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望月怀远拼音版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望月怀远拼音版(精选12篇)

望月怀远拼音版 第1篇

miè zhú lián ɡuānɡ mǎn , pī yī jiào lù zī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bù kān yínɡ shǒu zènɡ , huán qǐn mènɡ jiā qī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诗望月怀远张九龄的意思

注解

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望月怀远拼音版 第2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刘建勋)

【简析】: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望月怀远》赏读 第3篇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月的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但像张九龄这首诗这样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的,却不多见。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亲人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徐徐升起;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他也该和“我”一样望月怀远吧?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亲人天各一方,这月色不觉让他们彼此思念,以至于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久不能寐。“怨”,突出了“情人”(多情的人)相思程度之深;“竟夕”,极言相思之强烈,通宵都在思念。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后两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承接上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这两联描绘细致,形象鲜活,情致深婉,令人深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漫漫长夜,孤身难眠,清风朗月,最易牵动情思。于是诗人灭掉明烛,披衣步出门庭,月光清清淡淡地泻在了地上,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美的光华,更是难以入睡。夜已深了,天气更凉一些了,露珠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裳。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看到明月如此美丽多情,真想轻轻地抓上一把它的光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可是这月光虽然饱含着我的满腔心意,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回屋睡吧!睡了也许能在美好的梦境中与你相见呢!

《望月怀远》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的生平。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8、小结:

这首诗,作者借月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情感浓烈,可谓直抒胸臆。

9、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借月抒怀 自然浑成

颔联.月夜思人

古诗气韵

颈联.对月不眠

实情实景

尾联.相思入梦

意境幽清

望——

月 ——怀人(思念之情)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2.教学方法: 朗读-赏读-背诵 3.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初中学过的《过故人庄》导入。1. 背诵

2.回顾孟浩然诗歌特点: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二、知人论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其“学不攻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善。”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称赞他:“吾友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忆襄阳》)。由此可见其为人和诗作均甚为当时所推重。他的山水田园诗很有名,在诗歌方面他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

三、尝试改文,初步体会。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效果如何?让学生讨论。

四、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与诸子登蚬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诗。“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岘山在襄阳城外汉水上,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我们必须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这首诗。(大家可以参看教材P12注⑥)

羊祜是晋朝人,做褰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泪。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㈠思想情感:

思考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讨论后明确: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讨论后明确: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讨论后明确: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㈡艺术特色:

思考: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小结:

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羊公碑“尚在”,令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诗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语言通俗易懂。

五、表情诵读,尝试背诵。

由于本诗抒发的是一种郁闷愁苦伤感情,故诵读时要注意顿挫沉郁,速度宜稍慢。

六、课堂练习: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七、布置作业

1.抄写、默写古诗,2.完成“积累运用”第二、三、四题。

八、板书设计:

《望月怀远》诗歌评析 第5篇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作品赏析【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望月怀远的美文 第6篇

月华如水,星辉似梦。站在流动的风景里望月,我却成了这月夜的一道风景。那些丝丝缕缕的`往事,早已成为性命的过往。一阵清凉的风吹过,散落一地的柔情,我知道,握不住的是只是以前的岁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秋思随月的清辉洒满人间,月儿在不一样人的眼里便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境味。“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那一声卷帘望月空长叹,凝聚着怎样的哀愁与感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一片如水的深情托与千里明月,又何惧月下独酌的孤单?陶醉在美丽的月夜,感受一份浓郁至深的情谊,怎能不感怀,不沉醉?

我钟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更钟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场景。仰望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友人。此刻的你,是否也在同一片星空下望月怀远?我已不记得咱们是怎样相遇、相知的,只记得咱们邂逅了在一个美丽的月夜。从此,那一轮皎洁的月,就成了相望相守的心窗。

月的思绪停留在美丽的瞬间,月的渴盼幻化成一场潇潇洒洒的流星雨。静静的望着月,想着心事,不知美丽会驻留多久?不知情谊会驻留多久?其实,在人生最美的时候相遇并珍惜了,就是最美的收获。

月色朦胧,不知在这样的夜里,什么样的狂风暴雨能够改变对月的守望?清晰的看着来时的路,即使记忆充满离别的苦涩,泪光中也闪动着甜蜜的期盼。即使季节的变换与苍老,聆听中也能回到与心相约时光。在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之后,我的心依然如月般明朗。

守着夜,望着月,我为世间所有的真情喝彩,我为性命中所有的牵挂感动。心灵的邀约从来不需刻意的守候,却能相伴走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轮回。开心的牵挂,真实的拥有,愉悦的生活就是愉悦。

如水的夜色,醉人的花香,把夜渲染得如梦一般美丽。心灵深处,有一朵花在月下绽放,有一首诗在月下凝聚,有一份情在月下回荡。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沉浸在纯净无我的境界中,体会一种意想不到的空灵与感悟。原来性命是如此美丽,牵挂是如此动人。

“望月”何以“怀远”? 第7篇

2013年农历8月14日,我们上了“中秋”主题课程。学习了有关中秋的诗歌,看了老师以前写的一些博文,明白人们触景生情的原因:“此人”在“此地”“此境”中才会产生“此情”“此思”,而在另外的其他情境中就很难产生这种情感。我给学生展示了自己从内地调来深圳时在火车上写的博文《一路情深:分别情正长》——“春光美,柳儿绿/列车南驰,心向北方/一路绿野茫茫/一颗挚爱的心飘荡;展示了自己来深圳不久晚上想家醒来时所写的文字——“又想家了,半夜醒来,看表,凌晨四点。回忆做的梦,梦见了故乡四月的梧桐花明亮的开放,我的老同学挺秀指着我笑嘻嘻的说‘你少年时眉宇之间还真是英气逼人呢!”下课了,高一(10)班一位女孩子告诉我,她被感动得要掉眼泪了,因为她的家也在北方,在河北,她从老家南下的时候都哭了!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其实,古今表达情感的诗歌本质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就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比如,中秋的月亮就是触发人们思念的景物,有月的夜晚就是思念的夜晚,比如李白的诗歌《静夜思》。

在这里,我们不妨首先探讨一下“望月”之时的联想。

为什么李白此时所疑的是地上“霜”,而不是别的东西?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月亮光是白亮亮的,类似霜的白白的颜色和质地,二者具有相似点;二是北方的秋天有霜,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让人产生类似的联想;三是霜是寒凉的,正契合李白思乡的悲凉心绪。可以说,既有客观存在事物与所想之物在形体上的相似点,又有主观上思乡的悲凉心情——“霜”这个意象正是主观、客观二者的融合体。

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为什么是“露”而不是别的东西?这与李白的“疑是地上霜”相似,都是主客观的融合体,但又有不同。“霜”似乎更“寒凉”,甚至到“冰”的感觉,因为它是一种近于结晶的液体与固体之间的一种状态,近乎“冰”,具有肃杀万物的力量,自然给人心灵的感觉更加厉害,更加厚实沉重;而“露”则是一种纯粹的液体,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只是微微的寒凉而已,因为杜甫的思乡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柔软的思乡,他的情感不是那么的猛烈,他的性格就与其身世相契合,总是那样多愁善感,又缠缠绵绵、丝丝缕缕,给人以幽怨的感觉。即便是在“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战争频仍、与兄弟音信皆无、边秋听雁的悲戚之境中,情感也有如此的含蓄蕴藉,眼前之景是如“露”一样的“寒凉”——那种难以驱遣、含蓄蕴藉、沉郁深长,时刻缠绕自己的愁绪就这样延续不已,令人嘘唏悲叹;而李白的性格是豪放的,就是一般的思乡,情感也来得如烈酒一样浓烈,是如“霜”一样的“冰凉”。所以,这里的“霜”和“露”的意象不仅是客观的“物象”,更是熔铸着诗人自身性格和身世的主观的“意象”,是映现着诗人自身复杂个性的象。

“望月”何以“怀远”?我想,一是因为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上中天之时,人们“身息”却“心活(跃)”。二是此时人的心灵由白天的“满”到夜晚的“空”。三是月夜苍茫、寒凉、虚幻,人变得脆弱而想寻找归宿。四是苍茫天底下,四海寰宇中,所有人共望一轮明月,共景自然共情。五是文化传统的作用,到红树林海滨公园赏月,看到海边赏月之人的团圆幸福,看到他们给远方的亲人发送祝福的短信,我也会想到远方的亲人,这里既是触景生情,更是文化的作用,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节遥望夜空的月亮就会想念远方的亲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六是晚上人们由向外的张扬转向向内的“收敛”。由白天对外界事业、名利的关注到晚上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灵本源、灵魂栖息之地,关注人最根本的情感——亲情、故乡、故园。哲学家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带着怀乡的冲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

时间,清凉的中秋之夜;情境,朗月高空,苍茫,朦胧,虚幻;人物,离人;情感,离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四海之内,由古至今,不同的夜晚,同一轮月亮,同一种苍茫,同一样朦胧,同一种怀思,同一种离愁,同一种心绪,有多少离人,有多少思念,有多少离歌,有多少感叹!“今日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李朴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十五的月亮,就像一个月饼,在天空煎煮,煎煮着我的心”,这是我的女儿在思念远方的爸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思念他的弟弟子由……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容易在秋天怀乡?容易在中年怀乡?

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充满生机,人对未来往往是充满希望的;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火热的季节,充实而忙碌;而秋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收敛的季节,容易让人产生人生暮秋的感觉;冬天是藏的季节,一切都归于平淡,人的心情反而容易心平气和了。人生亦如此。少年恰如人生的春天,对未来充满希望,指点江山,往往有一种出离故乡、闯荡远方的冲动,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体现了这种青春的冲动;我有许多年轻的朋友长期离乡在外,但却很少想家,他们都可谓“少年出游不思乡”!青年时期犹如一年的夏天,为了未来辛苦忙碌的工作和创造,自然很难有闲暇思乡;而人到中年,好像人生的秋天,这时功成名就,“曾经沧海难为水”,对忙碌、打拼的生活已有厌倦,人生中的种种际遇大都已经过,少有新鲜感,而自身精力也开始走下坡路,就像一个匆匆赶路的人脚步一点点慢下来,疲了,倦了,开始回看来时路,有了思乡的冲动。就像陶潜所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只倦飞的鸟,要飞回它的故园、精神家园,它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杜甫在饱经战乱之后,还漂泊他乡,自然思乡、思亲,因为他始终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他多么希望能够一家团圆在故乡过一种安定祥和的生活啊!

李白少年时写月亮“呼作白玉盘”,月亮在他心中是那样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充满着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做布衣卿相,使海县清一,“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壮志在胸,这是他初出蜀时的心态;可他在外漂泊多年之后,同样看这样美丽的月亮,却不再关注月亮外在的美丽,而是把关注点转向自己的内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他对在外追求功业的生活有些厌倦,开始关注内心的感受——心儿疲倦了,想回到温馨的故乡休息了!人在最困境之中时,总会呼唤天地、爹娘,因为我们是自然之子,是人事之子,天地父母是我们的根啊!他们是我们的终极安全依靠!“叶落归根”——这不仅是一种感恩,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只有回到故乡才心安——安全、安定、安静、安宁、安好啊!打拼的生活属于他乡,休憩的生命只能属于故乡啊!

又想到广东粤地没有秋天,没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的秋的况味,这里的人,自然不易产生只有在北方的秋天才最容易产生的多愁善感——这里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没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万物肃杀之境,没有清凉如“露”如“霜”的月光,自然很难催生“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况味。即便是“望月怀远”,也不像北方人那样的多愁善感啊!

望月怀远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感受初唐诗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了解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教学重难点: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月”来抒情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1、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著名的宰相,执政时敢于谏命,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2、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有《张曲江集》。

3、《望月怀远》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难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鉴赏分析全诗。

有人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体会它情景交融的意境。

1、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⑴“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个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写景,点明题中的“望月”。⑵“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使整个诗句变活了,富有动感。

2、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的“竟夕”是何意?(通宵。)

明确: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就会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3、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

明确:⑴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了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可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⑵“怜”应有怜爱之意。

⑶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4、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⑴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⑵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⑶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⑷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齐读全诗,体会作者怀远思念之情。

六、课堂小结。

自南朝宋人谢庄在《月赋》中有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发现后,人们便开始通过明月寄托相思了。月亮好似一只巨大的折光镜,把此方的感情折射给彼方,又把彼方的感情折射给此方。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重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陆机的“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拟明月何皎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诗致委婉,语言浅近,化用了谢庄、陆机诗中语言而自然流转,给人以淡雅清醒的感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七、布置作业。

《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第9篇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整理了关于《望月怀远》教案,或许会对同学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九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整体感知诗歌。

2、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本诗中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

3、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赏析

(一)、赏析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供此一轮明月。 首联收摄诗题,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

1、这两句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是千古佳句。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共同生命的缠绵,富有生机。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明确:“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3、“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4“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

5、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明确:1、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2、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羽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二)赏析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怀远唐诗赏析 第10篇

《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第11篇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张九龄的生平。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教学重点: 诗歌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学生回忆)。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九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他的古诗,劲练质朴,寄意深远,洗尽六朝铅华,有人评为“首创清淡之派”。王孟诗派也受其影响。

三、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意境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 ”,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光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光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五、总结

诗歌《 望月怀远 》,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2、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3、遥夜,长夜。竟夕:即一整夜。

《望月怀远》阅读附答案 第12篇

阅读下面的课内诗歌,选出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分)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5、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 因“思”生“怨”, “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 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

D.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参考答案: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