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谐音词范文(精选5篇)
网络谐音词 第1篇
一、网络谐音手法造词
(一) 网络谐音手法造词方式
人类文字表达语言的两种基本手段是表意和谐音, 对于汉字来说, 无论从造字还是用字的角度考察, 这两种手段始终在共同的起作用, 最典型的是结合在形声字中。在网络中, 谐音手法在创造新词的过程中同样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且与传统的谐音手法有所区别。
在网络语言中, 从谐音造词时所使用的材料方面,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式是, 使用汉字谐音造词, 它的谐音对象可以是汉语自有词汇, 也可以是外来词。前者例如, 以“斑竹”代替“版主”, 以“小盆友”代替“小朋友”, 以“河蟹”代替“和谐”, 以“童鞋”代替“同学”。后者例如“当”代替“Downlaod (下载) ”, 以“烘焙机”代替“Homepage (主页) ”, 以“太可惜”代替“Taxi”。
第二种方式是, 以数字为谐音的载体, 它的谐音对象可以是汉语词, 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英语词, 如以“2”表示“Too”或“to”;或者是单纯模声, 如“555”表示“呜呜呜”地哭。
第三种是以符号为载体, 通过谐音与对象联系, 它的对象主要是汉语词, 例如用“==”表示“等等”, 用“H2”表示“亲启”。
第四种方式是以字母或拼音作为谐音的材料, 它的对象主要是汉字, 如, 以英文字母“P”、“T”分别谐音汉字“屁”、“踢”, 以汉语拼音“s”谐音“死”, 用于“气S (死) 我了”。
第五种方式是将多种符号组合在一起, 分别起到谐音的作用, 例如, 以“3X”代替“Thanks”, 以“3Q”代替“Thank you”, 以“+U”表示“加油”。
以谐音载体与谐音对象的关系来看, 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载体与对象之间仅存在音同、音近关系, 但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主要体现在以上所说的以数字、抽象符号、拼音、字母为载体的谐音方式中。
第二种是载体与对象之间存在明显的表意关系, 即载体的意义对对象的意义有投射作用, 例如当以“童鞋”表示“同学”时, 更突出了“幼稚、弱小”的含义, 是对“同学”本身意义的丰富, 使它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带有更明显的感情色彩。
(二) 网络谐音手法造词基础
第一是语音基础。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而本身所遵循的谐音原则使汉字的字符与语音单位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系统对应关系, 在代表语音时, 汉字的形体具有可选择性, 即汉字的无标记性特征, 这就很容易地造成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词语同音、近音、多义现象, 而这为采用谐音手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是文化、心理基础。谐音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它不仅与汉语的语言结构有关, 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诉求密不可分。从文化渊源上看, 是汉民族喜欢联想、善于比附以及讨吉避凶的心理, 使人们自觉有意识地运用谐音。在现代网络文化中, 谐音的使用又有一种新的心理愿望, 就是表现自己、彰显个性。
第三是社会基础。汉语中的谐音手法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出现在言语交际、文学作品中, 也可以出现在非言语交际中;不仅运用于日常生活, 如谚语、歇后语、人名、地名、广告、商标、品名、社会流行语中, 也经常运用于各种民俗民间艺术中。因此, 它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是对传统的顺承。同时,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造词又有着独特的社会群体, 那就是青少年网民。他们是网民的主体部分, 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 而且掌握和不断创新网络技术, 以此不断用新技术表现自己的特别之处, 网络语言就是属于他们的社会方言, 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越是曲折, 就越能得到认可、被广泛传播。
二、网络谐音造词与外来词汉化比较
(一) 外来词汉化
每个民族的词汇几乎都会吸收外来词, 而由于汉字独特的形、音、义结合形式, 外来词汉化过程中除了存在都会采用的音译和意译方式外, 还存在更高层级的音译加意译形式。这是汉字在实行代码转化过程中的三种基本形式, 也就是将一级符号转化为二级符号。
汉字的二级化改造更多的表现在意化上, 即倾向于让纯语音单位表意化、符号化, 把由符号素构成的一级符号转变为符号构成的二级符号, 例如“coca cola”汉译为“可口可乐”, “vitamin”汉译为“维他命”。 (孟)
(二) 网络谐音造词与外来词汉化的相似与区别
网络谐音造词与外来词汉化的方式有共同点, 即都可分为语音层面转化和语音兼语义层面转化两种形式。前者如汉译词中的“sofa” (沙发) , “salad” (沙拉) , 网络谐音新造词中的“2” (too或to) , “烘焙机” (Homepage主页) 。后者如汉译词中的“bandage” (绷带) , “neon” (霓虹灯) , 网络新造词中的“版猪” (版主) , “童鞋” (同学) 。
当今网络中的谐音造词, 同样属于符号系统间的转化, 但由于这是在二级符号间的转化, 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二者的不同。
首先, 转化的目的, 即突出的意义重点不同。利用谐音进行外来词汉化时, 我们不仅引进了音, 同时更重要的是引进了新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学习、吸收的重点;而由于网络谐音新造词的对象是我们本族语中已经存在的字词, 因此它所造出的词与本体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 并且这个基本意义并不是突出的重点, 而是由新能指带来的附加意义, 这种意义可以是显性的、视觉化的、直接的形象义, 如“囧” (窘) , 也可以是隐性的、间接的色彩义, 如“童鞋” (同学) 。因此, 外来词汉化重在吸收概念, 为己所用, 而网络谐音新造词重在追求修辞效果, 体验打破原有语言规则、重新配置语言资源的快感。
其次, 转化时使用的材料不同。吸收外来词使用的材料是单纯的汉字, 将一级符号全部转化为汉字这个二级符号。而正如我们在本文之处所讲到的, 网络谐音新造词使用的材料包括汉字, 同时更有大量的数字、抽象符号、字母、拼音等, 材料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
再次, 转化后追求的目标不同。外来词汉化后可能存在多种形式, 需要经过一个规范化的过程, 只保持一个形式是最佳的状态, 特别是对于科学术语来说, 这样有利于有效的交流;但是在网络谐音新造词中, 形式的多样化是最突出的特点, 同样的本体, 可以由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转化后不需要、甚至排斥规范化、统一化的过程, 而是保持并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因此汉化后的外来词与网络谐音新造词相比具有“文”与“言”的相对性。
三、现代谐音方式与传统谐音方式比较
(一) 修辞学范围的狭义比较
长久以来, 谐音被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加以研究。在修辞学中认为, 利用词语的语音相谐, 可以形成众多的词格, 例如双关、飞白、仿似、拈连、对偶、别解、巧缀、移意、断取等。例如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中的“晴”就是双关的用法, 表面上指天气晴, 实指“感情”的“情”。谐音在谜语、歇后语中同样运用广泛, 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贾母所制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以谐音可以猜到谜底是“荔枝”。谐音双关生产的歇后语, 有如“飞机上挂暖瓶——高水瓶 (平) ”, “外甥打灯笼——照舅 (旧) ”等。
将网络谐音造词与传统的谐音修辞比较, 二者既有相似性, 又有不同点。
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都属于言语现象, 都是对文字的趣味性处理, 表现游戏的心态。
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首先, 最突出的就是网络谐音造词中使用的材料更为丰富, 不仅是汉字之间相谐, 更有数字、符号、字母、拼音等。其次, 网络谐音造词更带有个人创造性、随意性, 比传统谐音修辞产生的结果更具言语性, 它的传播范围和时限更是有待考察,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后, 与传统谐音法的应用相比, 网络谐音造词中谐音载体和本体之间语音差距更大, 音同的较少, 音近的占大多数, 为了追求表达效果、视觉效果, 甚至特意选择音近字表达, 而非直接谐音, 也就是说, 在网络媒体中的谐音应用, 其实是谐音和表意的双重结合, 突出的是“音”和“形”两种音素, 例如之前所说的“3Q (Thank you) ”“== (等等) ”这样的例子, 在这里, 能指的替换原则不仅是音近、音似, 而且还有视觉上的形式突出, 这适应了网络这个特殊的多媒体的要求, 也是现在视觉时代到来的体现。
(二) 汉字范畴的广义比较
谐音与表意共同贯穿于史前时期与文字时代。
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 谐音原则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创制中, 并且在前者那里表现的最为突出, 甚至已经倾向于记音。汉字系统本质上是表意的, 但文字的最基本条件是有声性, 汉字为了在表意与表音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 必然要寻求假借这一方式的帮助, 以补充表意的不足, 限制形体的无限衍生, 使汉字系统始终充满活力。从汉字的功能看, 谐音更注重文化的共时认同, 而非文化的历时延续;更偏向纪录语言、倾向俗文化的言本位功能, 而削弱汉字的表意性而淡化其示源功能。
从谐音原则运用的历时方向看, 可以说存在着假借与通假、外来词汉化与网络谐音新造词两对矛盾, 它们应该都属于谐音原则的应用范围, 并且都倾向于“言”的特征, 而非“语”的特征。
但是, 四者之间又存在着另一种对应的关系, 即假借与外来词汉化、通假与网络谐音新造词, 这种区别在于它们有分别在“言”、“文”关系中存在层垒关系, 即:
文:假借字汉化后的外来词
言:通假字网络谐音新造字
可以说, 假借字的确定, 首先是以通假为开端的, 起初存在多种形式通假并存, 形体的选择并不唯一, 后来在使用过程中才确定下来, 有了规范性、不可改变性。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汉化后的外来词与网络谐音新造词中间的相似与区别是类同的, 在网络中以谐音新造的词也不乏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 突破网络的范畴, 转变为正式的汉化外来词的, 例如:“伊妹儿”表示“E-mail”, “黑客”表示“Haker”。当然, 这一部分词也主要集中在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范畴内。
总之,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 从共时与历时的两个角度来说, 谐音原则的应用, 在汉字文化中从未间断, 并且在新的媒体介质——网络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谐音原则是汉字“言本位”性的体现, 那么网络中的谐音新造词则是它在运用中的鲜明体现和最新成果, 包含着比传统谐音方式更多的创新、突破、张扬的因子。
摘要:本文以谐音手法在网络新造词中的应用为切入点, 主要分析其造词方式、特点, 兼与外来词汉化、通假与假借作浅要比较。我们发现, 从共时与历时的两个角度来说, 谐音原则的应用, 在汉字文化中从未间断, 并且在新的媒体介质——网络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谐音原则是汉字“言本位”性的体现, 那么网络中的谐音新造词则是它在运用中的鲜明体现和最新成果, 包含着比传统谐音方式更多的创新、突破、张扬的因子。
网络用语“谐音”现象探析 第2篇
关键词:网络用语 谐音 现象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的重要平台,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体。网络语言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加上通俗易懂的特点已经迅速地走入到广大网民的生活当中,其中“谐音语言”就成为了网友们热衷的一种语言。
一、汉语字词的谐音
(一)普通话中词语的谐音应用
目前,网络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词语,如“斑竹”、“驴友”等,如果是第一次遇到,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仔细想想,就会知道,“斑竹”是版主的意思,“驴友”是旅友的意思。当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并会觉得比较有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词都只是含有搞笑的成分,还有一些网络用字歪曲了原汉语词汇的本意,并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例如:“闲”妻良母。这对于汉语词汇的学习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用方言词语谐音:用以谐音的字在方言中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自己当地的方言都会感到很亲切,这也启发了一部分网友,他们利用某些地区的方言的谐音,组建成了新的网络语言,比如:“人”会说成“银”:“没有”会说成“木有”等。虽让人感到亲切、有趣,但是,在有些时候,很多人之间也会因此出现了一定的沟通障碍,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彼此对对方的方言不了解,很难联系到这些词语是方言的谐音。
二、外语的谐音表达
(一)英语一汉语谐音
很多人喜欢用汉语词汇的发音来表达一些英文单词,例如:Sweat,思维特,I love you,爱老虎油等等。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使得我国的网络修辞更加具有国际化,使得英汉结合,而且,在网络的大力推崇中,很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也是对其偏爱有加。像“粉丝”就是fans的汉语谐音,这已经不仅仅出现在网络上,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日常用语。但是,在有些方面,一些谐音也导致了一些误会的产生,例如:e-mail本来是网络邮件的意思,但是,却被谐音成了“伊妹儿”,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暖昧的关系,为正常的邮件网络造成一定的困扰。
(二)英语一英语谐音
这种谐音方式,是用一种英文来表达另一种英文。往往是英文词组的开头字母组合,例如:by the way—btw。这种谐音的方式被使用的概率并不是很高,因为,其对网民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很难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而且,很多词组的开头字母都是一样的,这样很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使得接受者不知所措。例如:cu可以表达see you。也可以表达convey you。
三、其他谐音
(一)数字谐音汉语词组
还有一些谐音形式就是利用一些数字的编排,来表达一些汉语意思。例如:1314920,代表一生一世就爱你:2030999,代表爱你想你久久久;51396,代表我要睡觉啦等等。这种谐音的使用,可以帮助网民提高打字的速度,还可以表达一些难以开口的话,因此,深受网民的喜爱。另外,因为任何一台电脑都带有数字键盘,而是对输入法没有限定,所以用起来简单方便。
(二)谐音为字母、数字、符号的混合物
很多网民还将字母、数字和符号进行混用,例如:Thank you——3Q:加油——+U:“^_^”——不必转头就可以看的笑脸:等等——==,用字母、数字、符号的混合物谐音虽然会比较难以阅读,但却使网络语言非常抢眼。如果说前面介绍的几种网络词汇谐音表达比较单一,那么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可以实现花样繁多,让你眼花缭乱。对于现代人的表现欲望给予了充分的满足。
四、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身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更新换代。一方面,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为网络谐音的发展提供的非常好的平台,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成为了网络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形式。另外,网络上的很多资源除了一些机密之外都是共享模式,这对于国际间的沟通更加的有利。凭借着网络的传播躬耕,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的紧密,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这间接地对我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谐音的修辞手法就是很好的体现。但是,尽管网络谐音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仍然要看到,随着其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潜意识中影响到了人们的语言运用方式,语言的规范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且,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更好更准确地使用它,我们必须把网络谐音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民族等各种因素考虑进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思考未来的文化走向。
(一)任何新的文化现象必然植根于已有的文化之中
任何时候,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文化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混有很多不良因素在里面。网络新谐音词的跟风就如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的青年人对西方流行音乐、长头发、喇叭裤的模仿,虽然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与我国原有的服饰习惯、审美习惯不同,长头发、喇叭裤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很快消失了。
(二)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不能失去信息传递的文化准确性
有些网络谐音新词在网络中流传的速度极为迅速,所造成的影响常常也很大,但事后一查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以至到现在社会中许多人干脆把网络归结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完全不可相信的世界。
(三)网络新谐音词必然经历一个快速的淘汰、筛选过程
网络谐音词 第3篇
词汇本来就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网络的发展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Mc Fedries Paul在《Word spy:The word Lover’s Guide to Modem Culture》一书中写道, 自然语言中能够流行起来的新词语, 通常满足“易发音”、“易理解”、“简短”和“能填补语言中的词汇空缺”这样4个条件 (McFedries 2004:17–19) , 而在网络极度渗透现实社会的今天, 网络交流模式成为交流模式的主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的认知方式就有所改变:在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情景中, 说话人和听话人通过话语声音直接传递信息, 交际双方还常常依据对方说话时的身体语言等来帮助表达和理解;在网络交际中, 交际双方并不能从对方的语气、肢体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信息, 这样, 大量的表情与图式文字 (如“囧”) 便流行起来, 而为了提高大字的速度, 网络词汇也力求用最简短的结构容纳认知框架中包含的最大信息量。而“易发音”这种条件也相应地被“视觉上易辨识的”所取代。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上很大一部分词语类推造词能力很强的原因。
目前, 网络上出现一系列新词, 其中热门词语包括“杯具”和“蒜你狠”, 这两个词语从修辞构词的方式上讲, 都可以归为谐音造词, 但是在概念复合的过程过中, 其实有微妙的差别。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两个网络词语的概念复合过程进行对比, 分析它们作为复合词的概念和词语的方式。
二、对“杯具”和“蒜你狠”的复合构词分析
英语的构词以派生为主, 如“successful”这个词, 是“success”+“ful”构成的, 知道了“success”的意思, 又知道“ful”是一个形容词词缀, 就很容易知道“successful”的意思, 而复合造词的词义大多是不透明的, 如“反正”, 知道“反”的意识和“正”的意思, 却不能够推知“反正”的整体意思。“反正”一词在这里相当于一个完形结构, 大于各个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沈家煊将汉语中概念和词语的复合分为“糅合”和“截搭”两类。 (沈家煊2006a, 2006b) 。比如:“人脚”为概念ab, “墙脚”为概念xy, 墙角的复合过程就是“糅合”。“截搭”被认为本质上是一种缩略, 如“归侨”一词。也是汉语造词方法重要的一种。“糅合”好比两根绳子各取一股, 再揉成一根, 而“截搭”则相当于两根绳子各取一截, 再结成一根。那么“杯具”和“蒜你狠”其实分别代表着非常特殊的“糅合”与“截搭”。
1、“杯具”
(1) 来源
根据百度百科, 杯具的来源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杯具”的创意灵感最初来源于易中天, 易中天教授在一期《百家讲坛》中拍案大呼“悲剧啊”, 他张嘴大呼的截图实在令人捧腹, 这张截图在各大论坛迅速流行开来。资深论坛版主“侠客”对媒体透露称, “杯具”的创意灵感来自易中天的图片, 但句式模板则来自张爱玲。“张爱玲有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 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们最早看到的仿造版本就是‘人生是一张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第二种:最早出处为2008年的一部名为《看你妹之巫妖王择日再开》的魔兽视频, 视频中牛头人一口四川话的“悲剧啊”, 风靡NGA, 后用到各个地方, 逐渐转变成“杯具”。第三种:据传是由于高校之中的美学课之中有一节专门讲述的是“喜剧与悲剧”, “悲剧”一词被学生用来说明不幸的事情, 后逐渐演化为“杯具”。
(2) 词义
关于“杯具”的意思,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杯具, 原指盛水的器具, 后因与“悲剧”一词谐音而成词。笔者认为, “杯具”一词, 不仅是一个谐音造出的词, 也是一个通过概念整合产生的复合词。它分别以“杯具1” (透明意义的) 和“悲剧” (透明意义的) 来生产意义不透明的“杯具2”一词。之所以说“杯具2”不等于“悲剧” (它不等同于杯具1是明显的) , 是因为首先, “杯具2”的感情色彩与原词“悲剧”产生了分化:
(1) .人生要泡在杯具里才能入味。 (来自“爱PC论坛”)
(2) .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悲剧”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是, “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 (如命运、环境、社会等) 之间冲突的发展, 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从上述例句2中我们也能看到, “悲剧”一词的感情色调是很沉重的, 表达的是一种悲伤的、痛苦的情感。而“杯具”一词则不同, 它更大程度上是对命运、社会、某种遭遇, 主要是自身的一种调侃, 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情感, 更大程度上是想引发“喜剧效果”。
其次, 两个词在词性上也是不同的, “悲剧”的词性为名词, 而“杯具”的词性却没有那么稳定, 兼具形容词、动词、名词的一些特点:
(1) .今天的考试真杯具!
(2) .我看假期要杯具啊!
(3) .我的人生就是个杯具。
在“杯具1”和“悲剧”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中, 首先确定彼此的关联成分, “杯具1”与“悲剧”有着相同的读音, 这一点被投射到了共同的整合域中, 而“杯具1”本身的意义几乎被完全抛弃, 仅将“可数的容器”这一概念作为潜藏含义保留。“悲剧”的词语作为主流词义, 投射到整合域中。并且, 在整合过程中, “悲惨”的感情成分流失, 添加了“无奈”、“调侃”的感觉。由此, 我们可以将“杯具2”看做一个经过特殊“糅合”的新词。
2、“蒜你狠”
(1) 来源
网络新词“蒜你狠”是“农产品网络新词”的其中一名成员, 与“苹什么”、“豆你玩”、“姜一军”、“油你涨”等等一起, 当选为“2010年网络最火流行语” (来自天涯论坛) 。“蒜你狠”可谓是调侃物价上涨网络热词中的鼻祖。从2009年开始, 大蒜价格上涨。到今年3月, 大蒜价格疯涨数十倍。在太原的一些菜市场, 蒜头身价更是上涨至十几元一斤, 价格直接赶超猪肉。于是, 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 调侃出风行网络的“蒜你狠”一词。紧随“蒜你狠”出现的, 是“豆你玩”。这个最早出现在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最著名的段子之一《逗你玩》中的词汇, 多年前便为国人所熟知。从今年年初开始, 绿豆一改往年每斤3元左右的行情, 像吃了兴奋剂一样, 价格一路狂飙至10元以上, 在太原市场上甚至出现过12元1斤的天价绿豆。农民开始囤货待售, 豆商开始囤积居奇。此时, 恰恰快进入夏季, 北方人有喝绿豆汤消暑的习惯, 2010年的伏天, 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 喝碗绿豆汤竟然成了“高消费”。“豆你玩”之后, 紧接着就是“姜你军”。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 2010年6月下旬以来, 全国生姜价格呈上涨走势, 价格涨速明显加快, 7月14日至26日连涨13天, 至每斤5.93元;7月14日至8月15日, 全国生姜价格连涨33天, 至每斤6.57元, 累计涨幅达18.2%。然后是“糖高宗”, 10月9日, 全国食糖现货价格指数历史性超越6000元大关, 达到6062元, 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 词义
这类词表达的意思大致是“XX菜/水果价格看涨”, 并且到了“有点离谱”的地步, 所以才会引发网民的调侃。“蒜你狠”这个词包含了两个大的元素:“大蒜”以及“算你狠”。实际上, 真正让消费者觉得“狠”的, 并不是“大蒜”本身, 而是“大蒜的价格”。在这里, “大蒜的价格”被“大蒜”转喻。
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转喻具有指称功能, 往往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 (Lakoff&Johnson, I980:36) 。转喻涉及的是事物的相邻关系, 例如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 (束定芳, 2008:l95) 。“大蒜”和“ (大蒜的) 价格”处于同一认知框架中, 属于“领属关系”, 并且“大蒜”的显著度高于“ (大蒜的) 价格”的显著度, 于是这里可以用“蒜”来指称“ (大蒜的) 价格”。
也就是说, “蒜你狠”这个词的复合过程, 首先前提是将“蒜”转喻“ (大蒜的) 价格”, 然后, 选取“蒜”和“算你狠”的投射部分。保留“算你狠”的语音部分, 仅将与“蒜”同音的“算”字替换掉。而双方的意思都同时保留在词里, “你”回指“蒜”, “算你狠”本身是一个短语, 而复合而成的新词“蒜你狠”则具有了不可拆分性, 成为一个“词”。这个过程, 其实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截搭”。
三、结束语
网络新词的产生其实与它的产生背景是无法剥离的, 由于网络交流形式的泛化普及, “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与“言语”等同, 成为交流的第一性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便出现了大量的谐音造词。这种谐音造词在非可视情况下是不容易出现和流行的, 如过去的谐音词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贾宝玉”《红楼梦》) 和广告词中 (“婷美”内衣广告) , 而如今网络提供了一个完全可视化、文字化的平台, 这是谐音词大行其道的原因。
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新词“杯具”、“蒜你狠”的复合构词分析, 猜想它们其实通过比较特殊的“糅合”和“截搭”方式复合而成, 复合成的新词与原词既不是等同关系, 也不等于原词的简单相加。虽同为谐音造词, 但造词过程的取舍却有很大不同, 前者的意义几乎完全偏向原词中的一个 (这种词还有“鸭梨”等) , 而后者的意义则是由所有原词共同决定 (这种词还有“女猪脚”等) 。
参考文献
[1]熊敏芳, 郭敏.从认知语言学看“杯具”[J].科教文汇, 2010, (12) :88-89.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3]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 2006, (4) .
[4]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4) .
[5]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7]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Lakoff.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浅议商业广告中的谐音词 第4篇
商业广告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具有功利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具有思想性。因此, 商业广告一方面具有促进销售, 指导消费的商业功能;另一方面也应服务于社会, 传播适合社会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道德、文化观念。[1]
一、商业广告中谐音词的滥用
我们知道, 语言文字的应用,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今商业广告中谐音词的频繁出现, 是社会变化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必然反应, 是语言文字应用在“特定范围”的一种自身需要。
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商业广告中谐音词的创作方法有其理论依据。商家正是利用谐音词的新异性引起人们对广告的注意, 吸引更多的眼球, 从而达到商家宣传商品的目的。
近年来, 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上, 谐音词在商业广告中异军突起并让人瞠目结舌, 大有“语不惊人事不休”之势。作者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以及社会生活中搜集到的部分商业广告中的谐音词:
学生迷茫, 家长惊愕, 教科书上的成语怎么和广告中的“成语”不一样?
二、商业广告中谐音词对青少年的危害
商业广告策划讲究出奇制胜, 商业广告用语需要别出心裁, 这本无可厚非, 可滥用谐音词发布商业广告并发展到刻意使用错字别字, 此风气愈演愈烈, 并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并由此演变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严峻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 成语是凝固的结构, 它语言精练、内涵深厚, 是汉语言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但商家以文化做“噱头”的方式, 随意改变成语形成谐音词商业广告, 为我所用, 这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一种挑战。
由于商业广告在投放时间上的长期性或空间上的广泛性,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会影响受众者的文化心理, 改变受众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可否认, 这对正在接受知识的青少年会产生严重的认知危害, 甚至影响到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学习, 破坏汉语言文字正常的交际职能, 使青少年混淆是非、陷入误区, 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可避免地留下不良的心灵影响和语言影响。
一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曾很无奈地说:“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 别说是孩子, 就连成年人都容易被误导商业广告中使用谐音词其实就是故意使用并推销错别字, 是对语言文字极不严肃的应对态度”。
家长对商业广告中频繁出现的谐音词更是忧心忡忡。他们认为, 谐音词的滥用, 容易混淆视听, 妨碍理解, 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 潜移默化, 误导青少年, 诱发错别字的产生, 造成汉语言文字使用的不规范化, 成为青少年语文学习上的“绊脚石”。
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毅曾在2006年“两会”期间就提出了“尊重汉字、尊重母语”的建议。张毅发现, 从“博大晶’深”到“大智若娱’”, 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都存在滥用谐音词打广告的现象。“维护民族文化的尊严, 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对汉字的尊重!”。张毅认为, 滥用文字的情况, 已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社会性危害, 对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 形成民族文化意识, 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不良作用, 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学习产生了误导。[3]
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浙大教授颜洽茂指出, 广告用语也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谐音取名字固然不乏创造性和新颖性, 但企业和商家若一味追求噱头’, 不顾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 而纯粹为了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那
就不可取了, 甚至还会因违反法律法规而得不偿失。”[4]
这些商业广告中谐音词虽然能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 但使既有成语面目全非, 危害青少年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时, 有悖于社会公德, 与我们提倡的社会文明极不和谐。
三、规范广告语言, 净化用语环境, 推动文化健康传播
我们知道, 广告活动道德规范是广告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 商业广告也应责无旁贷地遵守规范。1997年12月1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活动道德规范》要求:广告主发布商业广告, 应当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良好风尚, 不应以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低级趣味等方式, 片面追求广告的感官刺激和轰动效应,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知道, 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998年3月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不得引起误导,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知道, 国家历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曾多次修订语言文字的规范与标准。为规范社会上的语言文字, 2001年1月1日我国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并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 招牌、广告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也先后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在广告中使用篡改成语的谐音字的做法属于违法行为”。
商业广告其实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而也具有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我们在利用商业广告经济功能的同时, 还应当把广告纳入社会文化的系统中加以考察, 充分认识商业广告的文化功能及其所担负的文化责任, 以便更好地利用它, 使之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1]
目前, 规范广告语言, 净化用语环境, 仍然任重而道远, 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齐心协力, 提高认识, 大力宣传规范用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加强联合执法, 进一步规范牌匾制作、广告发布行为;需要商家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 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承担社会责任, 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保护汉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积极推动文化健康传播。
摘要:在各式各样的广告活动中, 有部分商家利用谐音词发布“误人子弟”的商业广告。本文旨在抨击商业广告中谐音词对青少年的危害, 倡议规范广告语言, 积极推动文化健康传播。
关键词:商业广告,谐音词,危害,倡议
参考文献
[1][2][5]iciba汉语频道.商业广告[EB].http://hanyu.iciba.com/wiki/index.php-doc-view-458468, 2009-12-08.
[3]钱嫣, 劳国强, 金婕.浙江省规范广告用语用字座谈会探讨[N].今日早报, 2007-09-22.
网络新词中的谐音现象 第5篇
谐音力图用一种委婉、隐形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流露出一种自然的风味。谐音自古就被文人所用, 唐代刘禹锡在《竹枝词》中以“晴”代替“情”, 本写情代用写景的文字表达,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格, 诗人将内心的情感含蓄表达。谐音的修辞方法不仅仅被文人雅士所运用, 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地使用, 达到一种服务大众的审美效果, 这种谐音的产生往往和方言俚语、文化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一个外国女孩嫁到中国来, 在早饭时, 不会吃油条而被指点说:“你蘸着吃。”她马上站起来。在这个小故事中, “蘸着”和“站着”的谐音产生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此外, 广告语中也存在着谐音格, 比如:一步到胃 (位) —胃药, 咳 (刻) 不容缓—止咳药, 这些广告语利用谐音, 形成了语意双关的效果。
一、网络语言中的谐音词汇举例
近几年, 网络流行语大量出现, 修辞格与大众流行语紧密联系起来, 求语言之真、之美, 促成修辞的发展。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在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与谐音这种修辞格有着密切联系,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些与谐音有关的流行语。
1. 童鞋
“童鞋”一词在网络语中广为流行, “童鞋”是取“同学”的谐音, 与它类似的还有筒子们 (同志们) , 童鞋的本意是指儿童穿的鞋子, 后来网民取其谐音, 将这个词语当作“同学”使用, 亦有朋友的意思。“童鞋”的流行初期, 它专门是指称0到16岁年龄段的人群, 随着使用的普遍, 它的年龄层逐渐扩大, 三四十岁年龄段的人群也可称作“童鞋”。“童鞋”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情趣。
2. 肿么了
网络用语“肿么了”就等于怎么了, 是山东枣庄一代的方言 (我国其他地区也有) , 运用的谐音的修辞格将方言的词汇与标准普通话想结合, 产生一个与“怎么了”义同的新词, 方言词语有其固有的地域色彩, 随着现在方言的退化, 说方言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 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着人们对方言的重视, 具有一定得积极效果。
3. 围脖
“围脖”顾名思义, 就是“微博”的谐音, 微博是博客的衍生, 几年前博客风靡一时, 近几年来, 在网络文化随意性、简短化的驱使, 博客转化为微博, 博文被控制在140字以内, 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围脖”因谐音而产生, 就如同围脖一样,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它, 十分便利。
4. 蒜你狠、豆你玩
“蒜你狠”和“豆你玩”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前几年, 蒜价看涨, 高过五花肉的价格。老百姓吃蒜时只能感慨:蒜你狠!“蒜你狠”因谐音而等同于“算你狠”。2010年初, 绿豆的价格不断攀升, 一些“养生专家”的“养生理论”也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马三立的名段“逗你玩”成为谐音的改造范本, 于是“逗你玩”成为“豆你玩”, 一个极富表现力的新词, 把事态况味全都端出。这两个词语都是对耳熟能详的词语进行加工, 它的构词方式为“首词谐音嵌入式”, 就是对现成语词, 更换首词, 嵌入新词, 谐音导出, 推陈出新, 翻出新意。
二、谐音在言语交际中的原则
言语交际的过程也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而修辞活动是将传递的信息从言语毛坯到修辞文本的推敲过程。网络语言中谐音格的巧妙运用, 增加了语言的艺术趣味, 含蓄且通俗;网络语言交际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谐音格在满足人们传递信息, 沟通感情的心理需求后也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1. 经济方便原则
网络世界追求的是速度, 在交际语言中以经济简洁为先, 用最简洁最短的话语传递出庞大的语言信息, 其中数字首当其冲, 网络语言中, “再见”谐音为“88”, “88”与英文“byebye”音近, “再见”与“byebye”义同, “88”就自然而然代替了“再见”, 用两个数字符号代替了键盘上的7个字母, 十分方便。另外表传情达意的“520”“1314”等也就应运而生。
2. 模仿求新原则
好奇的心理, 成年和儿童一样, 对自己从未听过的新的言语表达总觉得新奇, 新奇引起的强烈刺激会驱使模仿他人的言语。而最成功的言语模仿, 常具有创新性。[1]修辞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是大众求新颖, 展自我的重要手段。网民根据“我爸是李刚”事件创造出“鲤冈鲅” (“李刚爸”的谐音) 这一生物, 并虚构其生性好斗凶残, 通常为官宦饲养。这其中就将谐音运用于当下流行事件中, 展现了求新的创造心理。
3. 含蓄委婉原则
谐音的含蓄委婉与汉民族的心理认知方式是分不开的, 重含蓄, 驱利害的传统心理使得在言语交际中产生或“含而不露免刺激”的委婉美, 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委婉美。如“悲剧”谐音为“杯具”、“压力”谐音为“鸭梨”等等。
三、小结
谐音的修辞法既能使语言幽默、风趣, 又能适应某些特殊语境的表达需要有所创新。然而, 我们肯定它表达的积极一面的同时, 也应以客观正确的态度看待它, 在网络语言交际中使用这些谐音词汇固然是可以的, 但在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习中则应遵守汉语的规范, 在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的同时, 注重创新性的学习, 使话语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长江.现代修辞学—人与人的世界对话[M].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1.
[2]、孙汝建.修辞学的社会心理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6.
[3]、王红璐.从网络话语看汉字写词的新方式—论谐音字在网络话语中的盛行[J].枣庄学院学报, 2011 (6) .
[4]、疏志强.谐音文化与言语交际[J].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0 (2) .