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源分析论文范文(精选8篇)
物源分析论文 第1篇
通过对研究区内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各层段砾岩含量、砂岩含量、地层厚度、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等进行统计成图, 并结合地震、测井、录井资料综合分析, 对八面河地区各区块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 确认了不同时期的物源状况。
1 地质背景
八面河地区构造上处于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 是北西向南东方向抬升的单向斜坡。根据断层分割状况, 可划分为八面河鼻状断裂构造带、北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和滩海鼻状断裂构造带四个构造区块。研究区北东与广利洼陷相连, 西北紧邻王家岗断裂构造带, 西南为纯化草桥断裂构造带, 南部到抵达广饶凸起, 受南斜坡区域性基底抬升控制, 地层向东南抬升, 是东营凹陷中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块之一。
研究区断裂极其发育[3]。牛头镇断层和八面河断层对该区的构造格局起到了主控作用, 根据断层平面展布特征, 研究区断层划分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体系。
2 物源分析
物源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内容, 对于再现沉积盆地演化、进行岩相古地理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物源分析的方法很多, 有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地球化学法和同位素法等。通过对研究区内各层段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砾岩含量、砂岩含量、地层厚度等进行统计成图, 并结合地震、测井、录井资料综合分析, 对八面河地区各区块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
2.1 沉积法分析
沉积法分析物源主要是采用沉积学的方法来判断物源的方向和强度, 是依据地震、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 统计研究区内各个时段的砂岩含量、砾岩含量、岩石类型、地层等厚等数据地质成图, 结合已有的古地形、古流向、化石、粒度资料、生物碎屑、岩心岩屑等资料, 来分析物源区的相对位置[4,5]。地层厚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古地理环境的轮廓和沉积状况, 砂岩百分比等值线图和砾岩百分含量图[6,7], 即砂岩或砾岩与地层厚度的相对比值, 因其受到后期的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是均等的[8,9], 故最能反映物源的方向。
2.2 岩石组分分析
对研究区内的岩矿数据进行筛选, 选取均匀分布于研究区内的二十余口井, 统计各口井沙河街组的石英、长石、岩屑含量, 按照岩石组分成图, 根据岩石组分柱状图的差异在平面上可以划分出4种组合, 进而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物源区域, 分别为Ⅰ、Ⅱ、Ⅲ、Ⅳ区。其中, Ⅰ区石英含量最高, 可达60%, 长石和岩屑含量较低;Ⅱ区主要为石英和长石, 石英含量略高于长石含量, 岩屑含量低于20%;Ⅲ区岩屑石英含量为50-60%, 长石次之, 岩屑含量很低;Ⅳ区岩三种岩石组分含量较为平均。
2.3 碎屑成分分析
由于同一地区的岩石组分会存在不同, 所以单一的分析是不足的, 所以又对研究区内的岩屑成分进行了统计, 作为对岩石组分分析的佐证, 更加全面的分析该区的物源特征[12]。
通过统计岩石薄片鉴定资料表明, 根据岩屑类型的差异可以划分出4种岩屑组合, 进而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物源区域, 分别为Ⅰ、Ⅱ、Ⅲ、Ⅳ区。Ⅰ区岩屑成分变质岩为主, 含量最高, 沉积岩和岩浆岩含量都较低;Ⅱ区岩屑成分主要为变质岩和岩浆岩, 二者含量相当, 岩浆岩略低, 沉积岩含量最低;Ⅲ区岩屑成分主要是变质岩, 岩浆岩和沉积岩仅在个别样品中可见;Ⅳ区岩屑成分为岩浆岩和变质岩, 变质岩含量略高。
3 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内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各层段砾岩含量、砂岩含量、地层厚度、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等进行统计成图, 并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综合分析, 对八面河地区各区块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 确认了不同时期的物源状况, 得到如下结论:
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物源由沙四段至沙一段物源强度不断增大, 砂体发育范围持续变广, 沙河街组沉积主要来自两个方向的物源, 即北东青坨子凸起的物源体系和南部广饶凸起的物源体系。
参考文献
[1]解国军, 金之钧.取精估计法在八面河探区资源潜量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01) :8-10, 19
[2]杨斌, 姚小明, 聂光华.八面河油田开发现状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 (03) :320-321
[3]倪金龙, 吕宝凤, 夏斌.渤海湾盆地八面河缓坡带断裂系统及其对孔店组油气成藏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 (03) :370-373, 377
[4]赵红格, 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 2003, 21 (3) :409-412
[5]Haughton D W, Morton A C, TODD S O.Developments in SedimentaryProvenance Studie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3, 19 (4) :553-559
[6]徐田武, 宋海强, 况昊, 等.物源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一段地层为例[J].地球学报, 2009, 30 (1) :
[7]林春明, 宋宁, 牟荣, 等.江苏盐阜拗陷晚白垩世浦口组沉积相与沉积演化[J].沉积学报, 2003, 19 (4) :553-559
[8]何幼斌, 王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276-280
物源分析论文 第2篇
为实现公司科学管理,维护生产、经营、工作、生活秩序,保证公司和员工的利益,特制定如下员工守则,望公司全体员工遵照执行。
第一条本公司员工均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准时上下班,对各自所担负的工作按时完成,不拖延不积压。
(三)服从上级指挥,遇有不同意见应当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应先行遵照执行。
(四)尽忠职守,保守公司业务秘密。
(五)爱护公司财物,不浪费,不化公为私。
(六)保持公司信誉,不作任何有损公司信誉的行为。
(七)注意本身品德修养,远离黄、赌、毒。
(八)不私自经营与公司有关的业务,不在兼任公司以外的职业。
(九)待人接物要态度谦和,以争取同仁及客户的合作。
(十)严谨操守,不得收受与公司业务有关人士的馈赠、贿赂或向其挪借款项。
第二条 本公司员工因过失致使公司利益遭受损害时,应负赔偿责任。
第三条 员工每天要确保有效的工作时间,如因工作需要,部门负责人可经申请决定适当延长工作时间,所延长的时间视为加班,可酌情发放加班费或调休补休。
第四条 管理部门的上下班时间,可依季节之变化事先确定或调整,公告实行。业务部门的工作时间,可视业务需要确定或调整。
第五条 每天上班和下班时部门负责人应清点人数,上班时开班前会安排工作,下班时开班后会总结工作。
第六条 公司员工要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怀、通力合作、和睦相处。
第七条 工作时间不准擅离职守,如确需离开,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经批示许可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
第八条 下班时,负责人要组织员工将工作区域的所有机器设备等关闭,做好例行保养,检查有无安全隐患。按要求清点回收好各种工具和材料,否则一经发现将对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九条 在生产过程中因人为操作不当造成设备、产品损坏的一律照价赔偿。
第十条 员工要求辞职应提前15天以书面形式申请,经批准后办理好相关财物、技术资料等交接工作。
第十一条 爱护公司财物,不得假公济私,不得私自动用公物或挪用公款。
第十二条 遵守正常的工作秩序,不得在生产场所大声喧哗或做妨碍他人工作的事情。第十三条 保持办公区、生产区内的环境清洁,工作时不得怠慢拖延。工作时间应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认真操作。不得做与本职无关的事情。
第十四条 严禁泄漏公司机密,损害公司利益,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未经许可不得将厂里文件、资料带离公司,员工出厂时包裹须经警卫室检查。第十六条.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正义感,工作上互相监督,对不良现象,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及时向上级汇报,对举报有功者,予以奖励并为其保密。
第十七条.全体员工必须了解,只有不断进取、勤奋工作,才能获得个人待遇的改善,实现自身价值,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物源分析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大庆长垣以东,裕民地区,扶余油层,物源分析
裕民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跨越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和东南隆起区,横跨二级构造单元三肇凹陷、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图1),区内实现三维地震满覆盖,工区面积547 km2。研究区扶余油层属于泉三段上部及泉四段地层,泉头组三、四段沉积于松辽盆地沉陷期,为整合接触,总体上岩性为紫红色、灰色、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产介形虫、叶肢介、双壳类、轮藻植物等,总体化石稀少。泉头组末期湖海沟通,发生了盆地历史上第一次海侵事件,沉积了青一段大面积的厚层深湖、半深湖相黑色页岩和油页岩,造成泉头组四段顶面受水进冲洗,并产生上下岩性截然不同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高连续性强振幅反射[1,2]。目前裕民地区扶余油层已探明储量和控制储量区集中分布在西部裕民鼻状构造和东部薄荷台鼻状构造两个三级构造内,区内已钻探井评价井125口,其中获工业油气流层49口、低产油气流层16口,展示该区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3,4]。但是目前的勘探和开发主要集中在断裂密集带及其两侧,下一步挖潜重点是开发区扩边和空白区,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但是对研究区物源方向认识一直存在争论[57],导致对研究区沉积砂体在空间和平面研究不够精细,给开发区扩边和空白区布井造成很大困难。
因此通过对裕民地区扶余油层重矿物组合特征、ZTR指数分布、泥岩颜色、砂砾岩厚度以及沉积相分析等方面开展物源方向分析研究,为有利砂体预测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1 重矿物组合特征
重矿物是指示物源区的重要标志,是目前判断物源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不同类型的母岩及其矿物组分不同,经风化破坏后产生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因此根据重矿物的组合关系可以判别物源[7,8,9,10]。
本次研究对研究区及其周边100余口共478个样品的重矿物资料进行统计和平面图绘制(图2、图3),结果表明,重矿物组合以锆石、石榴石、绿帘石、白钛石为主,锆石平均含量30.47%,磁铁矿平均含量为2.16%,石榴石平均含量为21.63%,绿帘石平均含量为4.72%,白钛石平均含量为13.95%。从裕民地区泉三段和泉四段重矿物组合平面分布图可以看出,研究区仅存在南部怀德物源。其重矿物组合以石榴石和锆石为特征,“石榴石+锆石”的含量大于50%,是研究区沉积物质的来源;北部讷河-依安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对研究区无影响。
2 ZTR指数分布
重矿物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母岩其重矿物组分不同,经风化破坏后会产生不同的重矿物组合,根据重矿物的风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两类。前者抗风化能力强,分布广泛,在远离母岩区的沉积岩中,其百分含量相对增高;后者抗风化能力弱,分布不广,离母岩越远,其相对含量越少。在重矿物中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是最稳定的,这三种矿物在重矿物中所占的比例称为“ZTR”指数。离物源区越远,ZTR指数越大,这也是判断物源方向的重要指标[7,9,10]。泉三、四段ZTR指数图揭示(图4、图5),研究区内ZTR指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说明研究区物源来自南部怀德沉积体系。
3 泥岩颜色分析
岩石颜色与自身的成分和形成环境密切相关,它是识别沉积相、判断沉积环境重要宏观特征[8,14],尤其泥岩颜色对物源方向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一般来说沿流向水体有加深的趋势,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有所差异。随着水体的变深还原性逐渐增强。泥岩的颜色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的程度,进而判断沉积环境。一般紫红色泥岩代表氧化环境,指示水上沉积环境或长期暴露于地表;黑色泥岩代表还原环境,指示深水沉积环境;绿色泥岩代表氧化-还原的中间过渡环境,指示浅水沉积环境。
本次研究收集整理区内50多口探井、评价井的泥岩颜色资料,按小层分别统计各种泥岩颜色的百分含量比,并绘制17个小层平面分布图(FI组7层、FII组5层、FIII组5层)。从17幅泥岩颜色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只有扶余油层顶部和底部的FI1、FI2、FI3、FIII5小层发育还原-半还原色泥岩,而其他小层均只发育氧化色泥岩,说明研究区扶余油层自下而上经历了“水退-稳定-水进”的过程。另外,从FI1、FI2、FI3、FIII5四个小层可以看出,绿色泥岩含量从南部向北部、东北部有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古水流方向由南部、西南部进入工区,然后向北部、东北分流。该结论与重矿物分析判断的结论吻合,研究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受南部怀德沉积体系影响。
4 砂砾岩厚度分析
通过对砂砾岩进行研究常可获得古流向、母岩类型、物源方向及搬运途径等信息[13,14]。利用研究区300余口井的岩性资料编制了FI、FII两个油层组砂岩等值线图(扶余油层在本区分为FI、FII、FIII三个油层组,由于FIII油层组砂岩数据少,未编制图件)(图6、图7)。从图6、图7中可以看出,砂砾岩厚度均是由西南、南方向向东北、北方向逐渐减小,且主要呈条带状分布。FI油层组主砂岩主要沿民6井、民8井、民70井、民71井、民1井、民73井一线分布;FII油层组砂岩主要沿扶205井、扶202井、长23井、长49井一线和民10井、民7井、民72井、民47井、民73井一线分布。无论是砂砾岩厚度变化规律还是砂体平面延伸方向、形状均显示物源为南部怀德物源。砂体厚度、砂岩展布方向和物源方向有很好的匹配关系。
5 沉积相分析
沉积相是在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综合[7,13],因此通过沉积相研究可以反映物源方向。在岩心观察描述及单井相分析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综合研究认为,裕民地区扶余油层为三角洲相沉积环境,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可细分为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流间湾等微相。
研究区FI2小层属于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图8),但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水下和水上分流河道、决口扇、天然堤、席状砂分流间湾、分流河道间等微相。
FI2小层沉积时期,水平面开始快速上升,湖泊面积快速扩大,水体快速变深,主要表现为退积特征。湖岸线沿源241井、民4井、民1井、民3井、民72、长472井、长491井、翻216126井一线分布。总共有5条河流从工区西南和南部注入,物源供应较充足,分流河道较发育,河道延伸较长,最长可达33 km,宽度较窄。决口扇和天然堤微相不发育,席状砂微相发育。
FI2小层分流河道砂体主体为南西-北东向及南-北向展布,反映了研究区物源来自南部物源。另外研究区其他小层的沉积微相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6 结论
(1) 裕民地区扶余油层重矿物组合为高含锆石、石榴石,以石榴石为特征矿物,判断本区为南部怀德物源沉积,对重矿物ZTR指数、泥岩颜色、砂砾岩厚度、沉积相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北部和西南部物源对本区没有影响。
(2) 沉积物源研究对古地貌和古构造恢复、储层砂体空间展布、成藏规律、有利砂体预测等均具有一定的意义,是进一步石油勘探和开发的依据。
物源分析论文 第4篇
笔者从轻矿物、岩屑、重矿物、沉积物粒度等方面对研究区物源进行了分析, 推测物源方向, 为该区沉积相研究和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提供可靠依据。
1 轻矿物组分特征
盆地物源的差异导致研究区不同区域砂岩轻矿物组分也存在差异, 恰巧利用这种差异来反映物源方向[1]。
研究区山1、盒8段轻矿物组份含量中石英含量达78.8%-85.9%, 岩屑含量在14.05%-21.2%之间, 长石含量较少约0.05%-0.1%之间。研究区砂岩类型以石英砂岩及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 研究区西部主要是石英砂岩, 东部主要为岩屑质石英砂岩。
2 岩屑特征
岩屑是母岩的碎块, 它保持着母岩的结构, 这一特征使得岩屑成为反映物源区岩石类型的直接标志[2]。
研究区中, 山1段西部地区火成岩, 变质岩及沉积岩岩屑含量分别为1.8%, 11.9%, 0.4%, 东部地区火成岩, 变质岩及沉积岩岩屑含量分别为4.5%, 14.8%, 0.9%。西部地区的岩屑总含量少于东部地区。
研究区中, 盒8段西部地区火成岩, 变质岩及沉积岩岩屑含量分别为2.1%, 13.0%, 0.6%, 东部地区火成岩, 变质岩及沉积岩岩屑含量分别为4.8%, 15.5%, 1.1%。西部地区的岩屑总含量少于东部地区。
3 重矿物特征
我们依据不同地区重矿物在搬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组合类型, 就苏里格南部地区山1、盒8的砂岩中重矿物的含量和组合进行了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资料及前人对于苏里格地区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山1段西部与东部在主要重矿物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部地区电气石、白钛矿、磁铁矿含量高于东部, 东部地区锆石含量明显高于西部, 金红石和石榴石含量增加, 两部分对比得出, 山1段整体物源来自变质岩区, 西部物源以变质岩为主, 火成岩及沉积岩极少;东部同样以变质岩为主, 但火成岩和沉积岩含量增加明显[3]。
盒8段西部地区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电气石+白钛矿+磁铁矿, 锆石、白钛矿含量较高, 磁铁矿高出东部地区4.7%, 其物源以变质岩为主;东部地区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白钛矿+石榴石, 其中锆石含量为72%, 石榴石比西部增加1.7%, 金红石含量增加0.4%, 表明东部除变质岩外, 来自火成岩及沉积岩的含量增加。
4 沉积物粒度
碎屑颗粒粒度受物源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对于同时期的沉积物碎屑颗粒, 越远离物源区搬运距离就越长, 经历的沉积环境就越不同, 同时因沉积环境的改变导致水动力条件的差异, 从而碎屑颗粒粒度存在不同的特征。通过对砂岩薄片鉴定及砂岩粒度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山1段和盒8段西部总体粒度小于东部。研究区整体上北部向南部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 中砂岩含量减少, 细-粉砂岩含量增多。
研究区山1段西部总体粒度小于东部。研究区整体上北部向南部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 中砂岩含量减少, 细-粉砂岩含量增多。
研究区盒8段西部总体粒度小于东部。研究区整体上北部向南部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 中砂岩含量减少, 细-粉砂岩含量增多。
5 稀土元素特征
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难溶、稳定, 因此在源岩的搬运、沉积及成岩过程中存在抗迁移性, 母岩中的这些元素几乎全部聚集在碎屑沉积物中并随之搬运, 所以可以用稀土元素的含量及比值反映物源方向。泥岩REE配分模式表明, 研究区山1段西部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变质岩系具有亲缘关系, 东部与鄂尔多斯盆地阴山西北区变质岩类似。
泥岩REE配分模式表明, 研究区盒8段西部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变质岩系具有亲缘关系, 东部与鄂尔多斯盆地阴山西北区变质岩类似。
6 石英阴极发光特征
石英的阴极发光类型确定其物源是目前广泛运用的方法。通过对苏里格南部地区苏113井、陕356井等的阴极发光特征的分析, 表明苏里格地区盒8段碎屑石英颗粒以不发光, 蓝紫色光和褐色光为主, 其中多数为蓝紫色光、褐色光。这种发光组合特征表明研究区碎屑石英颗粒主要是来自物源区的石英再旋回颗粒和变质石英颗粒[4]。
而西缘地区的母岩几乎全部为变质岩, 主要来自北西方向桌子山和贺兰山地区的上太古界千里山群和宗别立群以及元古界贺兰山群;而西部及中东部地区的母岩以变质岩为主, 但含有一定量的岩浆岩和沉积岩, 主要来自研究区北边的阿拉善-阴山古陆, 该古陆是中国北方太古宇变质杂岩 (乌拉山群和上集宁群) 和古、中元古界阿尔腾山群、白云鄂博群等发育的地区, 因此研究区石英碎屑的来源与北边阿拉善-阴山古陆的供给有密切的关系。
7 结论
据苏里格南部地区的轻、重矿物、岩屑组合特征, 粒度变化特征及稀土元素富集规律分析得出:
(1) 研究区纵向上山西组到石盒子组表现出很强的继承性。
(2) 研究区有两个物源, 一是来自北西方向元古界贺兰山群的浅成变质岩系, 二是来自北部及北西方向阴山地区的下太古界和元古界的深成变质岩和火成岩系。
参考文献
[1]冯增昭.沉积岩石学 (下)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75-80
[2]赵澄林.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205-214
[3]席胜利, 王怀厂, 秦伯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物源分析[J].天然气工业, 2002, 22 (2) :21-24
物源分析论文 第5篇
两井东-木头南地区位于松辽盆地的南部扶新隆起带的南坡,西部毗邻长岭凹陷,北邻著名景区查干湖,整体是东高西低的单斜,它是在松辽盆地的萎缩抬升阶段,在基底古隆起的基础上,受嫩末、明末挤压构造作用发展、形成的。松辽盆地南部著名的孤店逆断层沿南北方向穿区而过。该区是松辽盆地南部最重要的油气勘探、评价区之一。泉头组沉积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向坳陷转变的过渡时期。泉三段沉积时,断陷期“一隆两坳”的盆地结构经泉一、泉二段沉积,虽得到充分充填,但仍能识别出原各断陷盆地的轮廓,这时期多个沉积中心基本与各断陷复合,且由于沉积速率高,水下分支河道发育,湖岸线逐步向盆地推进,环绕两条坳陷带,西部、西南和东南三大物源进入湖盆,并形成四大沉积体系。泉四段沉积期,盆地持续坳陷,河流向盆内推进,形成面积十分可观的低位三角洲砂体。泉四段时期,物源隆升速率减小、各水系向陆退缩、湖盆扩张。松辽盆地南部在坳陷期主要发育四大物源及相应水系:西部物源(红岗和英台水系)、西南物源(通榆~保康水系)、南部物源(长春和怀德水系)、东部物源(双城~德惠水系)。松辽盆地在泉四段沉积时期湖盆开始形成,并且从早期到晚期逐渐扩大,从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的沉积模式来看,两井东-木头南地区属于西南和南部沉积体系的交汇区,为明显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些造成了两井东-木头南地区砂岩储层纵、横向变化复杂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对目的层的砂岩储层进行更深入细致和系统的研究,细致分析该区物源方向,为下一步两井东-木头南地区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前人对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认为松辽盆地南部发育有3大沉积物源,分别为来自西南保康沉积体系,南部长春~怀德沉积体系和西北英台沉积体系[13]。但是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到底受哪个或哪几个物源影响仍存争议,且各物源及沉积体系的控制范围没有进行明确的厘定。笔者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重矿物组合、砂岩厚度及砂地比平面分布、沉积微相以及垂向厚砂体追踪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明确研究区内扶余油层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进而厘定各沉积体系的控制范围。
1 重矿物组合分析
研究物源方向的方法很多[4,5],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利用重矿物组合[6,7,8,9,10]进行研究。重矿物是指碎屑岩中密度大于2.86g/cm 3的陆源碎屑矿物[11]。不同类型母岩的重矿物组分不同,经风化搬运后会产生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因此,可以利用重矿物组合来判别母岩的性质和来源[12,13]。
对研究区116口井3 090个重矿物样品资料统计表明,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中常见的陆源重矿物有锆石、石榴石、电气石、金红石、绿帘石、黑云母、锡石、绿泥石等。依据研究区扶余油层重矿物组合分布特征,主要存在西南保康沉积苠系和南部长春怀德两大沉积体系,划分出三个重矿物组合区,结果见图1。图1中,西南保康物源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电气石”组合,极少或几乎不含石榴石,“锆石+电气石”的含量大于75%。南部长春怀德物源重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锆石+电气石”组合<“石榴石+锆石”的含量大于75%,其中石榴石含量大于总百分含量的60%。物源交汇区锆石和石榴子石含量变化幅度大(20%~80%),时而锆石含量高于石榴子石含量,时而石榴子石含量高于锆石含量,但二者总占绝对优势。两物源交汇区根据锆石含量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亚区,从西至东特征分别为:锆石百分含量大于50%,石榴石小于30%;锆石百分含量接近50%,石榴石百分含量与锆石百分含量相当;石榴石百分含量大于50%或明显多于锆石含量,锆石百分含量小于30%。这些重矿物组合分区特征在整个研究区对比明显,特征清晰,是划分研究区扶余油层物源方向的主要判别依据之一。
不同的物源对应不同的沉积体系,通过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在研究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存在两大沉积体系,即西南保康沉积体系和南部长春怀德沉积体系,并对各沉积体系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333井~新263井~让34井~新260井~让33井~孤58井~前57井~孤43井~孤14井~孤101井~孤18井一线以西为西南保康物源区。民19井~民119井~民57井~民33井~木249井~前47井~前86井~前101井~前45井~孤33井~孤46井一线以东为长春怀德物源。两界线中间部分为两物源交汇区。
2 砂岩厚度、砂地比分析
在物源体系宏观框架指导下编制出来的精细砂体等厚图和砂地比等值线图,不仅是对物源体系的反证,而且能够更精细刻画物源推进方向和展布特征,完善物源体系[14]。本次研究中利用研究区700余口井整个扶余油层的岩性数据勾绘了砂岩厚度等值图(图2)和砂地比等值图(图3)。通过分析研究区扶余油层砂岩等厚图和砂地比图,从图2可知,西南部物源砂岩厚度较大,但向东北部厚度减薄速度非常快。最厚出现在前48A 147井达到最厚,达90.2m,最薄的在新142井,厚度为11.6m。其次是南部物源在前57井以东,存在孤27井~前62井~前60井~前F15井一条带砂岩,自南向北逐渐减薄。从图3可知,研究区内西南部砂地比较大,东北部砂地比最小。砂地比由西南到东北减小。最大出现在木6134井,达0.76,最小的在新142井为0.1。前57井以东,存在孤27井~前62井~前60井~前F15井一条带砂岩,砂地比自南向北逐渐减薄。通过分析研究区扶余油层的砂岩等厚图和砂地比图可知,砂岩含量在西南部、南部分别存在高值区,反映了这两个地区物源的存在,与重矿物组合分析物源的结果基本一致。
3 沉积相分析
3.1 沉积类型及特征
研究认为该区为中源、缓坡、中低弯度的曲流河三角洲向辫状河三角洲过渡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共识别出1种相3类亚相12个微相。识别出的1种相为三角洲相。3类亚相分别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12个微相分别为分流河道微相、废弃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溢岸薄层砂微相、决口河道微相、决口扇微相、分流间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席内缘微相、席状砂间微相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本区以上各微相沉积均有发育,其中各微相以陆上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最为发育。
3.2 小层沉积微相展布
研究区61小层平面微相属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沉积(图4),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泥。分流河道微相河流方向大多是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而前57井以东,河流方向是近于南北方向展布。反映了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西南部和南部。研究区内让30、让41、让46、让47、木244、前60和前48多个开发区密井网平面沉积微相精细解剖,也揭示河道方向是前57井以西南西北东向,前57井以东是近于南北向。另外,研究区周边庙3区、长春岭地区、新民油田、新民油田东二队等开发区密井网平面沉积微相精细解剖,也都揭示河道方向多为南西北东向。
4 垂向厚砂体追踪
垂向厚砂体追踪、厚砂体平面条带划分,对分析扶余油层沉积时期水系方向、主要水系分布、水系迁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可以对全区物源进行验证,对确定沉积微相展布模式、分流河道走向具有指导意义。
本次共对全区800多口井(探井、开发井)逐一进行厚砂体追踪、平面单井标定,厚砂平面分布区带划分,最终确定全区厚砂带的展布特征,进而对水系进行分析。
4.1 厚砂垂向切叠类型
根据后期河流对前期河道砂体的下切程度,将厚砂体垂向切叠类型分为三类(Ⅰ、Ⅱ、Ⅲ)6亚类。
Ⅰ类:后期河道仅下切前期分流河道的上部泥或含泥粉砂岩、未切下砂体的完全可分型,而上下砂体不连通。根据切割程度由弱到强,又细分为Ⅰ1、Ⅰ2型。
Ⅱ类:后期河道下切至前期河道砂体,中间过渡型,两河道砂上下连通。据切割程度由弱到强,又细分未Ⅱ1、Ⅱ2型。
Ⅲ类:已深切下砂体完全不可分型,两河道砂上下连通。据切割程度由弱到强,又细分为Ⅲ1、Ⅲ2型。
4.2 全区平面厚砂带划分
通过对全区探井、开发井厚砂逐一追踪、标定,完成全区厚砂带平面分布图(图5)。根据厚砂垂向厚度、切叠程度,厚砂带平面切叠程度、切叠面积大小,将全区划分为三大水系带,Ⅰ:主水系带,位于木76井~木251井~前70井~孤20井一线南东部,前60、前48区块;Ⅱ:强水系带,位于新350井~让17井~让261井一线北西部,让30区块;Ⅲ:弱水系带,位于主水系和弱水系之间区域,让41、让47、木244区块。研究区在前57井以东厚砂带整体呈近南北向展布,其它区域厚砂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厚砂带平面切割、交错。与通过重矿物等资料所得到的研究区两大物源基本吻合。
5 结论
(1)运用重矿物组合、砂岩厚度及砂地比平面分布、沉积微相以及垂向厚砂体追踪等方法论证了研究区扶余油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西南保康沉积体系和南部长春怀德沉积体系。
(2)各沉积体系(物源)的强度及影响范围不同,西南保康沉积体系是研究区内影响范围较大的沉积体系,主要控制研究区前57井以西的大面积地区。南部长春怀德沉积体系影响范围较小,仅控制研究区前57井以东地区。
(3)首次将全区共划分为三大水系带:主水系带(前60、前48开发区)、弱水系带(让30开发区)、强水系带(主水系和弱水系之间区域)。前60、前48区块垂向厚砂特别发育,切叠强,平面大面积切叠;让41、让47、木244区域垂向厚砂发育,切叠较强,平面切叠;让30区域垂向厚砂切叠弱,厚砂带平面可分;
前60、前48开发区厚砂带整体呈近南北向,其它区域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同时发现,厚砂带分布层位,主次砂带平面分布位置,明显反映水系的迁移、摆动。
物源分析论文 第6篇
弄清环县地区长63沉积期的物源方向、阐明物源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环县地区长63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和砂体展布特征,对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一,环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构造上跨越天环坳陷和伊陕斜坡这两个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研究区西起山城,东至坪庄,北到姬塬,南至木钵。
前人研究认为,延长期长7亚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侵的鼎盛时期,此时深湖面积大,湖盆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整个湖盆底形具有“西陡东缓”的特征[1](如图1)。
在延长期长7亚期,鄂尔多斯盆地的半深湖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相当发育,覆盖绝大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古底形与长7具有继承性,长6古底形在保持长7“西陡东缓”的基本古地理格局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面积湖退,湖盆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区域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可知[2,3](图2),研究区的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在长6沉积期发育滨浅湖和三角洲沉积。三角洲沉积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周缘,研究区的东南部为半深湖深湖区,其中重力流沉积砂体较发育。由于长6沉积期继承了长7期盆地西陡东缓的古地理格局,且研究区离西方物源近,故从古地理格局的角度来看,研究区的物源应该主要来自西方,同时也有东北方和北方物源的影响。
2 物源分析
以上从古地理格局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可能的物源方向,现主要从砂岩粒度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不同稳定度的轻矿物含量,沉积格局特征等方面对环县地区长63的沉积物源进行分析。
2.1 砂岩粒度分布特征
砂岩碎屑颗粒大小在平面上的变化可以指示物源方向。对于同期沉积而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物粒度粗;远离物源区的下游方向,由于水介质搬运能力的降低,沉积物粒度越来越细。因此,从砂岩粒度分布可以判断物源方向[4]。
根据粒度分析资料编绘的环县地区长63砂岩平均粒径等值线图反映出(图3),砂岩平均粒径变化的总趋势是,粒径自西、东北两个方向向中部变细。此外,北部也有向中部变细的趋势。从总体上可以看出,研究区砂岩平均粒径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并偏向于研究区的东部。因此,这些变化可以反应出研究区物源以西方为主,其次为东北方,北方物源也有一些影响。
2.2 砂岩重矿物组合特征
对于同一沉积体系,顺着沉积物搬运方向,稳定矿物含量会逐渐增多[5]。据此,可以利用砂岩重矿物组合特征较好识别不同沉积体系并判断各自物源方向[6]。
在研究区34口井中采集砂岩重矿物样品60个,经分析、整理,编绘出了长63重矿物组合分区图(图4)。由图可见,研究区以白钛矿、锆石、金红石组合最为发育,占据研究区西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域,它们代表西方物源。其次为白钛矿、磁赤褐铁矿、锆石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北部及东部,代表东北方物源。北方物源的代表是赤褐铁矿、白钛矿组合,仅有4个样品,采自两口井中。因此,从整体上看,研究区物源以西方为主,其次为东北方,北方物源影响相对较小。
2.3 砂岩轻矿物组分特征[7]
砂岩轻矿物组分含量的变化对物源方向起到指示作用[8],现从砂岩轻矿物组分含量在平面上的变化来判断物源方向。在岩芯观察中,采集了岩石薄片80个,另作铸体薄片40个,根据这120个薄片鉴定资料,编制了轻矿物含量等值线图。
2.3.1 石英含量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
由长63砂岩石英含量等值线图可见(图5),砂岩的石英含量自西、东北两个方向向中部增高,即成分成熟度自西、东北两个方向向中部逐渐增高,这反映出物源主要来自西、东北两个方向。北方也有向中部石英含量增高的趋势,表明它是次要物源。
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长6的碎屑岩轻矿物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可知[9](图6),环县地区西方物源的母岩富含石英,石英含量大多在50%左右,而东北部物源的母岩的石英含量一般在25%左右。这就使得石英含量最高的地方位于研究区的中部,而不是偏向研究区东部。假如研究区西方物源和东北方物源对研究区的影响一样,那么石英含量高的地区就应该偏向研究区的西部,而不是位于研究区的中部。而现在石英高含量位于中部的事实,说明研究区西方物源对研究区的影响较东北方物源的影响大。因此,综合分析可知,研究区物源以西方为主,其次为东北方。
2.3.2 长石含量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
从长63砂岩长石含量等值线图可见(图7),长石含量的平面展布总的趋势是自西、东北两个方向向中部减少,即成分成熟度仍然是自西、东北两个方向向中部逐渐增高,这反映出物源主要来自西、东北两个方向。此外,北方也有向中部长石含量减少的趋势。
前人的研究还说明(图6),环县地区东北部物源富含长石,长石含量大多大于50%,而西部长石含量一般小于25%。这就使得长石含量最低的地方位于研究区的中部,而不是偏向研究区东部。假如研究区西方物源和东北方物源对研究区的影响一样,那么长石含量低的地区就应该偏向研究区的西部,而不是位于研究区的中部。而现在长石低含量位于中部的事实,说明研究区西方的物源对研究区的影响较东北方物源的影响大。因此,综合分析可知,研究区物源以西方为主,其次为东北方。
2.4 从沉积相格局看物源方向和路径
由长63的沉积相格局(图8)可以看出,研究区中东部为深湖重力流沉积及深湖泥沉积,而西部、东北部和北部为三角洲前缘浅水沉积区,二者间为坡度较陡的前三角洲。这种沉积格局和古地理面貌已表明了物源方向的总趋势。即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西方,其次为东北方、北方。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西方物源主要是通过以下水道进入深湖区的:里168井与木23井之间的水道;环315井与白29井之间的水道;虎10井与耿30井之间的水道;罗209井附近的水道。东北方物源主要通过元126井与耿59井南之间的水道和元188井之北的水道进入深湖区的。北方物源主要通过耿188井与耿226井之间的水道和罗109井附近的水道进入深湖区。
总之,以上砂岩粒度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不同稳定度的轻矿物含量,沉积微相格局等资料均可表明:研究区物源以西方为主,其次为东北方,北方物源影响相对较小。可见,这种基于岩石学实际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古地理分析的认识是相当吻合的。
3 沉积体系
由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可知,环县地区及其周缘长63主要发育冲积扇、三角洲和湖泊三种相。结合前面的长63物源分析, 可建立起该区的沉积体系。通过
绘制出研究区及其周缘长63的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图,清楚地展现出了该区的沉积体系概貌[10,11](图9)。
环县地区及其周缘长63可以划分出以下沉积体系:
3.1 山城环县陡坡型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环县地区西方发育山城环县陡坡型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陡坡型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端伸入到研究区的西部,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在研究区的西部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支流间湾沉积。
3.2 安边吴起缓坡型三角洲沉积体系[12]
环县地区东北方发育安边吴起缓坡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缓坡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端伸入到研究区的东北部,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在研究区的东北部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支流间湾沉积。
3.3 姬塬长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
环县地区北方发育姬塬三角洲沉积体系,其规模相对较小。其前端伸入到研究区的北部,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成带状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支流间湾沉积。
3.4 白马华池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13]
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发育白马华池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其物源主要来源于研究区的西方和东北方,其次为研究区的北方。该沉积体系除发育深湖泥沉积之外,其中重力流沉积特别发育,主要为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14,15]。此沉积体系主要由研究区西方的山城环县陡坡型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方的安边吴起缓坡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北方的姬塬长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物经过水道搬运进入深湖区,进而演变形成重力流沉积。
在以上4个沉积体系中,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其周缘的3个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山城环县陡坡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研究区内所占面积最大;安边吴起缓坡型三角洲沉积体系面积位居第二;姬塬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研究区内面积很小。
4 结论
基于大量实测分析化验资料,根据沉积物粒度、重矿物组合、轻矿物含量区域分布特征,并考虑区域沉积格局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物源主要来自西方,其次为东北方,少量来自北方。这一结论与前人对区域古地理格局和盆地底形的认识是吻合的。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与物源分析,表明研究区及其周缘存在4个沉积体系:①山城环县陡坡型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②安边吴起缓坡型三角洲沉积体系;③姬塬长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④白马华池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
物源分析论文 第7篇
1 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中、高山区, 西起广元剑阁, 东至开县-万源一线, 北达南江县, 南抵仪陇县等地。从区域构造上看, 川北地区位于米仓山与大巴山北段弧形构造带前缘, 受大巴山-米仓山构造带及龙门山构造带这两大逆冲推覆体的双重影响[6,7]。晚燕山期和喜山期这两期构造运动对川北地区的构造影响最大, 且不同期次的构造形变相互改造与叠加构成了该地区的主要构造形态[8—10]。该区千佛岩组岩性主要以杂色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为主, 夹薄层介壳灰岩, 底部发育有含砾石英砂岩及细砾岩。侏罗纪时期, 四川盆地经历了前陆盆地向坳陷盆地、再向前陆盆地的转换[5,11]。而千佛崖组沉积期, 为早侏罗世晚期相对稳定的坳陷盆地向前陆盆地转换的关键时期, 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构造活动较强, 形成了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 为研究区提供物源, 由北而南依次为河流、三角洲、浅湖沉积环境。
2 物源分析
2.1 碎屑组分对物源的指示
野外露头和岩心的248个岩石样品的薄片鉴定显示, 研究区砂岩岩性以灰色、浅灰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125个) , 浅灰色细粒岩屑砂岩次之 (38个) , 其次为浅灰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20个) 。砂岩成分中石英一般为25%~45% (最高95%) ;长石含量较高, 一般为20%~40% (最高54%) , 主要为斜长石, 钾长石少见, 中等风化程度为主, 少量呈深度风化;岩屑一般为15%~30% (最高83%) , 以变质岩类岩屑为主, 约占岩屑总量的55%, 其次为沉积岩类岩屑, 约占岩屑总量的35%, 硅质岩及其他矿物岩屑约占7%, 火成岩岩屑含量相对最少, 约占总量的3%。
平面上, 研究区东部和西部的砂岩岩石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表明两个地区千佛崖组的物源区不同 (图1) 。
西部以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具有高石英、低长石、低岩屑的特征。如广元荣山镇剖面千佛崖组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图3 (a) ]+岩屑长石砂岩组合, 砂岩中石英的平均含量达52%, 长石平均含量12%, 岩屑平均含量19%。广元工农镇剖面的岩石类型与荣山镇剖面相似, 也以岩屑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组合为主, 石英平均含量约58%, 长石18%, 岩屑20%。元坝9井的岩石类型同样以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图3 (b) ]为主, 石英平均含量约42%, 长石约21%, 岩屑约19%。龙4井的砂岩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其石英平均含量达62%, 长石约13%, 岩屑约15%。思依1井同样以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其石英平均含量59%, 长石约16%, 岩屑约12% (图2) 。
东部地区的岩石类型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异, 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 且其砂岩中长石的平均含量比西部地区普遍要高。如旺苍立溪岩剖面千佛崖组砂岩的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图3 (c) ]为主, 石英平均含量约37%, 长石约35%, 岩屑约20%。南江甘溪剖面以岩屑长石砂岩[图3 (d) ]为主, 石英平均含量约34%, 长石约34%, 岩屑约17%。南江桥亭剖面砂岩岩石类型同样以岩屑砂岩[图3 (e) ]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石英平均含量约为36%, 长石约32%, 岩屑约26%。宣汉七里峡剖面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图3 (f) ], 石英平均含量为36%, 长石较高33%, 岩屑17%。
2.2 岩屑类型对物源的指示
不同的岩屑类型组合可以指示不同物源方向, 结合野外实测剖面和钻井资料可以看出:川北地区中侏罗统千佛崖组砂岩中岩屑以变质岩、沉积岩为主, 但在研究区东部出现火山岩岩屑。所以, 从岩屑类型的分布特点, 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图4) 。
(a) 为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20倍 (+) , 1层, 广元荣山镇; (b) 为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100倍 (+) , 3 704 m, 元坝9井; (c) 为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100倍 (+) , 旺苍立溪岩; (d) 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200倍 (-) , 南江甘溪; (e) 为细-中粒岩屑砂岩, 100倍 (+) , 2层, 南江桥亭; (f) 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100倍 (+) , 8层, 宣汉七里峡
研究区西部的广元荣山镇、工农镇等地区、元坝9井、思依1井及龙4井的千佛崖组砂岩中变质岩岩屑相对较多、沉积岩岩屑相对较低, 其中变质岩岩屑以千枚岩、变石英岩屑为主, 沉积岩岩屑以粉砂岩岩屑及碳酸盐岩岩屑为主。
研究区东部砂岩中变质岩岩屑同样相对较多、沉积岩岩屑相对较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东部砂岩的岩屑中含有少量的火山岩岩屑, 且沉积岩岩屑以泥岩、粉砂岩岩屑为主, 无碳酸盐岩岩屑。火山岩岩屑以安山岩岩屑为主, 玄武岩岩屑少量, 变质岩岩屑以千枚岩、变石英岩屑为主。
研究区东、西部的岩屑类型组合差异性指示了研究区具有不同物源方向。
2.3 重矿物对物源的指示
根据重矿物含量、组合特征及其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可以推测沉积物来源方向。本文通过人工重砂鉴定的方法, 对千佛崖组砂岩的重矿物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1) 。
广元荣山镇剖面千佛崖组重矿物种类以锆石、锐钛矿、白钛石为主, 其次为电气石、辉石、榍石, 而石榴石、金红石、绿帘石、磷灰石含量少。其重矿物组合以锆石+锐钛矿+白钛石为特征。
南江桥亭、旺苍金溪、旺苍立溪及宣汉七里峡剖面千佛崖组重矿物种类整体上以绿帘石、石榴石及白钛石为主, 锆石、磷灰石、金红石次之, 锐钛矿、辉石含量少。其重矿物组合以石榴石+绿帘石+白钛石为特征 (图5) 。
分析得知: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重矿物组合类型, 西部重矿物组合以超稳定重矿物组合为主, 东部重矿物组合以中等稳定的重矿物组合为主。这指示了研究区千佛崖组地层主要受两个不同的物源控制。
2.4 物源分析小结
通过对研究区砂岩的岩石类型、岩屑类型及重矿物组合特征的分析, 千佛崖期, 川北地区表现为西部和东部两个不同的物源区:西部物源区是广元荣山镇以西区域, 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北段的影响, 其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屑类型以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为主。重矿物组合以超稳定重矿物组合为主, 如锆石和锐钛矿含量相对较高, 而绿帘石、石榴石含量相对较低;而东部物源主要受米仓山及大巴山构造带北段的影响, 其岩石类型主要发育砾岩+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类型除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外还含少量火山岩岩屑。重矿物组合以中等稳定的重矿物组合为主, 如绿帘石、石榴石含量相对较高, 金红石、锐钛矿、辉石含量相对较低。
3 岩相古地理特征
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 分别统计了各露头剖面及钻井在千佛崖组地层厚度、砂体厚和砂/地的比值, 进而编制了它们的等值线图。然后, 根据沉积相分析及沉积相或亚相界限的确定, 结合砂体等厚图, 编制了千佛崖期的岩相古地理图, 精细地揭示了该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规律。
千佛崖组沉积期, 由于受燕山早期运动的影响, 周缘造山带逐渐进入构造运动的活跃期[5], 川北地区水体环境相较于上一沉积期 (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沉积期) 逐渐变浅, 其岩相古地理环境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大安寨段广泛发育的介壳滩在千佛崖期发育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周缘造山带提供的碎屑物质大量充填到湖盆内, 以厚层砂岩夹粉砂岩、泥岩为特征的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岩相古地理图显示, 研究区发育由不同物源区控制的两个大型三角洲体系。分别发育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 整体呈由北向南展布。其他地区以滨浅湖沉积为主 (图6) 。
研究区西部的三角洲体系从广元工农镇沿南南东方向展布。砂体覆盖面积较广且分布较为均匀, 砂体展布方向主要受到龙门山北段物源的控制。砂体累计厚度在29~131.5 m之间, 平均有70 m左右, 该区域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规模较大, 如川北重点区—元坝地区整体表现为受该三角洲前缘砂体覆盖, 前缘朵体向东可延伸至三汇坝附近, 南达苍溪县地区, 在主前缘朵体西部还发育两个小型朵体, 朵体之间被水下分流间湾隔开。此外, 在广元荣山镇以西、剑阁以北的区域还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 以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 砂体分布均匀, 在砂体底部可见明显的冲刷面构造。
研究区东部的三角洲体系发育于旺苍金溪镇以东, 通江县以北地区, 砂体向南南西方向延伸至巴中地区。砂体累计厚度在22~148 m之间, 厚度差异相对西部较大, 平均85 m左右, 比西部率厚, 且东部区域的通江诺水河-涪阳坝砂体最厚可达100 m以上。整个砂体展布主要受到来自米仓山-大巴山北段物源的控制, 该区域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也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 在平面上该三角洲体系可分为三个小型的朵体, 中部朵体延伸较远, 与其他两个朵体被水下分流间湾分开。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在南江桥亭-通江诺水河一带, 以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
除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两大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外, 其余地区则表现为以湖泊沉积为主, 主要发育在阆中-仪陇一带、通江县以南以及两大三角洲体系中间的碥1井-三汇坝地区, 以暗色泥岩、页岩夹粉砂岩沉积为特征, 泥、页岩累计厚度一般介于120~200 m之间, 局部可达250 m以上, 整体上在碥1井-三汇坝地区及研究区东南部相对较厚, 该时期的沉积湖盆中心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地区, 以宣汉地区为主, 该时期水体环境相对较深, 见有大量的双壳类化石。
4 结论
(1) 川北地区千佛崖组分布最广的是岩屑长石砂岩, 岩屑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次之, 且岩石类型组合具有分区性, 西部以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 东部以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为主。
(2) 千佛崖组砂岩的岩屑类型在研究区东、西部具有差异性, 西部以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为主, 东部区域的砂岩中除含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外, 还含少量的火山岩岩屑。
(3) 研究区东、西部的重矿物组合类型也不同, 西部以锆石+锐钛矿+白钛石组合为主, 东部以绿帘石+石榴石+白钛石为主。结合岩石类型及岩屑类型组合特征, 可得出研究区主要具有东、西两个主要物源, 整体由北向南, 西部的物源主要由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提供;东部的物源主要来自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带北段。
(4) 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 两大三角洲分别由来自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带北段的物源控制, 呈近南北向展布, 西部三角洲砂体的勘探潜力优于东部三角洲。
参考文献
[1] 罗志立, 龙学明.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前陆盆地沉降.四川地质学报, 1992;12 (1) :1—17Luo Zhili, Long Xueming.The uplifting of the longmenshan orogeniczone and the subsidence of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Acta Geologica Sichuan, 1992;12 (1) :1—17
[2]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等.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26 (1) :37—48Liu Shugen, Luo Zhili, Zhao Xikui, et al.Discussion 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continental-subduction type foreland basins in western China.Oil&Gas Geology, 2005;26 (1) :37—48
[3] 曾允孚, 李勇.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矿物岩石, 1995;15 (1) :40—49Zeng Yunfu, Li Yong.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ongmen mountains foreland basin, Journal of Mineralogy&Petrology, 1995;15 (1) :40—49
[4] 李智武, 刘树根, 陈洪德, 等.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35 (4) :440—454Li Zhiwu, Liu Shugen, Chen Hongde, et al.Structural segmentation and zonation and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 across and along the Longmen thrust belt, west Sichuan, China.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Technol Ed.2008;35 (4) :440—454
[5] 刘树根, 李志武, 刘顺, 等.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于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02—209Liu Shugen, Li Zhiwu, Liu Shun, et al.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aba mountains foreland basin-thrust belt.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2006:202—209
[6] 翟文亮, 郑荣才, 朱如凯, 等.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36 (3) :268—275Zhai Wenliang, Zheng Rongcai, Zhu Rukai, et al.Basin-range coupling and sequence filling patterns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analogous foreland basin, China.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Technol Ed, 2009;36 (3) :268—275
[7] 高红灿, 郑荣才, 柯光明, 等.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于特提斯地质, 2005;25 (3) :38—45Gao Hongcan, Zheng Rongcai, Ke Guangming, et al.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Sequence-base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y.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005;25 (3) :38—45
[8] 何建坤, 卢华复, 朱斌.东秦岭造山带南缘北大巴山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地质科学, 1999;34 (2) :139—153He Jiankun, Lu Huafu, Zhu Bin.The tectonic inversion and its Geodynamic processes in northern Daba mountains of ea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Scientia Geologica Sinice, 1999;34 (2) :139—153
[9] 吴世祥, 汤良杰, 郭彤楼, 等.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与油气分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26 (3) :361—366Wu Shixiang, Tang Liangjie, Guo Tonglou, et al.Structural zonation and oil/gas distribution in intersecting area of Micang and Daba mountains.Oil&Gas Geology, 2005;26 (3) :361—366
[10] 裴振洪.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石油实验地质, 2007;29 (3) :269—274Pei Zhenhong.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Daba tectonic belt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 2007;29 (3) :269—274
物源分析论文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虫的饲养
从未施用农药的白菜或甘蓝田采集小菜蛾健康成虫,喂饲3%~5%的蜂蜜水,放入消毒后的产卵笼中产卵。以未施药的新鲜白菜或甘蓝叶片喂饲孵化出的幼虫。选2~3龄活泼幼虫,饥饿6 h后,进行药剂筛选、杀虫活性测定。
1.1.2 植物提取液的提取
用于杀虫的药用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籽[4]、苦参(Sophora flavescens)以及丁香(Engeeniacaryophyllata Thaun)叶片、番茄(Lycopersicon escuientum)等购于中药店或采集于校园内。供试样品经植物样品粉碎机粉碎,以乙醇为溶剂用索氏提取器回流提取,提取温度为70~90℃,提取时间5~6 h,蒸馏除去乙醇,收集提取物,密封置于0~4℃冰箱中备用。
1.2 方法
1.2.1 初筛
采用叶片浸渍法,对植物提取液的杀虫活性进行初步测定。将植物提取液稀释40倍,取新鲜白菜叶在其中浸渍5 s,自然晾干后放入养虫瓶,然后接入健康2~3龄小菜蛾幼虫,每瓶20头,3次重复,清水作对照,于24、48、72 h记录结果,计算出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1.2.2 植物提取液毒力测定
采用叶片浸渍法进行,基本步骤同前。用初筛效果好的2种植物提取液做毒力测定,分10、30、90、270和810倍液5个浓度,清水对照,各接入20头幼虫,每处理3次重复。试虫经24 h后检查各处理的死虫数,更换新鲜叶片继续喂饲,48、72 h记录各处理的死亡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筛结果
初筛结果表明,14种植物中只有川楝、苦参、丁香、番茄的杀虫活性较好(见表1)。
2.2 毒力测定结果
通过索氏提取器提取的4种杀虫活性较好的植物提取液中川楝籽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小菜蛾死亡率接近90%,其它植物提取液作用下,小菜蛾死亡率均在30%左右。经测定川楝提取液浓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浓度为810倍的杀虫剂对小菜蛾基本没有影响(见表2、表3、图1)。
注:死亡率数据开方后再经反正弦转换,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在同一浓度下,植物提取液杀虫活性差异显著性,10倍液(df=4,F=69.04,P<0.01),30倍液(df=4,F=48.41,P<0.01),90倍液(df=4,F=39.74,P<0.01),270倍液(df=4,F=1.33,P>0.05)和810倍液(df=4,F=4.20,P>0.05)多重比较,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邓肯氏,0.05水平)。
经简单相关分析,川楝处理小菜蛾的浓度倍数对数值与死亡机率值的线性回归方程:y=-41.86x+131.37,经计算求得致死虫率为50%时的提取液浓度稀释倍数为79.43倍。
y=-41.86x+131.37 R2=0.7143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以小菜蛾为供试昆虫对多种植物的提取液进行了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种植物的提取液都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而且储量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同时应该对菜青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因菜青虫的饲养没有成功,所以没有对菜青虫进行深入研究。
提取的药用植物中川楝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5,6,7,8],这与樊东的研究结果相同。而苦参作为中草药在中国流传多年,特别是近些年对中草药药理的研究成绩显著,为中草药的广泛利用和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试验中苦参表现出了一定的杀虫活性这与朱九生的研究结果一致,还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性[10]。
该研究只做了室内试验,对于这些提取物在田间的作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在室外提取液的蒸发和阳光直射的影响不甚明了。
植物源提取液对小菜蛾是否具有触杀、胃毒等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9]。同时这些植物的杀虫机理、对环境和人类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植物提取液的化学成分需要进一步测定,并可以在已知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尝试人工合成的途径进行工厂化生产。植物源杀虫剂的杀虫成分复杂,所以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化学合成的难度也增加了。如果要实际应用这些杀虫植物还要考虑剂型问题,既要利于生产又要便于使用,而且能充分发挥植物自身的杀虫活性。
大多数植物源杀虫剂还存在药效慢,残效期短,易分解等弊端,所以也可与化学农药轮换使用或混用[10],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延缓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
摘要:通过研究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十字花科害虫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为无公害绿色农业、有机蔬菜的生产和低毒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指导。采用叶片浸渍法对植物提取液的杀虫活性进行初步测定,并对初筛效果好的川楝、苦参、丁香、番茄提取液做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提取液中川楝籽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小菜蛾死亡率接近90%,其它植物提取液对小菜蛾死亡率均在30%左右。川楝提取液药效测定的结果为浓度越高杀虫的效果越好。810倍的溶液对小菜蛾基本没有影响。
关键词:植物源杀虫剂,川楝,小菜蛾
参考文献
[1]赵善欢,万树青.杀虫植物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1997(1):26-28.
[2]张履鸿,李国勋,赵奎军,等.农业经济昆虫学[M].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3:161-168.
[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4]张兴,王兴林,王胜宝,等.植物性杀虫剂川楝素的开发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8(4):1-5.
[5]高红明,王兆龙,张彪.植物提取液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9,20(4):32-34.
[6]张兴,赵善欢.楝科植物对几种害虫的拒食和忌避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1-7.
[7]赵善欢,曹毅.应用天然产品川楝素防治菜青虫试验[J].植物保护学报,1985,12(2):125-127.
[8]赵善欢,张兴.植物性物质川楝素的研究概况[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8(2):57-67.
[9]丁伟,吴文君.植物质杀虫剂苦皮藤乳油与Bt及增效磷(SV1)混用技术研究[J].农药,1998,37(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