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范文第1篇
一、美国南部地区高等教育概况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管辖范围覆盖美国南部地区(Southern United states,American South,简称“美南地区”)8个州(包括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俄克拉荷马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和1个联邦领地波多黎各。其中,得克萨斯州是资源和教育大州,佛罗里达州和佐治亚州经济较为活跃,教育也比较发达。休斯敦一达拉斯一奥斯汀三角地带坐落着得州医学中心、莱斯大学、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南卫理公会大学和得州农工大学:亚特兰大地区汇集着艾莫蕾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佐治亚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美国国家疾病预控中心、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等高校和研究机构。
美国《高等教育周刊》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区所辖地区共有高校839所,其中得克萨斯州214所,佛罗里达州174所,佐治亚州134所,路易斯安那州86所,亚拉巴马州65所,俄克拉荷马州57所,阿肯色州49所,密西西比州41所,波多黎各19所。
根据201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大学排行榜,进入美国大学排名的197所大学中,有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区大学30所,依次为莱斯大学(17位)、艾莫蕾大学(20位)、佐治亚理工学院(35位)、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45位)、迈阿密大学(47位)、杜兰大学(5l位)、佛罗里达大学(53位)、南卫理公会大学(56位)、佐治亚大学(56位)、得州农工大学(63位)、贝勒大学/亚拉巴马大学(79位)、奥本大学(85位)、陶萨大学(93位)、得州基督教大学(99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萨姆佛德大学(104位)、俄克拉荷马大学(11l位)、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124位)、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阿肯色大学(132位)、密西西比大学/得州大学达拉斯分校(143位)、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151位)、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得州理工大学(159位)、中佛罗里达大学/亚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179位)、南佛罗里达大学(183位)。
美南地区多所大学都在全美大学专业排行中领先,如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在化工、土木工程、环境与卫生、教育管理与监督等30余个专业中名列全美前10名,其中石油工程、财会、档案与遗产专业名列全美排名第一:佐治亚理工大学有生物医学、航天航空、环境与卫生等十余个专业名列全美专业排名前10名,其中工程与制造专业全美排名第一;得州农业大学有石油工程、工业与制造、航空航天等近十个专业进入全美专业排名前10名。
设在休斯敦的得州医学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联合体,其中得州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得州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贝勒医学院等都是享誉世界的医学研究机构。得州医学中心的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如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学、分子生物学儿科等。这里诞生了许多美国和世界第一:美国和世界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分别于1 968年和1969年在这里完成;世界上第一个空中急救中心在这里诞生,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空中急救中心;钻-60系统开创了放疗的先河。
二、美南地区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美南地区大多为石油化工和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和稳定,泡沫经济较少。该地区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呈现出注重实效和相对稳定的特点。尤其是较为开放的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佐治亚州,与中国开展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比较活跃。
1.美南地区与中国的主要教育合作项目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门户开放》最新数据统计,2009-2010年度,在美国持F-I签证(全时学习的外籍学生的非移民签证)的中国学生为127628名,其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区有中国学生17580名,约占1/7。领区中国学生在各州的分布如下:得克萨斯州7132名,佛罗里达州3358名,佐治亚州2590名,亚拉巴马州1446名,路易斯安那州1175名,俄克拉荷马州947名,密西西比州537名,阿肯色州395名。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区大多数高校与中国院校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如杜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地湿地研究,莱斯大学与南开大学合作成立中美环发中心,佐治亚理工学院、艾莫雷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建工学院,俄克拉荷马大学与云南大学合作,密西西比大学与青岛大学合作开展语言培训项目等。其中,合作时间长、涉及领域广和投入力度较大的有以下几所大学。
(1)莱斯大学
莱斯大学与南开大学合作成立的中美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简称“中美环发中心”)于2007年3月在莱斯大学正式成立;2008年3月,中美环发中心在南开大学成立。作为中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工业、企业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平台,中美环发中心成立以来,在中美两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合作申请课题和项目10余项,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学生十几人。
莱斯大学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量子物质国际合作中心。2006年10月,美国菜斯大学与浙江大学在杭州联合召开量子物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7月,双方校长在杭州签署合作成立杭州量子物质国际合作中心备忘录;2008年10月,浙江大学量子物质国际合作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一个以增强国际学术交流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机构,每年资助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在浙江大学进行科研工作,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佐治亚理工学院
佐治亚理工学院/艾莫雷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工学院。2006年2月,北京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在亚特兰大签署了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意向书;同年底,佐治亚理工与艾莫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与成立不久的北大生物医学工程系举办联席教授会议,商讨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意向;2009年8月,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材料系与北京大学商讨建立纳米材料系的意向。2009年秋季入学时,两地三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系有10名学生同时开始攻读三校的联合博士学位。
佐治亚理工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于2006年5月合作开设双硕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此项目面向上海交大在读硕士生和拟申请上海交大研究生的学生,对专业没有要求。在满足上海交大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学位要求后,学生将获得上海交大的硕士学位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物流方向)硕士学位。另外,佐治亚理工学院与上海交大合作举办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双硕士研究生项目2010年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每期招收50名学生。
(3)杜兰大学
杜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进行湿地研究。2008年12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双方七对绿色合作伙伴签署了《关于建立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意向书》。华东师范大学与杜兰大学的湿
地研究是其中之一,两校的合作被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作中美合作的范例。
1997年,杜兰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美中能源环境技术中心,该中心由美国能源部、环境保护署和中国科技部资助。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美国清洁能源技术的竞争力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并通过这种技术的应用来保护地区和全球的环境,尤其是发电、输电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煤技术,它通过高效的、负责任的能源生产和应用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减少中国持续而快速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并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4)佐治亚大学
佐治亚大学与无锡疾病预控中心合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中心。2008年12月,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无锡疾病预控中心双方负责人就教育培训、科研合作等事宜进行磋商,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2009年10月,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互派专业人员,开展科研合作。
此外,得州农工大学中美关系研讨会于2003年由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发起,现在已经举办四届,每届都有上百名政府官员、高校、企业及军事部门的领导出席,为两国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乃至中美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一莱斯大学领导高级研修班于2007年在莱斯大学举办。该班25名成员都是中国“985工程”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和国内有关部局的领导。中美双方围绕大学的使命、定位、发展战略、校长的职能、师资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资金筹措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许多领域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除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外,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
区不少中学也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休斯敦与北京海淀区
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其中包括休斯敦最有名的私立圣约
翰高中和公立布莱尔高中。休斯敦的拉玛高中与大连二
十四中建立并保持着二十几年的交流关系。休斯敦的西
界高中与黑龙江省建立了合作关系。俄克拉荷马与四川
的6所中学建立了姊妹关系。四川与休斯敦国际友人组
织建立了中学生交流关系,四川每年选派300多名初高
中学生赴美进行三周的夏令营活动。
2010年,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区十几位美国大学校长访华,其中包括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彼得森、艾莫蕾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刘易斯、杜兰大学前任校长柯利、佐治亚州立大学校长贝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校长罗森博格、休斯敦大学校长科特尔。
2.汉语教学与孔子学院建设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区已经有孔子学院11所,依建立先后分别是俄克拉荷马大学、中阿肯色大学、得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南佛罗里达大学、特洛伊大学、得州农工大学、亚特兰大、肯尼索州立大学、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达德学院和佐治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杜兰大学、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南部大学联盟、厄尔帕索大学、北佛罗里达大学已经申报孔子学院。
在今年举办的第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第三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领区推荐的选手魏柯和沙若龙均获得各比赛一等奖。
四、美南地区与中国教育合作交流
面临的挑战建设
1.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美关系的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地位的提升,美南地区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和合作愿望都在加强,也可以说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然而,美南地区和中国的教育交流还存在一些困难。由于传统和地缘因素,有些州或者说有些院校仍然对文化传统有依赖关系的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交流比较积极和活跃,如佛罗里达州与古巴的交流,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的交流,路易斯安那州与法国的交流;美国政府也在逐步加大在教育中的参与力度,利用交流合作项目推动与中东、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交流,弥补自身的不足,寻求一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制衡中国的发展:另外,有些地方院校只关心学校与区域的发展与联系,对国际交流和外界不关心。
2.对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建议
中国逐步从一个教育输出国转变为教育输入国,我们应当未雨绸缪,作好准备,加强宣传力度,吸引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在中美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与美国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方面,美国的特色是小政府、大社会,美国的大学本身就是—个社会,与国内和国外甚至国际机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和联系,也是一些机构投资和发展的舞台。我们建议,根据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专长,拨出专款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院校与美国高校建立长期合作项目,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
第二.在与美国的基础教育合作交流方面,美国中小学教育近年来借鉴中国和亚洲等国的长处,对数学和科学教育进行了一些列课程和师资改革;美国的著名私立院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方式,是培养美国精英的摇篮。我们建议设立中小学项目基金,重点支持国内中小学跟国外著名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项目,提升我国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和方式;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中,_、学到国外办学或办双语学校。
(作者单位: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教育组)
编辑 张力玮
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大国,数量由2002年294所发展到2009年485所,举办医学教育的本科院校达到237所[1]。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人力资源。“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是高校管理者必须做出科学回答的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2]。确定培养目标,并使全校师生周知,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的首要标准。我国医学院校的差异性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这也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目前很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于雷同,过于一般和抽象,不具体,难以指导实践等问题[4]。
南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由中国人(清末状元张謇)自己创建、拥有百年历史传承的高等医学院校,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医学人才。如何顺应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遵循医学教育特点和规律,培养国家医改大背景下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科学修订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总体思路定位
1.顺应全球化医学教育改革方向。医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一直是国际医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2010年12月,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纲领性报告。该报告指出,现代医学教育正经历第三次改革,改革将从机构和教学两个层面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5]。岗位胜任力培养内容实际上涵盖了WHO“五星级医生”标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等提出的医学生培养要求和目标。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内涵应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院校实际进行定位修订。
2.切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和地方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有着重大变革的要求。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要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建立有效衔接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调控机制。加快全科医生培养,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医护人员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四个突出问题。由于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成为医疗战略发展目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全科化将是重要培养方向。南通大学创始人张謇先生办学之初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亦切合于新时期医疗卫生与医学教育相互依存的要求。
二、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了“本土化”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该标准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空间。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美国医学教育实行以医学院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教育为重点,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6]。《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目前教育部和卫生部正改革和推广的“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当今医学教育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反复积累的过程,熟练和规范掌握更多临床技能的目标,可在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去加以实现。作为本科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提出过多过高要求并不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所以,本科阶段主要是夯实医学生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急救和内外科基本操作技能,以为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畅对接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沟通技巧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技术至上的诊疗技术培训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一直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学人文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好的专业教育会利用一切学习途径,将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潜能发挥至最佳。高等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教师要将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将课程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重建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作为明日医生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质量。卓越医生不仅是医疗技术上的高水平高质量,更应是人文关怀的践行者。
3.注重岗位核心竞争力培养。在新的传染病、环境风险、行为风险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全球卫生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未能跟上步伐很好地应对上述挑战,医学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患者和人群需求不匹配,团队合作不佳,部分医疗卫生人员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忽视初级保健作用等弊端日益显现。岗位胜任力是培养未来卓越医生的核心保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纯粹技能培养向广阔视野下多元化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转变。岗位胜任力不再狭隘地专注于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和能力(“硬能力”)培养,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伦理行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能力”)。目前国家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改变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严重缺乏的局面,着力提高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切实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由于临床医学专业不再设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培养可帮助学生胜任临床多元化岗位需求,亦可幫助读研深造的同学顺利进入更高阶段的精英教育,拓宽明日医生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全球视野,合理定位事业发展方向,并为医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三、结论
当今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发生着深刻转变,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目标和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亦应作相应改革。只有确定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医学教育改革才能围绕目标,探索适应现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7]。
医学教育应是精英教育,国家正积极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但脱离国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培养不分层次,言必称卓越,是脱离实际的。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卓越”定义应有所不同。长学制医学教育卓越定义为培养“优秀杰出的高级医学人才”,而本科医学教育卓越定义应是培养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事业发展潜质的合格医学人才”。
笔者认为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具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职业伦理和价值取向以及良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爱岗敬业,同时兼具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转化式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动力以及个人事业发展能力等潜质的应用型合格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厉岩,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2]宫福清,戴艳军.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33(5A).
[3]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
[4]李小波.医学院校如何界定学习结果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的案例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33(11A).
[5]Frenk J,Chen L,Bhutta Z,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J]. The Lancet,2010,(376).
[6]郑加麟.美国职业化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
[7]徐晨,雷寒,刘利舲.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推进本科医学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11J106)。
作者简介:周庆(1969-),男,江苏南通市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临床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研究。
通讯作者:倪衡建(1954-),男,江苏南通市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人体解剖学。
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实习带教模式。方法:選择进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实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学生各30名。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实习学生的出科考核成绩、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不同带教模式的带教效果,观察医疗差错发生率。结果: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综合能力对比分析,试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医疗差错发生率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普遍高于对照组,在提高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带教模式能更好的培养临床实习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 学生主导型; 病例讨论; 教学模式; 临床实习; 综合能力
Research on Students Leading Case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to Train Interns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bility/JIANG Xiao-gan,LU Wei-hua,JIN Xiao-j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0):067-070
【
【Key words】 The student leading; Case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Clinical practice; Comprehensive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iji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by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0.019
医学临床思维是医疗人员运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结合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所采取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认为是医疗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认识的具体化,并由此指导进行临床诊疗活动的思维过程[1]。临床本科医学生毕业实习是本科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质量[2]。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无疑是巩固所学的临床理论、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3]。现今的临床实习教学中,病例讨论过程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实习生作为旁听者或者被动接受者参与这一过程,不符合当今教育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的理念[4]。自2012年以来,皖南医学院重症医学科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在保持系统性教学基础上,创新病例讨论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临床生产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相结合,旨在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以期增强实习学生综合素质,并改进临床带教方法,提高实习带教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进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实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学生各30名。其中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两组学生基础医学学习成绩情况基本相同,实习期间实习环境、管理制度一致,实习期间参照实习大纲要求,所讨论的病例内容及诊断、病例讨论次数相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教学方法 每组学生在同一科室的实习时间为4周,实习期间由通过教师资格考核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直接带教,上级医师参与指导。每周选取两例诊断相同的病例开展病例讨论,其中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病例资料收集、整理、验证、组织讨论与问题提出由带教老师完成,病例讨论时实习生参与旁听并记录。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病例资料收集、整理、验证、组织讨论与问题提出由学生完成,具体工作步骤包括:(1)资料收集:按照实习大纲要求选取病例资料,并将相关资料结合实习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制作汇报幻灯。(2)病例验证: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体检和病史收集,带教老师对采集的病史,体格检查进行验证。(3)讨论及问题引申:各小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采取交互式问答方式进行讨论,通過对病情特点和发展经过的汇报,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有论据的讨论,并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
1.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由师生双方共同评价,包括由教师方制定的出科考核和学生方的自我评价两部分组成。(1)教师制定的出科考核在实习结束后由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分数各100分。理论考核题目由本教研室制作的题库随机抽取,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包括病史追问、体格检查、诊疗计划等。考核由本教研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参照皖南医学院制定的实习教学大纲考核内容及标准进行,并对评分标准及考核指标量化。同时记录两组学生医疗差错发生率。(2)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实习结束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匿名评价,采用10分制,调查项目以优、良、中、差四种等级评分,每种等级分别对应10、8、6、4分。教学效果评价项目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共发出调查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及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综合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疗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普遍高于对照组,在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现阶段,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5],这就造成了在教学中重视临床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而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认识不足[6]。临床思维能力体现着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相对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来说,其培养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7]。医学本科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临床能力的医生,因此需要不断进行临床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8]。而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高效地解决临床问题,从而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9]。但目前大部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片面性、表面性以及被动性,对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无法系统并正确的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两方面因素[10]。因此,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中,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合适的病例带教,让学生建立规范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综合能力,为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基础[11]。
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无疑是巩固所学的临床理论、培养创新意识、提升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目前比较多见的带教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无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2]。学生长此以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仅扮演讨论记录者的角色[13]。教学的目标往往仅注重实习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系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实习生完全按照带教老师的思路进行诊疗,无法将理论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14],因此会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产生打击[15]。学生往往仅局限于进行开列化验检查单,书写病程记录等机械性工作,但却不理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和对诊断的价值,更不能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个体化治疗。长此以往,实习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乐趣,认为实习就是写病历记录病程开具检验申请单和写病程记录,同时又因需要经常进行理论考试和对未来工作问题的担忧,实习倦怠感增强。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实习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强,临床综合能力提高是实习带教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16]。
近年来,笔者教研室在临床生产实习带教中,摸索、实践并推行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病例讨论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病例资料的收集、验证和问题的提出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既有对未知问题的疑问,也有对已知问题的理解性,还可以是将来问题的探讨[17],而教师自始至终发挥了积极的辅助和引导作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带教老师运用“病史资料收集是否完整”“体格检查是否遗漏”“实验室检查是否合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是否充分”以及“未来的诊疗方案该如何调整与进行”等多元化的启发方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探索,从而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带教教师适时监督,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笔者通过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为载体的临床实习带教实践中,发现学生可以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即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讨论学习并经带教老师归纳总结后的成果极大地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开始了主动学习行为。第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即实现了“得鱼”向“求鱼”的转变。在这种实习带教模式下,学生能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并实现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医学资源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解决问题[18]。第三,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变,即将“知书”转变为“获术”。实习生在个体化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提高临床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从患者实际出发,通过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所掌握的临床技能探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动了解病史、亲自进行体格检查,随后根据这些资料探究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应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和最新医学资源来处理临床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对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将多学科复杂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医疗实践的关键一环[19]。研究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对于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維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从而对医学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娟,张媛媛,赵晓红,等.谈“角色扮演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150-151.
[2]郑力峰,叶君健,林建华,等.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9):137-141.
[3]刘波,肖际东,毛玉瑶,等.临床病例讨论法在超声诊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146-147.
[4]孙晓楠,刘莹,张静,等.加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教师评学” 环节的研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11-13.
[5]倪致雅,成信法,夏瑢. 基于非医学类专业的《中医临床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12):2357-2358.
[6]胡青,张高岳,楼国光,等.电子病历结合PBL教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40(7):575-578.
[7]黄小平,邓常清.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7):537-539.
[8]金辉,沈孝兵,方霞,等.自主研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机-以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4):31-32.
[9]高毅英,马宏,赵研芳,等.影响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1):76-78.
[10]孟晓燕,谭鹤长,王英,等.PBL结合CBS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0):121-124.
[11]李凛,任晓燕,张海燕,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西医内科教学改革及西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6,35(6):64-68.
[12]马聪,陈柱,肖立志,等.PBL与LBL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9):933-936.
[13]刘勇.PBL与LBL两种教学方法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6):182-184.
[14]王焕勤.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53-155.
[15]刘继平,冯素梅.有声思维病例分析讨论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16-17.
[16]张金荣,韩东亮.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11-13.
[17]周海燕,潘央央,王锡萍,等.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12):68-69.
[18]周力,续畅,陈晖.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教学的效果评价与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7):132-134.
[19]吴雪树,耿敏,周典.临床本科实习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连贯性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6(8):55-57.
[20]张保俭,姜海兵.观察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监护室中的教学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48-150.
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统计学的思维与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理、生化、以及公共卫生等医学研究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科学研究思维的建立、危险因子的筛选等方面。另外,随着数据的累积和更新,在医学大数据库的建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该课程的学习却比较困难,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培养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指导科学研究的适用型人才,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以医学原理为基础,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医学研究当中,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推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为了满足医学科研的需要,国内很多医学本科院校都将医学统计学作为必修课来学习。但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虽然上课能听懂,但课下对于实际数据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分析。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能力,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重点和难点。本人总结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经验,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就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为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理论教学模式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形成自己的统计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的原理和知识正确分析和处理问题,进而阐明医学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2]。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减少相关公式的推导及记忆,增加错误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由易到难,打好统计学基础,通过数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最基本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能力。就专业学习的特点来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其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比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学习非常重视,而对于非专业课的课程,尤其像医学统计学这种概念抽象、逻辑思维性强的课程很不重视,学习兴趣自然也不会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人首先考虑是不是可以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式教学:通过不同类型临床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摆脱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医学统计学知识。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选择已经发生的,或者是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主体,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真实事件的情景中,分析和研究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3]。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我认为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当重要。但是案例的选择一定要遵循该课程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兼顾趣味性和严谨性,另外一定要符合科研实际,也就是说案例的选择尽量要来源于真实的科研问题,不能天马行空,乱编数据,从而误导学生[4]。针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考虑多偏向于临床方面,比如:不同的手术方法或者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比较,或者是挑选一些临床科学研究中,统计设计错误的医学论文。通过此类案例的分析,将医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比如: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检验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贯穿其中,从临床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结论和实际情况的关系、以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
2.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对于学好医学统计学来说至关重要,另外,实验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5]。总结之前实验教学中的经验,本学期从实验大纲的设计、实验上机操作内容的确定、以及临床经典案例的选择等几个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变和尝试。
医学统计学公式复杂、人工计算量大,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实验教学中结合专业的统计软件,比如SPSS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使复杂的运算大大简化;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医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6]。SPSS软件是常用的统计教学软件,具有操作简单,菜单式点击,结果直观等特点。本学期我们在实验课中,前半程主要介绍SPSS软件的操作和结果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后半学期让学生尝试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从数据资料的收集、录入、整理、分析再到模拟课题汇报,整个过程学生都表现出很浓的学习兴趣,效果非常好。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动丰富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我认为可以将当前的实践教学,从传统的假设驱动下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数据驱动下的实践教学,构造以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项目式训练为主,课上实验练习和课下视频、网络学习并重的全面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操作练习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3.考核教学模式
本学期对于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课程考核采用了一些新的尝试,构建出以实践教学为框架,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上机考核形式。上机考试是检验SPSS软件教学的方法之一,通过上机考试能够从资料辨析、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及结果解释等一系列过程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下, 建立了医学统计学试题库,考试时根据设定必考题和随机题,调整每个章节的试题比例,计算机随机抽取试题,每一个学生的试卷必考题都一样,只是顺序不同,便于后期做试卷分析。而隨机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因此每一个学生最后生成的试卷都不相同,减少了考试作弊的机率。另外考核不只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考核,还增设了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对常用的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融合了所有基本统计方法的数据类型,这样不仅考查学生上机的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
结束语
本文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相应的改革,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统计教学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掌握情况及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只有通过全面的了解医学统计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医学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实施者也就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革,对于医学统计学这种绝大多数学生反映较难的课程更应该如此,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凡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另外,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本身来说需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勤于思考善于搜集生活中与统计学有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寻找自己更合适、更完善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用于新世纪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6.
[2]潘发明,丁宁,范大志,等. 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初步实践[J]. 安徽医药,2014(1):210-212.
[3]王玖,孙红卫,韩春蕾,等. 案例+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生统计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1):153-154.
[4]修良昌, 梁顺爱, 徐秀娟, 等 .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思考[J].中国卫生统计,2014(5):915-916.
[5]张彦琦,易东,伍亚舟,等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医学统计学理论教学案例设计[J].重庆医学,2016(11):1574-1575.
[6]玄英花.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利用R语言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6(6):240-241.
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措施
对于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他们在毕业前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自我检验与认定。同时,毕业论文也是对医学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因此,如何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切实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
笔者通过长期对几所医科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并对其中一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后发现,约30%的论文直接从网上抄袭,约55%的论文可以从网上找到类似的原文。也就是说,有85%以上的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的行为,还有近10%的论文在实验设计、统计学处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被怀疑是实验数据造假。由此可见,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质量差、学术水平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差的原因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价值认识不足
许多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完成毕业论文及其实际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有误区。他们认为,所有课程均已学完,毕业论文不过是一种形式,论文的质量和实用价值对拿学位无关紧要,对自己的前途更没有什么影响。这些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及毕业论文的质量。
2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
很多学生到了论文写作阶段才发现。自己对于相关文献的收集、论文的写作要领、论文结构、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等都不清楚,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他们撰写毕业论文的信心与能力。
3,考研、就业、毕业实习等影响了论文撰写工作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通常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而此时正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参加考研的学生也会在这一时期花费大量时间应对面试,加上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在这一阶段往往是焦虑、躁动的。在这种现实压力面前,对毕业生而言,考研、就业这两大问题显然要比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这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撰写毕业论文。对于那些需要在这一时期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的毕业生来说,一方面,实习内容与毕业论文相脱节的现实情况势必在~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毕业论文的完成;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单位元法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论文写作条件,如不具备网络设备、实验设备、常用数据库等,条件的欠缺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完全靠想象凭空撰写论文或抄袭别人论文。
4 指导教师力量不足
指导教师力量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力量的不足是相对而言的,这种状况的产生与近年来本科扩招以及新上专业太多有着密切的关系。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成倍增加,但教师人数却没有明显增加,因此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指导每一名学生,从而导致指导质量下降。而这一问题在新上专业中尤为明显,师资数量的不足及指导经验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5,缺乏有力的质量监控措施
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临床教学,要求撰写毕业论文的专业较少,这就使得学校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方面没有得力措施。即使有一些相关的论文管理措施,也大多比较零散、简单,执行力度不够,且明显滞后于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
三、加强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历时长、任务重、意义大,其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本科教学始终。针对目前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进行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 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管理
开设《专业思想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科技论文编辑与写作》等课程,制定科学实用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和灵活的考核方式,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贯穿于本科教学始终,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调整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
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毕业实习、求职、研究生考试等事宜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的影响,并开始尝试在不影响整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提前,尽可能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提供时间及环境上的保证。
3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可在校外聘请具备论文指导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分担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另外,高校还要对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对于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对于不按规定完成指导工作或有不合格论文的指导教师,则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4 完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过程管理。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机构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避免人为因素的不公正性。笔者所在学校各二级学院在遵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开题报告填写格式与规范、论文撰写格式与规范、答辩程序及评分标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
组织管理机构应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查和检查。初期检查是在毕业论文工作总体安排意见下达后,对领导小组组建、指导教师遴选、学生组织动员、定题与审题、任务书下达、学生选题与开题、论文工作条件保障等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中期检查是通过走访、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教研室及指导教师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组织专家小组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审。为保证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条件的学校可效仿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办法,试行论文盲审制。但鉴于本科毕业生数量庞大,可以按照毕业生人数确定一定比例的论文进行盲审。对于有争议的论文,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修改论文、暂缓答辩、延期毕业等措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指导教师重视论文撰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论文质量,杜绝低劣论文的出现。
总之,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需要学院、指导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只有充分认识到目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调查、研究和总结,积极进行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动态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法医学;法医学导论;实践分析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为导向的法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ZC255);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M2020069);2018 年度济宁医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法医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创新”(18001)
[作者简介] 党 珍(198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法医物证学研究;王业全(1982),男,山东枣庄人,博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法医遗传学研究。
随着我国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迫在眉睫。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能够充分体现出专业建设的优势和水平[1]。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2]。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全面介绍了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培养过程、培养体系与培养措施;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学、法医临床学、刑事科学技术及法医学前沿技术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通过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专业特色,培养职业认同感,明确未来自身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3]。
一、法医学专业導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学习方式转变的过渡适应期[4,5];学生选择法医学专业大多是通过网络、影视作品或书籍等媒介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片面性。传统法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按照通识课程、桥梁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法医学专业课程来设置,法医学专业学生基本要在大四才开始专业必修课学习,除法医学概论课程外,前三年对法医学专业知识基本上没有接触,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以提高法医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了解法医学专业内涵,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尽快转换角色缩短专业学习适应期。
二、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实践
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法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法医学基础知识、典型案例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等不同主题来展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和组织师资团队授课。
(一)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及相关知识,摆脱传统思维对法医学专业的固化形象,提高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认知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因材施教,主要包括法医学专业发展概况、培养方案解读、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法医物证、法医毒物、法医病理、法医临床、刑事科学技术等基础理论、应用前景及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讲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采用CBL及PBL教学法,以经典案例来启发引导学生了解法医学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司法鉴定中心,初步认识法医工作性质,熟悉法医工作场所、环境,了解法医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明确司法鉴定人的基本责任及义务,让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从而激发新生对法医专业学习的兴趣及提高内在学习动力[6]。
(三)整合优质师资团队,保障教学质量
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团队主要以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以及经验丰富的法医学专家为主。强化知名法医的引领作用。法医学教师团队都是集教学、科研、鉴定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7]。“双师型”教师经过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铺垫,在司法鉴定中心技能实践平台上,通过现场带教,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培养目标。
三、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反馈及实践效果调查
(一)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5级(46人)、2016级(54人)、2017级(55人)、2018级(50人)法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2016级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2017级、2018级在大学第一学期已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共16学时,1学分。
(二)调查方法
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开设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分析。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及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共发放问卷205份,收回205份,收回率100%。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其中,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变量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9]。
(四)结果
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法医学各学科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有70%的学生不了解,甚至1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经过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的了解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有63.81%的学生基本了解,甚至4.76%的学生比较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
法医学导论开设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88.2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7.07%)或有必要(31.22%)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其中以已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年级的意愿更为迫切(95.23%),远高于未开设的年级(8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课后心得体会以及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2017级、2018级发放问卷105份,收回问卷105份,问卷收回率100%。
四、讨论
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有效衔接了从个人认识到专业认知的过渡。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概况以及学科布局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需求度较高(95.24%,见表3)。在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之前,学生对法医学专业了解比较片面甚至完全不了解,而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大增强了对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认同感大大提升(89.52%,见表3),为后期基础医学及临床桥梁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法医学专业学生制定订单式教学方法,采用CBL、PBL等教学方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知名法医进课堂的形式,結合实际案例剖析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85.71%,见表3)。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典型案例来进行专业知识的解读与剖析,学生课上互动效果较好,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较强,初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80.00%,见表3),提升了专业英语学习兴趣(86.67%,见表3),为科研素养的培养提供前提保障。
通过专业导论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专业培养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法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大学五年学业的整体规划。学生通过早现场实践、多现场实践、反复现场实践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提升科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责任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综上所述,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解答。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课程建设水平对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选择及职业发展定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高水平应用型法医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怡.如何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11-16.
[2]叶懿,陈帆,王勇庆,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法医现场实践教学[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1):843-845.
[3]崔文.我国法医学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3):153-156+162.
[4]邬红梅,施红英,宁博,等.基于OBE理念的预防医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1031-1034.
[5]沈翠珍,傅婷婷.本科护理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0):117-118.
[6]党珍,刘增甲,侯森,等.法医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0):76-77.
[7]党珍,刘增甲,李长征,等.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群的构建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5):736-739.
[8]陈海华,秦建中,李显朋.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获得感调查分析以济宁医学院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998-1001.
[9]刘夷嫦,刘国庆,张敏,等.基于提高法医学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交通医学,2016,30(1):8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