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的问句》(精选3篇)
《无题的问句》 第1篇
大同方言疑问句的类型, 以语义和表达形式为依据, 可分为三类 :1特指问, 2选择问, 3然否问, 下面分别加以描写。
一、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指用疑问代词来表明疑问点, 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的问句。大同方言的特指问句主要用疑问代词和句调来传达疑问。其中, 疑问代词主要有以下六类 :
以上的疑问代词中除“谁、哪、哪里、多少”与普通话相同外, 其余的都体现出较强的方言特色。
大同方言中指人的疑问代词“谁”用法和普通话一致, “谁们”形式上是“谁”的复数形式, 但在方言中既可用来指单数, 也可用来指复数, 例如 :
(1) 今个请的有 (些) 谁们呢?今天请的都有些谁呢? (复数)
(2) 这是谁们的孩子?这是谁家的孩子? (单数)
(3) 谁们家的羊不往回圈, 到处瞎跑?谁家的羊不往圈里圈, 到处瞎跑? (单数)
上例中的“谁们”也可用“谁”替代, 在“谁”和“谁们”两可的句子中, 用“谁们”语气上带有强调的意味。
询问事物时, 大同方言常用的疑问代词“啥”, 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啥”在大同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 , 语法功能多样, 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例如 :
(4) 啥也 [ia0] 不懂?
(5) 吃的啥?
(6) 你干啥去呀?
(7) 你这有啥亲戚?
大同方言 中询问处 所时常用 的疑问代词“哪滩 儿”“哪忽栏 ( 儿 ) ”“哪圪朵 儿同普通话中“哪”“哪里”的语义、语法功能基本相同, 可做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例如 :
(8) 哪滩儿有修鞋的? 哪里有修鞋的?
(9) 咱们家新房在哪滩儿?咱们家新房在哪?
(10) 灶火哪忽栏烂勒?灶火哪里烂了?
(11) 到哪圪朵儿的车好等?到哪的车好等呢?
其中, “那滩儿”应是“哪头儿”的音变形式。“哪忽栏”里的“忽栏”是“环”的分音词。“忽栏”在大同中方言中有三种语义 :一是指圆圈形状的物体或物件, 如“这个汗忽栏可不好洗呢。 (这个围兜非常难洗。) 二是相当于量词“块”或“片”。如“这孩子脸上让人打得青一忽栏紫一忽栏的。” (这个孩子脸上让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三是和指示代词“这”“那”或疑问代词“哪”组合, 相当于“这儿”、“那儿”和“哪儿”。如“这忽栏干净, 坐下吧。” (这儿干净, 坐下吧。) [1]显然, “哪忽栏”中的“忽栏”用的是它的第三种语义。“哪圪朵儿”中的“圪朵”是晋语中的“圪头词”。其中的“圪”, 方言学界大多认为它是个“表音的词头”, 没有实际意义, 没有标明词性的作用。[2]这三个词在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哪里”和“哪”, 是具有浓重地域特色的方言词。
询问时间时大同方言多用“多会儿”, 有时也说“几时”、“啥时候”、“哪会儿”,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时候”。例如 :
(12) 你多会儿走呢? 你什么时候走呢?
(13) 三虎几时娶的媳妇?三虎什么时候娶的媳妇?
(14) 小红啥时候回她妈那儿去勒?小红什么时候回她妈家去了?
(15) 这是哪会儿的事呀?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咋、咋底、咋底个”是大同方言特指问句中用来询问原因、方式、性状的一组代词, 这组词是近代汉语代词在大同方言中的遗留。“咋”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 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6) 咋回事?怎么回事?
(17) 今儿咋这么冷呢?今天怎么这么冷呢?
(18) 这句话拿大同话咋说呢?这句话用大同话怎么说?
“咋底”、“咋底个”在大同方言特指问中使用频率高, 用法上稍有分工, “咋底”常用来询问原因, 和普通话“怎么”对应, “咋底个”用来询问事物的性状, 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样”。例如 :
(19) 这是咋底回事?这是怎么回事? 询问原因, 在句中作定语。
(20) 在那住的 咋底个? 在那住的 怎么样?询问状况, 在句中作宾语。
(21) 事办得咋底个?事办得怎么样?询问状况, 在句中作补语。
(22) 这件衣裳咋底个?这件衣裳怎么样?询问性状, 在句中作谓语。
有时, “咋底个”也可单独成句。如 :
(23) 咋底个?这就走呀?表惊讶, 在句首, 是独立成分。
(24) 咋底个?这事行不行?表责问, 在句首, 是独立成分。
大同方言特指问句中出现的语气词有“呢勒、呀三个。朱德熙 (1982) 把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分为三个 :呢1表示时态, 呢2表示疑问, 呢3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或态度。[3]大同方言特指问句中的“呢”, 除了表疑问外, 还含有惊奇、深究的意味, 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或态度, 和普通话呢3功能相当。如例 (17) 对天气如此冷表示惊讶, 例 (12) 、例 (18) 则含有对问题深究的意味。而语气词“勒、呀的出现, 往往和句中所说事情的时态有关, 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状况询问时, 用“如例 (10) 、例 (14) , 对未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询问时, 用“呀如例 (6) 。值得一提的是, 在大同方言中语气词“呀”更像一个表示将来时的专用标记, 关于它的用法在后面部分会详细说明。
二、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指问话人提出并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 让听话人从中作出选择的问句。大同方言选择问句的格式有 :“VP1/NP1--M-VP2/NP2--M” (M为语气词 ) 和“是VP1/NP1还是VP2/NP2”两种。其中, “VP1/NP1--M-VP2/NP2--M”为常用句式, 在两个选项之间可插入的语气词有“呢、呀、啦”三个。例如 :
(25) 这给孩子看病呢, 给你看病呢?这是给孩子看病还是给你看病?
(26) 你看电影呀看电视呀?你看电影还是看电视呀?
(27) 到后来你去啦他去啦?最后是你去了还是他去了?
以上各例前后两个选项之间有时也出现关联词“还是”, 如例 (26) , 也可说成“你看电影呀还是看电视呀?”, 但以不出现为常。我们认为“VP1/NP1--M--VP2/NP2--M”中没有“还是”的形式是方言中固有的选择问句句式, 加“还是”是受普通话的影响出现的一种混合句式。
普通话的选择问句中各选项之间有时也会出现语气词“呢”, 但这个“呢”的身份相对自由, 可以所有的选项后都不要“呢”, 也可以都要“呢”, 可以前项要“呢”, 后项不要, 也可以后项要“呢”, 而前项不要。与此不同, 大同方言中这类选择问句中语气词“呢、呀、啦”的出现往往是强制性的, 即前后项都必须出现。
“是VP1/NP1还是VP2/NP2”格式和普通话选择问句完全相同, 在大同方言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前一种格式, 主要使用人群是年轻人或读书人, 应是受普通话影响较晚兴起的一种句式, 其中关联词“还是”一般不能省去, “是”出不出现两可, 出现后语气显得和缓。例如 :
(28) 你们家 (是) 矿上的还是城里头的?你们家是在矿上还是在城里?
(29) (是) 坐车去还是走的去?坐车去呢还是走着去?
大同方言选择问句中出现的语气词有“呢、呀、啦”三个, 语气词的选择和所问事件的时体有关, 据此, 我们又可以把这类问句分成未然体选择问句和已然体选择问句两种。
1. 未然体选择问句
未然体的选择问句 , 其说话的目的着重于让对方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作出选择。常用的形式有“VP呢 + VP呢”和“VP呀+ VP呀”两种。例如 :
(30) a吃米呢吃面呢 ?
b吃米呀吃面呀 ?
(31) a你 (是) 当工人呢 (还是) 考大学呢 ?
b你当工人呀考大学呀?
用“呢”的问句是对某一时段正在进行的事情做出选择, 用“呀”的问句是对某一时段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选择, “呢”在这类问句中具有普通话中“呢1”和“呢2”的功能, 既表疑问又表时态。含“呀”的问句蕴含着“将要干什么”的意思 , “呀”是个兼表将来时的语气词。
“呀”表将来时, 在大同方言中可出现的句型句类如下 :
从句型看, “呀”可用于主谓句的各种下位句型和个别非主谓句, 例如 :
(32) 李莉又补习呀。 (动词谓语句)
(33) 墙干了就白呀。 (形容词谓语句)
(34) 我爹七十呀。 (名词谓语句)
(35) 书我还呀。 (不用你管啦。) (主谓谓语句)
(36) 下雨呀。 (非主谓句)
从句类看, “呀”能用于陈述句的肯定式和疑问句。在陈述句中, “呀”一般附着在句末, 如“明个进城去呀。”, 疑问句中则情况不一。
是非问、特指问“呀”都在句末。例如 :
(37) 你这是上山去呀?你是上山去吗?
(38) 你们明个多会走呀?你们明天什么时候走?
选择问句中, “呀”出现在每一项之后, 然否问句中“呀”位于句中。例如 :
(39) 种谷子呀, 种麦子呀?种谷子还是种麦子?
(40) 你这阵儿吃呀不?你现在吃不吃?
大同方言在表揣测的问句中, 语气词“呀”、“哇”往往连用。例如 :
(41) 你妈也 [ia0] 一块儿去呀哇?你妈也一起去吧?
(42) 天咋也晴呀哇?天大概要晴了吧?
刘勋宁 (1985) 对陕西清涧话中的语气词“呀”[ia0] 的来源做了探讨, 认为语气词“呀”是由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也”发展而来。[4]我们认为大同方言中的语气词“呀”也是如此。首先, 从语音上看, “也”上古属余母歌韵, 中古为麻韵三等字, “也”读 [ia] 应是古音的遗留。其次, 今大同方言口语中“也”多读 [ia0], 如上例 (41) 、 (42) , 此外, 和“也”同属中古麻韵三等字的“夜、卸”二字在大同方言“夜个 (昨天) ”和“卸货”等词中韵母也读 [ia], 大同方言中“呀” [ia] 的本字为“也”, 是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
而“也”字表将来时的用法最早可上溯至上古时期[5], 如 :
子贡闻之曰 :“泰山其颓, 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 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礼记檀弓上》)
宋元时期, “也”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可用在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句尾, 也可用于句中表停顿、用在句尾表推测语气。如 :
归来应过重阳也, 菊有残枝。 (《全宋诗》)
可早到咱家门首也。 (《元人杂剧选》)
明清朝时依然保留“也”表将来时的用法, 如 :
柴大官人在庄上也不?《水浒传》
独坐无寐, 我往视新妇来也不?《聊斋志异菱角》
大同方言中语气词“也” (文中写作“呀”) 用于未然体表将来的用法应是古汉语用法在方言中的遗留。
2. 已然体选择问句
已然体选择问句 , 其说话目的是让对方对已发生的事情做出选择 , 所用格式为“VP啦 +VP啦”。例如 :
(43) 年时个你们去太原啦去北京啦?去年你们去太原了还是去北京了?
(44) 夜个你们吃包子啦吃饺子啦 ? 昨天你们吃包子了还是吃饺子了?
这类问句用法与普通话用法相同, 句中往往含有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 如上例中的“年时个、夜个”。
三、然否问句
然否问指的是把一件事情的正反两方面都说出来, 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答复的句子。根据句中谓语动词的不同, 这类问句在大同方言中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 谓语动词为动作行为动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句式 :
1.VP-Neg (否定词)
这类问句有“VP不”和“VP没”两类。
“VP不”句式用于未然体, 时间可指现在或将来。例如 :
(45) 王老师今儿来不?王老师今天来不来?
(46) 新娘子习人不?新娘漂亮不漂亮?
(47) 你会做玉茭面窝窝不?你会不会做玉米面窝头?
(48) 黑夜, 你抠麻将去不?晚上, 你去不去打麻将?
这种句式中谓语形式可以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 如例 (45) 、例 (46) , 也可以是动宾、动补的组合形式, 如例 (47) 、例 (48) , 谓语为动补组合时, 后一个动词只能是“去即“去的弱读形式。
“VP没”这类句式用于已然体, 表示对过去或现在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加以询问。否定词“没”的前面可出现表完成体的助词“勒”, 但以不出现为常。例如 :
(49) 你夜个进城 (勒) 没?你昨天进没进城?
(50) 你妈做上饭 (勒) 没?你妈做没做上饭?
(51) 你将将儿看电视 (勒) 没?你刚才看没看电视?
邵敬敏、王鹏翔 (2003) 认为陕北方言的“VP-neg?”问句是用正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是非问的语义内容。句尾否定词的否定作用明显弱化, 在方言中去掉后不影响语义的表达, 已开始接近纯粹的疑问语气词。[6]大同方言中“VPneg”虽然在语义上和普通话中的带“吗”的是非问句有相通之处, 如例 (46) 也可以理解为“新娘子习人吗?”, 例 (50) 也可理解为“你妈做上饭了吗?”, 但其中的否定词 (不、没) 不能去掉, 去掉后句子无法成立或改变句义。 (* 新娘习人?在方言中不成句。你会做玉米面窝窝?虽然成句, 但表示的是问话人对你会做这件事的惊奇或质疑, 与问能力的你会不会做语义不同。) 因此, 我们认为大同方言中的句尾“不、没”语义并未虚化, 仍是否定词。黄国营 (1986) 认为“吗’字是从正反问句句末表示反’ ( 否定 ) 的那一部分虚化而来的”, 即是非问句是由正反问句发展而来, 语气词“吗”是由否定词虚化而来。[7]大同方言然否问句中的否定词没有虚化, 这可能是该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的主要原因。
2.VP+M (语气词) +Neg
这类句式可以看作是上面“VP-Neg”句式的扩展形式, 其中的“M”是语气词, 该句式在方言中的使用频率和“VP不”大致相当。根据语气词和句尾否定词的不同 , 可以分为“VP + 呢 + 不”、“VP+ 呀 + 不”和“VP+ 勒 + 没 (呢) ”三小类 :
A.VP+ 呢 + 不
(52) 你认的他呢不?你认不认识他?
(53) 小王这会儿胖呢不?小王现在胖不胖?
“VP+ 呢 + 不”中的“VP”可以是 动词、形容词或动宾短语。语气词“呢”的出现, 使整个句子在语气上比“VP不”句式舒缓, 并强化了疑问的力度。同时, “呢”的出现, 还突出了句末“不”的否定意味。
“VP+ 呢 + 不”式的答话通常很简短 , 肯定式用“VP+ 呢”, 否定式用“不 +VP”。例如 :
问 : 你去北京呢不?你去不去北京?
答 : 去呢。 ( 肯定 ) 不去。 ( 否定 )
问 : 你想家呢不 ? 你想不想家?
答 : 想呢。 ( 肯定 ) 不想。 ( 否定 )
B.VP+ 呀 + 不
大同方言中“呀”是一个表示将来时态的语气词, 所以这类然否问句往往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询问。例如 :
(54) 你今儿走呀不?你今天走不走?
(55) 下了班, 你上街呀不?下了班, 你上不上街?
(56) 过年你儿子回来呀不?过年你儿子回不回来?
“VP+ 呀 + 不”式的答句也很简短 , 肯定式用“VP+ 呀”, 否定式用“不 +VP”。
“VP+ 呢 + 不”式和“VP+ 呀 + 不”式对译成普通话后 , 字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 例如 :
你喝酒呢不 ? 你喝不喝酒 ? (普通话)
你喝酒呀不 ? 你喝不喝酒 ? (普通话)
但这两种问句在大同方言中语义蕴含有区别 , “你喝酒呢不 ?”可以问你现在喝不喝酒 , 但更多的是问你平时能不能、会不会喝酒, 是对人的一种惯常行为习惯的询问。而“你喝酒呀不 ?”是问你现在想不想马上喝酒。这说明方言中“呢”和“呀”两个语气词所蕴含的时间意念是不同的。“呢 + 不”问此时此刻及其之前的事 , “呀 + 不”问此时此刻之后的事。所有的“呀+ 不”句在语境的帮助下可以转换为“呢 + 不”句。如例 (56) “过年你儿子来呀不”可以转换成“过年你儿子来呢不 ?”句义没有改变 , 但“呢 + 不”句一般不能转换成“呀 + 不”句, 例如“平时你抽烟呢不 ?”不能说成“平时你抽烟呀不 ?”。
C.VP+ 勒 + 没 (呢)
该句式为“VPNeg”中“VP没”的扩展形式, 这类然否问句的特点是在VP后带表完成体的助词“勒”, 句末可加语气词“呢”。例如 :
(57) 吃饭勒没呢 ? (你) 吃没吃饭?
(58) 你买新衣裳勒没呢 ? 你买没买上新衣服?
和“VP没”句式一样, 这类问句只出现在对已然事件的询问中。语气词“呢”可使语气舒缓, 避免问话的突兀、生硬。
郭校珍 (2008) 认为山西方言反复问句中的中置成分是体标记而非语气词。[8]我们认为从大同方言疑问句的整个系统来看, 大同方言然否问句中出现的“呢、呀、勒” (中置成分) 等词, 在句尾时也带有时体的特征, 如果把前者称为“体标记”, 后者归为“语气词”, 会使系统发生混乱。从这些词的历史来源看, 把它们看作带有时体特征的语气词可能更好些。
3.VPNegVP
该句式在方言中使用频率不高, 可能是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式句式。例如 :
(59) 她买的衣裳好不好 (呢) ?
(60) 红红考没考上大学 (呢) ?
这类句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可在句尾加上语气词“呢”, 加上后句子的语义不变, 语气上显得更舒缓。
(二) 谓语动词为系动词“是”
大同方言里没有疑问语气词“吗”。普通话带“吗”的是非问句, 大同方言主要用语调 (升调) 来表示疑问。除语调外, 陈述句和疑问句同形。例如 :
(61) 这本书是你的? / 这本书是你的。
(62) 他是学校毕业的? / 他是学校毕业的。
此外, 普通话中是非问句大同方言中常用“是不”的固定格式来表示。例如 :
(63) 是不你们明个考试呀?你们明天考试, 是不是?
(64) 那儿是不可冷呢?那个地方很冷, 是不是?
(65) 王兵是不开过煤窑?王兵是不是开过煤窑?
这里“是不”应是“是不是”的省略形式, 在句中只出现在主语前或主语后两个位置。回答时, 可用“就是 / 不是”作答。因为它提问的是整个事件能否成立, 我们把它看成是然否问句的一种。
根据以上对大同方言中的三种类型疑问句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大同方言的疑问句在表达形式和手段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1. 表达疑问的语法手段主要有语调和句式两种形式。
大同方言里没有疑问语气词“吗”。普通话带“吗”的问句, 大同方言主要使用语调 (升调) 来表示疑问。
此外, 大同方言中有些疑问句是通过一些固定的句式来传疑的。在选择问句中有“VP1/NP1MVP2/NP2M” (M为语气词 ) 和“是VP1/NP1还是VP2/NP2”两种格式。在然否问句中则多用在陈述句中加“是不” (?i??p??32) 的固定格式来表示。
2. 疑问语气词具有表体的功能
大同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除了表示疑问的功能外, 往往还具有表示时体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语气词“呀”表将来时体, “勒”表完成体。其中, “呀”表将来体的特征最明显。例如 :
你爹七十呀? (你爹快七十了?)
你上山去呀? (你上山去?)
你将将看电视勒没? (你刚才看电视了吗?)
这和晋语区其他方言中语气词兼表时体的特点相一致, 应是晋语整体特征在大同方言中的具体体现。
3. 部分问句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句式
受语言接触的影响, 大同方言在词语和句法结构上受普通话的影响,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疑问句上, 除了直接从普通话中借来的疑问句式外, 还出现了部分方言和普通话混合的问句格式。如选择问句中“VP1/NP1M还是VP2/NP2M”句式, 就是方言“VP1/NP1MVP2/NP2M”句式和普通话“VP1/NP1还是VP2/NP2”句式相互影响而出现的混合句式。
参考文献
[1]孙玉卿《大同方言的词缀“忽”》, 《方言》2001年第4期
[2]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 中华书局, 2002
[3]朱德熙《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2
[4]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 《现代汉语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85
[5][7]黄国营《“吗”字用法初探》, 《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6]邵敬敏、王鹏翔《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一个类型学的过渡格式研究》, 《方言》2003年第1期
疑问句和设问句的区别 第2篇
1、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例如:你今天几点起床的?
2、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
另外还有一种句式容易与之混淆反问句: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 顺口溜:
我问你答是疑问; 不需回答是反问;
自问自答是设句。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3.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疑问句就是你提问,但不用回答别人都知道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无题的问句》 第3篇
一、诗无题
李商隐堪称无题诗的鼻祖,无题是李商隐诗歌的一大特色,他独创的这种诗歌体裁,传承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意象文学,一反中国诗歌“诗言志”的传统理论,表现得很另类。有一位现代评论家说过,“诗题是外部世界通向作品内部的窗口,通过它读者可以摄取制约作品内涵的语言信息。”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却有意关闭了这个窗口,使他的诗内涵模糊,显出朦胧性和多义性。正因为无题,才朦胧多义,摇曳多姿;正因为无题,才“微婉顿拙”,“寄托遥深”;正因为无题,才含蓄委婉、意蕴丰厚。诗题上“不著一字”,却能“尽得风流”。我认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朦胧诗潮流,多多少少受到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影响。
知人论世,知人论诗,李商隐身处晚唐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陷于党争漩涡不能自拔,内心极端痛苦纠结,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他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得多,但当时的社会又不允许他直抒胸臆,因此诗歌无题也就事出有因了。诗人之所以选择无题,或许面对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感情太丰富,无法提炼出一个合适精准的题目,或许是面对残酷现实有口难言、有苦难诉的无奈之举,只能用无题诗歌来宣泄自己的黯淡低沉、忧郁感伤。总之,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更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二、人有情
自古“知人论世”,诗歌鉴赏不妨“知人论诗”。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有些题目就叫“无题”,有些又是随手摘取诗中的两个字当做题目,有题也等于无题。这一类无题诗,因为没有题目,没有点出写的是什么内容,单看诗句,又往往难以把握作者的用意,再加上晚唐时期还没有“诗话”,同时代人写的笔记中,很少谈论到无题诗,更没有人为他的诗作注解了。时间一长,后世读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争论不下。
就拿本诗来说,许多诗歌评论家的看法就各不相同。大家熟知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曾经编撰《四库全书》,学问了不得,他说本诗是“感遇之作”,感叹人生遇合的艰难。清代学者何焯“博览群籍,长于考订”,他认为本诗“寓意于光阴难驻,我生行休也”,主题是嗟叹生命有限,老而无为。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首诗是作者向朝廷权贵、他的朋友令狐绹表达情意,恳求他不忘旧好,在仕途上有所提携。以上三种说法有个共同点,就是不承认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可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满脑子正统思想,对人的七情六欲遮遮掩掩,总认为诗人不宜在诗里公开谈情说爱,卿卿我我,他们总是把描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加以曲解,穿凿附会,设法拔高,以为这样才对得起作者。当然,他们这样解读也有一定的依据,李商隐的爱情生活无据可考,所爱对象没有真人可查。我认为,现代人还讲究隐私,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而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抽象事情。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从字面上看,描写的是爱情,往深处研究,也还是描写爱情,即使稍稍隐含点政治意图,我们现代的普通读者也不必去绞尽脑汁,深度挖掘。这首诗表现了追求爱情的艰难曲折,两地相思的痛苦煎熬。千古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作者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追求不已的殉情精神,在极度伤感中透出热烈与执着,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李商隐也许受民歌的启发,用春蚕吐丝的形象,来比拟刻骨铭心的柔情,坚贞不变的信念;拿蜡烛的自我煎熬,来比喻心情的焦灼和苦闷,既通俗,又贴切。读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通宵达旦,在痛苦中煎熬,眼看着火烛,一寸寸减少,一点点燃尽,乃至化为乌有,眼望残烛滴滴坠落,那多么像离人的眼泪!作者想到这回与恋人分手,以后的生活该是多么凄凉,不由自主泪眼婆娑。也可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也正像这滴泪残烛,泪尽,生命尽。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笔!后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