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精选4篇)
唯美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第1篇
傍晚,一阵清风吹来,它正好吹往你的方向,
我请它为你捎去一句话: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清晨,一缕阳光挤进窗来,它在嫉妒我的梦里有你,把我早早的吵醒,
我迎着阳光喃喃自语: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唯美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第2篇
作者简介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点击下方的视频收听: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用心、用情、用力,感动也感伤。我把最炙热的心情藏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段告白,忐忑、不安,却饱含真心和勇气。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爱你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看不见你的时候,才最爱你。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也许,我太会隐藏自己的悲伤。也许,我太会安慰自己的伤痕。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一路走来,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第3篇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诗歌表达了对“懂我”的深切期盼。
信息技术教师常常觉得学生不懂自己,自己的课堂比其他学科的课堂更难把控,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然而当我们跳出讲课教师的角色,会发现不是学生难教,而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走入了自我误区,学生觉得自己与教师讲课的节奏完全脱节,并从内心希望教师能读懂自己的期盼。
更应读懂谁呢?让我们从学生视角,反观教师教学的自我误区以及解决对策。
● 误区一:不懂突出难点,出现“丢包”现象
“丢包”是信息技术专业名词,指的是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包部分或全部丢失的现象,这就导致发送出去的信息,对方不能够完整地接收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师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计算机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如果未能详细讲解和强调某些操作关键要领,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包”现象。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就是零散的,很难通过大脑思维构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画图软件中的“文字”工具时,请一位学生演示把文字变大的方法,接着教师又补充了在文字工具栏还可以修改文字的字体,进行加粗、倾斜、下划线等设置。演示过后,请全班同学自己尝试操作。一些学生尝试了几次,都不会把文字变大。教师走到其中一位学生身边说道:“你开小差啦,我们不是刚演示过吗?”学生很无奈地吐吐舌头,听教师再次讲解。其实,旁边的听课教师非常清晰地观察到这位同学当时并没有开小差,而是认真地盯着屏幕看教师演示,然而教师的演示只是作为一种“操作结果”呈现在“屏幕”上,究竟教师的手在鼠标上是如何操作的,在键盘上是如何操作的,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是无从知晓的。正是因为教师丢掉了关键的一句“右击显示文字工具栏”,导致学生知道要在“文字工具栏”中设置,却不知道如何把“文字工具栏”给“弄”出来。在一个关键的环节卡住,后面的操作就无法进行了。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点拨操作技巧的时候,一定不能遗漏关键的操作要领,否则无法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呈现,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要用语言或板书加以补充和强调。
● 误区二:不懂学生认知,如隔“万水千山”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局限性,如果教师不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不了解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就会因目标定位过高而无法达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画图软件中的“翻转与旋转”命令的功能时,出示两张图,问学生:要把第一张图转变成第二张图,需要旋转多少度。学生七嘴八舌地胡乱猜答案,教师无奈地公布答案“270度”。我课后询问了上课学生,数学中是否学过“角度”的概念,学生说没学过。后来再和数学教师证实,小学四年级才涉及“角度”的概念,而且小学阶段对角度的认识范围是0到180度。很显然,信息教师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超纲了。就这个案例来说,在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教学中可以提前渗透一些数学知识,或者请学生通过不同的命令对图形进行旋转,观察图形的变化。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迷茫的学习状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超出他们的内化能力、又能引导他们迈向更高层次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学生认知的特点,使教学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 误区三:不懂“附和谎言”,课堂变成“放羊”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问一些需要学生集体回答的问题:“会吗?”“对吗?”“漂亮吗?”“喜欢吗?”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得到一个几乎统一的答案,而教师从回答中也无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尤其是“会吗”这种问题,如果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肯定的答案,不会做的同学绝对不会大声喊出“不会”,而是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中滥竽充数地说出无奈的“谎言”。如果教师不能读懂学生的“谎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不加以检测,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真的会了,课堂就容易变成“放羊”的状态。
例如,学生第一次进计算机室。教师问:“你们会开机吗?”学生喊道:“会——”“好的,那现在开机,不会的请旁边同学教一下。”学生闹哄哄,有的帮旁边同学按了主机按钮,有的反驳说顺序错了……一片混乱,过了很久才安静下来。教师“放羊”过后,看到学生都开机了,认为不会做的同学也被教会了,就接着讲其他的内容,对于错误的开机行为并没有发现,更没有做出纠正或指导。
有人曾总结出“学习的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说“会”不一定就是“真会”,他们还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他们自以为会了,却很有可能不正确。就上面的例子而言,先开主机后开显示器,虽然也能够开机,但是对计算机是有损伤的,教师应当对操作加以解释,并纠正错误的行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需要做的不只是听到学生说“会”然后加以“放羊”,还要请一个代表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操作方法,如果是正确的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是错误的正好及时纠正,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所有的学生就都明白了。
● 误区四:不懂“最佳时机”,出现“失控”状况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在不同的模式下反复切换,学生屏幕有时显示自己的操作,有时显示演示教师广播的内容。如果不懂学生心理,不懂知识建构的理论,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因为“时机”把握不当,而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影响,一些教师正是因为把握不好“时机”,导致了课堂的混乱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甚至课堂上出现“失控”状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Word中的“艺术字”部分内容时,听课教师观察到了学生依次有如下表现:教师先在导入环节展示了几个漂亮的艺术字,学生个个张大嘴巴,连连发出赞叹声。紧接着,教师开始演示艺术字的制作方法,学生开始不耐烦地敲鼠标和键盘,大声地喊着:“老师,让我们做吧!”教师扯着脖子跟学生强调了上课的纪律,继续讲完准备好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获得了计算机的使用权,顿时安静了,然而由于缺少方法指导,很多学生不会做……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又得不到教师关注的情况下,开始开小差,企图玩游戏……又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发现不会的学生太多,对全体学生说:“我现在要开始广播了,三,二,一!”大部分正投入制作的学生有的喊着“等一下”,有的喊着“不要啊”,有的喊着“又被控制了”,课堂又陷入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不懂学生心理,没有把握好点拨的时机,把一堂课给搞砸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每一句话该在什么时间说,每一个操作要领该在什么时间点拨,每一个问题该在什么时间提出,都至关重要。
你若懂我那该有多好的爱情散文 第4篇
发呆,是这段时间自己常有的状态,恍惚间总是思维离开了身体,在匆匆的时间里飘向过往的人流,穿梭在广德这个空洞的城市里,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不属于我,没有了真实感。自己也在这段日子每晚夜不能寐的状态下,几近摧毁了自己的身体及思想。就连此刻,在完成好工作的空闲时光里,自己依然是呆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电脑上跳动的QQ发愣,没来由的就感觉到了一种孤单,让自己无法承受。点开邮箱,是诺编辑发来的邀请函,想我可以前去参加他们的一本书的签约仪式,尽管里面也有自己的两篇文章,我还是淡淡的拒绝了,然后他很无语的开起玩笑说“格格太宅了,如果哪天你死了,也绝对是宅死的。”其实,我也喜欢走出去,也喜欢亲近大自然,只是这个社会远不是我可以认知的社会,那么,除了雪藏我自己,我已经没有力气去抗争了。
于是我谢绝了旅游,谢绝了宴请,谢绝了走出去,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过起了家和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更是也不与任何人联系,不喜欢跟别人说事了,即使是心里有好多事,我也宁愿憋在心里,因为只有这样感觉才可以保护好自己。在知道“猪八戒事件”后,权且可以这么称谓,那心灵深处的刺痛更是没有人能懂的,也不会有人懂,甚至是被别人的不理解,多好的机会啊!我多希望自己可以被理解,我想要解释,却感觉解释是多余的,那只会更加被认为是掩饰,我除了保持沉默,还能怎样?也只有沉默才可以让我有解释的空间,可是在自己选择沉默的背后,谁又真正的能懂我的心。突然间,我就想这么一个人孤寂的走下去,就想我的下落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知道,然后一个人来演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当念及此处,害怕就被自己无限的放大,害怕会失去某些美好的东西,害怕会迷路再也走不回那个美丽的木屋,然后就委屈的一个人躲起来,抬起头,努力地把眼泪逼回眼眶,最后伪装出一副笑脸。其实真的好想你可以有时间陪陪自己,什么都不问,什么也不说,就这样给我一个肩膀,哪怕片刻也好,也足够于安慰自己那颗恐惧刺痛的心灵,然后告诉我,别怕,一切有他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