽略不计。流量通过变频器设定为某一数值, 故可将流量视为恒量, 设定值为0.9m3/h, 加热功率恒定为3k W, 流速为0.465m/s, 图2和3分别为系统稳定时, 1号井流量和供回水温度变化值。

根据现场试验的测试数据, 利用TRNSYS软件模拟整个系统的运行, 通过不断输入参数, 调整传热模型, 与试验测试结果比对, 使其方差和最小, 利用反算法推导岩土的热物性参数。图4为岩土热物性计算模型。其中:Type89a代表室外气象参数;Type557a代表地埋管换热器部分, 包括管径, 管间距等;Type9c代表输入参数, 包括温度, 流量等;Type515代表模拟系统取、放热工况;Type3b代表水泵部分;Type65a为输出部分。

本次试验在加热功率和流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 测试了1号井地埋管进出口水温的变化数据。通过试验和模拟分析, 得到该项目地点的岩土初始平均温度为14.06℃, 综合导热系数为1.91W/m·K, 容积比热容为2155k J/m3·K。

3.2 稳定工况模拟试验法

稳定工况模拟试验, 也称为“冷、热响应测试”, 采用热泵设备模拟稳定的地埋管换热器运行工况, 也可计算出岩土的热物性参数, 并可知地埋管换热器与周围岩土之间的导热和换热情况。本次试验依然模拟夏季运行工况条件, 对2号井进行稳定工况模拟试验。试验过程中设定的参数见表2[5]。

2号井检测的流量和供回水温度变化关系见图5和图6。

根据图中显示的数据可知:系统运行5~6h后, 供回水温度也趋于稳定, 温度在32.8±0.3℃范围内波动。测试阶段稳定后, 流量稳定在1.8~1.95m3/h之间, 达到测试要求标准1.8~2.0m3/h。通过计算供水温度在最后稳定的12h内平均为32.76℃, 回水温度均值为30.65℃, 供回水温度差为2.15℃, 换热量也基本达到稳定, 平均换热量均值为4.62k W。通过把监测的数据导入TRNSYS软件模拟系统运行, 可得到该项目地点的综合导热系数为1.58W/m·K, 容积比热容为2263 k J/m3·K。

3.3 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同一个项目, 采用不同的热物性测试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第一种稳定热流测试法, 采用电加热器 (或制冷设备) 提供稳定热量 (或冷量) , 记录地埋管换热器的进出口温度变化情况, 并利用专业软件建立系统模型计算出岩土热物性情况。这种测试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 容易理解, 而且设备仪器较小, 方便使用, 研究热响应试验方法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较多。其缺点是用于计算数据的传热模型有限, 假设条件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差异, 造成模型计算结果的偏差, 同时多次模型计算会增加误差累计。第二种稳定工况模拟试验法, 采用热泵设备模拟稳定的地埋管换热器运行工况, 也可计算岩土体热物性参数, 并可知地埋管换热器与周围岩土之间的导热和换热情况, 其优点是测试结果可靠准确;测试井可以长期了解该地区岩土的温度变化。其缺点是测试过程中需要设备较多, 工作量大, 传感器数量多且价格昂贵, 操作繁琐。

通过试验, 在稳定工况模拟试验法中, 可以明显得到:当换热量稳定时平均换热的均值, 进而除以井深, 可以得出单位井深换热量, 即为49.9W/延米;而在稳定热流测试法中, 在加热功率恒定的条件下, 单位井深换热量为53.03W/延米。在传统的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中多数采用静态的方法[6], 即取得垂直地埋管每延米换热量, 再根据建筑设计冷负荷或热负荷确定垂直地埋管总的延米数, 垂直埋管间距的范围为4.5~5.0m, 热泵机组通过设计冷负荷或热负荷按照一定保险系数放大进行选型, 这样会造成系统与机组无法匹配, 对于以后系统的运行和调试不利, 并且造成资金的浪费, 故应摒弃这种静态设计的方法。

应用岩土热物性测试, 主要是为了获得岩土的热物性参数。根据当地气候变化条件, 计算出全年动态负荷, 再结合岩土的热物性参数, 通过计算机软件, 模拟计算确定地埋管系统的进、出水温度和热泵主机的容量, 并且也可以计算系统在最不利工况时, 即地埋管侧出水水温最高或最低时建筑物所需的冷或热负荷。这种设计的方法即为系统化设计方法[6]。图7为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系统化设计方法流程图。

在进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过程中, 在保证元器件安装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仪器内水平连接单管的长度, 使仪器更加紧凑;同时, 减少连接过程中的弯头、变径, 减少传热和阻力损失。

4 结语

本文通过采用两种岩土热物性测试方法, 对同一项目进行比对测试和分析, 应用TRNSYS模拟软件得出对比分析结果。目前, 地源热泵系统在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居民住宅中规模化应用情况下, 盲目采用“延米换热量”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往往会造成系统成本增加、机组选型过大, 并将影响日后调试工作等诸多不合理问题。

因此, 不仅要选择适合的岩土热物性测试方法, 同时, 尽量将测试所得的岩土热物性参数通过专用软件加以分析, 进而采用严谨的系统化设计才能提高地源热泵机组的运行年限, 降低系统初投资, 实现系统的节能和高效运行。

摘要:岩土热物性参数以及如何准确获得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方法对整个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实际应用的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 采用两种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对比;使用瞬时系统模拟软件TRNSYS建立理论分析模型, 基于不同的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对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进行分析, 指出两种测试方法的偏差和优缺点, 为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关键词:岩土热物性参数,地源热泵系统,TRNSYS,系统化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康景文, 马海龙, 姚文宏.关于地源热泵技术中土源导热性能及探测技术研究的思考[J].工程勘察, 2008, S1.

[2]徐伟, 邹瑜, 朱清宇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2009版)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冬生, 孙友宏.浅层地能利用新技术—地源热泵技术[J].岩土工程技术, 2003, (1) :57~59.

[4]刘立芳, 王瑞华, 张亚庭等编著.土壤导热系数的现场测定[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5]于晓慧.岩土热测试报告[R].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 11.

动物性食品卫生 第5篇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药物残留、食品的加工卫生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食品卫生的现状,分析了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食品卫生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食品安全;措施

一. 动物性食品的概念。

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肉、蛋和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动物性食品安全是指在人类食用的动物性产品中,不应该有或不存在潜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食用了这样的产品之后,不应该有导致疾病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不应该有危害后代健康的隐患。由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们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

二. 动物性食品的卫生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有:2001年,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2003年底到2004年春,高致病性禽流感席卷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并直接威胁人类健康;2005年,四川省发生人的链球菌病事件;2007年,河北、山东两省又分别发生红心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2006年至2007年,全国爆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造成猪肉质量明显下降;2008年9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给数千万婴儿和家庭带来了无法平复的伤痛;2011年底,蒙牛黄曲霉菌毒素M1超标事件的发生,给我国刚刚回暖的奶业产生巨大冲击,[2]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食品安全问题被国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这都证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3]

三. 动物性食品卫生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不少养殖场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条件,降低了产品的质量。这些粪便和污水不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威胁着人类健康。

2.动物疫病问题

畜禽疫病种类多,发病范围广,发生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中毒病的病畜及其肉、奶等产品的安全问题,比如奶牛的布鲁氏杆菌和结核杆菌病,对养殖者和食用者安全产生极大危害。

3.药物残留

(1)农药残留动物源性食品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饲料中农药的残留。我国的农药品种非常多,绝大多数农药能污染饲料、饲草、饮水及环境,并能较长时间存留并通过食物链污染动物源性食品。

(2)兽药残留兽药的不合理应用和滥用和非法添加违禁药品现象普遍,过量的药物残留在动物体内,当人们食用了残留超标的动物源性食品后,会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过敏、癌症等不良后果。

(3)重金属超标重金属如汞、铅、砷等,不能被降解为无害物,它可进入水体和土壤后,部分为动植物所吸收,可致人畜中毒、死亡主要来源于农药、涂料、工业排放、海洋污染等。

4.加工运输、销售过程污染问题

饲料加工过程中,使用饲料添加剂或保存不善带来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如黄曲霉毒素、汞、砷等。动物源性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个别不法分子违禁添加着色剂、防腐剂、漂白粉等化学物质。畜禽产品在屠宰加工或运输环节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

5.人的因素

这些年来,人的因素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中占主导作用的因素。目前我国食品企业诚信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养殖农民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公民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缺失问题严重。执法人员为利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6.其他因素

目前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还存在监管体制不顺、配套法规规章滞后、安全风险监测基础薄弱、监管技术落后,安全标准数量少、多头执法效率低、社会监督不够等诸多问题。[4]

四. 改善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措施

1.做好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如电视、报纸,使用养殖场、兽药生产和经营单位个人、以及广大消费者了解科学使用兽药和饲料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全民对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降低药残危害。尤其是养殖场,必须懂得禁用品及禁用兽药名称,保证养殖环节中不使用违禁药品或兽药的残留达到最低标准,自觉地提高和维护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5]

2.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6]

3.建立健全质量监控系统

对食品安全性进行监控,建立相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是食品生产者、供应者、管理部门的共同责任。因此,只有将我国关于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性的五大体系(动物性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饲草饲料防疫监测体系、兽药疫病检测体系、畜牧兽医质量检测体系)紧密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才能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7]

4.建立动物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

可追踪系统能够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追踪检查产品,有利于监测任何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不良影响,可及时将产品撤出市场,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及动物产品屠宰、加工、销售过程中的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以保证动物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8]

五. 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政府各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一定能够得到改善。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4]姚文生,万建青,王利用等,中国动物检疫,2009年第26期

魏跃明,追踪 北方木业 2009年第24期

[5]刘玉林,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办[J]兽医导刊,2008(5):27-28

[6] 林银凤,汪跃华.生物源性食品安全因素浅析与建议.食品工程

中国食品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张敏,童华荣,张丽平.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对策[J]。辽宁畜牧兽医,2004(8):39

植物性杀虫剂 第6篇

1. 产品特点

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脂溶性、成膜性和乳化性能。乳剂外观为棕褐色黏稠液体,pH值为9~11。对人、畜低毒,对天敌安全。杀虫性能稳定,在同等效果情况下,用药成本低。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兼有黏着、窒息、腐蚀害虫体表蜡质层,而致害虫死亡的作用。

2. 杀虫机理

溶解和渗透虫体,使蚧壳虫慢慢死去。在用药10天左右后,挤压蚧壳虫虫体仍会有体液,但可能会发现虫体死亡前兆;用药30天后,会发现有大量虫体死亡,虫体变干瘪或脱落;用药60天后,仍有虫体相继死亡,可见持效期较长。而对其他害虫如螨类、蚜虫类具有速效性,防治见效快。

3. 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在蔬菜蚜虫发生期施药,可用30%乳剂150~300倍液。20%可溶性粉剂可用来防治软体动物:防治蛞蝓、蚯蚓等用70~150倍液,防治琥珀螺、椭圆萝卜螺、网纹蛞蝓等用75~150倍液,防治黄蛞蝓、鳃蚯蚓等用150倍液。

4. 注意事项

使用本药剂前,应先摇匀,再加水稀释;在降雨前后、空气湿度大时,或在炎热中午、气温高于30℃时,均不能施药,以避免药害发生;该药剂为偏碱性植物源生物农药,不能和遇碱分解的农药混用,与其他农药混用前,应先进行稳定性和药效试验,并且随配随用。

物性测试 第7篇

关键词:相变材料,封装,热物性,测试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能耗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节能降耗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变储能建筑材料作为相变储能物质与建筑材料结合的产物,因其优良的储能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建筑蓄能领域的研究热点[1]。从发展过程来看,其应用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分析相变物质用于建材的可行性并筛选适用于建筑材料的相变物质[2];20世纪90年代,以完善相变材料与建筑基体的复合工艺为目的,重点研究相变材料与建筑材料的相容性和稳定性[3,4,5];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开发新型相变材料和定型技术[6,7,8,9,10,11]。相变材料的种类很多,可用作相变材料的物质有2万多种,其中有机相变材料在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热物性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而在建筑蓄能领域得到重视,其应用前景受到广泛认可。

1 有机相变储能材料的封装技术

常用的有机类相变储能材料有石蜡、烷烃、脂肪酸或盐类、醇类等,通常这类材料在发生相变时会发生固液转变,由于液相具有一定流动性,制约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对这类相变材料进行封装具有实际意义。下面将列举几种最常用的封装方法。

1.1 直接混合法和直接浸泡法

1.1.1 直接混合法

直接混合法是将相变材料直接与基体材料混合在一起制成分散均匀的储能材料。郑立辉等[12]基于直接混合法,以石膏为载体,将石蜡乳液与石膏粉直接混合搅拌后制成石膏板,但这种方法所制备的石膏板自然干燥7天后仍然无法成型,在一定温度下石膏板发软,强度低。

1.1.2 直接浸泡法

直接浸泡法是通过浸泡将相变材料通过毛细作用渗入多孔建材基体中。其优点是工艺简单,成本低,易于使现有的建筑材料按要求制成相变储能复合材料。但其缺点是制备的相变材料经多次相变循环后热物性会下降,相变材料容易泄漏,载体破坏[13]。郑立辉等[12]采用直接浸泡法制备相变石膏板,将事先干燥的石膏板浸入熔化的石蜡中,为改善石膏微孔表面活性,实验中加入了1.0%(质量分数)的硬酯酸钠,提高了石膏板中石蜡的质量分数。

Feldman等[4]采用直接混合法和直接浸泡法制备了相变储能石膏板。一种是将制成的石膏板通过浸泡在相变材料溶液中制备出相变储能石膏板,得到的相变储能石膏板内部和外部的相变材料质量分布不均匀;另外一种是在制作石膏板的过程中加入相变材料,制得的石膏板中相变材料分布均匀。Lee等[6]采用直接浸泡法制备了相变储能混凝土,并比较了普通混凝土块和浸渍相变材料的混凝土块的储热性能和气流速度对放热吸热的影响。

1.2 微胶囊法

微胶囊相变材料是指在相变材料颗粒表面包覆一层稳定的高分子薄膜制成具有核壳结构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微胶囊法包括原位聚合法、界面聚合法、复凝聚法和喷雾干燥法等,采用的壁材主要有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烯烃、聚脲、脲醛树脂、密胺树脂)和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阿拉伯胶等)。

1.2.1 原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是指相变材料在胶囊化过程中,将形成壁材的聚合物单体和催化剂加入分散介质(或连续相)中,相变芯材作分散相,使壁材均位于芯材的内部或者外部。聚合反应在芯材表面发生,聚合单体首先生成相对分子量较低的预聚物,预聚物尺寸逐步增大后沉积在芯材物质的表面,由于交联及聚合的不断进行,最终形成固体胶囊外壳,所生成的聚合物薄膜可覆盖芯材的全部表面。鄢瑛等[14]以RT31石蜡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 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并考察了乳化剂种类对微胶囊微观形貌和热性能的影响, 同时考察了不同乳化剂用量和乳化转速下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分布和热性能。潘守伟等[15]以液体石蜡为囊芯、密胺树脂为高分子囊壁材料,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密胺树脂石蜡微胶囊,并研究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态、热性能和化学结构。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和芯材含量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工艺参数得到控制。

1.2.2 复凝聚法和喷雾干燥法

由两种或多种带相反电荷的线性无规则聚合物材料作囊材料,将芯材分散在囊壁材料水溶液中,在适当条件下,使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间发生静电作用,互相吸引后,溶解度降低并产生相分离,体系分离出的两相分别为稀释胶体相和凝聚胶体相,胶体自溶液中凝聚出来,这种凝聚现象称为复凝聚。为了顺利实现复凝聚,必须使两种相关聚合物离子的电荷相反,并且具有最佳的混合比,调节体系的温度和盐含量,以促进复凝聚产物的形成。而喷雾干燥法则是先将芯材物质分散在预先液化的壁材溶液里,然后在高温气流中将其雾化,使溶解壁材的溶剂迅速蒸发,从而固化壁材,制成微胶囊。其影响因素主要是芯材在壁材溶液中的乳化效果、芯材和壁材的比例以及离心喷雾的速率。Hawlader M.N.A等[16]用阿拉伯树胶、明胶等材料作壳材,用熔点为62℃的石蜡作芯材,分别采用复凝聚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微米级的微胶囊,其相变热值约为105J/g,在热循环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质和蓄热能力,同时其化学性质和结构轮廓均未发生改变。

1.2.3 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是将芯材乳化或分散在一个溶有壳材的连续相中,然后在芯材的表面通过单体缩聚反应形成微胶囊。胶囊外壁是通过两类单体的聚合反应形成的。参加聚合反应的单体至少有两种,其中必须存在两类单体,一类是油溶性的单体,另一类是水溶性的单体。它们分别位于芯材液滴的内部和外部,并在芯材液滴的表面进行反应,形成聚合物薄膜。Pascu等[17]利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癸二酸/环氧树脂微胶囊,结果表明,不加交联剂制得的微胶囊表面光滑,而加入交联剂得到的微胶囊表面粗糙。尚建丽等[18]采用界面聚合法,以相变石蜡为芯材、廉价的聚脲和聚氨酯为壁材制备了单层和双层壁材微胶囊相变材料,测试结果表明, 与相同条件下制备的单层壁材微胶囊相比, 双层壁材微胶囊在合成过程中反应充分、产率较高,且保持了较高的相变潜热,适合于建筑用相变材料。

1.3 其他定形化技术

有机相变储能材料的封装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溶铸成膜法、真空注入法、熔融插层法、高聚物交联法、多孔材料真空吸附法、溶胶-凝胶法等。Sari等[19] 利用溶铸成膜法以Eudragit S(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的2∶1共聚物)为支撑材料制备了一系列硬脂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定形PCM。结果表明,分散相和支撑材料之间的相容性较好, 脂肪酸质量分数达到70%时经历多次冷热循环仍未出现渗漏问题且热物性良好, 可直接应用于LHTS 体系。席国喜等[20]用二甲基亚砜取代法制备了硬脂酸/埃洛石插层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复合物插层率较高,经过200次冷热循环后仍具有较好的兼容性、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Sari等[21]利用真空注入法以膨胀石墨为支撑材料制备了棕榈酸定形PCM。结果表明, 该定形PCM中棕榈酸质量分数达到80%时也不发生渗漏, 并且在经历多达3000次冷热循环后仍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其导热性比纯棕榈酸提高了2.5倍,适用于太阳能LHTS领域。李忠等[22,23]将有机改性蒙脱土分别与棕榈酸-硬脂酸和羊蜡酸-硬脂酸二元低共熔物按一定质量比共混加热制得复合储能材料。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温度和时间直接影响蒙脱土对PCM的包封效率,低共熔物的最大包封量分别为71%和75%,更大则会有PCM泄露发生。分析结果表明,PCM能有效插入并包封在蒙脱土层间,所得复合材料的储能性能分别适合于调温纺织品和民用建筑材料等方面。

2 有机相变储能材料的热物性测试方法

相变材料的热物性是衡量其工作性能的标准,也是其应用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估的依据。有机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包括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导热系数、比热、循环热稳定性、膨胀系数、储放热特性等。而相变温度、潜热及导热系数是衡量相变材料性能最关键的几个参数,因此对有机相变材料的热物性研究一般都是围绕这几个参数进行的。通常测量这些参数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2.1 一般卡计法

2.1.1 参比温度曲线法

参比温度曲线法是将相变材料和水分别放在两支相同的试管内,然后将装有相变材料的试管突然放置在恒温冷水浴中, 记录其降温曲线;再将其放入恒温热水浴中, 记录升温曲线。根据记录的曲线对其进行数学处理之后,得到相变材料的凝固点、比热、潜热、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等。张寅平等[24]利用该法搭建了实验装置,对多组PCM的多个热物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法测试精度能满足工程需要。徐慧等[25]用参比曲线法对相变乳液的过冷度进行了测试,结果只有0.05℃,远小于DSC法测试的过冷度。

2.1.2 热线法

Nagasakat等[26]首次提出用热线法测电介质的导热系数。Frusteri等[27]用热线法测试了碳纤维-无机盐的导热系数。Sari等[28]用热线法对石墨-石蜡定形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以研究石墨作为添加剂对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2.1.3 热针法

热针法与热线法原理相似。Zhang等[29]介绍了热针法的测试原理及热针的制作方法, 并用自制的热针测试了PCM的导热系数。他们选择9种添加剂与石蜡定形相变材料混合, 通过该法对各混合物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 对比说明石墨是提高导热系数的首选添加剂。依据测试结果对石墨的添加量作进一步优化, 得出结论:石墨的质量分数上限为20% , 更高则会影响相变材料的性能。 Inaba等[30]利用该法并结合DSC及水浴量热计等仪器对石蜡-高聚乙烯定形相变材料的热物性进行了测试,分别得到了材料的密度、比热容、相变潜热和导热系数等一系列热物性参数。

一般卡计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双水浴法和恒温水浴法等。

2.2 DSC法

DSC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测试方法,该法可以测量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其特点是试样质量和升温速度都会对测试结果造成轻微影响。

张东等[31]测试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正辛酸-月桂酸的DSC曲线,发现在升温过程中,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 峰温、峰宽、峰面积均增加。降温过程中,起始转变温度降低。Xia L等[32]利用DSC对乙酰胺及乙酰胺和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潜热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分单一的试样测试结果较准确,但混合物试样的测试结果无法代表整体材料的热物性。

2.3 T-history 法

Zhang 等[29]在摄动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即T-history 法,该方法可以同时测定多组相变材料的凝固点、比热容、潜热、导热系数等热物性参数, 其测试装置简单, 容易实现。Hong等[33]对该法中忽略表面传热系数、确定相变起始点及终点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利用其改进的T-history 法测试了几种无机盐、石蜡、月桂酸的热物性参数。Jong等[34]针对Zhang 和Hong等的T-history方法中只考虑一维传热,忽略竖直方向传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并应用改进方法对低温相变材料进行了测试。E D Kravvaritis等[35]在此基础上对测试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改进,使该法精度进一步提高。

2.4 其他测试方法

除上述测试方法外,还有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瞬态平面热源法(Hot disk)、准稳态法等。

3 结语

(1)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在太阳能利用、工业余热回收、电力负荷调节等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有机相变储能材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尚待改进:有机物传热能力的提高;有机物物理性质退化问题的解决;有机物封装方法的改进及封装成本的降低;有机物储能领域的扩展及应用;多元相变复合材料相变参数的理论研究等。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