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围抢救期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围抢救期范文(精选8篇)

围抢救期 第1篇

多发伤大多是因为严重挤压、高空坠落、交通事故而引发的, 伤情既严重又复杂、发展迅速、变化快是其主要特点, 易引发低氧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休克, 并且在其早期易漏诊、诊断困难。若抢救不及时, 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对多发伤如果在早期采用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抢救, 能给后续的护理工作给予充分的抢救时间, 降低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增加抢救成功率[1]。笔者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抢救多发性损伤患者20例, 收到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抢救多发性损伤患者20例, 男15例, 女5例;年龄25~58岁;16例为车祸致伤双侧多根多段肋骨骨折, 双侧锁骨骨折移位, 其中2例合并脑外伤、颅骨骨折, 2例合并股骨骨折及胫腓骨骨折移位。4例为被他人用刀砍伤、刺伤致全身多处开放性创口, 其中2例胸背部创口通入胸腔, 有开放性血气胸, 2例为腰腹部刀刺伤入腹腔有腹腔内出血。20例患者接诊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及不同程度休克。

1.2 急救处理

1.2.1 呼吸障碍

入院后首先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彻底清除呼吸道及口腔内的呕吐物、分泌物、血块等, 严重者可行气管切开术, 呼吸障碍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氧流量4L/min, 氧气浓度40%左右。急救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呼吸、体温、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

1.2.2 休克

入院后立即在休克患者的颈部或上肢部位建立2条及以上的静脉通道, 以迅速补充血容。低血容量者输血或血浆替代品, 以及时补充红、白细胞、血浆蛋白等, 改善缺氧状况。输血过程中监测中心静脉压, 以确保急救措施的准确、高效。此外要注意适量输血、补液, 以防止脑水肿和肺水肿, 可适当给予患者利尿剂。

1.2.3 活动性出血

选择加压或敷料加压填塞包扎法及时止血, 气胸或血胸患者则进行缝合补血, 再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气、血以确保胸腔气压正常, 密切监测胸腹部出血状况。

1.2.4 手术处理

待进行急救处理且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 结合B超、X线及CT检查结果进行快速、准确诊断, 并进行胸腹部穿刺检查, 结合具体病况进行对症手术。检查直接关系到诊断的准确性和对症治疗, 因此一定要全面避免误诊或漏诊, 尤其要特别注意十二指肠、胰腺、肾脏等部位是否有隐藏性损伤。手术以简单、高效为原则, 血胸或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肝、肠破裂者行肝、肠修补术, 脾破裂者行脾切除术。术后注意进行营养支持, 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给予抗感染药物, 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恐惧、暴躁等心理, 护理人员应及时对症疏导, 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态度要真诚、和蔼, 语言要温柔, 操作要轻柔, 急救处理时要冷静、有序, 使患者产生可依赖感和安全感,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3.2 术后体位和饮食护理

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送至普通病房, 取半卧半坐位,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或改变体位, 按摩患者下肢和背部, 3次/日, 15~20min/次, 以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术后饮食以清淡、高营养的半流质或流质食物为主, 少食多餐, 忌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减轻肠胃负担, 重度创伤者可行全胃肠胃营养支持。

1.3.3 基础护理

告知患者各项急救操作的目的及预期效果, 告知静脉给药的速度、药量、用药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以确保用药科学, 减少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围术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以预防肺部、切口或泌尿系统等感染事件。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上述急救处理, 无死亡, 全部病情平稳。

3 讨论

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紧急创伤的过程和部分简而有效的辅助检查 (如腹部B超、腹部X光诊断、腹部穿刺) 做出准确诊断多发性创伤患者。此类患者须分秒必争[2], 声称黄金1h后治疗。严重的合并脉冲测量不到血压, 血液冲击, 现场救援显然外出血第一时间控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大脑、心脏、肺, 同时, 尽快确定损伤, 积极有效治疗并做好手术。建议临床医生根据“CRASH PLSH”顺序, 即对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骨盆、四肢、动脉和神经系统快速检查, 正确的诊断, 避免误诊和重大伤害[3]。多个创伤治疗过程中, 应遵循先救命, 后治疗, 伤后68h内抢救生命, 中期后伤害预防和控制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后期调整和治疗各种后遗症及畸形。相辅相成, 整个治疗过程诊断救援联合多学科协作。坚实基础的基本技能是临床医生必须首先必要, 避免太多的学科会诊, 耽误治疗。

增加优质先进设备的投入完善科建设及急救设备, 如呼吸机、床边B超机、无创性血氧监测仪、血气分析仪、无线传输心电图机等。在人员配置方面, 急诊外科选配专业骨干, 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5名, 所有成员都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技术, 能够保证急救手术, 原急诊重症监护工作一体化;同时对全科各级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定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的演练, 还定期派人外出进修学习等[4]。加强各科之间的合作, 绿色通道为各科室间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急诊科与神经内科、外科、心内科、手术室等重点科室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协作能提高医护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水平, 弥补了单个科室对某些疾病处理上的不足, 增加科室间配合的默契[5]。

参考文献

[1]匡卫华.胸腹部多发性创伤68例急救体会[J].海南医学, 2010, 20 (9) :255-256.

[2]罗于海.严重胸腹部多发伤41例临床救治分析[J].中华创伤外科杂志, 2011, 9 (3) :272.

[3]徐茂法.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多发伤的救治体会[J].中华创伤外科杂志, 2012, 12 (1) :85-86.

[4]刘巍.打破围墙的垦荒者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干建新[J].中国医院院长, 2010, 23 (5) :102-103.

围手术期处理 第2篇

一、名词解释

1.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2.围手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包括病人的体质与精神的准备、手术方案的选择、特殊情况的处理、手术中的监护,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即术前准备、术中保障、术后处理三大部分。3.术前准备(preoperative preparation):指针对病人的术前全面检查结果及预期施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使病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机体条件,以便安全地耐受手术。

4.急症手术(emergency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然后迅速实施手术。如急性阑尾炎并穿孔,外伤性肠破裂等。在呼吸道窒息、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等病情十分急迫的情况下,为抢救病人生命,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紧急手术。5.限期手术(confine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手术时间可以选择,但有一定的限度,不宜过久延迟手术时机,应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已用碘剂作术前准备的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等。

6.择期手术(selective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施行手术的迟早,不致影响手术效果,应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这类手术称为择期手术,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大部分切除术、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等。7.术后处理(postoperative management):是指针对麻醉的残余作用及手术创伤造成的影响,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8.Goldman指数(Goldman’s index):是综合评估心脏病病人手术风险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该指数提供了阳性发现与额外风险有关的评分标准,可在实际应用时参考。心源性死亡、致命性心脏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加而升高。评分为0~5分,上述危险性小于1%;6~12分,危险性为7%;13~25分,危险性为13%(2%死亡率);>26分,危险性为78%(56%死亡率)。9.乙级愈合:某些切口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称为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

10.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和可能污染的切口并发感染。

11.术后并发症(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术后由于原有疾病本身、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扰乱或原有疾病的复发等因素引起的所有病症总称为术后并发症。

二、问答题

1.术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①涉及感染病灶或接近感染区域的手术;②肠道手术;③操作时间长、创面大的手术;④开放性创伤、创面已经感染或软组织有广泛损伤、创伤至实施清创的间隔时间长或清创所需的时间较长及难以彻底清创者;⑤癌肿手术;⑥涉及大血管的手术;⑦需要植入人工制品的手术;⑧器官移植术;⑨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粒细胞减少症等;或是接受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治疗、免疫功能低下而需要手术治疗者。

2.胃肠道手术应作哪些手术前准备?

胃肠道术前准备:手术前1∽2日开始进流食;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以防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无需常规放臵胃管,但若是胃肠道的手术,或对胃肠道干扰较大的手术,或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弥散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等),应放臵胃管。幽门梗阻的病人,术前应洗胃并胃肠减压几天。对于一般性手术,术前一日应作肥皂水灌肠。结肠或直肠手术,术前3天开始进流质,口服肠道制菌药物,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术前晚进行清洁灌肠,使术中肠腔处于空虚状态并减少并发感染的机会。

3.营养不良: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在30~50g/L或以下、血清转铁蛋白低于1.5mg/L、体重下降大于10%时,表明存在营养不良,需采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1周左右,以改善其营养状态。

术前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可以采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is nutritional index,PNI)。PNI计算可以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ALBg/100ml)、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单位mm)、转铁蛋白(TNF,mg/100ml)和皮肤延迟过敏反应(SDH,按无反应、反应区<5mm、反应区>5mm分别按0、1、2计算)这四个变量进行。[PNI(%)=158-16.6(ALB)-0.78(TSF)-0.20(TFN)-5.8(SDH)]。PNI<30%为低度危险,30%~50%为中度危险,PNI≥50%为高度危险。由于营养不良可使手术耐受力降低,因此术前应尽可能予以纠正。择期手术最好在术前1周左右,经口服或静脉提供充分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利于术后组织处复和创口愈合,提高防御感染能力。

4.心脏病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心脏病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①长期使用低盐饮食和利尿药物、已有水和电解质失调的病人,术前需纠正;②贫血病人携氧能力差,对心肌供氧有影响,术前应少量多次输血以矫正;③有心律失常者,应依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偶发的室性期外收缩,一般不需特别处理;如有心房纤颤伴心室率增快达100次/分钟以上者,用毛花苷丙(西地兰)0.4mg加入25%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或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10mg,3次/日,尽可能将心室率控控制在正常范围;如出现心动过缓,心室率在50次/分钟以下者,术前可用阿托品0.5~1mg,必要时需放臵临时性心脏起搏器;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发病后6个月内不作择期手术;6个月以上无心绞痛发作者,可在良好的监护条件下施行手术。心力衰竭病人,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施行手术。

5.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易感因素:长期吸烟史、重度咳嗽病史、肥胖、年龄超过60岁、胸部或上腹部大手术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麻醉时间超过3小时。

6.呼吸功能障碍术前准备包括:①停止吸烟2周,病人多练习深呼吸和咳嗽,以增加肺通气量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②应用麻黄碱、氨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及异丙肾上腺素等雾化吸入剂,对阻塞性肺功能不全有良好作用,可增加肺活量。③经常发作哮喘的病人,可口服地塞米松等药物,以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④痰液粘稠的病人,可采用蒸气吸入或口服药物使痰液稀薄,易于咳出。经常咳脓痰的病人,术前3∽5天就应使用抗生素,并指导病人作体位引流,促进脓性分泌物排出。⑤麻醉前给药要适量,以免抑制呼吸。使用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药物(如阿托品)也要适量,以免增加痰液粘稠度,造成排痰困难。⑥重度肺功能不全及并发感染者,必须采用积极措施,改善肺功能、控制感染后才施行手术。⑦急性呼吸道感染者,择期手术应推迟至治愈后1∽2周,如系急症手术,需用抗生素并避免吸入麻醉。7.预防手术后肺不张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手术后肺不张的措施有:①术前练习深呼吸。腹部手术前需练习胸式呼吸,胸部手术前练习腹式呼吸,以增进吸气功能。②减少肺泡和支气管的分泌液。如有吸烟习惯,术前2周应停止吸烟,并注意口腔卫生。③术后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捆绑。④协助排除支气管内分泌物。如鼓励咳嗽、体位引流等。⑤防止手术后呕吐物的吸入。8.哪些情况下必需进行术前会诊?

存在以下情况时必需进行术前会诊:①有医学法律的重要性时;②治疗意见有分歧;③手术危险性极大;④病人存在其它专科情况或异常,如有心脏病需请心脏病专科医生会诊;⑤术前常规麻醉科会诊;⑥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

9.术前小结:是对术前诊断和准备工作的最后审查和综合归纳。书写术前小结应在手术前一天完成,包括下列项目:①术前诊断及诊断依据(包括鉴别诊断);②手术指征(包括不存在手术反指征);③拟行手术;④术前准备;⑤术中注意事项(主要手术步骤、解剖关系、手术难点等);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和注意事项;⑦麻醉选择;⑧手术日期;⑨手术者。

10.缝线的拆除和切口愈合记录:

缝线的拆除时间,可根据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及病人年龄、营养状况来决定。一般头面颈部术后4∽5天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天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拆线,四肢10∽12天拆线(近关节部位适当延长),减张缝线14天。青少年病人拆线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年老、营养不良病人拆线时间则可延迟,有时可先间隔拆线,1∽2天后再将剩余缝线拆除。

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可分为三类:①清洁切口,用“Ⅰ”表示,指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分切除、疝修补术等。②可能污染切口,用“Ⅱ”表示,指手术时有可能带有污染的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后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再度切开者。③污染切口,用“Ⅲ”表示,指邻近感染区域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区的切口,如穿孔阑尾炎切除术、肠梗阻肠坏死的手术等。

切口的愈合分为三级:①甲级愈合,用“甲”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②乙级愈合,用“乙”表示,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用“丙”表示,指切口化脓,需作切口引流等处理。

11.各种不适的处理:

1)疼痛:切口疼痛在术后最初24小时内最剧烈,2∽3天后明显减轻。如切口持续疼痛,或在减轻后再度加重,可能存在切口血肿、炎症乃至脓肿形成,应仔细检查,及时处理。

处理原则:指导病人在咳嗽、翻身、活动肢体时用手按抚伤口部位,以减少切口张力增加所致的疼痛。口服镇静、止痛类药物,对皮肤和肌性疼痛都有较好效果。大手术后1∽2天内,常需用哌替啶作肌内或皮下注射。大中手术后早期也可采用镇痛泵。2)发热:中等以上的手术病人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升高辐度在1.0℃左右。

处理原则:应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法对症处理。3)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是麻醉反应。

处理原则:可先给阿托品、奋乃静或氯丙嗪等镇静、镇吐药物对症治疗。4)腹胀;术后早期腹胀是由于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所致。

处理原则:可予以持续胃肠减压,放臵肛管,以及高渗液低压灌肠等。5)呃逆:可能是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刺激引起。

处理原则:术后早期发生者,可采用压迫眶上缘,短时间吸入二氧化碳,抽吸胃内积气、积液,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等措施。

6)尿潴留:较多见,尤其是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向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尤其是骨盆及会阴部手术后),以及病人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等,都是常见原因。估计超过3个小时的手术或术中有大量输液时,术前应放臵导尿管。凡术后6~8小时未排尿,或虽有排尿但尿量甚少、次数频繁,往往提示存在尿潴留。下腹部耻骨上区的叩诊检查,可发现有明显的浊音区,即表明有尿潴留,应及时处理。

处理原则:应安定病人情绪。如无禁忌,可协助病人坐于床沿或立起排尿。下腹部热敷,轻柔按摩,用止痛药解除切口疼痛,或用氨甲酰胆碱等刺激膀胱收缩药物,都能促使病人自行排尿。如无效,应行导尿。尿潴留时间过长、导尿时尿液量超过500ml者,应留臵导尿管1~2天,有利于膀胱壁肌恢复收缩力。12.术后并发症(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术后由于原有疾病本身、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扰乱或原有疾病的复发等因素引起的所有病症总数为术后并发症。

1)出血:术后出血应以预防为主。手术时务必做到严密止血,结扎血管规范牢靠,切口关闭前应仔细检查,确保彻底止血。一旦确诊为术后出血,应紧急手术止血。2)切口感染:

典型临床表现:术后3∽4天,切口疼痛加重,并伴有体温升高、脉率加速和白细胞计数增高。切口局部有红、肿、热和压痛,或有波动感等典型体征。必要时作局部穿刺,或拆除部分缝线撑开伤口以明确诊断。分泌液应作细菌学检查,为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依据。

切口感染的预防应着重于:①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手术操作轻柔精细、严密止血;②加强术前、术中、术后处理,增强病人抗感染能力。如切口已有早期炎症现象,应采取使用有效抗生素和局部理疗等,使其不发展为脓肿。已形成脓肿者,应予以切开引流,待创面清洁时,可考虑行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3)切口裂开:常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部位。

影响因素有:①全身因素:营养不良使组织愈合能力差。在糖尿病、尿毒病、免疫抑制剂、黄疸、脓毒症、低蛋白血症、癌症、肥胖、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以及老年病人中常见;②局部因素:切口缝合技术有缺点;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严重腹胀;伤口感染、积血、积液及经伤口放臵引流管等使伤口愈合不良、预防措施包括:①对估计发生此并发症可能性很大的病人,在逐层缝合腹壁切口的基础上,加用全层腹壁减张缝线;②应在良好麻醉、腹壁松弛条件下缝合切口,避免强行缝合造成腹膜等组织撕裂;③及时处理腹胀;④病人咳嗽时,最好平卧,以减轻咳嗽时横膈突然大幅度下降、骤然增加的腹内压力;⑤适当的腹部加压包扎,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肺不张:

预防措施:①术前煅炼深呼吸,腹部手术者需练习胸式深呼吸,胸部手术者练习腹式深呼吸;②术后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③减少肺泡和支气管内的分泌液,术前2周停止吸烟;④鼓励咳痰,利用体位或药物以利排出支气管内分泌物;⑤防止术后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误吸。

5)尿路感染:尿潴留和经尿道的器械操作或检查是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

预防和及时处理尿潴留,是预防膀胱炎及其上行感染的主要措施。尿潴留的处理原则是在膀胱过度膨胀前设法排尿。如尿潴留量超过500ml时,应放臵导尿管作持续引流。安臵导尿管和冲洗膀胱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尿路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维持充分的尿量,以及保持排尿通畅。

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用电流刺激腓肠肌收缩、用冲气袖带或气靴外部挤压腓肠肌;术后补充足够的水份以减轻血液浓缩、降低血液粘度,抬高下肢、积极的下肢运动、弹性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等,可减少此症的发生率。必要时可对高危人群作预防性抗凝治疗。明确诊断后应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以防血栓脱落。治疗主要应用溶栓剂(首选尿激酶,仅限于病史不超过3天者)及抗凝剂(肝素、华法林)。也可采用中药治疗。7)肝功能异常:分为肝前性、肝细胞性和肝后性三类。

血细胞溶解、出血或血肿再吸收,营养不良、体外循环术后、先天性溶血病、使用可引起溶血的药物等致肝前性胆红素增高。

肝毒性药物、感染或脓毒症、术中失血及休克造成肝缺血缺氧、输血性肝炎以及特殊手术后等致肝细胞性肝功能异常。

颈椎前路围手术期护理 第3篇

[关键词] 颈椎前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41-02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颈椎患者和各种交通性等损伤致颈椎骨折的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较严重者常需手术治疗。积极到位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保证颈椎手术的成功十分重要[1]。为了对临床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为今后临床为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周到的护理,使患者的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使患者预后更加理想,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22例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有颈椎疾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护理措施和相关護理体会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2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取22例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且临床确诊患有颈椎疾病的患者,年龄21~63岁,平均(39.6±4.2)岁;其中男16例,女6例;病程1~15年,平均(6.4±1.7)年。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对22例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护理措施和相关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2 护理

2.1 术前

2.1.1 常规准备 ① 在手术实施之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年龄和营养状况, 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三高饮食指导, 即指导患者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使患者的体质得到增强,使患者机体的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提高。② 协助临床医生完成各种必要的术前检查,对患者的各种检查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2.1.2 心理护理 在治疗方案开始实施之前,由护士就治疗的整个过程、开展方式、注意事项等问题向患者进行详细而又系统的介绍。22例患者对于对治疗缺乏信心的患者,护士以诚挚的态度与其进行交谈,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向患者耐心的讲解治疗的方式和最终效果,帮助这22例患者有效的克服焦虑心理,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2]。

2.1.3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在进行手术之前的3~5 d指导患者自己用一手的2~4指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 向非手术侧进行持续性牵拉,另一手进行协助推移。牵拉的程度要使气管和食管越过中线。在刚开始的时候, 每次持续20 min左右,每天进行6~8次,以后推移持续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到每次40 min左右, 每天进行3~5次。

2.1.4 体位训练 颈椎病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需卧床。因此护理过程中要帮助患者进行以下锻炼:对患者进行仰卧位训练[3]。实施颈前路手术的22例患者,在术前进行仰卧位训练。方法:患者取平卧位,肩下垫薄枕,使肩部充分后伸, 暴露颈部[3]。每天训练2次,训练效果良好,所有患者均以掌握。

2.1.5 佩戴颈托 在手术之前选择大小, 松紧都比较合适的颈托, 并在最短时间内教会患者或患者家属正确使用颈托的方法。正确佩戴方法: 佩戴时患者先取侧卧位, 操作者用双手牵拉头部, 将颈托后半部置于颈后, 再取平卧位, 将颈托前半部置于颈部, 使颈托前后边缘重叠, 固定颈托。在手术后立即进行佩戴。本次研究中发现2例患者颈部明显肿胀, 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等症状时, 报告医生并协助敞开伤口,剪开缝线,清除血肿。

2.2 术中

2.2.1 常规监测 ①在手术结束后的24 h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每半小时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一次测量,直至平稳为止,采取心电监护措施。②注意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观察。颈椎术后要对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深浅度进行密切观察, 采取常规低流量吸氧,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防止由于术后血肿、喉头水肿、 脊髓水肿而导致出现呼吸困难现象。③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观察。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声音嘶哑、 进食呛咳等现象, 以防术中由于牵拉而对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造成损伤[4]。

2.2.2 体位护理 患者在术后必须保证绝对卧床, 使颈部活动的几率降到最低,患者的身体要始终保持在直线水平状态, 在变换体位的时候, 采用轴线滚动式方法进行翻身。

2.2.3 饮食护理 患者在术后的6 h之内,要保证绝对禁食,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适当延长禁食时间[5]。

2.2.4 切口护理 术后应对切口敷料渗出及局部肿胀情况进行观察, 使引流管保持通畅, 对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进行记录。术后2 d可将引流管拔除, 在换药时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本次研究中患者没有出现感染现象。

2.2.5 康复锻炼 患者在麻醉清醒之后,可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手足活动, 术后当天就可以做手指、腕部关节活动, 足趾及踝关节活动。在进行离床活动时, 应戴好颈托, 在床上坐起, 在床边站立, 自行行走。护士或家属要在旁协助, 防止发生意外[6]。

3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准备、心理护理、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体位训练、佩戴颈托等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监测、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切口护理、康复锻炼等护理,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并均在预计的时间内康复出院。

对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在患者的围手术期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确保手术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迅速恢复,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英伟,赵璇,沈赛娥,等.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12(3):428-429.

[2] 孙利云.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13(1):527-528.

[3] 金荷娣,蒋俐.护理程序在颈椎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2(14):197-198.

[4] 尤祥妹.320例胸腰段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7(24):683-684.

[5] 何玉珍. 110例颈椎疾病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273-274.

[6] 李苗.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684-685.

围抢救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2月~2009年7月因ST段抬高AMI就诊于本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急诊PCI的患者325例;其中男203例,女122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64.2±4.1)岁。患者诊断均符合AMI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且发病至入院时间9小时,患者及家属同意PCI手术治疗。18导联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死167例,下壁心肌梗死144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49例,下壁+正后壁72例,侧壁心肌梗死14例;既往无冠心病史78例(24.0%),高血压病史183例(56.3%),糖尿史91例(28.0%,吸烟史141例(43.3%),高脂血症162例(49.8%),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35例(10.8%),既往PCI治疗史21例(6.5%)。

1.2 方法

术前口服氯吡格雷600mg,阿司匹林300mg。首先应用Judkins方法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67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33例、左旋支病变25例。按指南标准方法行急诊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2]。在围手术期各阶段(术前准备阶段、术中操作阶段、术后恢复阶段)做好心电监护和非同步电除颤准备。当心电监护显示VF后,立即300瓦/秒非同步电除颤,转复不成功者静脉注射胺碘酮75~150mg,重复电除颤,直到室颤消失。

2 结果

急诊PCI的325例AMI患者,围手术期VF 29例(8.9%),PCI术前11例(3.4%),PCI术中14例(4.3%),PCI术后4例(1.2%)。前壁心肌梗死167例,发生VF17例;下壁心肌梗死144例,发生VF10例:侧壁心肌梗死14例,发生VF2例。其中314例经PCI治疗获得梗塞血管再通,289例达到TIMI3级血流。其中对于血栓负荷重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吸栓,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及盐酸替罗非班,血流恢复TIMI3级。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即刻发生VF12例;术中发生VF患者中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术后发生VF的4例中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另2例急诊造影证实为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行PCI治疗获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AMI发病急,病情危重,疼痛剧烈,再加上患者对疾病和介入知识的缺乏,患者多表现极度恐惧和焦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电活动不稳定,室颤阈值下降,故易发生VF[3]。而VF是心脏骤停的一种,是最紧急的心脏事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病人入院后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镇痛剂(如度冷丁)或吗啡和镇静剂(如安定),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恐惧感。同时做相应的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及其治疗方法。对适于行急诊PCI的患者做好各项准备:静脉液路,心电血压监护,术前备皮,药物过敏试验等等。告知患者PCI治疗的必要性,使之有相应的心理准备,积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在此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心律情况,如发生VF及时给予电除颤。

3.2 术中护理

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心律、心率的变化,注意识别某些先兆的恶性心律失常,做好如下准备:(1)除颤器充电良好状态,除颤器手柄涂抹电极膏,选择开关放在非同步除颤位置。(2)药品齐全: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等配备到位。(3)准备好临时起搏器及各种类型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PCI术中VF常发生于以下几方面:(1)下、后壁心肌梗死多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Ⅱ度以上传导阻滞,在安置临时起搏器时,临时起搏电极对易损期心肌刺激诱发VF发作[4];(2)在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即刻心肌再灌注损伤,常出现于前、侧壁心肌梗死前降支动脉再通时。因此,于PCI术中的相关时期应有预见性,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发生VF后,虽经电除颤转复,病人也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护士应加强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配合PCI手术顺利完成。

3.3 术后护理

急诊PCI手术成功植入支架的病人,仍有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多支病变患者非梗塞相关血管急性闭塞的可能。因此术后仍需对病人进行严密的监护,叮嘱病人适时饮水防止血液粘稠,并按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另外,VF发生经电除颤清醒后的患者都极度惊恐、焦虑,此时的心理护理也极为重要。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安定、吗啡等药物,尽量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对多次电击的部位局部给药物涂抹,减轻局部疼痛。

4 讨论

AMI患者急诊PCI围手术期VF是经常发生的紧急情况,处置此类病人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医护队伍。在整个PCI过程中心电监护是重要环节,作为护理人员不是被动的听从医生的命令,而是主动应对突发事件,室颤发生后立即除颤及进行相关抢救,做到急而不乱,有条不絮。术前术后对病人进行心理及全方位的护理也是救治成功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心血管病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 :710~715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2) 707~718

[3] Malik M.,Farrell T,Camm J,et al.Circadian rhythm of heart variabi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Am J Cardiol,1990;66:1049~1050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第5篇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内容: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家庭支持;教育需求;治疗依从性等。

2.落实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以达到患者能认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2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吸烟者嘱其戒烟。术前有肺部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2.3胃肠道准备: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术前给予不同的饮食和术前肠道准备。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2.4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前日洗头、剪指甲、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

二、手术当日护理

1.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将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好。2.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

3.准备手术需要的病历、放射线片、CT片、MRI片及药品,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按手术交接单做好交接。

4.参加手术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安全核查和消毒隔离制度,保障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三、术后护理

1.做好术后护理评估,内容: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神志、生命体征情况;疼痛及症状管理、切口引流情况;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安全管理

2.护理措施

2.1向医师及麻醉师了解手术中患者的情况。

2.2术后患者的搬移:尽量平稳,减少振动,注意保护伤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污染。

2.3卧位:麻醉未清醒者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需平卧6小时,当患者麻醉恢复,血压平稳,腹部手术后一般可取半卧位,头颈部及胸部手术后取半卧位或坐位。

2.4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2.5管道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2.6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及感染等情况。若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烦躁、昏迷、小儿需使用约束带;大小便污染敷料后应立即更换;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运情况。

2.7术后营养:术后恢复饮食的时间根据手术的大小及性质决定。

2.8心理护理:祝贺患者手术成功,做好告知与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2.9疼痛的护理: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等。2.10早期活动:手术后如无禁忌,应鼓励患者床上自主活动,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逐渐下床活动。

围抢救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患者, 男56例, 女52例, 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 (62.2±4.5) 岁。患者经头颅CT、MRI、DSA全脑血管造影、脑脊液等检测证实为脑出血, 其中患者基底节区出血42例, 脑室出血30例, 小脑出血22例, 脑桥出血5例, 脑叶出血9例。出血量>35ml有62例, ≤35ml的患者46例;患者的抢救时间为1.5~48.3h。根据出血后的临床表现, 神经外科临床上将脑出血分为五级, 其中Ⅰ级[清醒或者嗜睡, 并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 (和) 失语]15例;Ⅱ级[嗜睡或朦胧, 并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 (和) 失语]22例;Ⅲ级 (伴偏瘫, 浅昏迷, 瞳孔等大) 20例;Ⅳ级 (昏迷, 伴偏瘫, 瞳孔等大或不等大) 19例;Ⅴ级 (深昏迷, 去脑强直或者四肢软瘫, 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 32例。

1.2 方法

1.2.1 入院前急诊抢救护理:

护理人员在接到急诊电话后, 需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 主要包括神志是否清醒、呼吸是否通畅以及发病原因等, 在患者被搬运过程中, 应当指导搬运人员正确地移动患者, 首先需将患者头部护住, 平稳移动患者身体, 使头部靠近车头, 有利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病情并记录各种临床症状。在搬运患者过程中, 如果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 应当就地抢救, 切勿继续搬运。若患者在运送医院途中出现呕吐或者昏迷情况, 护理人员需将口鼻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凝血块等物质清理干净, 保证患者呼吸通畅。若患者出现舌根后坠和牙关紧闭情况, 应当先使用开口器, 将口腔内的物质清理干净, 再使用舌钳。由于脑出血患者在病发后都会由于大脑供氧不足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昏迷, 所以进入救护车后应及时给予吸氧, 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包括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的变化, 并记录各项数据, 利于医护人员对病情转变的掌握。若患者出现收缩压升高和脉搏跳动低于60次/min, 则可判断为颅内压升高;若患者出现体温持续升高情况, 则说明中枢神经受损;若患者出现失调性呼吸、叹息样呼吸等现象, 则出现脑疝或脑干损伤的发生率较大;若患者出现有节律性呼吸并伴有鼾声时, 则说明患者病情加重, 非常危险。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可以判断病情情况, 也是判断发生脑疝的重要依据。若患者出现一侧瞳孔散大, 提示发生脑疝和脑水肿的几率较大;若患者双侧瞳孔散大, 用光反射后消失, 则表示病情十分危急, 应立即抢救;若患者出现双侧瞳孔缩小, 对光反应迟钝, 则出现脑桥病变的可能性较大;若患者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则有基底节区出血, 严重时会出现固定于正中位或者向病灶侧凝视。根据上述情况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患者进行脱水治疗, 注射250ml的20%甘露醇, 严重患者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地塞米松, 剂量控制在5~10mg。

1.2.2 入院后急诊抢救护理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 应继续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若患者的血压上升速度较快, 脉搏跳动次数减少, 瞳孔出现异常, 则发生脑疝的危险性最大, 应做好各项治疗措施;若血压突然下降则可能出现髓功能衰竭现象;患者颅内压的情况主要是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呕吐, 通常情况下, 颅内压升高者都会并发呕吐症状, 护理人员需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和性质, 并将口鼻内的异物清理干净。针对因呼吸衰弱进行给氧的患者, 应调整好吸氧流量, 控制在2~4L/min, 特殊情况可行气管插管, 必须保证患者维持正常的供氧状态, 减轻脑水肿。检查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和滴速是否正确, 从而有效降低颅内压, 预防形成脑疝。一般情况下, 脱水剂都选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 滴速保持在110~130滴/min[2],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滴注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胸闷、心悸等情况。若患者心功能不全, 则需降低滴速, 若为高龄脑出血患者在进行脱水治疗中注射剂量需降低一半。针对出血量较大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 并且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在首次发病之后, 情绪容易出现躁动, 会引发再出血或者持续性出血情况, 因此, 需耐心详细地向其讲解手术的作用、方法、效果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尽量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争取最大的手术配合, 在确定进行手术治疗之前, 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 结果

本组108例患者抢救成功78例, 致残6例, 死亡24例, 抢救成功率72.22%。

3 讨论

脑出血 (脑溢血) 属于“脑中风”的一种, 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比较危险的脑部疾病, 其主要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主要是由高血压、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等引起, 常因情绪激动、用力等因素诱发, 因此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快速, 主要表现为肢体偏瘫、意识障碍以及失语等神经系统等损害, 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的一种, 位居老年人死亡的三种疾病之首[3]。据相关研究资料证实, 脑出血患者给予进行早期急救, 可以减少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 对临床的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定期对脑出血高发人群进行卫生宣教, 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预防吸烟、大量饮酒、情绪剧烈波动等诱发因素的干扰, 可以降低病发率。若发生剧烈的头痛、肢体活动僵硬等情况, 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急诊护理人员也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全面掌握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熟练急救技能, 这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 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改善其生存质量。

脑出血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尤为必要, 具体措施: (1) 控制血压。控制血压相当于减少了一大部分的脑出血可能性, 因为脑出血最常见的因素就是高血压,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并调整降血压药物的剂量, 长期坚持监测血压, 血压不能过高或者过低, 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伤, 又可避免血压过低导致的脑灌注不足, 在饮食上限制盐的摄入量、降低血脂、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 (2) 保持心情舒畅。因为高血压常由饮食、生活改变、社会环境、精神冲突等环境因素引起, 保持心情舒畅是十分必要的, 高血压患者在紧张时血管收缩反应时间比正常人长, 自主神经活动、精神紧张以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 (3) 注意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按时作息,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有午睡习惯者尤应坚持) , 打麻将、观看电视和上网、打桥牌、跳舞、爬山、竞走、打保龄球等文体活动要保证适度和适量, 保持大便通畅和勿使劲搬抬重物。 (4) 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饮食安全。必须忌暴饮暴食、酗酒劝酒和抽烟、高糖高脂食物, 同时不宜进食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和兴奋性饮料, 因为一时饮酒、进食或抽烟过量而导致脑出血发病的实例常常发生。 (5) 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 一旦突然发生头痛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 突发头晕或原有头晕更加明显严重, 突发一侧肢体或脸面、舌部短暂性发麻, 乏力或活动欠灵活、突发嘴角流水和漏气、舌头发硬、吐字不清、咬字不准, 突发血压持续升高不降等症状时, 应尽快就医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通过急诊抢救治疗和护理的240例脑出血患者, 抢救成功率达到71.25%。本文结果显示, 108例患者抢救成功78例, 致残6例, 死亡24例, 抢救成功率72.22%, 与本文结果相似, 这说明了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及时给予实施适当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急诊抢救与护理体会, 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对10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抢救成功78例, 致残6例, 死亡24例, 抢救成功率72.22%。结论: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脑出血急性期发作的急救操作技术与护理技术, 做好脑出血患者的抢救工作, 严密观察病情发展,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措施。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抢救,护理

参考文献

[1]齐艾江, 刘守东, 吴庆云.208例老年人昏迷症状临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2 (2) :162-163.

[2]胡朝霞.热敷法在甘露醇静滴时减少静脉炎发生及留针时间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 :135-136.

围抢救期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陈德凤, 女性, 86岁, 因腹胀、腹痛, 停止肛门排便、排气一周余收入本院外科治疗。患者既往无明确高血压及冠心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4℃, 脉搏120次/min, 血压150/80mm Hg。神志清晰, 体检配合。心音有力, 律齐, 心率120次/min, 无杂音, 心电图检查示Ⅲ及av F导联, QRS波群呈QS型, Ⅱ导联呈RS型, 其余各导联波型正常, av L导联T波低平。心前导联图形正常。于入院后第五日上午10时行剖腹探查术。术前麻醉, 麻醉施行5 min患者突然出现心跳骤停, 给以静脉推注肾上腺素, 心律恢复, 进一步实施手术前消毒, 消毒完毕, 麻醉进行10 min时患者再度出现不良反应, 行紧急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示V1-V3导联呈QS型波群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3 mv, V4-V5导联ST般呈弓背向上抬高≥0.3 mv, 心肌酶学检查因患者家属拒绝而未能检查, 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此时心电监护仪示血压170/100 mm Hg, 给以静脉滴注10%GS500 ml+硝酸甘油5 mg, 每分钟12滴, 血压逐渐降至正常。3 min后V1-V3导联波型如故ST段回落, V4-V5导联ST段稍有回落, 10 min后突然出现心跳骤停给以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及阿托品各1支, 同时行心外按压, 心律恢复为室性心律 (室速) 给以利多卡因100 mg静推, 转复为窦性心律, 继以200 mg利多卡因静脉滴注, 血氧饱和度维持在70%~80%, 30 min后V1-V3导联ST段未回落至基线位置, T波直立无Q波出现, V1-V3导联呈QS型波群ST段仍抬高≥0.3 mv。

临床上手术麻醉期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报道较少。特报此例病历。

2 抢救治疗体会

此老年患者在麻醉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下特征:⑴在手术麻醉期间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 各组织器官对缺氧的耐受力较强, 心肌也存在相同情况, 故当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而出现V4、V5导联ST段迅速回到基线位, 同时也未出现心现病理性Q波, 仅存V1-V3导联病理性Q波, 未能发展到极重心肌梗死 (广泛前壁心梗) 。⑵麻醉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动过速V1-V5导联未见明显ST-T改变, 所以, 考虑麻醉前无慢性冠不全而麻醉开始后出现V1-V5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大于0.3 mv, V1-V3导联呈QS型波群, 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后遗留V1-V3导联病理性Q波为确诊的前间壁心梗。⑶追溯病史患者既往体健, 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酯及吸烟、饮酒等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所以综上所述, 此例为麻醉期间急性应激出现的心肌梗死而非陈旧性心肌梗死。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第8篇

1 对象

36例需进行扁桃体切除的患儿, 其中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9岁。手术前身体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无其他身体疾病, 可进行手术。

2 麻醉过程

进行手术前, 医生护士先和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进行交流, 目的在于通过此种方式达到与患儿熟悉, 消除陌生感的目的。进而消除患儿及家属对手术过程的恐惧。同时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告知家长, 避免家长的焦虑和担心。同时要求家长鼓励患儿, 进一步增加患儿信心, 减轻恐惧心理。一切就绪后开始进行麻醉, 首先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用全身麻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 患儿意识消失, 进入麻醉诱导期, 此时进行气管内插管。为了减小组织水肿可静推3~5mg地塞米松。同时要维持麻醉, 可通过输液器输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维持。注意手术时间, 对于儿童麻醉手术时间不宜过长。

3 评分

3.1 麻醉评分 (表1)

3.2 疼痛评分 (表2)

4 结果

36例患儿扁桃体切除手术都顺利完成, 手术用时17~45min, 停药至拔管时间为9~22min.镇静评分:1分患儿1例, 表现症状为不配合, 哭闹, 后经家长安抚入睡。其余患儿反应良好。疼痛评分:剧烈疼痛1例, 表现为哭闹, 口腔疼痛。用曲马多进行药物镇痛后安静。以上数据表明用此种方式患儿绝大部分能够安静, 合作。且疼痛大部分可以忍受。表明此方法行之有效, 适宜推广。

5 讨论

对儿童麻醉手术的护理难度一般比成年人大很多, 其原因是因为小儿生理发育尚不健全, 机体抵抗力与成人相比要差很多, 而且病情也不像成人那样稳定, 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造成儿童对于手术和麻醉的适应性比成年人低。因此, 要想更好的做到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就要全面了解小儿护理方面的医学知识, 还要加强麻醉用药特性及小儿生理特性的掌握。

麻醉过后的疼痛常常会引起麻醉尚未清醒的苏醒期患儿的躁动不安, 此时患儿意识模糊, 为了防止敷料被拉扯或引流管脱出等情况发生, 应适当给以保护措施, 如加床挡保护、约束。麻醉后还应该对膀胱充盈情况进行观察, 必要时进行导尿。如果患儿发生麻醉意外的情况, 此时要保证药物的输入, 从而使机体的酸碱状态和电解质保持正常水平, 以便实施紧急抢救工作。此时应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维持体液平衡。麻醉结束后, 应时刻估计麻醉的深度, 可以通过观察患儿的神经反射脉搏、血压、瞳孔、呼吸等来估计。患儿苏醒前也是有表现的, 例如:脉搏略快、瞳孔较大或者正常、眼球转动灵活、血压上升、呼吸浅速不规则、睫反射存在。此时护士应该加强巡视, 注意患儿安全, 防止坠床等情况发生。如果患儿短期内不会苏醒其具体表现为:瞳孔较小、脉搏缓慢、呼吸深而均匀、浅反射消失等。麻醉尚未清醒的患儿如果出现躁动, 则应该分析原因并实行相应的措施, 但一般不允许应用青霉素等药物, 因为此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外界环境是影响麻醉期患儿的一个重要因素, 麻醉期患儿身体抵抗力大幅度下降, 如遇到天气寒冷, 对流风等情况很容易着凉, 患感冒及其他疾病。所以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措施, 如果周围环境温度过低应该实施盖被, 灯照等手段保暖。如风较大应及时关门关窗减小对流风引起感冒的可能性。患儿手术完成后, 由手术室回到监护病房的一段时期, 也至关重要, 应做好护理工作,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医生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抱着对患儿负责的态度做好麻醉苏醒期的护理, 保证患儿早日康复。并从中总结经验, 更好的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赵颖新, 王平, 王海南.小儿骨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0) :1239~1240.

[2]俞淑敏, 沈时霖, 仇健樱.对佝偻病诊断标准中部分指标的几点看法[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 (1) :52~53.

[3]刘梅, 尹芳革, 王宇.小儿佝偻病骨碱性磷酸酶测定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0, 23 (6) :95.

[4]金允淑, 马虹.全凭静脉与吸入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 2007, 21 (2) :62~64.

[5]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J].中国期刊网, 2004, 8.

[6]秦刚天.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与教育[J].信天学院学报, 2005, 3.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