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平评价是检验本科教学质量和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比较多种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法,选择层次分析法计算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运用传统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学生成绩,详细设计出一套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证明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quality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ssy comprehensive method
1 前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基本置于学生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也能对毕业生的择业或继续深造起到很大的影响。客观公正地评定毕业设计的成绩,是保证学生对毕业设计一直拥有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鉴定过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即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者依据学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态度分别打分,然后采用综合平均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分数,再以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进行等级划分。这种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而也显得不够科学合理。因此,本文研究多种质量评价方法,选择最合理的评价方法,并详细制定出适合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2 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
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在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方法上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
崔颖[1]、马士宾[2]、邓宗伟[3]等人根据我国许多高校沿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毕业设计质量的缺点,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设计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中信息量丰富,但是对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强,对于多目标评价模型的计算过于烦琐。
曹柬、龚峰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递阶层次结构,制定出质量评价指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求出各项指标权重,并通过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该方法在解决非结构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当某层上的评价指标过多时,思维一致性难以保证[4-5]。
刘引涛[6]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毕业设计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添加动量因子和变步长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分析,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现了毕业设计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自适应能力强、精度高,但是神经网络的结构没有完整理论的指导。
杨俊辉[7]分析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要素,确定了样本评价矩阵和评价对象灰类,计算灰色评价权矩阵,最后确定毕业设计质量。该方法不仅评定了毕业设计等级,还能进行优劣排序,但是评价指标对结果影响很大,并且对分辨率的选择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南京林业大学这几年毕业设计的实际过程,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分别设计出指标适量的评分表,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保证结果的一致性。考虑到单人评分与多人评分的差异,采用传统方法与模糊分析法这两种评分方法,单个指导教师评分采用传统方法,指导教师团队、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均采用模糊分析法。这样既弥补了模糊综合分析法主观性太强的缺点,又增加了质量评价体系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成绩评定过程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实例来证明该体系的可行性。
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 南京林业大学多年来都是依据传统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分占总分的30%,评阅、答辩教师评分占总分的70%)来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主要是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真实工作过程,只看毕业设计论文和答辩过程而给出一个分数显得尤为主观,所以会造成极大的不合理。
因此,本文在综合考虑毕业设计过程和答辩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各方面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后,设计出三类不同的质量评价表,分别为指导教师评价表、指导教师团队评价表和评阅及答辩教师评价表,其中评阅和答辩过程由相同教师团队执行,因而共用一张评价表。每类评价表都分为单个学生毕业设计与团队毕业设计两种模式,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针对独立指导教师和团队指导教师给出不同的计分方法。对于独立指导教师,采用传统方法,这里定义为方法1。即首先将毕业设计中质量评价各个因素作为不同的指标列出,本文将选题质量A1、设计质量A2、学生态度A3、学生能力A4定为一级指标;将实际价值A11、创新性A12、难度A13、工作量A14定义为一级指标A1下的二级指标;将论文结构A21、文字表达能力A22、检索文献能力A23、外文翻译水平A24、图纸/编程质量A25定义为A2下的二级指标;将任务完成情况A31、工作态度A32定义为A3下的二级指标;将发现/解决问题能力A41、语言表达能力A42、运用知识能力A43、创新能力A44、软件应用能力A45定义为A4下的二级指标。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评价,还可以定义三级指标等。
各指标都按满分100分进行打分,并且每层指标都通过层次分析法给出不同的权重。计算分值时将每个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值乘以权重求和,再将每个和乘上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求和,最后的分数作为指导教师给出的评价分数。
对于团队指导教师,则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定义为方法2,即构造模糊评价矩阵,求出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等级,并转化为百分制。而对于评阅和答辩教师的计分方法均采用方法2。整个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权重 质量评价体系初步设计完成后,确定评价方法和设计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评价指标。设计出完整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指标权重的确定均采用层次分析法,先构造判断矩阵,再利用方根法,最后求得各指标权重。
以评阅、答辩教师一级指标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将选题质量A1、设计质量A2、答辩表现A3、学生能力A4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
其中aij为Ai(前者)与Aj(后者)的重要性相比标度。标度的确定如表1所示。如a21=5,表示设计质量比选题质量明显重要。
2)方根法。确定权重采用方根法,本文利用制作Excel表的方式来计算权重,如表2所示。
表2中:①为对每行乘积开n次方,n为矩阵A的阶数;②;③;④;⑤;⑥;⑦为。λmax即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w1 w2 w3 w4]T即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RI的取值如表3所示。
在表2中,若CR<0.1,即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重新计算;wi即为各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与一级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相同。
3 评分原理
方法1评分原理 本文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有4个一级指标,由层次分析法算出每级指标的权重后,即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向量W和4个二级指标权重向量Wi。指导教师对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打分,形成4个分数向量:X1、X2、X3、X4。则指导教师评分计算公式为:
方法2评分原理
首先,确定毕业设计评语集为V=(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规定优秀在[90,100]区间,良好在[80,89]区间,中等在[70,79]区间,及格在[60,69]区间,不及格在[0,59]区间。根据各评语区间的均值,对毕业设计评语集赋值为N=[95 84.5 74.5 64.5 29.5]。
其次,在评阅、答辩教师对学生按表格进行打分评价后,对每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都构造一个模糊评价矩阵R。如对第一个一级指标A1,构造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其中,r111即为一级指标的第一个二级指标对评语“优秀”的隶属度,也就是“选题质量”的“实际价值”对“优秀”的隶属度;r132即为“选题质量”的“难度”对“良好”的隶属度。同理,其他三个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为R2、R3、R4。根据模糊综合法可以确定各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B1、B2、B3、B4,即Bi=Wi·Ri,从而一级指标对评语隶属度的模糊评价矩阵为R=(B1 B2 B3 B4)T。
最后,确定一级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B=W·R。对B归一化处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等级,则将评阅、答辩教师评分转化为百分制,分数V=B·NT。
4 实例计算
以单独指导教师指导的单独完成一个毕业设计的学生为例,指导教师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评阅、答辩教师评价指标如表5所示。
1)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各指标,先通过专家讨论建立判断矩阵。对于指导教师指标,判断矩阵为:
对于评阅、答辩教师指标,判断矩阵A1、A2与指导教师指标相同:
利用方根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并都通过一致性检验。指导教师各等级指标权重为: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适合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计算各指标权重时采用方根法,利用Excel表格计算,简单便捷。并且,这套质量评价体系为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增加了毕业设计体系的灵活性,使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更为公正合理。当然,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各院校应根据各自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崔颖,王力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62-163.
[2]马士宾,王丽杰,张彩利.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16-17.
[3]邓宗伟,唐葭,严晓.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4):60-70.
[4]曹柬,方学礼,徐世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评价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20):30-37.
[5]龚峰,陈明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价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4):769-771.
[6]刘引涛.基于BP神经网络的毕业设计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3(13):147-148.
[7]杨俊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3):153-157.
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综合性护理在风湿免疫病患者生物技术当中的效果”一直是国内学者探讨的方向,其原因在于生物制剂的干预治疗,对于风湿病患者的效果受到综合性护理的影响。由此,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必须要基于不同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实际状况做好干预措施,并对患者间的差异做统计学分析,以提升应用生物制剂的恢复效率,降低患者的不适感、不良感,提高生物制剂效用,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早日康复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风湿免疫病;生物制剂;综合性护理
风湿免疫性疾病现阶段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是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但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时,会常伴有着复杂的临床特征,通常会出现关节炎、痛风等症状,临床治疗起来十分棘手,一旦犯患者出现此类状况,就会连累机体其他系统和器官产生反应,进而使得患者产生一系列不利于临床治疗的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时,除了关注医药治疗外,还应该重视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综合性护理情况,以科学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使得风湿免疫性病患者能够在高效治疗当中快速恢复。基于此,本文就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后采取综合性护理效果作出探讨。
一、生物制剂的综述
生物制剂即生理症状预防、治疗诊断各种形态的制剂。具体而言,生物制剂在医疗行业具体是指免疫生物制剂,即用微生物,包括病毒的有效抗原、动物毒素、人或动物血液等加工而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相应传染病或其他疾病的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包括医用生物制剂、保健生物制剂;医用生物制剂包括疫苗,其在市场上必然存在活细胞培养;而保健生物制剂主要包括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锌、维生素D。本文所探讨的生物制剂是类风湿神药。简单来说是在风湿病领域应用生物制剂制造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病、银屑病,白塞病等。此种生物制剂以精准制导能够实现对风湿关节炎发病因子的精确打击,因此在应用过程当中具有起效快、效率高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莱佛米特甲胺碘磷有所不同,即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也所降低。但相对而言,生物制剂的价格较为昂贵,虽然效率大,但并非人人可以接收其价格,所以这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二、风湿免疫病患者综述
(一)风湿免疫病
临床上常见的风湿免疫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痛风、骨节关节炎等等。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风湿免疫病,其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集中在感染、遗传、内分泌等三个维度,同时近年来肥胖率和三高发生率的上升,会增加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可能性。该病狀一旦发作,会引起患者在此过程当中产生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不良现象。同时,为更好的治疗此类患者Acr E ular2010年便将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变为ra的诊断,掀开了新篇章,这种标准采用积分形式对疾病进行诊断要求,能获得有关确切的关节炎证据,增加了ACPA检测。同时,废除了传统检测中的皮下结节对称性关节炎以及X线平片等项目,新的标准能够对类风湿因子ra、瓜氨酸肽 ccp抗体等进行检查,提高了风湿免疫病检测的效率。
(二)风湿免疫病患者
风湿免疫病患者设立范围比较广,可能引发多个脏器同时发病,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有关节疼痛、关节炎症。第二,体现为皮肤损害,如脸部的红斑、躯体四肢的皮疹都可能是风湿病引起的。其三,黏膜损害,主要包括口腔溃疡、鼻腔耳朵这些黏膜出现溃疡病变,这些现象若原因不明,可能是由风湿病引起的。最后,是血液系统和 肾脏系统出现异常,这两个部位恰好是风湿病病发的部位,若风湿病免疫患者并发会引起及血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肾脏受累进而产生像肾炎水肿水肿这种现象,久而久之还可引起全身出现不同的表现,比如发烧、全身乏力等现象发生。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发病机理至今没有系统性的标准,在各病因的谈论之下总结了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相对来说风湿病患者可能与淋巴细胞活化有关,同时还受到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病原体、药物理化等因素有所影响。
三、风湿免疫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探讨
(一)风湿免疫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综合性护理的方法
在就医过程当中,对风湿免疫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后的综合性护理干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风湿免疫患者进行近期的健康知识讲座,以耐心的治疗方式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具体体现为护理人员在此过程当中需定期为患者传递健康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树立治疗成功的信心,同时避免患者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其次,再委派专业的护理人员,以耐心、关心的护理态度了解免疫病患者在就医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即在患者接受综合护理之前,护理人员首先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各项治标,包括患者的现有生理指标以及过往病史、过敏史,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最后,再在此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在此过程当中,医务人员要合理配置药物,再定期观察患者接受治疗过程当中的一系列表现,即护理人员需遵循护理的标准和治疗的原则,当患者表现出不良反应时,护理人员要在此过程当中及时调整患者用药,以保证护理的效用。
(二)风湿免疫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综合护理的评价
在对应用生物制剂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综合护理状况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业务人员通常会选取患者的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即选择患者的情绪、情感、状况、用药表现、不良反应作为评价标准。具体做法如下,在情绪状况评价的过程当中,医务人员会与应用生物制剂的风湿病免疫患者综合护理后进行深入交谈,排查患者是否在此过程当中出现了不良心理,即主要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评价患者的情绪状态。其次,在评价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综合护理后的用药表现时,会在患者用药之前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估。其三,会依据相关操作给患者用药,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各项指标,即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主要通过评价量表的方式对患者用药前后的差别进行评价。最后,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评价时,需对患者注射生物制剂进行观察,观察其是否会有应节症状、肿痛症状出现。具体而言,也需借助评价量表对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的一系列表现进行评价。
(三)风湿免疫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综合性护理后的效果分析
先于2018年,我国学者陈静的研究便揭示到风湿免疫病人应用生物制剂后,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在心理用药不良方面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其产生心理情绪进行预防,同时能够预防其用药之后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对其健康状态具有极大的改善作用。同时,2018年我国学者刘宝玲应用2015年9月2到2016年医院收治的60例分风湿免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应用生物制剂风湿免疫患者综合护理后的一系列表现进行了探讨,其发现进行综合性干预的患者不良率小于未应用综合性护理的患者,两者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同时,我国学者李娜在2018年也得出类似的结果,其选举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92例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风湿病免疫患者,用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各46人,随后对患者综合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进行了解,以对比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其结果发现应用综合性干预模式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有较少的心理情绪,进而间接的改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
结束语
简而言之,风湿免疫病患者在应用生物制剂的过程会产生明确的治疗效果,但容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即包括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由此基于患者有效的综合护理显得尤为必要。即未来要想减少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发病概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就应针对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生物制剂,并在此过程当中扮演好观察的工作,若发现患者在此过程当中出现心理状况上的焦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就应立即进行处理,并严禁患者对发病部位进行抓和挠,以次有针对性的改变患者治疗过程带来的治疗效果低下的问题;同时亦能间接促进生物制剂的推广,以为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吴瑞敏.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应用加味升陽汤治疗对风湿病改善及胃肠道损伤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08):1209-1211.
[2]何培,王曼利,曹蓉蓉,董晨悦,邓飞艳,雷署丰.微生物相关基因富集分析法鉴定风湿病相关肠道微生物群[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08):874-878+986.
[3]刘敏,孟娟.基于全科医生视角的《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5):3148-3153.
[4]康利琦.心理护理干预对风湿病患者护理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86-87.
[5]张茹玉,杨尚霖.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在风湿病疼痛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338+340.
[6]沈碧玉, 风湿病患者“身体形象障碍”的评估、识别、干预三位一体化的技术应用. 江苏省,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12-01.
[7]刘克英,薛彬,张晓莲,李先梅.风湿病患者不遵医嘱服用强的松的原因分析及干预[J].南方护理学报,2005(11):43-44.
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杨 丽 贵州省惠水民族中学
摘要: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基本素养建议反映了党的教育政策的具体化,这是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联系;生物素养是生物学的基本素养,生产力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物学的特征。生物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生活观念,理性思考,研究,社会责任;对生物学主题素养的准确理解和关注,可以鼓励他们遵守目前的入学考试改革趋势,以确保学生拥有并满足需求,也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和社会发展的后备特征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学科素养;大学的新入学考试;高中生物学
纪律基本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时要表现出的必要品格和基本技能,要充分利用学科概念,方法,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新时代,新高考,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实施教育人口主要任务的意见》。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扫盲框架。在学业的每个阶段进行教育,并说明学生应该能够适应终生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特征和关键能力。 “可以看出,基本素养和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完整而具体的,一般性和特征性,抽象性和特殊性。基本素养是学科素养的基础,学科素养是素养的具体体现。
一、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基础素养教育策略
(一)整合课程内容以塑造学生的生活观念
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地球上各种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生物学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塑造学生的生活观念,使他们体验生活现象并了解生活成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教科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物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生物学知识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例如,教给学生有关“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胞呼吸的原理,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植物呼吸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细胞”。“呼吸”和某种生活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可以从更高层次上体会生活的意义和原则,并体会生活的代价。生活的概念是一个相当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它要求学生在基于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逐层分析学科的原理,并能够理解和解释基于生命的生活活动。他们学会了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优化课程方向并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很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并且学生也很难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考试成绩也通常被用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而建立了基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是脱节的,没有真正的知识组合。同时,它迫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同化程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指导计划,使学生能够吸收通过有效领导获得的知识并逐步改善学习效率。
例如,通过学习“染色体”课程的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预先准备的果蝇染色体图谱显微镜,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染色体的组成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群体。他们模仿了果蝇男女的染色体。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以寻求老师的建议,并最终在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发展出染色体组成的模式。果蝇,使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和交流。检查课程原则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今,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更加注重指导。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他指导学生参加生物学研究,讨论和探讨课堂教学问题,并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并通过系统的方式更好地建立对生物学主题的共识学习。这极大地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学主题并提高学习质量,生物学老师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生物学学习问题的指南。
(三)重视课堂实验,提高整体素质
生物学实际上是一门非常研究的学科。生物学探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在学习生物学时,并非每个实验学生都能避免学习联系。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发展生物学和基本的学生素养已经成为每位生物学老师的核心课题。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生物学教师需要领导和优化不合理的传统生物学实验,示范操作,并充分学习和掌握生物学。教学实验的目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专注于实验来发展自己的实践技能,并更加专注于做事,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认真和专注。在生物基本素养的过程中,发展和改善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组织技能,以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综合素质方面取得学习效果。
二、基于基本素养的研究学习策略
達尔文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事情是对科学的热爱和对长期研究的毅力。”研究是研究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那么,在学习研究知识时,当今的高中生物学培训应使用哪些方面?作者认为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测试和改编: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教育研究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为学生服务是其目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但是,基于研究的学习方法已经动摇了教师的绝对基本地位,使一些教师很尴尬。只有调整才能有所作为,本着所有人的精神,学校应增强教师对研究学习的理解,让他们了解学习研究的重要性,并采用教学方法来研究学习。
例如,教师可能会认为课堂气氛的变化是切入点,根据课文直接避开了主题,但教学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或对生物学问题的研究来安排。
(二)全面提问并提出问题,以开发学生的研究机会
“必须教那些怀疑阅读的人有疑问,但是那些怀疑的人必须是毫无疑问的,只有当他们来到这里时,他们才能取得进步。”因此,南方歌曲新儒家朱Xi解释说,读书对成长阶段产生了怀疑。问题是发现真理的曙光。通过大胆地质疑和发现生物学课程中应用的问题,进行常规学习研究。同时,它对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因此,在生物教室中,教师可以创造有问题的情况,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铺平道路。
例如,在高中生物学的《细胞生物学》第六章开始时,老师问学生:“学生是否可以使用思维指导的阅读模式,并根据前几章中学到的内容进行细胞生命操作?那图像展示呢? “然后,通过与小组工作人员合作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进行了生动的讨论和交流之后,学生们利用他们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此过程是探索性学习过程。老师只需要帮助解释即可完成课程。
(三)指导学生通过生物实验进行探索和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实验是验证生物学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生物学教室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真相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有必要使用探索性学习方法观察,分析和总结经验,以提高学习中的观察和问题分析能力。
例如,在“环境污染对生物学的损害”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找到可能在不同土壤环境中进行蚂蚁等生物的实验生物,观察其变化并等待。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如何调整学业态度。同时,在检查实验结果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注意沮丧的心理。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的高考改革,生物素养教育应有计划,有计划地进行,不断推广,充分试验和及时总结。新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中,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术状况不断变化,生物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应立足于现在和将来。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节选[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20):3-5.
[2]蒋桂林 . 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 [J].中学生物学 ,2015,31(10):9-10.
[3]周明桃 . 高考新政下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J]. 创新人才教育 ,2017(03):18-22.
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受到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为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化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基于DEMATEL技术进行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管理;DEMATEL
毕业设计历经数月,每一环节、每一阶段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化管理,抓好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提出的,是一种运用图论和矩阵工具来进行复杂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可揭示出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系统内部构造,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本文将应用DEMATEL技术进行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据此进行毕业设计过程控制,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确立
二、影响因素间的二元关系表达
三、基于DEMATEL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
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和为中心度,反映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大,因素重要度越高;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为原因度,反映了因素的属性,若为正,表示该因素影响其他因素,若为负,表示该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
通过计算,得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各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如表2所示。
四、对质量方面改进的建议
1.从教师的教学管理角度: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分析,把学生的认知负荷调整到合适水平,以便学生合理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佳效果。
注意师生交互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对话沟通情境,保持对学生的宽容和欣赏,努力倡导互相学习、相互探讨。这要求教师要熟悉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人品修养,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效率。
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2.从学校的教学管理角度:设立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以提高学习绩效。建立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适当引入奖惩机制,以奖励为主,表彰优秀学位论文的师生,将能力业绩的考评、职称晋升与此适当挂钩,调动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论文质量。
五、结论
本文应用DEMATEL技术进行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因素间的关联关系,计算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以及原因度,以揭示各因素的属性及重要程度,识别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最根本的因素为教学管理水平,从进行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角度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致谢:本文研究受到吉林大学2017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2017XYB018和2017XYB250)的支助,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沈奇,张燕,古秋婷.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方案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67-170.
[2]刘春玲.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2010(21):724-725.
[3]徐国东,郭鹏,于明洁.于DEMATEL知识聯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识别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5):60-63.
[4]王晓燕,申桂香,张英芝,等.基于DEMATEL方法的数控装备故障相关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2(S1):100-103.
[5]戴晔,朱毅雅.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141-142.
[6]陈嘉艳,王育昕,张志俭,等.加强理工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25-127.
Quality Management to Graduation Project Based on DEMATEL
LIU Jin-tong,ZHANG Ying-zhi,ZHENG Yu-bi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2,China)
Key words:graduation project;quality;management;DEMATEL
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基于当前媒体情势和高校网络舆情在智能算法背景下呈现出的新特点,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转型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并深入探讨智能算法在监管模式构建中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智能算法将会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以及渠道构建的更新完善,并实现师生个人信息数据聚集、人机协同研判及传受关系连接增强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智能化转型。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智能算法;舆情监管
作为一门通过技术手段模拟、拓宽和延展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从2017年至2020年连续3年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由此可见,互联网用户集中于青年网民群体,高校学生又是其重要组成,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20年,频频暴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映射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面临着新挑战,高校网络舆情转型过程中遇到痛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顺应技术发展对传播方式的推动之势,充分利用智能算法的技术特性进行科学的布局与破局,是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智能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一、困局中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舆情发生了诸多变化。伴随着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传统舆情发声渠道突破了人际传播和纸质传播方式转向网络媒介终端传播,高校网络舆情呈现新特点使其监管遭遇困境。
(一)舆情研判存在薄弱环节
准确的舆情信息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的“奠基石”,对舆情治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舆情信息表达转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校舆情收集仍囿于官方信息传递、校园论坛管理等传统渠道,二者之间的不同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渠道闭塞,舆情研判陷入困境。
第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辐射广。高校网络舆情话题产生源头多样,涵盖内容丰富,高校网络舆情可能以高校为源头转化为社会舆情,反之亦可。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平台多样,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客户端数量多、类型杂,其对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矛盾属性。一方面,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表达想法和质疑;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利用。高校学生身处海量网络信息与复杂的媒体环境,且有积极参与舆情讨论的主观意愿,但客观上存在心智不成熟所造成的非理性判断,容易出现“跟风”“从众”等舆论表现。
第三,舆情监管队伍缺乏专业性。一是,监管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素养,在舆情分析和研判上十分欠缺,监管人员仍处于传统监管模式思维体系之下,没有培养出大数据思维和网络发展的持续性视野;二是,缺乏舆情监管应对机制,在舆情发生前缺乏舆情危机的评估,舆情发生中没有合适的应对体系,舆情结束后并未进行系统反馈和总结。
(二)舆情监管反应相对滞后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处置舆情危机的“黄金4小时”理论,即“官方要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高校处理网络舆情时常有迟疑与滞后现象,因此丧失了引导舆论的话语权,在舆情前期形成阶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损害。高校网络舆情由热点事件引发,往往涉及到高校学生的自身利益或政治敏感,一旦暴发极易形成群体性情绪化表达,借由多平台网络传播,打破时空界限,扩散辐射范围,促使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难度上升,舆情负面影响加大。高校舆情监管处于被动局面,往往舆情热点已发酵,由高校舆情发展为社会舆情,高校迫于多重压力进行反应与发声。高校处理危机反应滞后,实际缺乏舆情预警应急机制,不能提前观测舆情热点趋势、准确检索舆情发生现状,从而进行及时应对。
(三)舆情评估呈点状、散碎状
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常态,智能算法为高校网络舆情开拓了新视野,诸多舆情应对过程也为舆情监管工作提供了案例范本,但高校目前缺乏系统性的舆情处理总结体系,仍处于散碎状态。高校对网络舆情监管体系的构建仍存在漏洞,多数高校仍处于传统应对体系当中,即在突发事件形成舆情后,临时抽调校领导带领宣传部门、团委部门组成舆情应对小组。缺乏前期研判和系统分析的舆情应对处理模式,仅局限于单一舆情事件的浅层次解决,舆情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挖掘。系统监管机制的匮乏使舆情监管各流程点状独立,无法形成一套符合传播学规律的基本逻辑和思路,导致舆情发展容易走向失控局面,各个舆情危机处理间无法形成借鉴,往往重蹈覆辙。
二、智能算法提供转型破局可能性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白皮书中指明,大数据将会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伴随着以智能算法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并改变着传播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用户量的日益增加以及人工智能信息收集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算法将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治理困境提供新的出路。
(一)信息汇集:智能算法海量信息汇总
网络环境下海量数据信息成为常态,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挖掘和汇集网络信息数据是传播平台建设的首要条件。大数据呈现大量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性。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助推网络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海量增长的数据倒逼其信息收集的能力和方式的不断革新。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统计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各样本中逐一获取信息,信息主体呈点状的分散状态,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难度。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则被集中储存于固定数据库中,依据特定算法逻辑加以排列,相关人员只需通过算法应用即可获取所需信息,避免过多信息获取的能量消耗。依托智能算法整合以校内业务、网络流量、传播平台、设备运行为主的全网高校舆情数据信息,为舆情研判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二)信息分类:智能算法识别信息语义 如果说信息收集是智能算法的眼睛,用以获取海量信息,那么语义识别技术则是智能算法的大脑,进行信息的识别和处理。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模型的搭建,语义识别在智能算法掌握庞大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收集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智能语义识别技术,通过转化人类常用的自然语言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既可以分析网页、文件、邮件、音频、论坛、社交媒体中的大量数据,也可以通过技术接口应用于所有智能语音交互场景。大数据为自动化新闻写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及时、准确地写出了当时所发生的新闻内容。目前,智能算法语义识别已经在新闻行业发挥了其优势和特性,例如,《今日头条》已将机器人写作纳入其新闻生产体系中,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基于语义识别技术,可以对舆情中热点词汇和敏感词汇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三)信息分析:智能算法提供处理依据
以智能算法为背景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当下网络传播发展、传统传播方式转型的大趋势,一方面,通过智能算法搭建信息与场景;另一方面,以算法为手段实现传播方式精准分发。以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为例,平台通过智能算法截取用户基本信息、使用习惯和关注信息类别,以描画用户肖像。同时,平台把信息内容数据作为元数据库,以平台信息内容数据连接用户肖像数据,实现传播内容精准分发,传播信息个人化定制。在传播平台的转型过程中,智能算法通过其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为信息分流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达到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智能算法为传播平台搭建和转型提供处理依据的尝试与迭代,为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提供借鉴,智能算法中信息聚类技术,可以精准反映舆情焦点,同时以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的数据信息处理分类速度,助推高校舆情实现提前预判、快速反映与科学应对,进而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应对效果。
三、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化转型发展的思考
基于高校網络舆情监管的现存困境,智能算法结合舆情治理,搭建智能算法舆情防控的初始形态模型将成为未来舆情处理的新路径。结合智能算法信息收集数据化、传播路径精确化、互动反馈及时化与评估预警提前化等特征,高校舆情可构建智能监管信息环境,进一步完成舆情信息监管良性生态,最后建立长期友好的传受连接。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转型布局原则
1.数据驱动,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对某一热点事件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从个体认知出发对互联网舆论情况再加工形成的反馈,舆情信息的数据流整合是高校对舆情作出反映的基础条件,可基于智能算法大数据搭建舆情信息库,最大化实现各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汇总。
2.人工主导,专业化团队研判方向。准确的舆情分析、研判是进行舆情后续反应环节的充分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价值判断及行为态度取向在智能化舆情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搭建专业队伍,依托大数据信息收集,定期、定性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分析工作,汇集热点话题和检测舆情走势,为舆情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3.用户融入,注重用户反馈渠道。搭建学生的信息反馈平台以减少舆情危机出现的概率,预先判断舆情可能出现的方向与情景。一方面,构建校内专属信息反馈通道,集中搭建学生参与校内事务、热点问题讨论平台;另一方面,学生诉求得以表达,校方信息准确传达,打通校生双方反馈互动通道,一定程度上将会减少部分舆情危机的产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模式的智能协同效应 1.海量数据,智能算法助力信息整合。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模式,首先,是全面信息采集汇合,依托智能算法进行高校数据抓取,形成全面信息流;其次,是基本信息参数匹配收集,即精确收集高校舆情相关传播者的态度表达,过滤非相关性舆情信息;最后,是舆情诉求种类初步分析,区分舆情热点,为下一步舆情处理提供方便。
2.词频分析,智能算法分析舆情痛点。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将智能算法处理分析信息的优势发挥出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具有扁平化特点,依托智能算法对数据信息进行词频分析,精准捕捉舆情热点,提前预防可能会出现的舆情话题,从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动向做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决策行为。
3.人机协同,智能算法凸显人工优势。智能算法的应用将代替人工完成信息数据采集、分析的基本工作,辅助人工完成舆论引导的后续环节。以智能算法为辅,凸显人工研判优势,舆情导向作用需要人机协同共同完成。加强培养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人员,搭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团队,良好的舆情引导队伍可以为高校舆情引导进行“把关”。
4.传受关系,智能算法助力渠道通畅。搭建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型新平台,联通高校舆情中的传受双方。一方面,打通学生利益诉求网络表达渠道,尽可能在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学生利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宣泄负面情绪而引发网络舆情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利益诉求,高校应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以尽量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接受学生的监督与反馈。
(三)智能化转型对高校舆情监管的意义 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化转型升级,顺应新型媒介环境下网络舆情发展新趋势,借由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推动原有监管模式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舆情监管模式功能,维护高校舆论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开拓网络舆情监管新思路,构建和谐清明的网络舆论环境。
1.舆情信息研判全面化。对高校师生态度、观点的收集研判是舆情监管的前提。全面汇总海量分散数据,集中分析数据表面呈现出的舆情热点关键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原因,预判舆情发展潜力趋势,及时发现不良思想并加以引导,解决问题冲突,维护校园稳定。
2.舆情监管反应即时化。智能算法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前期信息收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舆情发现时间,为舆情后续处理工作争取主动地位。网络热点议题更新速度快,高校依托智能算法,搭建智能化舆情信息监管,第一时间对舆论、谣言、诉求做出官方反应并及时反馈,以消减舆情的负面影响。
3.舆情危机处理主动化。新型监管模式下,发现舆情潜在危机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应主动应对,积极处理,杜绝舆情“冷处理”所造成的不利局势;同时,高校在舆情发酵前主动进行处理反馈,在重大舆情事件形成之前加以应对,有效减小舆情的负面影响,反之也可极大地提升舆情的正面作用。
4.舆情处理评估系统化。舆情的总结和评估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过程的最后一环,通过对舆情处理过程的反思反馈,弥补舆情应对中出现的问题,捕捉可能产生的缺漏,对舆情监管进一步转型及日后舆情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4-27.
[2] 黄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3):44-49.
[3] 刘修阳,王涛.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机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0-83.
[4]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8-19.
[5] 邬晓燕.运用大数据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9(11):54-57.
[6] 李中原.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路径与防控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8):171-177.
[责任编辑:艾涓]
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交叉蛋白(Intersectin,ITSN)作为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且广泛表达的支架/接头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TSN除了在细胞胞吞/胞吐过程及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之外,还具有介导信号通路转导的功能,如Ras、肿瘤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等。本文对ITSN的基因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细胞支架蛋白质类;衔接蛋白质类,信号转导;基因调控网络;综述
交叉蛋白(Intersectin,ITSN)作为一种支架/接头蛋白,最初是在爪蟾的卵母细胞中被发现的。它不仅具有多个重要功能域,同时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最初的研究者对ITS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胞吞/胞吐、神经递质传递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现在,研究者对ITSN的研究越来越多转向于介导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迄今为止,已发现ITSN参与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有Ras、肿瘤生长因子β(TGFβ)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等信号通路。目前研究者对ITSN在信号通路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对近年来ITSN的基因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ITSN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在人和小鼠中,已发现ITSN具有两个同源蛋白ITSN1和ITSN2;而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中,则发现了ITSN具有3个同源蛋白ITSN1、ITSN2A及ITSN2B。在通常情况下,ITSN经选择性剪接可生成两种亚型,一种是较长的剪接本ITSN-L,另一种则是短的剪接本ITSN-S。由于基因亚型的存在,ITSN1和ITSN2两个同源蛋白总共有4个异构体,分别是ITSN1-L、ITSN1βS、ITSN2-L和ITSN2-S。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亚型之间的区别在于所包含的结构域不同,其中ITSN-L除包含ITSN-S中EH、SH3和CC的3种结构域外,还包含DH、PH和C2等结构域。
ITSN在各种组织器官中广泛表达,尤其在神经中枢中表达水平最高;主要是由于ITSN具有胞吞和胞吐作用,从而参与了神经元细胞的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在大脑中,ITSN主要是与蛋白SNAP-25以及动力蛋白(Dynamin)相互作用,进而参与到突触囊泡的融合过程。突触囊泡在神经末梢处进行着快速而精确的胞吐/胞吞循环过程,ITSN在突触囊泡中能够与网格蛋白/接头蛋白AP2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突触囊泡的胞吐/胞吞循环。另外,ITSN的SH3結构域能够通过激活动力蛋白来抑制细胞质膜微囊的内吞过程。
2 ITSN与Ras信号通路
2.1 Ras信号通路
Ras超家族蛋白是一类小单体GTP结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在2.1万左右,亦被称作Ras超家族GTP酶,是Ras信号通路的主要载体。Ras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各类细胞中,在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膜泡运输、核质信息交换、细胞周期和胞外信息跨膜传递等信号通路中起到分子开关的作用。Ras蛋白一般位于细胞膜内侧,对GTP和GDP具有高度亲和力,在特定生理环境下能够在活化形式GTP结合型的蛋白与非活化形式GDP结合型的蛋白之间相互转换。当鸟苷酸交换因子(GEFs)绑定在Ras-GDP上时会导致GDP的释放,并形成无核苷酸的Ras(nfRas)。由于胞质中的GTP含量高于GDP的量,因此nfRas蛋白更容易与GTP结合,形成活化形式的Ras-GTP。当GTP酶活化型蛋白(GAPs)持续累积时,GTP会被具有GTP酶活性的Ras水解,进而又到达非活化形式的Ras-GDP状态。
2.2 ITSN在Ras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ITSN-L中因具有DH-PH结构域,而使其成为Cdc42的特异性的鸟苷酸交换因子。不过有研究发现,ITSN还可调控其他的Ras-GTP酶,并且不依赖于DH-PH结构域。当ITSN1过表达时,会诱导胞内囊泡上的Ras蛋白活化,进而激活信号转导。其具体机制可能是由于ITSN上的SH3结构域与富含脯氨酸的Son of sevenless homolog 1(Sos1)结合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Sosl是Ras的鸟苷酸交换因子,能够调控Ras的活化。
另外,有研究结果表明,ITSN1与活化形式的Ⅱ型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13K)-P13KC28发生相互作用。P13KC28中含有一个Ras结合结构域Ras-bindingdomain(RBD),该结构域可使P13KC28、Ras和ITSN1等3种蛋白在囊泡中相互结合。当H-Ras处于无活性状态时,可以与P13KC28形成复合物;相反,I型的P13Ks所结合的是活化的Ras-GTP。H-Ras与P13KC28所形成的复合物能够抑制P13KC2β的磷脂激酶活性,同时P13KC2β也能抑制H-Ras组装核苷酸。此外,在神经母细胞瘤中ITSN1可以直接调控P13KC28的表达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_。
ITSN调控Ras信号通路中的Ras-GTP酶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①ITSN-L中的DH-C2结构域可以直接激活Cdc42(Ras相关的GTP结合蛋白)[;②ITSN中的SH3可以与Sos1蛋白相互作用,通过Sosl发挥作用从而调控Ras蛋白;③ITSN还可能直接通过抑制CdGAP(Rac和Cdc42的GAP)激活Rac和Cdc42;④ITSN还可以通过epsins抑制Cdc42 GAPs(在哺乳动物的细胞中epsin-Cdc42信号通路还未被证实);⑤ITSN1可以通过与P13KC2p结合,使nfHRas-P13KC2β复合体解聚,进而影响Ras蛋白上GDP与GTP的相互转换。
3ITSN与TGFβ信号通路
3.1TGFβ信号通路
TGFβ信号通路作为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除了在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在胚胎早期发育、机体代谢平衡、免疫炎性反应以及骨的形成和重建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TGFβ信号通路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将发生在膜上的磷酸化经过一系列信号传递至转录因子,并引起转录因子人核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作用。例如,经典的TGF8β/Smad通路发生的基本顺序是:当存在胞外配体TGFβ时,会激活跨膜的TGFβ受体,并使之形成二聚体,随后在胞内磷酸化下游的Smad蛋白,使之活化。活化的Smad蛋白与Co-Smad形成复合物,人核后进而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在体内,对TGFβ信号通路的调控可在4个不同层次上进行,包括胞外配体、跨膜受体、胞内Smad蛋白以及核内基因转录。
3.2ITSN在TGF8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ITSN也参与对TGFβ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机体内,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受到非常精确的调控,研究其分子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应用意义。最近研究发现,敲降ITSN-1s的小鼠所产生的微粒能派生出TGFβ-R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TGFBR1)(即Alk5),后者能够促使功能紊乱的内皮细胞通过ERK1/2激酶激活细胞生存的信号从而得以再生。TGFβ能够通过磷酸化衔接蛋白ShcA诱导Ras-Erkl/2信号,使得ShcA蛋白能够与mSos蛋白相互作用。在敲降ITSN-1s时,有更多的mSos会趋向于结合Grb2,从而形成Alk2-mSos-Grb2复合体,最终使得Alk5-Smad2-SARA复合体而无法形成;同时,ITSN的缺失也会降低TGFβ下游Smad2/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因此,敲除ITSN1会抑制Alk5-Smad2/3信号通路,并可以使得TGFβ-Alk5信号从经典的Smad2/3转向非经典的ERKl/2 MAPK信号通路[。
4ITSN参与EGFR信号通路
4.1EGFR信号通路
EGFR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属于蛋白激酶超家族成员。EGFR信号转导机制的大致过程是:EGFR蛋白作为膜上受体,在受到EGF等配体的激活后,形成二聚体引发胞内域自磷酸化并产生酪氨酸激酶活性,随之招募并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由胞外至胞内或核内的信号转导过程。EGFR信号转导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以及细胞周期,EGFR通路的异常激活常常会引发肿瘤。而EGFR通路中受体信号的终止主要是通过加速的内吞作用以及受体一配体复合物的降解来完成的。膜上的EGFR复合物内在化形成早期胞内体后,其命运主要有两个:返回至膜上和被溶酶体降解。正常情况下,EGFR(Tyr1045)磷酸化后会结合具有E3泛素连接酶功能的c_Cb1,启动受体的泛素化,从而将受体靶向至溶酶体降解。
4.2ITSN在EGFR信号通路的作用
已有研究显示,ITSN可通过3种途径参与EGFR内吞过程。首先,ITSN通过招募内吞辅助因子形成内吞复合物,进而介导EGFR的转运。其次,ITSN可通过c-Cbl调控EGFR的泛素化。ITSN与c-Cbl的结合,会使c-Cb1能够更有效地泛素化RTK,使其被转运至溶酶体被水解酶降解。ITSN還可通过Cb1的功能调控因子CIN85蛋白调控c_Cbl,从而进一步调控EGFR的泛素化。此外,最近研究表明,ITSN可通过调控DENND2B(GTP酶Rabl3的鸟苷酸交换因子)而调控EGFR受体的循环。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泛素化过程,在调控信号分子转运及溶酶体降解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ITSN1作为泛素化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尤其是刺激c-Cbl将EGFR进行泛素化的精确分子机制至今还没有阐明。最近有研究结果发现,ITSNl是通过干扰Cbl与抑制因子Sprouty2(Spry2)的相互作用而增强Cbl的活性。其主要机制是ITSN1能够绑定Cbl和Spry2两个蛋白富含脯氨酸的区域,ITSN1与Spry2结合可以竞争性抑制Cbl-Spry2的结合,从而促进EGFR的泛素化。
5结语与展望
ITSN作为支架/衔接蛋白在调控细胞的胞吞/胞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ITSN还可以调控细胞的多种信号通路,例如ITSN通过调控Ras-GTP酶的活性进而调节其下游的信号因子。ITSN对TGF8信号通路的调控,主要体现在ITSN能把信号从经典的TGFβ/Smad通路中传递到ERK1/2通路中去。而在EGF信号通路中,ITSN的作用是其能够与Cbl相互作用进而促进EGFR的降解,最终导致信号传递的终止。ITSN参与的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更深入研究。
近些年来,研究发现ITSN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病)、癌症的发生以及肺损伤等。所以,阐明ITSN更多的基因功能,研究并明确其在细胞各种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具体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