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订婚习俗范文(精选9篇)
温州订婚习俗 第1篇
订婚程序 1,请帖打印
2,订婚服装及化妆 3,订婚碗 4,男女六样
5,酒店布置和注意事项 6,订婚照
7,订婚当天流程
1、聘礼: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10.8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如果条件允许88万,108万,甚至更高都可)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话返还给男方38888-58888不等。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轿车的档次在所收礼金的基础上,略微增加购买合适的价位。
2、男方需要注意的事宜:
(1)金饰一套: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黄金(一般现在都4条)都在“吃点心”或者说“小订”的时候直接给女方。玉器:根据家庭以及女方是否喜欢等实际情况购买(建议最好购买,以信仰为标准)。(2)喜糖:包括糖金杏一对。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红包大小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红包内还要放两张汤圆券(一般家庭的汤圆为两张两元,经济条件好的可以10元一张都可)。
喜糖散糖:需要根据女方家的亲友数量而定(一般情况是男方给8大包散糖,女方回2包)
喜糖注意事项:
一,包装可以贵,但是就要有再利用的价值,要么就便宜,用完就扔 二,喜糖要好吃,争取做到每一样都能让人吃光,而不是鸡肋 三,看起来要够特别够档次
喜糖总共有6样东西(凑6样够吉利)
包括水果糖、巧克力、水果冻、巧克力饼干、花生和类似薯片的东西。(3)手表。过去为对表,现在鉴于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手表的功能,只买一只给女方也很多。价格视各自对款式的喜好和经济条件而定,通常为一万左右,如果选择好的,可以几十万都可以。甚至买全对表都可以。
(4)男方以现金代替鸡鸭鱼肉等六样。如果购买六样为:两条鲫鱼板儿,两刀三层肉,一头黄草鸡儿,一对小猪肚儿,五斤龙眼,十斤花蚶。现在流行的六样有中华香烟两条、白酒一对(五粮液或者五粮神)、桂圆和荔枝各一包(有长辈的一家一户都要一份,视地区不同,一般外婆和奶奶的是一定要有的,叔伯们有些地方没有,女方外婆和奶奶们都要给新郎红包,多少就视个人经济情况而定)、(2)男方要给女方大红包,至少10800;女方一般收5000、回5800。女方有弟弟或者妹妹的,男方要给小红包5080-10080不等(如果只有姐姐、哥哥的视当初姐姐哥哥给新娘子的红包为准(有的地方可以取消)。
3、女方需要注意的事项:(1)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
(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208件选择,视情况购买。还有就是注意,最好买微波炉适用的,这点日后很实用。
(3)六样分别是:“大吉”的瓯柑;“大利”的鸭梨;染红的花生,称“长生果”;红白香糕,称“福禄寿喜”糕;桂园、红枣、莲子,称“早生贵子”。六样分柑橘,糕点,枣子,桂圆,莲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只给男方。橘子未成熟时可石榴替代,石榴多子,同样寓意早生贵子。4.订婚日:
温州人现在订婚酒席分两种,一种是中午女方家摆设酒席宴请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则由男方回请女方。另一种就是双方父母加上至亲好友一起于某酒店设宴订婚。一般现在市区选择后者的比较多,下午男方驱车盛装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并给女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钱(皮箱钱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让姐姐出嫁拉着皮箱不肯走,你要给他钱他才肯放人,还有就是女方要是独生子女,就给女方的妈妈)。关于皮箱钱,也有是在结婚日给的。
皮箱钱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后给双方父母敬茶,向亲朋好友敬酒以见证你们的爱情。
温州订婚习俗 第2篇
出三月。当女孩已经长大,到结婚年龄时,女孩的父母就会将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过去是用一张红纸写上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客家人称三月,如今一般人不写了,只是口头告诉媒人或熟悉的人)告诉做介绍的人。介绍人将女孩情况告诉周边的媒人或熟悉的人,看有否男孩要找婚的。如有,男方父母将对方女孩的生庚拿给算命先生去算,经算认为男女双方“相生相合”,这时男女双方就可以见面互相认识了。
相识。相识就是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男女双方见面互相认识,必须选择好的日子。选择双方见面的地点一般不在男女双方家中,而是选择街上的酒店或商场等地方。双方相互见面后,男方应给女方一个红包(客家人称这是男方给女方的果子钱)如在酒店,也可以吃吃点心,双方谈谈话。以后通过双方接触联系一段时间,如果双方都认为谈得来,对双方各方面的条件,双方都满意,这时已水到渠成了,便可以选好日子订婚了。
出发。订婚这天,必须选择好的日子,并将时间提前告诉女方父母,好让她家作好准备。男方家要买猪肉、桔饼、五色果子、香烟等,带上三至五个人,上午到达女方家中。到了女方家门口时,她家父母及兄弟叔伯会一起出来门口迎接,并接走东西,迎着他们一起进入女方家中。
协商。当男方的人进入女方家中后,双方互相递烟,并叫男方来的人洗手后先喝茶,接着便端上点心,让大家一起喝客家美酒,便于双方父亲、媒人(也称介绍人)及兄弟叔伯一起协商嫁娶的有关事宜。一般是聘金(也有人称抚养费)和给男方的“回奉”及给女方做衣服的款这三大类为主。
订婚。经媒人及双方父亲、叔伯一起协商,双方都满意后,便可以开始写礼帖了,礼帖一式两份,礼帖写好后,把两份礼帖放在桌子上,将男方带来的银圆、钞票一起压在礼帖上面(客家人称这叫压礼帖)然后由女方父母清点银圆及钞票,旁人在周围看着。清点好后,由负责写礼帖的人,将一份礼帖交给男方,并说:“祝你周年生贵子,人丁兴旺!”另一份交给女方父母,也说:“祝你周年做个响婆婆响外公(响,表示女儿生男孩)你家也人丁兴旺!”接着男方父亲给写礼帖的一个红包,并给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发红包。男子要送给女子一个大红包(客家称这是见面礼)礼帖压下后,表示男女婚姻已定,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这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无比欢快之中。
吃鸡腿。订婚后,表示男女双方已成为夫妻了。女方家的母亲要亲自端着刚宰的新鲜鸡腿给新女婿吃,并说:“祝你们夫妇偕老、子孙满堂!”同时也端给男方父亲一碗鸡腿,并祝他:“周年做响爷爷,人丁兴旺!”然后在场的人一起吃午饭。
回赠。男方在离开女方家之前,女方父亲要包给女婿一个银圆(现在也有人送金戒指的)母亲也要给女婿一个红包或银圆。女方家要送给女婿一顶福帽、一条福裤、一双福鞋(表示从头到脚,有头有尾)两枚针,一枚穿上红线一枚穿上绿线,并缝在新布上,表示一针穿一线,一女配一夫。一大包喜糖。男方带来的猪肉回一块,必须有骨头的。表示男女骨肉亲。还要包上茶叶、豆子、芝麻、米、盐合五样(表示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给男方家做订婚擂茶之用,这些东西装成两个袋,让男方带回家中。
福州订婚习俗 第3篇
男方
聘金:
1.礼金都以3为底。如3万3,5万3,10万3。仪定的聘金尾数必为“3”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都生儿女)
2.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
2.男方给女方妈妈,外婆肚子疼钱。意思是外婆生妈妈的钱,妈妈生女儿的钱。一般3千3。3.男方给女方买衣服的钱。一般3千8或5千8。
聘礼:
1.公、母鸡各一只,活的,母鸡没生过蛋的,两只鸡都要用红纸包一下脚,还要用红线系脚。2.线面10斤,分成5斤两份,需要红线用特殊的绑法弄好。3.喜糖10斤,分成5斤两包。4.香烟两条。5.四色菜。
女方回礼:
1.一只母鸡。
2.一双长袜,尽量长点。按照福州话,长袜意思是长活,希望男方长寿。
3.一条长裤,口袋里面放一个金首饰。按照福州的意思是装着金子的裤子是金库,希望男方富贵。4.线面一半。5.喜糖一半。6.香烟一条。7.四色菜一半。
8.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回一半给男方。
女方的嫁妆:
红色洗脸盆一对 红色BB洗澡盆一个 沐浴露1瓶,洗发水2瓶,花瓶1对,花2把. 牙杯2个,牙刷2把,牙膏2支,毛巾2条,梳子2把,肥皂2块,拖鞋2双,三尺三红布,(红布还要包桶的)
带盖的红桶(里面要放枣生贵子,放结婚用的四季花)男女方各5朵花(四季花,女方家准备4对,3对拿去插在面条上,要准备3碗面,每碗面上各插一对,还有一对放进水桶里,男方家要也是准备5对,3对也是拿去插在面上,婆婆头上插一对,给媳妇添花时再用一对)花生,红枣,莲子,桂圆,红色床上用品四件套 睡衣2套
直红伞(不要折叠伞)娃娃一对
圆镜子和首饰盒(切记不可以方镜)礼炮
门上和窗户上的喜字 红箱子两个
在结婚的过程中 , 有不少传统留下来的禁忌, 大家不妨参考一下
陕西扶风农村订婚习俗 第4篇
旧时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买卖毫无自由而言,新时婚姻时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但无论如何,总得一定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吗,要的婚姻美满,还需讲究必要的规矩。本文就目下仍有相当生命力的一些必要的婚礼习俗予以略述。
一、背见
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约定日子地点,第一次见面,叫背见,即私下(不为人知)见面。过去背见,只是见个面而已,甚至连话都不说,所以就有“走马观花”的成语笑话。旧时候,还有定娃娃亲甚至指腹为婚者。背见以后,若双方第一感觉良好,这才正式谈婚论嫁。记住,背见背见,见见而已,双方一般不交换什么礼品的。
二、打听
男女双方背见以后若无意见,仍不能草率定事,还得有一个双方互相打听的过程。现代人科学观念较强,儿女定亲,要查祖孙三代,家风人品首要,家族病史为先。打听主要途径有,在邻里间查访,通过熟人了解,通过双方就读过的学校了解,通过双方工作单位了解等等。既要打听男女双方的个人情况,还要了解双方父母甚至祖辈的情况。经过双方打听,无异议,方可进行下一步交往。
三、繎花
繎花,繎花,就是将花繎住,花,比喻对象(奥,现在叫女朋友)。取谐音,名曰“提繎棉花”。过去一般由男方给女方家提棉花,五斤到十斤不等,意思上有即可。这中间要有媒人搭桥,双方背见、打听之后,媒人征求双方本人及父母意见,双方有意者,才提“繎花”之事。实际上是男方对女方的进一步考察。因为提繎棉花男方必须到女方家里去,通过观察其家情况,窥一斑而见全豹了。女方也对男方有一个进一步了解,通过双方不断了解,以免“走马观花”而看花了眼。
四、订婚
温州订婚习俗 第5篇
双方家长、媒人、准新郎新娘、重要的亲朋好友在上档次点的饭馆吃喝一顿即可(切记是男方请客啊,并且地点要照顾女方)
男方需要准备礼金10007元(万里挑妻)或礼金10001元(万里挑一)3金(金戒指 金耳环 金项链)或三钻(钻石戒指,耳环,项链)或者是5金(多个金手镯,和耳钉)5钻也是 由准婆婆给准儿媳。然后就是改口费,一般市区这块父母最低是1000(主要是看心意了,越喜欢越多嘛)祖父母比父母少些,剩下的男方的姑姑叔叔大爷啊什么的也是要意思一下的。再就是给女方买两身衣服,从头换到脚,包括包包腰带和袜子,一套化妆品(一般都是折成现钱,小两口自己去买,看消费水平了)。除了这些 男方应该准备点东西 不用很多 也不用很贵重 在散席的时候让女方家亲戚带走 一家一份就行
主要还是两家商量着来,对了,别忘记要找几个好友帮忙,拍拍照片啊什么的,还有要定个不错的蛋糕,最好是搞个订婚仪式,主要是表现出男方家对女方的重视程度 吃饱喝足后各回各家。
市区普通家庭标准一般这些下来也要3万多4万的吧
个人认为,订婚主要是看男方的诚意和对准新娘的喜欢重视程度,如果男方家庭条件尚可,还是尽量表示最大的诚意吧。
当然,以上这些基本上是聊城市区的男方女方的订婚要求,条件好的那就没办法说了,这只是很一般的标准了,好像聊城人很重视婚丧嫁娶的。像农村,周边镇县的,也没这么多要求了。
结婚 婚礼筹备计划 2.制定婚礼预算书 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6.确定主婚人、证婚人 8制定婚礼项目计划书 1估计来宾人数 3选择婚宴地点 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通知: 2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4及时反馈亲友受邀信息-采购:-2购买结婚戒指首饰 4购买烟、酒、饮料 6购买录像带、胶卷 8预定蛋糕 10购买父母以及伴郎伴娘、小花童服装 1挑选婚纱影楼 3预约拍摄日期 5选片 7取婚纱相本 9制作婚纱音乐片 1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3新郎剪头发 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3再次确认主、证婚人 1确定礼仪公司以及婚礼主持人 3与婚礼公司人员现场实地勘察 5调整节目策划书 7确定当日化妆地点及到达时间 9确认婚礼当日化妆用花 11婚礼车辆预约(接送嘉宾用)13预约扎彩车时间地点 15确认捧花彩车式样 17婚庆摄像摄影预约到达时间以及拍摄前准备事项婚前时间安排
1、准备协助人员名单 你们需要很多人的帮忙,快点想想你们死党吧!动员人员:长辈和统计学系毕业的朋友-
3、拍摄婚纱照-婚礼前三周-动员人员:饭店人员和出租公司
2、仪容整理 新娘要修剪头发,并试妆。还要为结婚时的衣服鞋子逛街。
1、召集大会-动员人员:美容院 动员人员:新郎新娘
温州春节的习俗 第6篇
掸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拜年的纸蓬包
温州过春节的习俗 第7篇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穿新衣
温州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第8篇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
温州春节好去处
1、大龙湫
大家印象
雁荡山上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变幻多姿,蔚为壮观,令人叫绝。瀑布迷人,水潭很清澈。看着水花四溅和清澈的潭水,是一种净化心灵的享受。
走进大龙湫
灵峰、灵岩和大龙湫又被称为“雁荡三绝”, 大龙湫在三绝中又被认为是独占鳌头。南宋楼钥有诗云:“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攻瑰集·大龙湫》)可见在宋代,大龙湫便已扬四海。 此区位于雁荡山中部偏西,旧称于“西内谷”以奇峰、巨嶂、飞瀑取胜。高耸天际的芙蓉峰,变态无穷的剪刀峰,雄伟如屏的连云嶂,云雨漠漠的经行峡,谷幽潭深的筋竹涧,皆为胜境。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变幻多姿,蔚为壮观,更是令人叫绝。
景点类型:瀑布
最佳季节:6月-8月最佳。
建议游玩:2小时
门票:50元
开放时间:08:00——18:00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景区
2、龙湾潭
走进龙湾潭
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东南部,处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风景区上游。 公园境内山峦叠嶂、奇峰异岩,飞瀑碧潭、溪流纷争,风景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类自然景观51处,汇集瀑、潭、涧、湖、峰、石为一体。 天下一绝“七折瀑”,在龙湾潭背上,七潭七瀑相连,飞瀑碧潭,蔚为壮观;天下独秀“天柱岩”,在龙湾潭左侧,有一单体岩柱,形似擎天一柱。 公园内新建成的千米悬崖栈道和空中玻璃观光平台堪称中国第一。站在300多米的高空,脚下是悬空的玻璃,在心惊肉跳的刺激之余,眺望龙湾潭全景,真是美不胜收。
景点类型:公园
建议游玩:2-3小时
门票:70元/人
开放时间:8:00-18:30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春节的习俗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春节文化。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春节文化。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文化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温州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第9篇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温州清明习俗2:插杨柳与踏青
旧时清明这天,家家门上插柳枝,少儿头上戴着嵌有花朵的柳枝圈儿,祖先的坟墓上也要插上柳枝。妇女则柳叶簪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唐杜甫有诗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东瓯见闻录》有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梧埏十里菜花香。”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的踏青如今发展成春季旅游旺季。
温州清明习俗3:做清明饼
旧时,居民手工磨米粉做饼,以猪肉,笋丝为馅,或掺以白糖。也有人去田边采摘绵菜(学名鼠须草,又名“清明草”)拌和糯米粉做成饼状,俗称“清明扁儿”。母亲把它或松糕赠送给已出嫁的女儿,以示“报平安”,平阳一带叫“送清”。
吃牙蛳、苔牙蛳,一种贝壳细小锥形的海螺,味鲜、肉细嫩。清明节之前生长最为旺盛,特别肥壮,传说儿童食之可坚固牙齿,明目清神。苔,浅海边的水草,细长如丝,绿色,微咸,据说食之可清肠胃,爽口。
温州清明习俗4:扫墓
浙南一带俗称“上坟”,主要内容是祭祖。扫墓起源极其古老。浙南民间祭祀扫墓一般于清时节前,历时半月。各户扫墓时均要除草、填土,或者修理加固。扫墓归来,家族内举行聚餐,俗称“上坟酒”或“清明酒”。
温州清明习俗5: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