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翻译人员的素质(精选8篇)
外事翻译人员的素质 第1篇
1 汉语 (原语) 和英语 (译语) 语言能力素质
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过多年系统化英语学习之后, 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在某些方面强于汉语语言能力。这就要求通过自学, 多读多听多思考等方法弥补汉语语言能力的不足。了解并掌握汉英语言的区别。如汉语重意合。“以意统形”。句子结构松散, 但意思完整, 语义的连贯随时间和事理的流动性来体现。英语重形合, 也就是复合句中的小分句之间或句组之间有标志性的连接词。其次, 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谋篇策略的差异, 即语篇重点信息的布局各异。汉民族更偏爱从远到近, 由大到小, 即把原因、条件放在最前面, 把主题放在最后面。英民族属于直线性思维模式, 习惯于开门见山, 把重点信息, 即主题放在能够显示出重要性的位置, 文章的最前面或段首, 以引起读者的重视。
2 翻译基本理论素质
翻译是一门艺术。如果把写作比喻为自由舞蹈, 翻译就是带者镣铐在跳舞, 而且还要跳得优美。因为原作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 而翻译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 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傅雷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分别有“传神”论和“化境”说。不过这两种学说都是针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英国学者泰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 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 译文应完全具有原作的思想; (二)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要与原作性质相同; (三) 译文要和原作同样流畅。除此之外, 外宣翻译工作者必须遵循“三贴近”的原则,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而在外宣翻译中对于忠实的标准要严格得多。这是因政治文章涉及国家大政方针, 基本政策等, 译员必须紧扣原文, 不得任意增删。例如在例如在香港回归之前,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中国政府“决定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准确的英文译法是: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在1984年发表的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文本中就是这样写的。但是1990年和1991年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均未译出“行使”两字, 到1992年才改正过来。[2]
3 政治敏锐性素质
外宣翻译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关心国家大事, 多结合业务熟悉政策, 了解国情, 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敏感性主要体现在译员要有政策头脑和政治敏感、用词的政治含义与影响、对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是迟钝还是敏锐。如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与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谈话时指出:“祖国统一后, 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 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这里“独立性”当然不能译成“independence”。因为在政治上“independence”一词通常用来指那些殖民地国家为摆脱殖民地统治而使用的词, 自古以来台湾一直是我国的领土, 而此处的所谓独立性, 就是指谈话后面列举的各项权力:司法独立, 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大陆不派人驻台, 不仅军队不去, 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 都由台湾自己来管等等。这句话的英译文是:“After unification with the motherland, the Taiwan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assume a unique character and may practice a social system different from the of the mainland” (Fundamental Issues.“独立性”译成“unique character”也是可以的[2]。
4 了解汉语和英语文化差异的素质
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 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文化, 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在翻译汉语新词时, 译者应注意文化背景, 尽量使用外国人可接受的语言。“可接受” (acceptability) 的意思不仅指语言本身, 而且指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即所译的词义能让外国人在心理上认同[3。比如, 在中国, 宣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传达思想、影响受众, 所以中国的宣传部门毫不讳言地称自己为宣传部。而“propaganda”除了有传播信息之外, 更有弄虚作假的意义。西方大都是多党制国家, 为了获得执政权, 在竞选时各党派往往不择手段, 用片面或是夸张甚至是虚假的言论混淆视听、抬高自己、打击对手。党派之间的这种宣传手段被称为“propaganda”。由于不了解“propaganda”这个词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我国的宣传部曾长期被翻译成“Ministry of propaganda”或“Propaganda department”, 国外人士误以为我国的宣传部是专门欺骗民众的部门。实际上, 中文的“宣传”更适合翻译成“publicity”[4]。
结束语
原语和译语语言能力及其翻译基本理论的掌握是外宣翻译人员从业的基础, 政治敏锐性和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是关键。但只具备上述素质还远远不够, 外宣翻译从业人员要不断探索、进取, 扩大知识面, 提高政治修养, 灵活应用翻译理论和原则, 要有强烈的受众意识, 敏感的文化差异意识, 努力提升自己从事这门跨文化交际学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
[2]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 2003 (3) .[2]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 2003 (3) .
[3]张健.汉英新词误译现象剖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3]张健.汉英新词误译现象剖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
《外事翻译专业素质测试》考试大纲 第2篇
《外事翻译专业素质测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在地方政府机关从事外事翻译及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相关外语专业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具体测试的外语语种根据职位职责要求的语种确定(例如:从事英语外事翻译工作的职位测试的外语语种为英语)。
二、评价目标
(一)熟练掌握并应用相关外语的语法、句法;
(二)掌握使用相关外语在外交、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社会等领域的常用词汇及表达方式;
(三)了解以相关外语为母语或通用语的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
(四)掌握相关外语在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五)具备一定的国际时事知识。
三、考试内容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二)试题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中译外:将中文文章笔译成相关外语;
外译中:将相关外语文章笔译成中文;
应用写作:根据题目要求,使用相关外语撰写应用文。
四、答题要求
功能翻译视角下的外事翻译研究 第3篇
对外交往的成功开展必然离不开成功的外事翻译。外事翻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对外交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因此有必要为其提供理论支撑, 让其更好地为国家对外宣传做贡献。然而,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外事翻译的理论研究远远不够, 关于外事口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加之该领域的翻译工作一直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开展, 因此外事翻译及其相关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外事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文化翻译的特点以及关于翻译手段的选择的问题。
一、外事翻译的定义及其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外事翻译。外事翻译可以简单定义为在各种外交 (外事) 场合, 为达到双方或各方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转换活动。其工作的场合及性质, 决定了外事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 也决定了它是一项具有严格的政治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事性的活动。外事翻译是应外交的需要而产生的。外事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口头和书面的讲话和文件, 外事翻译的内容决定了它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特点。首先, 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其次, 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强。再者, 外事翻译的政治性还决定了它的保密性强的特点。一般文学翻译的翻译方法注重美学效果, 处理外事翻译则显得捉襟见肘不伦不类。因此, 外事翻译急需一个翻译理论进行统筹指导。
二、传统翻译理论并不是外事翻译的唯一准则
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对等理论, 强调的是两种语言之间形式的对等。然而我们可以看到,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 单纯强调文体形式的对等并不适用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各国读者。《今日中国》的编辑段连城认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智力, 但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
例句:1.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lled on every region to develop its own export-oriented hit product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中央号召各地利用本地优势和特点开发当地的出口型拳头产品)
2.Many large companies in Shanghai have geared themselv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set up after sales services accepting repairs and dealing with customers’complaints. (上海许多大公司都专门设有售后服务中心, 接受维修业务和处理客户投诉, 目的在于与国际接轨)
例1中的拳头产品如果严格按照对等理论直译, 应为:fis products.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定是一头雾水。相似的例子还有:龙头企业 (leading company in this field instead of dragon head company) 。例2的与国际接轨, 则会被直译为:lay the track with internationa companies不仅本身语义不通顺, 更无法传递原句信息。
三、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外事翻译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主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第二阶段: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Skopos theory。他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第三阶段:在威密尔的“目的论”基础上,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其中诺德的目的加忠诚理论为其精髓。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目的论”。这项原则有利于改变直译和意译, 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局面。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本的目的/功能。而不是在翻译前就决定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功能理论将原文的地位大大弱化, 仅仅视其为翻译所依据的“信息提供者”。这一主张成为政治体裁编译的重要依据。但是, 编译不是自由重写 (free writing) , 译文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这一责任, 即为:“忠诚”。忠诚不是指对原文的faithful, 而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译文发起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 功能论者更重视宏观上整个翻译过程的发生, 各种参与的角色在翻译中的作用 (尤其是译文接收者的需要) 。此外, 他们并未忽略微观语言层次上的研究, 提出了“文本类型不同, 所要求的对等程度不同, 翻译策略也应不同”的观点。
例句:1.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以及加速农村发展的政策后, 中央政府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三农”问题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该问题还将不断出台更多政策和措施。
After fixing numerous policies to nurture agriculture, improve the life of farmers and spe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ointed out during the 2004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that these issues were"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important works for the Party".And more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put in place in this regard.
国人都知道三农指的是“农村, 农业, 农民”, 但对于农业高度现代化的西方国家读者而言, 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了解就有可能对这个问题产生误解。此句中, 如果过分强调形式对等和译文的完美直译成:three farmers, 或者是three countries, 则传递不了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因此, 这里的外事翻译需要强调事实, 强调信息的清晰性。在明确了这一目的之后, 采用编译方法传递出三农问题的具体核心思想。此段可以看出, 不拘泥于原文字面意思, 发掘原文作者易欲探讨的客观事实, 然后采取编译手段以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 才能消除歧义。
四、总结
作为整个外交工作和外交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单纯地用一种翻译理论指导外事翻译是片面的。外事翻译者担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 推广民族文化的重任, 只有结合实际具体情况, 根据社会、文化、以及交际目的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涂和平, 张欲晓著.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13.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22.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0 (1) .
论外事翻译认同意识 第4篇
修辞作为一种人类实践, 作为对语言的技巧性应用和对语言的应用效果的追求, 是和语言同步发展起来的 (刘亚猛, 2008:19) 。研究西方古典修辞学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是西方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 对修辞学的学习和研究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学校一直持续到19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修辞学以规劝为核心, 强调有意的设计。在20世纪, 修辞学又一次成为一门重要的跨学科的理论, 成为一门有效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文理论 (胡曙中, 2004:457) 。西方新修辞学的关键词由“劝说”变成了“认同”或“同一”。顾曰国 (1990) 认为伯克的认同说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劝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本世纪以来重要的修辞学思想之一。
翻译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学科大发展并奠定了学科身份之后, 一直以跨学科探索为研究特色, 注重多元文化互补、不同学科的彼此交融, 逐步形成了开放性、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翻译研究要突破原有的研究思路, 实现新的突破, 体验式和印象式的评论显然是不够的, 跨学科特性是翻译学的活力所在 (孙艺凤, 2010) 。跨学科为译学研究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 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2. 修辞认同说
古典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主要是对规劝方式进行研究。亚里士多德 (1991:24) 对修辞术的定义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规劝是以语言的方式和适当的方法, 通过理性阐述、情感影响和人格魅力以非强制手段达到影响别人观念或原有态度的活动。劝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说话者能否有效地运用语言, 这就是修辞的本质。
现代修辞学家伯克对修辞学研究的注意力不在规劝上。Burke (1969:41) 将修辞定义为“人使用词语形成态度或导致他人采取行动”。因此, 亚里士多德的劝说主要具有规劝工具上的意义, 而伯克的认同说则具有本体上的哲学思考意义 (李鑫华, 2001) 。亚里士多德偏重于修辞作为规劝工具的实用性的方面, 而伯克的新修辞学包括他的认同说侧重于哲学性的思考。
但伯克的修辞学理论并不是对古典修辞学思想的彻底否定, 而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规劝是表层的问题, 而认同是深层的问题。认同说是对古典修辞学定义的延伸。认同概念指自我由各种实质或特性构成, 包括职业、行为和价值观等。当我们与他人享有某些共同特质时, 我们就取得了与他人的认同。古代的修辞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演讲, 通过演讲达到劝说目的。现代高度发达的媒体完全改变了修辞过程, 使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一切交流活动都成了修辞活动。现代修辞更注重语境的认同来实现劝说目的。
新修辞学不再将修辞当作方法和工具, 而将它当作无所不在的符号。一切人类有意义的话语的形式都是修辞性的, 新修辞学研究的是语言与社会人的关系, 研究社会人怎样认知世界、又怎样作出反应并进而影响世界。认同说有广泛的涵盖面, 既注重个人的主观意愿, 体现人的能动作用, 又注重人所处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 思考人的生存环境, 看重人的反应。
伯克提出了三种认同方式, 即“同情认同” (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 、“对立认同” (identification by an antithesis) 与“误同” (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 。同情认同强调通过共同的情感、价值观、风格等与听众建立一种亲近关系。在伯克看来, 这是最接近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规劝意义的认同。在对立认同中, 双方由于有共同反对的东西而结成同盟。甲乙双方能互相认同是因为他们都共有丙这个对立面。对立面可能是人, 也可能是物, 更可能是人的生存环境。误同是伯克新修辞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观念, 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式的认同方式, 将一个实体的属性不自觉地投射到另一个实体上。在现实生活中误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 化妆品广告中明星漂亮的脸蛋会使消费者误认为那就是自己涂抹后的效果图, 并对此产生好感。相比之下, 误同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却又不易察觉的认同类型。
3. 翻译的认同意识
翻译释义理论认为, 在任何情况下文本的理解都不能只依靠构成文本的语言, 而必须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的结合。释义理论提出的翻译程序是:理解,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翻译是交际行为, 所以翻译的对象是交际意义, 理解的内容也就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这样, 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将源语者说话的意义通过翻译行为转换为目的语, 使源语者 (文字作者或说话人) 与目的语者 (读者或听者) 交际成功。在翻译这一特殊交际行为中, 译者应力图先后取得与源语者的认同以及与目的语者的认同。译者的认同意识越强, 认同程度越高, 交际就越成功, 沟通的效果也就越理想。
在同情认同的情况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 从而达到规劝的目的。例如, 在外事交流中如果我方想就某一问题与外方达成共识, 双方应该持有相同或近似的态度和观点或具有这样的意愿才能达到认同, 从而促进外方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与我方相同的行为或向这一目标靠拢。释义理论认为翻译是交际行为而不是交际结果 (李明清, 2009) , 口译过程中译员的翻译活动不应止步于完成语言的翻译, 而应力图使双方达到感情认同, 从而达到认同, 最终实现规劝的目的。
在对立认同的情况下, 在源语者、译员和目的语者合作时, 还没有能达到完全信任时, 源语者与目的语者构成认同, 他们共同的对立面是译员。而当译员的翻译活动证明了自身完全具备帮助源语者与目的语者交流的能力时, 源语者首先与译员完成认同, 他们共同的对立面是目的语者;而当译员在理解记忆后, 把源语者话语的意义译成目的语后, 译员与目的语者又达成认同。这一过程与释义理论提出的翻译程序也不谋而合:理解,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
在误同的情况下, 译员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当成了源语者, 不论是在交替传译还是在同声传译中, 都能将源语者的情绪传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译员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可以替代源语者, 不能夸大、曲解源语者的话语。译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和地位, 牢记自己不是演员, 不该喧宾夺主, 表现个人。另外, 译员也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效果。总之, 译员需要端正认识, 调整心态, 正确定位, 以期取得良好的翻译交际效果。
4. 外事翻译的认同过程
本文所谈的外事翻译主要是指为配合各种涉外活动所进行的以宣传介绍为主的笔译活动及在各种涉外场合进行的口译活动。翻译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般生活翻译, 包括旅游指南、接待、陪同参观等, 灵活度较大, 其中需要多加注意的是在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地介绍本国本地的风土人情;可以是一般专业交流的翻译, 这往往需要译员熟悉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法;可以是涉及外交、对外谈判等重大方针政策的翻译, 灵活性就极小。如:谈到台湾的“和平统一”问题, 其中“统一”字面上可以译为“unification”, 而在外事翻译却翻成“reunification”, 表明大陆与台湾的统一不是第一次, 而是重新统一, 是很准确的。
外事翻译作为一个特定领域的翻译活动,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从理论的高度对外事翻译实践进行思考, 可以解释并指导实践并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外事翻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可以极大地推进理论创新, 从而有力地促进翻译学的健康发展。从西方新修辞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是对翻译研究视角的拓展, 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的继承和深化, 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取向。
4.1 译者解读过程中的认同
从狭义上看, 认同表示劝说的意思;但从广义上看, 它超越了劝说, 把在顺从和诉诸修辞中整个自觉和不自觉的动机语言范围都包括进去。广告商试图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劝说过程其实就是把广告产品的用途与消费者的心理统一起来的过程。演说者会通过使用同一策略来对听众进行劝说。劝说、认同和交际这三者的意义难以分开。换言之, 通过劝说、认同的方式, 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认同程度越高, 交际就会越成功。
翻译活动是一种对话,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参与, 其本质也是一种交际。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是读者 (听者) , 而且是更细心的读者。翻译之前的解读阶段与读者的阅读有所不同, 解读在信息获取的深度和广度要远大于阅读。译者面对的并不是作者本人, 而是文本。文本成了联结作者和读者的纽带, 读者解读文本, 就是在同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 (吕俊, 2006:76) 。如某园艺博览园中有一个景点名为“二分明月”, 该景点的英文介绍中将其翻译成了“Bridge Moon Divider”, 让人不知所云, 值得商榷。该景点其实是园博园内反映扬州地方特色的以赏月文化为主题的园中之园。“二分明月”的由来应与唐代徐凝在《忆扬州》中写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有关, 而这两句诗就刻写在园内景墙正面。唐代扬州一地极为繁华, 天下的明月有三分, 那令人沉醉的月色却被扬州占去了二分。“二分”极言扬州月夜风景之迷人, 译成Divider显然不妥。文本是译者最重要的工作对象, 要进行好翻译活动, 首先就要很好地吃透文本, 特别是要善于挖掘其中隐含的文化信息, 从而达到与文本的认同, 进而达到与作者的认同。
口译的文本与笔译中的文本有所区别, 它不仅是作品本身, 即源语者的话语, 而且包括源语者本身。在口译过程中, 译员不能随意省略或增添源语者的信息, 并要在现场通过捕捉源语者的肢体语言加深对源语信息的理解及对源语者的理解。这个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译者与源语者实现认同的过程。口译是对有声语言的理解, 译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源语者话语的听辨和理解。苗兴伟 (1997) 认为, 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的听话者 (译者) 实际上处于推理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 译者从源语者提供的新假设与已经处理过的旧假设中推导出源语者意图。鲍刚 (2005:98) 认为口译译员应具有敏捷的听觉反应与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其他抗干扰能力。能在拥有一定方法体系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将各种语言内和语言外信息运用到听辨中去。这一过程的实质也是译员努力实现与源语者的认同的过程。
4.2 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认同
修辞学中语境研究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修辞体系对听众状况、情感效果的注重, 对共同论题的挖掘以使演讲与社会环境及言后思想、行为模式相适应。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在达成与目的语者的认同前需要考虑目的语者的感受, 为受众着想,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目的语者对源语者信息的渴求度。源语文本和源语者对翻译活动的内在要求是忠实于源语文本, 而译语文本对翻译活动的内在要求是忠实于译语受众, 体现为翻译的可接受性。对翻译的可接受性的要求使译语文本与译语受众能接受的标准文本之间的差异缩小而实现认同。
外事翻译的最大特点在于源语者与目的语者之间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差异较大。这一特点为译者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提供了平台。Nida (2001:82) 认为:“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 又是转变。”这一翻译观正是对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可以说, 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是保证译者与目的语者达到认同的前提, 是外事翻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形式、行文风格和修辞方式上差异明显。如汉语文本常追求音韵美、喜渲染情感气氛, 多见对偶对仗、四字格等修辞, 语义高度浓缩且常常具有时代烙印, 成为外事翻译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例如, 在经济改革领域经常提到的“抓大放小”, 不熟悉背景的国人都不一定明白其确切涵义,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考虑目的语者的需求补充背景信息作一番解释了。这个短语中的“大”与“小”分别指“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 因此可以译成“manage large enterprises well whileeas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
又如在谈能源战略时讲“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其中“立足国内”在汉语看来没有问题, 但译成“standing in our country”就词不达意了。其实这里“立足国内”说的是能源问题上主要依赖国内资源的开采利用, 所以这几个四字格不妨译为“give priority to thrift, rely on do-mestic resources, and encourage divers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从关联理论的观点来看, 这样的译文也符合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 努力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努力;从效果上来看, 这样的处理也更好地考虑了目的语者的思维方式与认知习惯。
另外, 汉语的修辞还常有表达过度和同义反复的现象, 译者在外事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内外有别的原则, 充分考虑英语受众的接受心理, 进行适当地删减和低调处理。例如, “通过多年艰苦努力,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为提高我市知名度作出了显著贡献。”译为:“Over anumber of years in the past, much fruitful work has resulted from hard work of..., which made its due contribution to exp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city.”“巨大成就”译成much fruitful work而不是major achievements, “显著贡献”译成due contribution而不是outstanding contribution。又如“新增出口”中的“新”其实与“增”意义有重复, 完全可以译成the export growth。这样的处理正是译者以受众为出发点对汉语表达过度和同义反复现象作出的合理调整。
在前语用学时代, 语言使用者往往受到忽视。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研究, 但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排除语言研究中人的因素, 因此不能准确地解释翻译过程和翻译现实。作者 (讲者) 、交际环境和读者 (听者) 在交际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译者的认知知识对理解表达有重要意义。译者是勾通原文与译文的桥梁, 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纽带。翻译是译者与源语者之间的交际, 更是译者与目的语受众、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交际。在这多重交际的过程中, 译者的角色举足轻重。译者与目的语者的认同主要表现在译者在表达时在忠实于源语者话语的基础上, 要体谅目的语者的感受, 从心理上达到与目的语者的认同, 从而使翻译的语言更得体, 使翻译更人性化, 翻译的可接受性得到提高。
5. 结语
在西方修辞学史上, 伯克是致力于修辞创新的有重要影响的修辞学家。他的认同说是其新修辞学思想与创新修辞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说为更深层次地理解翻译的本质提供了另一种途径。认同说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将传统的、静态的翻译研究变成了认知的、动态的研究, 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其引入具体的外事翻译实践之中可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译员必须加强认同意识, 努力与源语者和目的语者分别达到认同, 才可能从源语者话语出发, 在心理上达到与目的语者的默契, 从而成功地进行翻译, 实现有效的交流, 更好地搭建外事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Burke, K.A.A Rhetoric of Motiv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41.
[2]Nida, 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1:82.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98.
[4]顾曰国.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2) :13-25.
[5]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457.
[6]李明清.释义理论的语言哲学诠释[J].外语学刊, 2009, (5) :12-14.
[7]李鑫华.伯克新修辞学认同说初探[J].外语学刊, 2001, (1) :54-58.
[8]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19.
[9]吕俊等.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76.
[10]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 1997, (4) :7-11.
[11]孙艺凤.翻译学的何去何从[J].中国翻译, 2010, (2) :5-10.
外事翻译人员的素质 第5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尤其是商务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口译不能被狭义理解为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更应该被看成一种发展迅速,对人类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职业。国内学者对口译及口译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波[1]指出翻译的职业化对译员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翻译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杨焱[2]认为口译人才选拔及培训中须对非智力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赵恒、高忻[3]认为口译人员的中外语言水平、反应能力,现场情景和气氛的把握能力等非常重要。胡振东[4]认为口译人员在临场翻译之前要尽可能做一些语言上、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张捷、宋立明[5]认为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吴佳[6]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任何外语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李紫凌[7]认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译员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保密意识、合作精神等。韩红[8]认为合格的口译员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敏锐的听力能力、明确的表达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娴熟的口译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综合记忆能力。高怡松[9]分析了外事翻译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技巧,包括外事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互联网在翻译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杨焱[10]指出性格也是口译潜能的影响因素。张海霞[11]指出同传意愿应该具备敏捷的思维、出色的记忆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敏捷的应变能力。任文[12]指出译员都很难在交际过程中保持一贯的中立立场。国内学者对口译分类、口译标准、口译译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口译职业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属于定性研究,缺乏统计数据。为了丰富口译职业研究,有必要对翻译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口译服务领域、薪资水平、译员岗位能力,以及素质要求。
2. 网上调研
为了切实提高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质量,真正培养能够娴熟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在商务工作领域中顺利完成口译任务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我于2011年6月至9月对本课题组成员在众多翻译公司网站中随机选取了120家翻译公司并进行了调查,其中上海40家、北京35家、广州21家、南京24家。这些公司包括上海语翼英语翻译公司、上海宇译翻译有限公司、上海欧得宝翻译公司、北京奥体汇友翻译公司、北京信德雅同声翻译、广州全意翻译公司、广州粤神翻译有限公司、南京雅博翻译公司、南京新世界翻译公司等。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口译服务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翻译客户,翻译公司往往都在网站上单独开辟“翻译服务领域”这一栏目。口译是翻译的一类,是口头形式的翻译,因此翻译服务领域与口译服务领域完全吻合。一般来说,翻译服务领域主要包括以下12类。第一,商贸类,主要包括商业信函、合同、企划、邀请函、简报、公司简介、产品目录、产品手册、营销资料。第二,科技类,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技术规范、安装手册、网站及网页翻译。第三,法律类,主要法律法规、条例、判决书、政府公文、管理规定、章程。第四,理工类,主要包括机械、通信、电子、电机等。第五,社会文学类,主要包括著作剧本、影视对白、新闻、散文、诗歌、广告、小说、音乐、录像带、录音带、教育。第六,城市建筑类,主要包括建筑、交通、土木工程、用地及都市规划。第七,财经类,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财务报告、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投融资协议、上市公司年报等。第八,工业工程,主要包括工程标书、技术标书、商业标书、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说明书。第九,生化类,主要包括环保、医药、食品营养、农业、染整等。第十,学术类,主要包括论文、参考文献、评论。第十一,个人资料,包括个人简历、入学申请、求职申请、户口本、推荐信、委托书。第十二,证件、证书类,包括学历证明、结婚证、营业执照、出生证明、身份证、执照。在广泛搜集翻译网站中关于翻译服务领域介绍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表。
商务类口译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理解。商务类口译狭义上指商贸类口译,包括商业信函、合同、企划、邀请函、简报、公司简介、产品目录、产品手册、营销资料等。广义上指泛商务类口译,包括商务活动中涉及的各种材料类型,主要涵盖商贸、科技、法律、理工、社会文学、城市建筑、财经、工业工程、生化类等领域。一般来说,口译译员面对的材料题材广泛,如果在平时教学和训练中局限于商贸类口译实践,译员一旦遇到其他领域的材料时就会束手无策。基于上表数据,我认为在商务英语口译教材的编写和口译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泛商务类材料的口译练习,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上述各领域的口译实践能力。
3.2 口译种类及译员薪资水平
3.2.1 口译种类
翻译主要包括口译与笔译。我们根据所调查的网站中大部分网站的分类方法,把口译分为英汉口译、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以及本地化翻译。英汉口译包括陪同口译(一般活动口译)及交替传译。交替传译包括技术交流(商务谈判)、中型会议口译、大型国际会议口译。交替传译,又称连续翻译、连续传译,简称交传,即讲话的人讲几句话停顿一下,译员开始翻译,译员翻译完了之后再继续讲。同声传译也叫同步翻译、即时翻译,指口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翻译间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源语发言人的讲话,一面几乎同步地把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译成目的语,通过传译设备送出。本地化翻译包括软件本地化、多语桌面排版DTP、网站本地化翻译、音频视频翻译。
3.2.2 口译译员薪资水平
我对标明英汉口译价格的59家翻译公司价格进行了统计,发现陪同口译(一般活动口译)的价格为747元/人/天,技术交流(商务谈判)口译的价格为1154元/人/天,中型会议口译价格为1696元/人/天,大型国际会议口译价格为2887元/人/天。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英汉口译为高薪职业。我对明确标明同传价格的52家翻译公司价格进行了统计,英汉同传价格为8763元人/天,极高的薪酬反映出同传的工作难度,口译业内视同传为“金字塔”的塔尖,同声传译也常常被称为英语专业的最高境界。
3.3 商务口译译员能力与素质要求
41家在译员招聘广告中明确提出了对商务口译人员的要求。我对翻译公司针对译员语言技能、行业知识、工作经验、口译职业资格证书、责任心、兴趣、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翻译(82.93%)公司要求口译人员具备一定的翻译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口译是技能型较强的一种职业,口译的熟练程度与质量与译员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口译技能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在高职口译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技能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练习,切不可把重点放在理论分析上。除了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正规训练外,口译教师还应该建立口译测试库、试题库,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口译不应被狭义地理解为一门课程,而应该被看成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终生技能和一种职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应成为口译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53.65%的翻译公司认为口译人员须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要想成为合格的口译员,就必须对其服务领域,如:商贸、科技、法律、理工、社会文学、城市建筑、财经等有所了解。另外,一些翻译公司对译员双语的驾驭能力、口译职业资格证书、责任心、兴趣、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4. 结语
本文对商务英语口译岗位的服务领域、口译译员的薪资水平、商务英语口译译员的能力,以及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商务英语口译主要涉及商贸、科技、法律、理工、社会文学、城市建筑、财经、工业工程、生化类等服务领域。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皆为高薪岗位。合格的口译译员必须精通来源语和目标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口译工作经验。此外,译员对口译工作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浓厚的兴趣。为了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口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此次调研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口译行业及商务英语口译岗位的认识,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标准、整体设计,编写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口译教材,改革和创新口译教学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波.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道德[J].上海科技翻译,2004,(3).
[2]杨焱.关于口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6).
[3]赵恒,高忻.简论译员的素质[J].中州大学学报,2002,(4).
[4]胡振东.口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5]张捷,宋立明.口译与笔译机制差异[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6]吴佳静.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口译中的重要作用[J].科教文汇,2008,(9).
[7]李紫凌,刘淑倩,陈洁.论口译员必备的基本素质[J].科教文汇,2002,(1).
[8]韩红.论英语口译员的素质要求与口译技巧[J].经济与教育,2011,(24).
[9]高怡松.外事翻译素质及技巧浅谈[J].东南亚纵横,2010,(7).
[10]杨焱.性格与口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
[11]张海霞.同声传译中译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
浅谈高校外事口译及译员素质 第6篇
口译不仅是外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一项专业要求很高的工作。口译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种需要精通语言文字, 具备广博学识和一定文字素养的综合性艺术。口译工作要求不仅要迅速地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 而且同时反映语言所代表的语意、语气甚至语体。
高校外事口译包括外宾接待翻译、专题会谈翻译、参观考察翻译、学术报告翻译、随团出访翻译、中外校方会谈翻译、宴会致辞翻译、中外联谊活动翻译、合作谈判翻译、购物和日常生活翻译等等。
口译的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要求非常高。高校外事口译最突出的特点是当场立刻收效。口译要求速度快, 据研究, 一般口译要比笔译快三十倍。因此, 在瞬间做到语言各个层面对等, 难度非常大。
口译的对象是口语, 有声语, 笔译的对象是书面语。由于有声语和书面语具有不同的内在特征, 所以口译有着与笔译不同的特点。口译的目的在于是使双方沟通思想, 让双方以最快的方式获取最多的信息, 使双方达成交流的目的。因此外事口译更注重内容实质, 而不强求形式和风格。
二、如何做好高校外事口译工作
(一) 笔译是口译的基础。
许多翻译家认为, 笔译是口译的基础。对外工作中笔译和口译是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平时笔译的基础, 口译时就很难译出相当精练准确的句子, 熟悉一些笔译技巧。
(二) 现场口译时间紧, 译员没有斟酌的时间, 这就要求口译人员反应快、语言功底深厚、语言转换能力强。
口译人员要在极短时间内很快译出事先一无所知的讲话, 这对他们在语言方面, 知识方面, 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译员必须接受良好的翻译训练, 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 较强的分析能力, 理解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谈话或致辞中, 口译人员应全神贯注, 充分领会说话者的意思, 做到准确、忠实。
实际的口译过程是几个环节同时发生, 那就是接收、理解和表达。而口译的质量就是由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来。大多数情况下译员并不是字对字地翻译。口译的目的是传递意思, 不必过分迁就拘泥原文短句结构和字词。
口译过程中, 由于两种语言毕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了一种文化, 有其特定的背景, 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时, 不一定都能找到对应词。这就要求译员通晓原文,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用词进行表达, 使译文准确、通顺、完整。力求选词简明易懂, 目的是使双方当场理解和掌握所要传达的信息, 不宜采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冗长艰深的句子结构。在外事翻译活动中, 口译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在吃透语句原意的深层含义的基础上, 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 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适当的语言文字, 做到翻译准确到位。
(三) 善于领悟字面之外传达的意思。
口译者之所以不同于翻译机器, 在于他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不同文化的了解与掌握, 于字面意思之外领悟到说话人言语中的意思。成功的外事口译, 不仅能够促进沟通和交流时的信息传递, 并且能够协调、平衡洽谈双方的关系。口译时, 可以使双方不觉得他们之间的思想、观点乃至情感的交流由于语言的阻隔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障碍, 而是经过口译人员的工作, 让双方感觉近乎于直接对话。友好交谈时, 双方都感到诚挚欣慰, 情真意切;思想交锋时, 则是各自的观点清晰, 实质无误, 重点突出, 有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外事交往中, 经常会遇到宾主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或对某个观点持不同意见的情况。此时, 译员要学会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把不愿、不便、或不能直接说出来的意思翻译出来, 既不失本意, 又能为对方领悟或接受。对于宾主的某些否定表达, 译员也需要讲究策略。着眼于外事活动的成功和圆满, 译员要充分做好翻译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争取自动, 在外事活动开始之前, 译员要尽可能了解清楚外事活动的安排、谈话的内容、我方的意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业务的角度做好必要的资料和专业术语的准备。
(四) 丰富的外事口译实践经验。
丰富的外事口译实践经验要靠长时间的积累, 口译的技巧与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 丰富的外事口译实践经验对做好高校外事口译工作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译员要在外事口译实践经验中, 勤思考, 多分析, 对所译的内容精益求精, 追求尽善尽美。外事口译实战体验的切身感受, 强于一切纸上谈兵的东西, 口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是在实践中见效, 在实践中检验;如果脱离真实的实践场景, 很难讲其实际存在价值和作用。
三、高校外事口译译员的素质
高校外事口译工作是高度紧张而富有创造力的脑力劳动, 这与译员的素质紧密相连的, 即口译人员的中外语言水平, 反应能力, 现场情景和气氛的把握能力, 对不同风格的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口译的效果都非常重要。译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成正比。译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 不但要通晓英语和精通本行业的行话和术语, 而且还要知道各个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由于所接触的外宾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程度、职业、个人爱好不同, 不但要知道外宾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外交政策、地理位置、气候、甚至还要了解其民俗。
口译是一项严谨的高强度脑力劳动, 译员应具备严谨、踏实的职业作风, 任何浮躁、急功近利的作风都不适于从事口译工作。外事口译人员工作挑战性很大, 特别是地方高校外事口译人员, 工作中常常要求“身兼数职”:翻译员、接待员、导游员、宣传员、联络员。
外事翻译人员的素质 第7篇
关键词:外事翻译,翻译要素,对策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很多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然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翻译方面的一些失误或翻译用词不当,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造成了一些误解,有时这些误解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争端或是造成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此类失误,实现更为畅通、高效的沟通,做好了解和掌握基本翻译要素意义重大。
1 基本翻译要素研究
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对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信”、“达”、“雅”。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在具体操作中,“信”(faithfulness)指意义不背原文,译文要准确,不能随意增减意思;“达”(fluency)指译文通顺明白;“雅”(elegance)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通俗的讲,信、达就是指翻译要“完整准确,通顺易懂”(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mplete and accurate,fluent and intelligible),即,要忠实原文,且用简单的语言(simple language)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对于口译,翻译的要求则相对较低一点,只要做到语言简明,逻辑思维清楚就可以,不需要过多的使用修饰语。相对于口译而言,笔译应有更高的要求,即在“信、达”的基础上,追求达到“雅”的境地,使译文得以广泛流传,扩大影响。
同时,除了在翻译中要尽量做到“信”、“达”、“雅”之外,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翻译者也要注意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敏感度。
2 跨文化交际中外事翻译要素运用的对策研究
外事翻译是一项复杂和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国际名声,也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好外事翻译工作十分重要。
2.1 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中,即存在文化定势的群体特征,比如某个民族的整体文化行为习惯,同时也存在个体交际者的个人特点,比如表达习惯或行为方式的不同。群体特征和个人特点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同一件事情的两个的方面。个人特点可以归纳出群体特征,但群体特征并非包含所有交际者的个人特点。传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大多侧重文化定势,但其重整体轻个体的倾向导致了研究的不完全性。请看下面几则范例:
译文:知情人士说,矿业巨头力拓股份有限公司(Rio Tinto PLC)候任董事长周一辞职,没有支持用“中国方案”来解决公司390亿美元的债务,这充分表明这家英澳合资公司董事之间的分歧。
译文:中国2008年财政赤字总计达到1,110.1亿元(约162.3亿美元),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去年最后一个月加大了财政刺激力度,政府支出大幅增加。
译文: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周五表示对中国经济前景有信心,并指出有初步迹象表明经济可能会很快好转。
译文:和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中国正在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开支。中国可能正在准备推行力度更大的扩张政策。
外事翻译属于“重心置前”结构,翻译成汉语时呈现“重心置后”结构,即发生英语的右向结构向汉语的左向结构偏移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英语句子外向扩展,注意点居于句首,向右扩充。相反,汉语句子内向聚拢,先画龙再点睛,向左展开,注意点在句末。
2.2 外事翻译要熟悉了解生活多方面知识
这是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全球进一体化进程中,应运而生了很多的新词。作为一个好翻译,他要在生活总随时留意这些新词的产生,对新生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请看下例:
译文:显然,对一些股票投资者来说,只要衰退不会加剧那就够好了。但对决策者而言,关键问题是经济情况有没有充分好转,能不能预防通货紧缩。
译文:虽然美国的收益季节已基本过去,但中国公司的业绩发布大幕即将开启。尽管它们的业绩会好于饱受摧残的美国同行,但人们可能会对业绩结果感到失望。
译文:眼下正提交国会表决的经济刺激方案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刺激”的作用?
对于此问题的评估到现在仍不完全。那么,我们来看看参众两院所表决法案中很有可能发挥刺激作用的开支部分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从四个方面来评价其可量化的作用。
译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析师和市场策略师每年都费尽心机猜测股市走向。不过,你可不能根据这些预测进行投资──至少也得先问问他们到底掐的准不准。
以上翻译内容是遵从西方文化语篇规则普遍性的一面,还有外事翻译多样化表达的另一面。从其汉译情形来看,确实发生从原文语篇“重心置前”向译文语篇“重心趋后”的偏移。虽然以侧重文化定势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并不十分科学,但以文化定势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全是错的,它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和改进才能加强并完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与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的,一些曾经的观点和理论需要及时地对它们进行检验、批判。
2.3 外事翻译应强化翻译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外事翻译要养成一种随时随地都注意外语的表达方法,随时随地都考虑两种语言的倒译。因此在平时看外文资料时,外事翻译要注意外文的表达方法、用词造句、词语搭配,多阅读外刊中描写中国的文章,学习地道的表达方法,寻找可借用的词。尤其要特别留心外国人如何描写我国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随时翻译,随时记录。例如:“Administrative controls on investment,money supply and prices are only temporary palliatives,not a permanent solution to demand management problems.”这句话中有几个难点词,包括“Administrative”(表面上,这个词的意思是“行政管理的”),“demand”(直译的话,这个词是“需求、要求”),如果我们不熟知这些词在目的语中的用法的话,在翻译过程中会产生歧义。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是:政府对投资、发放货币、物价等方面实行调控是临时性的缓解措施而不是解决需求管理方面问题的永久之计。再如,我们经常要谈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宣传活动,直译为educational and propaganda campaign显然不好。
其次,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新名词、新提法也层出不穷,而且不少这类提法具有中国特色,需要琢磨才能想出比较接近的对应词,有时甚至绞尽脑汁都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对应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外事翻译要多学习中央文件、领导人的讲话,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我国政府的重要政策、重大举措上,同时注意我们的新措施、新做法,随时随地考虑如何翻译这些政策、措施、做法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善于抓住新事物、新提法。
3 结束语
做好外事翻译这项工作,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也要有翻译意识。只有掌握了这些要素,并在翻译工作中认真实践,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实现在跨文化交际中顺畅沟通。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刘学云,杨自俭.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徐亚男,李建英.外事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外事翻译人员的素质 第8篇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 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对双语教学提出要求, 但各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各自院校特点, 考虑学生就业面等情况, 在部分专业不同程度开设了双语课程, 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例如,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就提出了“外语+专业+技能+综合人文素质”的育人模式。管理学院所属专业中, 在会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报关专业等专业教学中, 设置了《会计英语》《酒店英语》《导游英语》《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尝试。尤其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对外贸易、边境商贸、外商投资企业繁多, 对涉外会计、旅游、报关专门人才需求量大, 就业待遇好等多诸因素, 迫使学校修改教学计划以满足涉外技能人才的需求, 走出了一条适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教学新模式。
对于高职双语师资, 不一定要求是外教, 外教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这是已被证明了的事实。因为高职高专学生外语基础普遍较差, 语感不是很好, 外教大部分不能使用双语课堂沟通,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最低要求是国内本科毕业且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 且口语较好者为宜。理想的双语教师应是在英语语系国家学习生活多年, 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相关专业的回国人员, 如果具备相关从业资质经验者为最佳。
在高职专业开设双语课程, 教材选择非常重要。有的学校没有教材, 上课任凭教师自己发挥, 以练习听力口语为主, 教师说、学生听、真正成为“外语评书”课堂。以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选用了以介绍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内容的《会计英语》为基本教材, 这本教材深入浅出, 兼顾各层次学生情况, 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 用英语理解和表述专业知识和理论,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会计专业术语, 借贷科目分类、资产分类、借贷关系, 进而可以进行账务处理, 编制基本会计报表, 并对会计报表进行简单分析和阅读。
二、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
双语教学师资确定之后, 接下来是教材的选用, 目前可供选用教材的版本有以下几种:
(一) 原版教材
原版教材突出的特点就是专业内容丰富和理论讲解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同时结合最新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原版教材会根据所属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 适时推出新版本, 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新动态, 由此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原版教材中大都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和书目, 这为学生搜集资料信息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原版教材也有缺点, 篇幅较长, 内容条块分割, 是按西方人的思维逻辑成书, 不便于中国学生理解, 需双语教师进行适当的删减。
(二) 改编教材
改编教材是对引进版权的原版教材进行改编, 适当删减各章节内容, 使之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从而也失去了原版教材的某些优点。
(三) 自编教材
自编教材是结合中国人思维习惯和学生特点, 由双语教师自己编写而成, 这类教材针对性实用性极强, 同时体现了双语教师自身教学的特点, 但对双语教师外语水平要求极高, 因此优秀的自编教材很少。
由于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方向机会不同, 对于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不可能达到一致, 各高职类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在选择外语类教材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会计专业是借助于《会计英语》教材来实现的, 具体对于会计专业英语教材选用而言, 应尽可能选择依据IASs或IFRSs编制的相关英文版会计教材。旅游管理专业目前选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 有条件的可选用《旅游商务 (英语) 》平装, 即, 2009年4月28日Roy A.Cook (作者) , Laura J.Yale (作者) , Joseph Marqua (作者) , 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 (美国) ;第四次修订国际版 (2009年4月28日) 为好。但报关专业选用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即可。
三、双语教学三种教学方法
通过双语学习让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能又会外语的专门人才, 更好地服务于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经外贸类企业。因此双语教学不仅是强调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 还要加强国际思维和对外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在授课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潜能, 调动学生掌握一门外语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双语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 还可以结合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较较早引进且成熟的教学模式, 已经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在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模式, 提高处理模糊问题的能力, 以及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方面, 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案例与教材的匹配。也就是案例体系选取与教材结构的一致性, 使学生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还可以把学习的知识逐步运用到具体案例之中, 在案例教学中得以巩固。也使学生对知识和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2) 案例选取要具有时效性与多样性。这就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尽可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形式, 同时还兼顾案例的多样性。既有国外的案例, 也要有国内和跨国公司的案例, 有成功的案例更要收集失败的典型案例, 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同国际环境和经营模式下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3) 案例的充分性。要求双语教师在案例教学准备时合理划分各部分要讨论的案例及相应的时间节点, 从而有助于由浅到深的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把握学生对各种案例讨论的深度, 并且能够控制讨论的节奏。在案例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 尽量使用外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语教师更要参与案例互动, 适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 对学生的发言、观点及参与程度进行记录。
(二)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报纸、杂志、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将动画、图像、声音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 把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部分, 运用情景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资产时运用情景教学法, 教师可以选用多媒体把货币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以及各种材料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把这些信息和自己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学生也更加容易进入企业的角色, 这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问, 让学生思考这些资产在企业的表现形式。
(三) 协作教学法
协作教学法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各小组肩负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 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分析。协作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 而且在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突出效果。对于实践性较强或需要深入分析讨论的内容更适合采用协作教学法。例如, 在会计报表一章教学内容教授中, 就采用了协作教学法。就发动各组成员整理提供各自掌握的会计信息, 才能完成期末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
四、双语教学成绩的评定
检验高职双语教学的效果最具权威的是社会的认可和企业的认同。但作为教育教学的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束后, 必须确定学生双语课程成绩。对高职双语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 必须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方法, 否定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老办法, 更不能因双语课成绩影响结业。最终成绩的确定, 本文作者认为可由三个因素决定, 简单表述为“态度、能力、效果”。“态度”就是学习态度, 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率、课堂讨论参与率、课堂纪律等都是有据可查的。“能力”就是参与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作教学中收集资料能力, 还可考察使用外语阅读资料的能力。“效果”就是通过本课程完整学习后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可以运用试卷方式考核, 将企业经济事项简述于卷面, 提出存在的问题, 给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备用方案。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作出分析, 在备用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至于“态度、能力、效果”各占多少比例, 考试前由认课教师确定即可, 这里不作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