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精选5篇)
《我们仨》读后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第1篇
最近晚上得空,重翻了一遍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文字朴实,读起来给人温暖的感觉,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幸福。钱钟书、杨绛夫妇,是佳偶天成,学者伉俪。他们从美好爱情进入美好婚姻、携手白头,生活里是伴侣,学术上是知己,一生相伴相依。钱钟书对杨绛的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简短的八个字精准地评价了杨先生,知妻莫若夫。
钱杨相识于清华,钱考取公费出国留学,杨中断了自己在清华的学业,陪夫出国。回国之后是民国时期,俩人日子过得清贫,杨写剧本补贴家用,杨因剧本创作早早成名,据说当时别人介绍钱时说“这是杨绛的丈夫”。为了让钱不被生活琐事缠身,可以全身心创作小说《围城》,杨承揽了大部分家务和养家的担子(当时钱的收入不高)。《围城》问世多年后,有导演想拍成电视剧,剧本是杨亲自修改的。有句经典语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此句并非出自钱钟书《围城》原著,而是杨修改剧本时加上去的。
通过《我们仨》中的描写,可以感知钱在生活里是比较低能的,家里水管、灶头、台灯等坏了不会修,要等杨绛回家修。杨绛对钱在生活中的低能没有半句抱怨,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她知道钱的才华和精力都在学术上,并非在生活琐事上。杨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成就了钱,成就了《围城》。
杨先生笔耕不辍,年迈时依旧坚持文学创作。93岁《我们仨》,96岁《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整理《杨绛文集》(250万字),103岁《洗澡之后》。杨先生曾用将近时间翻译《堂吉诃德》,从零基础学习西班牙语(47岁开始学西班牙语),多么强大的信念可以让一个人花20年的心血去做一件事情。她翻译的译本,邓小平曾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西班牙国王,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译本。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大部分人在决策是否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用?能赚多少钱?用经济效益原则去评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杨的女儿钱瑗、钱钟书先后离世,此后杨独自生活在人间,离世。
杨先生为妻、为学,都值得学习。向杨先生致敬!
作者:随遇而安
公众号:读书生活随笔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第2篇
——人生百年,长路漫漫,我平静地走过,不争不扰,留下一路风景。
民国成立的前一年,整个中国沉浸在一片改旧换新的浪潮之中;那年,中国被从万里海疆之外吹来的新思想笼罩,落后的政权即将覆灭,新领军人物正在崛起;那年,北京城阳光正好,车水马龙;那年,她降临在这个世界。
也许一出生,便注定不凡。
“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走过清华的校园,欣赏过牛津的金秋;带领世人更好地认识了《堂吉诃德》,一部部作品被搬上舞台……
她是最才的女,正如她出生的那个年代,那般不同。
可她仍平静地、温和地走在时光的余荫里。她说:“我和谁都不争,谁和我争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纵使有千万功名与荣誉,她也为之淡然。只是潜心做自己所想,把自己凝练成一颗石子,不懂沉浮,只知一心待在水里,任凭时光掠过,仍不忘初心。
漫漫人生长路,她带着她的才,她的热爱,不争,不负,走出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二)我们仨
我们仨,Mom,Pop,圆O。
初遇古驿站,在古驿站相聚,又在古驿站相失,我做了一个万里长梦,梦里有你们,我又怎忍独醒。
1935年在清华的书香里,我们相遇。不需言语,你我便心意相通,注定此生厮守。
然后,我们的小天使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带来无限欢乐,也带来真正可以称为“家”的温馨。
我愿做你最贤的妻。甘为你付出,甘为你平凡;你是那游鱼,我愿是那无色的水;你是红花,我也愿作那片衬托的绿叶;我可以从此被唤“钱钟书夫人”,只因于你,我是最平凡的女人,最幸福的女人。
无奈时光匆匆,带走青春,带走你们,留我一个人。
对于生命最无奈的事,就是眼睁睁看着至爱的人从身边渐行渐远,面目模糊,而我自己却站在原地,无能为力。
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然后我又兜兜转转,回到那古驿站旁,做那寻寻觅觅的长梦。
那里有你们。
有我最温暖的世界。
(三)杨绛先生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对我来说,杨绛先生是站在时光那头讲话的智者。她的文字平平淡淡、朴实无华,但是不蔓不枝的言语里却有最精炼的文学和生活。
美好的人生,无非就是认真、坚定地走过每一段岁月,用最谦逊的姿态做一个求学者;然后去爱,用尽全力,品析生活;还要再加一抹平静,不必争扰,淡然自得。
杨绛先生便是如此的一生。
“先生”,是对富有学识且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在中国少数被如此称呼的女性中,便有杨绛的一席。
她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操,她有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她从不曾辜负丈夫的那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怕也只有“先生”能表達出我们心中的敬意。
(四)缅怀
1911年的北京城,不知有没有人料到这个出生在盛夏的女婴,用她百年的生命,打动了世人。
杨绛先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正在渐渐远去的时代,因为远去,所以新时代的我们更应铭记与缅怀,并且把这个时代的精神加之于我们自己,让那光芒永不熄灭,明亮于心。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知达中学学生,指导教师:贾珊珊】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第3篇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的意见。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朱自清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赔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听到全场哄笑,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她点头,父親笑说:“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适用话题:坚强与豁达 高尚人格 爱与担当 淡泊名利 文人傲骨 奉献精神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第4篇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多年前,国家要出资为她的房子装修,就遭到了她的拒绝。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在她自己,低调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待自己的作品,她也是如此。她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在杨绛传记作者罗银胜看来,杨绛和钱钟书选择低调、从容、“自我”的生活,可以说是“有心计”和考量后的结果,也是他们两人的生存之道。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当我们习惯说杨绛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
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他用“审智”这个关键词来概括杨绛作品的独特价值。
境界的背后蕴含着生活的磨难与艰辛。1951年杨绛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全国举行“三反”运动。年底转为针对知识分子,那时又称作“脱裤子、割尾巴”,雅称“洗澡”。杨绛很少参加这样的会,有人提出意见,她称:“怕不够资格”。此后有会她必到,认认真真地参加了“三反”运动。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反思,促使杨绛在30年后写出了《洗澡》。
如果说,她先前的作品关照的是世事,是社会,那她晚年的作品则是在关照自己。2003年,杨绛出版了家庭生活回忆录《我们仨》,4年后,她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做了一次终极思考。
深情:为丈夫甘做“灶下婢”
杨绛的低调透露着她近乎执拗的文化品性,更是包含了她对钱钟书的深情。她拒绝出席中国社科院主办的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为的便是恪守她与钱钟书的诺言,“钱钟书生前跟我说,自己去了以后,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纪念会。”有一次,江苏无锡市的领导代表家乡人民到北京看望杨绛,并提出出于对文化保护与建设的需要,想修复钱钟书故居、杨绛家的老宅。杨绛一听,连连表示,“我们不赞成搞纪念馆“。
无论在钱钟书生前还是身后,当被问及和他相关的事,杨绛最常用的词就是“我们”。在她心里,钱钟书其实并没有走远。她颇感欣慰地说:“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他说自己‘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时光退回到几十年前,杨绛初见钱钟书时,只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杨绛随之从大小姐过渡到了“老妈子”,她并不感觉委屈,因为她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钱钟书说要写《围城》,她不仅赞成,还很高兴。她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她辞掉女佣,做起了“灶下婢”。“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即使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仍不改初衷,默默地“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低调、深情、智性……所有这些,无不彰显出杨绛作为“老派”自由思想者的独特人格魅力。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我们仨》读后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第5篇
杨绛(1911年7月17日—),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丈夫钱钟书是著名文学研究家和作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7月17日,是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先生的103岁寿辰,她是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的妻子,一句“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浓缩了两人的爱情,一部《我们仨》让无数人落泪。103岁生日当天,杨绛先生并未出现,笔耕不辍的她用发表《洗澡之后》的方式跟读者打了声招呼。在北京三里河杨绛的住所外,一位读者默默地将鲜花和祝福卡片放在门口,并未打扰,卡片上写着:“祝:杨绛先生,生日快乐!您忠诚的读者。”
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既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著名作家、学者,她与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63载,一世伉俪情,也曾感动无数国人。这般的神话人物,便生活在当下中国——历经百年沉浮,翻越沧海桑田,先生宛在。这实乃民族的福报。
不是每一位女性都能够用“先生”来形容。先生,德高望重、地位尊崇者也,许多时候还得加上深厚的学术造诣。屈指数来,能够被公认为先生的女性大抵有宋庆龄、杨绛、林徽因等少数几位罢了。杨绛先生的伟大并不在于她有一个伟大的夫君,她也曾为钱钟书先生写作《围城》而甘做“灶下婢”,更在于她从民国以来未曾停歇的文化之功。她的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她的小说《倒影集》、《洗澡》,她的翻译作品《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早已经历时间的检验而载入文化史册。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何样的际遇,无论外界如何的喧嚣,先生都淡然处之,笔耕不辍。这也才有了她92岁时出版的回忆录《我们仨》,才有了96岁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所谓宁静致远,真是先生的一生写照。
据说先生是不愿意被祝寿的。她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越到年高,越是淡泊。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如此感慨:“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也只有这样的大师,才甘居斗室,甘于平凡,一边参透人生奥秘,一边却又为这个世界贡献更多的文字与思想。人最大的尊严,全在于思想。杨绛先生的一生,自然是有尊严的一生。那么多的时代变迁,那么多的风云变幻,那么多的猝不及防,那么多的恩宠荣辱,先生都一笑而过。这样的气度,又有几人能有?
先生年少成名,鲐背之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一生经历故事无数。但先生一直执着本心,行藏在我。在一个讲究功利的喧嚣时代,先生的精神尤为可贵。多少人为了大师桂冠而争执不休,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多少人习惯了逢迎权贵,多少人被外在迷惑而自以为是、假光荣之名行苟且之事,而先生却以一缕清流,荡涤世间的丑恶烦忧,洗尽铅华,归于本真。对于世人而言,先生的境界是太高了,但先生的治学之术、为人之道,却对这个社会有莫大的向导意义。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精神的标杆,每一个时代都应当尊重精神的标杆。
世人常走在各种各样的“围城”里,而她却早已走在人生边上,笑看“围城”。
17日,虽然杨绛本人没有出现在读者视野中,但她在上海《文汇报》“笔会”栏目发表了小说《洗澡之后》的前言和前三章,用这种方式问候读者。102岁生日当天,杨绛先生发表的文字是为《槐聚诗存》写的小序言。
《洗澡之后》前言中,杨绛称续写《洗澡》是怕读者误解为“姚宓和许彦成在姚家那间小书房里偷情”。杨绛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
杨绛觉得,这样做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在前言最后,杨绛说:“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