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性格学说范文(精选10篇)
五行性格学说 第1篇
问题:什么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什么意思?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自然界各个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生克中,并不只存在顺克,如旺克衰,强克弱,有时也会出现逆克,衰克旺,弱 的现象。即;土旺木衰,木受水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这叫反侮。
五行性格学说 第2篇
阴阳五行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古人对自然界无数次的观察、而产生的自发的辩证。阴阳学说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
就中医来讲,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具体我们人体的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是怎么划分的呢?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说明。例如:男为阳,女为阴。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以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以组织结构对功能而言,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气为阳,血为阴。以疾病而言,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属阴。总之,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事物发展的完美。
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证经验归纳出以“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深刻地描述出了人体各部门的相关性。“木火土金水”依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相生即:木—火—土—金—水—木:相克即:木—土—水—火—金—木。木代表的脏腑是肝与胆:火代表的是心与小肠:土代表脾与胃:金代表肺与大肠:水代表肾与膀胱。如下图所示: 肝与胆
肝主疏泄。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的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夜盲和迎风流泪,眼睛疲倦乏力,视力下降,贪睡而睡眠质量不高。肝火上炎则目赤。肝循环系统不畅,表现为眼睛干涩,易经常眨巴眼。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活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身困难、痉挛抽搐;若热极引动肝风,也可发生抽搐。“爪为筋之余”爪和筋也有密切联系。肝血充足,则指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指甲软薄,没有光泽,甚至变形脆裂。在志为怒。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就可造成肝气郁结,表现为易怒、易发脾气,头痛、胸肋胀痛。怒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发,肝火太旺,则难与人相处。肝功能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酸性食物;面色通常暗青无光泽。
胆为六腑之一,胆的主要作用是储藏胆汁。胆汁为清静的液体,故胆被称为“中清之腑”胆病的主要表现为黄疸、肋痛、口苦、呕吐苦水等。
肝与胆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而且肝胆相连,发生疾病时常互相影响。
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功能正常时,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舌色紫暗无华。心火过旺,则舌尖红赤或口舌生疮;痰迷心窍时,可见舌强不语。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见口吃甚至失语等。
其华在面,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之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会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有光泽;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
在志为喜,主神志。心气亢胜就会出现喜笑不止,有事没事都爱笑,属非正常的笑。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果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病症,如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昏迷、喜笑不休等症。心脏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苦味的食物;面色有时会出现赤红色或紫红色。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输送来的饮食物,继续消化,分别清浊。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异常。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尖红痛,口腔糜烂,或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这种病理现象,叫做“心热于小肠”。脾与胃
脾主运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经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若脾循环系统虚弱,则难以调节食物的消化和养分的吸收,易于造成肠胃功能混乱,表现为大便不成形,甚至泻肚不止。胃火过盛,表现为便秘、牙根疼痛或口腔溃疡。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四肢、肌肉。脾能正常的运化水骨精微,滋养全身,则食欲旺盛,肌肉丰满健壮,四肢有力,口唇红润。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等异常感觉,甚至出现口臭。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
在志为思。脾胃不好的人,有事没事都易思虑,遇事易想不开,经常是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脾胃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甜味食物,面色通常萎黄无光泽。
脾与胃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有病可出现上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的任务。脾胃的作用在人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
肺与大肠
肺主气。肺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的功能。此外,中医还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六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肺主肃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气上逆便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状。
肺开窍于鼻。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肺有病时,常表现有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难,甚至鼻翼煽动。肺与声音有关,肺气足则声音宏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微,风寒犯肺,肺气壅塞,则声音嘶哑,肺痨病由于病邪的损害,或因肺气消耗过甚,可导致失音。
肺主皮毛。肺与皮肤肌表关系密切,肺卫之气充盛,则皮肤肌表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的侵袭;反之,则毛孔疏松,易受外邪侵袭,可发生自汗、盗汗和易于感冒。
在志为忧。肺功能不好,则易于产生悲忧型的情绪。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悲忧型情绪。肺功能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辛辣的食物;面色通常苍白无光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排泄大便。大肠有病则影响排便,或燥结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痢脓血。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降。
肾与膀胱
肾是先天之根,主寿命,臧智。肾的强弱主要是父母遗传,肾亏者只要坚持长期调整肾的循环功能和基础两部分,完全可以健康、长寿。
肾主藏精。一是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二是藏五脏六腑之“精”
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其他重要生命活动。肾主水。肾是调节内水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与肾有关,为肾之上窍,肾气充足,则听觉正常;肾气虚衰,则耳鸣、耳聋。二阴指肛门与尿道,为肾之下窍,故大小便的排泄与肾有关,如肾气虚衰可导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沥不尽,尿频、尿急、遗尿、夜尿等症。肾阳不足可导致便秘,命门火衰可致黎明前腹泻等。
肾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肾又与脑有关,肾精充足,则骨、髓、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肾精不足,常出现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等症。另外,“齿为骨之余”,牙齿于骨有关,肾气虚衰,则牙齿易松动而脱落。
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脱落,常能反映肾气的盛衰。肾气旺盛,则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则毛发稀疏易脱落或变白无光泽。
在志为恐。肾功能不好的人,通常易胆怯怕事,以大惊小怪,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咸味食物,也就是口重。面色通常暗黑无光泽。
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储存和排泄尿液,如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疼痛等症。
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有时与肾的疾病有关,如肾虚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失禁或遗尿;肾虚气化不及,则可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阴阳五行与五脏六腑间的关系
我们自然界的五行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我们人体的五行也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的关系是,肝好,心好;心好,脾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好。这叫年轻,健康,不得病。
它们有相生的关系,就有相克的关系,相克的关系是什么呢?
相克的关系是:肾功能不好,心脑血管就不好。肾是过滤的,肾有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球管过滤,肾小管重新吸收进血液里。如果肾功能不好,肾小球过滤不干净,就像一个漏勺一样,兜不住了,肾小管吸收进血液里。心脑血管功能下降,克回肺,又克回肝,肝不好又克回脾胃,肝功能不好的人,见油腻的东西,他就吃不下,最后又克回肾。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耐心看到这里的各位朋友,是不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是吗? 如果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告诉你,这就是小病。养病如养虎,病来如山到,病去如抽丝。
回过来看上图,一圈两圈克,这是亚健康;三圈四圈克,你不舒服,上医院检查,查不出来;五圈六圈克的时候,查出来了,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七圈八圈克,医院在给你做治疗,做化疗,做血液透吸;九圈再克的时候,医生说,回家吧,该吃什么吃什么,该喝什么喝什么;医生也不是万能的,对不对?十圈克的时候,就该交户口本了。
罗马有个哲学家,叫塞尼嘉,他说:人类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慢性自杀!几乎99.9%的人都是因疾病死在病床上的。疾病是人类最大的克星!那么,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你体内成分之间适当的平衡,如果其中一项突出或不足,破坏了这种和谐,便会造成疾病。
这种情况我们吃什么呢?
我们有些朋友说了,我吃西药。是药三分毒,治标不治本。全球死于抗生素的人,有19万。
我吃中药。现在的中药,不是华佗时代的中药了,也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中药了。首先,它采载季节脱节。芍药本该五月份采集,他偏要4月份挖出来,农民为了卖个好价钱!药效达不到。第二,它是农药化肥的结晶。现在的中药,都是种植的,要用农药杀虫,化肥催长。第三,要灌满肠。你灌满肠后,才能3% ~ 5%起作用。在加上没有时间熬中药。那么,我们吃什么呢?不用再苦苦寻觅,不用再听天由命。今天,我们将健康送到您的手中。
结束语
阴阳五行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理论,它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医整体论的思维特点。此脏损之,彼脏伤之。《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思念宝玉过度,心火伤肺金,她得了肺病;肺金伤肝木,她火气特别大;肝木伤脾土,她胃口不好;脾土伤肾水,她易疲劳;肾水伤心火,更加重了病情。
五行学说与养生 第3篇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五行学说就是用上述五种基本物质来解释世界构成的一种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曾经对中国养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堪称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书中肯定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具有五行属性, 并对它们作了相应的“五行”分析: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均可归之于“水”;凡具有温热、升腾、昌茂繁盛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均可归之于“火”;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均可归之于“木”;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等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均可归之于“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均可归之于“土”。《吕氏春秋》把五行当作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提了出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本始。”这里的“五运”与“五行”是同一概念。可见《黄帝内经》作者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五行法则运动变化的。正是在这种哲学观念指导下, 产生了事物的五行归类推衍理论, 并相应推导出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世界五行图表。
二、五行的运动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在五行中并非孤立、静止地存在, 而是具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 这些关系又是按一定的方向和序列顺序不断地使事物发生、 发展和变化。 总的来说, 就是生、 克、乘、悔。所谓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次第资生、助长、促进;所谓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有序地互相克制、互相制约 (隔位相克) ;所谓乘,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不足或虚弱, 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所谓侮,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太过, 是原来克它的一行反受它所克。
(1) 相生和相克。相生, 是一行事物或现象对另一行事物或现象有滋生、助长、促进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如环无端, 循环不停。其中每一行都有“我生”和“生我”两个方面, 如以木为我, 则我生为火, 生我为水。相克, 是一行事物或现象对另一行事物或现象有抑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如环无端, 循环不停。其中每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 如以木为我, 则克我为金, 我克为土。五行学说认为, 事物间相生、相克的同时还存在着“生中有制”“克中有生”的联系和作用。“生中有制”, 指五行相生过程中也存在着克制, 如金生水, 水生木, 金又克木;“克中有生” , 指五行相克过程中也存在着相生, 如木克土, 土克水, 水又生木。五行学说正是通过五行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作用, 从而探索、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性、整体性和统一性。
(2) 相乘和相侮。相乘, 乘是以强凌弱或乘虚而袭之。相乘是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或是一种相克超过正常的范围。相乘与相克的方向次序一致:木乘土, 土乘水, 水乘火, 火乘金, 金乘木。其中任何一行都有“乘我”和“我乘”两个方面, 如以木为我, 则乘我为金, 我乘为土。 相侮, 亦称反克, 指五行中某一行盛衰超出正常范围而引起与五行相克方向相反的克制。如木侮金, 金侮火, 火侮水, 水侮土, 土侮木。其中任何一行也会出现“侮我”和“我侮”两个方面, 如以木为我, 则侮我为土, 我侮为金。相乘和相侮都是事物间存在的不正常现象,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的生克制化异常,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而形成的生克制化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 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 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 既可以乘土, 又可以侮金:金虚时, 既可受到木的反侮, 又可受到火的相乘。
三、五行学说在养生中的运用
中医学认为人患疾病的基本原因是“五气”所致, 即风、火、湿、燥、寒;“五气”直接关系到人的“五脏”, 即肝、心、脾、肺、肾;“五脏”联系着 “ 五行” , 即木、 火、 土、 金、 水; “ 五行”御“五位”, 即东、南、西、北、中。古代医学家还把人五脏生理活动的特点与“五行”、“五位”相联系并用于医学治病。如肝喜条达即有生发的意思, 木有生发的特性, 东为太阳初升地方, 象征万物复醒, 故以肝属:“木”为“东”;心有温煦的作用, 火有温热的特性, 太阳到南方为最热, 故以“心”属火为“南”;脾为生化之源,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 中为中央, 象征调节作用, 故以脾属“土”为“中”;肺有降的作用, 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 太阳至西方将落, 象征万物将收敛, 故以肺属“金”为“西”;肾有滋养全身的作用, 水有滋润的特性, 北属阴为水, 故以 “ 肾” 属“ 水” 为 “ 北” 。 这样, 笔者认为古人不仅讲清“五脏”与“五位”的相互关系, 也讲明了练功的方向。即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五脏”病情的虚实, 以背对虚, 面朝实就为自己的正确练功方向。 因为背属阳为收、 摄取。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中说:“五八.肾气衰, 发堕齿槁”故人到中老年肾气衰弱, 宜面向南、 背朝北练功, 以达到肾 ( 水) 之精以养肝, 肝 ( 木) 藏血上济于心, 心 (火) 之热能以养脾, 脾 (土) 化生水谷以充肺, 肺 (金) 清肃下行以助肾 (水) 这就达到五脏相互滋生的良性循环, 身体自然会康复强壮
健身气功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 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各组织器官或生理功能之间, 不仅可以通过生克制化维系生命活动正常的动态平衡, 而且也可以通过相乘或相侮引起生命活动的不正常现象, 导致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器质和功能产生不平衡、病变或衰竭。同时还认为, 运用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观点和方法设计功法技术并进行锻炼, 可使肝、心、脾、肺、肾得到彼此联系和滋补, 从而维护机体内部的协调与稳定, 保持人体的健康生命状态。健身气功·六字诀科学测试表明, 通过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哂、吹、嘻”六种特定吐气发声的锻炼, 可以起到有效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
五行学说升级SPA之美 第4篇
“传统中医理论下的健康新理念”
方然:很早就听说香格里拉的“气”SPA了,这个名字让我非常好奇,“气“指的是什么?
理疗师:“气”的灵感源自传说中神秘喜马拉雅高原上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我们首次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康复治疗哲学和手法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SPA护理理念,通俗地说就是将中国传统中医与亚洲养生古方融合。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中,“气”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它掌控着人类的健康和精力。香格里拉“气”SPA结合中医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调节身体阴阳能量平衡,恢复自然活力。
方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五行命理,但是要怎样测试呢?理疗师:我们在菲律宾开设了专门的“气”SPA学校,聘请了专业的中医师去分析人体的五行命理。所以每一位客人在“气”SPA里都会进行一个简单的问答测试,通过测试,我们就能够知道你是五行中的哪一个命理。然后以此为根据,去选择护理所用的精油和疗法,这样也能使你体内的阴阳之气完美交融,达到平衡。
方然:不同命理的人会对照不同的精油,每个精油都有什么特性与功效?
理疗师:金方精油添加的茶树、尤加利,用于净化身体和振作头脑。木方精油添加了薰衣草、佛手柑,使身体获得新生,安定心灵。水方精油主要是乳香,用于放松身体和滋养精神。火方精油中的玫瑰与橙花,可令身体振作、唤醒思维。土方精油,添加了洋甘菊、葡萄柚,用以激发身体活力和澄清思维。
方然:做SPA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吗?
理疗师: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固定做SPA,让专业理疗师为你安排一个适合自己的疗程其实是最完美的。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随性而至。每天都做SPA也是可以的,只要选择不同的项目即可。
方然:体验SPA之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理疗师:来之前的1个半小时不要吃得太饱,要让身体处于一个最自然的状态。体验过程中,可以喝一些果汁、水和茶,但是带有咖啡因的饮品和酒精类饮品不建议喝。因为咖啡因会让人兴奋,酒精会让人头晕,都会对整个放松产生抵触。
方然:会不会有些人不适合做SPA呢?
理疗师: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等病人、饮酒的人都不适宜做SPA,孕妇却是可以做的。人放松时会产生一种脑电波,感觉就像是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很安全的感觉。我们会利用轻抚,让孕妇得到这种带有安全感的放松。方然:一家好的SPA会馆,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吧?
理疗师:当然。因为环境也是人们通过“五感”体验SPA的元素之一。
方然:我体验的魅力琥珀面部护理,功效主要来自琥王白?
理疗师:琥珀面部护理是利用琥珀配合着护理面霜进行按摩、点穴,与通常用手做面部护理有很大的不同。琥珀是由埋藏地下数千万年的树脂形成的晶体,其名贵不言而喻。在理疗过程中可以有效加强皮肤对营养的吸收,能增强肌肤弹性,紧致和完善肤色。打个比方,这个琥珀就类似鱼缸里养的“清道夫”一样。
方然:我刚刚闭着眼睛听到了很美妙的音乐,听感也是完美SPA需要的吧?
理疗师:你听到的“气”音乐,是富有亚洲特色的音乐旋律,它的节奏舒缓和谐、音域宽广,并且配有镲、长笛和唱钵的音效。这种共鸣和同时产生的震动,对大多数听到声音的人有特殊的康复效果,可以缓解疲劳、振作精神、恢复活力。
Tips
偷师高级会所,打造专属于居家的SPA馆
芳香精油:选择什么味道的精油并无限制,如果想要放松,那么选择薰衣草、依兰树和甘菊气味,如果想要排毒,迷迭香、茶树及柠檬精油也是不错的选择。护肤用品:可以在市面上购买到头发、面部及身体的清洁及护理产品。
品质小物:一张轻音乐或水疗音乐CD、一盏花草茶、一本好书。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第5篇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万物本源于气的理论基础上,用以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认识论,所以它属于古代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阴阳,就是这两方面的概括。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在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并用它来分析、论证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内经》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是融合贯穿在《素问》和《灵枢》的各个篇章之中的。
本章所选的部分篇章,主要在于阐明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以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中运用的某些原则,但要深人地理解和掌握,还须结合本书各章节内容,仔细推敲和深入体会。
【原文】1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注释】
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张介宾注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阴阳,一分为二,就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2.万物之纲纪:纲纪,《说文解字注笺》注:“总持为纲,分系为纪。如网署,大绳其纲也,网目其纪也。”这里亦可作纲领解。万物之纲纪,即万物生长消亡变化的纲领。
3.变化之父母:《礼记正义月令》:“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张介宾引朱子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父母,这里是本原、根本的意思。事物之所以能发展变化,就在于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所以说阴阳是事物变化的父母。
4.生杀之本始: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根本、元始的意思。义同上文“父母”。李中梓注:“阴阳交则物生,阴阳格则物死;阳来则物生,阴至则物死。万物之生杀,莫不以阴阳为本始也。”
5.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府,居舍、藏物的.场所。张介宾注:“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
6.本:这里指阴阳。昊良注:“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乎阴阳,则阴阳为病之本可知。故治病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故而施治也。”
7.故:谓下文所论,皆上述阴阳变化之道。吴良注:“复明阴阳为天地之道也。”
8.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气轻清,轻者上升,故阳积则为天;阴气重浊,重浊者下降,故阴凝则为地,此明天地之阴阳。
9.阴静阳躁:躁,动也。静则为阴,动则为阳,静、动以明阴阳之性。
10.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指事物一年四时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正常发展规律。如张介宾注:“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说明本句的“杀”,是肃杀的杀。一说“杀”即杀戮之杀。因而认为“阳生阴长”,是阴阳之治,而“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如张介宾又注:“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口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明阴阳之淑惹言,于义亦通。”
五行学说对传统文化的诸多影响 第6篇
五行学说对传统文化的诸多影响
五行思想经过长期的承传演变而构成特定的哲学思维模式.它形成和发展于民族性格的定型时期,因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状态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标明了民族意识中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方向.强化了以土地为根本的农业经济意识.促进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本位意识.凝化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内陆文化意识.明确了以和谐为原则的整体意识.表现出了以静为本的`变化意识.它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和历史走势,成为人们认识传统文化的透视点.
作 者:冯立鳌 作者单位:广州业余大学,社科部,广东,广州,510230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8)分类号:G02关键词:五行学说 传统文化 诸多影响 透视点
五行性格学说 第7篇
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构建中医研究纲领的硬核,促进中医生长,点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和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近代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的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哲学怀抱,走现代化之路.
作 者:张宗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21(1)分类号:N031关键词: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 硬核 生长点
五行性格学说 第8篇
1 阴阳五行说在拳理阐释和技法原理方面的体现
宋朝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解释到“无极生太极, 太极动而生阴,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在太极哲理基础上, 形成了刚柔相济, 开合虚实, 处处有弧形,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的运动特点。由阴阳对立概念衍化出了进退、起伏、攻守、显藏等一系列对应概念。“阴阳一太极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道:“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无过不急, 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阴阳变化始终贯彻在太极拳运动中, 阴阳相济等太极哲理的渗入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的文化理论。《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而化生万物。”八卦说是用于说明物质世界的产生过程和物质世界的无限发展和变化。八卦掌则在此基础上, 派生出“八卦转掌论阴阳, 五行六合内中藏”“八卦连环分五行, 相生相克变无穷”的拳理[1]。“身随步翻, 掌随身变, 步随掌转”[2], 不停的变换招式, 左旋右转, 是八卦掌独特的运动形式。”八卦掌圆转折变, 循环无端, 物极必反, 终而复始, 具有八卦哲学重复变化的循环论观点。董海川强调“走为百兵之祖”, 要求“走”中阴阳聚合, 形神兼备, 内外合一, 具有刚柔、虚实、显藏等相反传承的技术特色。“心意诚于中, 而万物形于外”, 形意拳“内三合, 外三合”习练原则是建立在阴阳学说基础上的。《两仪歌》云:“鹰熊竞志, 取法为拳。阴阳暗合, 形意之源。”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来概括攻防转换的规律。
2 阴阳五行说在练功理论方面的体现
阴阳五行对武术理论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演练原则。武术讲的形、神, 其内涵是多层次的。就人体而言, 形指形体, 亦指身体, 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等, 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其技术而言, 形指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动作特征, 神指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和气质;就内与外而言, 形是外在的具体运动形式, 神指内在的心理、精神内容[3]。形是神的外化, 武术由内达外的习练;“以意领气, 以气催力”的发力原则等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 武术练功理论与阴阳五行说密不可分。《太极图说》:“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 五行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其注释中讲:人禀阴气而形成形体, 禀受阳气产生精神, 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 精神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太极拳理论充分吸取来这一思想, 强调心、意、形的重要性, 形神统一。武禹襄在论述太极拳时强调:“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神为主帅, 身为驱使。”用意识引导动作, 强调了精神意念的重要作用。
健身养生方面。武术传统练功十分讲究按不同季节、时间、方位、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练功方法, 以提高锻炼之效果, 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流行于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五脏的变化, 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走功的各套练习, 秋季主练脾胃功, 使之有助于肝功;冬季主练肺功, 使之有助于肾;春季主练肝, 使之有助于心;夏季主练心, 使之有助于脾胃。中医以五行属性概括人体各部分联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自然环境提出“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时”对人体提出“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概念, 均与金木水火上五行相配[4]。武术练功正是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来合理设计和安排的, 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 依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观点演练人体内外“五行”的[5]。结合人体生理功能和练功技法的特点分析技击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劈拳属金, 其形像斧, 在于人体则属肺, 故其劲顺则肺气和, 劲谬则肺气乖, 气乖则体弱病生, 拳亦必不通矣;崩拳属木, 其形似箭, 在于五脏则属肝, 故其拳顺则肝气舒, 拳谬则肝气伤, 因而此拳善能平气舒肝, 强筋壮脑;钻拳属火, 其形似闪, 在于人体则属肾, 故其气和则肾足, 气乖则肾虚, 其拳不顺则其劲不能长, 拙劲亦不能化;炮拳属火, 其性似炮, 在于五脏则属心, 故其拳顺则气和虚灵, 拳谬则气内气必努而失中, 失中则四体万骸无所措施, 试式亦无形矣”。五行拳法与人体生理理论的协调统一, 能达到“形意合一”“内外同化”, 调和脏腑气血, 在养生上能达到强身延年之效, 在技击上能达到克敌制胜之目的。
3 阴阳五行说在技击原理方面的体现
阴阳变化是武术攻防转换的理论基础。“出手为阳, 收手为阴”、“攻为阳, 收为阴”、“阴来阳破, 阳来阴破”等攻防技法, 在武术战术战略和技击原理上无不体现着阴阳矛盾运动。由阴阳衍化出来的技击原则如“先发制人”、“避实击虚”、“以快制慢”、“以柔克刚”等在武术技击中随处可见。
“避实击虚”、“因敌制胜”是讲根据敌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战略部署, 做到灵活机动, 敏捷地躲过对方强劲锋芒之势, 扑捉战机, 抓到对方薄弱环节, 造就优势。虚也有虚假之意, 示形与敌, 以攻守姿态引诱对方, 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所谓“能以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外乱而内正, 示饥而实饱…欲其东, 袭其西。”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则“阴阳虚实神变无穷”。八卦掌歌谣说, “未击西来先声东, 指上打下就得知, 卷帘倒流更神通”。这是一种击其必救、击其空挡, 指上打下、指下打上、预左忽右、欲右忽左, 利用阴阳矛盾关系转换迷惑对手而实击的方法。《八卦掌》歌诀中“闪开避脱身换形, 借彼力顺手推船”, 其步法的转圈走转灵活而避实击虚, 因而造成敌背我顺之势, 进而击之。太极拳讲求避实击虚, 引进落空, 后发制人。顺人之势, 借人之力, 实则是避实击虚的一种体现, 是阴阳对立关系的一种反应[6]。
“以快制慢”、“先发制人”, 指与人交手时争取主动权, 有效攻击对方。峨眉拳创造“不接手”法, 认为被动防守易被人控制, 以攻代守, 方能保持主动性。《内家拳》指出:“打拳宜手捷、眼快、紧逼先施”;少林拳谚讲:“手似流星眼似电, 身似游龙腿似箭”;形意拳讲究“起如风, 落如箭, 打倒还嫌慢”[7]。其他拳种如南拳、八极等, 在技击上都讲究快攻, 以迅雷不及掩耳, 出其不意, 以快制胜。“顺人之势, 借人之力”, “后发制人”则是以慢求快的另一种手段。以静制动, 寻求有力进攻时机, 克敌制胜。《庄子论剑篇》载:“夫为剑者, 示之以虚, 开之以利, 后之以发, 先之以至”道出了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的技击战术。以快制慢, 先发制人与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的技击原则完全相反, 但都是以阴阳学说为基本依据。“快”与“慢”, “先”与“后”正是阴阳矛盾对立面在武术技击中的体现。攻为阳, 守为阴, 攻能转化为阳, 阳能转化为阴, “攻不忘防, 防不忘攻”。阴阳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便寓于武术运动之中。
“以柔克刚”, 指与人交手时, 如对方的钢劲打来, 我则以柔化开对方的来力, 使之落空不得力。太极拳技击上欲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则需引进落空, 舍己从人, 化开对方劲力, 以阴破阳[8]。太极大师杨澄浦强调技击要“柔中寓刚, 绵里藏针”。阴阳矛盾关系同样也表现为刚中寓柔, 刚柔相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道:“须知阴阳, 粘即使走, 走既是粘, 阳不离阴, 阴不离阳, 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体现了阴阳矛盾关系的哲学思想。
4 结语
武术根植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沃土之中, 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个部分, 它与武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来了武术拳法拳理、技法技理、练功理论、技击原理等方面的内涵, 是产生部分拳种的哲学渊源。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化通下, 武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武术哲学, 通过分析阴阳五行在武术中的体现和融化, 加深人们对中国武术所蕴含的阴阳五行哲学文化的认识。
摘要: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和润泽,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以其深奥的哲理、精湛的技法折射出博大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拳法拳理、技法技理、练功理论、技击方法等方面阐述阴阳五行哲理对武术的影响, 以期进一步深入探究武术文化。
关键词:阴阳五行,武术理论,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选慧.论阴阳五行对武术理论的影响[J].体育科学, 1985 (5) :89.
[2]明陈邦瞻编.宋史记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3]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5]李慎泽.形意拳经谱与名家拳论[J].精武, 1997.
[6]董逢伟.武经七书技击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4) .
[7]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从五行学说谈少林发声功 第9篇
少林发声功以声为用,以势为体,以脏腑为本,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五行学说,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阐释宇宙间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属于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所生成,宇宙间的事物可以根据不同性质和作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构成五大系统,而且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五行的生克运动中,维持着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图1)。
依五行学说之理,五声分别是哼、哈、咦、威、虎,五势为按劲、崩劲、挎劲、抱劲、劈劲,五脏为肝、心、脾、肺、肾(图2)。
练习时每发一声均要做到声势相应,五脏一体。讲究声随势发、势随身动;以声助势、发声如雷。以脐下丹田为发声之源,以声的振动波加之势法对脏腑的舒展挤压,来调理脏腑的生理功能,使五脏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中医学认为五脏是一统一体,如肝气过亢,横克脾胃,表现为性急善怒、两肋胀痛、厌食等症状。此为肝木克脾土,以“抑木扶土”之法调之,练习哼声(舒肝气解郁除烦)与咦声(健脾胃补中益气)即可。如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肺气虚弱应练咦声(健脾胃补中益气)与威声(调营卫宣肺降气),此为“培土生金”之法。现就少林发声功每一声的练习方法与养生作用作一介绍。
一、哼声:舒肝气,解郁除烦势为按劲(图3),练习哼声时呈马步式,以左手握拳于腰间,右手掌呈伏虎式向下发按劲,同时发哼声。
左手握拳上提,右手以掌下按,形成上下的整体按劲。如此练习六次,左右式相同。
五行之论:肝属于木,木性柔和、可曲可直、枝叶发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在生理上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生发疏泄的功能。肝为刚脏,其病善怒。肝阳上亢、肝气不舒、肝火上炎,常致人性急善怒、心烦意乱、厌食等症状。通过哼声按劲的练习,有舒肝理气、解郁除烦的作用。
哼声字意:鼻子发出的声音。哼哈二将是佛教的守护庙门的两个神,形象威武凶恶,用来比喻有权势手下得力而盛气凌人的人。
二、哈声:通心脉,宽胸理气势为崩劲。练习哈声时呈虚步式,以右手右脚在前,左手与左脚相应在其后,瞬间旋腰调胯向前发劲,同时发哈声(图4)。形成势不可挡的崩劲。如此练习六次,左右式相同。
五行之论:心属火,火性温热、明亮,其性炎上;心主神明、心主行血,故心属火。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心脉气血淤滞,常致人心胸憋闷、心慌、神不守舍、失眠等症状。经日:哈音通心脉,心脉通百脉通。通过哈声崩劲的练习,有解胸心之淤滞,宽胸理气之效。
哈声字意:张口呼气。
三、咦声:健脾胃,补中益气势为挎劲(拧劲)。练习咦声时呈马步式,右手从小腹前如挎篮状,左手与之交叉向后形成上下斜行的分力,旋腰拧身发咦声(图5)。声音宜低长,脊柱左右旋转以达内摩脾胃,,消谷化积之效。如此练习六次,左右式相同。
五行之论:脾属土,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劳倦伤脾,脾失健运,常致人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腹胀等症状。通过咦声挎劲的练习,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效。
咦声字意:表示惊异。
四、威声:调营卫,宣肺降气势为抱劲。练习威声时呈马步式,双手向里抱打背部肌肉,脊柱旋转,目视侧前方同时发威声(图6)。以双手拍打胸J彝来挤压肺腑,发威声调节肺的生理功能。
五行之论: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肺有清洁、肃降功能。肺气以肃降为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营血在脉中、卫气在脉外。肺气和则营卫调。肺失宣降、肺气虚弱,常致人气机不利,呼吸不畅,鼻塞、喉痒喘咳、胸闷不畅易于感冒等症状。通过威声抱劲的练习,有调和营卫,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的作用。
威声字意:表现出来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
五、虎声:补肾气,强壮筋骨势为劈劲。练习虎声时呈虚步式,右手上举左手置于面门呈防守式,速上步以右手掌下劈同时发虎声(图7)。劈劲下落时腰骶骨(尾骨)上翘,腰为肾之腹,以腰骶骨(尾骨)上翘来增强肾的生理功能。
五行之论:肾属水,水性润下、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主纳气。肾精不足、肾气亏虚、肾阴虚、肾阳虚常致人健忘、气喘、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耳鸣等症状。通过虎声劈劲的练习,有补肾气、调阴阳、强筋健骨之功。
五行性格学说 第10篇
(二)五行学说: 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
(一)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现在上课了,同学们。我们讲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五个问题,指导疾病的防治。用阴阳学说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调节阴阳,以平为期”。“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防病、治疗当中一个核心思想。具体说来,一、养生。中医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要根据阴阳的规律,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来考察这个疾病的状态,来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以平为期”。“和于术数”,“术数”在这里不讲,不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术数”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术语。“术数”也称“数术”,这两个字颠倒过来。“术”是指方法,第二个“数”是指气数。也就是以各种方法来观察自然现象,借以推测人类和国家的命运和气数。这(属)中国传统文化,叫术数学,专门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借用,比如,在我们医学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和历算,就是历谱,那属于术数学范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就用这种方法。我们讲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的运动,它们的阴阳变化,人体也与之发生相同的节律变化,要求人体的节律和外界环境一致,要符合这个气数的变化,达到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最终取得和谐状态。这里面的具体要求,不需要大家进一步去了解,知道这个“术数”,将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解。在《易经》里面“术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二、确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说最基本的治疗规律。那么阴阳失调大致分为偏盛和偏衰,用阴阳学说来确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疗原则。偏盛表现为实的证候,那么就祛邪;偏衰表现为虚的证候属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用阴阳学说来说,阴盛和阳盛,说阴盛表现为寒证,就是寒者热之,寒属阴,热属阳,就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寒者热之。阳盛,它属于实热,热者寒之,就热证用寒来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祛邪来说,通称为泻其有余。治疗疾病,一、实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阴阳偏盛属于实,一般的规律就要泻其有余。具体怎样泻其有余呢?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适用于阴盛;热者寒之,适用于阳盛。我们前面讲阴阳失调的时候讲过,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盛,在阴盛的条件下,一定要想到阴盛必伤阳,阴盛则阳病。所以,虽然是实寒,它必然要兼有阳虚的改变,在这种条件下,在泻其有余的同时,要考察是否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在治疗上要兼顾温阳,那就考察它伤阳的程度来确定兼顾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泻其有余的同时,必须兼顾不足。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阳盛,阳盛必损阴,在阳盛的条件下,必然要出现阴虚的一些改变,仅仅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因此在治疗上,在热者寒之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养阴,这也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阴阳偏衰的调整原则,那就是补其不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用阴阳学说确定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扶正,补其不足。如何扶正和补其不足呢?那么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这是最基本原则。但在表述上,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
一、叫阳病治阴。说阴虚要补阴。补阴这个概念,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阳病治阴。阳病,是指阴虚而言的,这个概念最容易混淆的。和下面阴病治阳它俩是一对,最容易混淆。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来自于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换句话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和补阴等值,它俩是同义语,所以阳病治阴,本质上就是补阴,它们都是同义语。最简单的掌握方法,阴虚就是补阴。另外它还有同义语:说阳病治阴,就是补阴,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补阴。当然,在这里,在我们第一章里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仅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样一个判断,这样一个原理,它有许多丰富的内容,以后得陆续再去学习。阳虚,基本的治疗原则就是补阳。那么如何来补阳呢?它与阴虚相对。
一、要阴病治阳,阳虚的那个阴,是指的阴病而言的,阳虚的病是指的阴病治阳,和阳病治阴相对,阴病治阳的本质就是补阳。第二种表述方法,它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对,它俩是一句话,都是王冰提出来的这样一个命题,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质上就是补阳,同样的道理,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样,“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个原理,这样一个原则,这样一个命题,含有丰富的内涵。这些都需要到以后陆续来学习,在这里仅仅要求同学们知道,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补阳,调整阳衰的。说阴病治阳,就是补阳,是阳虚的治疗原则。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补阴的(治疗原则)。那么阳病治阴,就是补阴,是调整阴虚的基本治疗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治疗上,还出现了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样(两个)具体的处理方法,既是原则,又是方法。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阴(或阳)衰的条件下,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它是阴阳偏衰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阴虚需要补阴,阳虚需要补阳。按照一般的推理,那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阴阳两损,就是阴阳两虚,那就阴阳双补就可以了。但是张景岳提出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样一种基本的治疗原则。所谓阳中求阴,就是在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下,注意,就证候来说,它以阴虚为主,阳虚居次,这样一种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在重点补阴的同时,也兼顾补阳,稍加补阳药,促进阴液的生长,这个原则叫做阳中求阴。这个是我们在这一节讲的难点,阳中求阴。他的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右归丸就是基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来的。那么阳中求阴,就是左归(类);阴中求阳,就是右归(类)。那么阳损及阴的时候呢?是阳虚为主,阴虚居次,治疗的重点是补阳,同时也兼顾补阴的药物,补阳稍佐以补阴,促进阳虚的改变,促进阳气的生长。这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两种特殊处理方法,形成两个概念——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就是用阴阳学说来确定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这里,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偏盛,泻其有余,记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偏衰,补其不足,就是补阴、补阳,在这个前提下记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记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些最基本的掌握以后,再进一步地掌握难度比较大一点,就是那个“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实际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平调的方法,平补的方法,它区别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一种调整阴阳偏衰特殊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又恰恰为临床所习用。它是由张介宾早在《类经》和《景岳全书》当中所创立,它的著名的方剂就是左归(类)和右归(类)。这个左归和右归体现了张介宾(关于)阴阳互损,就是(根据)阴阳互根原理确立了阴阳互损这样一个学术思想。
第三、阴阳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就是对药物的属性进行分类。我们这仅仅举一个例子,针灸的穴位也同样可有阴阳分类。那么用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这里举例:阴阳学说如何分析药物的阴阳属性。药物学基本的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我们用阴阳加以分类,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那么药物的升降浮沉,沉降属阴,升浮属阳。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对药物性、味、气,运动趋向——升降浮沉最基本的性能的分类的认识。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上述我们讲了这么些,举了例子。上述讲的一些是指如何来用阴阳学说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的科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去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论述生命,论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些属于医学的基本问题,用阴阳学说来论述它。我们前面讲气一元论学说,那是用气一元论的基本原理去论述生命的问题,论述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用阴阳学说所确立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去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个学说,它的基本思想,一、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世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事物的多样性。
三、最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关系。用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论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复杂的事物之间它们的统一性,确立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系统的观点。因此,现代的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论以区别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它也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中医学将五行学说引入到中医学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五行的概念。在中医文献里面,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里面,那五行的概念,一、有常识性的概念。最早在《尚书·洪范》里,就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种物质元素、基本材料——木、火、土、金、水,咱们叫五行,印度叫四行,古希腊的医学叫空气、水、土和火,我们叫木、火、土、金、水,都是同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承认世界是由这么几种物质材料所构成的。那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这个五行,就常识性的基本物质材料的这个概念,具体物质概念,上升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现在怎么样定义它呢?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其
一、确定五行是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世界的多样性,来阐述世界的本源。讲到这里,我们前面讲到气,天地本于一气,气本为一。气,一物两体,由一气,一而
二、分为阴和阳。那么阴阳和五行什么关系呢?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一气分阴阳,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为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其二五行的医学意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包括三个内涵。
一、它是物质概念,五种物质材料。比如,中医学在论述自然的时候说,讲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也就是五运六气,这些都是指的这个五行之气,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质来说的。作为人体,可以划分为五行,那人体的五行就是五脏之气等等。这一些都是指什么呢?具体的物质概念而言。
二、指事物的属性。中医学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的属性来说明自然界、人体、健康、疾病的属性。也就是说,用木、火、土、金、水它们的自身的表现的特有的属性,来用类比的方法,推及到人体健康和疾病,把自然、人体、健康和疾病用五行的属性加以归类,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这一点,将来我们下面在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到。它的性质,就是指的五行医学意义,指的事物属性来说的。
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为普通的系统观。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观。总结五行医学意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总结上面的医学三个含义,我们最终把它归纳起来,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物质。这五种物质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物质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用它的属性来说明事物的属性。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定义,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定强调记住“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五行在中医学当中的医学含义,最基本的含义。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面,请大家注意,五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哲学的内涵,而是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是哲学和医学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医文献的时候注意,使用五行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从哲学上来说的呢,还是指具体医学上来说的呢,分清楚条件,这也体现了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比如,五行既属物质,又强调运动,又强调属性。什么情况下是指属性而言?什么情况下是指的物质而言? 二、五行的属性
第二个问题讲五行的属性。我们前面讲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等事物的性质。那么什么是五行的属性呢?第一、讲讲五行属性的概念。什么叫属性。注意,属性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个)是哲学,一个是逻辑学。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比如,我们讲气,气的固有属性就是运动,说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这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二、从逻辑学来说,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这个和哲学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逻辑上讲,用这个事物的属性、对象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事物进行进行逻辑分类。那么五行的属性是什么呢?我们定义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什么叫做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就是五行的属性。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个事物属性的分类表,在学习中医的五行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把这个表背下来,牢牢地记住,根据这个表来讲它的思想。我们这里选取这个表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取于《内经》。大家注意,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来对事物进行五分,然后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说明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既说明事物的性质,又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把天地人、世界万物所有的属性一分为五,囊括其中。从天、地、社会、人事乃至于国家制度,都囊括其中,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至于同学们将来看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表,各种各样的分类,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今天理解,不是看它这个分类哪一点不确切,而是看它这种思想,用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世界,来分析事物,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贵在于此,学习五行学说。那么这个表,所涉及到内容,是我们在医学里面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看,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物质的及其运动的属性,从自然到人体,从天地人,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一分为五,凡是具有相同属性,都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比如,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在人体以肝为核心,说肝具有木的属性,那么肝、胆、目、筋、怒、呼、握,这些事物生命现象,通通属于木类,它们同属于一个性质,使它们从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春、冬、风、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属性,因此,它们属同一系统。依此类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五行的分类,分别纳入五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这个来说明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再进一步抽象,奠定了中医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生物哲学,研究生物现象里面的复杂的因果关系,高度地评价中医五行学说。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制化来阐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复杂的因果树。那么说明生命现象的复杂因果关系,现代的、一个最好的西方学说叫超循环论。但是它所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达到五行学说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所阐述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五行学说,现在计算机的专家,清华大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正在搞,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它用在计算机上来表述。我们经常在讲生克制化,那个时候计算机信息科学和数理科学结合到一起,变成了生物信息学,用生物信息学来表述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概念。那么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来说明事物的属性,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这里面强调一个重点来类比,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一个重要的特点。过去我们叫援物比类,也叫取象比类,用逻辑学来说它属于类比思维。用性,那么肝决不是木,它俩不是等值的,木有这样的性质,类比说肝也有这样的性质,肝主疏泄,它具有曲直的特性,但是它俩决不等值,它们还有差异,但是贵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敢于把肝这一类定它具有木的属性,便于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体现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中国人的这个传统的类比思维具有高度的想象力,有丰富的创造力,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科学研究当中的科学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当然,类比它仅仅是象,是类似,决不是判断的“是”,是非的“是”,那就是说和原型还有一定的差异,但毕竟是它有它的长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长处。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也是如此。充分地利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来考察事物,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第一个基本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逻辑思维第一个培养起来,(是)类比的思维能力,没有这个,就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但是从逻辑上来说,那么类比思维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类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确定的一部分。我们来认识五行学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看它得出的结论,不确定的那部分,重在考察、来继承它那种高度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用那个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事物。通过这个表,应该念出这些思想,不仅仅是背下来。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我们讲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生克的规律,叫五行生克。第一个规律叫五行相生规律,五行相生。那么记住它的定义,记住它的具体的规律。什么叫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相生,大家注意,在我们中医学领域里面,念《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讲相生,马上想到的是五行相生,我们可以省略“五行”。在另外的环境,仅仅提到相生,那么其它学科无法想到五行相生。所以规范地表述,应该是五行相生,而不仅仅是提到相生的概念。但是特定环境下,在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里面,仅仅写“相生”这两个字,任何读这个书的人,都会想到是五行相生。那换了一个环境,大家注意,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义项。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学科,在特定学科里面,它有不同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限定它在什么学科领域里。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是这样一种关系。就叫做五行相生。那么相生的规律呢?我们分相生的次序和相生的关系。相生的规律,叫以次滋生,循环不已。大家注意,以次滋生,循环不已。我们打出来一个示意图,叫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环不已。这是它相生的规律之一,它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