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微血管功能障碍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微血管功能障碍(精选10篇)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1篇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功能障碍,坎地沙坦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冠脉再通治疗后仍可能存在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心肌未能达到有效的再灌注。心肌组织无再流可引起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并导致心力衰竭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1]。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微血管完整性破坏、微血管痉挛和中性粒细胞栓塞,从而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并最终出现心肌无再流[2,3]。近年来,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 blocker,ARB)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受到关注[4],但目前ARB对心肌I/R微血管影响的相关报道仍较少。坎地沙坦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结合的强度大约是氯沙坦的20倍,是厄贝沙坦的3倍。药物预处理通过药物刺激或模仿机体内源性抗损伤能力保护I/R损伤心肌。此外,药物治疗应该在微循环障碍出现之前或作用不明显时使用,否则药物无法进入远端微血管而无法发挥有效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给予不同剂量坎地沙坦预处理,观察坎地沙坦对兔心肌I/R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坎地沙坦由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提供,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测试盒、考马斯亮兰蛋白定量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e NOS)一抗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SupervisionTMT鼠/兔-HRP广谱二抗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实验模型及分组

4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0~2.5 kg,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心肌I/R模型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0.5 mg/kg)、坎地沙坦中剂量组(2.5 mg/kg)、坎地沙坦高剂量组(5.0 mg/kg)[5,6,7],每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每日5 m L生理盐水灌胃1次;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药物溶于5 m L生理盐水,每日灌胃给药1次;共2周。2周后假手术组左前降支只穿线不结扎,观察420 min;其余各组左前降支结扎60 min后,再灌注360 min。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结扎线以下心肌组织颜色变暗;再灌时局部组织充血,出现ST段回落,判断模型成功。

1.3 微血管形态的观察、微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数及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的计算

实验终点处死动物后,迅速切下心尖以上缺血梗死区心肌组织,冰生理盐水洗净后,置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12 h,常规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低倍镜下确定心肌梗死区。高倍镜下(400)取梗死边缘区及中央区的心外膜下、中层和心内膜下心肌共6个视野,观察微血管的形态并计数微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总数,取平均值。每个心脏标本随机取4张切片,每张切片在高倍镜(400)下于梗死区随机取8个视野,共32个视野,计算有心肌出血灶视野的百分数[8]。

1.4 心肌组织NO的测定

取缺血梗死区心肌组织0.5 g,加入0.86%冰生理盐水5 m L,机器匀浆后制备成10%心肌匀浆液,取匀浆液离心取上清液贮存于-20℃冰箱。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应用721型分光光度仪测定心肌NO2-/NO3-的含量,间接反映心肌NO含量。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组织上清液蛋白含量。

1.5 免疫组化检测心肌e NOS的表达

取缺血梗死区心肌组织,Elivision二步法进行e 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德国DMR+Q550病理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计量分析。随机从每张切片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和中部采集5个区域,分别测量每视野阳性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取均值,计算心肌组织中e NOS的表达量。

1.6 透射电镜观察心肌毛细血管

取缺血梗死区约1 mm1 mm1 mm心肌组织,经2.5%戊二醛前固定,1%饿酸后固定,乙醇系列脱水,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及柠檬酸铅双重染色,日立H-5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

1.7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表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正态分布、样本之间方差齐的数据,采用参数统计分析(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样本之间方差不齐的数据,则采用非参数统计(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微血管腔形态观察、微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数及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

HE染色,400倍光镜下显示微血管,血管壁平滑肌包绕完整连续、管腔规则者为微动脉,管腔不规则且管壁平滑肌连续有中断者为微静脉,假手术组:微动(静)脉完整,管腔内未见中性粒细胞;模型组:微动(静)脉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异常黏附聚集,堵塞管腔,微静脉部分中性粒细胞迁移至血管外;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微动(静)脉内见少量中性粒细胞黏附,未堵塞管腔(见图1)。假手术组微血管腔内未见中性粒细胞,基本无心肌灶性出血;与模型组比较,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微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数、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1),坎地沙坦各剂量组随着给药剂量增加而微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数、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减少,提示呈剂量依赖性(见附表)。

2.2 各组心肌组织NO2-/NO3-的含量

模型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心肌NO2-/NO3-的含量均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心肌NO2-/NO3-的含量均增加(P<0.01),坎地沙坦各剂量组随着给药剂量增加心肌NO2-/NO3-的含量增加,提示呈剂量依赖性(见附表)。

2.3 各组心肌组织e NOS蛋白表达

棕黄色染色为阳性细胞颗粒,e NOS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图像分析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假手术组心肌e NOS表达水平较高,模型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心肌e NOS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心肌e NOS表达均增加(P<0.01),坎地沙坦各剂量组随着给药剂量增加心肌e NOS表达升高,提示呈剂量依赖性(见附表,图2)。

注:A:假手术组微动脉;B:模型组微动脉;C:坎地沙坦低剂量组微动脉;D:坎地沙坦中剂量组微动脉;E:坎地沙坦高剂量组微动脉;F:假手术组微静脉;G:模型组微静脉;H:坎地沙坦低剂量组微静脉;I:坎地沙坦中剂量组微静脉;J:坎地沙坦高剂量组微静脉

2.4 各组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

假手术组:腔面质膜有少量微绒毛,基膜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管腔通畅,管腔内可见红细胞。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损伤,核染质边聚,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并凸向管腔内,管径变小,管腔狭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核染质边聚,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程度较模型组减轻(见图3)。

A:假手术组;B:模型组;C:坎地沙坦低剂量组;D:坎地沙坦中剂量组;E:坎地沙坦高剂量组

注:1)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2)与模型组比较,P<0.01

A:假手术组;B:模型组;C:坎地沙坦低剂量组;D:坎地沙坦中剂量组;E:坎地沙坦高剂量组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I/R后心肌组织e NOS表达减少,NO含量降低;给予坎地沙坦预处理可上调e NOS的表达,升高NO的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心肌I/R损伤过程的进展,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不断加重,e NOS表达也相应迅速下降,这可能由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导致e NOS的合成减少[9]。BARSOTTI A等人研究证实,ARB可诱导I/R心肌组织e NOS m RNA的表达上调[10],本研究的结果与之相似。e NOS是合成产生血管内皮细胞内NO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e NOS来源的NO具有舒张心血管,抑制白细胞浸润和血小板的凝聚作用[11]。

本研究观察到I/R后心肌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一系列表现,包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心肌微血管完整性破坏致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增高,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异常黏附聚集堵塞微血管腔等。给予坎地沙坦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现象,可缓解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减少心肌灶性出血,抑制中性粒细胞异常黏附聚集,缓解血管腔堵塞,并呈剂量依赖性。推测其可能机制为:第一,损伤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形,凸向管腔,使管径变小,这些突起可能阻塞了毛细血管腔,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恢复并直接导致灌注缺损[2]。坎地沙坦上调e NOS的表达,致使血管内皮细胞内NO的合成增多,NO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缓解内皮细胞肿胀,使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减轻[12,13]。第二,I/R后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高,提示心肌微血管完整性破坏后继发了出血。坎地沙坦上调e NOS的表达,心肌e NOS来源的NO在保护内皮功能的基础上,对I/R后心肌微血管完整性也有保护作用。因此,减少了心肌灶性出血[8]。第三,心肌I/R诱导炎症反应,增加黏附分子表达,诱导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异常黏附聚集,堵塞管腔,中性粒细胞迁移至血管外,浸润心肌组织[14,15,16]。坎地沙坦上调e NOS的表达,通过增加NO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聚集,缓解微血管堵塞[11,17]。

下肢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第2篇

一、体位疗法 早期患者床上健肢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前臂旋前,腕关节前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不能自行翻身者,每2h由他人辅助翻身1次;能自行翻身者,双足撑床,头转向翻身侧,向两侧摆动并翻身,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二、下肢各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

在开始被动活动之前可先对无力的或长期制动的肌群如髋外展肌群,由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轻揉按摩和轻拍,并点按相关的穴位如环跳、阳陵泉等使之逐步适应之后再活动,在被动活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则对疼痛部位施以穴位点按或轻揉,帮助缓解疼痛后,再完成关节与肌肉的全范围活动。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如下肢的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三、针灸按摩疗法患者平卧,于患肢对侧头顶部取运动区上、中部,感觉区;下肢取患者的环跳、足三里、悬钟、内庭(透陷谷)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穴进针,持续快速捻转手法,使患肢有酸胀或发热感为度,留针30min。取针后在患肢采取提拿、滚、推、搓等手法从下至上进行推拿5遍,关节采用伸屈、运、拉等手法。

四、体位变化训练

床头抬高30°坐位,患者承受的最长时间超过30min后,隔天床头再增高10°再训练,直到能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

五、单腿搭桥训练

健侧下肢抬起,脚离开床面、膝关节伸展、维持患足单脚支撑的搭桥动作,再将健侧膝关节屈曲放在患腿上。旁恩说本训练可解除健侧代偿,强化患侧下肢的控制能力。

六、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

A、辅助患者坐起的方法:患者仰卧,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并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至床边。护理人员立于患者健侧,将手从患者头下插至患侧肩胛骨部,将患者头部置于前臂,一手抬患侧肩胛骨部,另一手将下肢向床边移动,利用双手的合力完成患者的体位变化。

B、从健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健侧在下方的侧卧位,然后用健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动作。

C、从患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患侧在下放的侧卧位,利用健侧手掌及患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如困难,可辅助完成。

七、从坐位到立位的训练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3篇

2008年3月18日来自纽约的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前列腺疾病预警机构日前报告了两项关于勃起功能障碍(英文简称ED)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相关性的最新研究,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勃起功能障碍不仅会影响性生活的质量,并且是反映全身健康,特别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

共有4000名男性参加了勃起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约50%的人在过去的一个月内存在勃起功能障碍或服用过治疗药物。研究表明,勃起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存在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勃起功能障碍是血管功能病变的一个直接的生殖器局部表现。

勃起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存在相关性,这种现象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并且随年龄的增加会进一步恶化。但由于近年来三者的发病年龄都有年轻化趋势,导致彼此相关性更加突出地表现在40~49岁的男性。在这部分人群中,没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男性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概率为31%,而男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概率为52%,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男性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概率则高达73%。

研究者还表示,勃起功能障碍与未达到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或血糖水平升高等糖尿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还与代谢综合征的出现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症候群,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

研究二:ED是心血管疾病的警报

另一项研究表明,勃起功能障碍还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意外的警报信号。这项研究共有19000人参与,年龄均在55岁以上。研究的最初目的是观察某种具有减小前列腺体积作用(减少双氢睾酮生成)的药物对前列腺癌的预防作用。但是对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中既往没有勃起功能障碍或心血管疾病的4247人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随访5年后,他们中有57%的人出现了勃起功能障碍;随访7年后,发病率上升到了65%。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伴有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加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要比其他不伴有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高出25%左右。

已明确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勃起功能障碍很可能和吸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一样,都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种。如果发现患有勃起功能障碍,那么绝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个人生活问题,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提醒医生对你的心血管情况进行检查,需要的话及时进行治疗。

治疗ED药与心血管健康

有研究证明,目前常用的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艾力达(即伐地那非)具有良好的心血管安全性,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常性交所需活动强度的能力无影响。另一项研究显示,艾力达疗效很高,且无论患者是否接受降压治疗,均可良好耐受,心率等生理指标未出现显著性的改变。当然,所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PDE5抑制剂,例如伟哥(最初曾被用作心血管病药)等都对心血管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药物不能与治疗心绞痛的硝酸酯类药物同时服用。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4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从我科出院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66例, 其中男90例, 女76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5.82岁。入院时经头颅CT检查, 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19例, 脑梗死121例, 脑血栓形成26例。所有患者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肢体、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 但无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听力交流障碍。其中Barthel指数≥60分的24例、40~60分的64例、≤40分的78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出院时功能障碍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1.2.1“电话回访登记本”的完善:

两组患者出院前均由责任护士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将出院患者资料详细填写在回访登记本上。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时间、出院时间、治疗转归、最后诊断、带药情况、联系电话、回访时间、存在问题。两组均增加出院时及回访时功能障碍的情况、ADL评分、患者家庭护理的主要成员等。

1.2.2 回访时间和次数:

对照组按以往的出院后第1周由客户中心回访, 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分别由科室进行电话回访1次, 每次15~20min, 回访时间为每日的15:00~17:00。观察组改为:第1个月内每周回访1次, 第2个月、第3个月无特殊情况每2周回访1次, 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每月回访1次, 均由科室回访, 回访时间为每日的9:00~12:00和15:00~17:00。如有特殊, 依实际情况增加或更改回访时间和次数。

1.2.3 回访内容: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对其进行病情、服药、饮食、休息、运动、环境、心理、功能锻炼、复诊、与主管医生联系情况的回访。观察组患者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和细化功能锻炼的具体内容:如患者平卧、健侧卧、患侧卧的良肢位的摆放, 患肢被动按摩、被动运动的方法、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 主动运动及生活活动训练的步骤、方法。吞咽功能障碍者如何进行面部运动、舌的活动, 吞咽动作的训练、进食的训练。语言障碍者如何通过电视、报纸、收音机等指导患者发音, 如何创造和利用机会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等。同时强化患者及家属坚持有效功能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功能锻炼方法、技巧的掌握情况、执行情况、功能锻炼的具体内容及遵医行为等。

1.3 观察指标

(1) 患者家庭自我护理能力。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用“是”或“不是”进行回答, 以百分比表示。 (2) 出院6个月后Barthel指数比较。ADL评定选用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BI) [2]计分法, 内容:进食、修饰、如厕、穿衣、上楼梯、洗澡、转移 (床-椅) 、活动 (步行) 、排便控制等10项内容, 每项得分0~15分不等, 总分100分, >60分为良, 生活基本或完全自理;40~60分为中, 生活需协助或部分依赖;<40分为差, 生活严重依赖或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数据经整理核对, 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审核, 将审核后的数据转入Excel及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归纳及分析处理, 采用χ2检验及非参数轶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随访结果

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家庭自我护理能力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见表1、表2。

注:Z=-3.253, P=0.001。

3 讨论

“电话回访登记本”和回访内容的完善可更全面地了解患者出院时及回访时的情况, 详细了解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对功能锻炼方法、技巧的掌握及执行情况、功能锻炼的具体内容等, 从而对患者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 根据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宣教、指导和强化, 从而促进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 使患者的家庭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提高, Barthel指数得到提升, 保证了患者的延续性护理质量。回访时间的改变提高了回访电话的接听率, 增加了有效回访的次数, 为有效指导、监督和强化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提供了机会。同时根据脑血管意外功能障碍恢复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的3~6个月, 将回访次数由常规的第1周由客户中心回访, 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分别由科室进行电话回访1次;改为第1个月内每周回访1次, 第2个月、第3个月无特殊情况每2周回访1次, 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每月回访1次;如有特殊, 依实际情况增加或更改回访时间和次数, 并均由科室回访。这样可充分利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指导、监督和强化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有效地促进功能恢复, 使患者Barthel指数得到提升, 达到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 患者往往在住院期间能保持较高的依从性, 而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依从性逐渐降低[3], 影响治疗进程及疾病预后。通过改进电话回访可更详细、更及时了解患者是否遵医服药、运动、功能锻炼、作息、饮食、复查等, 根据不足之处及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 强化其遵医意识、监督其遵医行为,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有效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和家庭自我护理能力。

出院患者的回访服务是为切实落实以患者为中心, 将院内健康教育延伸至院外, 从而使患者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康复、避免复发的目的而实施的一项人性化护理措施[4,5], 而对于脑血管意外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抓住发病后3~6个月内的最佳康复时期, 切实有效地落实好电话回访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电话回访工作的不断改进, 也是创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具体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改进电话回访方式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将16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ADL评分及家庭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回访方式, 观察组在回访方式上改进了回访时间、次数、内容、患者信息登记等内容。结果:对两组患者家庭自我护理能力和ADL评分分析,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进电话回访方式能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和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电话回访,脑血管意外,功能障碍,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薛磊, 范建中.高压氧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相关指标的动态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 (5) :400.

[2]顾斌芳, 潘仁龙, 金文秀, 等.醒脑静对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 (8) :686-687.

[3]王志明, 林玉琼, 谭风华.电话随访对提高出院患者遵医行为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8) :43-44.

[4]刘应美.出院电话回访在基层医院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5) :337.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5篇

【关键词】 纳洛酮;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2-02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1],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表现为意识以及肢体运动感染障碍,严重者易导致患者死亡。急性脑血管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公众健康。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的责任。本文以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符合研究条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朦胧、嗜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6±52岁),其中脑栓塞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5例;13例为轻度,26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71±48)岁,其中脑栓塞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7例;14例为轻度,27例为中度,5例为重度;排除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引起应激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结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保证患者静卧休息,侧卧防舌后坠,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意识状态、记忆力以及言语功能,注意其眼球运动的位置是否存在偏斜。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每4个小时1次,严密观察患者的昏迷程度,根据瞳孔的大小、形态、眼底视乳头水肿情况来确定患者脑组织损伤情况及颅内压。对照组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给予减轻脑水肿、降颅压等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溶解血栓等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纳洛酮(国药准字H20084149,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3㎎/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0ml,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d后,用药量改为48mg/kg,7d为一个疗程。

维持患者水和电解质平衡,限制钠盐摄入量,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治疗3d后进行鼻饲饮食,胃管注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高烧者用冰袋降温;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的患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进行通腑化痰;采用理疗、体疗以及针刺等综合疗法,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言语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参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体征变化等指标,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个等级(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且意识清醒;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意识清醒但伴痴呆;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未见改善或加重且伴意识障碍。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肾损害、肝脏损伤等[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率696%、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率478%、总有效率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3例存在轻度的恶心、呕吐情况,无肾损害、肝脏损伤出现,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伴发有意识障碍时[3-4],会刺激垂体释放β-内啡肽,而β-内啡肽会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分泌,降低血压水平,进而抑制患者呼吸;另一方面,其毒性还可抑制神经感觉传导,导致脑水肿、加重脑缺血情况。据相关研究报道[5],对急性脑血管昏迷者使用纳洛酮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著降低。

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其本身并无药物活性,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阿片类受体亲和力,因此可抑制各类阿片受体。相关研究表明[6],纳洛酮具有促醒效果,对患者脑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本组实验中,我们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积极干预措施:由于意识障碍者易并发肺部疾病,因此要对患者实施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的干预方法;治疗前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治疗后,对患者的饮食以及并发症进行护理;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7],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行通腑化痰治疗。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与王会林等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中所得数据基本吻合[8],在此也验证上述研究者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促进作用。治疗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掌握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症状危急多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诊断病情。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对降低疾病危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丙东,郑小龙.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意识障碍20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37(9):1183-1185.

[2]朱昌荣.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84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22(15):108.

[3]吴建国,钟国球.黄芪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03):133-134.

[4]柳艳丽.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护理分析[J].医学检验,2012,33(7):73-75.

[5]薛文清,魏嘉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21(7):425-426.

[6]王彦华.饮食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4):330-339.

[7]杨芳侠,孙凤云,翟乃会.脑血管病180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1(4):63-64.

[8]王会林,张莉,韩月珍.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85-86.

【摘 要】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加纳洛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96%、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率478%、总有效率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掌握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十分重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 纳洛酮;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2-02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1],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表现为意识以及肢体运动感染障碍,严重者易导致患者死亡。急性脑血管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公众健康。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的责任。本文以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符合研究条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朦胧、嗜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6±52岁),其中脑栓塞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5例;13例为轻度,26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71±48)岁,其中脑栓塞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7例;14例为轻度,27例为中度,5例为重度;排除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引起应激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结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保证患者静卧休息,侧卧防舌后坠,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意识状态、记忆力以及言语功能,注意其眼球运动的位置是否存在偏斜。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每4个小时1次,严密观察患者的昏迷程度,根据瞳孔的大小、形态、眼底视乳头水肿情况来确定患者脑组织损伤情况及颅内压。对照组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给予减轻脑水肿、降颅压等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溶解血栓等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纳洛酮(国药准字H20084149,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3㎎/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0ml,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d后,用药量改为48mg/kg,7d为一个疗程。

维持患者水和电解质平衡,限制钠盐摄入量,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治疗3d后进行鼻饲饮食,胃管注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高烧者用冰袋降温;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的患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进行通腑化痰;采用理疗、体疗以及针刺等综合疗法,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言语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参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体征变化等指标,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个等级(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且意识清醒;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意识清醒但伴痴呆;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未见改善或加重且伴意识障碍。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肾损害、肝脏损伤等[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率696%、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率478%、总有效率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3例存在轻度的恶心、呕吐情况,无肾损害、肝脏损伤出现,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伴发有意识障碍时[3-4],会刺激垂体释放β-内啡肽,而β-内啡肽会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分泌,降低血压水平,进而抑制患者呼吸;另一方面,其毒性还可抑制神经感觉传导,导致脑水肿、加重脑缺血情况。据相关研究报道[5],对急性脑血管昏迷者使用纳洛酮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著降低。

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其本身并无药物活性,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阿片类受体亲和力,因此可抑制各类阿片受体。相关研究表明[6],纳洛酮具有促醒效果,对患者脑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本组实验中,我们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积极干预措施:由于意识障碍者易并发肺部疾病,因此要对患者实施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的干预方法;治疗前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治疗后,对患者的饮食以及并发症进行护理;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7],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行通腑化痰治疗。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与王会林等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中所得数据基本吻合[8],在此也验证上述研究者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促进作用。治疗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掌握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症状危急多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诊断病情。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对降低疾病危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丙东,郑小龙.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意识障碍20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37(9):1183-1185.

[2]朱昌荣.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84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22(15):108.

[3]吴建国,钟国球.黄芪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03):133-134.

[4]柳艳丽.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护理分析[J].医学检验,2012,33(7):73-75.

[5]薛文清,魏嘉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21(7):425-426.

[6]王彦华.饮食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4):330-339.

[7]杨芳侠,孙凤云,翟乃会.脑血管病180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1(4):63-64.

[8]王会林,张莉,韩月珍.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85-86.

【摘 要】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加纳洛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96%、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率478%、总有效率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掌握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十分重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 纳洛酮;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2-02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1],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表现为意识以及肢体运动感染障碍,严重者易导致患者死亡。急性脑血管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公众健康。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的责任。本文以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9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符合研究条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朦胧、嗜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6±52岁),其中脑栓塞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5例;13例为轻度,26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71±48)岁,其中脑栓塞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7例;14例为轻度,27例为中度,5例为重度;排除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引起应激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结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保证患者静卧休息,侧卧防舌后坠,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意识状态、记忆力以及言语功能,注意其眼球运动的位置是否存在偏斜。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每4个小时1次,严密观察患者的昏迷程度,根据瞳孔的大小、形态、眼底视乳头水肿情况来确定患者脑组织损伤情况及颅内压。对照组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给予减轻脑水肿、降颅压等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溶解血栓等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纳洛酮(国药准字H20084149,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3㎎/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0ml,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d后,用药量改为48mg/kg,7d为一个疗程。

维持患者水和电解质平衡,限制钠盐摄入量,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治疗3d后进行鼻饲饮食,胃管注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高烧者用冰袋降温;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的患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进行通腑化痰;采用理疗、体疗以及针刺等综合疗法,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言语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参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体征变化等指标,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个等级(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且意识清醒;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意识清醒但伴痴呆;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未见改善或加重且伴意识障碍。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肾损害、肝脏损伤等[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率696%、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率478%、总有效率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3例存在轻度的恶心、呕吐情况,无肾损害、肝脏损伤出现,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伴发有意识障碍时[3-4],会刺激垂体释放β-内啡肽,而β-内啡肽会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分泌,降低血压水平,进而抑制患者呼吸;另一方面,其毒性还可抑制神经感觉传导,导致脑水肿、加重脑缺血情况。据相关研究报道[5],对急性脑血管昏迷者使用纳洛酮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著降低。

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其本身并无药物活性,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阿片类受体亲和力,因此可抑制各类阿片受体。相关研究表明[6],纳洛酮具有促醒效果,对患者脑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本组实验中,我们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积极干预措施:由于意识障碍者易并发肺部疾病,因此要对患者实施维持呼吸道畅通,间断给予吸氧的干预方法;治疗前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观察其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治疗后,对患者的饮食以及并发症进行护理;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7],对烦躁不安,大便不通者采用大黄、番泻叶等行通腑化痰治疗。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5%与对照组1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与王会林等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中所得数据基本吻合[8],在此也验证上述研究者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促进作用。治疗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掌握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症状危急多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诊断病情。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对降低疾病危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丙东,郑小龙.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意识障碍20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37(9):1183-1185.

[2]朱昌荣.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84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22(15):108.

[3]吴建国,钟国球.黄芪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03):133-134.

[4]柳艳丽.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护理分析[J].医学检验,2012,33(7):73-75.

[5]薛文清,魏嘉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21(7):425-426.

[6]王彦华.饮食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4):330-339.

[7]杨芳侠,孙凤云,翟乃会.脑血管病180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1(4):63-64.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6篇

选择2005-12~2007-12在吉林大学医学部、大庆市人民医院、吉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60例脑梗塞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160例分为针刺组42例, 男22例, 女20例;脑出血18例, 脑梗塞24例;病程 (3±1.25) 天, 鼻饲29例。冰疗组38例, 男20例, 女18例;脑出血16例, 脑梗塞22例;病程 (4±0.17) 天, 鼻饲17例。仪器组37例, 男21例, 女16例;脑出血19例, 脑梗塞18例;病程 (2±2.32) 天, 鼻饲23例。药物组43例, 男23例, 女20例;脑出血24例, 脑梗塞29例;病程 (3±1.07) 天, 鼻饲20例。各组间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治疗。 (1) 针刺组:取廉泉、天突、风池、通里穴。廉泉穴向舌根方向进针, 得气将针退到皮下再向左、右45°角分别进针1.5寸, 得气后出针;风池穴向对侧鼻尖方向进针1~1.5寸;天突穴先沿胸骨柄上缘进针0.2~0.3寸, 然后将针急转直下沿胸骨后壁进针1~1.5寸, 不留针。 (2) 冰疗组:采用自制的3cm3cm的大棉棒, 消毒后蘸上生理盐水冰冻, 对口唇、舌、腭弓、咽后壁进行冰刺激, 每次30分钟。 (3) 仪器组:选用德国PHYISOMED的言语治疗仪, 低频模式, 治疗电极分别放在甲状软骨两侧和第7颈椎下, 每次治疗30分钟。 (4) 药物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以上治疗均以12次为1疗程, 休息2~3天进行下1个疗程, 以两个疗程为观察期。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

3 治疗结果

依据文献[2]进行评定。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4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吞咽功能, 但针刺组和冰刺激组疗效明显好于药物组 (P<0.05) , 仪器组次之。

4 讨论

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吞咽障碍 (dysphagia) 是由于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障碍, 导致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障碍, 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从临床治疗观察看, 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 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当两侧病变表现假性球麻痹状态时, 障碍表现在准备期和口腔期, 吞咽反射迟钝, 当进食流食时, 控制力差易引起误吸、呛咳, 此时药物治疗效果远不如冰疗组、针刺组和仪器组。

冰刺激主要是刺激软腭和咽部, 增加其感觉输入, 从而增加其咽部的敏感性, 兴奋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 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 树突侧枝长芽, 重建神经功能网络, 实现功能重组[3];吞咽言语治疗仪的目的是通过脉冲刺激麻痹的神经纤维和肌肉, 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得以缓解, 提高吞咽动作的协调性, 使运动和传感系统的脑细胞再生、重组, 同时保养肌肉, 防止长期不用而萎缩, 使声音和肌肉动力领域敏感性得到保养和改善;针刺作为一种刺激手段可直接刺激咽部和喉部的肌肉, 促进神经介质的释放[4], 从而增加感觉的传入, 增强局部肌肉的收缩能力, 因此, 较其他方法更快。通过临床观察延髓部位病变较大时, 不论那种方法在1个月内收效均不明显, 两种以上的方法综合治疗往往比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好。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 (吞咽功能障碍的评定) .华夏出版社, 2005:530.

[3]南登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7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作者医院2009-01-2010-02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8例, 其中男36例 (52.9%) , 女32例 (47.1%) ,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55±2.1) 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 (7.35%) , 初中36例 (52.9%) , 高中21例 (30.9%) , 大学7例 (10.3%) 。糖尿病诊断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

排除阿尔茨海默病、有相关神经精神病史 (如抑郁症史等) 、既往明确有脑卒中病史、有其他引起中枢神经损伤的严重内科疾病史 (如肿瘤、明显肝肾功能损伤、CO中毒、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等) 、酗酒史。

1.2 方法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是由Nasreddine等[2]编制的轻度认知缺损筛查工具, 由解恒革翻译的MOCA中文版, 包括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注意、语言流畅、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等8方面的认知评估, 共计30分, 如受试者受教育年限小于12年则在测试结果上加1分, 得分≥26为正常。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 [3]包括定向、记忆、计算、语言、视空间、运用及注意等方面的测试, 共30个条目, 总分30分, 根据不同文化水平划定判断标准, 文盲组≤17分, 小学组≤20分, 中学或以上组≤24分判断为认知功能受损。为避免文化水平差异过于明显, 此研究对象均为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研究人员接受专门培训。在同一环境安静条件下严格遵守指导语和时间, 同时采用中文版MOCA及MMSE进行测试。为避免两种量表的相互干扰, 将两量表的条目混合后进行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应用χ2检验与一致性检验比较量表的效能。各变量间相关分析用单因素相关分析。所有数据和组间数据差别显著性检验用方差分析进行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诊断结果 (见表1)

68例患者中采用MOCA量表检测认知功能受损者45例 (66.1%) , 采用MMSE量表检测认知功能受损者3例 (4.4%) , 通过χ2检验, 两种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通过Kappa检验, 两种量表的一致性较低, Kappa值=0.071, P>0.05。

2.2 不同文化水平、年龄、性别的MOCA得分

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在控制年龄、性别二因素后, 不同学历水平患者的MoCA得分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进一步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显示高中与大学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初中、小学与高中、大学有显著差异 (P<0.05) ;在控制文化、性别因素后, 不同年龄阶段 (40岁-55岁, 56岁-70岁, ) 的MoCA得分有显著差异 (P<0.05) , 年龄越大, 得分越低。在控制文化、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的MOCA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 。方差齐性。

3 讨论

目前糖尿病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 导致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这可能是由于血糖增高时蛋白糖化过程加强, 不可逆糖化终末产物产生过多, 糖化终末产物的生成使蛋白质的结构、理化特性和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所致[4]。本研究结果应用MOCA量表评估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高达58.8%, 说明糖尿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而MMSE评估为认知功能障碍比例仅为 (2.1%) , 造成两种量表的一致性较低的原因可能是MOCA量表涉及多方面的认知领域, 包括注意与集中、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力、定向力等, 评估较全面, 故对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检测有较好的敏感性[5], 可以早期发现异常。而MMSE对高级语言功能测试偏简单、涵盖认知领域少, 着重检测中重度认知功能障, 对早期VCI敏感性较低。

MOCA得分值与文化程度及年龄密切相关, 和性别因素影响不大, 反映了认知受文化程度和年龄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中, 文化水平越高, MOCA得分值相应增加, 反之得分下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中与大学无显著差异, 初中、小学与高中、大学有显著差异。这与传统的MMSE文化分层的研究报道是一致的。年龄因素中, 随着年龄的增加, MOCA得分值下降, 有的研究认为认知水平不仅和文化、年龄水平密切相关, 同时也受职业和性别的影响, 本研究中性别因素对MoCA得分无显著影响, 由于本次样本有限, 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总之, 认知功能损害与长期的血管损害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由于糖尿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而影响大脑认知功能, 甚至发生痴呆,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应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监测, 而MOCA量表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本研究显示中文版的MoCA在糖尿病的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应用MOCA量表早期发现VCI, 及时合理干预, 不仅可以减少VCI的危害, 也可降低卒中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01-2010-02我院糖尿病患者68例, 同时给予MOCA量表和MMSE量表测定。结果 68例患者中采用MOCA量表检测认知功能受损者45例 (66.1%) , 采用MMSE量表检测认知功能受损者3例 (4.4%) , 两种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通过Kappa检验, 两种量表的一致性较低, Kappa值=0.071, 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应用MOCA量表能帮助临床早期诊断, 及时干预, 预防认知功能损害的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MOCA

参考文献

[1]Debeng D, Amelang M, Hasselbach P, et al.Diabet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elderly women and men[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6, 20 (4) :238-245.

[2]Nasreddine ZS, Phillips NA, Bedirian V.The Monh-eal Cognitive Assessmcnt, MoCA:a brief screening tool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 Am Geriatr Soc, 2005;53 (4) :695-699.

[3]彭丹涛, 许贤豪, 刘江红, 等.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检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应用探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2:187-190.

[4]Toth C, Martinez J, Zochodne DW.RAGE, diabetes, and the nervous system[J].Curt Mol Med, 2007;7 (8) :766-776.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8篇

1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关系

中医学关于血瘀证的认识涉及多方面内容, 可归结为内结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离经之血为血瘀和久病入络致瘀等。血瘀证的发生在于血与脉的功能障碍及与自我调节紊乱密切相关。中医之“脉”与现代医学之“血管内皮”虽不能等同, 但较之其他脏腑组织有更大的相关性。EC既有促栓促凝作能, 也有抗栓抗凝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EC表面不会形成血栓, 这是因为正常EC具有抗栓抗凝的缘故。“血”的概念在中西医之间是大致相通的, 它主要是指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因此, 血瘀证诊断的实验室客观指标基本都是血液循环的相关指标, 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观察及血管阻塞等7个方面来评价。这些客观指标都涉及到血管、血液和血流及其相互间的作用[1]。

林桂永等[2]发现冠心病血瘀证病人存在内皮功能障碍, 反映内皮功能障碍的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P-选择素等分泌明显增高, 证明EC黏附分子含量增加与气滞血瘀相关。余运贤等[3]通过对73例急性脑梗死血瘀证病人的研究, 发现内皮素 (ET) 、一氧化氮 (NO) 的比例失调是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之一, 并且ET/NO可作为衡量血瘀证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王奇等[4]通过研究血瘀证兔模型发现EC抗凝与纤溶功能障碍在血瘀证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陈利国等[5] 发现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下降可能与EC内游离钙浓度升高有关。大量的研究表明, 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为血瘀证的实质。

2 活血化瘀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2.1 调节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血管内皮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 其分泌的活性物质中最为重要的是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DERF) 和内皮源性收缩因子 (DECF) 。孙宜萍等[6]在研究7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发现, 有活血作用的红花组治疗后血浆ET明显下降。张旭等[7]认为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物血清可降低脂多糖 (LPS) 所致NO与ET的升高, 从而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血瘀证。王奇等[8]在探讨血府逐瘀汤对用血瘀证兔模型血清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中发现, 血瘀血清组的ET和NO含量都明显升高, 而血瘀加中药血清组的ET和NO含量未有明显改变。可见血府逐瘀汤能调节内皮细胞ET/ NO的释放平衡作用, 对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 黏附分子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如黏附分子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与活化、炎症、血栓形成、肿瘤转移等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陈利国等[9]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 的影响, 结果补阳还五汤能显著降低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高表达。胡小勤等[10]发现具有温经活血作用的生化汤能显著降低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2.2 抗脂质氧化损伤作用

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之一, 氧自由基可与多价饱和脂肪酸作用, 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 产生大量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 , 进一步损害生物膜;SOD是机体自由基的防御系统的主要酶, SOD的多少反映组织细胞抗自由基氧化损害的能力。诸玉芳等[11]研究发现丹参药物血清可升高SOD的活性, 并降低MDA的水平, 从而拮抗脂多糖诱导HUVEC凋亡。张子新等[12]将通心络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的家兔, 发现家兔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 说明通心络能调整和改善内皮功能。庄小梅[13] 研究发现, 高血压病人降压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方, 能显著降低血浆LOP和升高SOD, 改善氧自由基代谢紊乱。梁日欣等[14]观察了血府逐瘀汤中药对川芎和赤芍合用及川芎、赤芍单用对大鼠高脂血症降脂、抗氧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两者合用血清中MDA活性降低, 可见两药在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 产生了协同作用。

2.3 抗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作用是指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和止血功能, 内皮细胞受损后抗血栓形成作用减弱、消失, 以及凝血过程的充分表达, 启动了病理血栓形成, 参与多种与血管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 因此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作用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于海鹰等[15]用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制剂 (QDTMT) 能显著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大鼠血浆vWF活性和血栓素B2 (TXB2) 的水平, 显著升高AT-Ⅲ活性, 6-酮-前列腺素1α (6-Keto-PGF1α) 水平和6-Keto-PGF1α/TXB2比值, 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QDTMT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功能和减低止血功能。赵建宏等[16]研究发现, 益气活血中药组较模型组大鼠对纤溶系统影响显著, 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活性, 使活性型t-PA的百分比升高, 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活性, 提示该复方有一定的增强纤溶作用或者含有直接纤溶的成分。并可促进VEC合成释放前列环素 (PGI2) , 使Tmax降低。

2.4 干预内皮细胞的凋亡

在生理状态下, EC的增殖和凋亡率是相对恒定的, 当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作用于细胞时, 其分裂、增殖会受到抑制, 凋亡率也会相应增高。龚婕宁等[17]用大肠杆菌内毒素造成HUVEC的凋亡模型, 发现养阴药与活血药同用可促进HUVEC在损伤条件下的增殖, 并且能显著降低HUVEC的凋亡率。雷燕等[18]发现活血补血中药当归单用或合用黄芪均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 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的数目, 尤以复方作用显著。

2.5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

血管内皮作为血管壁和血流之间的屏障, 具有选择性通透功能, 当屏障功能减弱时, 血液中的脂质易渗入血管壁, 造成血管的粥样硬化。杨海贤等[19]观察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灌服活血化瘀药后肺微血管超微结构显著好转, 内皮细胞厚度极明显减小 (P<0.01) , 肺微血管通透性指数 (PMPI) 较模型组均有明显的增加, 说明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吴大正等[20]应用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测量方法, 发现水蛭素抑制凝血酶所致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增高。

3 结 语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9篇

1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构成血管壁和管腔循环血液中成分之间的物理屏障,同时也维持血管稳态,促进物质转运及白细胞的跨壁转运。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维持血管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调控因子,包括调节血管张力和血液凝固性,调控免疫反应,控制血管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生理条件下,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s,PGI),血栓调节蛋白,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白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调节血管收缩与舒张。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指内皮细胞在病理状态下(如高血脂、氧自由基、吸烟、高血流切应力等)出现血管活性物质合成释放间的失衡,如NO分泌减少及活性降低、PGI分泌减少、内皮素(endothelin,ET)分泌增多、内皮依赖性血管相关活性因子异常、内皮结构受损及凝血异常。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发生原因部分是由内皮细胞NO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活性降低,抗凝物质减少,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释放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增加引起。多种刺激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血流紊乱和氧化应激都可导致内皮细胞发生ER应激。因此,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一系列病理过程发生的始动环节,与体循环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糖尿病和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4]。

2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

ER对维持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包括蛋白质折叠,脂质生物合成,钙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动态平衡。生理条件下,ER蛋白质载量和其折叠能力相平衡。当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腔聚集,就会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由于蛋白质合成增加,错误折叠蛋白积累,ER钙离子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失衡,破坏ER稳态,称为ERS。细胞内UPR反应是一种细胞保护性机制,旨在恢复ER的平衡状态,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急性ERS有助于细胞存活,持久严重的ERS则导致细胞死亡[5,6]。

UPR信号感受器主要是三种跨膜蛋白受体:抑肽酶内质网激酶样激(pancreatic ER kinase RNA-like ER kinase,PERK),激活转录因子6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和肌醇依赖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在生理状态下,这三种ERS感受器通过与内质网分子伴侣的免疫球蛋白重链(BiP)/GRP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结合而处于静息状态,一旦未折叠蛋白聚集,BiP便与这三个感受器解离,激活并触发UPR。PERK通过自身磷酸化和寡聚化激活,进而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long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导致除活化转录因子4 (activatingtranscriptionalfactor4,ATF4)外整个细胞内翻译过程衰减。ATF4是参与恢复ER稳态的基因;然而,在慢性ERS情况下,PERK-ATF4通路诱导促凋亡介质CHOP(C/EBP homologous protein,也称为GAD D153)及其下游靶基因—一DNA损伤诱导蛋白-34(DNA damageinducibleprotein-34,GADD34)表达。IRE 1α是IRE1广泛表达的异构体,有激酶/核糖核酸酶双重功能,通过自身磷酸化和寡聚化激活,可剪切mRNA编码的X-box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l)。XBP1的剪接异构体有转录因子的功能,诱导很多UPR反应必需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ER折叠能力并扩展ER膜表面积。在慢性ERS过程中,IRE1通路持续激活,不但可以经过TRAF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receptor 2)-ASK1 (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1)-JNK(c-Jun N-terminal kinase)途径来激活JNK,诱导细胞凋亡;还可以直接或间接激活含caspase-12,进而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XBP1也协同ATF4-CHOP通路诱导细胞凋亡[5]。ERS过程中,ATF6转位至高尔基体,经SIP和S2P蛋白酶裂解,随后易位到细胞核并激活ERS相关基因。ATF6与XBPI也参与活化ER相关蛋白系统(ER associated degradation,ERAD)的降解过程,ERAD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消除错误折叠蛋白质。

3 ERS参与多种病理状态下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缺血、缺氧、炎症、氧化应激等是导致ERS的主要因素,大量研究证实ERS参与了这些因素导致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8]。此外,ERS也参与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流剪切应力、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因素导致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3.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已证实同型半胱氨酸是ERS的诱导剂。虽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但IRE1/TRAF2途径和CHOP的上调激活JNK和ATF3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死亡;eIF2α诱导T细胞相关基因51 (T-cell death-associated gene 51,TDAG51)介导的细胞间黏附功能的损伤也是诱发内皮细胞凋亡的途径。

3.2 血流剪切应力

Davies等[9]近期总结了血流紊乱和ERS/UPR通路激活间的关系,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高血流剪切应力区域的一个特征是发生慢性ERS和UPR通路的激活,且该区域易发生慢性炎性反应。分析UPR相关蛋白质表达提示尽管IRElα和ATF6途径增加,但是PERK-ATF4分支途径并未被激活。因此,推测UPR对血流动力学紊乱有保护作用。

3.3 高脂血症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OxLDL)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早期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且脂质富集的病变区域有磷酸化的IRE1α,证实ERS/UPR途径可通过激活IRE1α-JNK通路促动脉粥样硬化发生。Gora等[10]用磷酸化的LD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现UPR的三个信号途径以及白介素-6(IL-6)和IL-8均被激活。高脂血症患者产生的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s,TGRL)颗粒能增加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表达,而健康人产生的TGRL颗粒可降低VCAM-1表达[11]。另有实验证明TGRL激活IRE1α-XBP1和PERK-eIF2α-CHOP通路促进粥样硬化发生。小干扰RNA抑制CHOP通路能够减少TNFα诱导的VCAM-1表达。此外,Dickhout等[12]用Sin-1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模拟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状态,发现血管内皮细胞中GRP78/GRP94和TDAG51蛋白表达增加,同时eIF2α发生磷酸化,说明ERS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

3.4 高血糖

高血糖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和ERS,导致ROS产生过多及后续的病理过程。Chen等[13]在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中证实,炎性反应和血管渗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TF4介导的STAT3激活,而降低ATF4水平可抑制炎性反应和血管渗漏。另有细胞实验表明抑制STAT3可缓解高血糖促发的ERS,提示ERS和炎症通路间有相互调节作用。作者证明在STZ糖尿病模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EGFR)的活化诱发ERS、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血管并发症。EGFR磷酸化增加导致PERK-eIF2α-ATF4分支途径激活,但并不活化ATF6。药物抑制EGFR激酶活性可舒张肠系膜动脉,下调NADPH氧化酶2、NADPH氧化酶4表达,提示EGFR是调控内皮细胞发生ERS上游的新位点[14]。

2型糖尿病是慢性炎症性疾病,ERS也参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过程。血糖升高及伴随的胰岛素抵抗使内皮细胞发生ERS,活化炎症信号通路,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相关的代谢障碍。ERS通过活化XBP1及ATF4,增加IL-8,IL-6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产生从而调控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15]。

研究发现当内皮细胞处于高糖环境时,CHOP介导的ERS活化胞内的NADPH氧化酶2,而NADPH氧化酶2、NADPH氧化酶4的活化促进ROS二聚体的形成,进而使NO转变为ONOO-,且高糖环境激活ASK1,减少eNOS产生,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16,17]。

4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4.1 体循环高血压

高血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缺血、缺氧和高压的发生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ET-1等生物活性因子增加都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ERS凋亡相关途径,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Young等[18]第一次揭示了ERS在Ang-Ⅱ诱导的高血压模型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专注于脑内ERS证明Ang-Ⅱ上调ERS的标志物,包括BiP/GRP78,PERK,CHOP。使用化学伴侣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TUDCA)治疗或局部补充ER分子伴侣Bip/GRP78可改善ERS并抑制Ang-Ⅱ诱导的高血压。此外,ERS抑制剂TUDCA或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通过降低生长转化因子α(TGFα)活性、增加eNOS磷酸化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TUDCA或4-PBA抑制ERS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19],ERS通过增强ERK1/2和磷脂酶A2的磷酸化促进环氧酶-1的表达和PGI产生。抑制ERS可减少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物质产生从而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的收缩反应[19]。

4.2 肺高血压

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大类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肺血管床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导致肺循环压力升高直至出现右心衰竭和死亡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肺静脉高压(pulmonary venous hypertension,PVH)和混合性肺高压三种[20]。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调的ROS和NO信号通路与PAH发病相关联。氧化应激反应在PH病理过程中起核心作用,针对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前列腺素类似物,ET受体阻断剂是PAH的常规疗法[21]。然而,ERS和UPR在PH中的致病作用近期才被关注[22]。系统性硬化相关PAH(systemic sclerosis-associated PAH,SSc-PAH)患者的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中发现ERS标志物Bip和CHOP水平显著升高[23]。

在SSc-PAH,GATA6-KO小鼠模型中观察到ERS标志物表达增加。野生型小鼠在缺氧处理1个月后Bip和CHOP增加,而GATA6-KO小鼠缺氧处理一个月后肺动脉压力升高更显著,同时伴有广泛的肺血管重构和右心室肥大,且肺组织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BiP和CHOP表达上调,表明在缺氧状态下ERS和UPR主要发生在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24]。ET-1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收缩剂和促内皮细胞分裂剂,也受ERS途径的调节,是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和PH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Lenna等[25]发现毒胡萝卜素通过增加ATF4/c-Jun转录复合物的形成上调内皮细胞中ET-1的表达。同时,在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B35 (HLA-B35)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中发现,GRP78/Bip、CHOP可影响ET-1的生成,参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发生。Toll样受体3配体通过ATF4/c-Jun复合物介导ET-1的上调。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研究发现,内皮细胞特有的依赖于ERS的ET-1表达上调,然而,ERS对ET-1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范小芳等[26]采用常压低氧法构建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PAH大鼠模型,发现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且肺组织GRP78、GRP94、caspase-12 mRNA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发现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GRP78、GRP9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因此,该研究认为ERS介导的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大鼠慢性低氧性PAH、肺血管重构的病理过程有关。

5 小结

内皮细胞作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缺陷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ERS可能介导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参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和PH等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4-PBA和牛磺熊去氧胆酸两种化学伴侣可以抑制过度的ERS,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并且在小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改善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27]。相信,随着对ERS介导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机制研究的更加深入,会发现更有效而特异的ERS抑制剂,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PH等血管性疾病开辟新领域。

摘要:内质网是调控细胞蛋白质合成、钙稳态和细胞凋亡的重要细胞器,内皮细胞具有高度发达的内质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参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多种病理状态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流剪切应力、高脂血症、高血糖等都可引起内皮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适当的内质网应激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恢复内质网稳态,而内皮细胞内质网功能的长期损伤将导致慢性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进而增加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最终致死亡。由于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稳态中作用关键,其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且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是多种血管性疾病发病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体循环高血压和肺高血压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10篇

甲状腺激素 (thyroid hormon, TH) 对维持成熟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调节组织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痴呆患者存在垂体-甲状腺轴激素分泌的紊乱[2,3]。本研究旨在探讨VCIND与垂体甲状腺轴所分泌激素的相关性, 从而为VCIND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VCIND (CDR=0.5分) 组40例患者, 均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患者, 男16例, 女24例, 年龄60岁~90岁 (74.50岁±8.07岁) 。VCIND诊断参照贾建平[1]的方法, 有脑血管病的存在;神经心理学评价具有认知损害的证据;认知损害发生于脑卒中后3个月内;脑血管病和认知功能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并除外其他疾病;Hanchinski缺血指数≥7分;不够痴呆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其他智能障碍、抑郁、精神疾病或失语等影响中文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评分者。对照组 (CDR=0分) 38例为同期收治患者, 男16例, 女22例, 年龄62岁~88岁 (72.22岁±7.75岁) 。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或明显 (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或不明显 (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等) 脑血管病的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总甲状腺素 (TT4) 、游离甲状腺素 (FT4) 、促甲状腺素 (TSH) 血液标本3 mL, 送化验室用BECKMAN COULTE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结构一致, 年龄、受教育程度、H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MSE、CDR评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VCIND组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VCIND组CDR评分均为0.5分, 符合VCIND诊断。详见表1。

2.2 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TT4, FT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VCIND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 , TT3, FT3, TSH水平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 论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引起的, 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涵盖了VCI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 包括VCIND、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等类型[4]。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指由脑血管性损伤所致的早期或轻度认知障碍, 及早发现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变化, 进行早期干预, 以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生[1]。VCIND首先强调了血管性病因是可被识别和控制的, 其次强调要对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识别, 而非仅是难治的晚期VaD。血管性认知障碍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流行和可以预防的综合征。脑卒中后出现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TH的合成及外周代谢发生障碍。由此提示了甲状腺功能状态及TH水平可能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轻度认知障碍组患者的TH水平显著低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 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多次脑梗死后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紊乱, 从而使TH合成、分泌障碍。由于低TH水平致低脑细胞代谢率, 能量不足致使神经细胞发生退行性变性, 引起痴呆的发生和发展[5]。

本研究发现, 轻度认知障碍组TT4、FT4均低于对照组, 而其他甲状腺激素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T4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在甲状腺机能正常老年人中, 高T4水平者则有更好的认知能力, 在未患痴呆的老年女性中, T4水平越低, 发生认知能力下降的危险性越大。也有研究发现在影响VD患者的疗效因素中, 血清T4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 T4水平越高, 疗效越好, 表现在出院时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评定分数比入院时有了明显的提高[6]。Prinz等[7]认为老年人TT4浓度与认知能力正相关。近来研究发现脑内T4即使很小的变化, 亦可对认知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TH与VCI的研究不断深入, TH在VCI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也将得到阐明, 这对预防和治疗VCI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4-6.

[2]赵斌, 章军建, 王世凤, 等.血管性痴呆患者甲状腺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38:65-67.

[3]Annerbo S.Wahlund LO, Lokk J.The significance of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and homocystei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6-year follow upstudy[J].Am J Alzheimer’s Dis, 2006, 21 (3) :182-188.

[4]李焰生, 俞羚, 高枚春, 等.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加拿大卒中网血管性认知障碍标准[J].国际脑血管疾病杂志, 2007, 15 (1) :4-24.

[5]高义, 蒲传强, 王玉敏, 等.老年人血管性痴呆与甲状腺轴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1, 20:29-31.

[6]Stern RA, Davis JD, Roger BL, et al.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yroid status and cognitive and neuropsychiatricfunctioning in Euthyroid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ementia[J].Cogn Behav Neurol, 2004, 17 (4) :219-223.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