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精选6篇)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第1篇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文献检索是中央电大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各种检索途径和检索方式(尤其是各种专门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数据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能力的工具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信息,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作为一门科学方法课或工具课,本课程基本独立于其它课程。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文献、信息、知识、情报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文献的构成及医学文献的特点;文献信息类型和电子文献资源概念及特点;医学电子文献资源类型;文献检索的定义、类型和原理;文献检索系统的定义、组成要素、内容结构、类型和评价因素。
2.检索语言基本知识:检索语言的定义和类型;主要的医学文献检索语言。
3.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步骤;计算机文献检索方法和步骤。
4.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知识:联机公共书目查询、图书馆传统服务(书刊借阅、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文献复制、代查代检等);图书馆信息服务(定题服务、情报调研、科技查新、学科化服务等)的基本知识。
5.各类型数据库(包括电子图书、文摘、电子期刊、引文、特种文献、因特网资源等)的基本知识。
6.医学文献综合利用的基本知识: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和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熟练掌握读秀电子图书、书生之家电子图书、NetLibrary电子图书和OVID电子图书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熟悉各数据库的主题词、副主题词、学科范围及数据来源。
3.掌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电子期刊》、《中华医学会期刊电子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Ovi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ProQuest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掌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5.掌握掌握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技巧;
6.熟练掌握Google和Baidu的使用方法;熟悉网上主要的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利用;了解国内外主要生物医学网站的使用。
7.掌握参考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资源
1.文字教材:《医学文献检索》
谢志耘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全书共九章。包括:医学文献检索基础、图书馆信
息资源利用、电子图书检索、文摘数据库检索、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
2.录像课
参见中央电大在线资源(录像课由谢志耘研究馆员主讲)
3.网上教学资源
三、网上辅导
安排两次。主要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问题的解答。课程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指导医学文献检索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电子图书检索、文摘数据库检索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Internet信息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调研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期末复习指导
1.自主学习
本课程以自学为主,建议学员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参考课程设计方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周的学习内容。自学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文字教材,视听、浏览、学习IP课件,做平时大作业以及教材后的练习题等。自学应按照教学进度或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文献检索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检索方法之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深刻领会书本中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的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因此,地方电大及教学班应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学生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以提高文献检索的教学效果。
2.网上辅导:分2次。主要回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示指导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由于IP课件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刊物的检索方法的进一步指导,会在网上辅导时进行,希望同学届时能够上网与教师交流,平时可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反馈给主讲及主持教师。
3.形成性评价(作业)
六、关于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占总分30%;期末考试占总分7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分。平时成绩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其一,形成性考核的4次平时作业,其二,平时学生参加集中辅导的出勤率情况。其三,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情况。老师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参加辅导的情况以及小组活动的情况酌情打分。
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70分。
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四种。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第2篇
1.1文献检索课程特点
文献检索课程是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传授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木理论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同时,着重让学生运用信息检索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整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文献检索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从“读”向“用”转变,特别要注重实践课教学的科学化,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依托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与资源共享,是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网络课程研究
1.2.1网络课程定义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提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2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1.2.2网络课程的特点
(1)打破时空距离。网络课程是跨时空开展教学活动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使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2)有效降低教学成木。网络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是模块化、扩展性的,并能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新,学生可以多次重复利用。(3)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4)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网络教学中提供互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讨论功能,让学生以多元方式展现学习成果。(5)构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网络课程不仅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交互。(6)有效整合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现代教育思想,利用网络环境与教学资源的结合实现学科整合。
1.2.3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
(1)分类开发原则。该原则是指要按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制定选题,开发其课程。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有其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适用对象。分类开发的原则主要解决网络课程的针对性问题。根据教学功能和内容结构,网络课程可以划分为基于教的网络课程、基于学的网络课程和“主导一主体”网络课程三大类。要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清其类型,不同类型其开发的思路、做法是不同的。
(2)依赖递减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对教师依赖程度越高,其网络课程学习效果则越小。该原则是针对基于学的网络课程而言的。一般而言,儿能离开教师讲授而能被自学的内容,均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相反,有些教学内容必须依靠教师手把手地教(如工艺美术、舞蹈技能、体育技能、设备的实际操作等,则不宜开发为网络课程。
(3)无法替代原则。该原则是指开发的网络课程不能被其他媒体所替代,尤其是不能被教科书所替代。如果一门网络课程基木上可以被书木所替代,那么该课程就存在较大的问题。要么是选题有问题,要么就是没有做好教学设计,导致网络课程变成教科书的翻版。因此,判断一门网络课程是否有价值,是否开发得成功,其标准或原则就是看它能否被文字教材所替代。遗憾的是,目前这种能被教科书所替代的现象时常发生。说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既十分重要又需要被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师所掌握。
2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献检索网络教学起步晚,起点也不高。尽管这样,国内高校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如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分专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发布到图书馆网站上,进行网络化教学,曾在全校的课程评估中得分最高,连续多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在教务处的支持下,坚持文献检索课的全而改革,先后完成了10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并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教学网站的建立;此外,还研发了网上考试系统,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工业大学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网站,共分为课程信息、老师信息、课程内容、资源利用、作品提交、学生作品展示、网上交流、项目背景等几个模块,被列为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此外,还有许多高校都在网上发布了自助式文献检索课件。
从国内开展文献检索课网络课程实践现状来看,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在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笔者在对我国开展文献检索网络教学网站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
2.1课程体系缺少整体规划
文献检索课程体系缺失整体规划设计。在课程设计时,没有考虑知识的连贯性,没有将课程内容进行有序的模块化组织,没有围绕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形成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所需的训练项目。
2.2人际互动缺失
文献检索课程普遍存在对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够重视、课程评价与反馈系统不完善等交互缺失问题。部分网络课程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挂在网上,其实只是对教材和教案的简单搬家,交互并未被有效整合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网络交流流于形式。
2.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不健全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中,由于自主学习策略的缺失,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协作学习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使得初学者常常陷于寻找资料或学习策略的困境中。无法预期的信息深度与分量、没有具体进度的教材和网络传输时间等,容易让学生因认知负荷过重而产生信息焦虑感。研究发现,初学者更依赖于教师决定式的学习方式。
3文献检索课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网络课程设计随着网络课程实践应运而生,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考虑整体环境因素以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再现教学系统设计。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含3个阶段。(1)教学前,包括目标呈现、教学内容设计等。(2)教学中,包括信息呈现、学习活动设计等。(3)教学后,包括教学评价、评估及反馈设计等。文献检索网络课程设计要着重针对这3个阶段考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支撑着网络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要认真系统分析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对象范围以及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对参加课程的学习者开展问卷调查,确定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不同个体的认知特点,以便根据学生特点明确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生建立档案库并自动跟踪和记录学习进程,对网络课程的开展进行数据挖掘,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醒跟进学习进度,完善教学目标分析。其次,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对内容组织方法和内容表现形式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
3.1.1内容组织方法要模块化
在文献信息检索网络教学内容设计中,应立足于教学单元将教学内容划分并组织成不同的模块,最终形成知识点有机结合、课程有机整合、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学单元或者教学知识重点难点为依据,通过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化的内容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形成逻辑性强的教学结构,更加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率。
3.1.2内容表现形式要多媒体化
教学信息主要通过教学媒体进行传递与表达,教学多媒体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地展现知识内容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文木、声音、图表、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习者的注意力。
3.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展现了学习目标的具体实现步骤、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和学习过程的具体安排,是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的核心。因此在设计时要把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相对照,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应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目标为宗旨,以“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为准则。在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自主学习活动与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整合,围绕这两个方而进行网络课程教学。
3.2.1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主体性和参与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木特征。自主学习的设计应遵循“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学生自学、讨论协商、评价总结、练习巩固”的模式。如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体会检索的基木过程。主动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对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查询检索,对所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新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可使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知识和提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探讨 第3篇
1 课程设置介绍及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分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理论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能力,通过期末考试、课堂提问、学生作业综合评价;实训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训综述作业、动手能力等综合评价。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讨论、提问等)(20%)+综述成绩(40%)+期末成绩(40%)。
2 课程讲述内容概要(表2)
3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3.1 学生对文献检索课重视不够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课程性质为限选课,许多学生认为文献检索是限选课,不是专业课,且试卷考试是开卷考试,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开始上课时认为此课程不重要,就出现个别学生上课说话,注意力不集中,抄袭作业等现象。上第一节课笔者跟学生讲述这门课是工具课,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都会用到检索,通过检索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特别指出专利检索,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而且许多发明创造成果仅仅出现于专利文献中。在科研工作中,经常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研究时间60%,节省研究费用40%[2]。在强调检索重要性的同时,鼓励同学思考自己本专业的课题,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完成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生能熟练运用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后,让他们熟悉广东中医药局申报书、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的填写方法。
3.2 学生对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过度依赖
“内事不懂问百度,外事不懂问谷歌”,不少人认为检索谷歌和百度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内容或信息,没有必要查找万方、知网等数据库,特别是学生在写综述或毕业论文的时候,个别学生直接上百度搜索,复制粘贴。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查询方法,对知网、万方的接触太少。不进行知网、万方等专业数据库检索,很容易误检和漏检所需的资料。
3.3 学生对部分知识点认识混乱
①检索项概念混乱,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项包括全文、主题、篇名、作者、单位、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文献来源等项。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区分主题、题名、题目、篇名的含义,要求检索题目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检索了主题,这样导致查出来的资料太多,降低了查准率。部分同学在检索知网数据库时,不知道怎么样检索刊名,在知网期刊检索库“文献来源”代表的是期刊名称。同时,在输入检索词时,应选择有代表性意义的检索词,明确的目的性的检索词。②专业检索可检索字段:SU=主题,TI=题名,KY=关键词,AB=摘要,FT=全文,AU=作者,FI=第一作者,AF=作者单位,JN=期刊名称。要求检索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时,有部分学生检索的是作者,将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③文献表示类型号:期刊J,图书M,学位论文D,报纸N,标准S,专利P等,部分学生在写参考文献的格式时,出现错误使用文献标识类型号,特别是引用大学学报的时候,比如引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时应按照期刊标识文献类型号[J],很多同学认为大学学报是报纸,将其文献标识类型号标识为[N]。④专利申请人在申请专利那天起就拥有了专利所有权,不是审批后才拥有专利权的。专利权不是一辈子的,对于已经过了保护期的专利技术, 可无偿使用。⑤每个检索项之间的关系是逻辑与的关系,并含是逻辑与关系,提高查准率;或含是逻辑或的关系,提高查全率。部分同学检索数据库时只使用过系统初始状态“并含”,忽略了“不含”、“或含”,造成了结果的漏检或错检。
3.4 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错误
撰写论文是文献检索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结束课程前按照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一篇综述,综述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参考老师给出的题目及相应的提纲进行撰写。学生的综述主要出现以下问题:①题目过大,选题的范围过于宽泛,文题不符。题目应做到醒目、鲜明,用最恰当、简明的词语,便于吸引读者、便于检索,切不可小题大做或文不对题。②摘要中插入参考文献。摘要是对全文的简单介绍,科研型论文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综述型论文没有严格的要求。摘要一般不举例证,不用图表、图解、简表、化学结构式,不讲过程,不插入参考文献。③关键词重叠。有个别学生在写药膳类的论文时,列出“认识药膳”、“药膳的烹调”、“食疗与药膳”三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中都有药膳一词,显得有些重复了。关键词要求有代表性和专指性,能反应特征内容,通用性较强的单词或词组,关键词之间一般用分号分开。④前言内容与题目或主题没有联系。个别学生题目写“不同体质人群的药膳应用”,在前沿中没有涉及“体质”和“药膳”的内容。前言的内容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简况及最新展;指出空白点和争论的焦点,拟用什么方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⑤正文层次不明显,整篇文章没有提纲,每部分之间没有明显分开说明。写论文首先进行提纲的拟定,根据提纲的逻辑顺序,逐个问题、逐个层次地加以论述,
准确原始文献中最重要的信息;说明问题;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表明观点,得出结论。⑥文中用到表格不是用三线格的格式,是简单的Word插入表格或者插入Excell表格。文章的字体不统一,单位符号不统一,同一个单位,有的地方用“克”,有的地方用“g”。⑦小结内容杂乱。小结是对全文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与前言部分呼应,指出本综述所涉及的专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评价。⑧文章中的论点待考证,将不成熟的观点和成熟的观点混乱使用。文章表达口语化或者繁琐化。⑨参考文献的格式不正确,可以参考知网最新的导出参考文献的功能,做出适当的修改即可。⑩学生不能对查到的文献进行很好的归纳分析,直接复制粘贴现象普遍,导致大面积的抄袭现象。将文字转化成表格、图形,可有效的避免检查出重复剽窃。
4 结 语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剂、化学制药、药学、药英、药分专业文献检索课都是16个学时,其中实践课时最多的药剂、化学制药专业才6课时,这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操作的需求,为此笔者通过查阅机房使用情况表,查找出空余机房,用于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练习。在加强练习的同时,要考虑到专业不同,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知识的检索,药剂、化学制药、药学、药英、药分专业每个专业有其独特的知识点和侧重点,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实训案例练习。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常识、检索技能、道德法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视不够、对搜索引擎(谷歌、百度等)过度依赖、对部分知识点认识混乱、论文错误。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本文能为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课程学习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要: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随着信息载体和检索技术的变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本文对文献检索的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易错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胡家荣.文献检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信息素养;Web2.0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新的互联网应用统称。Web1.0主要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不再仅仅是网络的读者,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内容的作者。随之而产生的博客、微博、SNS、社会书签等都为用户提供了交互式服务,交互式服务的产生改变了信息检索与资源组织模式。这就要求信息检索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来迎合网络的高速发展,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保障、信息道德是准则。高校图书馆所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开展信息检索课程研究型教学是值得尝试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具有推动作用。
1 传统信息检索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所开设的信息检索课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检索原理和技巧,教师大班授课传授理论,学生被动接受。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开设信息检索课的意义,同时信息检索课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信息检索的需求。Web.2.0环境下,随着信息源迅速增加,凸显出检索技巧与检索策略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信息源、检索策略、检索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1 信息源仍然停留在显性层面上
信息检索是以信息源为基础的,寻找信息源是信息检索的首要任务。当前的信息检索主要是针对文献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源,而那些潜在的、隐蔽的信息源不容易被发现。信息检索课程不能简单的传授学生如何获取显性信息,更重要的是挖掘并获取隐性信息。
1.2 信息检索技巧落后
大多信息检索课程的技术内容落后,还停留在关键词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之上。传统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限制检索、模糊检索等形式[2],但是信息检索技巧不能仅仅拘泥于此。信息检索技术应该寻求多语种、智能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等多方面发展。
1.3 信息检索策略不实用
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信息检索策略就是根据检索内容选择检索系统、途径及检索词。 常用的检索策略有引文珠形增长策略、逐次分馏策略和积木型策略。这些策略学生很难在实际检索过程中灵活运用,这就说明我们的信息检索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Web2.0环境下,信息检索主要趋向网络化,网络信息的检索主要依靠搜索引擎。
2 Web2.0环境下信息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介绍
Web2.0主要强调的是参与、互动、合作与共享。经过调研发现,把Web2.0的交互式理念运用到信息检索课程中的尝试还是比较少的,多数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方式来完成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将Web2.0引入信息检索课程,开发基于Web2.0的信息素养互动平台。利用这一教学平台,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创新精神。
信息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案例分成不同的协作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的教学过程。
通过把具体的案例运用到实际的信息检索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检索技巧与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Web2.0强调的是开放获取。Web2.0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模式是改变了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课程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通过协作、共享、交流获取信息。
3 信息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3.1 信息素养教育的引入与选题
从对比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阐明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教师依据学生所学专业,为学生初步选定一些备选题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确定选题。
3.2 分组协作,分配研究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及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组长,教师协助组长进行组内管理及研究任务的分配。教师通过建立组群或BBS,发布信息,发起话题大家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与教师或者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沟通、讨论。教师可以分阶段或依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导,提出新的任务等。
3.3 依据专业课教学内容开展课题研究
在学生们了解了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以后,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帮助各小组同学对选题的范围、性质进行评估,确定合适的选题。并依据选题选取合适的信息检索系统,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首先应该通过查阅大量的专业书籍、专著、教材、年鉴等,了解选题的背景。利用学术型搜索引擎、专题数据库、专业特色数据库等检索所需要的专业资料。指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检索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了解该选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目前可检索到的信息众多,要指导学生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分析、综合。利用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性地撰写课题报告。
3.4 利用学习平台发布研究结果,供大家交流
小组内各位成员通过分工协作,通过查阅、检索、筛选、归类、总结所有信息资源,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利用学习平台将调研过程、检索流程、学习体会、所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一并上传,在学习平台内共享,大家互相交流,同时互相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点评,提出建议和意见。
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学习技巧的课程,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检索到信息,并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运用的课程。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协作探讨,最终完成虚拟课题的研究。通过此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信息检索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 结论
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利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如何利用Web2.0技术进行开发创新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们懂得了协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方法课,需要教师自身首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5]。在信息检索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起到点拨、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单一的是知识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建构的协助者。因此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路青,崔新春,胡艳波.基于教学内容的新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程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p:27-32
[2]毕经文,宗守咏,刘恒水等.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几个理论。[2001-10-16].http://www.eol.cn/20011016/3005221.shtml
[3]徐益.基于项目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p:89-92
[4]朱永武.浅析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现代情报,2007(8)p:206-208
作者简介:郝君(1973-),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副馆长。
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第5篇
文 献 综 述
题
目: 姓
名: 学
院: 班
级: 学
号: 得
分: 指导教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丁玉平 经济与管理学院 84080201 2008040802003
2011 年 3 月 27 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在生产、生源的组织、管理、运用日益重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发展。我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5 个专业在 1998 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时统一名称得来的,故在同一专业名称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异。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本专业的的学术性质入手,对本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综述,给出了lO年来本领域研究的框架,重点对各种课程体系进行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最后给出了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综述
Research Review on the Curricuium for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fields of human being’s life and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IM&I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has developed very quickly.Meanwhile,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IM&IS has been growing very fast, so a lot of excellent students majoring in IM&IS gradu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knowledge.In 1998, with the merge of the university majors’ category, IM&IS discipline came into being from the following major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cono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Forest, which makes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IM&IS in respective university distinct.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urriculum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academic nature of start of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needs, train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curriculum and other aspects of review, given10 years in the field research framework, focusing on a variety of courses system for program analysis,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d methods, given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research methods.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IM&IS);Curriculum ;Summary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前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刭目前为止,我国共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信管专业,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使得该专业涉及的领域较为宽泛。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信管专业旨在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信息市场的培育、信息运作平台的搭建等,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鉴于当前社会需求的这个特点,信管专业应该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毕业生。因此信管专业或学科的内涵如何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如何确定、如何构建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4] 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这一专业不是可以由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或管理专业所能代替的,也不是若干专业知识的简单累加(即所谓“拼盘式”的专业),但由于各院校该专业的前身不同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对专业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筒单堆砌。现在无论是国骣上或是国内,已取得一致共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我国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获管理学学士学位)。[5] IS 又是应用性学科 ,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服务技能 ,需开设一定数量的操作性课程 ,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科的理论体系及逻辑结构 ,既要保证培养对象对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又要拓宽学术视野及适应领域。信息产业是个发展迅速的新兴领域 , IS 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需求不同国家、地区 ,不同历史阶段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 ,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而社会因素、学科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使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的形式、内容和特征 ,因而相应的课程体系就又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 ,并由此进行课程更新.[1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正文:
一.信息系统的起源
在信息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信息系统还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独立出来,它更多学科的一个附属。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阶跃式发展和计算机系统在生产、生活、商务活用,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逐渐独立出来,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信息系统是基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以及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信息系统学科是一个跨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将工程化的方法和人的主观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的一个学科。[2]
管理信息系统(MlS)专业起源于20整纪60年末的美国,20世纪7O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l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l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了{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院校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没有统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IS发展状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ISF)is a high-rankingresearch journal, and a premier journal focusing on thefrontiers of IS.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SF has emerged as a quality outlet for publishing IS research in all three regions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AIS).For example, The Australian Council of Professors and Heads of Information Systems(ACPHIS)have listed ISF with other high-quality journals in the ‘A’ Class category(also see Clarke 2008).Similarly, the UK’s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School’s Journal Ranking has included ISF within the list of high-quality IS outlets.Such recogni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as attained through ISF’s unique editorial focu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its advisory and executive board.As described on the homepage of the journal,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ISF)aims to provide a common forum of dissemination of the frontline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of substantial academic value and pioneering academic re-search of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act(ISF homepage.[16]
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其来源主要有 个,一是各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合并和派生,二是许多院校图书馆、情报学和档案学等专业的发展·尽管各学校专业的背景不同,但是目前主要存在 种模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1.工商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在武书连的 年中国大学评价中,清华大学高居榜首·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工商企业管理型人才,是以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基础理论、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这种模式结合了 和经济管理,目前随着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电子商务等的流行显示出了新的魅力,是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模式·该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
2.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为代表,专业设在信息管理学院,其前身是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专业·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特色是: 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与特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的获取、加工、检索、控制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专业的核心为信息管理。
3.技术导向模式
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在信息技术学院,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其主要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满足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的迫切需要。除了这 种主要模式之外,某些工科(包括农、医类)院校由于院校的特点和学科的性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还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3] 《专业目录》指定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 : 管理学理论、IT(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参考众多的研究成果 ,本着“模糊专业、拓宽基础、突出能力”的原则规划知识结构 ,可以将 IS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归纳如下 :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数学知识;语言与沟通知识;经济管理理论 ,信息理论与技术、系统科学理论.[ 14]。国际教科文组织将信息领域研究指定为人类交流、用户研究、信息源、信息数据存储和检索、组织管理、专题研究和研究方法 7 个方面 ,并建议重点是信息源、信息数据库存储、检索和组织。美国 ACM 给 IS专业教学模式规定了一个知识体 ,即信息技术、组织与管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理系统开发理论三部分内容。中国人民大学的左美云教授采用德尔菲方法进行研究 ,提出 CIO 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十个知识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 ,中级模块包括流程管理、项目管理、经营管理和公共管理 ,高级模块包括信息变革、信息战略和信息文化[15]。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新兴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 国内很多大学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尚不完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该专业有的放在管理学院,有的放在计算机系, 有的偏管理, 有的偏计算机。这种情形与各校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原因有关, 大多是发扬各校的优势和长处。但无论侧重点如何, 该专业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办学特色。若偏重计算机, 可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上;若偏重管理,可把重点放在信息组织管理和系统运行管理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 可以面向技术,也可以面向业务, 为适应时代需求, 必须拓宽专业口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要求学生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包括技术方面的, 也包括企、事业组织的业务环境即管理方面的。[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 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学校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学科性质和发展、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抓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加强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8]
四、课程体系的探讨(一)核心课程的探讨
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司管理科学与T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例如.CISC2005课题组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朋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l门主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信管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通过前面我们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和专业定位的研究.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建议和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包含如下15门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监理。各学校可根据上述所列课程.结合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安排和要求.确定本学校的核心课程。为了强化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对一些课程进行细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对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可进行整合。(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既要体现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应用趋势和职业发展趋势。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扩展出该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5大模块.即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与管理模块(含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模块、学科交叉综合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11]
五.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就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管理信息系统是从管理、信息、系统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首先是一个系统,其次是一个信息系统,再次是一个用于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一方面这说明了一切用于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均可认为是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说明这种信息系统不同于卫星通信系统,而强调其用在管理上。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介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通俗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认为是: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业务+数据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 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地说,管理信息系统是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代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是能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狭义地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数据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具有计划、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等功能.[10] 六.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增加,信息安全问题就凸现出来,如不采取有效的对策将对信息安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并严重威胁国计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13] 七.信息领域人力资源的需求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表明 ,信息已经成为重要资源 ,任何组织都要使用现代化信手段从事管理和经营。信息专业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需求热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是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已经普及 ,大量单一信息系统已经运用 ,但系统集成太少 ,缺乏在客户关系、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管理及决策层上的应用。同时 ,引进的 ERP 软件 ,由于对其管理思想的消化不足以及与生产力水平不相对应等原因 ,成功的案例极少。企业决策层对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潜能理解不够 ,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软件开发商中缺乏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人员 ,还不能够将业务流程、管理层及决策层的单项应用进行有机融合.[13]
结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专业建设的深入研究及实证分析,进而挖掘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还有很多作可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什么都懂一点,但管理知识赶不上学管的,财会知识比学会计的差,计算机水平不如计算机专业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难找到自己的就业定位,用人单位很难接受这样的学生。即使接受,用人单位还需继续沿着某个方向进行培养,然后再使用,或是当作普通人力资源,从事非技术性的工作。,目前促进专业发展亟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有:大力引进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从社会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成功人士加盟教师队伍或兼职上课或开讲座;鼓励青年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或以进修、访学形式到国内名校进行信息管理专业的短期学习和培训;实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由资历较老的老师负责对青年教师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深入开展教研室活动,通过教、研、学等各项活动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学习、科研热情,促使在校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永刚 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情报杂志 2007,26(8)[2] 张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科技信息。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0,(20)[3]王学颖,黄淑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
[4] 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情报杂志 2008, 27(11)[5] 杨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与发展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20(3)[6] 温雅丽, 原燕萍.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Journal of Shanxi Unersi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编辑部邮箱 2001年 03期
[7] 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中国管理信息化 ,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7期 [8] 王立霞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科技信息 2010第20期 [9] 李楠楠;吕虹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 科技信息 2010第20期 [10] 朱顺泉,姜灵敏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4 [11] 蔡勉, 卫宏儒 信息系统安全理论与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9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12] 郎诵真 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图书情报工作 ,1999;(2)[13] 汤志伟 ,高天鹏 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构想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14] 潘江波 ,蒋亚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河海大学常州 分校学报 ,2001;(12)[15] 左美云,许珂,陈禹 首席信息官(CIO)知识体系研究 中国人民大 学学报 ,2004;(3)[16] Yogesh K.Dwivedi, Banita Lal, Navonil Mustafee and Michael D.Williams
Profiling a decad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Systems 009, Volume 11, Number 1, Pages 87-102
[17] Chuck J.Donnelly• Mike McFarland Abigail Ames• Beth Sundberg• Dave
AX Colony Management System(JCMS): an extensible colony and phenotype data management system
Mammalian Genome, 2010, Volume 21, Numbers 3-4, Pages 205-215 [18] Haider Abbas, Christer Magnusson, Louise Yngstrom, Ahmed Hemani
Addressing dynamic issu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 Volume: 19 Issue: 1 2011
[19] Muhammad Asif, John Krogstie
Mobile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Volume: 28 Issue: 1 2011
[20] Adam S.Maiga, Fred A.Jacobs
Selection bias and endogeneity issu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erformance 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ume: 19, 201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文献来源:
1、中国学术期刊来源文献
(1)题
名: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作
者:温雅丽, 原燕萍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系
文献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Journal of Shanxi Unersi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编辑部邮箱 2001年 03期
引用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新兴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 国内很多大学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尚不完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该专业有的放在管理学院,有的放在计算机系, 有的偏管理, 有的偏计算机。这种情形与各校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原因有关, 大多是发扬各校的优势和长处。但无论侧重点如何, 该专业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办学特色。若偏重计算机, 可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上;若偏重管理,可把重点放在信息组织管理和系统运行管理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 可以面向技术,也可以面向业务, 为适应时代需求, 必须拓宽专业口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要求学生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包括技术方面的, 也包括企、事业组织的业务环境即管理方面的。
(2)题
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 课程教学探讨
作
者:吕永林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系
文献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 ,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7期
引用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 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2、方正数字图书馆文献来源
(1)题 名: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 作 者: 朱顺泉,姜灵敏 作者单位: 编著
文献来源: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2004-4 引用内容: 信息系统就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管理信息系统是从管理、信息、系统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首先是一个系统,其次是一个信息系统,再次是一个用于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一方面这说明了一切用于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均可认为是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说明这种信息系统不同于卫星通信系统,而强调其用在管理上。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介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通俗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认为是: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业务+数据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 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地说,管理信息系统是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是能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狭义地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数据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具有计划、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等功能。
(2)题
名:信息系统安全理论与技术 作
者: 蔡勉, 卫宏儒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文献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9 引用内容: 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增加,信息安全问题就凸现出来,如不采取有效的对策将对信息安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并严重威胁国计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3、万方数字化期刊来源文献
(1)题
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作
者:何永刚 黄丽华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文献来源:情报杂志 2007,26 引用内容:管理信息系统(MlS)专业起源于20整纪60年末的美国,20世纪7O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l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l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了{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院校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没有统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IS发展状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题
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作
者:王立霞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
文献来源:科技信息 2010(20)引用内容:在信息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信息系统还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独立出来,它更多学科的一个附属。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阶跃式发展和计算机系统在生产、生活、商务活用,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逐渐独立出来,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信息系统是基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以及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信息系统学科是一个跨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将工程化的方法和人的主观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的一个学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3)题
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作
者:王学颖,黄淑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文献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
引用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其来源主要有 个,一是各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合并和派生,二是许多院校图书馆、情报学和档案学等专业的发展·尽管各学校专业的背景不同,但是目前主要存在 种模式:
1.工商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在武书连的 年中国大学评价中,清华大学高居榜首·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工商企业管理型人才,是以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基础理论、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这种模式结合了 和经济管理,目前随着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电子商务等的流行显示出了新的魅力,是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模式·该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
2.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为代表,专业设在信息管理学院,其前身是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专业·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特色是: 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与特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的获取、加工、检索、控制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专业的核心为信息管理。
3.技术导向模式
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在信息技术学院,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其主要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掌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满足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的迫切需要。除了这 种主要模式之外,某些工科(包括农、医类)院校由于院校的特点和学科的性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还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4)
题
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作
者: 张劲松.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文献来源: 情报杂志 2008, 27(11)
引用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刭目前为止,我国共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信管专业,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使得该专业涉及的领域较为宽泛。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信管专业旨在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信息市场的培育、信息运作平台的搭建等,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鉴于当前社会需求的这个特点,信管专业应该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毕业生。因此信管专业或学科的内涵如何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如何确定、如何构建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5)题
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与发展 作
者:杨丽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文献来源: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20(3)
引用内容: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应用。这一专业不是可以由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或管理专业所能代替的,也不是若干专业知识的简单累加(即所谓“拼盘式”的专业),但由于各院校该专业的前身不同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对专业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筒单堆砌。现在无论是国骣上或是国内,已取得一致共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我国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获管理学学士学位)。
4、读秀知识库文献来源
(1)题
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作 者: 王立霞
作者单位: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来源:科技信息 2010第20期
引用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学校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学科性质和发展、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抓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加强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2)题
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 作 者: 李楠楠;吕虹云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文献来源:科技信息 2010第33期
引用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5、超星数字图书馆来源文献(1)题
名:信息管理概论 作
者:周黎明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文献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01月第1版1
引用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新兴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 国内很多大学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尚不完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该专业有的放在管理学院,有的放在计算机系, 有的偏管理, 有的偏计算机。这种情形与各校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原因有关, 大多是发扬各校的优势和长处。但无论侧重点如何, 该专业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办学特色。(2)题
名: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
者:郎诵真 作者单位: 北京出版社 文献来源:图书情报工作 ,1999;(2)
引用内容:IS 又是应用性学科 ,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服务技能 ,需开设一定数量的操作性课程 ,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科的理论体系及逻辑结构 ,既要保证培养对象对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又要拓宽学术视野及适应领域。信息产业是个发展迅速的新兴领域 , IS 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需求不同国家、地区 ,不同历史阶段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 ,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而社会因素、学科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使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的形式、内容和特征 ,因而相应的课程体系就又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 ,并由此进行课程更新。
(3)题
名: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构想
作
者:汤志伟 ,高天鹏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编辑部
文献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引用内容: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表明 ,信息已经成为重要资源 ,任何组织都要使用现代化信手段从事管理和经营。信息专业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需求热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是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已经普及 ,大量单一信息系统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经运用 ,但系统集成太少 ,缺乏在客户关系、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管理及决策层上的应用。同时 ,引进的 ERP 软件 ,由于对其管理思想的消化不足以及与生产力水平不相对应等原因 ,成功的案例极少。企业决策层对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潜能理解不够 ,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软件开发商中缺乏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人员 ,还不能够将业务流程、管理层及决策层的单项应用进行有机融合。
6、Spingerlink来源文献
(1)题 名:Profiling a decad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作 者:Yogesh K.Dwivedi, Banita Lal, Navonil Mustafee and Michael D.Williams
作者单位:Information Systems department 文献来源:Information Systems 009, Volume 11, Number 1, Pages 87-102 引用内容: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ISF)is a high-rankingresearch journal, and a premier journal focusing on thefrontiers of IS.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SF has emerged as a quality outlet for publishing IS research in all three regions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AIS).For example, The Australian Council of Professors and Heads of Information Systems(ACPHIS)have listed ISF with other high-quality journals in the ‘A’ Class category(also see Clarke 2008).Similarly, the UK’s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School’s Journal Ranking has included ISF within the list of high-quality IS outlets.Such recogni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as attained through ISF’s unique editorial focu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its advisory and executive board.As described on the homepage of the journal,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ISF)aims to provide a common forum of dissemination of the frontline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of substantial academic value and pioneering academic re-search of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act(ISF homepage.(2)题 名: JAX Colony Management System(JCMS): an extensible colonyand phenotype data management system 作 者: Chuck J.Donnelly• Mike McFarland Abigail Ames• Beth Sundberg• Dave 作者单位: scientists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文献来源:Mammalian Genome, 2010, Volume 21, Numbers 3-4, Pages 205-215 引用内容:The application providesoperational support for colony management and experi-mental workflows, sample and data tracking through trans-action-based data entry forms, and date-driven work reports.Flexible query formsallow researchers to retrieve databaserecords based on user-defined criteria.Recent advances in handheld computers with integrated barcode read-ers, middleware technologies, web browsers, and wireless networks add to the utility of JCMS by allowing real-timeaccess to the database from any networked computer.7、EBSCO来源文献
(1)题
名: Addressing dynamic issu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作
者: Haider Abbas, Christer Magnusson, Louise Yngstrom, Ahmed Hemani
作者单位:Conceptual paper 文献来源: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 Volume: 19 Issue: 1 2011
引用内容:This research is relevant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particularly issues on changing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ion in uncertain circumstances created by progress in technology
8、Emerald来源文献
(1)题
名: Mobile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作
者: Muhammad Asif, John Krogstie 作者单位: General review writer 文献来源: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Volume: 28 Issue: 1 2011 引用内容:A mobile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MSIS)based on mobile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
computing and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 concepts can provide more user-centric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students
9、特种资源来源文献
(1)题
名: Selection bias and endogeneity issu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erformance 作
者: Adam S.Maiga, Fred A.Jacobs 作者单位: firm manager 文献来源: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ume: 19, 2011
引用内容:This study extends prio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and firm performance by using bot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econometric models to assess the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Additionally, sample selection bias and endogeneity a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 if any, on the results.检索策略:
1、检索表达式1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2、检索表达式2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3、检索表达式3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第6篇
校区:旗山(√)屏山()
主讲教师:黄瑞敏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年级专业: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4班授课时间:第一学期 2-9周联系电话:22861092 课堂授课学时:24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选修课()授课地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第1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2012.9.13周次:2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1.课程内容的总体安排、课程教学平台介绍
2.信息检索的一般规律与注意事项
※ 课堂讨论和实践的内容
1.什么是信息素质?
2.通过实例,你会完整的表达检索需求吗?完整的检索表达式包含哪些要素? ※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零次文献的划分和特点。
2、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的区别。
3、检索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4、完成知源部分指定的作业。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一章 概述
第2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9.20周次:3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课堂讲授内容
知源专题
(1)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
(2)网络学术信息资源。
(3)古籍信息资源。
※ 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内容
1、请列举本学科主要的数据库、核心期刊。
2、网络提供的学术性信息资源有哪些?
3、通过《咽喉秘集》收藏地点、主要版本,从中初步了解古籍源流、存佚、馆藏的检索方法。
※ 思考题
1、古代中医药文献分布。
2、古代中医药文献检索。
3、图书馆主页学术类数据库收录资源各自的侧重点。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二章知源、第三章知取第一节
第3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9.27周次:4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知取专题1——综合检索
(1)以CNKI为例,介绍中文全文数据库。
(2)以读秀和FULINK为主,贯穿讲解知识、图书、论文的检索和馆藏、馆际互借、全文获取。区别所见即所得与远程全文获取的途径。(3)以SD数据库为例,介绍外文全文数据库 ※ 课堂讨论内容
三大中文全文综合检索数据库的优劣,如何取长补短。※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1、完成规定的中外文综合检索课外作业。※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三章知取第一节综合检索
第4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0.11周次:6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课堂讲授内容 综合检索(2)
1.三个中文全文数据库的比较,基本功能、扩展功能分析和总结。2.如何利用数据库开展科学选题。※ 课堂讨论内容
1、结合中外文检索作业反馈及点评。
2、讨论检索的思路与方法。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你所知道的中外文医学数据库有哪些?
2、预习生物医药类课外作业。※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三章知取第二节生物医药文献检索
第5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0.18周次:7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知取专题2——生物医药文献检索
1、PubMed为例,介绍生物医药文献检索系统。
2、简单介绍FMJS的资源特点和功能。
3、了解CMCC、万方医学网资源特点及使用方法。※ 课堂讨论内容
1、PubMed的各种功能特点和检索途径。※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完成指定的检索作业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三章知取第二节
第6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0.25周次:8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知取专题
31.PubMed、FMJS、Science Direct各自数据库的优势和特点。※ 课堂讨论内容
1、生物医药文献检索作业的反馈与点评。
2、通过实例了解外文检索和各自的全文获取途径。※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预习中医药专题检索课外作业。※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信息获取与利用》第三章知取
第7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1.1周次:9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1、中医药文献检索,重点介绍中医药在线。2.专利文献、循证医学文献、引文检索 ※ 课堂讨论内容
1.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2.完成指定的检索作业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四章知用
第8讲主讲人:黄瑞敏 ※ 课堂讲授内容 知用专题
1.文献管理系统使用(NoteExpress)。2.简单介绍查新和综述写作。※ 课堂讨论内容
1.如何使用NE,规范和编辑参考文献? 2。何谓学术不端行为?
※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查新与检索有什么不同? 2.利用NE创建一个专题数据库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四章 知用
主讲教师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