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看世界比现实看世界更有收获:驳论(精选3篇)
网络看世界比现实看世界更有收获:驳论 第1篇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及驳论,但有以下几点我方不敢苟同。首先,对方辩友提出,出门看世界,旅行,可以体会当地的风俗人情,品尝美食,认识新朋友等,我方并不否认,但在网上搜索到当地的文化发源史,风俗习惯等,这同样也是另一种收获,那我方很想请问对方辩友,这两种收获,您方是怎样体现出您方的出门看世界更有收获呢?
其次,对方谈到什么“网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请对方辩友明确一点,今天我们站在这个高速发展、现代化的时代,在网络这一广大的平台上,我们得到的更全面,但不代表它就不细致,不深刻,不代表它就肤浅。既然对方辩友对于出门看世界是处在人主动,自主地去“看世界”,那为何对方辩友偏激地将我方网上看世界归于走马观花式的被动过程呢?这只是人的态度问题,并不能说明出门看世界比网上看世界更有收获,如果我们主动、积极地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认知这个世界,很显然,得到的收获更多。
第三,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出门看世界是“眼见为实”,但我方可以大胆地提出亲眼所见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我们出门看到某个事件,我们可能只是看到其中一部分,但在网上事件第一时间被报道,网民对其评论,我们站在一个客观、公正、全面性的角度辩证地看待这个事件,能得到更多的思考,心得,体会,收获等。就算您看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但是您的看法那也只是您的看法,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在网上我们许多人参与到其中的讨论,就能看的更全面,更客观,因此得到更多收获。
第四,对方辩友提出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虚拟世界缺乏完善的法律条文和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管理,错误信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现象充斥网络,我方并不否认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条文的不完善以及某些缺失,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它也有一定的约束,比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并且,对于上网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等行为,是基于大家,在场各位,广大网民的自身道德素质修养之上的;其次,网络中是具有某些错误、负面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能促使我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我们得到更深层次的心得体会,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对方辩友提到大量关于网络负面的信息,请对方辩友明确,网络中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具有许多好的,值得人们思考、学习的东西,比如。。。。。,曾经的5·12汶川地震事件的爱心接力,寻人启事等等,难道对方辩友敢否认这一点?
对方辩友提到网上的东西容易误导人们,安全性低,那我方很想请问对方难道出门看世界就一定安全吗?出去也有可能遇到危险,甚至是生命危险啊!我方再次很有耐心地提醒对方,请回归我们今天的辩题,我们是站在这两种方法都具备的前提下,比较哪一个更有收获。对方辩友提到出门看世界是切身感受,体会大自然是一种享受,我方并不否认,但您是如何突出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比网上得到的更多呢?
请对方辩友明确“世界”的定义,我方再次不厌其烦地告诉对方,世界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您方定义的世界只是个人的小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网上看世界,看到的更多,更全面,更丰富,得到的收获也可想而知。
网络看世界比现实看世界更有收获:驳论 第2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公共媒体,个人媒体,大众,现实社会
199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的是, 三十年前, 电视制作公司收养的一名婴儿成为一场大型真人秀的唯一主角。他在屏幕上受到全球电视观众的关注, 唯有楚门不知道自己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巨大摄影棚所营造的虚假世界中。这场闹剧不仅影射出20世纪末人们普遍的质疑心理, 同时也预示着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如同一个个楚门 (Truman) , 使自己处于由电视、书刊杂志各种形态媒介所构成的“图像现实”中, 从而隔离于真实的现实之外。
正如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所认为的那样, “在舞台上, 大众媒介已使现实没有用处——起初媒介反映现实, 然后伪装现实, 最后将完全代替现实。”而这种认为媒体是相对隔离于现实之外领域的传统观点, 将不再适应于大众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安排现实生活的今天。
一、网络媒体已成为现实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公共媒体 (如一小组专业人士制作的视觉信息或印制的传播信息) 所构成的“图像现实”, 使大众与远离身边生活的现实社会相隔离。大众如楚门一样接收着由公共媒体所散播的来自远方的信息并相信, 而这些信息来自于何方?它又如何把大众与现实相隔离?
我们以电视为例加以说明。大众通过观看电视中播放的电视节目接收信息。而谁制造了这些信息, 答案是电视业即公共媒体。电视业成为唯一的信息制造者, 大众只有选择是否接收电视节目信息的权利, 却没有参与制造电视节目的权利。因而作为公共媒体的电视业在大众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 把人与现实社会所隔离, 难以碰触。
网络媒体作为后古登堡经济时代的第一个公共媒体,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它把公共媒体与个人媒体 (如普通大众私人间的信件或电话) 这两种原本独立的媒体融合在一起了。大众即可以观看网络媒体中的信息, 还可以简便、即时地发布个人的信息, 供其他大众分享。这就使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不仅局限于触手可及的真实日常生活, 大众的生活范围还将经由网络媒体所搭建的虚拟桥梁, 延伸至网络媒体终端另一边的现实社会。而此种沟通, 并不止于网络世界, 最终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 并有助于解决社会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假想, 不过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了现实。例如, 当今社会, 交通问题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问题, 是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在美国, 为协调路线相同的司机何乘客而设计的合伙搭车的网站Pickup Pal.com, 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可行的方式。司机提供线路与报价, 乘客如果同意系统就让司机与乘客彼此联系。如此以来, 人们就可以用现有的汽车, 来承载更多的乘客, 避免交通资源的浪费。在虚拟网络中构建的Pickup Pal是作为现实社会一部分而真实的存在。克莱·舍基 (Clay Shirky) 说:“媒体是社会的连结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网络媒体如加湿器一般, 把干燥的现实社会的多种分子, 融合在了一起, 如今已成为现实社会中必不可少一部分。
二、大众面对网络媒体应扬长避短
在传统媒体繁荣的时代, 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无非是电话、书信等。网络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所固有的沟通方式。人们开始利用网络媒体传递信息、发表观点, 甚至还创造出崭新的社会文化。
2003年6月, 100多人来到纽约的梅西百货第九层, 排队买一块昂贵的大地毯。十分钟后, 人群突然不约而同的向不同出口散去。而这就是由《哈珀斯》 (Harper′s) 杂志的编辑比尔·瓦西克 (Bill Wasik) 发起的第一起成功的快闪事件。之后, 通过因特网或手机网络联系, 集结一群陌生人, 相约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合, 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 被称为“快闪族” (Flash Mobs) 。可见, 大众不仅把网络媒体作为信息共享、发布的新型平台, 还利用它建立起特有的社会新文化。之后又以它极快地传播速度, 把新的文化传播到全球。在梅西百货的“快闪”活动过后不久, 全球各地的年轻人甚至商业机构, 纷纷组织“快闪”活动, “快闪”文化风靡一时。
大众利用网络媒体不仅在缔造新的社会文化, 同时也在改变着现实社会。Pickup Pal的例子也是大众利用网络进行沟通, 改进现实社会的一个例子。
2008年在美国疯牛病事件发生不久以后, 韩国政府同意对美国牛肉打开市场大门。在临近韩国重新恢复民主制的纪念日——6月10日时, 韩国民众针对疯牛病的示威活动呈现出一种全面反政府抗议的趋势。无奈之下, 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明博不得不重新议定从美国进口牛肉的限制协议, 并对全体国民公开致歉。然而整个事件初期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自于一个偶像团体的粉丝网站, 他们都是青少年, 很多为十几岁的小女孩。网络媒体给了这些有着共同嗜好的人, 提供了相互结识的平台, 集结起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群, 为他们进行集体行动扫除了屏障。刚开始这些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 仅仅是在公园里点燃蜡烛进行抗议, 他们被称为“烛光少女”, 随着网络媒体对“烛光少女”相关信息与影像的分享与传播, 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络媒体, 集结在一起。最终使韩国政府对进口美国牛肉做出了让步。由此可见, 大众利用网络媒体, 确实改变了社会现实。
然而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必有弊。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些小女孩年龄小没有选举权, 也没有参与任何政党, 更没有参与过任何的政治活动,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 她们根本不具政治威胁。而如今, 她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利用网络媒体, 帮助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 这使大众看到了网络媒体的力量。与此同时, 不得不让人对此种现象产生顾虑, 进而担心某些居心叵测的人, 利用网络媒体做出不利于国家稳定、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的行为。不过欣慰的是,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措施, 针对不断改变的社会现实, 对网络秩序进行管理, 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大众在虚拟网络上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网络媒体被居心不良之人所利用, 避免大众被不实之事所煽动。
突破网络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壁垒 第3篇
美国有将近40%的小企业几乎与网络绝缘,在网络世界看不到它们的影子。这个数据让我十分困惑。难道这些人还以为消费者都会一页页查找黄页,来寻求产品或者服务?但还有一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现象:我知道一些纯粹互联网公司也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商机。在我看来,这二者需要协调沟通,搭建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也切实可行。
让网址无处不在
如果你给人的印刷品上没有附带任何网址信息,那么你这番举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咖啡旁边配的纸巾上可以印下公司的顾客忠诚度计划;揭晓商业机密的书籍也可将人引导到其博客站点,了解书籍作者实时更新的博文(《销售圣经》的作者杰弗瑞·吉特默便将读者引导到自己的博客追踪最新更新信息)。将有效的网址信息搭载到你提供的印刷品上,为公司信息贴近潜在顾客或者目标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让其获得公司电子邮件通告等,进一步延伸消费体验。
重视现实世界的体验艺术
最近我们对Human Business Works进行了改版。我们的创意总监乔什·费希尔(JoshFisher)和我一直在讨论设计商务卡、便签纸以及你很有可能忽略的其他展示武器:做PPT演示的纸张。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用打印机打印出大量PPT底板。
我们转而没计了一些可视的实物纸张,并将它们放入一个很精致的公文包里,下面缀上一串重物,与一个按钮连接,启动按钮时纸张会自动转动,以便届时真真切切地随着PP?充分演示出来。我们一次性打印出来了数百份,并且分发给大家,放置在演示PP?的场所,以备不时之需。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互联网创业者需要牢记现实世界的切实存在性,现在是时候将虚拟与实体经济进行结合了。所以,准备一些打印出来的纸质材料十分重要。比如,在开设一家临时实体商店(1~2个月)时,在推广中除了采用网络媒体外还可以尝试一些更为传统的方式,也许效果会大大改观。2010年10月,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按需印刷技术提供商Blurb,在曼哈顿SOHO区开了一家临时小店。在其店内展示出了大量实体印刷品,像一册册书一样有着精美的装帧。如此一来,光顾该店的客人便能够切实感受到:其成品不像人们当初预想的那样,不是普通的剪贴画或—沓沓薄纸片。更具智慧的是,该公司还在现场开设了演示课堂,让大家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将原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完成的服务,引入到现实世界中进行体验,无疑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寻求联合之道
不管仿争家认为网络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实体公司,还是一家彻头彻尾地相信商机只存在于互联网的网络公司,应该都能够体会到在二者之间架设桥梁的必要性,探明这些将为你打开更为丰富的商业机会。若要问其中是否还有一些风险,我认为惟一的风险来自于缺少找到桥梁的策略。在审嗅、健康策略的指导下,打通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壁垒,也就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商业世界的康庄大道。届时,你将不再仅仅找到了一条消费者习以为常的沟通渠道,而赢得了主动出击、接近目标人群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