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精选6篇)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1篇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廖杉杉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非常明显,不仅表现在规模和结构方面,效率方面的差异也很显著。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1992—2009年29个省区的数据,分析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乡金融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城乡金融差异的扩大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需要竭力缩小城乡金融差异,还需要特别重视农村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乡金融差异问题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城乡金融差异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万人银行网点0.36个,平均每万人金融服务人数43人,而城镇在这两个指标上分别是农村的5倍和7.5倍;农村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0.16万亿元,但相应贷款余额仅为5.72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城市;不仅如此,城市金融创新快,业务品种丰富,银行卡、电子银行、代客理财、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基本能够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而目前农村金融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①。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3.6元和343.4元,2010年则分别为5919元和19109元,31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由原来的2.57倍扩大到3.2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而农民还需从纯收入中扣除一部分用于再生产,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4~6倍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动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将日益严峻的城乡金融差异问题和不可忽视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从城乡金融差异的视角来探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寻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在分析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利于尽快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二、我国金融的城乡差异分析
1.城乡金融规模差异
关于金融规模(financial scale)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其中,在衡量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方面,麦氏指标(M2/GDP)和戈氏指标(fir)被大量广泛使用。然而,麦氏指标(M2/GDP)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众多的质疑。比如,国外学者Levine等(1998)指出,麦氏指标不能有效地度量负债的来源和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国内学者王毅(2002)、李广众等(2002)认为麦氏指标不能准确地度量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前者质疑麦氏指标在度量金融深化程度上的准确性,后者认为麦氏指标无法有效地解释中国M2/GDP偏高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戈氏指标(fir)来衡量城乡金融规模。借鉴张杰(1995)的做法,考虑到中国城乡金融的特殊性,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金融发展规模(fir1)=城镇贷款/城镇GDP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fir2)=农村贷款/农村GDP
全国(fir3)=全国贷款总额/GDP
考虑到统计制度的变化,1989年以前农村贷款按“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计算,1989年以后的农村贷款按“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计算;城镇贷款=全国各项贷款-农村贷款。同时,由于没有农村GDP的统计数据,本文按“第一产业GDP+乡镇企业增加值”来计算,城镇GDP=全国GDP-农村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金融规模就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1978—2009年,我国金融规模发展迅速,但城镇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规模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一方面,城镇金融规模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金融规模发展速度;另一方面,31年来,农村金融规模系数始终处于0到0.5之间,而城镇金融规模系数均在0.75以上。
2.城乡金融结构差异
金融结构(financial structure)研究始于金融结构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金融结构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金融总体各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等。其中,在金融结构的定量研究方面,国外学者Demirguc-Kunt等(1999)、Almazan等(2010)、Kristofik等(2009)分别从跨国比较等不同视角研究了金融结构问题,国内学者白钦先等(2005)从金融资产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结构衡量指标。
图1 我国城乡金融规模差异(1978—2009)
本文借鉴王志强等(2003)的做法,采用非银行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金融结构,即:
城镇金融结构(fis1)=(非农业类股票筹资额+非农业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
农村金融结构(fis2)=(农业类股票筹资额+农业类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
全国金融结构(fis3)=(股票筹资额+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
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分类,本文将农林牧渔业和食品饮料加工业上市公司筹资额作为农业类股票筹资额,非农业类股票筹资额则为股票筹资总额与农业类股票筹资额的差。同时,将金融总资产界定为对金融部门的总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的总债权之和,前者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各项存款、金融债券、国内保费收入,后者包括各项贷款、国债(内债)、企业债券、财政借款。由于我国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同人华塑,证券代码为000509)1993年5月份才诞生,因此,本文从1993年开始分析我国金融结构差异,结果见图2。
图2 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差异(1993—2009)
从图2可知,1993—2009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成长和保险业的发展,城乡金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城乡金融结构差异仍很明显。一方面,全国金融结构和城镇金融结构变化的幅度都较大,这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特别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1999年我国《证券法》的实施,我国股市震动较大,这在全国和城镇金融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反应。另一方面,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业类上市公司整体发展缓慢,筹资额相对于整个股票市场的融资额来说极为有限;同时,农业保险发展虽然也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次发展,但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农业保费收入占全国各项保费收入的比重不断萎缩,发展状况很不尽如人意;因此,在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大的同时,农村金融结构整体变动幅度并不大,其系数与城镇差距十分明显。
3.城乡金融效率的差异
金融效率(financial efficiency)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按照不同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种,即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在国外,学者们偏重于微观和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X效率和DEA方法被大量运用于评价金融机构微观效率(Spiegel et al,2010;Burki et al,2010;Fletschner et al,2010;Adamson et al;2010);在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则较为零散,比如,王振山(2000)、沈军等(2006)、张杰(2006)均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从文献资料看,在衡量金融效率方面,学者们普遍比较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多是以非国有经济获得银行贷款比例来衡量。要分析我国城乡金融效率的差异,必须结合我国城镇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借鉴上述学者基本思想的前提下,本文拟以存贷比来衡量城乡金融效率,即:
城镇金融效率(fie1)=城镇储蓄/城镇贷款
农村金融效率(fie2)=农村储蓄/农村贷款
全国金融效率(fie3)=储蓄总额/贷款总额
城镇和农村贷款的计算方法如上文所述。由于统计制度的变化,农村存款在1989年前按“国家银行农业存款+农村信用社全部存款”计算,从1989年起按“金融机构农业存款+农户储蓄”计算。同时,城镇存款=全国各项存款-农村存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的金融效率如图3所示。
图3 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差异(1978—2009)
从图3可以看出,1978—2009年,我国金融效率显著提高,且自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和城镇金融效率差距显著缩小,但基于初期发展效率的差异,城乡金融效率差距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考虑到“三农”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1978—2010年间,中央连续发布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尤其是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确立在农村,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效率也迅速提高,有效缩小了城乡金融效率差距。
三、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1.模型设定与指标选择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城乡金融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否有影响?如果存在影响的话,这种影响到底又有多大?特别是考虑到我国不同省级单位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异,有必要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基于此,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设定如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lnuridit=α0+α1lnuridi,t-1+α2lnfirit+α3Intisit+α4lnfieit+α5lnrgdpit+α6lneduit+ηi+ξit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和第t年;η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各省市截面的个体差异;ξit表示随机扰动项。各变量的名称及其定义具体解释如下:
(1)城乡收入差距(urid)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文献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反映城乡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因此,本文借鉴王少平等(2008)的做法,采用泰尔指数来衡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i省t时期城乡收入差距(urid)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j=1和j=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地区,z1t和z2t分别表示t时期的城镇和农村人口数量,zt表示t时期的总人口数量,p1t和p2t分别表示t时期城镇和农村的总收入(用相应的人口和人均收入之积表示),Pt表示t时期的总收入。
(2)城乡金融差异
本文从规模、结构和效率等三个维度来衡量城乡金融差异,计算方法如前文所述:
城乡金融规模差异=城镇金融规模/农村金融规模
=(城镇贷款/城镇GDP)/(农村贷款/农村GDP)
城乡金融结构差异=城镇金融结构/农村金融结构
=
城乡金融效率差异=城镇金融效率/农村金融效率
=(城镇储蓄/城镇贷款)/(农村储蓄/农村贷款)
(3)控制变量
胡兵等(2007)认为,1985—2003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不平等的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曹裕等(2010)认为,城乡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增长;许冰等(2010)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中国经济经历了凹性的快速上升到凸性的减速上升,然后又到凹性的快速上升,最后到凸性的减速上升的“过山车”模式,目前处于倒u型的左半部分,表明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非常显著。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以人均GDP增长率(rgdp)表示经济增长,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同时,在参考高梦滔等(2006)、陈斌开等(2010)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育发展水平(edu)也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以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表示。
梁琪等(2006)的研究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数据“结构断点”大多出现在1992年以前,选择1992年以后的面板数据则可以不考虑“结构断点”问题。因此,本文实证研究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2—2009年。由于西藏的数据缺失严重,未纳入样本范围;重庆1997年直辖以后才有相应的统计数据,故将其并入四川后纳入样本范围,本文最终实际研究的省级单位为29个。其中,城乡金融差异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水平方面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年份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同时,由于本文样本时间跨度较长,为使不同年份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所有价格度量的指标均采用GDP平减指数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表1是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
注:(1)DIF1、DIF2分别是Arellano和Bond(1991)GMM估计方法一步估计和两步估计得到的结果;SYS1、SYS2分别是Blundell和Bond(1998)系统GMM估计法一步估计和两步估计得到的结果;其中,DIF1、DIF2、SYS1和SYS2使用的是各省市1992—2009年的数据进行估计;DIF2*、SYS2*使用的是各省市1993—2009年的数据估计的结果。
(2)表中显示为估计参数,系数下方括号内的是标准差。
(3)系数联合显著性Wald检验的零假设为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零。
(4)Sargan检验的零假设为过度确认是有效的,即工具变量是有效的。
(5)An(2)检验的零假设为差分后的残差项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即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6)*、**、***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
3.实证分析
考虑到我国第一家农业上市公司1993年才正式上市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两组数据来同时对模型进行估计,即:一是根据1993—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1992年数据然后运用1992—2009年的数据来估计模型;二是直接运用1993—2009年的面板数据估计模型。表2的检验显示,系数联合显著性的Wald检验值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Sargan检验的概率值p说明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即工具变量和误差项是不相关的;AR(2)检验的概率值p说明一阶差分后的残差是不存在二阶自相关的,即本文所设定的模型是合理的。
为了进一步评价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和滞后阶的稳健性,本文采用IPS(Im-Pesaran-Shin)检验来验证面板残差是否平稳,以确认GMM估计不是伪回归的结果。同时,为了增强结果的稳健性,文中将LLC检验和Breitung检验结果一并列入表3中。从表3中的结果来看,每个模型的面板残差概率值P均小于1%,这说明各个面板残差均具有平稳性,上述估计结果不存在伪回归现象。
(2)受篇幅限制,仅提供1992—2009年这一组数据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1993—2009年的数据处理结果同样显示回归结果可靠,不存在伪回归现象,备索。
4.结果讨论
在确保模型设定合理性和工具变量有效性的基础上,可以对表2中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表2第1列所汇报的Sargan检验概率值(p=0.0028)可知,差分GMM工具变量无效,这说明工具变量与误差项相关或误差项存在异方差的可能;第2列的检验是为了纠正由异方差所带来的系数估计偏差问题,AR(2)的概率值(p=0.6985)表明差分的误差项存在二阶自相关是不显著的,同时,Sargan检验的概率值(p=1.0000)也表明二阶差分GMM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一般来说,当因变量一期滞后项系数为0.8~0.9时,差分的GMM相对于系统GMM有较大的下偏或者说是存在估计的不准确性。基于此,通过对比表1中第3列和第4列Sargan检验和差分Sargan检验的概率值可知:第4列,即系统GMM(SYS GMM)的估计量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理,第6列的估计量比第5列的估计量也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择表2中第4列和第6列的回归结果来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城乡收入差距滞后项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滞后项系数均大于0.85且显著,这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前期值每增加1%,后一期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相应的扩大0.85%以上,说明后一期城乡收入差距与前一期城乡收入差距高度相关。针对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但考虑到前后期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之内也是难以彻底得到有效缓解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仍然会是今后我国一段时间内的难点问题。
从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来看,城乡金融规模差异系数均大于0.85且显著,这意味着城乡金融规模差异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城乡金融规模差异的增大意味着城镇贷款额和城镇GDP快速增长,而农村贷款和农村GDP增长迟缓,这与我国当前城乡发展的实际状况是相吻合的。因此,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和农村和谐金融关系的建设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城乡金融结构差异来看,城乡金融结构差异系数均在0.75以上且显著,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金融结构差异显著相关。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的壮大和农业保险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农村非银行业资产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有利于缓解城乡金融结构差异,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具有显著作用。
从城乡金融效率差异来看,城乡金融效率差异系数均大于0.70且显著,说明城乡金融效率差异系数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则会相应扩大至少0.70%。考虑到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要求,当城镇资金使用的效率高于农村的时候,农村资金就会大量流入城镇,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则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也就自然形成。
从控制变量来看,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在扩大,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系数不仅不显著,系数还为负数,但这并不能说明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作用。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快,农村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流向城镇。也就是说,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投入与农村教育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农村教育的外部性极为显著,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未带来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变化。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在分析城乡金融规模、结构与效率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城乡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乡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差异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同时还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受城乡收入差距滞后项、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就是说,基期城乡收入差距会受到前一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支出规模也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上述研究,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们认为政府还需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缩小城乡金融差异,加快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重构当前的农村金融组织架构,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反哺农村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对现行信贷制度的创新,破除信贷需求压抑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性根源,积极探索农村金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创新农村信贷工具,尝试新型抵押担保机制,发展农村金融衍生工具,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冉光和等,2011;鲁钊阳等,2012)。需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构建一种稳定而有效的、能够最大限度凝结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偏好的农村金融制度,尽量缩小城乡金融制度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要正确认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的艰巨性,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步伐,夯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基础。一方面,在追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强化自主创新理念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加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特别是需要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缩小城乡各方面的差距。
三是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城乡教育投入与教育回报之间关系的协调力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合理有效地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各层次人才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有序流动,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支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XJY0024)“西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规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XJC790009)“西部农村扶贫开发中公共产品供求机制与模式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资助项目(CDJXS10022213)“城乡金融服务差异性问题研究”
感谢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徐鲲博士的悉心指导,感谢匿名审稿人和编辑部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廖杉杉(1982—),女,重庆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在重庆社会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
注释:
①资料来源:http://bankmap.cbrc.gov.cn/bank/index_pro.jsp.
②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es/2010-06/11/c_12210666.Htm.参考文献:
白钦先.2005.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3):39-45.
曹裕,陈晓红,马跃如.2010.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7(3):29-35.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黛.2010.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1):36-43.
高梦滔,和云.2006.妇女教育对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山西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7):82-91.
胡兵,赖景生,胡宝娣.2007.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缓解:基于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5):33-42.
李广众,陈平.2002.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3):52-59.
梁琪,滕建州.2006.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结构变化及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1):11-22.
鲁钊阳,冉光和,王建洪,孟坤.2012.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的形成机理及对策[J].管理世界(3):172-173.
冉光和,鲁钊阳.2011.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J].系统工程(7):19-25.
沈军,白钦先.2006.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1):23-28.
王少平,欧阳志刚.2008.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54-66.
王毅.2002.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J].金融研究(1):82-92.
王振山.2000.银行规模与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研究[J].财贸经济(5):19-22.
王志强,孙刚.2003.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7):13-20.
许冰,章上峰.2010.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点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54-64.
张杰.2005.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J].经济研究(6):59-69.
张杰.2006.中国金融改革的检讨与进一步改革的途径[J].经济研究(5):3-10.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2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论文百事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s1,1995年为2.72?s1,2001年为2.92?s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s1,2005年约达3.22?s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s1或6?s1。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大于2,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s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导致。
(一)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使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明显慢于城镇居民收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分别为13.4%和4.8%。2005年分别为9.6%和6.2%。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农业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2年的37.7%,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期由55%下降到
46.2%,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也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出现连年增长缓慢。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业效益下降。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据国家计委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的结果显示:1990~1999年物质费用占产值的比重,6种主要粮食合计从30.3%上升为41.7%,亩用工尽管同期由14.7个减少到10.9个,但每个工日的价格则由2.9元上升到9.5元,用工成本相应由42.6元上升为103.6元。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在经历早期快速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4、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因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使农业生产在市场占有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有些地方成立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5、农村贫困人口多,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据我国扶贫基金会统计,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865元)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而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200万人。
(二)从我国的政策、体制因素方面来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可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不但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十分突出,财政的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从1981~2000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仅仅维持在8%~10%左右,尽管近几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直补,但财政投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投资结构上看,用于农村事业及行政开支部分多,约占60%~70%,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少。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少,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多;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少,间接支出多;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资金投入少。200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补贴农民与农民有关的资金投入仅约占10%左右。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资金投入约占23%左右,属于间接方式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包括大型水利、生态、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等约占67%。
2、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基本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仍有一些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仍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1990年以来农民每年以“剪刀差”形式向国家贡献1000多亿元。总体上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1公顷,其中70%以上是征地。据测算,每征用1亩耕地造成1.4人失去土地,按此推算,同期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化的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飚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很不合理,土地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同时也使失地农民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4、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
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这一块农民每年又损失2~3千亿元.5、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是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的。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约占78%,县财政负担约占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8%,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40%。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使广农民缺乏基本保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份额从未达到1%。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甚至6~7倍之间。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分别为245.59元和70.07元.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报务项目的展开。导致近年来有的地方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三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 受社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3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金融持续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成为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辽宁省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一直呈现波动式增长的长期趋势,除1981年-1983年,1995年-1998年两个短暂的下降期之外,总体处于扩大的总体态势之中。1981年-1983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66下降到1.21,城乡收入比下降速度较快;1984-1994年,比率由1.33增长到2.14,进一步加大;1995-1998年,比率由2.10下降到1.79,城乡收入差距有了一定的下降趋势,但1999-2009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96上升到2.65,2010-201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更是下降到了13年来的最低点。尽管出现了暂时性的下降趋势,但国家政策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暂时性,而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的一定的内在缺陷,加上二元经济结构不平等等原因,此次下降仍然是短暂的下降期还是国家政策调整所起的显著作用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要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够实现城乡综合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长期以来“先工后农”政策导向的原因,城乡交通,基础条件的不同,教育文化的差异,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差异,收入领域、渠道和途径上的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本文将从农村金融发展角度对辽宁省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是指针对广大农村领域内发生的所有货币资金融通事项,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金融体系在城市发展快速和健全,但在农村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本流出现象严重。
市场经济下资金具有追逐高利润的特点,而农业产业收益率相对较低,相同的资金投入工业或者服务业会得到高出几倍的利润,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处于逐利的目的,大多将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投入到了城市,造成农业资金大量外流,呈现出了大部分农村资金供给城市经济发展的现象,城市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而需要资金的农民得不到资金融通,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受阻,农村居民收入提高速度必然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农民贷款难。
现阶段,农村贷款流程及条件基本与城市贷款流程相同,需要有一定的担保和抵押,而且流程繁琐,审批制度严格,但根据农业发展资金需求上农小金额,高频次的特点,这样的贷款流程并不能及时满足其资金需要,农民没有贷款担保更是其中的一大难题,多数农民缺少贷款抵押物,一方面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制,农民无权抵押,而农村住宅又缺少正规的产权证书,而且自身价值也远远低于城市住宅。一些银行试行过无抵押担保的支农信贷,但由于面对的多数是分散的小农户和小企业,其管理性和自律性相对较差,银行对信息的获取和监督都出现困难,导致高额的不良贷款率。正是在对农民贷款的这一关键环节出现了瓶颈,使得农村信贷发展受阻,农民得不到资金的融通,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只能凭借农民自身的资本积累。
(三)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少。
从各方面来看,首先,基础财富积累缓慢,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土地耕种所得,财富积累缓慢,总体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财产性收入的提升;其次,大多数农民缺乏理财意识和金融知识,当农民手中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大多数农民都选择通过储蓄的方式存放到银行,甚至以手持现金的方式自行保管,以此方式来提高生活保障和安全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养老医疗等制度还不到位,农民自身消费在养老医疗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在缺少保障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预防性储蓄来提高保障。因此广大农民很少利用金融市场资金运作的方式提高自身收益,与此同时,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对金融市场接触较少,缺乏理财意识和金融知识,风险承受程度低,无法实现金融资产保值增值,而这种预防性储蓄,在国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又要遭遇金融资产损失,进一步降低了农民资产收入。再次,不同于城市房屋的自由交易,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和农民住宅,不能抵押也不能自由上市出售,缺少了资产增值,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改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资金回流
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有限,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引导信贷资金回流。首先,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贴息,当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无法盈利时,可以选择通过税收优惠等相应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其次,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限制其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储蓄资金只能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而不能任由其流出,对城镇放贷。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帮助农民在生产技术,劳动力,生产工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调动农民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改变农村经济现状,这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扩大在农村的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使农民由于缺乏合适的抵押品而受到信贷约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并且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简化手续,利率优惠等政策,鼓励农民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并按时偿还贷款。同时针对其贷款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改革和简化农村贷款流程及手续,同时农业保险的发展进程要进一步加快,从而减轻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波动所面临的风险,分散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风险,大力引导发展互联网金融。
(三)深化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也是最主要的财产,想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民土地的相关法律制度,通过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土地产权,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房屋登记管理制度和办法,保障农民对自由房屋享受全部产权收益,有效盘活农民宅基地流转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农村医疗、养老等方面,增加农民安全感和信心度,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通过一线金融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中,可以从最基础的家庭理财开始,一步步深入渗透,进而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目前正处于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紧张,农民收入增长缺少强有力的支撑,在金融资源有限条件下,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原因,唯有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才是解决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彦,何清.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
[2]许林海,米修琳.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2014(12)
[3]乔向红,刘钟钦.辽宁省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研究[J].农业经济,2010(3)
[4]钱水土,程建生.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货币时论,2011(8)
[5]胡宗义,刘亦文.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0(5)
[6]刘渝琳,滕洋洋,李后建.FDI的流入必然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吗[J].世界经济研究,2010(8)
[7]罗文波.金融结构深化、适度市场规模与最优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10(2)
[8]骆永民.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3)
[9]欧阳峣,张杰飞.发展中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J].中国农村经济,2010(9)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城乡收入差距;政策分析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现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但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体现为社会问题,是当前国家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相关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年均收入增长约为9.45%,而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增长只有5.02%,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从80年代初的1:2扩大到目前的1:3.53。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多在1.5倍左右,超过2倍的国家已经比较稀少,相比之下我国的城乡差距收入实在过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发展,给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带来了较多的问题。除了固定收入之外,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拥有的各项福利待遇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把城市人口拥有的隐性福利折算到收入之中,那么当前中国居民的城乡收入差距很有可能超过1:5。
二、农村金融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政府财政投入较低,影响农村经济。尽管我国农村财政支出不断增大,但与农业对于我国的重要性相比,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是远远不如,这一点可以用投资比较率进行判断,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比例小于农业产值占有国民产值的比例,按照发达国家的先例,当国家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后,这一比例应该在1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仅仅为0.2,可见我国政府对农村财政投入与农业的重要性不相匹配。同时,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还存在结构性问题,目前农民从政府财政投入中受益较大的是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和农村救济费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总体规模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下降,反而是农民受益较少的部分比如事业部门的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却在增加,因此尽管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农业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但由于结构化等问题,大量的财政投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仍然存在。我国为了提高农民享受的福利待遇,近些年不断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有效的缓解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工作的积极性,但税费改革之后,农民又面临新的问题,最典型的如乡镇政府擅自截留农业税现象。调查结果表明,进行税费改革后,很多地区的乡镇政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税费截留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挪用本属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投入,来弥补地方政府财政的空缺,导致政府投入的大量财政支出不仅没能缓解农民的压力,反而引起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目前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村的进步。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配套产业不完善,农田的水利建设、道路建设、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等都面临较多的问题,公共产品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由各个地区的乡镇政府提供,但乡镇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农村地区引入外来投资难度较大,无法给财政收入提供有效的供应,这就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量持续减少,农民生产成本逐渐加高,农村的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相比于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城市居民可以享受住房补助、教育补助、养老保险以及完善的公共设施等福利,而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糟糕,即使进入城市生活仍然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没有任何政府补贴,生病也需要自己承担。城市农村居民享受的福利待遇折算到收入上将会占有很大的比例,也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收入分配比例,加大农村投入。政策上应该加大对于农村支持力度,增加农村投入资金比例,除了直接投入之外,还要积极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引导作用,不断拓展农业的投资渠道和收入来源,给农村提供更多的投资途径,政府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经济金融策略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对于资本投资的吸引力。在当前财政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资金,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财政方面的投入首先要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其次要加大對农村科研的投入,科研实力的提高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模式。三是支持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构建,它是实现农村多元化的基础。
(二)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根据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范围,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的同时,兼顾县、乡两级财政收入状况。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逐步将地方税种进行分类,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收入范围,确保乡镇一级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要相互适应。凡属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供给;凡属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进一步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管理。税费改革后,要搞好配套改革才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真正减轻农民负担。要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压缩财政供养人员,精简机构,归并设置过多过散的事业单位,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搞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健全农民负担目标管理制度。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目标责任制,加大督察力度。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对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对农民负担实行明察暗访,对出现的问题要限期及时纠正。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对缩小收入差距起到间接作用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根据我国目前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低、存在一定规模贫困人口的现实,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变为依靠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制度。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国家通过相应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解决土地原来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
结语: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城市居民的收入与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仅会引起经济问题,也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地区金融政策,给农民提供更多的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多元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地区同步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志国,赵晶,赵宣凯,吕长征.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识别与农村金融政策应对路径选择[J]. 金融研究,2011,07:142-151.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乡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 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
一、前言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并最终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学说,该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相对先进的工业与非常落后的农业并存的双层次经济结构,其核心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差异。事实上,我国的城乡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具体来说,我国的农村在本质上还是一个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虽然农业生产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绝大多数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果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商品交换收益,更多的是一种自给性质。我国的城市受益于计划经济时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已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重型工业体系。在此情况下,城镇居民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这是造成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村居民的核心要素。本文利用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对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行进行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湖南省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节采用1998~2007年湖南省14个市、州面板数据,数据均来自《湖南统计年鉴》《湖南省各市州统计公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uirg)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表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收入公平程度的现实情况,比值越高,居民收入公平程度越差,比值越低,收入公平程度越高。另外,它还具有定义简单、计算方便、不引起歧义的特点。计算公式为:
解释变量主要有人均gdp、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以及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选取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该比值能够间接代表二元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表1为变量的具体说明。
(二)模型构建
1998~2007年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基本回归模型构建如下:
上式中,下标i和t(t=1998,„„,2012)分别代表湖南省第i市和第t年,c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值,u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通过上表lr检验和hausman检验值可知,这两个回归方程都a应该选用fem进行估计。下文以fem模型的回归结果作为主要分析依据,财政支农的回归系数为负,并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检验,说明支农支出对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有效性,支农支出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性。
从表2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回归系数为负,并通过5%水平的显著检验,说明产业结构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负效应,产业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结语
产业结构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负效应,产业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给农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岗位。其次,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农在总量、结构、方式上均要进一步优化。最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6篇
1.对高尔夫运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联系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当时的人们只是通过棍子击打石子,比赛击得远和准,然而这项被当地人玩耍娱乐的活动演变成了后来风靡世界的高尔夫球运动。与足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其他球类运动不同得是,高尔夫运动更加注重爱好者的专注力,培养为他人着想的习惯。高尔夫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击球者们需在一片草坪地上,用专门的高尔夫球杆击球,并将高尔夫球从起点击入到数百码外的小洞中。此外高尔夫运动礼仪也可谓是很讲究的,包括其守时,保持安静,保护球场,为他着想。随着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我国对于青少年所重视不单单只是其学习方面的高就,而是更加倾向于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当代青少年所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于身边很多不良习惯和网络错误资讯导致其心理对整个人生产生误区,进而消极的人生思想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一面。因此,通过开展高尔夫运动,能让青少年对户外体育运动更加感兴趣,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2.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能成为高尔夫运动的主要人群之一,不单单是依靠高尔夫运动独特的魅力,也因为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2.1 高尔夫球运动帮助青少年锻炼身体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户外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因此,它能充分让青少年们在运动中增强自己的身体本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打高尔夫球的运动量并不像打篮球、踢足球那样剧烈,相对而言是一项较为轻松户外运动,爱好者通过球杆把球击打出去,上杆、下杆、击球、收杆整个动作的连贯性对爱好者身体的协调能力、瞬间爆发力等条件也需要有较高的要求。完成一个标准的18洞需要走6、7km的路程,对爱好者而言,这项有氧运动的锻炼比任何的场所都要好。这也正是青少年在发育阶段所需要提高的能力,在锻炼自身身体的时候,也消除了其内在的心理阴,选择面向阳光,面向健康发展。
2.2 打高尔夫球能帮助青少年摒弃不良爱好
电子游戏的快速发展拉拢了不少当代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许多青少年变得萎靡不振,身体素质变差,受网络不良风气影响增多,学习成绩退步等。高尔夫的英文名是“GOLF”,其4个字母的分别的意思是,green绿色,oxygen氧气,light阳光,friendship友谊。即充分表明了高尔夫运动独特的环境魅力与良好的起气氛十分有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加青少年对户外运动的热爱,带领青少年走向大自然,摒弃网络游戏的爱好。
2.3 打高尔夫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怀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门具有绅士风度的运动,对于高尔夫球手的内心素质修养有着一定的帮助。众所周知,现在的青少年比较容易烦躁,急躁,做事情静不下心来。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太猛烈了,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容易被外界的很多复杂的感情,迷乱的事情而影响。而高尔夫运动不像其他运动那样需要参与者做很多剧烈的动作,十分有利于青少年心态的培养,助长青少年的运动情怀,帮助青少年在繁华的世界当中沉静下心来。
2.4 高尔夫球运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因为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个体运动,不像篮球、排球那样过多需要队友的配合与帮助。高球运动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参与者一个人战斗,学会独当一面。在面对好似人生的十八洞时,学会在面对成功的欣喜与失败的烦恼的同时,不断地增强自身独立性的养成。让爱好者在准确的判断和谨慎的思考中学会独立成长。打高尔夫球的青少年们普遍都得到了这方面的锻炼,使得他们比一般其他孩子多了几分自信与成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青少年打高尔夫从中收获的启示
3.1 从高尔夫礼仪看青少年自身修养
高尔夫运动不单单教会青少年击球技术,也教会了青少年为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爱护环境等优秀习惯。
在高尔夫礼仪当中,尤为被看重的就是守时,如果你和球友约好打高尔夫球,却迟到了,则会被列为最不受欢迎的球友。在正规比赛中,则有可能会直接被取消比赛资格。这点很好地锻炼了青少年守时这一观念,对青少年日后走入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帮助。此外学会为他人着想,在球友击球时,不该大声喧哗,甚至连电子设备的声音都需提前静音,以免干扰球友击球的状态与心情。爱护场地也是尚尔夫礼仪当中的一点,尚尔夫绿地大都种植的是果岭草,这种草极易破损,但是对高尔夫球的滚动却十分有帮助,所以,爱好者在果岭上绝对不能奔跑,走路也需要将脚完全抬起,这些都在考验青少年的自律能力,青少年们也将从高尔夫运动中收获到今后的为人处事的技巧。
3.2 从高尔夫精髓看青少年思想素质
与其他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大多是在没有裁判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所以,这项运动需要每个参与者为球员着想,自觉遵守比赛规则,诚信比赛,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礼貌和谦让。这便是高尔夫运动最为主要的精髓,对青少年今后的自控能力、诚信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
3.3 从高尔夫技巧看青少年学习能力
高尔夫不仅仅可以从内在锻炼青少年的气质,也从技术这外在因素磨练着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因为高尔夫运动并非是一项轻易掌握的运动,如何在远距离将球击入小洞中,是一项如何让青少年用心、细心、专心地把高尔夫运动技巧掌握并实际运用。
4.青少年高尔夫的发展
高尔夫运动最初是出现在19世纪,由于的英美两国联合举办的高尔夫“沃克杯”,使得高尔夫呈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被大家所知晓。中国在高尔夫领域算是一个后起者。中国于20世纪的时候引入高尔夫运动。虽然作为一个高尔夫后起国家,我国在高尔夫的发展速度上一点也不怠慢。从20世纪80年代的寥寥无几的高尔夫运动选手到现在已经有几百万的高尔夫人口,从最初仅仅几家高尔夫球场到现在的约为600家高尔夫球场,从最初定位的贵族运动慢慢走向大众化。在赛事方面,著名的四大满贯:美国大师赛、美国公开赛、英国公开赛、PGA锦标赛;在青少年高尔夫赛事方面:美国高尔夫青少年巡回赛、亚太地区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等;在中国,青少年高尔夫赛事的推广也非常迅速,如,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赛,观澜湖青少年系列赛,“张连伟杯”国际青少年高尔夫邀请赛、费度亚洲杯青少年锦标赛等。这些比赛的开展都明确表面高尔夫运动在世界、在中国的发展都是十分积极的;近10年,我国也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青少年高尔夫选手:如,胡牧、封悦、关天朗等。在中国,高尔夫运动要走向大众,在青少年中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程度上锻炼了青少年的性情,礼仪,为人素质,运动精神,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