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外国人过春节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外国人过春节范文(精选6篇)

外国人过春节 第1篇

中国人过洋节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但当时过的人很少, 只局限于海外归国者, 那时侯, 中国大多数人对过洋节不赞同, 认为过洋节是崇洋媚外, 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而不知从何时开始, 中国人对外国的节日特别的崇尚, 情人节, 愚人节, 圣诞节等等, 中国人过洋节已经成了很正常的事, 而且对有些洋节日的热情甚至大大超过了国外, 其中以年轻人的热情最为丰沛。我们把这些节日当作是感情 (亲情、友情、爱情) 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 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 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 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有调查表明在过洋节方式上, 男 (50%) 女 (53.6%) 双方都主张“与朋友娱乐”, 其次是“送礼物”, 女性 (35.7%) 高于男性 (28.6%) , 再次是“与家人团聚”, 女性 (28.6%) 仍高出男性。还有19.0%的男性和7.1%的女性认为过洋节的最佳方式是“外出旅游”。由此看来, 过洋节的男女都以娱乐为重, 男性偏向游玩, 女性则喜欢“送礼物”这种过洋节方式。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 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 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分析, 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 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就属于大社会的东西, 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 它适应中国社会, 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 (春节、中秋) 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 而“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少有团圆气氛的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 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 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 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此外, 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表明, 洋节的来临符合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 工作节奏加快, 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作家和教授是专家, 他们从文化和经济、历史和现状的高度指出了洋节入侵中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令人不得不服。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所长李冬民介绍,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哈尔滨、广州、武汉、长沙等城市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1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647份做统计分析, 调查发现, 中国年轻人最喜欢过洋节, 其中过圣诞节的占68.5%、过情人节的占61.8%、过母亲节的占59.4%、过父亲节的占52.7%。在洋节中, 不同职业者过圣诞节较为普遍, 其中文化工作者占84.6%, 学生占83.3%, 公司职员占71.4%。过情人节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职员, 占85.7%, 而过愚人节学生们最热衷, 占66.7%。

但这是不是就代表洋节已经完全占据了中国人的心, 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排挤在外了呢?曾有几项专家学者的调查表明, 仍有许多人认为过洋节是崇洋媚外, 甚至有些民俗学家认为这是文化的入侵。但是中国人虽然热中于过洋节, 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按照国外的方式过的。同八十年代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经济文化, 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情形相比, 中国人显然已经能更理性地分析问题, 刚刚开放国门所带来的瞬间刺激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淡化。中国人所过的洋节当中, 前四位排名依次为:圣诞节 (65%) , 母亲节 (42.5%) 、情人节 (37.5%) 、父亲节 (27.5%) 。在回答过节的感受时, 认为“表达情感方式奇特”的人占51.4%。从洋节在国人生活中出现的名位可见, 中国人过洋节不再单单追求“原汁原味”, 而是利用洋节来表达对朋友和亲人的情感。中国人过洋节虽然也送花、送礼物, 但中国人过洋节并不完全和西方人一样, 在母亲节和父亲节, 女儿会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束玫瑰花, 而并一定是和西方一样的康乃馨。这一点商家深有体会, 他们往往喜欢根据西方送花的习惯来进货, 而且把每个洋节的含义、送花的讲究写在纸上, 贴在店里显眼的地方, 但来买花的人却并不看这些, “情人节送百合, 母亲节送玫瑰, 这是经常有的事。”在圣诞节和情人节, 他们更多的选折是和许多朋友一起聚餐、聚会、娱乐。“过圣诞节是为了与家人团聚”这一回答, 显示了“圣诞节”这一古老的西方传统节日, 在中国人生活中已完全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母亲节、情人节、父亲节, 国人选择的都是“人情味”十足的节日, 而不是“洋味”十足的节日。如颇能代表西方文化特色的万圣节、复活节则因其不能理解的传情达意和不符合国人思维方式而不被中国人所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过节方式已经被中国人改良成中国风味了。

而在自豪之外, 我们还应从中体味到一种自信。众所周知, 西方的情人节从“登陆”中国之始, 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 过洋节似乎成了崇洋媚外的标志。实际上,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非议过洋节, 或者想把某种文化拒于国门之外, 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更好的办法是借助逐渐强大的国力, 将自己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在与别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 寻求传统文化的立足点, 并以此丰富世界文化。外国人没有将春节拒之门外, 他们过春节像是过自己的节日一样, 没有人思虑该不该过这个来自中国的节日。2004年的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情人节只相差3天时间。当中国人过完春节又过情人节之时, 西方人也在情人节之前热热闹闹地过了一回春节。在纽约, 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 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伦敦, 近5万名伦敦市民将市中心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争相观看来自中国的高跷、京剧、杂技和时装表演, 联合国也在纽约总部举行了迎接中国鸡年的晚会。所以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一份自信, 不管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圣诞节, 只要你喜欢, 就把它们当成自己的节日一样过, 只要节日能带给你快乐, 就不必计较它源于何方。拥有这样的自信, 才表明我们的文化心理是成熟的, 我们的胸襟是开阔的, 才表明我们正以成熟和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 并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国度里的世界公民。

所以, 洋节在中国如此盛行, 我们是否有必要去阻止这种现象的蔓延呢?回答是否定的。中国人向来讲究民族主义, 而“健康的民族主义”首先是开放、温和、理性、尊崇个人自决权的民族主义。它对外强调与其它文明的和平共处, 并学习和吸收各种有益的成份充实自己;对内它接受多元的价值和文化, 主张巩固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制度架构, 不致演变成盲目的排外主义。健康的民族“主义”应是自觉汇入世界主流文明的民族主义。世界主流文明已经历几百年的发展, 汲取了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 决不仅是某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智慧的结晶, 也是整个人类几千年发展的积累和结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 曾经遭遇到一系列挑战, 而对于这种挑战的回应, 大多已以经验、特别是以制度安排的形式积累起来。所以, 洋节在中国的盛行, 中国人把洋节过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节日, 是我们泱泱大国的以其宽大的心胸来接纳外来文化, 并以起其固有的璀璨的传统文化加以渲染的有力佐证, 是我们融入世界文化的有效途径。

任何事情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偏向任何一方都会走向偏激或导致对立。其实,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带着它的价值观、文化观和世界观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节日也一样, 从本质上说, 节日具有狂欢性和仪式性。狂欢就是集体欢乐、庆典;仪式性就是祭奠自己的文化, 向一个伟大文化传统致敬, 从而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更具凝聚力。另一方面, 全球化的时代, 消极地排斥外来文化, 就容易走向小国寡民的心态, 容易闭关自守, 夜郎自大。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 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 拉动内需,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 又能够让百姓感受异域文化, 多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所以, 我们应该将几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 全面的看待问题。事实上, 无论我们如何过“洋节”, 血管里流淌的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那些时尚化的“节日”, 满足了好奇心之后, 终会冷却或理性对待的。

毛泽东说:“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 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 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当今文化的发展, 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 文化认同不仅强烈, 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我们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 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 而这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

摘要: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汁原味的西方过节方式已经被中国人改良成中国风味了。我们正以成熟和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 并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国度里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中国人,过洋节,多元化

参考文献

中国人过春节英语作文 第2篇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s the Spring Festival. It falls on the la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and lasts until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welcoming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When the clock strikes twelve at midnight, people greet one another with and go out into the open to watch all kinds of fireworks glittering everywhere in the dark sky. Parents usually Inside the packet is some money. That means the child is already one year older.

外国人过春节 第3篇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正式“过年”是从春节的前一天开始的,即除夕,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据有关资料,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台湾首家“驻京办”

进驻长安街

台湾首家“驻京办”一一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台旅会)北京办事处将于3月正式挂牌。据台媒披露,台旅会北京办事处位于北京东长安街上的双子座大厦第29层,为了顾及“对等”原则,将与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海旅会)台北办事处一起于3月上旬揭幕。届时,两岸60年来将首次互设“具官方性质的机构”。

台旅会北京办事处首位主任杨瑞宗表示,办事处只是推介旅游,不问政治。台湾当局对台旅会北京办事处推介旅游的期许颇高。去年,大陆赴台旅游人数达到60万人次,今年预估可达到90万人次。

中国与12个陆上邻国

完成划界工作

目前除印度、不丹外,中国已与其他12个陆上邻国完成划界工作,占陆地国界总长90%。与印度和不丹的谈判正在进行中。

科学证明黄种人从亚洲迁徙到美洲

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近日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该研究以强有力的数据证明,在现代美洲原住民迁徒到美洲之前,还有更早一批的黄种人群体经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为这一人类演化历史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证据。更有趣的是,科学家通过对其基因组序列的仔细分析,推断出这一4000年前古人类应该具有在亚洲人中常见的A型血、褐色眼睛、浓密的黑发和较干的耳蜡,同时很有可能是一名秃顶男性。

俄罗斯开始销毁近10万吨

华商货物

中国人过中秋节的历史 第4篇

一、赏月的习俗始于南北朝

中秋节,有的说始于唐代,有的说始于宋代。南北朝时期,人们有了赏月的习俗。唐代欧阳詹《玩月》诗序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脁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全唐诗》)“谢赋”系指南朝宋人谢庄(字希逸)著《月赋》(《文选》)。“鲍诗”指南朝宋人鲍照(字明远)著《玩月城西门廨中一首》:“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休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肴干酒未缺,金壶启夕沦。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文选》)“脁之庭前”指谢脁(字玄晖)著《七夕赋》开头几句:“金祗司矩,火曜方流。素钟登御,夷律鸣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盈夕露之蔼蔼,升夜月之悠悠。步广庭而延睐,属天媛之淹留。”“亮之楼中”指晋人庾亮的故事。《晋书·庾亮传》:“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从谢庄、鲍照、谢朓、庾亮等诗人的玩月诗,可见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赏月的习俗。

为什么人们要选择在八月十五赏月呢?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得明白:“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中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壒(ài,灰尘也)不流,大空悠悠;婵娟裵(fēi,衣长貌)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斯古人所以为玩也。”这就是说,秋天本来是不冷不热的季节,而八月十五又当秋季的中间,天高气爽,气候宜人。这一天太阳光线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因而月亮看起来又圆又亮。大约因为这些缘故,人们便自然地喜欢中秋赏月了。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天宝下·望月台》条载:“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从唐代写中秋的诗歌看,主要也在于赏月,殷文圭《八月十五日夜》:“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司空图《中秋诗》:“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徐凝《八月十五夜》:“皎皎秋空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另外还有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夜玩月二十韵》,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王建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一作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等等,从这些诗中都可看到唐人对中秋赏月的重视。

另外,由于中秋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在赏月中自然会联想到家人团聚。在商旅游宦极盛的唐代,也自然产生了八月十五要全家团聚的习俗观念。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一作林)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李峤《中秋月二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一作落)谁家。”都表现了盼团圆的心情。至于中秋全家吃团圆饭、吃月饼等习俗,唐代尚无记载。唐代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岁时部》列叙的岁时节日有:元正、人日、正月十五、月晦、寒食、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九月九,就是没有八月十五中秋这个节。

唐代崔令钦撰《教坊记》大曲名中有“玩中秋”之曲名。任半塘《笺订》曰:“玩”诸本作“翫”。中秋之说,唐玄宗以前所无。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谓“前人望月有诗,皆非为中秋而作。然则玩月盛于中秋,其在开元以后乎?”王谟《荆楚岁时记跋》谓“是记只载八月十四日……事,于十五日亦无闻焉,窃意自唐以前,世俗尚无中秋故事。”(任半塘《教坊记笺订》)

二、中秋之成为节日在宋代

尚秉和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十九《岁时伏腊·唐宋之端午中秋》条说:“至八月十五夜,在唐时虽有玩月故事,在社会视之,似无若何兴趣。不惟不能与寒食等,并不能与端午同也。其见于唐人小说者,除《集异记》《异闻录》《唐逸史》记明皇入月、服仙丹,《宣室志》记周生梯云取月事外,余事甚少。而唐诗除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最驰名外,余如杜工部、李太白、白香山、韩昌黎、柳河东等吟咏中秋者,偶有之而不甚,是其证也。至宋时似盛于唐。《太宗纪》:‘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又《膳夫录》:‘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是否可证已以中秋为节令,故大臣有献而玩月羹成为汴京风俗。又晏殊《中秋诗》‘苦吟金翰久,清宴下楼迟’,是中秋宴饮之证。然阅庞元英《文昌杂录》记祠部休假节,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阳,而无中秋,是社会仍不以是日为节令。而端午则休假一日,可见宋时中秋尚不能与端午等也。”(《民国丛书》)尽管如此,宋时已开始过中秋则是无问题的,其证明文献有——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条记北宋东京开封过中秋节的情景:“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又名木李、榠楂)、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金盈之撰《新编醉翁谈录》卷四《京城风俗记》“八月”条记汴梁中秋节:“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伫竚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选入宫,帝未宠幸,上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乃知女子拜月有自来矣。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比明年采珠捕兔者,卜此夕以为验。”(明·叶子奇撰《草木子》卷之一下《观物篇》:“南海中秋有月,则蚌胎生珠,无月则否也。”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以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良秋,即成真珠矣。”)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南宋临安中秋节:“中秋日,使府教水军并战船打阵子,于江内安抚,在浙江亭上观潮,弄潮人各有钱酒犒设,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钱塘知县并城南都厢弹压,幕次官员也有钱酒。是夜城中多赏月排会,天气热,宿湖饮酒,待银蟾出海,到夜深船静,如在广寒宫内。”

南宋末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四“中秋”条记南宋都城临安过中秋节的情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三“中秋”条同样记南宋临安过中秋节说:“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卷六“蒸作从食”条列举的食品中有“月饼”一项。是否中秋节专用食品,不得而知。可能中秋尚未形成吃月饼的风气。

元代费著撰《岁华记丽谱》:“八月十五。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这是讲成都的事。

纵观以上记载,宋代中秋节的内容主要为玩月、拜月、吃团圆饭、放水灯、占卜采珠捕兔丰收五条,玩月古已有之,后四条算新增的习俗。

三、中秋吃月饼应始于明代

尽管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里,提到各种蒸食的糕饼中,赫然就有“月饼”在列;但是否作为中秋的节物,便不得而知。元代不见中秋吃月饼的记载。元诗不乏中秋赏月玩月的歌咏,就是找不到中秋吃月饼的句子。例如萨都剌《溪行中秋望月》:“去岁南闽客,今年此日还。中秋八月半,一水万山间。皓月飞圆镜,回流转玉环。携家共清赏,何异在乡关。”此言携家赏月。他的另一首《溪行中秋玩月》,其序言“后至元三年八月望,舟泊延平津。是夕星河灿然,天无翳云,月如白日,溪声潺湲若奏乐,四山环抱,如拱如立,如侍左右奔走执事者。萨氏子奉母坐船上,与其妇具酒肴盘馔,奉觞上寿。”诗中谈到他们一家人中秋食谱是“开瓮酒熟浮新蛆,秋园摘果雨剪蔬,船尾曲突通行厨,家鸡水鸭美且腴,鲤鲫鲜大如江鲈。”并无月饼的影子。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元代中秋节吃月饼的文献记录。元、明间人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里记:“己酉(1309)仲秋之夜,武宗(海山)与诸嫔妃泛月于禁苑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于是,画鹢中流,莲舟夹持。舟上各设女军:居左者冠赤羽冠,服斑文甲,建凤尾旗,执泥金画戟,号曰凤队;居右者,冠漆朱帽,衣雪敞裘,建鹤翼旗,执沥粉雕戈,号曰鹤团。又彩帛结成采菱采莲之舟,轻快便捷,往来如飞。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脍,酌玄霜之酒,啖华月之糕,令宫女披罗曳縠,前为八展舞,歌贺新凉一曲。帝喜谓妃嫔曰:‘昔西王母宴穆天子于瑶池,人以为古今莫有此乐也。朕今与卿等际此月圆、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惜无上元夫人在坐,不得闻步玄之声耳。’有骆妃者,素号能歌,趋出为帝舞‘月照临’而歌曰:‘五华兮如织,照临兮一色,丽正兮中域,同乐兮万国!’歌毕,帝悦其以月喻己,赐八宝盘玳瑁盏,诸妃各起贺酒。半酣,菱舟进鲜紫角,玉心之奇,山耸而至;莲艇奉实绛房,金的之异,陵叠而来。由是下令两军水击为戏,风旋云转,戟刺戈横。战既毕,军中乐作,唱‘龙归洞’之歌而还。”(《说郛》)所谓“啖华月之糕”,指的可能是吃月饼,可惜文字太简,透露的信息也不多。过去民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元末农民起义乃在八月十五以月饼来传达命令。此前送月饼时,在每个月饼的馅里都夹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因此大家采取统一行动,推翻了元朝的暴政。这个故事无历史依据,今天来看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由此可以确定明朝时,人们以月饼为中秋应节之食物了;而且也说明了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有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月圆和团圆的意义。明沈榜编著《宛署杂记》第十七卷上字“民风一:土俗:八月馈月饼”,注:“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明史·礼志六》“奉先殿”条载:“嘉靖十四年定内殿之祭并礼仪。……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阳、中秋、重阳、十二月八日,皆有祭,用时食。”明代已将中秋节定为一个法定的岁时节日。明代刘若愚撰《明宫史》火集“八月”条:“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西苑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等洗手,为盛会也。”清代饶智元撰《明宫杂咏四百七十三首·永乐宫十六首》之一:“中秋曲宴管弦催,学士帘前拜赐回。一曲落梅歌未歇,广寒宫殿月飞来。”注引《明史乐府》曰:“永乐中,中秋开宴不见月,上意不怿。学士解缙口占[风落梅]一阕云:‘嫦娥面,今夜圆。下帘不令群臣见。拼今宵倚栏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上喜,为停杯以待。夜半月复明。上笑曰:‘解缙真才子,夺天手也。’命宫人满酌宣劝,极欢而罢。”

外国人是怎么过元旦节 第5篇

印度:

痛哭不吃饭见面泼墨水印度从每年10 月31 日起为新年共5 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

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轻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

秘鲁:

大打出手迎新年秘鲁人用拳头迎接新年。秘鲁的库斯科市每年都会举行“打架比赛”。只要有胆量,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上场和对手比拼一番。选手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甚至彼此都不认识,人们打来打去就是为了将一年中积攒的怒气发泄出来,怀着一颗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心情步入新的一年。虽然是拳脚相加的场合,但现场播放的却是喜庆的音乐。

英国:

深夜开门迎亲友在英国,元旦似乎没有圣诞节那么隆重,但是根据传统,家家户户都会吃一顿丰盛的除夕宴,因为英国人普遍认为,如果年夜没有剩余的酒肉,来年就会贫穷。待到午夜降临,人们就开始了传统的大拜年活动,每个家庭都把大门打开,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小黑面包招待来宾。第一个来客通常被认为是新一年运气的象征,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朝鲜:

稻草人中塞钞票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

匈牙利:

上街争抢喇叭在匈牙利,抢喇叭是传统的元旦庆祝活动,新年钟声敲响后,匈牙利人手拿喇叭玩具走上街头,举行通宵狂欢,人们互相抢夺手中的喇叭,边抢边吹,热闹异常,黎明到来后,亲友间又开始互相拜访,互赠新年纪念币。匈牙利人在新年时不准吃禽肉,因为鸡鸭等禽类是有翅膀的,人们认定吃了它们“幸福”会随之“飞走”。他们认为猪头象征幸福、兴旺,故在除夕之夜最好的菜是烤乳猪。

法国:

喝醉迎新年法国的元旦本来是每年4 月1 日,直到 1564 年,国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 月1 日。除夕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按照传统,这一夜每个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来年有厄运;所有的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

德国:

谁爬得高谁就是“新年英雄”德国人对元旦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元旦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下一年的运气。新年钟声响起前,很多德国人会爬到椅子上,待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在德国农村还流传着一种风俗爬树比赛,据说爬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每年爬得最高的人会被誉为“新年英雄”,受到其他人的羡慕。德国人元旦时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和鱼子都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

西班牙:

新年钟声吃12颗葡萄在西班牙,当除夕夜12 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 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

比利时:

先给牲畜拜年在比利时,人们在元旦清早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给牲畜拜年,会走到牛、羊、猪以及自己的宠物猫狗身边,煞有介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墨西哥:

年底最后五天不许笑墨西哥的新年习俗有点怪,人们在元旦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墨西哥人把一年分为 18个月,每月有20天左右,按传统习惯,如果想获得好运气,一年最后五天内是不准笑的。

加拿大:

新年前夕筑雪墙加拿大人一直把纯洁的雪视为吉祥的象征,每逢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就把道路旁或院子中的积雪扫到自家住宅周围,筑起一道雪墙。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阻止邪魔入侵,为新的一年带来幸福。

保加利亚:

谁打喷嚏谁准是福星 除夕夜,保加利亚人围桌吃饭时最希望自己能打喷嚏,因为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这家的主人就把一只羊、牛或马驹送给他,以感谢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在除夕钟声响过12 下后,保加利亚人会熄灯 3 分钟,灯亮后,开始吃特制的新年蛋糕,蛋糕里放进了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据说,谁吃了小硬币,谁的新年财运就会特别好。

巴西:

看外国人怎么掺和春节 第6篇

美国:爱凑热闹

近年来,以纽约州在几年前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后,加利福尼亚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华裔议员们也在准备提出将春节定为当地公共假日的提案。华人社区甚至出现了争取农历新年早日成为美国全国性法定假日的呼声。爱凑热闹的美国人喜欢看游行、放焰火,自然也不会放过春节这个机会。他们甚至在家里布置中国特色的装饰,如挂中国结、红灯笼、春联等,许多家长还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专门在新年期间穿的中式服装,对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种新年庆祝活动也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热衷。

英国:“恭喜发财”

春节期间,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中国春节”的东西,非中餐馆也会添置几道中国春节的菜肴。英国大报会推出“中国周”,教人学汉语,处处洋溢着中国春节的气氛。以伦敦为例:大年初一,30万人(其中有很多英国人)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齐声高呼“恭喜发财”。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游行、文艺表演等庆典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两个广场还有文艺演出和烟花表演,警方将相关的街区全部变成步行街,持续一整天的庆祝活动盛况空前。这一天伦敦简直成了中国化的北京了。英国孩子也拿着拨浪鼓和气球猪;喜欢中国美食的当地男男女女挤在唐人街上共进中餐;年轻人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摄像机留住舞狮舞龙的倩影;有些英国人干脆穿上中国的唐装。英国的主流社会积极参与和传播中国文化,近几年,到伦敦的中国人每年递增45%,消费递增66%,因此,中国的春节受到了英国政府的格外重视。

法国:走进家庭

近年来,随着中法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与频繁,法国人对中国的春节越来越熟悉,甚至已悄然走进法国人的家庭,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到春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家乐福等法国知名的超市会开辟中国食品专柜,水饺自然是销售冠军。2007年法国总统希拉克给旅居法国及欧洲的全体华人的春节贺词中有这样一句话:“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传统新年。”法国人喜欢跟着中国人过年,除夕晚上餐馆一定坐满,甚至要提前预订,他们不是好奇,也不是单纯的凑热闹,而是缘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乃至热爱与推崇。

德国:贺卡风行

相对于法国人对中国春节的高度接纳,德国人有着他们民族性格中节制谨慎的一面。他们所持有的是好奇和谨慎。但年轻人对中国的春节抱有十分浓厚的热情,家长乐观其成,甚至鼓励与支持。春节前夕,街头会出现浓浓的节日气氛,商场里总会醒目地摆出五颜六色的中德文贺卡。最受青睐的一种是封面上印有“平安”两个金色正楷中文大字,左下角为花体“吉祥如意、万事顺利”的贺卡,正中间则是用中文楷体写成的西方人名的中文译名。贺卡背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图案。很多德国人争相购买送朋友以示祝福,或个人收藏。另外,中国春节还出现在德国小学课本里,德国小学生对中国的十二生肖尤感兴趣,还学包饺子,会说简单的中文。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