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精选7篇)
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 第1篇
我叫景泽宇,属虎,金牛座。我来自杜甫川小学四年级。
我圆圆的脑袋上乌黑发亮的头发如奶油般丝滑,弯弯的眉毛下镶嵌着两颗如黑宝石般的小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我喜欢穿白色的衣服,这让人看上去很干净。
我性格大方。在一次下课时,我最要好的朋友看上了我一支刚买的钢笔,对它爱不释手。我看见她那么喜欢,于是我大方的说:“你喜欢的话我就送给你好了”。她听了,连连道谢。
妈妈说我是一个爱“吃书”的好孩子。那一回,爸爸妈妈出去忙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那时,我闲着没事儿干,便津津有味地看书,如同贪婪的饿狼大口大口的吃肉般看着书本,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把月亮都看出来了。
我具有热爱劳动的好品质。每一次轮到我们小组值日,同学们都抢着做简单的活儿-------擦黑板,而我只挑又脏又累的活儿------扫地和拖地。我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打扫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拖地时,我拖得一尘不染,一个黑点儿都不留。
我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马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把4.25写成了425,结果弄了一个小数点儿,考了109分,好可惜!为此妈妈不知给我念了多少次“紧箍咒”。
我就是这么一个大方,爱看书,热爱劳动,但又马虎的女孩儿,你们喜欢我吗?
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 第2篇
我中等身材,体型偏瘦。我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我的皮肤雪白雪白的,在阳光下闪着白瓷般迷人的光泽。我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还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
我爱打抱不平,乐于助人。当然有时我也有点任性,爱耍点小脾气,我会慢慢改掉的。
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我还很爱臭美,因为我总是爱照镜子,穿衣服总是按自己的喜好,还经常爱摆弄妈妈的化妆品。
我的外表长得文文静静的,实际上我非常活泼。我最喜欢跳拉丁舞,我还通过了铜牌、银牌、金牌的考级,我多次获得拉丁舞比赛第一名。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总是会毫不怯场地跳上一段,博得大家的掌声。我还喜欢讲故事,当小主持人,这些总会让我自信满满的。
当然我还有文静的一面。每当我读书的时候,我总是安静地坐在一边,如饥似渴地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汲取很多知识。
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 第3篇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 对中年段习作要求第一点是“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从句、段到篇的起始年级, 是一个关键的年级。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进而“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呢?很多教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明显成效, 尤以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的系列研究实践最为突出, 被广泛仿效。受其习作教学主张、习作指导模式、习作展示方式的影响, 我依据课标、教材、教参及学生实际特点, 以班级为单位, 将“作前指导、作后评议、作后展示”有机整合, 进行了班本小作文的实践, 构筑起有班级特色的习作指导、评改、展示的平台, 力求通过这相辅相成的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发展习作能力。
一、作前指导:课内外相结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进行习作, 只有先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然后知道“怎么写”, 才能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人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每单元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 围绕主题安排课文、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 习作内容更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教师要分析各单元的习作内容及要求落实的习作方法, 将单元学习的每一课时都当做习作指导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现成例子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学会表达, 将习作意识培植到学生头脑中, 唤起学生的习作觉悟, 激起学生的习作热情。
“三分课内, 七分课外。”要真正解决习作问题, 还得让学生学会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 畅游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因此, 我想方设法让课外成为课内的有效延伸, 使课内课外成为一个整体。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景物”, 我首先分析单元教学内容特点, 结合教参, 确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要点: (见附表1)
在确立以上教学要点, 同时也明确了读写结合点之后, 我开展了两方面的习作前指导工作。
(一) 素材积累库:为有源头活水来
1. 以生活为源, 建立素材本
三年级教学参考书的“第一单元说明”已经非常清楚地指出:“本单元的导语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导语中“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 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习作要求及方法, 要求是“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方法是“观察”。我利用导语, 让学生了解习作要求, 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观察身边的景物, 为习作提供来自生活的素材,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具体操作是每个学生准备“素材积累本”, 围绕“春天在哪里”的观察主题, 去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变化, 尤其强调学生注意校园的草、木棉树、荔枝树、龙眼树、柳树、燕子等能明显表现春天特征的景物, 将观察所得、个人感受简单地写在“素材积累本”上, 每周记录不少于三次, 内容可长可短。这样的任务不费事, 学生进行起来也不觉得困难。经过这样的准备, 学生对“春天是怎么样的”已经很清楚, 不再为“写什么”而愁眉苦脸了。在学生的笔下, 南方的春天一样春意盎然:“荔枝树长出了嫩绿嫩红的新叶;像伞一样的大榕树上光秃秃的, 仔细地看, 能发现很多黑色的叶芽;木棉树脱下了黄色的衣裳, 枝头上冒出了暗红或黑色的椭圆形的花苞……”
2. 以佳作为本, 形成词句百宝箱
如果眼光只放在课文中, 又未免太狭窄了。因此, 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将眼光投向广阔的课外世界, 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 汲取营养, 积累相关的词语、句子, 达到既立足课内又拓展课外, 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词语百宝箱就是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 不但从课文中摘抄, 更强调课外的积累, 这是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少教师都会要求学生看课外书做读书笔记, 以此来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但缺少具体要求, 导致很多学生“跟着感觉走”, 如此摘抄起不了实际作用。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进行摘抄积累, 最好能根据单元学习主题布置学生进行摘抄, 为“怎么写”提供范例。
根据教学进度, 一个单元学习时间为两个星期, 我依照单元主题安排好每周读书笔记主题, 例如第一单元摘抄要求如下: (见附表2)
这样的摘抄, 是根据习作表达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 读写俱乐部:润物无声, 行之有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窃以为, 要让三年级学生将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 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在习作指导课上告诉他们怎么怎么写, 而是要在课堂上让他们认识各种表达方法, 知道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进行模仿, 潜移默化地将写作方法一点点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载体。入选教材的文章好处自不必提,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表达。
1. 挖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树一帜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得到了大家认可。他的做法启示我们要注意挖掘课文的读写结合点。仔细分析教材的编排, 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可利用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是“演练场”, 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练习,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 习作能力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分析了第一单元的课文特点后, 我将读写结合点落在概括描写到分解描写上, 第一组:概括语段后, 能具体呈现该特点的文段有《燕子》第一段与第四段、《荷花》第二段、《珍珠泉》第三段。前面两个例子由我引导学生发现、探讨、总结其特点, 《珍珠泉》为略读课文, 则提出几个统领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发现。在此基础上, 我结合单元习作主题给出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春天来了”, 要求学生围绕该重点进行片段描写练习, 写几句话。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 片段练习”, 先行优化了部分习作内容, 更利于整体习作优化。
2. 仿写——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基础
模仿, 是学生作文走向成功的一条可行大道, 众多名家刚开始创作的时候都是先模仿的。学生学习习作, 从“学步”开始, 更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例子为基础。在课堂上, 我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在表达上有特别之处的句子, 尤其是那些适合学生仿写的各种修辞方法或句式, 让学生当堂仿说仿写。
仿写优美的句子。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将句子好在何处向学生讲清楚, 使学生明白如何仿照。例如, 叶圣陶先生“荷花”中描写花开姿势时运用了排比句, 生动地写出了花的各种姿态。教师可立即让学生仿照描述某一地方的花, 学生就清楚地知道了可以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花开的各种姿势。当我和几个写作比较吃力的学生一起讨论该如何描写春天的花时, 几个学生都不假思索地使用了排比句式。又例如学习了《燕子》中的“青的草, 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地聚拢了, 凑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个句子后, 有个学生就写道“一颗颗黑黑的花苞像赶集似的聚拢在枝头上, 形成了一排排、一列列的花苞, 好像马上要裂开似的”, 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木棉花花苞的样子, 使得习作增色不少。
仿照表达方法。叶老《荷花》一文, 在写作者“看荷花看得入迷”一段时用了通感的方法, 写得颇有情趣。在学习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仿照“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 当堂评价, 学生觉得很有趣, 非常乐意动笔。在写第一单元习作时, 不少学生运用了类似“蜻蜓飞过来, 告诉榕树爷爷清早飞行的快乐;蝴蝶飞过来, 告诉榕树爷爷清早采花粉的喜悦;蚂蚁从榕树爷爷脚下爬过, 告诉榕树爷爷搬到粮食的喜悦”的句子, 使得整篇文章生动有趣得多了。
我通过这样的引导、积累、训练, 于无形中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学生也不再觉得习作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二、习后评议——实名制
(一) 扣分实名制, 让学生看得明白为什么被扣分
我们教师在习作批改的时候, 往往很细心地圈画出习作的不足或优点, 再写上几句评语, 给个分数。但从实际上看, 这个分数给得过于笼统了, 尤其是三年级学生还不能领悟教师评语的意思, 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分数, 因此教师劳动的意义不大。经过思考, 我采用了“扣分实名制”:先针对三年级习作的要求制定出扣分标准, 例如写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用错句号、逗号等基本符号扣一分, 出现一句病句扣3分, 内容方面也做了详细要求, 再将这一标准告知学生。批改作文的时候, 圈出一个错别字注明“-1”, 有病句则简单注明毛病再扣分, 如“缺少人物-3”, 最后再统计该篇作文的分数。这样批改后, 学生对习作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修改的时候也不会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这做法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 佳句实名制——让学生得到被肯定的快乐
习作指导课上, 我只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写什么和大致的要求后便放手让他们写。我将习作指导课重头戏放在课后的点评课上。点评课上, 我拿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供学生们集体评议。但是我认为,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 评议不足以加强其印象, 更重要的还是实践。于是, 我经常组织全班学生就某一片段进行再创作, 当场把这些句子通过电脑记录下来, 谁说得好, 便采用谁的, 附上姓名, 当做是一种荣誉, 通报给家长并张贴在班级习作光荣榜上。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拉近了学生与作文之间的距离, 因为他们只要说出一句或几句佳句, 便能“榜上有名”, 比起要写一篇好的作文容易多了, 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他们会拼命搜刮脑子里所积累的好词佳句, 不断思考如何表达才更恰当。长期下来, 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 更因为是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成功, 所以学生对此印象更加的深刻, 效果更为明显。
这一方式尤其对后进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班上有个叫何丽君的同学, 人聪明, 但懒于学习, 习作对于她来说更是一个难题。有次在讲评习作, 她说出了一句非常棒的句子, 我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她所说的句子, 把她的名字附后, 全班学生当即为她鼓掌, 她也激动得脸都红了。此后, 她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励, 上课也专心多了, 尤其是上习作讲评课时, 她的参与热情在班上名列前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得降低要求。不管是日记还是作文, 只要表达有特点或具体、生动、形象的, 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好, 我都会收集起来。当然, 那些整篇均突出的更要采用, 我往往安排周末的时间让学生回家编辑成电子文档再发给我, 家长乐见这一现象, 因为这样不但说明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肯定, 还从正面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电脑, 所以他们会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更有一位曾经做过教师的家长, 主动为所有的作文进行了点评和全面编辑。当学生的佳作 (包括句子) 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我再进行统一的编辑, 利用PPT这一简单技术将习作制作成一本内容丰富, 精美动感的电子书, 形成了班级习作《荔花飘香》, 再发送给各个家庭, 还利用班级Q群、飞信等形式进行大肆宣扬, 并表彰入选者, 激励更多的学生行动起来。这样一来, 学生对习作有了极大的兴趣, 经常讨论谁的习作入选了, 或者会主动问教师, 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习作入选?家长对孩子们的习作也开始关注起来, 他们会激励孩子多看书、多动笔, 或者直接跟孩子讨论字词使用的对错等等。这样, 学生不仅在学校有习作的氛围, 回到家中也能感受到这一氛围。习作的热情自然就会越来越高涨了。
三、习作展示——家校互动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这段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向我们点明了习作教学的策略和要求, 尤其是新形势下习作教学的新趋向。我也在不断地思考:该如何利用这些现成的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呢?据了解, 班级中95%的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并能使用网络。于是, 办班级习作报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
摘要: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从句、段到章的起始年级, 是一个关键的年级,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热爱习作, 使之具备初步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班本,作前指导,作中评改,作后展示
参考文献
[1]林彩珍.《班级周报》进行时[J].小学语文教师, 2011 (12) :77.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3]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专辑[J].小学语文教师, 2011增刊.
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 第4篇
我是一个温和的小男孩儿,不会轻易发脾气。记得有一次,表弟大牛来到我家做客,我带着他到我的房间玩,当看见我最心爱的限量版变形金刚时,他两眼放光,一个箭步冲到书桌旁,我看他很想玩,就让他拿去玩了。过了一会儿,表弟哭了起来,我赶紧过去查看情况。哦,原来是表弟把我的变形金刚摔得粉碎,我虽然很难过,但还是很温柔地安慰他说:“没关系,哥哥改天再买一个就行。”表弟听了我的话后,止住了哭泣,泪痕满布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还特别喜欢看漫画书,尤其是《爆笑校园》。一天中午,我在房间里看漫画书,到了吃饭时间我还待在房间不愿出去。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拿出书无奈地走向餐桌,边吃边看了起来。就在吃米饭时,我看到了一段很搞笑的情节:有一个人他叫呆头,上课时他放了好几个“烟雾弹”,把班里的同学熏得狼狈不堪。看到这,我一时没忍住笑了出来,把嘴里米饭全喷在了爸爸妈妈脸上。不出意外,爸爸妈妈训了我一顿,而且还收走了我的爱书,并且以后吃饭的时候再也不许我看书了。
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 第5篇
你认识我吗?我不胖也不瘦。我很可爱。我还有黑色和黄色的长发,经常梳成马尾辫。我一走,它就会跟着我,就像一只可爱的松鼠在跳。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又大又圆又黑,像两颗闪亮的黑葡萄。小巧玲珑的鼻子和樱桃般的嘴巴构成了可爱的我。
我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次,我妈妈叫我快点上床睡觉。我不高兴地说:好吧。当我妈妈离开时,我偷偷拿了一本课外书籍看了看。突然,我妈妈来打开它。我睡着了吗?我赶紧把书放在枕头下,把被子盖好。我在做什么?假睡,妈妈走了,我拿起课外书籍看,看,看,我快乐地睡着了。我也喜欢运动。有一次,我和父亲来到羽毛球馆打羽毛球。2:3!”“哦,天哪!落后一分!”我哭了,然后我父亲说没关系,只差一分。听了父亲的话后,我自信地打败了他。
这是我,一个喜欢阅读和运动的女孩。哦,我忘了告诉你:我11岁,体重35公斤,1或5米高。我的名字叫,程,一个活泼的小女孩。
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 第6篇
我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每当我做错事,妈妈要批评我的时候,我抬头对妈妈“放电”妈妈看我那委屈的小眼神,就不会说我了。我有一张红彤彤的小嘴巴,就是不爱说话。一头乌黑的短发,圆圆的脸蛋旁边两只大大的耳朵,这是招风耳,据说有招风耳的人都特别有福气。
我喜欢书法,有很多同学都说我的书写很好,我第一次写书法的时候,连一都可以写成又粗又长的眉毛,难看死了,一点都写成了小蝌蚪,但是我现在写“一”写得特别好看,老师夸我进步很大,有一次,老师还让我写一副作品,最后被拿去参赛了,我还经常送朋友我的书法画呢。
我的自画像作文男生_三年级作文 第7篇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了一辈子书,就是要将自己教成孩子!”如果我们怀揣着一颗童心去备课、教学,那么,这一次习作教学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一、追踪儿童生活“绿园”
很喜欢看金波的《追踪小绿人》,因为步入了小绿人的世界——绿园,所以见证了小绿人那神奇的魔力:在月光联欢会上,精灵们让树木绽放花蕾,让花草变成乐器——牵牛花变成了小喇叭,闹钟花变成了小编钟,叶子和树枝敲起了小鼓,就连蜘蛛网也变成了“蛛网琴”……
孩子们的世界何尝不是一个个小小的“绿园”,里面到处是风景,处处有故事。当我们追踪儿童生活的“绿园”时,这一个个“他(她)”究竟会是怎样的精灵呢?
1.从“卡通玩伴”到“身边玩伴”,外貌巧引导
这节课的第一板块是引导学生们学写人物外貌。老师巧用卡通人物局部图——孙悟空的眼睛、猪八戒的肚子、懒羊羊的头发、灰太狼的耳朵,让学生们猜猜这是谁。 学生兴致盎然,一语中的,同时也了解到这就是特征。
这个环节一下子走进了儿童的世界,要知道,卡通人物几乎都是每个人童年最难忘怀的老友啊!
接下来,老师可以出示几则描写卡通人物的例文片段,让学生们来猜一猜。比如:
他腰围黄底黑纹虎皮裙,手持如意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好似两颗最亮的明星,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
眼睛瞪得像铜铃,射出闪电般的机灵。耳朵竖得像天线,听着一切可疑的声音。它磨快了尖利的爪子到处巡行,让森林敌人闻风丧胆。
……
这个环节之后,教师问学生:你能不能也选择同学外貌中最不一样的两到三处来写一写,让大伙儿猜猜他是谁呢?
卡通人物是儿童从小的玩伴,从卡通玩伴学起,再回到写写现在班级里的玩伴,是不是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呢?同时,也更能让学生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玩伴的不一样。
事实证明,这样引导之后,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子被擦亮了,不一会儿,他们便以寥寥数笔传神地勾勒出了玩伴的样子:
“她皮肤黝黑,刚转来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她来自非洲,站在我身边,我们是‘黑白配’。齐耳短发下,是一张长满伤疤的圆脸。她告诉我们,那是她小时候踩翻油锅而留下的永久纪念。”
“他白白胖胖的,最爱穿一身黑色的小西装,多像一个大腹便便的企鹅绅士。一笑起来,那对眯眯眼合成一条细缝,有趣的大门牙成了主角——俩门牙间足可以塞进一粒黄豆,像不像一个城门洞呢?”
……
2.打开儿童生活“窖藏”
本节课的第二板块是通过一个事例来写出人物的性格或者爱好的不一样。对于性格,学生们了解很模糊,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写同学的爱好,无非就是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如果我们只是从这些方面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回忆这个同学的动作神态,把这件事说具体,那么这种习作已经失去一半的童趣。
著名特级教师吴勇说:“儿童是天生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在儿童眼里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如果我们步入儿童生活的 “绿园”,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不一样远远不止这些所谓的爱好、性格等。
如何让学生写出属于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不妨换个问题:你的小伙伴除了外貌不一样,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你能写下你的发现,让大家来猜猜吗?
跳出了爱好、性格的框框,学生们的笔如同注入了魔力,一个个鲜活的伙伴形象便跃然纸上。
你看,有披着红背心扮演“咸蛋超人”,并与昆虫决战的A伙伴;有大腹便便的“企鹅绅士”,在游泳池里凭着流线型体型勇夺冠军的B伙伴;有被“小老师”喊到门背后读书,却假装用门夹住自己,伸舌头翻白眼的“搞怪王”C伙伴……
二、“下水”感受儿童之惑
我们常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还真是如此,不亲自尝试,你就难以发现学生习作时的困惑。你不“下水”试试,怎么会知道哪里有“暗礁”,哪里可以挖到宝藏?
1.摸清习作“暗礁”
这篇习作同校老师写过不错的下水文,当她写下来时就发现,自己抓的特点太多,而且有几个特点基本是人人共有的。这样,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学生一写外貌就容易面面俱到,且千人一面了。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特点要,那个特点也要,一个也舍不得丢。
这次“下水”,不就摸准本次习作的“暗礁”之一—— 外貌描写的难处了吗?于是我就想到何不以卡通人物为例,只抓两三处特点,传神地刻画人物外貌呢?从而催生了卡通人物外貌的精彩示范,为学生们开启了写人物外貌的一扇启示之窗。
2.探清习作“宝藏”
怎么用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呢?写踢毽高手,跳绳高手,未免太落俗套了。难道儿童的特点仅仅是这些吗? 在这一次“下水”中,老师发现了丰富的素材宝藏。
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发现一大批素材:那几个胆大的孩子常常去挖西瓜虫,抓来西瓜虫后让虫子耍杂技。他们时而让西瓜虫飞檐走壁,时而让虫子吊着树枝玩倒挂,时而让虫子沿着自己的手臂攀爬;那个小机灵很会创新跳绳的玩法,跑跳、带人跳、半根绳跳, 等等;这个孩子很会卖萌,为了约小伙伴出去玩,她撅嘴、扮鬼脸、撒娇、装哭……
我就以这些材料作为砖块抛出去,竟引出了一堆 “玉石”:“电子迷”哥哥才从电脑下来,又忙玩手机,一手扒饭,一手点手机,眼睛紧盯屏幕,不知是嘴巴吃饭,还是眼睛“吃”手机;慢吞吞的“小蜗牛”吃饭慢,一口饭半天含在口中不下咽,作业慢,走路慢;淘气的小弟弟爱哭耍赖折磨人,睡觉时臭脚故意伸到“我”脸上……
学生以事例来写人物特点时,没有雷同,即使相同的个性——调皮,材料也是各不相同。
这就是“试水”的好处吧,老师带着学生挖掘出了藏在生活中的无限丰富的宝藏。
三、打造允许鲜花、树藤、小草共生的“乐园”
绿园,因为有了鲜花、树藤、小草、大树等多种植物, 才会多姿多彩,成为生命的乐园。三年级正是习作起步时,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怎能整齐划一?
1.确定基点,人人达标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习作例文,这可以作为学生达标的基本标准。能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抓住外貌特点,以事例反应人物性格、个性、本领等,就可以作为达标的优秀作文。对于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学生,课上尤其要注意个别指导。
2.鼓励超越,努力争优
有些学生的习作能力比较强的,我们要鼓励他们超越文本。我常常请优生给书上的例文打分,他们经常会给出80到90左右的分值,怎样追求满分作文?他们会补充非常精彩的话语。
在原有草稿的基础上,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评议,提出修改建议,把作文修改得更加有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