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卫星应急通信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卫星应急通信范文(精选11篇)

卫星应急通信 第1篇

1.1 卫星与地面固定网的融合应用

地面固定网主要包括公众电话交换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其中公众电话交换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是一个数字电话交换网络。它除了可以用来打语音电话, 还可以提供可视电话、数据通信、会议电视等业务。

卫星通信系统与公众电话交换网实现互连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通话和传真业务, 而与发展迅速的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 可以实现多媒体和信息共享功能。当发生重大地质灾害, 地面干线网络遭到严重毁坏无法满足通信需要时, 卫星通信系统就可以作为地面线路的备份连接, 实现地面通信的快速恢复, 确保信息畅通。

通常, 当某地发生突发情况通信瘫痪时, 技术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携带卫星移动电话终端 (如海事卫星、全球星) 到达事发现场, 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当地与外界的通信联系;条件允许时, 可将卫星车接入被损毁的地面固定网, 提供与公众电话交换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一样的通信功能;当用户两端相距较远, 中间地面有线线路损坏时, 卫星通信车在其间还可实现中转功能。

1.2 卫星与地面移动网的融合应用

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可分为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和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前者就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通信系统, 如我们手机用户最常用的GSM通信网、CDMA通信网等。后者是指专门用于应急指挥调试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灾害和突发事件来临时, 往往导致线缆和电力中断、话务堵塞、网络瘫痪等问题, 给救援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而将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相结合, 利用卫星链路中继代替易毁的线路, 回传地面移动电话的通信流量, 可以有效地提高应急能力和扩展系统覆盖范围, 及时弥补地面通信的不足。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在通信设施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中国联通很快在重灾区映秀镇开通了VSAT地面卫星通信站, 及时有效地恢复了移动通信业务。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专业无线指挥调试通信系统。具有快速呼叫建立的特点, 非常适合应急通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调度通信, 同时它还具有故障弱化、单站运行和终端之间的直通功能, 适合于在突发、恶劣的以及没有基础网络的场合下应用。在应急救灾现场, 同公众移动通信一样, 可利用卫星通信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接入核心网, 实现数据的回传以及与公网的互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集群通信系统除了可以提供语音服务之外, 在数据支持能力方面也不断提高, 在我国应急通信的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 卫星与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应用

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和险情, 大规模的应急和救援行动展开以后, 移动电话、便携终端以及卫星通信车已不能满足大量公众和救援通信的要求, 这就需要更大的宽带系统支持。

目前, 我国宽带通信业务主要是使用地面光缆传输来实现的, 而以光缆传输为支撑的宽带通信系统自身抗毁能力比较薄弱, 且修复难度较大, 难以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发挥作用, 这就需要将卫星无线传输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融合应用来实现无线宽带业务。

Wi MAX作为一种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它具有传输容量大、覆盖能力强、可靠性好、频谱利用率高等技术优势, 传输距离能达到50km, 并能在20MHz (兆赫兹) 信道带宽下, 支持高达75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光缆断损时承担回路的作用, 替代原有的有线连接方式, 来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借助卫星系统集成Wi MAX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功能。

其基本原理是:当用户无法利用原有的光缆传输方式上网时, 可在卫星通信车附近建立Wi MAX基站, 由基站将用户发来的语音、数据、视频等宽带信息传输至卫星车, 而后通过卫星链路传至互联网, 满足救灾指挥中心、新闻中心、疾控中心、医院等救援部门用户指挥决策、信息交流、新闻报道等业务需求。

2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 卫星通信逐渐向高频段、大容量、数字化、宽带化、业务综合化方向发展。卫星应急通信系统也将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 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应急方式。

(1) 综合业务宽带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应急通信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应该能够提供高传输速率, 具有语音、图像、实时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调度、定位等业务的综合性应急通信平台。

(2) 终端集成多样化。未来卫星应急通信, 无论是用户终端, 还是主要基站, 其设备的集成度、智能化、小型化、自适应化程度会更高, 维护及使用操作会更加简便。

(3) 应急联动一体化。具有通信、广播、导航、定位、气象、对地观测等多种卫星构成的天基系统, 将与地面的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宽带无线接入网、应急专用网络等融为一体, 从而构建成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会使我们应急通信保障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有效。

摘要:探讨了卫星与地面固定网、地面移动网及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应用的应急通信系统平台的构建方法, 指出了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系统论文 第2篇

【摘要】由于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极化隔离度指标下降,各站发射功率超标,卫星转发器处于长期功率饱和,严重影响转发器工作状况和寿命,本文研究对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功率调整的方法。及功率调整理论依据。从而改善C波段卫星网工作状况。

【关键词】民航TES系统;卫星通信;功率调整

1.电话调整方案

首先,选择一路具有ICM卡的CU板直接连接电话机,如无配置请提前准备,并确认电话号码。准备一根电话线与一部普通电话,将电话通过电话线与CU板“telco”相连。打开所在的TES卫星机箱电源,开启ODU电源。只开起该CU板所在的机箱,待该CU板上线,并显示数字“4”后,拨打网控卫星电话(号码为168(1、2)和166)。然后,由网控进行发射功率比较,指导标定功率。

2.发射调制波方案

(1)准备英文版操作系统的电脑笔记本和CU版监控线。(2)具体调整方案。打开cutunet软件,敲击showfolde(显示文件夹)按钮,选定frequency&power。(频率和功率)。发射频点是经过联络网络控制工程师获得分派的,而后将gainsettings(发射功率)应用默认设置。选择条目modula-tion&rate。Datarate选择19.2K。Modulation选择BPSK。FECrate选择1/2。选中scrambler&diff.encoder。选中TXenable。选中Qinvert。敲击OK按钮直至CU板上呈现“―/E.”交替出现为止,调整若不成功,需多次尝试。(CU3慢选APPLY后OK.)。

3.功率调整

调整功率需要调整地球站点室内和室外设立的衰减器,正常先调整室外ODU,而后微调各机架的室内衰减器。调整室内衰减器:地球站需要对每一组衰减器所属的机箱进行调整,衰减增大减小功率,衰减减小增大功率。调整室外衰减器:3.1agilisodu上下行衰减值的调动(1)AGILIS监控电缆的制作;(2)AGILISODU监控显示。3.2efdata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efdataODU监控电缆;(2)设置通信参数;(3)监控显示。3.3vitacom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vitacomodu监控电缆;(2)启动超级终端;(3)VITACOM超级终端的通信参数设置。终端仿真:DECVT-100。速率:9600bps。停止位:1。数据位:8。奇偶校验:无。流量控制:关闭。(4)VITACOMODU监控显示3.4V2ODU监控界面VSATUUtility―――RFM―――ConfigureRFM―――RFM。

4.接收功率调整

调整完发射功率后,需要对地球站的接收电平进行标较。以下方法对地球站接收电平的调整。首先,地面站把机箱的接收中频电缆连接到频谱分析仪,在频谱分析仪上电自检完成以后,频谱分析仪参数设置为以下:70.125MHz的中心频率,跨度SPAN为300kHz,RBW为3kHz,VBW为300Hz,而后调整接收到的信号电平衰减器在近68dBm。

5.调整结果功率调整的理论研究

5.1卫星通讯体系中的功率控制原理

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功率控制,是在用户通讯质量被保障的前提下,将发射功率降低,以削减系统干扰,提升系统容量。它是先对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价,然后改动发射功率来抵偿无线信道中的途径消耗和衰败,实现既保障通讯质量,又不会对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别的用户发生分外的影响。卫星通讯体系是一个功率受限体系的典范,用体系功率控制来保证卫星通讯体系正常工作,提升卫星通讯体系通讯容量,节约卫星通讯体系资源。功率控制算法主要从两个层次分析和研究。全局层次和局部层次。可以将功率控制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功率控制在卫星系统中的链路方向不同分为: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根据功率控制信息的获取方式分为:开环、闭环、外环。其中闭环又称为快速内环。开环功率控制是指发射端根据自身测量得到的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不需要接收端的反馈。开环功率控制控制在TD-LTE系统中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由于系统上下行链路在一个载频上传送,通过对导频信号的路径损耗估计。接收端可以对发送信号的路径进行准确估计。相应调整发送功率。开环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可描述为:Pnest(dBm)=Ploss(dB)+Pdes(dBm)其中Pnest(dBm)为开环功率控制调整后的终端发射功率。Ploss(dB)为测量得到的链路路径损耗。Pdes(dBm)为基站期望收到的`目标功率。开环功率控制不需要反馈信道。算法相对于闭环功率控制反应更灵敏。它可对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调整一步到位。即信道衰落多少节补偿多少。但是在深衰落的信道环境中,开环会使功率幅度调节过大产生误调。恶化系统性能。所以开环功率控制在目前的标准中仅在无线链路建立时使用。闭环功率控制是指需要发射端根据接收端送来的反馈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分为功率调节和功率判决两个部分。因此,功率调整的延迟较大。

5.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链路上行FDMA在云,雨,雪和雾影响的气候前提下,卫星接纳端的信号接纳电平具有很大变化,对上行信号的接收有很大影响。功率控制调整,由地球站和网控完成。网络控制检验上行信号的Eb/N0(信噪比),并且用专项使用信元方法及时向各个地球站广播,网络控制判断是否上行信号的接受Eb/N0(信噪比)高出阈值:阈值是一个窗口,确保接受Eb/N0(信噪比)在固定范围内的上行链路信号。如果接收Eb/N0值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适当减小其发射功率;如果Eb/N0值不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判断其是否小于(Eb/N0)min,如果Eb/N0值小于设定的(Eb/N0)min,则适当增加其发射功率,如果接收值在(Eb/N0)max和(Eb/N0)min之间就不对其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LET功率控制分析(论文).

卫星应急通信 第3篇

令业界关注的是,这两颗发射重量分别超过5.8吨和6.9吨的高功率重型通信卫星均由美国著名的卫星制造商劳拉空间系统公司设计及建造。其中,TerreStar1卫星是全球迄今发射的卫星中重量最大的商用同步通信卫星。

Proton—M火箭成功发射美国SirusFM5广播卫星

格林尼治时间2009年6月30日19时10分,一枚俄罗斯Proton—M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将搭载的美国SirusXM广播公司新一代专用广播卫星SirusFM5送上太空。火箭飞行大约9小时14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远地点35786公里、近地点4207公里、倾角22.9°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表明这次商业发射获得成功。提供这次服务的,是俄美合资的发射服务公司(ILS)。

这次发射,是ILS公司2009年第3次发射,也是Proton火箭第346次发射以及2009年第5次发射。ILS公司称,SirusFM5卫星是该公司用Proton火箭发射的第4颗SirusFM系列广播卫星,此前自2000年以来,SirusFM1、FM2、FM3卫星也均由ILS公司发射。不过,SirusFM5卫星是SirusFM星座中首颗地球同步轨道广播卫星,而前3颗卫星在高倾斜椭圆轨道(HEIO)上运行。

据劳拉公司介绍,SirusFM5卫星采用经太空考验、技术先进和可提供灵活及广泛应用的1300系列卫星平台,卫星总功率高达20KW(寿命终止时),发射重量5820公斤,在轨设计寿命15年。这颗高功率的广播卫星负载X波段上行链路和S波段下行链路有效载荷,并携带一台9米可展开式天线等先进的设备,可向汽车及其他小型移动装置进行高密度的信号传输。

在完成在轨测试后,SirusFM5卫星将在96°W轨位上服役,加入SirusFM星座,为美国及加拿大听众提供卫星广播服务。SirusFM广播公司表示,借助于SirusFM5卫星,将可以增补现有星座容量的不足,确保公司用户持续获得卫星音频广播的特别体验。另悉,由劳拉公司建造完成的SirusFM4卫星,现作为备份星存放在地面库房中。

总部设在纽约的SirusXM广播公司是2008年7月由Sirus卫星广播公司和XM卫星广播控股公司合并后组建的美国唯一的一家大型卫星广播公司,也是美国唯一的卫星音频娱乐广播服务运营商。目前,该公司通过SirusFM1、FM2、FM3、XM3、FM4五颗高功率通信卫星,为北美地区订户提供300多个数字广播频道,包括100%免费的商业音乐频道,主要的体育、新闻、谈话、喜剧、儿童、娱乐、交通、气象和数据频道等。2010年,SirusXM广播公司还将发射另一颗高功率广播卫星XM5。

据悉,ILS公司下一次发射将安排在8月初,届时,将由Proton火箭为香港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发射其新一代通信卫星Asiasat5。

Ariane 5ECA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移动通信卫星TerreStar1

格林尼治时间2009年7月1日17时52分,一枚欧洲Ariane 5ECA型大推力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起飞,将搭载的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TerreStar网络公司首颗移动通信卫星TerreStar1送上太空。火箭飞行约26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远地点35941公里、近地点249.9公里、倾角6.01°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表明Ariane 5ECA火箭这次商业发射获得成功。

这次发射,是Arianespace公司2009年的第3次发射以及Ariane系列火箭自1979年问世以来的第189次发射,也是Ariane 5型火箭的第45次发射和连续第31次成功发射。据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称,TerreStar1卫星是劳拉空间系统公司(SS/Loral)建造的第34颗由该公司发射的卫星,而TerreStar网络公司因此也成为该公司第29位新客户。

据称,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Reston市的TerreStar网络公司多年来一直在计划、创建一个横跨美国和加拿大,可靠、安全及适应性强的卫星地面一体化新型移动宽带网络,该移动网络将致力于在紧急状态下为政府机构、公共安全部门、农村社区和商业用户解决应急通信及事务持续性的需求,而TerreStar1卫星是这个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据介绍,TerreStar1卫星采用劳拉公司高功率的1300型卫星平台,在轨设计寿命超过15年。令业界关注的是,该卫星系统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

其一,卫星发射重量达6910公斤,超过2008年4月发射的美国首颗S波段移动通信卫星ICOGI的发射重量(6634公斤),从而成为全球迄今发射的重量最大的以及功率最大的商用同步通信卫星。

其二,卫星携带高功率的S波段(2GHz)有效载荷,并配置一台直径18米的可展开式S波段天线。这台天线的口径大大超过ICOGIP星及今年4月发射的欧洲首颗S波段移动通信卫星EutelsatW2A所配置的S波段天线(其口径均为12米),未来在轨展开后将如同一把巨伞,可承担把语音、数据及视频传输到大小如同智能手机的便携式移动装置的任务。

其三,卫星采用双向的基于地面的成形波束技术(GBBF)。这种技术是由劳拉公司与休斯网络系统公司共同研发,它使卫星经由地面网关处理,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形成数目不同的各自独立的S波段发送点波束和接收点波束,提供用户实际需要的卫星容量及带宽,从而能有效地分配频率及功率,进行灵活的动态管理。据称,ICOGI卫星已采用GBBF技术,而TerreStar1卫星利用这种技术可构建产生500多个点波束,其覆盖区域为美国大陆、加拿大、阿拉斯加、夏威夷、波多黎各及维尔京群岛。

其四,用户终端采用大小如同智能手机的卫星/地面双模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装置。由于TerreStar1卫星采用巨型天线及高功率S波段馈电天线阵和先进的CBBF技术,使用户终端装置实现了外观上的灵巧,其尺寸类似于市场上的常规手机,而且也看不到以前如砖块一样大的卫星手机上外观笨重的天线。在TerreStar1卫星成功发射的当天,TerreStar网络公司为媒体展示了首款可用于TerreStar天地一体化移动网络的双模手机。据介绍,这种全新的卫星/陆地一体化手机,平时可在TerreStar地面网络使用,一旦地面网络因为某种原因未能接通,手机就可以转换接通TerreStar卫星网络,直接进行卫星通信,从而确保北美地区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轻松方便地获得移动通信服务的无缝连接。

在完成在轨测试后,TerreStar1卫星未来将在111°W轨位上运行,预计在2009年底投入商业服务。分析家指出,届时随着这种全新的移动通信模式的推广及发展,北美地区将迎来天地一体化移动通信的新时代。

TerreStar网络公司是北美地区移动卫星业务(MSS)运营商之一,计划创建及运营北美地区的移动通信覆盖,利用包括手机的小型、轻质、薄型及便宜的手持终端装置分发移动业务。该公司构建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包括TerreStar1、TerreStar2卫星及一个辅助地面组件(ATC),其中TerreStar2卫星目前正由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建造,预计在2010年发射。

卫星通信与应急服务 第4篇

1 卫星通信的概述

卫星通信就是指人造地球卫星在反射或转发无线信号, 这些无线信号被应用于多个或两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地球站的定义主要是地球表面的无线电通信站, 而卫星通信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主要包含了在监测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收自发、通信电路灵活、通信质量高、覆盖面积大等等[1]。

2 应急服务的概述

在最近的几年内, 我国发生了很多起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 根据实践经验表明, 当灾害来临时, 平常的通信手段根本无法满足通信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 应当建立起应急服务的特殊通信机制, 一旦灾害发生时, 通信网络遭到损害时还可以通过多种通信方式组合的手段来实现通信能力, 以便于应急人员能够利用通线连接开展救援的工作[2]。应急的通信服务为各种紧急情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通信保障, 而它也具有时间和地点上的不确定性、业务紧急性、网络构建的快速性等特点。

应急通信服务和我们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并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它在具体的灾害服务活动中应该肩负起为突发事件提供通信服务、在战争中为国家提供应急保障的支持、以及为公用的通信网络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工作。

3 卫星通信在应急服务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凭借着其技术性能, 具备了很多优势, 主要体现在了覆盖区域广、不受时间和距离方面的限制、通信能力较强、灵活性能良好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 让卫星通信在应急服务中被广泛应用[3]。由于灾害和重大的安全事件多发生在地势复杂、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给应急服务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卫星通信则可以不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制约, 在应急服务中被用于大范围的搜救。

4 卫星通信和应急服务应用的实例

卫星通信被应用在了应急通信服务中,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地震造成了地面上的通信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时间汶川成为了信息孤岛, 外界无法准确了解到受灾情况, 无法开展救援工作, 在这样的条件下, 卫星通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实际救援中, 卫星电话成了外界联系灾区的重要联络方式, 利用卫星基站恢复了地面上的通信网络, 让媒体的直播车进入灾区, 让全国的人民了解到当时的真实情况。

在地震中, 汶川的通信网络被严重破坏, 造成了地面上的所有电信网络瘫痪, 几乎所有的通信方式在当地都无效, 这让现场的指挥工作也难以进行。当时的北斗一号卫星和海事卫星通信勇敢接受了挑战, 通过卫星的监测功能对汶川地震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覆盖, 利用视频、图像传输的渠道让全球都了解到灾区的状况, 为灾区在全球范围内引进物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的交通通信中心在地震发生后不久也与国际上的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为灾区争取到了将近两倍的救援物资。

同时, 通过卫星通信应用在应急通信服务中, 对地面上的网络也进行了灵活性、广泛覆盖性以及备份性的工作, 即使地面上没有通信设备、光纤设备, 也能通过卫星通信技术来实现视频、图像、语音的传输工作。

由此可见, 在发生重大的安全事件时或自然灾害时, 卫星通信都可以凭借着自身的优势, 广泛应用在应急服务中, 利用监测、数据传输等功能来对事故现场发挥出调度、指挥和通信的功能, 在特定的情况下, 通信卫星还是必不可少的现场抢救工具。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卫星通信的作用, 让它能够更好地为应急服务贡献更多的力量。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被应用在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中, 尤其是对于应急服务方面, 卫星通信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具体的安全事件发生后, 卫星通信和应急服务的合作, 也让我们看到了, 在具体的实践中, 必须要从实际出发, 对通信网络的设计要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分析, 并想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国家建立起专业的应急服务队伍, 并合理利用卫星通信技术, 即使在发生严重的事件时, 仍能保证通信的顺畅。

参考文献

[1]魏德邻.刍议卫星通信与应急通信互动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 2013, (04) :70.

[2]刘冬云.卫星通信与应急服务[J].数字通信世界, 2014, (01) :36-38.

[3]王晓辉.卫星应急通信与应急指挥系统对解决广域应急通信的作用[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02) :36.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第5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发展现状;概述

中图分类号:TN9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51-01

一、卫星通信概述

卫星通信是一种微波中继通信,作为中继站,与发、收信地球站共同组成卫星通信链路。

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固定业务的卫星系统(FSS),移动业务的卫星系统(MSS),和广播业务的卫星系统(BSS),它们的组成部分不全都是相同的。一般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阶段和地面阶段两个范围组成的,其中控制和管理卫星的检测站包含在空间段部分内。

卫星通信是指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或者地球站相互之间借助通信卫星转发器而进行传输的无线电通信,它主要涵盖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等四大领域。卫星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成就,也是航空航天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频带宽、稳定性灵活性强等优点。四十多年以来,它在国际国内通信、军事民用通信等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卫星通信网络是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传播无线电波的中继站,从而达到两个及其以上的地面站之间进行相互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也称为地球站,是指设置在在地球表面上的通信站点。通信卫星起到了一个传输无线电波的作用。卫星通信网络按照转发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和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处在低轨道运行时,相对地面站来说,需要进行远距离的实时的通信,这时除了采用延迟转发方式之外,同时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运行的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一般所指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二、国外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年来,国外的卫星通信技术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商业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新型质量高、功率大、寿命长的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仍然被包括波音、劳拉、洛马、阿尔卡特以及休斯等美国和欧洲的几大实力雄厚的卫星制造商所掌握。欧洲为了缩短与美国的差距,正在努力研制新一代的大型通信卫星平台阿尔法舱。俄罗斯则是通过与欧洲和日本的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大力推进本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毋庸置疑,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通信卫星技术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其通信卫星技术发展计划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军事、商业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技术先进的卫星产品。目前其通信卫星计划主要包括美国国防部的转型卫星通信系统(TSAT)计划、空军宽带填隙卫星(WGS)计划和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计划以及海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计划等。

在欧空局公布的未来通信卫星发展计划中,计划在2001-2010年间将逐步提高16-30kw的卫星比例,计划达到30%,而8-16kw的卫星比重达到40%,这些成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欧洲通信卫星向着超大功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俄罗斯于2006年公布了《俄联邦2006-2015年航天规划》,计划在这10年中,俄罗斯计划将与欧洲和日本联合建设并发射13颗通信卫星,其中的8颗则是属于快讯系列卫星。

在俄罗斯公布的一份关于俄罗斯通信业发展的报告中,俄罗斯的航天局对其未来10年(2010-2020年)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要掌握微波波段和光学波段技术进行相关项目;构建小型和中型卫星的低速率网络;宽带卫星通信利用大型卫星;在通信卫星上进行全部的信号处理;大力提高太阳电池的转化率。

三、国内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现代小卫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卫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的一些科技公司如中科院下属的所和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国内的许多大专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研究人员都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的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的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提出了初步设想,并进入了专题项目的研究阶段,有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编队卫星的跟踪切换技术,激光终端机、单片微波集成接收机等问题已在实验室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了,但这些与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的星间通信技术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取得的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04年4月19日,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并搭载了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纳星一号”。“试验卫星一号”主要用于资源测量和环境监控,它是我国成果研制的第一颗传输性立体的测绘小卫星。而“纳星一号”是我国研制的首颗纳型卫星主要用于研究开发纳型平台测试和进行航空航天的高技术演示。

由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部进行的“创新一号”卫星研究项目中,以星上计算机一体化设计、低轨小卫星扩频通信等关键问题的解决为重点,并进行低轨道小卫星之间数据通讯的关实验,以解决存储转发通信的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解决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编队飞行而进行的双星编队飞行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参考文献:

[1]熊群力,姜康林.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的星间通信[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4,30(1):1-8

[2]林来兴.发展我国小卫星星座和测控技术.飞行器测控学报[J].2000,19(3):17-22

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第6篇

1应急通信的认识

应急通信是一种在应对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通信系统。应急通信主要在下面的情况中发挥作用:

自然灾害:旱灾, 水灾, 泥石流, 地震, 火灾, 雷击等。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性疾病, 动物家禽疫情, 食品安全问题, 公共就餐区食物中毒事件等。

社会突发事件:交通事故, 环境污染, 工业企业危险物泄露, 住宅区火灾, 恐怖袭击等。

在这些自然与人为事故中, 都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危害, 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秩序。

2卫星应急通信的优势

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得益于20世纪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卫星通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效的进步, 发展至今已经处于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卫星通信的重要枢纽处在宇宙中, 不易受地球各种突发事故的影响, 信号覆盖范围广, 不受时间的限制, 全天运行, 传输速度快, 距离远, 通信成本低, 信号强, 可以将图像、音频等在很短的时间内, 快速的进行传输。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与科技的不断进步, 卫星通信的精准率也越来越高, 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应急通信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优势。

3常见的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3.1应用规划

FM-TDMA系统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卫星透明转发器的工作, 其参数的配置的灵活性较强。因此, 对于相同的通信网建设或者是任务保障来说, 其可行的配置方案会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方案,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种类的配置方案中, 其对应方案帧的效率也不尽相同, 这就决定了其对于通信卫星的占有也不完全相同。使用的规划就是要达到一个在保证任务需求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要找出出帧效率最高, 并且转发器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来说较高的系统配置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 在最终的确定阶段还应当结合地面站型的配置情况, 来最终确定配置方案。总之, 应当注意到以下的几点, 任务的需求、地球站的类型、相关的气象信息等。综合考虑, 确定最佳的配置方案十分重要。

3.2卫星通信机动便携站

卫星通信机动便携站是将便携站所覆盖的领域之内的各种信息利用卫星通信设施进行传输。优点是容量小, 机动性强, 可以随意移动, 甚为灵活。但是因为其自身的体积过小, 覆盖的通信范围小, 交通中断时不能方便的应急。

3.3卫星电话

可以使信息实时的传输与接收, 及时高效, 但是受到资源的限制, 卫星电话的用户数量很少, 就目前的科技条件而言, 尚且不能大范围的普及。

4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原则

就整体的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而言, 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到紧密的联系与科技的契合, 具备多样而实用的功能, 可以满足在不同环境不同事件的具体要求, 应对各种难度的问题。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要遵循在政府的主导下, 以应急通信为主要发展目标, 配置完整, 多位一体, 通信方式多样, 各通信部门密切联系的建设原则, 使整个通信系统的实用性与科技含量提高, 更好的做到应急通信中的各项工作。

5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具体应用

5.1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用

在我国,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是不可预估的, 也是不可控的。在灾害发生之后要及时开启应急预案。在发生地震的时候, 灾区的通信设施往往很容易受到破坏。极容易造成与外界的长时间失联。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地震发生之后, 卫星通信立马接受到灾区发生地震的消息, 并将信息综合整理之后实时报告送达给相应的部门, 国家紧急安排救援, 与此同时卫星通信也继续跟踪灾区的即时情况, 将灾区的具体情况及时上报, 做好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与联络工作。

5.2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具体应用

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对人类社会容易产生出各种不利影响。常见的问题有传染性疾病、动物家禽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不同于自然灾害, 公共卫生事件一般都是由于人类自身行为的不规范所造成的。在近些年, 中央一直在不断的加强对我国内陆省份的医疗系统与通信设施的建设。相比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的内陆省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与通信设施都比较落后, 如果发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 落后的设备体系使事件不能及时的处理, 也不能及时的得到发达地区的应援, 会使卫生事件的问题不断扩大。比如在一个西部城市发生了动物疫情, 通过卫星通信将实时疫情上报给国家, 相关部门根据疫情立马调度医疗卫生条件先进的省份提供人员与技术, 对疫情的控制做出部署, 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使疫情能得到控制, 而不至于继续扩散。

5.3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用

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主要包括刑事案件、恐怖袭击、群体踩踏等危害群众人身安全的事件。一般而言, 该类事件突发性强, 容易造成人员的伤亡与基础设施的破坏。比如在一个广场上举办节日活动的时候因为聚集群众人数众多而在人群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踩踏事件, 在广场附近的卫星通信地面站就可以将事故的现场环境进行识别与综合, 通过卫星链路将事故情况保送给有关部门, 部门立马开启应急预案, 安排人员对现场进行救援与控制, 避免事故的更大化。在此类事件中, 地面站与应急车一同发挥作用, 对事故具体情况实时监控与报送。

6结语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推进了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应急通信方面, 卫星通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要加大对卫星通信的建设, 提高其的实用性与科技含量, 使其能更好的为救援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树桐, 史军良.卫星通信车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 2014, (19) :48-49.

[2]邹建华.基于卫星通信的应急通信系统研究[J].通讯世界, 2015, (19) :72-73.

卫星应急通信 第7篇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 是个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近年来, 闽西北地区由于汛情引发的洪灾曾多次冲断光缆, 导致部分县、镇出现通信孤岛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2002年的建宁、2005年的泰宁、2006年永定培丰镇、2010年的顺昌等等。因此, 为了提高这些地区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先后在全省灾情较为严峻的9个县级分公司部署E-200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外围站, 在福建机动局大楼顶新建一套E-200系统中心站, 实现E1级别的卫星中继传输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升该地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确保通信全阻时党政军等重要部门抢险救灾工作的临时通信需求。

利用低成本卫星通信系统提供2M卫星中继, 目前在中国电信范围内尚属领先。这对于探讨多灾和偏远地区的对外应急中继传输问题, 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福建电信的工程技术人员凭着多年从事卫星通信技术的深厚通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综合考虑福建地区的气候条件、项目成本和传输质量要求等因素, 经过多次反复的卫星通信链路预算, 设计出具备E1信号传输能力的E-200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二、项目内容

E-200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是一个以地球同步卫星为中继的一点对多点2M数字信号传输系统, 它以福建机动通信局大楼为中心点, 向全省多点进行辐射。该系统依托福建机动通信局大楼顶的E-200中心站, 灾时能够同时将4个通信孤岛的固网程控交换机和C网超A类基站通过E-200系统提供的2M卫星中继接入到福州TSL3长途程控机房或相应的BSC, 确保重要用户的固定电话和手机的通信联络。

E-200系统于2007年6月份投入使用, 主要由E-200中心站和E-200外围站等两部分组成。

E-200中心站是整个E-200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核心所在, 各县级电信分公司的E-200外围站最终都需要通过E-200中心站接入到福州的TSL3 (省内长途局) 或相应的BSC, 实现“通信孤岛”地区的对外通信联络。目前, E-200中心站建在福建机动局大楼顶, 可以同时支持4个方向E-200外围站的接入。

目前, 在宁德的霞浦和柘荣, 三明的建宁和泰宁, 南平的建瓯、顺昌和光泽, 龙岩的长汀和连城等九个点俱已部署了E-200系统外围站。E-200外围站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了气候、成本和通信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保证在成本和可用度方面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

由于E-200外围站具有操作简单、开通快速的特点, 因此可以在通信全阻时短时间内快速投入使用, 极大地提高了闽西北地区的防汛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三、项目成效

2008年1月, 福建省南平、三明、龙岩等地部分县市遭遇持续雨雪天气, 冰雪成灾, 造成电力、交通受阻, 同时也给通信畅通带来极大的影响, 其中, 要数建宁县最为严重。1月2日, 建宁县的通信灾情骤然升级, 由于通信线路被覆冰树木及同路由广电和电力电杆压断致使建宁对外3个方向的光缆中继路由中的2个路由出现中断, 而往宁化方向的中继也出现闪告, 为此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网络运行维护部要求, 对建宁方向紧急启动了E-200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确保建宁分公司的应急通信保障的需要。福建机动局在接到省公司的指示后, 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通了建宁方向的E-200备份卫星电路, 做好随时将E-200电路投入实际运行的准备工作。该电路持续了一天时间, 直到建宁受损方向的中继路由修复, 才暂时关闭E-200系统。

2010年6月18日下午14:40左右, 接光泽电信分公司电话, 光泽濒临全阻的危险, 要求立即开通E-200系统。15:00左右, 接到已全阻的顺昌电信分公司通过移动公司手机打来的电话, 要求立即开通E-200系统。于是, 福建机动局立即行动起来, 分别于15:15和15:45开通光泽和顺昌的E-200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并双向互拨正常。之后的时间里, 根据灾情发展情况, 分别与泰宁、建宁、建瓯等电信分公司开通E-200系统, 并投入备用状态。而对全阻县局--顺昌方向的E-200系统直至第二天下午光缆修复后才关闭, 对顺昌的抢险救灾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面向应急救援的卫星通信应用研究 第8篇

跨区域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由应急指挥中心 (中心站) 和事故现场侧设备组成, 两者通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建立通信连接。事故现场侧由应急通信车 (车载站) 和现场采集设备 (编写站) 组成。应急指挥中心则由服务器、调度电话、视讯终端、视频拼接墙等组成, 完成调度和指挥的作用。如图1所示。

(1) 地面固定主站。应急指挥部建设一个VSAT卫星通信网络的地面主站, 主站的作用:一是通过卫星网管系统对车载站、便携站进行控制管理;二是提供卫星移动网与地面固定网之间的互联转接。

(2) 应急通信车。应急通信车由车辆、VSAT车载设备、海事卫星车载设备、无线图像传输系统、模拟集群系统、无线局域网设备等组成。通信车经VSAT卫星实现与主站之间、与便携站之间以及通信车相互之间的远程通信, 无线单兵、模拟集群、无线局域网用于提供通信车周边的语音、图像、数据等业务的近程接入。通信车还可实现远近程系统之间的转接, 以及远近程无线系统与地面有线系统之间的互联。

(3) 便携站。由主设备箱、天线箱、辅助设备箱以及便携发电机构成。便携站功能与通信车类似, 但为便于携带而有所简化, 没有集群电话、无线局域网等设备。在公共交通 (民航、铁路) 系统可用的情况下, 便携站比车载站更适合于远程快速布置。便携站的应用非常灵活, 既可以放置在前线指挥部作为卫星地面站使用, 实现远程卫星系统与地面有线系统之间的互联;也可利用普通车辆快速运至现场, 尤其是在交通不畅、通信车无法到达现场时, 利用越野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将便携站运抵现场, 作为远端移动站使用。

2 业务实现方式

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应用的范围很广, 凡是地面通信网或公用通信网无法覆盖或不能很好保障的情况下, 应急通信系统都可以发挥作用。在跨区域应急通信系统中, 需保证应急指挥部和灾难救援现场的通信, 下面以抢险救灾应用为例, 简要介绍语音、视频及数据业务的实现方式。

2.1 语音业务

在抢险救灾现场, 语音通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需求, 语音业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现场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话;另一个是解决现场人员拨打和接听系统电话或公网电话的问题。

现场工作人员之间的语音通话通过车载集群设备来解决, 每辆车的集群系统配置若干个信道, 同时可以满足救援人员之间互相通话。

一种途径是通过基于VSAT卫星通道的IP语音交换系统来实现。应急指挥部配置了一台软交换设备, 在每个车载及便携站配置了语音网关。由于VSAT卫星系统基于IP平台, 语音网关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普通电话信号与IP数据间的转换。在通信车上, 通过语音网关与集群设备间的连接, 还可以实现集群手台拨打或接听外线电话的功能, 实现了通信车在语音业务方面由点到面的覆盖。

现场人员拨打电话的另一种途径是利用海事卫星电话, 海事卫星电话的特点是不受天气限制, 在任何地区、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拨打电话, 特别是海事卫星车载设备可以实现动中通, 即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也可以拨打或接听电话, 海事卫星电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话路少、资费高。

2.2 视频业务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 视频业务的互通既可以使后方的领导和指挥人员直观地了解现场的情况, 也可以满足前线指挥部和现场工作人员参加电视会议的需求, 实现前后方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视频业务主要是通过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和会议电视设备来实现, 传输通道一般采用VSAT卫星通道。在国网主站配置基于H.3 2 3协议的M C U (M u lt i p oi n t C on t r ol Unit, 多点控制单元) , 主站的MCU接入应急救灾指挥中心电视系统;在车载站和便携站配置会议电视终端, 会议电视终端通过VSAT卫星通道接入主站的MCU, 这样, 车载站和便携站就相当于会议电视系统中的一个远端会场, 实现视频回传及参加电视会议。

抢险救灾现场的视频图像可以通过无线图像传输设备 (单兵) 、车顶可升降摄像头及车内摄像头采集获得。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可以将车辆无法到达的现场图像回传到通信车或便携站, 车顶摄像机可以采集车辆周围的视频图像, 车内摄像机或便携站配置的摄像机可用作现场人员参加电视会议使用。这些视频图像通过会议电视终端编码后, 利用卫星网络进行回传。

2.3 数据业务

抢险救灾现场的数据业务包括内网数据和外网数据。内网数据可分为现场灾害数据 (受灾情况统计及现场图片等) 和现场指挥办公的邮件、OA、Web浏览等;外网数据主要包括浏览Internet、收发外网邮件等。

在通信车周围, 利用无线局域网设备实现现场办公人员的无线数据接入。内网数据通过VSAT卫星通道, 经防火墙进行安全认证后接入到现场救援指挥中心。由于卫星传输的数据格式为IP包并支持TCP/IP协议, 因此数据业务的接入实现比较简单, 通过将卫星设备与救援指挥中心的信息网路由器进行连接即可实现。

3 消防卫星网中的应用

全国消防部队卫星通信网 (简称“消防卫星网”) 是指利用全国消防部队统一的卫星频率资源进行通信的若干个地球站组成的通信网。由部局中心站、总队分中心站及各移动站组成。部局中心站设在公安部消防局, 具备统一管理调配消防卫星网卫星频率资源、管控全网卫星通信设备、并与各总队分中心站和移动站实现综合业务通信的卫星通信地球站。总队分中心站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 在部局中心站的网管控制下实现与辖区内移动站之间综合业务通信的卫星通信地球站。移动站在部局中心站的网管控制下, 与部局中心站或总队分中心站实现综合业务通信的移动卫星地球站。包括车载式卫星地球站 (以下简称“车载站”) 和可搬移式卫星地球站 (以下简称“便携站”) 。消防卫星网采用Ku频段。消防卫星网采用FDMA/DAMA/d SCPC卫星通信技术体制, 具备网络管理、动态组网及按需动态分配带宽等功能。消防卫星网基于IP协议的通信标准, 所有的业务终端及基带传输设备采用基于IP的通信标准。

消防卫星网应能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 实现星状网络、网状单跳网络和混合网络的不同组网模式, 信息的汇集中心为部局中心站或总队分中心站。

部局中心站的VMS网管控制信令和需单播、组播的业务数据通过DVB载波和TDM载波同时发出。总队分中心站和不需要跟踪TDM载波实现自动跟踪卫星的动中通车载站、静中通车载站、便携站应通过IRD接收DVB载波。需要跟踪TDM载波才能实现自动跟踪卫星的动中通车载站应通过调制解调器的解调通道接收TDM载波。所有卫星地球站发往部局中心站VMS的切换请求和地球站的状态信息先通过调制解调器的调制通道回传STDMA载波传输, 建立网管管理通路。当自动入网注册完成后, 调制解调器的调制通道可用于传输SCPC/MCPC业务。部局中心站VMS根据业务类型和流量, 动态分配卫星带宽和调度卫星电路。部局中心站能通过调制解调器分别与总队分中心站、车载站或便携站的调制解调器建立双向SCPC/MCPC载波, 构建分中心站和移动站到部局中心站的星状网链路。车载站或便携站发射的SCPC/MCPC载波, 应能由总队分中心站和部局中心站同时接收, 实现“一发多收”工作模式。通信业务完成后, 所有卫星地球站由SCPC/MCPC模式切换回STDMA模式, 并释放卫星带宽。公安消防部队卫星电话通信网主要用于普通通信手段无法正常通信的情况下, 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同一运营商的卫星电话之间可以通过卫星转发实现网内互通, 也可通过关口站与地面通信网相连接, 实现卫星电话与固定/移动电话的互通。目前, 各总队已配的卫星电话大部分是海事卫星和铱星, 为保障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多个单位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各部队之间的应急通信, 建议各总队选用海事卫星电话或铱星卫星电话, 并在总队范围内实现统一。

目前, 不同运营商的卫星电话之间无法实现“星对星”互通, 在实际通信中可视情况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互通。

(1) 通过通信组网管理设备实现互通。当卫星电话需要与不同网络的另一部卫星电话通信时, 可以选择拨打通信组网管理设备中的同网络的卫星电话、移动/固定电话, 通过综合语音接入及交换设备转接, 向另一网络的卫星电话进行拨号, 完成互相通信。

(2) 通过指挥中心电话交换机实现互通。在灾害现场的基础通信设施损毁、中断的情况下, 卫星电话需要与不同网络的另一部卫星电话通信时, 可拨打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电话交换机话务台, 通过人工转接 (需设置用户汇接出局允许参数) 或电话自动预呼系统自动转接 (需加装软硬件设备) 实现互通。采用此方式转接时, 还可以在电话交换机中设置缩略虚拟号, 并与卫星电话号码捆绑, 实现卫星电话号码缩位呼叫简化拨号操作。

4 结语

卫星通信具有以下突出特点:覆盖区域大, 通信距离远;较地面网络相比, 受自然灾害破坏小;可扩容性好, 组网灵活且有独立性;点对多点通信能力强;终端设备结构紧凑, 移动性强, 便于灵活调用;环境要求低, 安装方便;通信时延较大, 受天气影响较大;宽带通信成本较高。卫星通信不依赖于地面固定基础设施, 在灾难事故救援中 (如地震、飓风、海啸等) 能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能提供语音、图像和数据的通信在跨区域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卫星通信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面向应急救援的卫星通信应用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探讨了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进而分析了业务实现方式, 后给出了消防卫星网中的应用,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急救援,业务实现,卫星通信

参考文献

[1]李健.构建江西电力应急通信系统思路的探讨[J].江西电力, 2010 (3) .

[2]王芳.IPSTAR卫星通信系统在“森林草原防火快速处置”中的应用[J].卫星与网络, 2008 (10) .

[3]高章平, 田海静.应急通信发展现状与对策[J].信息通信, 2011 (4) .

[4]徐建军, 陈晓明.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在黄河防汛中的应用[J].光盘技术, 2008 (5) .

卫星应急通信 第9篇

关键词:应急卫星通信车,卫星网络,紧急事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重大紧急事件的处理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重大事件的突发性较强, 事前较难预见, 增加了其处理难度,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 我国已经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我国幅员辽阔, 各种灾难和重大事件时有发生, 使得我国针对其进行紧急应对能力的提升显得十分紧迫。

1 应急卫星通信指挥车概述

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对, 使得应急卫星通信指挥车需求量大幅度上涨。尤其是我国在经历了四川地震以及奥运会之后, 更多人认识到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 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性, 针对这种情况, 有关部门调动一切资源, 对事件的信息进行了解, 指挥现场, 进行人员的调度。针对现场的最新资讯进行掌握, 都会对事件的应对产生一种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1]。

想要在重大事件中发挥较为明显的作用, 其要具备一定的特定。统一管理性必须要相对较强, 一部性能良好的通信指挥车应该能够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指挥, 围绕指挥中心, 在多种网络的辅助下, 朝着二级调度方向发展, 能够将事发现场的信息较快地传输回指挥中心。当参与调度的两个方面在进行指挥的过程中相距较远, 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协同调度。通信系统由多种形式组成, 将图像、语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相应的传送, 使得各种功能得以实现, 可以语音指挥、视频会议等功能[2]。

2 应急卫星通信车多种卫星网络共用难题应对程序

2.1 应对模式以及接口不一致

通信车中的卫星调制解调器等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常常面对这种状况, 无法实现多设备之间的互相连通, 使得其工作进程受到阻碍。调制解调器能够实现通信车与卫星的连接, 能够确保通信车在应用的过程中具备传播信息高效、快速的特点。在对其进行生产的过程中, 生产厂家对其进行固定生产的过程中都是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 国家也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 导致其在现实应用的过程中不能使用线路进行连接[3]。

2.2 数据储存

通信车中的存储设备大多都能够实现多种网络的通用, 但是仍然存在少于设备无法实现连通, 致使信息无法达到共享的目的, 主要涉及的方面为微机以及硬盘录像机等设备。当前的卫星调制解调器等方面的传输协议都是IP。各种设备之间都能够在交换机的辅助下实现信息交换, 使得存在的隔阂被消除。

3 应急卫星通信车多种卫星网络共用方案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 使得研究流程具备简便的特点, 将通信车共用的网络数量设定为两个, 如此便可以为顺利地实现研究目的。将共同连接的设备定位为硬盘录像机, 两种网络之间共用供电系统、音频系统等设备, 在进行现实的信息存储的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进, 确保其能够在实现连接互用。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天线作为两个网络连接的枢纽, 两个网络中的合路器以及频谱仪等设备通过固定线路进行连接, 按照与之相关的电力知识、物理知识以及网络知识通过交换机上的网线实现两个网络的全面连接, 确保两个网络的各种功能可以实现共通。在连通的同时, 为了确保两者之间的独立性, 需安装负责连通以及切断网络连接的开关, 使其能够实现很好的互通和需要单独应对紧急事件的现实需求。

在实现连接的基础上, 还要确保连接能够在一定的范围表现较为稳定, 如此便需要针对现实情况将不能实现连通的设备进行分割, 确保在网络进行连通的时候仅有一台硬盘录像机在进行工作, 由于网络实现了连通仅需要一台硬盘录像机便能够实现对网络的控制, 一旦两台同时工作容易发生较为危险状况, 同时使两台设备受到损坏。

针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可知, 对两个网络进行连接的开关设置需要运用手动形式, 而且在硬盘录像机的使用上, 对不能连通的设备进行隔离, 对于能够连通的设备要确保其使用顺序上具备先后, 不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应用。

网络一旦实现连通, 能够共用的设备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各项参数保持一致, 确保工作协调顺利进展, 但是这种情况下, 无法实现自动化的修改, 只能在操作人员的手动调整下完成。这种情形也为网络连通留下了改进空间, 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设计相应的操作系统实现网络连接的自动化。

4 总结

随着社会进步, 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因此, 必须建立起能够符合现实状况的应急指挥系统, 可以将现场的各种信息以各种形式进行传递, 确保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有效的应对, 针对这种状况, 应急通讯指挥车能够实现连通使用, 进而发挥更加强大的应急指挥功能, 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毅麟.美军“动中通”卫星及其地面终端[J].中国航天.2010 (04) ::15-116.

[2]李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进展研究[J].科技信息.2010 (05) :115-117.

卫星应急通信 第10篇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1月14日17时32分,定点于太平洋地区174°E轨位运行的国际804卫星(Intelsat 804,简称 IS-804),因其电能系统意外出现异常,致使卫星彻底、永久报废。Intelsat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共同研究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此次突然故障。此前,Intelsat公司Americas-7卫星在2004年11月28日曾经失去信号,但是约一周后服务就已恢复。至此,从去年11月底至今年1月中旬,在不到两个月内,国际通信卫星有限公司两度出现卫星故障。

国际804卫星发射于1997年,采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7000系列卫星星体,主要负责为南太平洋地区用户提供通信和广播服务,约有80个用户。这颗运行仅7年的卫星突然失效,已导致南太平洋地区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以及部分南极地带的通信中断,给当地居民造成极大不便,而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东亚、越南等国的某些通信服务,也因此部分受阻。

Intelsat有限公司首席执行总裁康尼.库尔曼(Conny Kullman)说,“卫星失效对我们来说是极其罕有的事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对客户的服务”。他表示,Intelsat公司将对IS-804卫星覆盖区域的用户负责,确保Intelsat系列卫星对亚太地区的覆盖。据悉,Intelsat公司将利用其它覆盖太平洋地区的卫星的替换容量,为原先IS-804卫星的用户提供后备服务。IS-804卫星价值约7300万美元,但未上保险。

此前在2004年11月28日出现故障的Americas-7(简称IA-7)卫星,购自美国劳拉天网公司,采用劳拉公司1300型卫星平台,自1999年9月发射升空后在129°W轨位运行,覆盖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夏威夷、加拿大、中美洲及部分南美洲。Intelsat公司在12月10日曾宣布,同样由劳拉公司建造的Americas-8(简称IA-8)卫星将取消原定12月17日的发射计划,延期至完成IA-7卫星故障的技术调查报告完成后再安排发射。

Intelsat公司的发言人卡茨表示,IS-804与 IA-7 卫星先后出现故障,但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系,这是因为IS-804与 IA-7卫星分别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及劳拉公司建造,这两颗卫星的设计并不相同。卡茨宣称在Intelsat公司的卫星群中还有另外三颗卫星与IS-804卫星设计相似,目前它们都在正常运行。

另悉,根据2004年12月22日Intelsat公司发表的通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已正式批准私营投资集团Zeus公司收购该公司的业务。这表明Intelsat公司出售的交易已在2004年底完成。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2005年度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等单位可申请接收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范围的通知

2004年12月30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发出《广电总局关于2005年度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等单位可申请接收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范围的通知》,通知说,根据《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国家广电总局令第27号),批准31个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在2005年度内可继续供国内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等单位申请接收。

批准有效期为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在此期间,31个境外卫星电视频道,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境外卫星电视平台加密定向传送(鑫诺1号卫星,110.5°E),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独家代理其落地所有相关事宜,并统一定向发放国家广电总局境外卫星电视平台专用解码器。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广电行政部门审核或年检批准持有《接收卫星传送的境外电视节目许可证》的国内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等单位,其接收的境外节目范围限于上述31套节目,信号来源限于国家广电总局境外卫星电视平台。

1、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2、家庭影院亚洲频道(HBO)

3、CINEMAX亚洲频道(CINEMAX)

4、全国广播公司亚太财经频道(CNBC Asia Pacific)

5、全球音乐电视台中文频道(MTV Mandarin)

6、国家地理亚洲频道(NGCAsia)

7、卫视国际电影台(STAR MOVIE INT′L)

8、娱乐体育节目网亚洲频道(ESPN)

9、[V]音乐台(Channel [V])

10、卫视体育台(Star Sports)

11、索尼动作影视娱乐频道(AXN)

12、探索亚洲频道(DISCOVERY)

13、贺曼娱乐电视网电影台(HALLMARK)

14、英国广播公司世界频道(BBC WORLD)

15、日本广播协会收费娱乐电视频道(NHK WORLD PREMIUM)

16、凤凰卫视电影台

17、凤凰卫视中文台

18、香港无线八频道(TVB8)

19、香港无线星河频道(TVB GALAX)

20、香港世界网络频道(NOW)

21、澳亚卫视中文台

22、法国电视5台(TV5)

23、凤凰卫视资讯台(PHOENIX INFONEWS CHANNEL)

24、彭博财经电视亚太频道(BLOOMBERG)

25、星空卫视(XING KONG WEI SHI)

26、欧亚体育新闻台(EUROSPORTSNEWS)

27、华娱卫视(CETV)

28、新知台(HORIZON CHANNEL)

29、香港阳光文化频道(阳光卫视)

30、马来西亚天映频道(CELESTIAL MOVIES)

31、新加坡亚洲新闻频道(CHANNEL NEWSASIA)

德国网络电视引发版权纠纷

1月底,通过互联网实现电视节目共享的技术将面世。2002年,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免费音乐共享的美国纳普斯特(napster)公司曾因输掉版权官司而不得不宣布倒闭。3年后的今天,拥有相似技术的德国“网络天空”公司也将面临同样的官司。

2002年盐湖城奥运会期间,德国一位软件工程师和几个朋友聚在电脑前,想通过网络观看开幕式的现场直播,但他们和其他网迷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网络正忙”的错误信息不停地跳出来,在无数次的点击和长时间的等待之后,他们决定放弃通过互联网观看节目。但这位软件工程师很快就将这个困扰无数网民的问题定为他的研究对象,立即投入了对电视节目共享软件的开发。

3年后,这位工程师的“网络天空” 公司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种网络服务,人们可以免费收看各种电视节目,随心所欲地分享彼此的视频节目,而播出的节目只有5-10秒钟的时滞。不过,对于各个电视广播公司来说,这并不是个好消息。德国的广播电视公司早已盯上“网络天空”的一举一动,美国、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对此事也表示十分关注。《新闻周刊》的文章称,“网络天空”对有版权的节目进行公开交易的行为将引发新一轮的法庭之争。

“网络天空”与电视广播公司的对抗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网络天空”就曾推出一种可以自动跳过电视广告的设备,这种设备销量相当不错,但也因此触怒了德国最大的电视台,从此就开始了为期5年的法庭对峙,2003年的夏天“网络天空”赢得了这场官司。

已经有了应诉经验的“网络天空”在电视节目共享软件开发上避开了一些容易招惹麻烦的环节。这种技术不是使用自己的服务器散布视频数据,而是将其推给了各个终端用户。这样,随着用户的增多,散布的路径也在增多。“网络天空”还能让每个用户成为一个“广播电视公司”,他们只要将自己的视频文件上载到网站上,其他人就可以免费在线观看了。与纳普斯特网站不同的是,“网络天空”只允许用户传播视频节目,不允许随意互换文件。因为纳普斯特网站被诉侵权的一个方面就是:纳普斯特在上传和下载音乐时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散布权”。

“网络天空”的网站上有这样一个免责声明:付费电视只能在网络许可的情况下才能互换,并需持有这些节目的许可证。但德国唯一的全国性付费电视台———首播有限电视台却认为,光有免责声明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是,“网络天空”是否将会转播有版权的电视节目,如果会,那么在没有特许权的情况下,“网络天空”的行为就是违法的。但“网络天空”认为公司并没有参与散布,因此版权问题与该公司无关。

卫星应急通信 第11篇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应急平台。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2007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对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内容和建设任务分工等提出要求,明确了建设的实施思路,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注重内容、讲求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进行建设。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包括国务院应急平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应急平台,20个有应急职能的部门应急平台和100个部门值班系统。它是一个规模庞大、系统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介绍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概念及其对卫星通信系统技术要求,归纳了应急平台的技术指标和方案,仅作参考。

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概念

1.平台体系结构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包括专业应急指挥系统),以及依托中心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和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

省级应急平台在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地市级和县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综合协调、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异地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并能够向国务院应急平台提供数据、图像、资料等。

部门应急平台针对本部门或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应急处置等应急管理需要,建设并完善本系统专业应急平台,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重点完成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并能够向国务院应急平台提供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等信息。

根据需要,国务院、省级(含市地)和部门应急平台等可与同级军队(武警)应急平台互联,国务院和部门应急平台可与国际应急机构联接。其示意图见图1。^

2,总体功能要求和基本构成

建设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中心,以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通过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相互协同、有序应对,满足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各级应急平台主要由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报与发布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法规与标准规范等组成,见图2。

3.应急通信系统

由图2可知,应急通信系统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基础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通信系统支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时话音、数据、视频等传输。充分利用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公众与专用通信网络、有线与无线通信资源,实现与各级应急平台间以及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现场间的信息传输,尤其与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互联,确保应急处置时通信联络的安全、畅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保障应急处置人员的通话优先权。

应急通信系统主要由电话调度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组成。其示意图见图3。

三、卫星通讯系统技术要求

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应急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要求如下:新建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在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成之前使用过渡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可根据需要配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卫星移动便携式通信终端,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通话和数据、图片传送。

1.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1)系统功用:主要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国务院应急平台和部门、省级应急平台与现场移动应急平台间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图像信号的传送。

(2)业务频段:采用覆盖中国的固定通信业务静止轨道卫星为星源,业务频段为Ku频段,其上行频率为14000MHz~14500MHz,下行频率为12250MHz~12750MHz。为了避免雨衰引起通信中断,辅以C频段作备份。

(3)系统组成:Ku频段由北京主控站、上海备份主控站和另29个省(市、自治区)固定站,全国7个大区中心各1套的动中通车载移动站,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各1套的静中通车载移动站和各2套便携站组成。C频段由北京主控站、上海备份主控站和全国7个大区中心各2套的便携站组成。

(4)网络结构:宽带VSAT卫星通信网的拓扑以树型结构为主、网状结构为辅的混合网络结构(见图4)。局部地区(如某个省)应急通信时,要求便携站之间或者便携站与车载站之间构成卫星链路,形成局部子网。

(5)功能和性能要求

⊙全国主控站、各省(市、自治区)固定站、便携站统一组网,支持动中通、静中通移动平台接入,实现卫星通信网络与地面网络间有效互通和备份。

⊙在各级应急平台之间,能以VoIP形式实现话音通信业务、数据传输和数据广播业务,以及电视会议、图像传输和图像点播、多播、广播业务。

⊙以VoIP形式语音通信实现单跳,系统具有内置回音抵消功能,通话质量达到长途电话质量要求。

⊙各级应急平台之间的IP数据传输速率可变。

⊙支持基于H.264编码的IP视频会议、图像传输和图像多播业务。每路图像的传输速率为384kb/s~1024kb/s,高清图像传输业务每路传输速率为1Mb/s~2Mb/s,图像分辨率为4CIF以上。

⊙用IP技术实现话音和视频业务时,系统具有实时图像和话音传输的QoS能力。

⊙卫星固定站的网络带宽不小于4Mb/s,大型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移动站的网络带宽不小于2Mb/s,中型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移动站的网络带宽不小于1Mb/s,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卫星便携站网络带宽不小于384kb/s。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带宽能力不小于36MHz。

⊙主控站与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在99.8%以上;移动站与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在99.5%以上。

⊙卫星地面主控站、固定站、移动站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E1接口,以实现数据和图像的接入。卫星地面便携站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2线电话接口等。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配置相应网管系统,以实现网络配置管理、卫星资源管理、业务状态监测、权限设置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网管系统采用标准和通用的网络管理协议,便于系统的维护升级以及与其他相关网管系统的接口和通信。(6)引用标准

⊙YD5050-2005《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

⊙YD/T 5028-2005《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T)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T 1513-2006《农村VSAT卫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要求》。

2.过渡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在北京建设Ku频段卫星关口站,关口站应充分利用运营商北京机动通信局的现有地面站资源:远端站以国务院及各省新建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站为主,以机动通信局卫星通信车为辅;远端站与关口站之间点对点通信。过渡期应充分利用省和部门已有卫星资源以及地面站,省和部门经过地面网络将现场信息传送至国务院应急平台。过渡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

功能和性能要求:

⊙支持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的话本期IGITCW关注音、数据、视频图像双向传送。

⊙可提供省级应急平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之间的备份路由。

⊙可根据过渡期应急通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及扩充。

⊙系统采用Ku频段。

⊙日常网络带宽应达到2Mb/s,可接入1个移动应急平台。

⊙应急网络带宽应达到6Mb/s,可接入3个移动应急平台(或2个移动应急平台接入和1条备份链路)。

⊙关口站应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E1接口接入地面网络。

3.卫星移动通信电话系统

国家和省级应急平台可根据需要配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卫星移动便携式和手持式通信终端(手机),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通话和数据、图片传送。波束覆盖我国可提供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的卫星通信系统有海事卫星系统、Thuraya卫星系统、全球星系统和铱星系统等。图6为这些系统典型的用户手机,图7为便携式终端。

四、结束语

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研发和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工程,自2006年底启动以来已取得显著成绩。据报导,由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联合其他单位共同进行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系统与装备研究、集成和应用”科技研发项目已经完成,并已获我国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6月13日至17日,由中国联通牵头,来自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及工信部系统等14名专家组成的测试小组,在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对其总承的全国公用应急宽带VSAT网工程(即新建的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主控站/固定站设备进行了厂验。在航天恒星云岗站搭建1个主控站、2个省级固定站,并租用亚太-2R卫星转发器资源进行了地面和上星的测试和演示,最终顺利完成了测试小组确定的41项现场测试/演示项目。其中包括IP电话、视频会议、BoD、业务QoS、专用网管等功能演示。

参考文献见www.dcw.org.cn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