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故居导游词(精选6篇)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 第1篇
王阳明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寿山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有先人端云送子传说,故名端云楼。楼下明间檐下悬有史树青先生题写的“瑞云楼”匾,明间前檐柱的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内檐柱的檐联为“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为瑞云楼,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主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七楼七底,重檐硬山,结构简朴,气势较大,展现了浙东地区明清楼宅建筑的基本风貌。主楼设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览以翔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王阳明先生作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人物光辉灿烂的一生。瑞云楼是王阳明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前租自莫氏。明成化八年,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之为瑞云楼。
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待王华任职京师,即择地龙山里第构筑新居,此楼又租给钱氏。至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大儒钱德洪亦降生于此楼,实乃历史之巧合。待王阳明贵显,每当回姚,必指点楼中藏胎衣处,顾念到母亲和祖母,因自己军务繁忙,对母、祖不得生养死殓,每每引起长时间的痛苦。此楼主体后在清乾隆年间被焚毁,而仪门、正厅等四周建筑基本完整,火烧场遗址一直保存至今。由市政府拨款,在火烧场遗址上借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材料,仍按明代风格,参照故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样在原址修建。楼下现布置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示了王阳明生平所至的各地遗迹图片、先生留下的诗文名篇及部分实物资料,系统介绍了王阳明一生的业绩成就,诠释了阳明学说对日本等海外诸国的深远影响。楼上辟为王阳明及其家人居室的复原陈列。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 第2篇
可王阳明究竟是谁?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参观王阳明故居活动中,我终于了解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名人。
走过了条条大道,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王阳明故居。
步入了高高的门槛,跟着同学老师的脚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字幕: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他才高学遂,身为文臣,资兼武备,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一生。他的故乡在余姚。余姚瑞云楼,是他一个想久居而不得的浅梦萦绕的地方。入仕后的王阳明,在朝廷里做官,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但是,由于得罪了太监刘瑾,被“下放”到贵州龙场驿“体验生活”。1529年,远在广西的王阳明积劳成疾,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匆忙向朝廷打了请假报告之后,就往老家余姚赶路。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没能赶回老家,在赶路途中逝世。而在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就完好的保存流传了下来。
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文人能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果说王阳明都不是完人,那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岂不是,撒哈拉沙漠中一颗小小的沙子,历数春花秋月,还是,那茫茫星海中的一个小星星,幼稚地眨着眼睛……
在幻想的沉浸中,潜意识还是跟着朋友出门,左转,继续走……
我不禁感叹王阳明故居与众不同建筑特色,建筑的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磅礴之气油然而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风度。建筑鳞次栉比,分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建筑古色古香,尽显王阳明的虽文人,还能武之风采。
在王阳明故居里,给我记忆深刻还是那最气派的瑞云楼,刚走到门口,“瑞云楼”这三个金色大字就在吸引了我的眼球。再往前看,砖雕的仪门,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穿过仪门,越过天井即是三间开面的正厅。房架高敞,用材粗大稳实,不施雕刻彩漆,朴实庄重,是较为典型的明代建筑。正门上方挂有一匾,上写“真三不朽”,我有些懵懵懂懂,但我知道是时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方面揭居绝顶的确切评价。厅内悬挂王阳明先生半身中堂画像,两旁有对联,上方高悬三快匾额,分别题写着:“吾心光明”、“文以载道”、“斯文千载”,表露着后人对王阳明先生的推崇。
慢慢走进了后楼,有七间两层,现布置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览,展示了王阳明先生楷、行、草等多种书体法书墨迹,最早的王阳明著作版本明隆庆刻本《王文成公全书》,以及王阳明先生生平所至的各地遗迹图片和部分实物资料,较为详实地介绍了王阳明先生一生的业绩成就,以及阳明学说对日本等海外诸国的深远影响。在参观王阳明故居的时候,同学们无不感叹王阳明那满腹经纶的才华,说学富敌国,哪一点都不为过。不得不承认王阳明是一个难得一见的人才。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 第3篇
一、应明确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应对,未雨绸缪
1.历史人文知识、人文价值判断在名人故居讲解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有“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说法,历史上的名人事迹是我们审视社会、正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学生在讲解名人故居时,往往囿于对名人故居的具体景物的简单描述上。以海宁徐志摩故居为例,当学生讲解到“该故居始建于1926年”,就不再继续展开叙述,那么这个1926年就变成非常平凡的一年,游客也没有丝毫触动可言。同样,导游必须引导游客真正做到以小见大。学生讲到1926年时,应更深入去讲述“为什么建房”“怎么建房”等问题:这是徐志摩为了与陆小曼结婚而建的一栋小洋楼,尽管他们在此爱巢居住时间只有短短2个月。也可以讲述徐志摩的这次结婚发生的诸多传奇故事。人文知识在名人故居讲解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还要有人文价值的判断,要有理想信念,有所赞成,有所否定。这就要求导游对徐志摩、陆小曼为了结婚各自先离婚的来龙去脉有详细的了解。
2.常规“名人故居导游讲解”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常规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知识讲授,或辅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传递一定的知识信息,却失之没有抓住名人的精神。以讲解绍兴鲁迅故居为例,我们可以展示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照片,通过观看这些照片学生能有了直观的了解,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在于如何欣赏这些照片。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玩耍、三味书屋读书时,还是孩提时代,所以在观看百草园照片的时候,得怀有一颗童心。百草园里各式各样的花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对孩子是有莫大的吸引力的;而在观看三味书屋照片的时候,对鲁迅先生在12岁就读私塾时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得怀有一腔敬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描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摇头晃脑、“颠倒淋漓噫”的场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童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就必须把这种童趣融入到导游讲解中去,激发学生的童真。
二、掌握名人故居的导游讲解,可以从教学艺术、学生互动等两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艺术,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注重教学艺术,才能有效地把人文知识、人文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学艺术应注重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也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运用到了两种教学手段,一是画画,二是排演小品。关于画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说视觉信息非常形象化,包含诸多的信息。有人会说看照片不是也可以?但笔者认为,看照片是非常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画画,学生必须学会画面的布局,选择欣赏的角度,把名人故居画出来的过程,其实是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再造出学生心目中的故居的过程,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同样,排演以名人为主题的小品,模拟名人的生活经历,体验名人的喜怒哀乐,可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2.引导好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经过对名人的事迹学习后,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心灵上的感化学会自己创新,最终拧合成人文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某个任务(即以“任务驱动”型) 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讲解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在海宁的故居时,说到张宗祥的书房名叫“铁如意馆”,可以安排学生去寻找答案,无论通过网络搜索、或是查找书籍、还是实地考察。当学生得到“张宗祥得到一明代铁如意后,将其书房命名为铁如意馆”的故事后,不禁会追问这个铁如意的来历。然后继续探求,原来这铁如意还是明代一农民起义首领以此为武器抗击来敌的武器,是大有来历的。我想,如此一番剥茧抽丝,披露真相的过程,便是学生最好的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了。
王阳明导游词 第4篇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享堂正中,塑有王阳明先生汉白玉雕坐像。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阳明祠景区内路径逶迤,古雅的明清建筑群与参天古柏、百年银杏、丹桂、翠竹相辉成趣,更有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王守仁、东汉贵州学者尹珍先生所设享堂,专奉二人汉白玉坐像,同时这里还饱藏历代名人的诗作、书法以及一些珍贵的楹联、碑刻、书画史料,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闻名而至。在游廊及庭院中,有各种名贵的花卉及盆景,周围辟有花圃、绿地、内设有石桌石凳,专供游人休闲娱乐,古朴的建筑,优雅的环境犹如一幅恬静的风景画,休头之余让人品味,令人遐思,意境格外悠长。
萧红故居导游词 第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1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可从哈尔滨火车站对面的车站乘开往呼兰的长途汽车。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2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萧红故居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萧红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文化史实展示它的魅力。从1986年6月11日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100多万中外游人,这里已成为哈尔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圣地。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3去萧红故居,常常为了寻找那份漂泊人生的苍凉与孤独,还有舔抚伤口时片刻安宁的美丽。这孤陋的小院子,从前的“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遍体伤痕的小主人,告别人生时曾悲壮宣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如杜鹃啼血,曾使多少人读得泪流满面。
从前,萧红走出这风雨故园,去寻找她美丽的精神家园,而今天竟成了无数人心中如烟如雾的故园。
作为女人和作家,萧红痛苦地分裂了自己。她以女性身躯负担了旧时代中国妇女所负担的,来自社会、民族、家庭与男人的一切苦难与屈辱。作为父亲的女儿,她被革除祖籍赶出家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带着英勇的抗争和美妙的希冀,走出呼兰河边的封建之家。在男人世界作为妻子她成了丈夫的城堡中的囚徒。在上海,因萧军另有所爱“常用拳头打她”,心碎的萧红一年之中曾三次出走夫门。为了寻找她的精神家园,她又不得不忍辱回到他的身边。与萧军分手,在某君身上她看到了新的温暖与疼爱。作了新妇同时也破灭了她甜美的憧憬。为了寻找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忍受着新夫的讥讽与轻藐,为他做饭、抄稿子。在日军轰炸下的香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萧红竟久久看不见他的影子。作为母亲,她曾两次流产,永远破灭了为人之母的渴望。作为女人,她完完全全地失败了。她满是伤痛的身心,苦苦希求着,等待着人生的早晨。
她漂泊着,寻找着,终没得到。以至她痛苦地呼喊:人生到底为什么才有这漫长的夜啊?
在文学之乡,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独有的天资、悟性,8年的颠沛流亡中,写出了百万字的作品。她以《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完成了她捧给文坛虹霁清新的壮丽日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鲁迅先生曾对斯诺坦言,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获得了辉煌,摆脱了当日文坛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浅白的“对生活的反映”的模式,为自己找到了思维与文体,以及语言自由。
萧红的研究家们,一般都走进了“题材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她的后期作品,没能写出“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认为萧红“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其实,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比当时的一些人更为深刻。她从没忘记铁蹄下故乡土地伤痛。她独特的思想在于把民族的灾难与封建的愚昧视为同一历史时空的悲剧。战争的硝烟没有遮蔽她对失去生气、落后衰败的民族精神的思考。她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体验,机敏地抓住了“家”这一战争中,人类情感最易震撼的领地。而《呼兰河传》回答的正是民族灾难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一部《呼兰河传》,“孤篇盖关东”,北方边城流丽的风俗与人情,使得今天的东北作家没一人能超越它的情境。
萧红故居导游词 第6篇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19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9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2建筑特色编辑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萧红故居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