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工作计划范文(精选8篇)
文旅工作计划 第1篇
文旅局2020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按照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X”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指导具备资源条件的村镇街区开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完善乡镇街区文化站,不断提升X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合教体局加大文体广场建设力度,加大总分馆制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帮助广大基层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继续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活动重点向脱贫攻坚任务重的村镇倾斜。加强对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管理,扩大放映覆盖面,做到每个自然村每月一场电影。培育农村文艺队伍,争取每个乡镇街区能够形成X-X个常年坚持开展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三)加大文化和旅游执法力度。继续做好文旅市场管理,进一步细化网格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加大宗教场所和民间演艺个人团体管理力度,加强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单位,深入推进联合执法,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抓好馆藏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收录考察工作。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做好博物馆开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排演新剧目《
X》。继续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培养青年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五)打造提升A级景区。大力支持X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不断提升X好汉城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指导X风景区开展AA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提高XA级景区的数量和质量。
(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督促X故里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工程建设进度;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建一批旅游厕所;继续做好X“”旅游服务品牌。
(七)提升X旅游商品发展水平、继续发掘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商品。做好X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广,提升乡村旅游商品的种类和品质,组织相关企业代表或个人参赛参展,提高X旅游商品知名度。
(八)强化旅游宣传和推广的区域协作。继续做好“X故里”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开展“大X”合作,旅游企业联合开展外出旅游宣传推广,共同做大X旅游品牌。
文旅工作计划 第2篇
2021年是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推进之年。市文旅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文化旅游强市”目标,坚持以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工作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1-12月,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5.75%,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全年接待人次达?万,同比增长?%,实现旅游收入达?亿元,同比增长?%。
一、2021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聚力打造“***”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了“中国梦·**情”群众文化周六项系列活动。举办了“送春联**”、“**”下乡等多项群众活动。探索开展了民俗文化节目进景区活动,**农民文工团在祠堂表演的耘田歌、打夯歌、嫁女歌深受游客喜爱。组织参加*市第七届**文化旅游节活动,**获表演一等奖。
二是组织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省级文化乐园和**村省级农家书屋建设。截至12月底,全***场“送戏进万村”任务提前完成;到10月底,提前完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和**场次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二)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加速了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市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1)”。工程类项目**个(含2个市文化旅游八大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亿元。1-12月完成投资*亿元,占投资计划的**%。2个市文化旅游重点调度项目完成投资**万元,占投资计划95.35%。其中,*市**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万元,完成了6000多平方米老年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安置房建设,接待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景区建设*完成投资**万元。其他15个工程类项目共完成投资**万元。其中,**景区提升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万元。游船码头河道清淤、***修缮等工程已全部完工;泄洪沟环境整治、大桥主体连线路基等工程基本完工,古道修复工程顺利动工。非工程类项目**个,完成**个,其他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是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力度。发挥市第*招商协作组牵头单位协调作用,建立每周短信通报平台和文化旅游项目数据库,编印了《*市文化旅游产业招商项目册(2021)》。截至12月,共接待外来客商**批**人次,前往**等外出驻点招商*批次。*市全域旅游开发合作及***2个重点项目在谈。协助完成**度假酒店**基地、**旅游开发三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6亿元。
(三)强化旅游宣传推介,提升了*市旅游知名度。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成功举办中国•*市第二届山地自行车邀请赛、“**”春季自驾游采风活动。组织市内文化旅游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第十一届海峡(厦门)旅游博览会等*场旅游推介会;组织*家市内旅游商品企业参加第二届**名品展;组织涉旅企业参加市第*届***文化旅游节。
二是大力开展高铁营销。举办“福州万人高铁游**市专场推介等活动;在高铁车站设置*块*市旅游灯箱广告,在京福高铁车厢内连续2个月播放*市旅游宣传片;制作*市旅游手绘地图和专用纸巾等宣传资料在高铁站咨询中心、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农家乐和各类推介会发放。
三是大力开展智慧营销。在全市**个景区、宾馆饭店、星级农家乐发放*市旅游“二维码”展示牌;*市旅游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170余条信息,**。完成8家主要景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WIFI覆盖;拟定了*市旅游“一卡通”建设方案。
四是狠抓旅游品牌推介平台建设。在城区主干道、公交站牌共设置文化旅游公益广告34块;在*高速出口以及***改建段等处新建旅游标识牌**块,实现了国、省道以及城区主干道、主要出入口旅游标识牌全覆盖。完成**处最佳摄影点和*个最佳观景台的建设。制作完成旅游微电影《**》,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魅力城乡》等栏目播放并被微信平台广泛转播;完成《**》旅游宣传片初片制作。支持出版发行了《**》、《**》两本推介*市文化旅游资源专著。
(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了**公司实力
一是积极开展资产整合和包装。完成游分公司9000余亩林场、房资产评估,公司总注册资本金由元增加到元,其中:以实物投资增加公司注册资本金元;货币投资增加元,达到元。
二是全力推进区建设。投入元,完成了景区部分游步道、指示牌和停车场升级改造等建设,完成恢复生写生基地等项目图纸设计。举办**寻找消失的年味等形式鲜活的主题活动,增设客体验活动。开通直通车,对接徐州、苏州等地旅行社,拓展网络营销。景区4A级创建通过景观价值评价。
三是**公司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1-11月,经营性收入达到**万元,同比增长69%。其中:**景区*万元、**景区*万元、**田景区(**)**元,同比分别增长87.9%、71.5%、3.5%。
四是以**公司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合作进展顺利。**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在我市完成注册,**公司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工作即将完成,双方有望年内签约。
(五)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了文化旅游魅力
一是加大文化保护资金投入。投资*万元,完成*文物*维修;完成*清理改造亮化开发和消防水池及其泵房建设点征地等工作。*二期工程(包括*等12处古建筑维修等)推进顺利。投资*余万元,完成**维修、**群修缮及**维修等工程。**保护项目被列入20121年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资金达**元,实施方案已报省文物局审批。
二是推进文物保护方案编制、立项。《**村古建筑群保护利用实施规划》评审已获通过;完成**工程三期13处、四期***处文物点维修、古河道清淤及排水系统整修项目立项;样板工程四期维修方案编制和**展陈大纲开始招标;**维修方案正在编制中。
三是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已完成,评审、公布将于年内完成。
四是圆满完成《**》专题片拍摄,成为我市继《**之后又一部非遗专题宣传片。
(六)强化监督管理,促进了文旅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文化旅游市场监督检查。开展“扫黄打非”四个专项行动和打击侵权盗版活动。加强对书报刊音像店、印刷、复制企业监管检查,特别是加大对长途汽车站和校园周边文化市场集中整治。截止12月底,共出动检查人员**余人次,检查网吧*家次、书店*家次、音像店*家次、报刊亭*家次、印刷企*家次,依法收缴非法出版物*盘(册)。
二是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开展文化旅游市场安全大检查、安全隐患大排查、“六打六治”打非治违等执法检查*次。其中会同安监、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检查*次,对全市*8家网吧、*6家歌舞娱乐场所、*家旅行社、*家星级宾馆和*个景区以及星级农家乐依法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人次,向相关企业发出书面整改意见80余条。
三是依法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全年审批*家书店,给*家书店换证;营业性演出单位换证*家,变更*家;受理审批网吧5家,变更3家;电影院换证*家;审核转报印刷厂*1家。
四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开展寻找“最美游客”、“最美导游”评选、“文明旅游随手拍”、“文明与旅游同行”宣传活动。积极参加中国旅游志愿者注册,23人成为全国注册志愿者。**景区管理处、**等被评为*市文明旅游工作先进单位。
五是扎实开展行业创建。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利用宣*红色资源、*景区、书法广场等四个平台深入开展诗教活动,成立*市诗词学会,开展诗词巡讲*场,编纂出版《中华经典诗文*市地方读本》。**景区入选*市首批研学旅行基地;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省旅游强市”创建资料整理上报。**景区5A创建提升规划已启动编制;**等5个乡镇创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村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坊村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完成资料上报待评。
(七)建立健全机关工作机制,强化了机关效能建设。
文旅局*党组及时出台了《*市文旅局人员定岗及职责分工安排》、《2021年文旅局工作要点》和局机关管理办法,完成三定方案编订和报送,快速整合文化、旅游管理要素,优化管理和服务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推动了全年各项工作提速、提效。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学习**精神、建设模范部门”的活动。坚持周一集中学习制度,运用多媒体分析行业动态,专题学习法律法规,安排部署工作重点,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2021年,我市文化旅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综合协调力不够强,发展速度不够快,产业链条不够长,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文化保护、挖掘、传承和开发利用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解决和完善。
二、2022年工作计划
总体思路:2022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市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攻坚年,同时也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关键一年。我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资源优势,发挥文化与旅游融合优势,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元素,进一步提升*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努力向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目标迈进。
一是办好文化惠民实事。紧扣做大做强“**”文化品牌主题,开展第六届“***”春节群众文化周活动;开展“书香*市”全民阅读活动;落实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实施“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美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
二是狠抓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做好《*市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落实,强化文化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全面落实《*市全域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健全重点项目调度考核机制,切实抓好**景区提升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度假酒店等*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第2招商协作组牵头单位作用,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有限公司和**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签署《*市全域旅游开发合作协议》,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新公司出资资产权属变更等相关事项,启动*市全域旅游开发合作项目建设,扩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推进**等重点景区建设。
四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抓好**村文物*、消防工程、*古建筑群、*保护项目、*文物保护工程(传统村落)、**消防工程等文物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启动*维修一期项目实施;完成*市博物馆展陈大纲、布展设计及装修方案编制,力争第4季度布展施工。完成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规划、单体建筑修缮方案及传统村落调查、保护规划的编制。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准备;创作编排游客互动的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和当地特色的文化民俗表演节目,全面开展文化节目进景区演出活动。
五是加大宣传营销工作力度。与电信、移动公司合作发布*市旅游短信推送服务,投放**高铁车厢及其沿线城市旅游形象广告,设置*市高铁站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完成国、省道沿线至**出入口旅游标识牌互联设置,年内出台涉旅企业在客源地高铁、高速沿线设置广告的鼓励政策。开展客源地市场营销,组织参加以**等高铁沿线城市为重点的各类推介活动。继续推进“**省智慧旅游试点市”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实施*市旅游“一卡通”项目,让游客仅凭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张身份证实现无障碍旅游。继续推动景区5G网络覆盖和游客服务中心、汽车站、高铁站、星级旅游饭店免费WIFI覆盖。推广“**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推动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科技化、智能化,打造高效透明的文化旅游服务监管平台。
六是推进文化旅游提档升级。继续抓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推进**5A级景区、**等4A级景区创建。规范星级农家乐创建及复核,将排污达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继续推进诗词“六进”活动,巩固“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成果。深化旅游行业文明创建,建立文明旅游“红黑榜”制度和诚信体系建设,定期发布全市文化旅游“红黑榜”名单。不定期开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经营行为,认真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全市文化市场安全稳定健康发展。
文旅天下共赢未来 第3篇
中国文化旅游研究院面对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博、康养文化等多元旅游文化的增加, 进行有重点、有兼顾, 有点缀的研究;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所侧重, 重点开发与当地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密切、结合高效资源的文化旅游产品、康养度假产品、儿童文创产品等。
北京朝阳区建国路88号现代城1-1601
联系人:程雅怡电话:010—59416683 邮编:100022
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28号茂业中心A座707
师宗文旅相融 绽放异彩 第4篇
为了做大做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使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天然耦合性相得益彰,真正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师宗经济增长的新一极。近年来,师宗县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师宗县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县名源于唐朝初年聚居此地的部落首领的名字。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409.7米,最低海拔737米;辖4镇3乡3街道、110个村委会(社区)、7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57万;县城距省会昆明180公里、市府120公里。世居汉、壮、彝、回、苗、瑶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县,“三月三”“盘王节”“绑神猴”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丰富多彩。凤凰谷国家4A级风景区被誉为“中国生命文化主题公园”,菌子山国家4A级风景区享有中国最古老杜鹃花自然群落、世界地质奇观等,闻名遐迩,是奇景观光的胜地。
登高远望 精准定位
如果把师宗形象地比喻成一个美丽的姑娘,那秀丽的自然风光是她的“外形”,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她的灵魂。细细寻觅师宗,其实并不难。只要翻开地图,以昆明为起点,两条线一划而过,那就是南昆铁路和国道324线。在这两条线上,值得留存的一个点便是师宗。站在河口中越边境大桥的一端,抛出一根绸缎,轻飘曼舞,另一头便落在了师宗。这里,地上长龙日夜穿梭,高速公路车流滚滚,似乎怎么也避不开东西南北的交错。
师宗历史悠久,古爨蛮之地,三千五百年前就有人群在这里生息繁衍。历史文化名人窦垿写下的《岳阳楼长联》与《岳阳楼记》著称于世、名扬千古。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留下了“论文不在汉唐下,问道常逰山水间”的豪迈辞章。这厚德之地,物华天宝。全国第一批重点产煤县,出口焦、烤烟、速生丰产林、黑山羊基地县的名衔可圈可点。丰富的资源赋予了广阔的开发前景,这是一片伫立在滇东高原上,天高地阔、美轮美奂,投资兴业的沃土。
师宗山川奢华。南丹山巍峨耸峙,五龙水乡轻柔婉约,菌子山如诗如歌,凤凰谷传奇惊艳,翠云山古墓碑文。这一切,让人境界自达,心之向往。
师宗旅游资源类别组合性较好,价值、特征、品位在全国没有同质化的缺陷。“凤凰谷系列旅游区”在30余公里旅游公路贯通核心区域内,集中了菌子山、凤凰谷、南丹山、五龙旅游小镇,产业集中优势突出,在曲靖乃至云南首屈一指。菌子山景区,荟萃中国最古老、最集中的杜鹃花自然群落;奇石景观区,世界罕见;凤凰谷集世界第一高洞、河涧峡谷、秀丽飞瀑、高原湖泊为一体,天然形成的生命文化主题景观;五龙壮乡民族浓郁,民族风情、习俗保留相对完整的水寨;“一石成山,一山成佛,十万弟子朝如来的”南丹山独树一帜;竹基镇因师宗是清咸丰皇帝老师何桂珍故里,岳阳楼长联作者窦垿故乡,为师宗赢得“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此外还有诸如葵山镇温泉片区;高良丁累原始森林、南盘江流域综合植物等较为稀缺的自然资源。
登临菌子山,千古一山。最高海拔2409.7米,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中国最古老的杜鹃花自然群落,最大的原生态露营地;北欧风光,地质奇观,部落遗址,谜境仙踪,风情万种。天然大花园、植物园、动物园、野果园、菌子园,物种多样,景致独树。集中了想要的全部,充满了灵动的深情。沉醉在这无边的景致里,放牧心灵。
与菌子山相邻而居的凤凰谷,走遍名山大川,也难寻与它相似的容颜。气韵夺人的造像过于玄艳,贮积了太多的神秘。世界第一高洞的抽象数字论证了其高其大的外表;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槃的地方,中国生命文化主题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是真切的内涵。直面生天地育万物的玄牝之门,那堆满岁月皱纹的洞口,瑰艳翩翩的姣柔,是伟大母亲的圣符。以极度的虔诚把自己的生命与它熔铸在一起,终至于感悟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境界。在这里,高山峡谷,飞流鸣潭,乳臀石雕,男根女殖,碧水含烟,没有一点离开生命的主题。凤凰谷天生有文化、有哲理,石缝中活泼泼的长出了许多文字和图画,可以当画看,可以当诗读。
五龙的壮家木楼,鱼泳清波的流水,多彩的风情,竹杆抬起轻快的舞步,姑娘洒出泼水的欢乐。五龙,如一本精美的画册,依在榕树的粗根上,听着流水,静心的捧读。波光一闪,嫣然一笑,尽情享受生活。
朝向南丹山,便走进了天然朝圣地。壁立千仞,刀劈斧削,一石成山,一山成佛。大佛的头像,立体而形象,慈祥的目光端详着大千世界。观音菩萨足蹬莲台,手持宝瓶,神态庄严。静立于酷似倒立苹果的五座小山前,对自然造化的景仰,化为心中祈愿,寄托给了这座大山。南丹山,在眼里是一座山,在心中便不是山。天工有缘惠灵秀,造化何独钟师宗。师宗的秀山丽水间还散落着许多星星点点……
为了让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新的突破,师宗县着力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依托师宗是滇东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和全省3小时旅游经济圈内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师宗与周边景区如泸西阿庐古洞、丘北普者黑、罗平九龙、陆良彩色沙林、贵州马岭河等景区集中度高,环成一片,特别是与石林为龙头的国际知名景区连成一线的优势互补旅游资源集群效应,做强旅游产业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奏响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足音。
师宗县按照“全县一盘棋统筹、一张蓝图指引”的要求,围绕“一中心”即县城,“一重点”即菌子山、凤凰谷景区、五龙旅游小镇,“四片区”即葵山、竹基、高良、龙庆,2015年编制完善以创建“中国首个生命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主题定位,全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菌子山、凤凰谷景区、五龙旅游小镇概念性规划,突出重点规划一批围绕核心景区的发展项目。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县城及重点旅游乡镇建设成为餐饮、住宿、休闲、购物功能布局相对集中,要素市场配套完善的特色旅游小镇。一乡一特色,五龙突出壮族文化、高良突出苗族文化、龙庆突出彝族文化、竹基突出汉文化、葵山突出温泉疗养。菌子山、凤凰谷景区、五龙旅游小镇,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的核心旅游带。围绕南盘江流域,把竹基、龙庆、葵山、高良乡(镇)适宜村落,打造成省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nlc202309082257
据悉,师宗县自2002年以来,依托丰富、独特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资2.0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资30亿元。构建“一核三生三镇一城”的旅游产业格局,打造凤凰谷中国最大生命文化主题公园、“一个养心的地方” 菌子山中国首个高原生态户外运动基地、南丹山中国首个天然山体佛文化养生基地等生命、生态、生养“三生”系统产品,开发五龙壮族风情古镇、葵山温泉休闲小镇、竹基历史文化名镇等“三镇”系列外围产品、完善丹凤山水园林城市内涵的产业格局。
目前,师宗紧抓旅游“二次创业”等机遇,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通达条件进一步改善;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引进云南报业集团、河南博泰集团,助力师宗旅游产业发展,师宗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全县接待游客数量、综合收入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农家乐美食聚集区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形势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全县旅游产业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今年1-6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3亿元,同比增长22.93%、30.83%。
厚积薄发 破茧成蝶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助推一个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师宗这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和自然旅游资源优越的县份来说,只有把文化与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作用、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突出内涵、彰显特色、显现魅力,才能加快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转变,才能加快实现文化与旅游厚积薄发的融合发展态势。
师宗有35个民族,其中世居着汉、壮、彝、苗、回、瑶6个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781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该比例居曲靖市各县(市、区)首位,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南多北少、东西平衡的分布格局,众多的民族决定了师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县域内各民族的礼仪、习俗和节庆日,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度戒”等各种民俗活动,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独有的文化氛围。壮族织锦、彝族刺绣等为代表的传统纺织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指尖上文化的时代符号。搜集、整理了县域内民族民间口述文学、舞蹈、传统工艺、传统习俗、区域性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人等方面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7大类43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列入县级保护项目,其中29项列为市级保护项目,有3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人,五龙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小镇开发相结合,以展现民族风情为主线,打造精品旅游乡镇为目标,充分展示古朴浓郁的壮乡风情、民俗文化,可口的壮乡美食、俊秀的自然风光,多样的人文景观,让游客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游得开心,让游客从吃、住、游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充分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高良乡注重传承以“盘王节”为主要内容的瑶族民间传统文化,着力打造“曲靖瑶族第一村”—新安村。龙庆乡大力弘扬壮族、彝族民间文化,壮族《碗舞》和彝族《酒歌》、《磨秋情》等优秀节目屡次参加省、市、县级演出,多次获奖。
师宗作为曲靖市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素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通俗”之说,师宗的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鼓舞、民族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壮族“三月三”、苗族“踩花山”、瑶族“盘王节”、彝族火把节、“绑神猴”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展示师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全县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演绎题材的农村文化户及演绎团队有160多支,农村文化户“泥腿子舞动乡村大舞台”,“师宗文化现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点燃火把,沿着古道去问一问古老的彝寨,师宗的历史到底有多长!舞步踏着月光,欣赏一回大三弦弹奏的玄妙之音。寻一个竹筏,在清流中划动手里的船桨,走进壮家木楼,去探访布洛陀、姆六甲究竟有怎样的神秘传奇。穿一身壮锦镶嵌的衣裳,坐在榕树下,品尝五彩鸡蛋和七色花饭的味道。借助一支拄杖,跨过山间溪流,越过道道山梁,踏访苗岭瑶乡,看一看那名贵的银佩,千针万线缝绣的华丽服饰。忘情于苗族“踩花山”对歌、爬杆、摔跤、斗牛和芦笙和鸣的热闹;参加一个瑶族祭祀始祖“盘王”的隆重典仪和感受成人仪式“度戒”的庄严。
千百年来,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和谐发展、共融相存,相互开放而又各自守候祖宗留下的那些珍贵和祥。保留着值得依恋的生活方式,传承着独特的民居、服饰、节日庆典、歌舞、习俗礼仪等文化。
近年来,师宗县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创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把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之中,真正把旅游作为新的富民产业来抓;发挥和强化政府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主导作用,围绕打造“旅游强县”的目标,强化经费保障,对重大文化项目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资金、申请引导资金,以奖代补等形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最大限度地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突出特色,着力抓好规划引导作用。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智力、技术要素整合。吸纳、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顾问,研究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兴业态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启动编制《师宗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规划》。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规划,利用规划把旅游要素囊括起来,把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把民族文化主题凸显出来,在“融”上发力,“合”上共赢,将此规划上升到师宗县委、县政府的层面上,用以指导师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师宗创新思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平台。拟在菌子山修建民俗文化传习馆、演艺台,设置壮、苗、瑶、彝、回等民俗文化展览馆,利用周末、春节、国庆等黄金时段,开展彝族周、壮族周、瑶族周等民俗活动, 提高民族文化展示的集中度,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内容,延长民族文化旅游时间;组建县级传承人队伍。每年定额补助10人县级传承人,扶持一批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对定期到景区表演文化队伍进行奖补;认定县级传承活动。继续举办“三月三”、火把节等各类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把壮族竹竿舞、彝族大三弦、瑶族“盘王节”、苗族“踩花山”融入旅游之中,注重增强游客参与性。同时,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建设,加快菌子山“木寨石窟”、五龙休闲度假示范区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深入挖掘师宗深厚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充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培育滇东旅游环线新高地。
责任编辑:施凤仙
文旅局脱贫攻坚工作计划1 第5篇
2020 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全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为充分发挥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工作的包帮带作用,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衔接乡村振兴,立足村发展现状,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就 2020 年结对帮扶村,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迎难而上,主动担当,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持续在抓落实上用实劲、求实效,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坚持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扶贫政策不变、工作标准不降、工作要求不减,持续压实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 5 户以上自然村庄的实现通水泥路,落实拓宽循环路和老庄水泥路面,新建桥 1 座。积极推进、旅游开发,争取实施旅游登山步道建设,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全面完成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功烈故居维修。完善村竹编厂附属配套工程。争取打机井 3 处,解决群众饮水困难。
2、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加大危旧房(无功能性住房)的拆除力度,全面消除危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住房安全。结合“六净一规范”行动,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引导群众改水改厕,切实改变群众的生活环境。
3、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围绕“一村一品”发展要求,重点引导群众发展茶叶、油茶、毛竹等村级特色农业产业和养殖业。扶持双桥蔬菜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 10 万元以上。
4、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联合县农业、人社、商粮等部门对中青年贫困群众进行种植业、养殖业、电商等技能培训,学习先进的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实现增产增收。通过培训学习一项技能,促其拓宽视野,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找到脱贫致富办法。
5、扎实推进社会扶贫。进一步做好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活动,给困难群众、党员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节日祝福。深入开展“10.17 扶贫日”项目认领、认捐和政策宣传工作,引导社会人士参与爱心助学、大病救助、物资捐赠等帮扶活动,力争全年引入社会帮扶资金(物资)不少于 5 万元。深入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应用工作,及时发布贫困群众有关需求,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扶贫。积极推进干部职工带头帮销农产品。
6、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争取新建 1-2 处文化活动广场。积极扶持村级民间文艺团队,支持村级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文艺团队人才培养。深入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
脱贫”战略思想,大力推广脱贫攻坚先进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开展送春联、送图书、广场舞、全民健身等文体活动,继续开展“振风超市”评选工作,争取年支持建设资金 2 万元以上,推进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尊老爱幼、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全面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7、切实加强基层党建。深入推进农村党员“四联四帮”工程。大力培养村年轻党员干部,注重从带动脱贫能人、率先脱贫人口、扶贫专员中选配村干部,真正培养一支走不掉的扶贫工作队。
8、强化帮扶责任落实。进一步调整完善“干部包户”制度,严格落实特色种养业、光伏、金融、教育、卫生、社会兜底等脱贫政策。继续推进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帮销农副产品。严格落实帮扶干部对 2016 年以来脱贫户和其他在册未脱贫户每月走访至少 1 次,每年不少于 12 次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村户两级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填写扶贫手册,核准贫困户基础信息,确保国家和省信息系统、扶贫手册、村户档案与贫困户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四、工作要求
1、提高站位。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加强会议调度,强化工作落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2、强化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结对帮扶工作精神,立足部门实际,进一压实各项帮扶责任,细化考评措施,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的考核目标,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文旅局持证上岗工作总结 第6篇
一、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机制
我县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涉旅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任务分工,层层落实责任,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牵头,统筹工作的开展、落实和协调,负责信息反馈、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和健康局、县交通运输局对全县旅游行业持证挂牌上岗和规范服务工作进行进行全面协作监管,同时建立联合动态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二、细化分工,强化工作责任
按照州县相关工作要求,我县于2019年12月31日召开县涉旅行业持证挂牌上岗动员大会,于4月14日组织县公安局、交通局、市场监管局、卫健局等相关部门召开了涉旅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联系会议,会上汇报了2019年我县第一批涉旅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的情况及2020年的工作计划,同时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统一标准、明确方法、明确路径、压实责任、整体联动、查漏补缺,进一步落实工作内容,明确部门职责,清晰时间节点,全力完成持证上岗工作。
三、加强部门联动,全面推进持证上岗工作
按照会议要求,加强与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局、公安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按照涉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景区、酒店、民宿、旅行社、出租车、旅游商品专卖店、餐饮等8个行业的要求,查漏补缺,多部门通力协作,有效开展从业人员资料收集等工作。市场监管局落实餐饮业、旅游商品专卖店从业从业人员资料收集;
公安局落实住宿业工作人员资料收集;
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行业部门、民宿、业态经营点等工作人员资料收集。在各个部门积极配合下,一年来,完成第一期对主管部门、景区80人的持证上岗工作,同时完成第二期餐饮行业120人、酒店行业189人、出租车及公交行业45人、民宿26人、旅游商品行业37人。一、二期共计497人信息收集、校对、设计、制作工作,并于5月27日完成向酒店、餐饮等涉旅行业人员发放证件及佩戴上岗。
四、下一步打算
县2021年文旅局普法计划 第7篇
为做好2021年度的普法工作,按照要求,现就积极开展普法活动,特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今年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做好“七五”普法收官和“八五”普法谋划为主线,丰富主题宣传活动,深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扎实做好各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二、主要普法宣传内容
1、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国家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学习宣传教育,保障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学习宣传与文化旅游部门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教育,确保党建工作和法治建设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宪法宣誓等活动。
3、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围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
4、使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学法制度、法治培训制度、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抓好本部门(单位、系统)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
5、积极参加普法征文、法治动漫微电影、“我与宪法”微视频等法治文化创作评选活动,加强机关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升机关治理法治化水平。
6、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
7、深入学习宣传文化旅游领域内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文物保护法》、《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旅游行政许可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行政处罚办法》、《省旅游条例》、《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和公共类法律,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三、普法对象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县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流动人口、干部职工。尤其是要把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列为重点的普法对象。
四、普法宣传方式
(一)坚持面授教育。利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邀请法院法官进行法律知识和政策条文讲座;由法律顾问讲解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难问题;举办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等。
(二)通过田园广播,发传单等广泛宣传。在形式多样的宣传中教育广大居民,提高全镇人民的法律意识,树遵纪守法新风。
(三)组织专题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举办法制图片展览,开展法律知识咨询,开展专业法律纪念日宣传,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营造人人知法、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对法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坚持党组普法工作领导原则,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职责之一,把普法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兼职)人员,保障普法所需的经费,并保障好宣传所用硬件设施,抓好“七五”普法规划的贯彻与落实。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职工学法日制度、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等。加强普法工作总结评比,把法制教育、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水磨脱贫的文旅路径 第8篇
水磨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之流寿溪河畔, 在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灾难无情人有情,汇聚大爱重建家园,水磨镇涅槃重生。
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更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近年来,水磨在经历“地震游”的短暂旅游高峰后,发展后劲似已不足。可县镇领导班子并未懈怠,精准施策走上“高山度假村、河谷康养城”差异化文旅发展道路,从平面旅游观光迈向立体旅游体验,精准扶贫、长效脱贫的路子越走越敞阔,成为新亮点。
旅游开发“润景提色”
2016年8月25日,记者从成都驱车至水磨,仅1.5小时。
这里堪称成都后花园。盛夏季节来到水磨,丝毫感受不到一丁点高温的炙烤,微风拂过,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山谷里有风,山谷里有雨,山谷里有树,山谷里有河,山谷里的天,永远那样蓝……
来到这里,聆听鲜花盛开的声音,深深呼吸天然好空气,洗肺、养心、安神,这就是汶川县水磨镇新近打造的仁吉喜目谷景区。而仁吉喜目四个字,意为人间天堂的视角,诠释了景区的美好!
水磨镇的旅游产业从2010年蓬勃发展起来后,成了“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的闪耀明珠,经历了三年的黄金期后逐步淡出特色小镇旅游圈,旅游经济逐步萎缩,旅游产品开发缓慢,灾后重建旅游的自限性进一步突出。
为有效解决水磨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水磨镇党委、政府把旅游开发、扶贫攻坚、受灾群众安置三件大事统筹安排,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大槽头、啣凤岩两村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和县委、县政府南部片区打造康养旅游的契机,提出了两村联合打造花谷项目发展生态庄园经济的构想。
高山度假河谷康城的立体旅游
项目规划过程中,水磨镇党委、政府按照“生态、业态、文态”的理念,坚持开放性、民族性、体验性“三性”基本思路,按照观光必备要素,配套优质的服务设施,把现代人的健康乐活需求融入景区规划之中,各个景点相互独立又环环紧扣,既突出规划的全域性、地标性,又体现了规划的参与性、前瞻性。2015年3月,水磨镇召开水磨花谷项目建设动员会,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工作。2016年1月,花谷项目建设完成,被正式命名为仁吉喜目谷,5月正式开门营业。
为了摆脱旅游同质恶性竞争现状,水磨镇党委、政府在打造仁吉喜目花谷休闲康养旅游时,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精”,全域规划大槽头、啣凤岩两村及沿河地带的微景观、微环境、微田园,规划建设花园产业观光道路和生态步行道,形成环线。按照自然生态、保持原状地貌的原则,坚持“高山度假村、河谷康养城”差异化竞争思路,从平面旅游观光走向立体旅游体验。
大槽头、啣凤岩两村依据自身条件,合理开发,就地取材,科学利用,打造出清秀怡人的惬意山谷,灿烂馥郁的赏花基地。该基地以“合作共建、平等互利、有偿使用、自负盈亏”为基本原则,引入专业花卉公司合作,将仁吉喜目谷打造成为融自然环境为一体、深厚人文内涵及独特建筑风貌自然人文旅游精品。
与此同时,水磨镇党委、政府把提升旅游“六大要素”作为重中之重,新建集餐饮、休息、公厕、游客接待、鲜花展销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导游服务、餐饮住宿预订、观光车票务等服务,丰富旅游业态。
产业带动“授人以渔”
从2015年初水磨镇党委积极响应四川省藏区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的号召,开始探索、规划花谷景区建设,到2016年4月底花谷景区试运营以来,来到仁吉喜目花谷休闲旅游的游客持续增多。截至目前,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约130万元,让当地老百姓真真切切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水磨镇借助资源优势助推脱贫奔康的“产业扶贫”模式也成为四川省“精准扶贫”新亮点。
位于高半山的大槽头村长期以来由于缺土地资源、缺基础设施、缺主导产业、缺能人带动,是汶川县远近闻名的“弱村”,也水磨镇的贫困村,可以说扶贫攻坚既是镇党委、政府必须啃的“硬骨头”,也是百姓翘首以盼的好事情。镇党委、政府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相结合、项目推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速推进群众脱贫致富。
据大槽头村村民回忆,前几年,村里发动村民规模种植猕猴桃、蓝莓,由于没有深入了解种植条件和市场需求,失败了很多次,村民增收乏力、致富无路,对村党组织也产生了怨气。正是在这样的形式下,水磨镇党委、政府走村到户,通过对全镇的实地摸索、探访,搞清优势资源,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相结合、项目推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速推进群众脱贫致富。
仁吉喜目谷项目建设中,水磨镇优先使用本地贫困劳动力和安置小区闲置人员,让群众就近务工、就近增收、在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受益。截至目前,项目建设过程中已经解决就业常设岗位60个,带动解决附近就业岗位1000个,贫困就业12人,实现劳务收入约80万元。
随着仁吉喜目谷的游客逐步增多,景区对内辐射周边农村和农民作用逐渐显现,水磨镇党委、政府动员花谷周边的村寨围绕花谷建设、猕猴桃、中药材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整合3个合作社、带动30户发展特色产业,农民不仅可以通过销售特色优质农产品受益,也可以通过为庄园打工获得劳动报酬,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随着水磨镇的旅游产业再次振兴,群众身边的幸福产业正逐步走向正轨。
产业扶贫是“授人以渔”扶贫理念的最好体现。水磨镇在仁吉喜目谷打造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双赢双趋好”的奋斗目标,为全镇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总结了良好的经验,也让当地群众拥有了一份自己的幸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